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9: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素质教育评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英语教学 渗透途径 评价构建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就业导向”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的现象,这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人文素质定位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优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高职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当前仍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这种“工具人”的培养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健全发展,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受到很大局限,其影响是深远的。
1.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二十一世纪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2.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特别是日益强化“内涵”建设的今天,只有坚持全面育人,高职教育才有出路。
3.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进而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三、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要把应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才培养就会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和人文领域全面发展。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努力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即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积极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兼顾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高职英语教学就应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极目的。
2.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实现人文素质渗透与融合程度的大小。因此,教师除要注意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还要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便增强教学效果。
3.尝试文化比较的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广义讲,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模块。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注意结合语言运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聚焦看同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从同一视角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融合。另外,只有坚持尝试文化比较教学模式,才能从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及其内核过程中,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其“文化敏感性”,切实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此外,通过文化比较,才能不断领会我国文化的深邃内涵,树立中西文化的平等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做补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使视听语料“原汁原味”地呈现,使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要创造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其文化内涵;重视资源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收集丰富多样的语料为学生提供第一、二课堂的生动素材。
5.设置任务驱动改善教育质量。
改变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尝试任务驱动的模式强化课堂模拟交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突出的意义。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资料整理、课堂讨论、自主发言等方式完成任务,并最终使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借助诗歌朗诵、歌曲比赛等形式活化课堂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人文修养的目的。
四、效果评价构建
有效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效果评价要依据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从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情感评价三个维度构建。
人文素质评价的实施应从本人自评,教师、同学等评价主体的他评结果反应,要使评价内容更科学,更贴近实际,进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维化。
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而且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备内容,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人文价值理念引导和感召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其人文素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搞好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2]邓昕.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潘璋德,林增明.高职学生人文修养读本(第3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感想
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考核必须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对以前教育的否定。另外,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应试素质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当然,不能照搬以前的考试模式,而应当采用新的考试模式。考试的试题包括文化课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基本技能内容甚至审美能力内容等,试题的设置活泼而有趣,通过考试的成绩来检验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水平及学生的成长水平。当然这种考试跟以前的那种期中、期末考试不一样,这种考试内容宽泛、试题灵活,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性。
相对于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学的评价机制相对复杂。因为各个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各个高中面临高考的压力,所以都不得不“应试”,素质教育在初、高中的实施程度远不如小学。鉴于此,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的“高考成绩”和“中考成绩”必须要变。
在变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全社会都认识清楚一个问题:不能把中考和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标志而进行否定。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评价必须是综合评价、过程评价,这需要社会各方面来支持,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家长的理解、社会的理解、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
其次,中考和高考题多年来一直在尽量减少识记性题目的分量,能力题、分析题、开放性试题等的分量越来越重,这也是变革的一个层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肯定。
再次,建议各高校把招生名额分到各县市,今年已有多所高校参与联考,在此基础上,把名额分到各县市就更应该成为可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再搞各种各样的高考评比了,要坚决杜绝一本上线人数统计、高考录取学生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率统计等等行为,给初、高中学校一个宽松合理的教学环境。
最后,仍然是评价机制中的考试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分开来看,初中教学以“中考”为瞻,就必须改变“中考”的实质,加强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烟台地区率先实行中考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加试,通过实验操作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扭转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他们明白不能靠讲实验、背实验来应付考试,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必须靠平日的训练来提高的。高中教学始终以“高考”为指挥棒,明年的高中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班制,对应着高考的时候也就没有了文科和理科之分,我个人设想是否可以在高考时设主卷和副卷,主卷包括语文、数学,副卷包括其他科目,在副卷中一定要有社会实践的内容,要通过副卷看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水平。要通过这一次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 职业高中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在教育领域,学校教育一直将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学生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完备的人才,学生个性发展也需要素养的支撑,学校教育就必然要以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探索阶段,职业高中的英语学科教学在这种摸索中悄然向前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职高英语教学的进步之处,但要真正抵达我们要到达的远方,就必须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职高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寻觅到一条新的素质教育路径。
一、理解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世界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这些素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素质,更是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素养。当前,不少教师虽然认可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所蕴含的根本理念和精神尚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片面地将素质教育局限于学习领域,只关注有益于学习的素质培养,这种对素质教育碎片化、肤浅化、单一化的理解模式最终不仅于学习无益,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越来越成为学习甚至是生活中的基本的、必备的语言,隐含在其背后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因素是对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拓展和深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职业高中的未来工业人员所获得的不仅是基本的语言能力、职业交流和发展能力,更多的则是身心素养的提升[1]。
二、实践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
第一,所谓素质教育,即促进所有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发展,职业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必须秉持这一理念,教师在从编写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设计到评价教学效果这一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牢固树立这一观念、思想,使英语教学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使职高英语课堂真正覆盖到整个学生群体,成为所有学生的国际舞台[2]。
第二,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以地区特色为依托,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职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必须从学科发展特色出发,为这些独特性“量体裁衣”,使职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适应地区和学校情况,满足班级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每一个体的综合性、个别性发展。
第三,创新一词不容小觑,我国素质教育中将创新作为核心素质提出。在职业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创新,应用创新,同时将创新作为教学目标,达到运用创新教学、实现创新目标的效果是职高英语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英语教师在课堂之上理应给予学生培养创新的有效空间和时间,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向学生灌输一些英语语法知识上,不充分给予学生自己思考和亲身感受语言情景的机会和时间,反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囿于书本知识,而要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自己创设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不局限于书本,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是对书本的一种升华和深化,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带着愉悦和好奇之心进入这一情境。避免机械化的记忆,通过语言环境中的真实交流和沟通才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金钥匙。同时,经常地语言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克服语言关卡亦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英语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全身心、多方面的学习过程,并不囿于听和说两方面,它内在包含听、说、读、写等几个大方面,又细致划分为阅读、翻译、写作等几个小类别,因此,要完整地掌握英语学习,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练习。与此同时,由于职业高中的职业属性,其英语教学尤其要重视满足实际需要、与实践相结合[3]。职业性知识技能和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技能相结合是职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将二者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局限于掌握宽泛的英语语言方面的基础只能使得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缺乏精致性、专业性而走向泛泛,不精通。职业高中的英语学习最终趋向是为职业和生活服务,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满足职业和生活的要求。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英语语言和知识能力必须达到和职业、和生活的有效契合度方能被学生和社会接受。
第五,职业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格外注意教师的身份认同感,转变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变“教师主体”的课堂模式为“学生主体”。教师仅仅担当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构建一个英语学习共同体;对于职业高中英语学习的考察,尤其不能唯分数马首是瞻,要使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学会英语甚至擅长英语,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英语学科的评价机制和体系,采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评价考查方式。
三、结语
职业高中英语课堂要真正渗透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自身首先要有素质教育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嗅到素质教育的气息,并自愿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寻找素质教育源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正经历一个转型期,只有在科学的、理性的理念指导之下,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探寻合理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李伟东.刍议职高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24:163.
关键词:教师;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3-02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先天禀赋为基础,对受教育者实施适当的教育影响,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1],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2]。“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的教育成果明显低于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3]。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小学,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既涉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素质、整体的社会环境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现的体现者[4],对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教师方面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5]。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6]。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7-8]。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9],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8]。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左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马秉乾.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解读人文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基本理念[J].学周刊,2011(3):149.
[3]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德育论衡,2011(8):36-38
[4]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5]王春艳.浅谈教师的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5):61.
[6]曹东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冯锐.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因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2-03
一、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概念解释
从技术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对评价对象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有引发评价对象的良性发展时才具有有效性。
考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结果反馈,帮助学生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是对本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种检测,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在学期末,学校要以书面形式将综合素质评价表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同时也以此作为学生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在高中毕业时,把学生的六个学期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表,连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证明材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这种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看作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二、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在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上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高校录取选拔,很多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江苏省近年来在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实际运行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一,重视不足,这是影响其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
1.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现阶段发动综合素质评价借助的是学生对高考的需要,学生普遍只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因此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自发形成,而是重压之下被迫产生的。根据这个结论,学生及利益联合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不配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益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某些学校领导、教师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技能的培养才至关重要,而所谓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所以除了考试评价以外,他们仍然习惯用道德评价代替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也并不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里,而只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象征性的终结性评价,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最终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
3.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看,虽然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行政部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不足。因此为了让评价工作得到各方认可和配合,在导向上,教育行政部门着意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此次新高考又提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相结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评价结果得到高校招生制度的认可,把综合素质评价尽量简化、量化来便于操作。这些都在无形中把学校、学生、家长引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二)客观因素
1.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的环境。所有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完全释放评价的功能。目前看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支持性环境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妨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制和深层次社会根源并没有消除。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素质教育评价所需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完全的形成。由于教育系统至今仍然是一个半闭合组织,很多教育工作在其内部的操作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尽管江苏省的评价方案规定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例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等,人们还是担心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2.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条件。首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人员缺乏。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评价者,因此他们应掌握相当的评价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评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但据笔者了解到,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已实行了几年,但多数教师仍然对这一评价制度很陌生,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缺乏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加上有些教师还同时兼任几个班级的工作,学生人数众多,评价很难细化,因此只能根据平时印象对学生做出模糊的评价,评价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支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求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经费。据笔者走访的普通高中了解到,有关部门并没有因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加大对各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使得学校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上显得有心无力。
3.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以江苏省的方案为例,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过程的可操作性不强;结果的可区分度不高。其中对“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描述采用了很多模糊笼统的词语,如“基本符合标准”,“视情况”,“有突出问题”等,这就加大了在实际评价操作中的难度。而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项的评价等第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除了极其优秀或落后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就会趋同,致使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合格”。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缺乏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高校招生录工作中的参考价值也大为降低。
三、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在此,笔者就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发表几点浅显的看法。
1.转变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的关注了国家、社会、高校的价值诉求,而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内在要求关注不够。因此要用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发动评价,这是改变现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前,要让学生进行意义、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只为了跨越高考这一短期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其长远发展提供过程性支撑的一项工作。此外,为了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真正落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身和他人。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考录取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不能仅仅鉴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学习,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好评价工作,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监督、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时,应着重强调其导向功能,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校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督促和支持学校主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同时,加强对下属学校及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更好的熟悉综合素质评价理论,更灵活的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2.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评价的运行条件。创造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持性环境,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对评价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全社会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使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次,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和培育诚信环境。在社会大环境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各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引领,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的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但评价方式的转变、多样化评价信息的收集和保管,对学校引进设备与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评价的成本。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费投入。
3.完善评价方案,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首先要遵循六大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多元化、客观性和操作性原则。这就要求评价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状况,且易于操作。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关系到实践操作能否到位、评价结果能否准确。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从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在分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发现,部分评价指标太过笼统,评价等第要求不够具体等是方案难以操作的原因。因此,要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二级或三级指标,明确主要观测点,尽量避免抽象化,要科学筛选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防止违规操作。据笔者了解,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存在各个学校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不同等问题。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制度。根据方案指示,各市、县可以建立校长诚信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教师一起讨论、制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且学校还可向社会开放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引导社会人士的参与,欢迎媒体监督宣传。
此外,还要加强评价反馈制度的建设。例如建立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追踪反馈制度。在高三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后,组织高校对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状况进行追踪,实施“真实评估”,检验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可信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评估反馈的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各高中根据高校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馈结果,找出评价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师范大学报,1998,(4).
[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Z].
[3]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4).
[4]王伟宜,马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远景思考[J].教育考试,2008,(4).
[5]李彰有.走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之浅见[J].教育与考试,2009,(2).
[6]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6).
[7]李勇,步德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改革与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中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教学流于形式、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因此,一方面高中学效应重视美术教育,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应提高美术教育的综合,促进学生审美水平、人文素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析,基于素质教育视角探讨了高中美术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优化高中美术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中美术;影响;策略
高中美术教育是高中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背景下,高中教学应避免一味实施应试教育、忽略了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情感表达能力等,这和美术教育的实施有密切关系。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学校一方面必须确保美术教育的正常设置,一方面需要美术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展开教学。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了十几年,并且在高中各门主课的教学中都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高中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应试科目的学习上来,大多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形同虚设。而且高中美术教育课大都是美术欣赏课,学生动手创作的机会不多,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没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这种情况存在于大多高中学校,实际上,这些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美术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课业负担重,美术教育可以起到适当调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让高中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片刻的轻松和愉悦;而且,美术是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抒感,发挥想象,拓展出一条艺术化的情感通道,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美术教育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和语文、信息技术等科目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另外,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配合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心态,实现更好的发展[1]。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优化高中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应重视美术教育,确保美术课程的正常开设
高中学校的整体教学偏向于重视高考科目的教学,对于艺术类的课程并不是很重视,作为高中学校方面,校领导应首先明确高中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高中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切实保证学生们进行美术学习的必要时间。对于美术教师方面,也应加强培训,让美术教师了解高中生美术学习的要求,以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从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出发完善美术教学内容,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强化美术和其他课程的融合,让美术成为高中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
教师是高中美术课堂的引导着和实施者,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改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的现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
1、结合色彩教学,促进情感情绪表达
色彩教学是美术课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也是最能释放学生情绪的教学内容。色彩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看到不同的色彩组合,人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在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多面对的色彩都是黑白的课本,缺乏丰富多彩的颜色,再加上高考的压力,需要一定的情感情绪释放的空间。[1]而美术课堂则可以是高中生释放学习压力的有效空间。在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色彩心理学,将色彩的表达意义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感受不同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应用效果。例如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含义,不同的色彩明度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影响,这些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对色彩的实验性探索来得出。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梵高的作品《天空》、《向日葵》等来展开色彩教学,让学生感受梵高是如何利用色彩来表达炙热、热烈的情感的。最终实现色彩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绘画和上色中表达情感、释放情绪[2]。
2、结合欣赏教学,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美术是一门关于美的教育,其形式中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按照课本中的目录进行教学,但是也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主题进行教学。比如“中外园林建筑对比欣赏”、“我国剪纸工艺作品欣赏”、“中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现代农民画欣赏”等,通过主题的设置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的内容,并且获得更加丰富的、体系化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应试能力上,但是对于学生的内涵素养提升有很大作用。尤其是要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知识、美学理论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认识美、理解美,从而完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
当前,高中生的美术教材中虽然是图文并茂,但是图片有限,学生只看课本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多从网上搜集一些高清的美术相关图片,以及一些美术方面的纪录片,拿到美术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学习材料的补充。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提前制作精美的动态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外,高中生虽然课业比较紧张,但是美术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余作业,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多从网上搜集美术资料,拿到课堂上进行分享;或者是让学生尝试分析相应的美术作品,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并形成总结,还可以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说明[3],不仅提高了美术教学效果,还实现了科目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合创新实践,培养观察动手能力
美术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高中生应加强培养的方面。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表达方式来进行创新。比如结合某个主题,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有的学生可能选择绘画,有的学生可能选择手工制作。但不管是选择何种方式,学生们都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在平面空间、立体空间方面的想象力,学生能够获得其他学科中学不到的思维能力。这种想象能力的提高还能够助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其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非常重要,某些文章的画面想象能够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内容及情感理解。而且,美术课堂还可以拓展到户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能够让高中生提神醒脑,提起学习兴趣。比如在学校的校园里安排学生进行写生,或者是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书画博物馆进行参观,强化学生对于美术的直观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有了实际的体验之后学生还可以进行写作方面的练习。另外,美术教学还可以结合生活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用美术的思维来布置教室,共同建设出具有积极氛围的教室,既改善了学习环境,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五)采用积极评价,培养学习兴趣
积极评价是当前教学评价中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积极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高中美术教学并非用成绩衡量的一门课程,教师应避免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而是应注意结合积极评价的方式,多鼓励学生、支持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自由度,在美术课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展示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美术欣赏方面的兴趣。教师的积极评价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充分覆盖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上好美术课,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尤其是美术课上的积极评价还能够给很多其他科目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激励,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努力必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并将这种积极的认识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这门课程,并从多方面入手,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来教好这门课,以便发挥出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运峰.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6,03:141.
[2]杨媛媛.探讨素质教育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16.
【关键词】师资配置;分层分类;素|评价;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31-02
随着高考作为社会区分人才、进阶学习越来越重要的标准,愈发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重视。不少人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下抢得人生发展的先机,常常急功近利、赶抢进度,甚至停课搞起所谓的“学考会战”,延长教学时间、占用晚间时间和节假日来组织教学,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更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对这一类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些有违教育本质规律的做法,浙江省又再次出台了《浙江省深化高效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再次调整了高效考试招生的相关制度。依托这一现行制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依据素质教育要求,合理进行师资配置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主力军;素质教育要深化,教师仍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唯有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发展水平优异的教师队伍,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才能不断向前迈进。
1. 平均分配师资,做到师资力量均衡化
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哪一种类型的专门性人才,而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提升。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与实施者,是与学生进行深入接触的对象,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上本率,常常将学生分列为不同的层次,并配置不同层级的教师进行教学,进行好中选优,为刷高考成绩的数据打破师资配置的均衡化要求。事实上,这样的配置方式一方面为优等生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却没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样的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处于主体地位。兴办教育、学校办学的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对师资力量进行平均分配,避免人为划分的快慢班、重点班的出现,而要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原则。
2. 强化师资培训,做到师资力量共发展
本次“招生制度改革”中考试的项目课程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执行“3+综合”的模式。这一模式决定了,学校切不可仅仅关注3门基本课程的教学,而要将更多的视域拓展到其他学科上。因此,学校对于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课程,而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培训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今高考方案下的素质教育决定了高中所有学科中,并不存在传统理念下的“主科”“副科”之分,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每一位学科的老师都可能成为学生素质发展道路上的“伯乐”。只有不断深化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多提供一条康庄大道。
二、把握学生身心特点,深入分层分类教学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之间在认知能力、思考方式中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是契合素质发展规律的。这与人为划分重点班、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在尊重学生人格下,对学生思维、认知等不同特点作出的合理反应。
1. 中心不变:夯实基础学科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不管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如何,一些基础性课程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与他人交流、适应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进行分层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基础性学科的地位作任何改变。从学生高考实施方案中来看,“3”的课程设置仍旧占据着60%的比重。因此,我们在高中学科中务必强化语数英学科的综合教学,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紧扣不同学科的本质属性展开教学,学生才能真正顺应学科规律,达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高度,从而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2. 彰显意愿:突出自选学科
在《浙江省深化高效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的第七项中明确指出:选考3门是学生自主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学业特长。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选材模式,就是打破“语数英”学科垄断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与余地。这种基于人文关怀下的方式,不仅尊重了生命个体自身的认知意蕴,同时也是坚守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
这样的模式决定了高中办学必须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取向进行合理分类,并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参与学习的热情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兴趣得到充分的尊重,更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认知,对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传统评价漏洞,综合实施素质评价
论及教育,我们往往考虑到的是实施教育的环境与氛围、策略和方法,而对于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却涉及甚少,那就是素质教育的评价与引领。可以说,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维度所在,公平、绿色的评价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明方向、夯实过程的作用。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将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进行,这对于每个学生整体性素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不以分数论英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教学的成效、学生的整体性发展绝不是以分数的方式加以呈现的。虽然,当下的高考模式依然是分数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但我们必须要指出这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评价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门复杂而专业的科学。而对于普通高中而言,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评价的实施主体,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考试评价的窠臼中抽身出来,将评价的权利从教师逐步辐射到学生自身、家长手中,从而丰富评价的主体;其次,就是评价的关注维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果,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方法的运用、态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却很少问津。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改变,逐步从“重结果轻过程”的尴尬中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因此,要想真正地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就不能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而要在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关注学业过程的方式中,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整体性效果。
2. 加强综合性评价,实践评价维度的立体化
随着高考方案的不断改革,我们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固有的学科上,而要以整体性融入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这与传统教学就单一方面的认知效果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高中教育不是某一类型的专业学校,不以培养某一类专门型的人才服务,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愿景。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就单一学科、单一层面进行评价的方式,而要从综合统筹的视角出发,可以在纳入分数发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构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有效的评价。
【论文摘 要】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得以相应的提高。高中体育教学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对体育教学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自由、散漫,其教学内容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忽略了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体育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一下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大多学校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取消了体育教育教学,而开设体育教学的学校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方面都存在着简单、单一、重复等特点,让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感受和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个学校逐渐开展了体育教学课程,然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逐渐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如:将体育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体育教学的价值所在。具体操作有:将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与篮球教学中的传球相结合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针对兵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实施同化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然后在自我选择体育项目掌握的基础上,拓展练习内容,开展健美操、武术、太极等等,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并练习,加强自身体育素质和健康理念的培养。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现在的高中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交流和沟通,自私、倔强等,素质教育欠缺。而分组分享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的顺利发展,是体育教中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如:在篮球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性格、自身体育素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以比赛形式让各小组成员自主安排篮球位置,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位置都会做出不同的调整,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交流,才能发现自身的、合作伙伴的优势,从而发挥这种优势,同时在小组间歇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将竞争对手的队员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进而来完善自我队伍的布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的自主能动性,加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把握。
三、完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的“成绩式”评价形式,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开展多元评价体系,丰富体育评价内容,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都得以在评价中体现,拓展传统评价中教师为评价者的单一评价形式,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自评、互评等,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注重对学生心理、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纠正,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体育评定分数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个体全面体育素质在所处群体中的等级、位置,从而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达到评价体系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来加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实施,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提高和完善自我身体素质,从而推动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1高中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高中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响,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察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素质不高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群体甚至主流的话,势必造成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影响社会稳定,危机社会治安,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所以,高中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是高中政治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迫在眉睫。
1.2高中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不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学习很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甚至厌学心里特别严重。
2高中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极少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思想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2.2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思维的开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在高中政治课实施中起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高中政治课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高中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蕴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缺陷与当今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3高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3.1扩宽教学领域,丰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思想敏锐的一代,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而且,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在老师面前处于被动地位,讲什么听什么,老师怎样说都是对的。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即重视教法研究,把两者真正的统一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3.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旧的教学方法容易将教学中的“主体”变成“客体”,将“主导”变成“主宰”,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实践。从教材中跳出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