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

第1篇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2篇

    一、研究目的

    初中生学业分化是影响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分化产生的差生转化、优生提高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 策略的指导。从现状看,这个问题的解决并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法,究其原因,恐怕一方面在于学业分化本身 原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对初中阶段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认识。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学业 评价体系主要是一种绝对判定标准,这种标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失为是一种公平的选择尺度,而且对大多数 普通学生具有操作性方面的优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分化群体的对象,这种绝对判定标准一定程度上掩 盖了学习活动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即学业潜能的发挥。而从学科成就值等相对判定标准角度分析研究初中生分 化群体,将不仅有助于正确诊断评价绝对标准下的优差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教学论角度进一步认识初中生 各学科学业分化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从而为提高九年义务制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有 益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1、取样:本市普通中学94级8个班组385人,从初一预备班到初二下学期连续跟踪三年,根据生物 学科历次考试总评平均成绩取超过@①+0.95sd的对象为优生组,共41人,其中男13人,女28人 ;取平均成绩低于@①-0.95sd为学业不良组(以下称差生组),共40人,其中男29人,女11人 ,差生组中包括留级生7人,其中男4人,女3人。分化组群体占总体21.05%。

    2、调查与测试:

    (1)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绩及总评统计及分析。

    (2)智力测试:采用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瑞文测验(spm)进行团体施测。

    (3)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主要查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负担、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

    所有数据均在foxpro中建立数据库,最后以spss软件作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科成绩调查及比较:

    为了探明分化群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各学科学业成绩状况,将各种成绩标准化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 。

    表1 生物及其他学科优差生成绩比较

    (附图 {图})

    表1数据表明,以生物成绩分化为基准的优差生组,在语、数、外和各科总评成绩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 差异(p〈0.001),进一步作生物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生物与其他学科相关系数比较

    (附图 {图})

    **:p<0.01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初中学生总体上,生物学成绩与语、数、外及总评成绩均达强正相关程度,说明 生物成绩差异分布与语、数、外具有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优生组、差生组中,生物学科成绩与其它各科成绩 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留级生组中生物与外语、语文和总评分呈中强负相关,此结果说明在分化学生群体中, 生物成绩与语、数、外成绩具有与总体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成就的关系

    为了了解优差生分化与智力发展水平的联系,以瑞文量表对对象进行了智商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优差生及留级生智商分布

    (附图 {图})

    从表3结果可见,优生、差生、留级生的智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优生组平均智商显著高于差生组。智力 水平优良的一级和二级(p[,75]以上)优生组有33人,占优生组总数80.4%,差生和留级生中仅 13人,占32.5%。智力水平中下的四级和五级(p[,25]以下)优生组2人,占4.9%,而差生 、留级生中有24人,占60%,这说明智力是影响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分析智力与各学科成绩的关系,学生总体智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生物及其他学科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

    (附图 {图})

    结果显示,在总体上智力与各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程度,其中数学成绩与智力相关系数最高,达0 .6417,生物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达0.5544,语文成绩相关系数最低为0.4877, 这个结果与伯特(c·l·burt)报道的语、数、外结果基本一致。

    在分化群体中,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见表5。

    表5 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力的关系

    (附图 {图})

    表5显示,在优、差、留级生分化群体内,各科成绩与智商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这说明在同类分化群体 中智力已不再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了。

    (三)成就值(accomplishment score)差异比较

    (附图 {图})

    成就值是判定学生的学力是否同他的智力相适应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学力离差与智力离差之差,若成就 值(as)为负值,可说明该学生不具备同其智力相称的学力,也就是说,学力潜力尚未或未能充分发挥,以 致未形成智力相称的现实学力,可视为学业落后或暂时落后。

    经对优差生各种成就值测算,结果见表6。

    表6 学生各科学力成就值比较

    (附图 {图})

    注:〈-8个体数:表示为低成就值人数。

    表6结果表明1生物学科成就值优差生组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如以as<-8为低成就值学业不良的标 准,则生物差生组as<-8的人数有24人,生物优生组有6人,与生物学科相似,外语学科成就值优、差 生组问亦存在显著差异,外语差生组as<-8的人数为22人,优生组有5人。而语文和数学两学科的优差 生组成就值差异不显著,各组as<-8的个体数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与外语学科在初中 阶段具有某些相似性。低成就值表明学习潜能来充分发挥,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比例的假性差生,故教育措施的 效能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初中生物和外语学科的差生或学业不良生转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四)低成就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低成就值学生学业分化的影响,对优差生学生进行了专项问卷调 查,问卷包括学科兴趣、学习时间、对难题态度、辅导环境、业余时间安排、作息时间、家务劳动、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等20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优差生低成就值者在学习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差生回家作业多需父母检查、督促或辅导才 能完成。父母天天检查作业的,差生组低成就值者24人中有14人,优生组仅1人;父母很少检查作业的, 差生组8人,优生组5人。实际学业负担优差生低成就值者都不重,且无显著差异,无论优差生每天做作业时 间都在几个小时内能完成,上学往返路程时间极大多数不到1小时,夜间睡眠大多8小时以上,但自我感觉课 业负担重的,差生低成就值者显著高于优生组,24人中有15人(62.5%)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没有一 个差生主动希望再多学一些知识,这反映出差生低成就者有“怕学习”和“厌学”情绪倾向。在对待难题的态 度上,差生低成就值者24人中17人(70.8%)持放弃态度,这说明这类差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 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项目中优差生低成就者多数无显著差异,个别项目差生组还优于优生组,如家教辅导,差生 占67.5%,优生组占21.9%,月零花钱差生组平均高于优生组2.4元。问卷调查总体结果表明,低 成就值差生一般并不缺乏外部学习条件,故学业落后主要因素应归结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观努力,适当的教 育措施可使这些学生中的相当部分成员的学习效能得到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实现“教会学生学 习”这个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1、初中生物学业分化在总体上与语、数、外学科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中各种学业分化不完全 一致。

    2、智力发育水平是影响生物等学科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相近的智力水平可有显著不 同的学业成就。

    3、生物学业成就值在优差生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生物学业差生的转化具有较大可能性,初中生物和外 语学科的学业分化具有某些相似性。

    4、外部学习环境条件不是形成生物低成就值学业不良者的关键因素,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可从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等教育措施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黄志林、乐秀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6)20-21。

    2.周国韬等,《普教研究》,1995(3),32—24。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

第3篇

一、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充分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查。从历年生物学高考的情况来看,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覆盖面较广,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两章仍是考查的重点。

要求学生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另外,生物科高考还适度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学科理念。

二、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1.夯实“三基”,重视基(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36页)础是生物学高考备考的根本策略。“三基”是指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系统完整、基本技能扎实熟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2.培养能力,突出能力训练的策略是高考备考的制胜策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生物学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3.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分析和设计。目前高考非常重视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实验设计等的考查。

4.优化课堂,追求课堂高效率的策略。课堂优化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高考备考的成败。重视基础的策略和培养能力,突出能力训练策略都必须通过优化的课堂加以实施。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 法制教育 主动探究式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39-01

新课标教材的推广给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正确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以下是笔者对生物学新课标教材几个特点的分析。

一 指导思想和内容,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新课标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它彻底改变了以前陈旧、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上系统性较强,层次清楚,脉络清晰等,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第一单元:讲述认识生命,突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生物与人类有共同的家园,就是教育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遵守法规等意识。第三单元:讲述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特别讲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生态工程等,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等。第五单元:讲述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强调了动物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保护、与人类的关系等,从而更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圈、遵守法律法规等意识。

二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观察血细胞”“饲养家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研究是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生物实践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动脑还要动手,通过观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灵活、更牢固。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所安排的活动,如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材的内容看,它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自学能力:(1)自主阅读教科书正文、课外读物、小资料等。(2)自主进行活动探究、设计、操作、观察、反馈调整和撰写实验报告。(3)独立地思考并完成作业。(4)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三 部分节下标题采用陈述句表述,凸显重要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新教材运用了节下标题采用陈述句表述,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直观,使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更有趣。如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等。这些节下标题采用陈述句表述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陈述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还促进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第5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素质 探究性学习 课外实验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阐明了生物课程的价值取向,生物教育的特点和学习方式,为生物课程指明了方向。

一、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材功能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授业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化,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营造容易被学生接纳的课堂环境,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突破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质。

新课程充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就是说初中生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新教材的“实际用和开眼界”栏目中重点体现。新教材的每一节都有“大家谈”栏目,给学生留下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性作业。例如,学完水产动物后引出“鲸、鳄鱼、海豚、大鲵、海龟、海豹等动物也生活在水中,为什么它们不属于鱼类呢?”等探究性作业,学生对这类作业很感兴趣,就会主动思考,认真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版(冀教版)教材安排了“试试看”栏目,这部分安排了学生的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制作等内容,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此类作业,促使动手动脑,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又如在学习“探究鱼鳍的作用”时,可安排学生用塑料片和气球制作模拟模型来观察;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和控制”时,可安排学生制作酸奶;在学习“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可安排学生安放人工鸟巢等课外活动。这些作业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适时把STS思想渗透到现行的生物课程中去,如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向学生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及对社会的效益。对于一些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原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大棚蔬菜用气肥增产的原理。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STS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应该善于正确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观念统领教师的教学,改变过去定论式的教材呈现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实现课程实施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有的放矢地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在交流、辩论、研究中学习,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的教育。

四、充分重视生物课外实验,适度地纳入到课堂教学计划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它在初中生物的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因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么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理由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二)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三)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五)课外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适时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

当今的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广,知识代谢率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他们的道德水平却没有随之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降低,个人的成就畸形发展,造成了酗酒、吸毒等恶习屡见不鲜,自杀、凶杀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不在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在于人文精神的滑坡。

第6篇

关键词:涉外护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精品护士;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宋利萍(1968-),女,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孙宝琴(1969-),女,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研究”(编号:XHXNO·12140069;主持人:宋利萍)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40-03

目前,涉外护理专业已成为护理行业的龙头产业,精品护士的大量输出带动涉外护理专业向纵深发展,培养涉外护生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公共英语,更要求其具备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英语,以适应国内外各大医院对护理人才的渴求。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化学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医学各类专业报考研究生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是临床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护士证考试也涉及部分相关内容,因此研究生物化学精品课是重要的。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对此都有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但是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国内还没有院校全面系统地探索研究。

在涉外护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缺乏一套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适用性的生化双语精品教学资源。比如课堂专业英语词汇量提供方式;哪些命题需要英语加以阐释;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师生怎样进行英语互动;考试试题医学英语占有量及难易度如何调控等,一直是模糊的、随机随性的,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通常由教师自己掌握,出国护士班和普通英护班的英语词汇量也难区别,期末综合考试便也缺失达成的尺度。

另外,学院双语授课大多停留在给出英语词汇阶段,这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将大量输送到国外,从事护理专业工作,英语词汇远远不够用,急需加强和提高。双语教师必须努力上升到第二、第三阶段,即教师要给出重要内容的英文短语,对重点概念用英文解释,重点问题以英语和学生互动,并在课外进行该学科的前沿科技发展浏览与学习。教师冲上档次,就必须研究探讨这些相关材料,以防捉襟见肘,做无米之炊。

本课题创新点是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即给预备出国护士准备国外先进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包括词汇、相关资料、病例及习题,且是原汁原味的,比单纯双语教学更注重实效英语。

因此生化双语教学资料的研究储备非常迫切,其结果将对各级涉外护理专业的生化教学有充分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临床生化护理知识具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为达到积累和运用生化双语精品课资源目标,拟从更新教学理念、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研究、授课模式方法、案例调整、试题练习、考试机制及教学理念等具体实施上做一个优化式探索研究,对教材内容及授课形式有精雕,有舍弃,能使教师在有限的学时上课从容不迫,学生接受有度,不盲目繁乱,彼此心中有数,学精又学博,相应的生化知识在护理过程中达到够用有余。研究过程中保证教师同研同用,集思广益,应用过程发现新问题,继续研讨,逐学期进一步完善。

(一)更新涉外护理教学理念

普通教师很少有出国学习机会,但护理医学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外最新护理教学模式及发展动态,注意护理先进思想在教学过程的衔接与渗透。

如加拿大的护理教育亮点是,使学生早期接近临床,课程设计与实验室设计接近临床实际,重点学习与护理实践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基本在实验室上课,且常去教学医院观摩。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如果需加强对患者营养健康方面的护理,生化双语授课要追加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相关英语知识,在教材内容和实验内容精选上要有所反应。

(二)教材研究

涉外护理生化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化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拓展知识面和国际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奠定语言和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

课题主研人积极参与编写人卫、北京、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高职高专教材,在编写会上与名校教师探讨涉外护理授课情况,就如何优化章节内容、授课词汇量、双语教学模式、考试机制等问题进行交流学习。根据本院涉外特色及学科学时,精选教材和授课内容,同时拥有几本国外英文原版生化教材,作对照研究,注重英语知识的原汁原味。

(三)授课模式

根据选定教材内容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主要词汇、内容、重点练习采用双语授课探索,保障学生得到必要的生化英语知识储备。同时采用多媒体授课,利用问题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究法等,加强英语知识学习与掌握。课下与学生就进度、难易、量的问题交流心得,使教学方法和形式更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过多过难的内容,要适当调整词汇量和进度。

(四)案例调整

营养物质代谢章节采用案例教学,需同国外工作的英护毕业生保持联系,掌握生化英语知识在护理中的应用成果,提供国外医院护理新型案例,同时查寻网络、书籍收集资料,保证案例的典型性、新颖性、针对性。

传统病例资料多采用美国蒙哥马利《生物化学—附病例分析》,内容翔实,具是国外医院采集的典型病例,综合生化各章知识,也串联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内外护儿相关知识,非常实用。

(五)试题练习

逐步收集各类英语题型,筛选好题,使其多样化,从不同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知识情况,达到练习巩固之目的。名词解释、词汇互译、单选、多选外,增加相关知识的阅读理解题,更利于学生掌握护理专业英语。可联络雅思班学生,借鉴试题方案。

(六)整合考试机制

英语试题覆盖量加大,从原来的简单英语词汇互译、三五道单选题,扩充到名词解释、多选、阅读理解题。提高难度,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考核方法采用综合考评法,既考核学习的最终效果,也注重记录学习的过程,以不同分值将各考核成绩记入课程总分。这种灵活的考核、考试方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又注重双语教学实效。具体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评价、包括出勤、问题回答和课堂学习活动(如讨论、辩论等)各方面的表现(10%);课后作业、小测验及精短科普论文完成情况(10%);实验项目、参与实验及态度,填写实验报告认真程度等(10%);期末考试、出国护士班英文试题涵盖量占总量50%。

三、研究结果

(一)一份生化双语教案。包括重点词汇、重要命题、重点练习的详细英语解说。且保障重要性、实用性、准确性、典型性。

(二)一套双语多媒体生化课件。精选重要章节内容,网上搜寻共享图片,或自制图片与动画,争取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并提供重要的英语案例,提供丰富的英语词汇及用语,附有一定数量的英语试题。

(三)一套双语生化试题库。主要以单项与多项选择题为主,尝试增加生化短文的阅读理解,涉及重要章节的基本内容,联系临床护理与生活实际,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考察学生对医学生化知识及相关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

(四)整合生化双语的考试机制。增加医学生化英语方面试题数量,提高分值,出国护士班争取覆盖量达50%,通过仔细阅读判断来选择正确的答案将是主要的双语考试方式。

(五)精选两个常用实验,采用双语介绍原理及指导,与学生互动操作。目的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用语。

(六)一堂生化双语教学示范课录相。从组织教学、学前诊断、目标设定、重点讲授、联系临床护理、学生参与互动、内容总结、目标测试达程度等各方面体现双语教学特点,请同组及教务督导组评判讨论,总结修正,达到最佳方式与效果。

四、得出结论

建立一套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适用性的精品生化双语教学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得心应手,上课从容不迫,学生接受有度,能达到有理可依,有例可论,有料可查,有法可用。

与只简单给出英语词汇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突出涉外护理特点的双语精品生化教学资源更实用有效,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化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利于督促教师加大力度学习研究双语教学授课方式;教师在搜集英语资料、研究原创英文版教材时,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储备量和知识应用能力;利于增加教与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讨论与思考

近两年的研究时间,两个学期的授课尝试,课题组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研究探索,讨论撰写,用到什么,直接从资料库中取来便可,并且随着新学期授课,有了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及时给予补充,使这套涉外教学资学越来越丰富,完善,是较完善的教学实践资料。

最实用的教学资料是精美细致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授课,提供大量的词汇,教与学都方便,能减少抄写时间,增加感官记忆认知,能提供大量的国内外新科研进展视频和文字资料,扩大学科英文知识面。

从期末双语试题考试结果还看出,学生对基本的生化重点概念词汇、短语掌握比较牢固,选择题大部分能答对问题,对阅读理解和判断正确还是模糊,主要原因,学生还是把学习精力放在普通英语学习上,对专业基础学习感觉压力大,用功不足,有的疲于应付。

通过教学示范课,自己增加了认识,制作课件更细致认真,每一环节构思,甚至说话的语音语调,都做到美感,实用,激发兴趣,加强锻炼。以后让授课教师都讲示范课,互相评课,取长补短。但涉外生物化学授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来引起注意,有的丞待解决。

(一)应用双语教材欠缺

目前没有合适的教材,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记笔记困难,不利于复习提高。急需编写一套突出涉外护理教学特点的实用性英汉对照双语教材,并且附有一定数量的双语试题,讨论题。这是今后的研究课题。

(二)双语教学特点不容易把握

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是给予学生专业英语词汇和相关外语阅读资料的学习过程,达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外语词汇的综合目的。通过外语交流获取专业知识是教学重点,应该怎么上双语课,上到什么程度,还要继续研究,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

(三)双语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教师师未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缺乏在国外学习交流经历,多为教师自学,其专业知识优秀,英语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应对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学生容易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师资力量是横亘于眼前的重要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学院要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引导教师从词汇、句式的双语讲授一步步到材料阅读与交流水平。

(四)双语授课不能闭关自守

教师不能低头研究自己的一部分,要注意视野开阔,打得开,放得开,收得进,与护理英语教师、学校雅思班教师,外界英文教师,甚至与学生能经常性沟通,交流对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五)目标需合理,由少到多,体现渐进性

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本来艰涩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明显吃力,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这时汉语基本知识的掌握需求更重要。故在双语授课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六)解决教学时数不足问题

涉外护理班更注意英语教育,基础医学的课时一减再减,正常上中文内容已觉吃力,利用专业英语授课,对基础差的学生真是雪上加霜。如果不能增加学时,解决的方法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应注重涉外护理多元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有差异的,学生必须懂得并运用如何在多元文化下的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与沟通方式,这更有利于出国护士的工作实践,同样的护理过程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因此生化教师要渗透多元文化护理知识。

总之,涉外护理教学很多问题还在努力探究,期待进一步完善,使之更适合教学双边活动,为双语授课及涉外护理教育提供更加详实深厚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孙树泰.生物化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学科特点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1-02

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期、新特点,要求教育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这些都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也应该结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论思考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危机等诸多问题,随着“学生学习(SLI)”理论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须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在“学生学习”阶段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学生学习的,他们与学术事务共同分担学生学习的责任,着力营造一个紧密结合课堂内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国内有学者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综合分析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大学生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提出要重新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这与美国高校强调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相关的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有其适度性,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教育及活动需要明确重点,有所规划。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近十年来汲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学生工作的特点,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诸多探索。相关文献大多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专业化服务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大学的差别。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内容的构建,一定程度上也对机构设置、队伍保障等问题带来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有运行体系内容繁多、重点纷呈、工作任务重,考虑计划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较多,但对学生事务管理自身的理论思考不够,尤其缺乏对角色定位、目标理念等更高层面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另外,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实现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时期培养众多的精英人才客观上需要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强调以质量为本。学生事务通过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课外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教育、管理及专业化服务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现阶段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当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专业化服务角色的基础上凸显质量意识。通过构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所有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1.调整工作定位,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质量是必须保障的,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牺牲培养质量为代价。把提高培养质量当成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院系的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紧密配合的坚实基础。当学生事务管理主动配合学术事务管理一起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人才时,学生事务管理对院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定位的调整必然带来工作重点的转变。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要求是有一定差别的,如学生的钻研精神、思维活跃、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吃苦耐劳等素质均十分重要,但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要考虑各个学科的背景,要有差异性,通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过多的影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共同培养本专业需要的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上。

2.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深度融合

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应转变现有学工教务各自为政的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配合的机制和体制,以此作为营造的全员育人氛围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个质量导向的运行模式。新的学生事务体系一定要紧密联系第一课堂展开,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不能自行一套理念,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成为两条平行线。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思想教育、课余活动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

3.扩充工作队伍,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结合的学工队伍

推行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学工队伍,以弥补大多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的弱点,以便更好地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院系学生事务管理新体系的实现。职业化是指辅导员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专业化是指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面的良好引导。

辅导员在落实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应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积极推动聘任有影响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年级导师和班主任,利用学术优势与辅导员一起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机制;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引导,让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

三 以理科为例,推行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围绕“打造培养科学家摇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出发,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构建了一个有物理特色、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实施,现已初见成效。这一新模式着力营造培养科学家苗子的有利环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就有限的活动做出亮点。

整个工作体系以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配合做为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重在强调责任感教育、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习主动性激发。通过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参与度、调整学生对课余活动的参与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质量,使学生打好本科阶段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其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为振兴国力贡献力量。就理科而言,培育学生对民族振兴大业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必要。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调重视专业语境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科学态度的宣传,激励学生树立投身基础学科科研事业信念。

第二,密切关注课内学习效果,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育良好的学习风貌。定期开展本科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状况、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关联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实施适度的严格管理,如鼓励认真遵守学习纪律的学生和班级,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注意加强沟通赢得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理解。营造高品位的物理学术文化熏陶师生,如在教学楼建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事迹墙、在宿舍张贴物理学家画像等。

第三,整体规划课外学术活动,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包括:学术交流定期化,如开设博学讲堂,定期邀请物理学大师和杰出的青年学者为新生做报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研究机会大众化,鼓励本科生早进科研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有潜力且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得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专业导航深入化,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定期的“专业导航”活动,为学生保研、考研、出国、就业做专业方向上的导航,加强对学生继续深造的引导力度。

目前,物理学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况下,读研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们不断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内外深造机构的好评,在研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

[2]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6(2):81

[3]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8):79

第8篇

/

1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而难以落实或深入到一定的学科知识本质。而目前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自己去认真仔细地阅读生物知识,即使阅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式进行的阅读;或是阅读生物学科教材和阅读小说、故事一样跳读和浏览性阅读;或是直奔主题式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喜欢带着问题直接找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不重视阅读,没有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意识,只注重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认为与其在阅读上浪费时间,不如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自主对教材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现象不解决,那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则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指导学生在生物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知识前提就是学会阅读生物文本资料,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如伴性遗传,学生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阅读,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能应用于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否则只是表面内容的识记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识的自主学习,也达不到生物学科发展对学生的应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带有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素养。

2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锻炼学生学科思维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和各地模拟试卷的质量分析表明,构成一些学生感到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的学科阅读素养的不足,往往导致题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图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转化,知识不能有效地整合和迁移。按照认知学习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生物学科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流程图、示意图、表格等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样需要相应的学科思维的阅读才能理解、转化新知。因此,带有生物学科特点的阅读是生物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生物学科思维构建的基础。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有效的阅读是建立生物学科知识模型和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语言基础。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有助于学生生物文本阅读技巧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形成与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很多课本生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能很好得体现生物学科思维,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阅读这些资料的本身就能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科思维的过程有了一定的思考。这样的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掌握生物学科方法,锻炼学生生物学科思维。

3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压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时间进行学科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影响学生的学科阅读活动。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在任务的驱动下,使阅读更有效。

如在教学中教师随教学进程可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① 什么样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② 什么时候发生减数分裂?③ 减数分裂的结果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④ 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在第几次分裂?⑤ 除数量变化外染色体种类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促进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提高。

4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实现生物知识的高效建构

具备一定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建构效率。

比如在学生生物知识建构中,往往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较易混淆。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通过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对比阅读素养,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等。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高效建构知识。

第9篇

关键字:高中 生物 教学 导入 方法

对于教学授课来讲,学生对于要学习的新知识都有一种好奇心,而教师能否把握好这种好奇心,直接决定着上课质量。良好的开端决定了成功的一半,因此,能否在正式传道授业之前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环境,熟悉学科的特点,显得非常重要,导学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或者说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导学能否做到位,直接关系到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接收知识的多少,因此,对于导学而言,对于学科建设非常重要。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自然界中万物的实际特点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生物学科这一理论知识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将理论知识再实际化,通过实际将理论重新验证一编,将实际抽象出来,再整理成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为了以后其他科学研究发展铺下了道路。对于DNA遗传基因来讲,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太抽象了,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对于此,可以以实际为出发点,举一个实例:“一个家庭中,女儿患有色弱遗传病,但是其兄没有患色弱遗传病,母亲也是正常的,那这个遗传基因是由母亲这边传来还是父亲那边呢”。色弱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容易见到的,举出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这件事,学生还可以利用到其他相关事情上,比如说有的人皮肤是白色,有的人皮肤是黑色,这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对于免疫功能的介绍,可以通过实例,比如说教科书上有多少细菌,学生板凳上有上万个细菌,在学生感觉到很惊讶的同时,引出教课核心,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可以健康的生长,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疑问、惊叹到最后顺利掌握知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