时间:2023-09-26 17:2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疗卫生行业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消毒供应室;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 集中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7.1.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61-03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医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发放工作[1],如果消毒不彻底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2],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所以,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和运行必须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的需求,又能达到预防或控制疾病传播,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3]。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严重匮乏、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得不到保证及管理制度相对滞后[4],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需求,因而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本研究于2014年6-12月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现状及医院管理人员对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的意愿,探索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展开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是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表格,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第1部分:管理规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5-6]。调查者将实地考察看到的和访谈结果填写在对应的表格里,随机抽取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详细记录在专用登记表。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工作人员及医院院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表,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逐条解读问卷项目,取得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20 min内当场回收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统一评判。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中相关内容规定,判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是否符合行业标准相关内容规定要求,核实调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调查表、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调查表,按各项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17家为乡镇卫生院,2家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有独立消毒供应室有4家,合格率为21.0%;供应室实行集中管理、操作流程基本符合要求有3家,合格率为15.8%;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有6家,合格率为31.6%;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等不符合规定要求,见表1。
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建筑布局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供应室建筑布局基本符合要求有4家,合格率为21.0%,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无污净专用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见表2。
2.3 供应室设备配置及设施情况
本次{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和器材的配置合格率在15%~36%,大部分消毒供应室的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见表3。
2.4 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见表4。
2.5 市场需求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7家(89.5%)愿意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并同意使用消毒供应中心(CSSD)提供的器械,其中,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日提供下收下送1次,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周提供下收下送2~3次。费用方面:如独立单包装剪刀1把3元,清创缝合包1包10元,阑尾手术器械包价格80~100元等,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8家(94.7%)能接受。
3 讨论
3.1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必须符合标准,才能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7]。然而,这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运行现状调查的发现与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严重不符合,基层消毒供应室基础设施设备简陋,大部分供应室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建筑面积与位置都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及灭菌设备配置落后,以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为主,无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水枪及烘干柜等,消毒灭菌设备滞留于早期的消毒功能状态,供应室未实行集中管理,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缺失,器械物品使用的棉布包装存在污渍及破损情况,70%的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如未持有压力容器操作上岗证书的护理人员)兼职且未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器械干燥保养不规范,以目前现有的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等,无法保证消毒灭菌效果质量。因此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用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各种医疗器械绝对无菌及使用安全,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保障措施。
3.2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CSSD),指那些具备对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如医院、门诊、诊所、保健机构等)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8]。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家医院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显然是不可能的。政府部门也鼓励符合要求并有条件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为附近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9]。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后,将各医疗机构可复用器械及物品实行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管理,集中清洗、包装、灭菌和发放,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洗消毒物品的质量,确保再生医疗用品的安全性,节约人力物力,减少资金投入成本,有效地达到资源共享。
3.3 有效地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自行配备医疗器械或以租赁的方式实行有偿供应服务,消毒供应中心对可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及发放。实行市内消毒供应物流配送,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物品的及时、安全、足量配送。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区域化管理,实行集中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10],先进的清洗消毒灭菌器械设备配置,专业的供应消毒工作人员,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11]。
通过本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的设施、设备、人员、建筑布局、流程、资金投入、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方面展开调查,论证海阳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能有效地将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保证供应安全与效率的最大化,有效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压减负。
参考文献
[1]李秋玲.试析消毒供应室潜在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 (36):120-122.
[2]刘明秀,王玲,朱堂琼,等.18所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2):851-853.
[3]曲立美.集中式中心供应规范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41-43.
[4]潘晓琼,潘晓雅,郑祥超.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61-262.
[5]寻凌福,欧洁梅.区域性集中消毒供应模式的实施[J].现代医院,2013,13(12):89-91.
[6]魏静蓉,府伟灵,廖建梅,等.重庆部分医院灭菌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4(1):60-61.
[7]朱清平,陈义连.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后在优质护理中的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72-73.
[8]廖小h,陈善泽,傅臻,等.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12-1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2009,ws310.2-2009,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0]葛朝珍,倪晓平,蒋辉权,等.杭州市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分析[J].中华院内感染杂志,2013,13(4):35.
2012年,“家庭医生”作为上海医改的新服务模式和惠民举措,成了上海的城市热词,也实实在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从“家庭医生”这个不再陌生的概念出发,我们不妨来看—下中国的医改新市场。
激增与膨胀:医疗服务行业的扩张
近几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迅猛:不论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见图表1)
从我国医疗机构总量上看,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在内,数量已高达95.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诊所(医务室)等。
在经过2008年的小幅下降后,截至2012年2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47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为9142个,居增量首位。村卫生室及公立医院增量位于其后,分别为9309个及1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院则数目有所减少。
其次,作为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医疗服务资源近几年来在总量上呈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两个分支体现:一是政府卫生费用的支出情况,二是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目。(见图表2、图表3)
从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政府的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卫生费用数额也明显增加。床位数方面,我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目总量持续增加,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医疗机构总体住院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见图表4)
再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及保健意识有所提升,医疗服务的需求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7.4%。2011年居民平均就诊次数达4.63次。
失衡与缓慢:医疗服务行业的现状
在多年改革及发展之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医疗市场分布不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及配置不均衡。在医疗服务结构总量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医疗机构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切实存在。医疗机构众多,而城乡分布不均,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医院多分布于城市;医疗机构基数大,但医疗设施相對落后,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各方面资本的力量来共同协作进步。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这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机遇与潜力:医疗服务行业新投资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逐步显现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及股份制医疗机构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在近几年问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投资机遇看,在利好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进展,投资领域主要趋于新建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及收购企业厂矿医院,其中众投资者中也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公司。
据清科数据库,2011年起,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所趋向的细分医疗科室主要集中于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其问,也有部分已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例如,双鹭药业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拟投资达1.6亿元;通策医疗拟出资3亿元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新区医院。其他类似的还有金陵药业、益佰制药、康美药业以及马应龙等,这些都是主业制药同时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主业为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方面,继“爱尔眼科”后,“迪安诊断”也与2011年7月19日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体看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潜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结构及市场基数大的现状,为各类专科及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眼科、妇幼、口腔以及体检等科室。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主见走向市场经济,相应的医疗卫生体制也有改变。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行的经济政策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原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经济政策几乎全部保留,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有一些局部的改革,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政策格局,没有清晰的政策体系和脉络。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以下几方面,并作出相关评述。
区域卫生规划
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的卫生发展无序、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了区域卫生规划。这一管理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被我国政府认可,并成为整个卫生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各级政府按区域内的健康需求,对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医院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医疗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对新增卫生资源严格审批管理。在这一政策下,卫生资源的总量特别是增量以及结构的配置从市场配置向政府规划配置转变。这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来说,能够增强政府的控制作用,但对于原本就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反而会成为政府进一步严格控制的托词。特别是在我国财政分级吃饭、以各级政府办医为主体的体制下,区域卫生规划形同虚设。
市场准人
资本以及人力进入医疗卫生市场必须具备一定资格,这源于医疗卫生行业与大众生命枚关的特殊性质,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与其他国家在法律规范下的行业自律性资格准人不同,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性准入。资本的准人并非是在行业标准上的准人,尽管法律规定没有所有制的限制,但实际上通过各地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非国有资本的准人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比如个体行医以及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特许医疗卫生服务受到限制。人力资源的进入,必须经过政府主持的资格考试和注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医师执业资格。
医疗机构资本投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资金基本是各级政府财政的投入,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也建立了医疗机构。它们的投人包括所有的固定资产投入,列入政府的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采取一些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创收实现自身发展,一些医疗机构便将经营收人再次投人到扩建医院和购置设备上。在一段时期,有些医疗卫生机构甚至鼓励医务人员集资购买检查设备,扩展医院的业务。同时,非国有资本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进入医疗市场,开办了一些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2000年,我国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营利性医院执行现行服务企业的税收、价格政策,可以自行分配经营收益。新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在3年内部分项目有免税的优惠政策。尽管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主定价,但由于其规模小、数量少,难以抗衡众多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数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参照物价部门为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规定的价格。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政府财政或者所属企业按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给予补贴,并可从药品、诊疗服务、医用耗材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差额对运营成本进行补偿。近年来,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卫生部门组织各医院对药品实行招标采购政策。在税收方面,非营利性医院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人,免征各项税收。
医生的报酬与激励
在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报酬是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的办法自主分配,与一般企业没有区别。在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工资是按照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的差额拨款,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实行按技术级别分级的工资制度。同时,国家允许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提取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金额,作为医务人员的奖金,分配办法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一般是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收人和医生级别确定每个人的奖金。除此之外,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还有根据岗位不同发放的各种津贴,以及享有规定的住房、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但由于医生有“处方权”和“手术处置权”,目前通过药品回扣以及其他形式获得的“灰色收人”成为医生收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经济政策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现状分析
医疗卫生机构的收费政策,主要是按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同时通过收费进行补偿的原则确定的,主要实行的是按项目确定收费标准或价格的办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医疗卫生行业药品零售价格。与许多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出售药品并按药品进货价格的一定比例获得收益。其政策依据是:政府对医疗机构补贴的费用不足以弥补其运行成本,用药品购销差价弥补医疗服务采取低价政策而产生的经费缺口,即所谓的“以药养医”。医院销售药品的零售价格,绝大部分(医疗保险甲类药品目录中的药品)由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部分药品(医疗保险乙类药品目录药品)由各省级物价部门在国家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招标采购购进药品后,可以在最高零售价格内确定药品的零售价格;不在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由医疗机构在进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巧%确定零售价格。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被允许接受合理的商业让利。这一药品价格政策的结果是导致医疗机构倾向于大量使用药品,尤其倾向于使用价格高的药品。据相关报告,目前药品收人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收人的比例从40%一90%不等,平均在50%左右,特别是中小医疗卫生机构,其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
2、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在反映技术劳务的诊疗费、手术费等项目上尤其如此。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群众享受低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物价的大幅度攀升,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出现困难。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实行按成本收费,定价的方式是由医疗卫生机构提出新项目的报价,经当地卫生部门批准后报物价部门备案。这使得各地各种新的诊疗项目大量出现,种类繁多,地区之间价格及诊疗项目的内涵差异巨大。2000年,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将诊疗项目规范为3996项,并要求各省卫生和物价部门根据这些项目制定价格。其结果是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大幅度上升,但诊疗费、床位费以及手术费等项目的收费仍然过低,而其他检查治疗项目特别是依靠大型设备开展的项目等仍然在高收费水平。而且,各地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将全国的3996项分解细化,有的甚至超过l万多项。
3、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收费项目。除了上述国家管理的药品价格和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外,医疗卫生机构的其他收费主要是医院自行定价,包括一些医用材料和内置性医用材料。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这些医用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也日趋昂贵。这些材料价格一般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在进价的基础上加5%一巧%确定。但是,医用材料销售企业为了促销,往往按材料的使用量给医生一定的回扣,并将这些回扣计人供货价格之中。因此,价格越贵的医用材料往往越能得到医生们的青睐,这使得部分进口产品在我国的销售价格甚至比在其他国家还要高出许多。
七、结语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需要更好的适应于医疗卫生行业,对经济政策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既要总结出共性问题,又要反应和照顾到地方医疗卫生的特殊性。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财政投入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作出恰当的调整,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和医保报销范围的关系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收费调整和支付方式作出适应性的改革,解决好各种矛盾,让经济政策下的医疗卫生行业能更加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长青,晓菲,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经济政策评述,中国药物经济学,2006-5
医疗系统信息安全需求与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是一种需要,是人们生存的需要,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安全是一个目标,它需要人们为此做出努力。信息安全目标是指防止意外事故和恶意攻击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属性的破坏,安全属性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核查性、可靠性[2]和可控性等。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患者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临床诊疗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需求是最重要的。另外,个人医疗健康信息是患者的隐私内容,随着《个人隐私法》的出台,对医疗信息系统的保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安全需求主要源于两方面的驱动:一是内部自身信息安全需求,二是法律法规要求。医疗机构的患者具有隐私权,为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医生、护士和其他员工都有为病人保密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隐私法》等相关法规中都对保护患者隐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2.1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现状随着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以及医疗卫生行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患者信息泄露事件、数据泄漏、知识产权与医疗机构科研成果被盗用现象频频发生,大规模的DoS侵入、信息系统遭黑客攻击、蠕虫病毒与垃圾邮件泛滥等安全事件逐渐增多,不仅严重影响到医疗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还直接威胁到患者的隐私,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安危。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在信息安全保障领域的工作刚刚起步,虽然部署了一些安全产品,但仍处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落后,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更没有建立规范成套的管理制度。从医疗卫生行业内部管理来看,医疗信息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信息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在于:1)医务工作者信息安全意识淡薄,领导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全面,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医疗机构高投入地进行信息系统及其网络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而在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方面考虑、投入却严重不足,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相关信息安全规章制度与操作手册严重缺乏。2)信息安全需求分析不够全面,信息安全风险估计不足。业务信息系统、设备的获取、采购与检测程序不够健全与重视,以及在与第三方的合作时也没有识别出相关的风险,对第三方人员(如软件外包人员、工程建设总包)的审查和管理方面做得不够,没有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控制。3)医疗信息系统的运营缺少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另外,医疗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与合作单位甚至互联网都存在接口,存在被黑客入侵、网络攻击的风险。4)医疗卫生行业内外网划分不清晰,内外网隔离安全防范措施缺失,网络安全漏洞比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导致可能存在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信息通过互联网泄密与被黑客入侵的风险。随着医疗手段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故障可以像电源故障那样导致医生手术的中断,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2.2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是指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及重要信息资产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要识别信息系统的价值、内在的脆弱性及所面临的外部威胁,进而确定威胁利用弱点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最终确定风险的大小或等级。为了便于实际分析工作,根据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功能的不同,依次划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综合管理系统、医疗诊断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硬件信息系统(包含网络设备)、重要信息载体以及掌握重要信息的医务工作者等。虽然由于医疗系统各系统独立性强的特点,孤立地分析单个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对医疗机构而言意义重大,但同时更要综合考虑整体业务的正常运营。医疗结构的重要业务是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应考虑以患者健康安全为中心来进行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医疗机构的整体信息安全风险是各个业务的风险与其相应的业务重要性加权值之积的和。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有力的支持与依据。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体系化实施
(1)等级保护实施计划阶段即信息系统识别定级与备案,在此阶段:1)要明确的是医疗机构的信息安全需求与国家针对医疗行业等级保护的要求。2)要明确医疗机构等级保护的范围或要保护的对象,谈到信息安全时,许多人的视野往往停留在数据化的信息本身,这无疑过于狭窄。医疗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的对象是应用业务信息系统、主机与主机系统、网络与通信设备、环境与设备、患者信息数据、科研成果与知识专利等。3)针对各医疗系统进行科学的定级,应根据各科室的工作职能、重要性、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定级,在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中可以参考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情况,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找出系统安全现状与等级要求的差距,形成完整准确的信息安全需求。信息系统定级针对不同的安全域确定不同的等级,在同一个系统里,还允许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在每个安全域可以分别定级,遵循“谁建设、谁定级”的原则。安全技术框架包括:安全技术设施体系、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维护体系、安全运维体系、数据系统安全体系、网络与通信安全体系、访问控制安全体系以及计算机环境安全体系等。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安全策略体系、安全组织体系、物理环境安全体系、合规性安全体系、安全事件管理体系、安全风险分析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等,并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安全检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两方面工作的落实程度与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建立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是否满足预期的效果,及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符合性、有效性、充分性与适宜性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系统主机审计与应用审计。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在改进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逐项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根据安全风险分析的结果,对部分保护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改。调整应以不降低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强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为原则。
作者:陈晓雷 单位:北京网御星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难点;对策
随着新医改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确保了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降低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健康方面的差异,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合理分配好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给城乡居民提供福利。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
1.1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 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政策,并且不同的服务政策取得的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大多数地区政府的公共卫生财政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是分开的,无法展现出各管理职能的整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公共财政体系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中的运用,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性,导致各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社会出现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1.2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 当前,公共卫生行业的服务均等化表现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呈现出配置不合理和不均衡的情况,农民占据绝大部分。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处于不完善的情况,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差较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由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村地区的政府资金相对有限,无法支付大额的资金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导致城乡资源配置出现不平衡现象的产生[1]。
1.3缺乏专业人员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地区较差,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大多数人才都流向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人才相对较为缺乏,加之各项基础设施的落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差,阻碍了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
1.4公共卫生服务宣传不广泛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存在着服务宣传不广泛情况,无论是城乡还是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公共卫生行业的服务政策了解甚少,对里面存在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能充分理解,无法理解国家政策关于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规定,导致无法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紧密的联系。公共卫生服务在宣传过程中,将表面工作做的很好,但是服务项目未能跟进,导致内容出现空洞情况。并且各项宣传内容未能展现出服务均等化,导致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的人们,无法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
1.5公共卫生经费不足 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内部有些工作内容出现无法落实的情况,大多是由于经费不足造成的,地方政府不能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行业在当地的重要作用,导致公共卫生行业处于"低标准、广覆盖"现象,各项目的经费相对较少,落实到每个单项补助的标准相对较低,各医疗仪器检查费用较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补助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单位亏损较为严重。
2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2.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为了充分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资源不均情况,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及时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能源不足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性。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意识到服务均等化工作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重要性,确保公共财政体系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促进财政转移支付环节的完善性。提高政府部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意识,强化职责意识,调整支付结构,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以便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运用中,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保障资金供给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3]。
2.2合理配置城乡公共卫生资源 要想确保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其作为我国公共卫生行业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环节配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城乡公共资源的意识,结合城乡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将财政资金引入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资金的合理配置提供保障,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确保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性。
2.3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队伍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强化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工作,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给服务人员灌输最新的服务知识,规范服务培训方式,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技能的提高。同时,还需要配备卫生服务设备,使服务人员借助服务设备,更好的开展工作[4]。
2.4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 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行了解,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需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力度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公共卫生服务知识讲座、深入到社区内部进行访问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宣传。
2.5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经费力度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公共卫生行业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需要由国家政府部分加强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的大力投入,确保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能够满足日常的开支。其次,需要建立公共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制定出合理的经费补偿标准和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管理职能,确保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给予服务人员充足的经费补偿[5]。
3 结论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改革成果的重要展现。需要意识到服务均等化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重视,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服务设施设备的完善性。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差和服务网点少情况,应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强化服务职能,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扶持,促使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广大人们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晓丽,代涛,王芳,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02:121-124.
[2]杨林,王博.关于山东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56-59.
[3]吴海峰,何坪,李雪平,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3668-3671.
一、我国医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一)“引进来”:国外医疗卫生服务输入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到2013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总经费达27846.84亿元,人均医疗卫生经费达2056.57元。近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012年,我国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24个,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0.1%,比上年增长近120%。2012年,我国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4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0.05%,较上年下降17%。
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主要为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在商业存在方面,即主要利用外资举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控股情况来看,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企业法人数为15929个,其中,外商控股71个,占0.45%;港澳台商控股41个,占0.26%。
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15929个企业法人单位中,港澳台商投资43个,占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0.27%;外商投资87个,占0.55%。
在自然人流动方面,《中国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承诺允许持有本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相应卫生部门的许可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服务期限为6个月,并可延长至1年。随着我国与国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交流愈加密切、频繁,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外国医师来华服务人数也呈稳步上升姿势。
(二)“走出去”:国内医疗卫生服务输出
与国外医疗卫生服务输入相比,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输出方面规模还较小,发展速度还较慢。医疗卫生服务的形式也主要为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和境外消费。在商业存在方面,2012年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对外投资净额为538万美元,较前两年有较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国在国外投资建立的诊所和合资建设的医院逐步增多,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东欧及部分欧洲国家,但规模相对较小。
在自然人流动方面,我国从1963年始即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先后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3万人次,诊治患者2.7亿人次。目前,中国向49个国家派有援外医疗队,其中有42个国家在非洲,1171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3个医疗点上。全国有27个省(区、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迄今已有1001名医疗队员获得受援国首脑颁发的勋章等多种荣誉,有50名医疗队员因疾病、公伤、战乱、意外事故等在受援国牺牲。通过无偿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援建医院和开展疟疾防治,短期巡视和建设专科医疗中心以及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为促进受援国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来华外籍人士逐渐增加,活动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在华外籍人士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逐步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境外消费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另外,中医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中医服务的消费需求。
(三)医疗器械贸易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3%,较2012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为193.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2%,较2012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进口额为14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2年增长5.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我国医疗器械贸易规模排在了世界第三位,其中全球进口规模排在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之后的第五位,全球出口规模排在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稳定增长期,2014年,依据综合因素预测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有望实现12%的增长率,进口增速强于出口增速成为常态,预计全年医疗器械贸易总额接近400亿美元。
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从总体上看,医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规模小、水平低
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无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方面,还是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方面占比均低于0.1%,表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之小、水平之低。在对外投资方面,2012年,我国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上对外投资仅为538万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676万美元。这一规模和水平显然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目标。
(二)从医院结构上看,合资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
我国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非营利性医院。2011年,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的医疗卫生行业企业法人数为112个,占比0.71%。从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30个,占比0.82%。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在吸引外资举办医院方面水平较低,合资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从地域结构上看,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存在不均衡
一方面,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总量较小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在医疗卫生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兴办的合资医院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的合资医疗机构很少。
(四)从贸易形式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境外消费和跨境交付的比重相对较低
相较而言,跨境交付以及境外消费的开放程度较高;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服务方式的开放程度较低。受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仍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要方式;而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将是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五)从外资来源来看,渠道稍显单一
主要集中为韩国、美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在我国成立较早和比较有影响的合资医疗机构多为美国、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与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资医院。但相对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外资来源相对单一,对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资金吸引和利用较少。
(六)医疗卫生服务“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国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对外投资相对不足,且近两年有较大幅下降。其二,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对外投资组建集团医院、创办“分院”、投资兴办营利性子公司或联营公司、股票投资等形式逐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增加合作项目,但在追求规模扩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投资水平较低、投资效益不高、可行性论证缺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其三,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对外输出存在地域不均衡。无论是在商业存在方面,还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都主要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欧美等发达地区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亟待增强。
三、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原则
积极稳妥原则。与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相比,医疗卫生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规模相对很小。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基础和前提,有序、有步骤地渐进式开放,稳妥进行。对尚不能完全开放或较敏感的领域,可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
适度保护原则。一方面,对其进行适度的保护能够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业的规范、监控、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保护是非永久性的、差异化和持开放态度的保护。
地域均衡发展原则。在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的初期就要注意缩小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开放水平差异。一方面,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外资和外企进入中西部内陆地区;另一方面,增强激励,积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条件医疗卫生机构进军国外市场。
内外并重原则。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内外并重,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双向竞争作用,盘活国内外两个市场,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活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水平。
(二)开放模式与路线图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模式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通过渐进式开放,以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业整体不进入负面清单的目标。为此,建立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的基本路线图,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除“玻璃门”或“弹簧门”的限制措施;第二阶段,逐步缩短负面清单,用审慎监管代替准入要求;第三阶段,将医疗卫生服务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
(三)政策建议
第一,增强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业竞争力是扩大对外开放之根本。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大大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开放滞后于其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不可否认,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体系。因此,扩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必须把增强国内医疗卫生服务竞争力作为重要抓手,在壮大自身发展中寻求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发展。
第二,大力推动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优化贸易形式。一般而言,跨境交付以及境外消费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越高反应该领域的开放度就越高。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主要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未来,我国在继续做强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两种贸易形式的同时,要通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消费技术条件以加快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两种贸易形式的发展,逐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形式。
第三,高度重视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层次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对高端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亦逐步增多。我国在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参与服务竞争之时,要注重横纵两个方向的延伸。横向上,要注重引导资金、人才资源向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业需求市场流动,集聚服务资源、创造服务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完善与优化服务功能。纵向上,要注重在医疗卫生服务业的产业链上进行拓展,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体系。
第四,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我国在外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很低。因此,我国在应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另外,要健全对外投资制度机制,重视投资可行性论证、评估,加强投资监督管理,减少重复性、低水平投资,提高外资经营能力和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
第五,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流动,优化区域结构。制定和完善支持医疗卫生服务贸易的优惠性财政税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便利化,引导和支持外商在中西部内陆地区投资于医疗卫生服务业。另外,完善吸引外资特殊优惠政策,加快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医疗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医疗卫生服务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和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提高对外资开放水平。
关键词: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现状;改革;监督管理体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经常谈论的问题,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落后的乡镇,医院少,医疗水平低,医疗环境差,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无法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形成看病难的问题。在乡镇很多医院都是考虑如何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加,如何能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从而走上了自主经营的道路,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乡镇医疗体制存在许多问题。
1.乡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乡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包括村卫生所、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差,其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仍处于不完善状态。能够为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障的是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可以用基层群众的话“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来体现。生存困难的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致使“枢纽不灵,网底不牢”这一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再不采取修护措施,整个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都将停滞。另一方面,卫生院没有基础的医疗设施又缺少经费以支持自身运营,从而走上了抬高药价的道路。有一部分村卫生所对诊断多发病和常见病都很困难,只通过血压计、体温计和听诊计来诊病。这些因素使乡镇医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乡镇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百姓丧失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药物价格居高不下、医疗费用不断增长是我国医药市场的主要体现,从而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医疗行业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和其市场化造成的。目前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医疗费用的提高,这使很多农民看不起病,一些卫生院通过抬高药价来谋取利益,为了赚取回扣很多医生乱开药方。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原本贫困的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农民陷入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为了保证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健康,他们需要有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体制。
3.乡镇缺少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具有中专学历的占多数,也有很多没有学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缺乏,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差。没有专业医疗卫生人才主要是缺少合理的人才机制,再加上卫生院的工资低、环境条件差、运营资金不足,对医疗卫生人才更加没有吸引力。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导致乡镇医疗服务质量差的直接原因,诊断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这些素质不高的乡镇卫生人员来说都成了问题,使日常的预防工作都很难展开,更无法应对突发的医疗公共卫生事件。
二、监督管理体制对乡镇医疗体制改革的作用
为了避免乡镇医疗卫生院中乱收费、变相收费、服务质量差及医疗质量下降的现象,县、乡、村三级卫生行政机构应成立医院监督检查管理中心,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体制在乡镇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1.对贵重药和大处方的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管理中心对贵重药和大处方的用药标准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类型来制定,还要视情况对那些乱开检查、乱开处方,使病人医药费增加的医生进行处罚。为了防止医生给病人开贵重药、大处方,所以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医生开的贵重药和大处方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医生有违反规定乱开贵重药和大处方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
2.实行单病种及成本核算。乡镇医疗卫生管理检查要以当地的收费标准为依据,针对几百种常见病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及超出最高收费保准后的处罚措施。对经常达不到最高收费标准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收费标准,及时使最高收费标准降低,对经常超过最高收费标准的不仅要查明原因还要追究其责任。一些医疗卫生院吃“皇粮”,所以必然会存在卫生材料和药品流失及浪费的现象,为了加强对医院成本的控制,避免再次出现卫生材料和药品的流失和浪费,就要加强对医院的成本核算,以达到节省投资成本、奖勤罚懒的目的。
3.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对医德医风的监督。乡镇医疗卫生院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医院监督管理检查中心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开发、应用更多的计算机网络软件,使数据能够在医院和监督管理检查中心间实现共享,便于监督管理检查中心对医院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还要对医德医风奖罚制度进行制定,对收取病人贿赂、赚取回扣、推诿病人、服务态度差的医疗工作人员应给与相应的惩罚,但对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疗工作人员应给与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4.对招标采购实行监督管理。对于招标采购的问题,政府招标部门要与监督管理检查中心联合起来,加强对医院所需的医疗设备、卫生材料和药品的采购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为了达到降低病人医药费用、减少医院投资成本的目的,政府部门和监督管理检查中心要对采购进行及时的整顿,并实行政府招标、医院和监督管理中心三方统一参加的采购招标,以杜绝采购中所存在的不正之风。
三、结语
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目前还不够完善,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乱收费、服务质量差、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等问题,我们要大力推行乡镇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乡镇的医院和卫生院得以顺利的运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体制在乡镇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城镇医疗体制网络的建立,我们相信乡镇医疗体制中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农民在医疗卫生方面得到更好地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廖宁.关于我国民办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政策的探讨[J].中医院管理杂志,2007(08).
[2]陈强,王跃龙,宋韵,王琦,高闻捷.试论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04).
[3]应滨,游凤娇.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01).
关键词:智慧医疗 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9-02
大连市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也把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接下来,笔者将就大连市智慧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对未来如何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智慧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础和载体。
智慧医疗将通过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实时通讯技术(包括WIFI、3G、4G、光纤专网等),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2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不足及原因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420万大连城乡居民有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为420多万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7%。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去大医院就诊时,既往病史及检查结果在健康档案中都有所记录,缩减了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减轻反复化验、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将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好前站。
(2)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借助最新的IT技术,我市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快信息化医院建设,目前,“预约挂号”、“排队等候系统”、“远程医疗”等已在多数医院普及应用,“合理用药监控”“移动护理”等物联网管理、护理系统也将在三级医院逐步推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是卫生部信息化示范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最早的我市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两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分拣药系统、气动物流、OA办公、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实行了门诊就诊“一卡通”,建立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网上查询系统,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等系统,同时无线移动医疗系统(ED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管理中,还又推出利用手机短信提供检验结果等服务。
(3)建立了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2009年4月,沙河口区投资1200万元搭建的涵盖全区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系统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实现覆盖区内卫生信息共享,为医生与居民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实现了诊疗、药品、耗材、人事、财务等全过程管理。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功能。
2.2 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中的不足。通过对我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基层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医疗卫生信息在不同医院机构、不同医疗业务条线之间还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均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和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比较欠缺,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医院(扩建医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基本上以满足最基础的应用为前提,造成新业务推行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3 推进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医疗专家组,根据城市智慧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具有国家发改委通信和信息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者规划设计单位,制订智慧医疗顶层建设规划。
3.2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要按照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我市智慧医疗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应首先实现以完善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其次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应该把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疾病防控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最为重点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3 统一标准。应建立一个医疗信息化所需统一标准规范、交换标准、接入平台,建设语义化的医疗信息数据库、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和标准化的用药指导方案等,便于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便于病人及家属对自身健康状况和保健要求的全面了解,也便于医疗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情况、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