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发展脱离。57%的教师承认现行教材与护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职业能力。68%的学生表示对现行教材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缺乏实用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开设医护英语课程,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根据我校护理系学生的现状,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以巩固并扩展基础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了医护英语课程,以补充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医护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我校还自行编写了《医护英语泛读教程》,该书补充了更多的医护英语场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护英语知识。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迄今为止,高级护理实践并没有形成约定俗成的定义。最早是由Calkin一’提出了高级护理实践的概念是:对人们存在或潜在的键康问题而进行有意的诊断和治疗。美国护理州董事会参议会对高级护理实践的定义是:建立在通过基本的护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实践川。1996年,Hamrse匕3〕在对“高级护理实践”概念进行了界定,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界定:即在更大的护理学科领域内的某一专科临床范围内,将更多的实践的、理论的和以研究为基础的治疗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工作。从护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阐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并不是指所有护理的治疗方法都是以研究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同样与高级实践的治疗方法密切相关。②承认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必然具有较强的经验性成分。③强调了高级护理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和专科化的本质。④明确了任何形式的高级护理实践都是以护理学科领域的扩大为前提的。

2高级护理实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闭

2.1产生高级护理实践的因素如人们对健康维护和增进的需要、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国家制定新的健康政策等。

2.2推动高级护理实践的因素如护理专业在提倡和推动新的护理实践领域中的能量、政府部门对发展高级护理实践的支持力度。

2.3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如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对工作领域的了解、对学科实践的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受教育的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丰富性。

2.4影响高级护理实践持续不断进步的因素如护理实践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传播、护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形成和一定的实际控制权、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3高级护理实践的墓本特征和核心价值观[4]

3.1高级护理实践和基础护理实践的区别美国护理协会(ANA)在1995年发表了”护理社会政策的声明”,明确区别了高级护理实践和基础护理实践。主要区别有以下三方面:

3.1.1专科化(speeialization)高级护理实践的工作重心局限于整个护理领域的一个部分。

3.1.2角色的扩展〔exPansion)高级护理实践是掌握和运用新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包括在一定的实践领域内能使护士角色自主化、合法化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传统医学中往往是与医疗实践的边缘相重叠。

3.1.3高级(advaneement)高级护理实践是以理论知识、研究为基础的知识以及实践的知识整合为一体作为其特征的。这些知识往往作为护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

3.2基本特征一般说来,高级护理实践具有五个特征:①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基于主、客观统一的实践;②与患者建立合作的关系;③运用专家型的临床推理,具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能力;④用研究指导实践;⑤能运用各种健康和疾病的处理方法。

3.3核心价值观高级护理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包括①为病人呼吁,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的价值观和各种选择;②能从病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传统来整体地看待病人个体;③仍旧将实践的重点放在疾病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上。

4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praet一cenu,ANP)

4.1高级护理实践角色的种类从事高级护理实践的护士统称为高级实践护士。现阶段高级实践护士经常被定义为五种角色的集合,即护士执业者(nursepraetitioners,NP)、临床专科护士(eliniealnursespeeialist,CNS)、认定的助产士(eertifiednurse一midwives,eNM)、认定的注册麻醉护士(eertifiedregisterednurseanesthetist,eRNA)和高级个案管理实践护士(advaneedpraetieenurse。asemanagers,AP-NCM)。其中,高级个案管理实践护士是最新发展的高级护理实践角色。在常见的CNS,NP,CNM和CRNA四个高级护理实践角色中,她们的工作会有一些交叉、重叠,但各自也都有体现自身特征的活动和特征性能力。

4.2高级实践护士的实践范围和标准高级实践护士实践的特点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判断的能力、能熟练的进行自我创造性的护理以及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ANA在1995年指出:所有的高级实践护士都能够独立的或协同地做出健康保健决定,并积极地以专门的临床人员参加护理实践。她们可以提供给患者超越一般护士水平的高级评估技术和具有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1996年美国护理联盟(NLN)在《高级实践注册护士的实践范围和标准》一文中也指出:高级实践注册护士在评估、诊断和治疗患者、家属或者社区中现实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预防疾病伤残、维护人们健康和提供舒适方面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高级实践护士仍然要进行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但他们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深、更广,对于信息资料的组织水平更强,并且能实施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干预手段困。

4.3高级实践护士的基本标准

4.3.1三个基本标准即①获得在某一专科方面的高级水平的专业证书,研究生教育是高级护理实践所必须的;②获得某一个专科护理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③有护理患者及其家庭的实践经历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

4.3.2一个中心能力高级实践护士应具备一整套的核心能力。其中直接临床实践能力是核心能力中首要的也是中心的能力。然而,单纯的临床专业技能不能等同于高级护理实践。一些临床没有接受高级实践护理教育的专家型的护士大多是经验型的专家(expertsbyexperienee)。不属于高级实践护士范畴。

4.3.3六大核心能力除了中心能力一一直接临床实践能力外,其他五大核心能力为:①指导和教育病人、家属和其他看护者能力;②提供咨询的能力;③研究能力;④临床和专业的领导能力,包括变革能力;⑤合作的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

5临床专科护士(elinicalnursingsPecia一ist)

根据我国当前卫生保健体制的特点以及护理实践领域的基本类型和范围实际水平,我认为最有可能优先发展和实现的高级护理实践的角色是临床专科护士。

5.1概念1980年美国护理协会(ANA)政策陈述中对CNS定义为:通过研究生以上教育准备(硕士或博士)成为一个明确界定的知识领域和临床护理实践范围的专门人才。

5.2教育和认证CNS的教育应达到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他们的教育计划的特征是对护理理论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强化学习,强调用先进科学的概念、研究方法论和管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目前的认证领域有成人精神卫生健康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健康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危重症护理等二十多个专科。

5.3工作范畴闭根据人们对CNS角色的期望,将其分为五个亚角色:临床专家、顾问、教育者、研究者和管理者。CNS首先应成为临床护理专家,这是最首要的角色任务。精湛的临床实践是CNS的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他们能为具有复杂健康问题的病人提供直接或间接护理。他们的实践更强调对病人急性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的诊断和管理,而不是基础水平的护理实践,他们擅长和医生、护士、其他跨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合作。工作重点是运用综合的方法护理病人,提供临床支持,改善病人护理的效果。作为管理者,他们评估病人情况,制定临床执行程序(eliniealpathway),协调整个跨学科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过程,发展和教育护理人员,处理复杂护理系统的变革,提高护理实践水平以及维护病人的利益。作为顾问,他们在临床从事专门方向的临床指导,解决患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个体的、家庭的、机构的问题,也可能与护理提供者能力、设备、设施或卫生保健输送系统有关。他们要在自己所处的组织机构中起到正式咨询顾问者的作用,并参与学校护理课程设置的制定。

5.4实践技能川CNS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技能:

5.4.1心理治疗、家庭治疗、悲伤治疗、音乐治疗

5.4.2危重患者处理、疼痛管理、伤口管理、高级身体评估法、书写医嘱和护嘱、手术干预及评价等。

5.4.3内科医生或者是医生的合作者,主要承担患者病情分类、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医嘱、记录患者病情、决定用药、做诊断性检查等工作。

5.4.4医疗方面的技术操作,包括腰穿、骨髓采集和组织切片检查、插胃管和空肠造瘩管、拆手术缝线、手术钉子及股动脉或静脉插管等。

6高级实践护士的教育和培养

6.1培养模式和教育水平绝大多数的高级护理实践的课程是在护理研究生院单独进行的。目前美国的高级实践护士的教育是在研究生教育水平上的硕士、硕士后和博士三种层次的教育。研究生学历(硕士学历)被认为是高级实践护士的最低标准。一般说来,高级护理实践的研究生课程是1~2年的全日制的学习或者是2~4年的在职学习。1年制的课程主要是一些强化高级护理实践的课程和临床实习。

6.2课程设置

6.2.1硕士学位课程包括研究及结果的评价、理论观点(主要有护理和健康相关的理论、伦理决策、环境理论)、组织/政策理论、健康政策、社区护理、流行病学、卫生保健体系、咨询学、护理管理、市场学、调控学。

6.2.2高级实践课程包括药物治疗学、高级健康评估、病生学、遗传学及相关科学和高级护理实践护士角色的发展。

6.2.3专科实践课程包括专科I、11、m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主要有临床决策、高级治疗学、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初级保健及人群健康。

6.3教育的评估一般由各州的协调管理机构、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和护理院校教育委员会等机构独立进行,总的评估标准为:①教育所授的学位和证书类型;②课程中教师授课和教师指导的学生实践的教学时数;③所设的课程类型,包括硕士核心课程、高级实践课程和专科课程;④课程的设置是否与某个专科所需的技能、知识相符。

7商级实践护士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7.1发展的必要性近二十多年,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推动,高等护理教育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的跃升,护理队伍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护理学的实践性质越来越走向独立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专业信念坚定,行为目标明确,精通学科研究方法,掌握精湛专科技能,占有丰富信息资料,能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具有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能力的高学历、高实践水平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我国护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护理专业化水平方面达到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护理水平接轨,就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科精英人才,发挥她们在拓深临床实践领域和丰富学科理论体系的领头羊作用和临床实践中作为为护理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评价者的作用。

7.2发展的方向性根据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体制的性质和护理实践的范畴和基本特点: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发达,医院仍是人们预防、诊治疾病,恢复健康的主要机构,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仍然是各级医院,护理实践领域相对局限,主要护理实践仍然是直接的临床实践,面对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住院病人,医院里受过专科以上护理教育的护士也远多于社区。我认为目前发展和培养我国高级实践护士群体,应首先考虑从临床专科护士(CNS)起步。

7.3发展的可能性我国自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至今已二十余年,在临床护理的各专科均有一些受过本、专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专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国外一些护理人员甚至认为她们已属于专家型护士川。她们都有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对自己专科知识和能力获得社会和专业认可的希望。其次,随着我国卫体制的改革,也将在保障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加讲求质量成本核算,医疗护理服务必将走向市场化,护理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受到医疗体制改革的挑战。因此,培养高级实践护士也是应对挑战,保留临床护理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她们在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一种有益和积极的举措。第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经过20年的成长过程,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了若干一流护理院校和一支高学历水平的师资队伍,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的护理院校已达十余所,临床护理实践的科学化、专科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开展临床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7.4发展的策略

7.4.1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根据我国目前临床资深护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国际CNS教育的一般标准,建议将我国的CNS教育定位于研究生水平的教育。选择有研究生教育经验的院校和教学医院或在某专科临床实践水平较高的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根据临床护理人员学习的局限性,可采取专科性的研究生班形式完成CNS院校教育,时间至少一年,分两学期,第一学期主要是研究生课程的理论学习,重点是护理基础性理论和护理专科性理论的综合、强化学习。第二学期根据培养方向,进人相应临床专科,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由资深专科医生和护师联合带教,重点培养临床专科评估、诊断、决策能力和处理专科复杂问题的临床技能。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核心能力在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护理专业学生着手[1]。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随着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如何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

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科学学位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1924年美国设置护理硕士研究生,包括护理科学硕士(masterofscienceinnursing,MSN)和护理硕士(masterofnursing,MN);1992年我国开始了护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开始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3];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我国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MNS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3个基本属性[4-5]。

1.2核心能力

能力又称为胜任力,分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6]。核心能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指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它来自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7],本身具有综合性、独特性、价值性、可评价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8]。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诠释。核心能力于2000年在我国护理领域首次提出,2003年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9]。綦盛楠等[10]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定义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等的能力综合。谭静等[11]将MNS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高级护理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

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培养目标

在美国,学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工作约2年~3年后,根据临床发展和爱好选择专业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不重复[12]。其专业型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APN)[13],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教师[12]。APN包括高级全科护士(nursepractitioners,NP)、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高级助产护士(certi-fiednursemidwives,CNM)、高级麻醉护士(certifiednurseanesthetist,CNA)、高级个案管理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casemanager,APNCM)等专门人才[14],其中CNS是发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15]。

2.2课程设置

美国护理研究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上紧密结合,形成概念化模型,课程分为硕士学位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大模块,学制一般1.5年~2年[16]。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相似,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修科目,主要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涉及循证医学和健康照护研究等[3,17]。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课程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制2年,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共同科目以及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课程[18]。总的来说,国外护理硕士教育方式灵活、实用,课程设置强调护理专业特色。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999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AACN)就已经提出APN必须具备6种核心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实践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关系的能力、承担教育/辅导任务所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管理与协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监督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能力[19]。Hamric等[20]于2005年提出APN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英国护理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领导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21]。加拿大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实践技能、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22]。

3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3.1培养目标

2010年国务院明确MNS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

3.2课程设置

现试行的MNS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MNS的课程设置,包括:①公共课(政治、外语等);②专业基础课(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③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④学术活动[23]。而我国部分院校的课程直接套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开设过少或者基本没有,难以体现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4]。与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尚未形成自身特色。阮小丽等[25]针对护理研究生的各个核心能力提出了提高核心能力所需要开设的课程。综上所述,护理研究生教育应该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13];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核心能力为指引的教育原则[26]。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学者大多是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讨论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两轮咨询后建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谭静等[11]建立了6项一级维度23项二级条目;陈语等[27]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孙宁等[28]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所含的能力维度基本一致。另外,刘冬玲等[29]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3.4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1,11,28,30],护理临床实践能力所占权重较高,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占权重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并与沟通协作、专业发展能力被视为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而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所占权重较低,是应努力去培养的核心能力。

3.5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报道,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是否参加护理报告会和研讨、导师的指导时间和力度、婚姻状况、入学成绩和学校性质[31]以及医院与学校培养脱节、专科方向不明确和交叉学科边缘不明确[3]是影响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4启示

“培养什么样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借鉴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开展我国研究生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确立核心能力标准的量化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等,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美琴,曹洁,张玲娟,等.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45-48.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学信息网.硕士专业学位全解读[EB/OL].[2012-04-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3]杨巾夏,陈翠萍.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6):71-75.

[4]苏博,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6-240.

[5]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49-52.

[6]赵戎蓉,吴瑛.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的编制和评价研究核心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85-488.

[7]王辉,闫德平.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6):68.

[8]沈若玲,朱海利,任小红,等.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45-547.

[9]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0]綦盛楠,于兰贞.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40-42.

[11]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C):3196-3199.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使得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疾病、伤残以及死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高龄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这些都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也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护理教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本文就高职院校加强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更好地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为护理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体制的建设与创新,促进学校和医院双方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在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中,要密切关注医院的需求,围绕医院的实际需要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医院的实习培训机会,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同时,医院和学校要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就业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可以为学校的护理教学、医疗技术的共享和教师聘任以及学生的实习、就业建立起良好的管理监控体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学校的护理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发展。

二、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学校和医院的深度合作交流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医院的需求加强自身的建设,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同时,医院也要与学校进行积极的配合,针对医院发展的需求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实现学校教学、教师研修聘任、学生临床实习和就业的完整体系,构建学校和医院共同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新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高。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根据具体实际进行护理专业的更为详细的分工。如在临床护理的课程中,学校可以增加专门的老年护理教学,而在社区护理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家政服务方向的课程,使学生在更细化的护理课程学习中,了解到不同护理的独特特点和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在自身意愿和自身条件的综合考虑中自行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向,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要坚持"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一切护理工作都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时,要注重对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医院岗位需求为根本依据的新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更好地具备护士执业资格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根据医院实际岗位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护理专业教学中知识模块的优化,建立起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学生素质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扩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 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在护理教学的改革中,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外,还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教师作为开展护理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护理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可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和聘任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和考核。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实践选派教师去参加进修学习或直接去医院参加实践锻炼,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获得较大的进步,提升他们的任职资格和教学技能。

在高职院校的护理特色专业建设中,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护理专业的具体特点,采用递进式的分阶段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第一学年到最后一学年的不同教学阶段,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临床实践。如在第一学年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去感受职业的氛围。而在第二学年时则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临床实践,在教学中进行模拟病房的实训,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技术操作和护理任务。在最后一学年的教学中,学校可安排学生去医院进行较为长期的临床实践,完成实习任务,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

五、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教、学、做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可积极推行教、学、做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中西医护理知识异同点的了解和分析中,把握重点知识,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通过具体的临床实践护理教学,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考核,让学生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改正不足,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强化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医院、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做到职业性、实践性、超前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强化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出合格的技能型、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叶青.高职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践[J].护理研究.2011(3)

第5篇

1.1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指身体上没有缺陷,还包括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充分重视家庭、社区、环境以及环境内部的协调是促进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高级护理教育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对象的特殊性来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充分调动护理对象积极的主客观因素来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其达到最佳状态。

1.2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的转变包括自动化、信息化和高速化在内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技能要求。面对这些因素,进一步认清我国护理教育形势,护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社会人文知识和专业思想等培训的力度,从而培养出具备广博深厚的包括自然生命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在内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临床工作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护理人才。

1.3人才市场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未来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的调查表明,护理型人才将成为紧缺型人才之一。要想切实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其就业渠道,我们必须树立明确的目的,合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加大专业课程的授课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并由专业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讨。

2.量身打造培养目标

2.1培养定位。近年来,临床调研结果和学生就业情况表明当今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着重培养,同时,培养目标应当充分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的现状和学生实际,基本定位于培养为基层医疗事业服务的高级护理学专门人才。

2.2培养目标。以培养定位为基础,确立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鉴于独立学院的护理型人才主要是着眼于基层医疗机构,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要求[1]。

3.优化独立学院护理人才培养的措施

3.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以及相关专业调查可以了解到,专业思想不牢固是当前存在于护理专业本科生中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之所以未能认识到接受高等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在当前教育模式中得到切实体现,这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的内容在不同学历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传统带教方式依然在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中占据主要地位[2]。要想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必须在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切实增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高等护理教育事业成功和希望的最终体现。

3.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基础上着重传授综合基础知识,并充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内的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3.3加强礼仪修养的学习。作为一个具备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讲究礼仪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人虽朴实,但若不注重礼仪则会显得粗俗;而若只重外表则会因缺乏内在品德修养而显得轻浮浅薄,只有将注重高尚品德与良好行为举止充分结合,才能真正算是有教养的人。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护士的职业礼仪。作为护理工作者,在具备高尚道德素养、良好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高雅的礼仪修养。除了为病人减轻病痛,还应通过语言和行为向病人传达关爱,为其提供良好温馨的环境。

3.4重视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在病人的康复和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一名护士的职称、学历如何,都要具备过硬的基础护理技能。这在过去传统的护理教育中虽已有体现但是重视度不够,这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护生重专科护理而轻基础护理的问题。

第6篇

一、解决认识问题,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学专业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  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  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  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表3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7篇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8~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及医生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以信息饱和为原则(表1)。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以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受访者介绍研究意义、目的,承诺访谈资料只用于研究。取得受访者口头和书面的知情同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根据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文献自行制定访谈提纲,主要内容为:以“您认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哪些能力”?在访谈过程中,边听边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含糊不清的内容要询问明确,访谈时间约30min/人,资料收集至信息饱和为止。

1.2.2资料分析方法

每次访谈后将访谈内容及时逐字逐句转化为文字资料,然后逐行逐字地反复阅读,数据分析利用Colaizzi所提出的方法,尝试融入被访者的感受,而不是跟随既定的研究规则。分析时首先认真阅读原始资料,标记反复出现和具有代表性的词或句,通过文本登录、编码、归类,采用类属分析法提炼主题。

1.2.3研究的可信度

本研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考虑到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结构、用人单位等多因素,选取了包括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和护理实践者(病房护士长)、医生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担任一定职务,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在访谈过程中不断根据上一次的访谈结果来重审资料,存在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再次收集资料修订假设阶段,通过不断分析及返回资料重审,最终归纳出合理的解释。在资料分析时采用合众法,研究者将资料分类、编码,提炼出主题后,邀请第2人对编码和主题进行核对,并不断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将资料整理的最终结果反馈给受访者,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结果

2.1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中进行实践活动相关的能力。受访者普遍认为该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首要特点。受访者认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做为将来我国高级护理实践(AdvancedPracticeNursing,APN))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推动我国护理专科化进程中将起重要作用。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全面综合的专科护理相关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具有整体护理的观念,能运用循证护理的思维方式和基于护理理论的概念框架指导临床实践。学院教育者1:“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培养临床型、应用型、专科型的护理人才,就是为了像国外那样培养高级实践护士,他们毕业以后能很好推动咱们国家的护理专业化进程,……,能够胜任临床工作是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并且至少要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护理部主任1:“比如造口领域的,他要能够掌握常见造瘘口的护理方法,出现了并发症怎么去处理,怎么给别人做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怎么去识别……,他们可以靠护理的手段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变过去医生对护士的看法,他们应该具有独立高层次的直接临床实践能力。”带教老师1:“他们是高层次的护士,应该对现有的护理措施提出质疑,能够带着循证的思想在临床中工作,发现证据,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反思,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循证的能力。”

2.2教育咨询能力

受访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较高,因此被寄希望于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相关对象,因此需要具备教育咨询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家属,还有护士、其他层次护生以及其他医务人员。护理部主任2:“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每一个科室都会安排给他们的带教任务,做为带教老师负责本科学生,能够培养他们做为一名老师必需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带教老师2:“做为一名教育者,表达能力、授课能力、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带教老师3:“比说糖尿病方向的,他要定期在医院或者社区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些人知道很多知识,但不能让对象明白自己在讲什么,这个讲课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2.3临床研究能力

受访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完整的科研培训,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希望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带动科室的科研。他们应具有科研意识,发现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将研究结果用于在临床工作中,并且能够利用研究结果评价临床实际工作。带教老师4:“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带动我们发现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临床才是科研的土壤,护理中的科研必须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学院导师1:“他一定是一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研究者,并且要跟其他专业合作,如医疗、检验、麻醉等,参与到他们的科研中,或者让他们参与到护理的科研中,相互合作,对临床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2.4协调管理能力

受访者认为护理工作繁杂多样,协作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学会周密的计划,疏通协调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带教老师2:“对于研究生而言,管理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他们作为将来临床中的护理专家,应该做这方面的准备,包括人员的培训、制度的健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等。他们可以在循证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带教老师4:“他们应该具有疾病管理能力。比如肿瘤方向,肿瘤病人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支持多领域的合作,所以他们必须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各领域的关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2.5沟通协作能力

受访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涉及医疗、麻醉、康复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因此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够与其他护士有效合作,获取其他医疗技术人员或单位的支持与协作,较好地完成沟通交流工作。医生1:“现在临床上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很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要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同事的理解,都需要沟通。”带教老师6:“跟患者一定要沟通好。沟通基本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6专业发展能力

在访谈中,受访者认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肩负促进各专科护理专业发展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各专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培养自我觉察、自我规划及自我提高的能力。

3讨论

第9篇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当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等。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多依赖于教师主导,理论灌输过多,示教时间过长,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性不强,难以学以致用。护士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护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予以有意识的培养。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身心素质模块、文化素质模块和护理专业素质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的建设已基本趋于稳定。在今后几年内,重点建设护理专业素质模块,使之更加完善,体现出护理学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专业的需要。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社会、人文学科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实践。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基本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病例讨论法、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2)开放型教学方法:对于实验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由学生自行规划安排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环节,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3)创新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为指导",构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机制。在教学方式上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宗旨,突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验中心建设

3.1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实验中心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实验中心建设一直是国内各高等护理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标尺。实验中心的建设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验中心建设水平。

3.2拓展实践教学途径,推进实习管理制度改革

综合利用校外、境外、国外的优质资源,通过校外学习、第二校园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其次,稳步发展临床实习基地,推进临床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改革。视情况组织异地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相衔接模式。

护理操作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真正的被学生掌握,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提前预习操作。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尽量使学生们对操作项目有直观的认识。然后,由教师再次进行示范操作演示,讲解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不违反原则和规范性的前提下,通过思考,找到更有利操作并且有效的方法。这样做既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学校与医院之间理论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模拟病房活动,选择临床上一些常见病例与,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训练,反复的演练,学生在操作时互换角色做患者或护士,亲身体验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增进对患者行为的理解,体现人文关怀。教师近距离、手把手地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们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学生熟练掌握,在这种不失真而又相对感觉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正常上课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开放实验室开放,并安排教师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实践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对职业特性有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积极推进见习和实习管理制度改革,争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积极建设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护理资源的优势共享,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高级护理专业人才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2)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针对护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实验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加以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研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和学术研究,并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保证学生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学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

(4)改革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3.4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以致用,服务社区和社会。开辟社区服务基地,使社区服务基地不仅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目的,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发挥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黄莹.护生实践能力培养[J].吉林医学,2012,33(18):403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