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新教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新教材

第1篇

关键词:新教材;新变化;施教策略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

由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较多,系统论述相关内容则需要较长篇幅,所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发生的新变化进行梳理。1.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专家主要通过“点”与“线”结合的形式编写内容,其中,“点”主要针对的是重要历史史实,而“线”则是历史发展的线索。整个教材通过点线融合的形式,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逐一展示。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在单元框架中设置课文,每篇课文中设置子目,并且每个单元前都用单元导语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概述。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主要是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在新教材中,每篇课文一千字左右,并结合课堂分成三个子目,对基本史实进行叙述,大部分内容采用文字方式来呈现,确保课文较为通畅;而课文辅助部分,主要是配合课文学习而设计的相关栏目,比如激趣、知识拓展、材料提供和促进思考以及开展活动与巩固提升等。前设主要是以导言为主,而在旁设中则设置了历史史实、人物简介和材料研读以及问题思考;在后设中则包含了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由此可见,在课文辅助栏目设计的初衷就在于将教本和学本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插图方面,每页评价设计了两到三幅插图,插图的作用是配合课文来叙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升内容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受和观察,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升。插图主要有历史地图类、文物类、遗址遗迹类、绘画类和图表类,它们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更好地利用插图来设计活动,而且每册书中都有一节活动课,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和内容,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2.特点方面的新变化。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特点就在于时序性、时代性及适切性较强。就时序性而言,主要是内容编排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给予呈现。这种编排方式与初中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相符,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顺序。就时代性而言,主要是从党的十以来,把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将计算机网络、人口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内容补充到课本中,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而适切性主要是指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对基本史实进行精选,删除过时的知识,学生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简而言之,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精简、清晰,在表述上更加科学规范,专业性与严谨性更强。[1]

第2篇

关键词:改革 教育观念 教材体系 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重庆市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三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本文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是教法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的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许多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即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是用必将即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和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节,包含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时间就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试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要求“知其然”,不是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内容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较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了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高中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方法,变灌入式教学和题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 材料选择 理性定位 感性把握 多效选择 精心删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①所以选择材料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极为费心费时一个环节,正如选料对于成就美味相当关键一样,选材对于成就一堂好课很关键。笔者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执教了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专题一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下面就结合这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材料选择。

    一、理性定位

    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的放矢,为选择材料确立一个合理而准确的目标和方向是工作开始的前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②材料是“取之不尽”的,真正的困难是到底要找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材料才能真正解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性的定位是材料选择过程的重要步骤。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材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影视应有尽有,关键是太多,不知道要什么。因此,通过对本课内容完整的任务分析,明确本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达成的目标,从而确定材料选择的基本方向和功效,在此基础上,材料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材料本身也能真正做到“尽其材”。

    首先,目标定位在于新课程本身,在必修和选修的不同模块中,新课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定位,这需要教师在备课前能够对其加以准确的把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精神是“育人为本”,三维目标中最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设置选修6模块《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传承文明的责任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觉地意识到: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最原始、有力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爱护文物是每一个文明人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③俗话说:触景方能生情!选择生动的、有益于触发学生情感的材料来创设情景在本模块的材料选择中尤为关键。

    其次,目标定位在于对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会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传承文明的重任。”④同时教学指导意见指出:“本课理论性较强,又是学好本模块其它单元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选取本地的、生活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历史文明的真切感受,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⑤分析指导意见可知: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材料的选择也自然应以此目标的达成为根本。

    二、感性把握

    目标定位为材料选择确定了理性的方向,但是选择材料还需要一双感性的眼睛。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只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要求教师达到的一个目标,而且教师必须先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只有用动情的眼睛,才能找到让学生动情的材料,而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寻找材料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对教材及相关概念形成充分而完整的认识、寻找有价值的材料呢?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去实现这个过程。

    教材是理解概念的首选。初读教材,从埃及的文化遗产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没有一项能在脑海中留下痕迹。再细细研读几遍,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到底是怎样一种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该如何理解?充斥脑海的是模糊的概念和无数的不解。可见教材虽然用最典型的材料和最精练的语言来阐述,但是深度地把握相关概念还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网络是提供广阔视角的重要途径,往往能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热点新闻、评论、图片、视频很多:各国各地的申遗热;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城市化建设中保护派与开发派尖锐的交锋等等。从文化遗产在网络中的热度可知,文化生活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网络呈现的资料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良莠交织,让人眼花缭乱。

    书籍是很好的帮手,可以系统深入去理解陌生而遥远的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楼培敏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图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文物局编着的《意匠生辉——浙江历史遗产的文化品读》,两本全彩页的图集借助精彩的图片呈现和简洁的文字解读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淡淡的浮出,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冲动慢慢的强烈起来,本课要给学生讲解的是多么美妙的事物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红婴所着《世界遗产精神》用很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文化遗产的概念,简单而言,文化遗产就是记录着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符号,人类可以通过解读这些符号了解过去创造未来,这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沙龙出版的《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专家对于遗产保护中热点问题的探讨,从中可以发现隐藏在各种热点背后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严峻,而关键问题在于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陌生和保护意识的淡薄。

    除了读书外,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去了桐乡乌镇和海宁硖石,乌镇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画卷,海宁的盐腔皮影戏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一种古老的艺术享受。在亲历现场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感悟到了文化遗产它所体现的价值,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推动我去发掘、去传递这一信息,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也自然而然生成。

    三、多效选择

    在理性定位和感性把握过程中,教师对于本课所需材料的判读能力得到加强,下一步的任务是多选好料。按照怎样的标准去选择材料呢?新课程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情境空间,所以材料选择要从这一规律出发,用不同的砖瓦构建不同的空间,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实现情感的体验与意识的形成。

    首先要选择能够清晰传达信息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对关注的主题形成初步的认知。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本课将教学目标的达成定位于以下三个载体:海宁盐腔皮影戏、北京城、中东地区古文明,通过体现这三个层面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化遗产普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一种保护意识。因此,能够让学生对这三个载体的价值和魅力有真切的了解和体验,对整节课最终目标的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皮影戏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文化遗产,以下材料从文字、视频到实物能够构筑一个有质感的欣赏和体验空间,使学生形成对盐腔皮影戏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汉书8226;外戚传》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武帝爱其兄延年。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帝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夫人少而早卒,帝思今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材料二:南湖晚报报道:2006年海宁盐腔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专家第一次听到盐腔皮影戏的时候,激动的哭了!他们以为南宋时江南流行的南曲唱腔早已消失,却在盐腔皮影戏中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因为耍皮影的都是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言传身教的传承过程中,这个唱腔几乎没什么改变。

    材料三:一段海宁盐腔皮影戏的视频——《闹龙宫》

    材料四:实物皮影。

    北京城是一个学生熟悉而且带有特殊情感的载体,通过故事、视频和文字构筑一个回味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形成对北京城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一段央视制作《故宫》的视频片断——肇建北京城。

第4篇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1 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 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1 利用图象指导学生,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会学”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需要,而且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来看,学生只有“会学”,才能真正具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利用课本中种类多样的图象指导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会学”地理的能力方面下功夫。例如讲《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一节时,先指导学生把各工业基地的简图画出来,然后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填注到图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进而推断出有哪些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一堂课从始至终动脑动手,紧张兴奋。课后学生说:“这样教,我们越来越会学,不用死记硬背。”

3.2 指导学生“读”、“想”、“做”,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各自的教学中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我认为实现转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教材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增添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是这一改革的体现,为地理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架起了一座桥梁。

3.2.1 指导学生“读一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在教学中潜心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栏目,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指导学生从读“珠峰探险”的短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战胜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从读“科技与湖南的水稻生产”,“北京高科技实验区”的短文中,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从读“日本开办的树木银行”短文中,体会到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把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做为自觉的行动。

3.2.2 启发学生“想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养,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初中地理新教材122个“想一想”栏目巧妙、新奇蕴疑地向学生提出了200个思考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2.3 组织学生“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入;新教材

一、表演式导入

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可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控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再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

二、诗歌式导入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如,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讲“天气和气候”,正当学生还沉浸在诗意中时,马上提问学生这两句诗指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一下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问题上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游戏式导入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方法,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如,学习“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改正纸,教师说明游戏规则:(1)不能重复贴;(2)记住贴在陆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贴完后统计在大陆、海洋的人数,提问为什么贴在海洋上的人数多,而贴在陆地上的人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得出答案:原来海洋面积大,而陆地面积小,这种导入可加深对大洲与大洋的认识。

四、历史典故式导入

在讲“黄河”这节课时,可借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因而流芳百世,这里的水就是黄河。如此导入生动有趣,情景交融,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的历史典故内容要贴近主题,切忌牵强附会,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做到一箭双雕。

第6篇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推行了《新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现行各学科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还有许多科目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为深重,尤其是历史科目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了历史又没用,以至于他们都不太重视历史,再加上传统历史课程枯燥无味,使得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途径,希望初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全面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的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过程,更何况一位长期从事传统历史教学的教师的陈旧观念是坚不可摧的,尽管他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有的教师也以积极的心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也难免在不经意之间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历史课堂效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他们面对新历史教材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颖、图文并茂,与老教材完全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对知识进行了重组,并且以专题化的方式出现,使得历史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觉新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反感新教材,抱怨其不好用。实际上,新的初中历史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新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材,其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教师的抱怨现象可以说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即“新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学生往往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心灵,只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它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内容比较刻板,一旦课堂教学没有采取一定的技巧,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创设新的历史情景,只有教师善于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必将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要想真正地将之落实到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但是,面对新的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历史教师不晓得如何寻找资源,即找不到课程资源,就会无从下手,历史课堂教学效是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能接触到课程资源,只有他们没有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缺乏明确的分类,盲目地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偏面地应用现有资源,无法产生宏观效应。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且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认真体会,严格近照学习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整合、裁剪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突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初中历史教师还需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作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延伸,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有助于大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并在此基础上乐于学习历史。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明确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学生,不断地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足够地了解学生,抽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最后,作为教书育人者,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拥有一个耐心的态度,如果学生答对了问题,就要给予赞许,要是答错了,也不要过分批评,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而且能让他们收获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水平,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为初中学生的引路人,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的培养,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科目的信心,促使他们热爱历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巨变的世纪,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社会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等诸多方面。这样的变化就要求教育能够为新时代输送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我国的地理基础教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地理教育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阶段。对此,本文就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和定义进行了解释、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内涵

用比较抽象的思维来看,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是地理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是与课文系统、图像系统相并列的。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一般用写有“活动”二字的图标来标明活动的内容,并且用区别于课文系统的格式来表示。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都用粉红色来填充底纹;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动系统都用淡蓝色来填充底纹,并且标明了不同的活动类型,如探索、思考、实验等。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图像和表格等。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的教学方式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只有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好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技能。

2.层次性原则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活动难度的层次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整个过程,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难度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所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活动难度不宜过高。

3.适应性原则

在设计初中地里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适应性。一方面,地理教材中活动应尽可能适合于不同学校开展。例如: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别都比较大,就算是在同一地区,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地理教材中活动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等。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与“作业系统”相比较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是从以往地理教材中的作业系统发展而来的,都有与之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从两者的类型来看,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填空与选择、读图与绘画、问答题与思考题以及活动这四大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要比作业系统更加丰富,出来原有的类型外,还有设计、讨论和游戏等。第二,从两者的功能定位及其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作业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往往被安排在某一节课文的最后出现;然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主要功能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传授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功能,所以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各种活动在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安排活动的位置,例如,新世纪初中地理新教材每一节前的探索活动。当然,活动也可以放在课文的中间及最后。最后,从两者进行的方式来看,地理作业系统主要以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进行方式除了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之外,还有口头表达的形式。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与以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两者在相比之下,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类型更加丰富,活动编排更加灵活,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是对以往教材中地理作业系统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文化。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粗略的阐述。分别从活动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来进行划分。首先从活动的内容来看,我们一般可以分为思考、讨论、读图、绘画等等。然后从活动的时间来看,可以将其分为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是指地理教材中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活动内容,例如读图、计算、思考等;课外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等。最后从活动参与形式来看,简单的将其分为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我们所说的集体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参加并一起合作完成的地理学习活动,如策划、调查等;个人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计算、读图、思考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新教材在以往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从总体来看,在我国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及时改进的问题。首先,根据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实践性原则,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其次,根据地理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探究性原则,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探讨性。再次,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适当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时刻保持对教育知识的新进行。加强对“活动”的重视,时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全面的教育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书奇.创新教育与地理教材处理初探[J].地理教学. 2004(01)

[2]王肇和.地理探究性学习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04)

第8篇

1 转变教育思想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于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2 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2.1 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2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3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2.4 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5 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3 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第9篇

一、要重新定位教材

目前课标物理新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有较大差异,而学生手中只能有一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教师手中最好能有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过程中依据课标,研究不同版本章节的编写特点及差异, 整合核心知识,以提高教学时效,了解哪些知识要进一步延伸,要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尤其是新增加的和删改的内容。有些章节按教材组织教学较麻烦的可以将教材重组,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用好课标新教材。

二、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都讲。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在电冰箱的技术参数中出现了“耗电量”、“气候类型”等,前者是还没学过的知识,后者是不属于物理学范畴。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知识并加以运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并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资料、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等)来弄懂它。

三、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或专题研究

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当地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本校本班实际状况决定:在课标规定的最低标准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节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活动2.3“观察蒸发现象”内容后,感觉很多同学对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十分好奇,但教材上没有这部分内容,这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实验室器材和身边的物品进一步的探究,经过探究让学生弄懂日常生活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并油然而生出要学物理的热情。当然,教师在补充、拓展时,不要把删掉的对于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再拾回来。更不能以考试“指挥棒”作为指针,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给学生增加题量及难度。如新课标对压强和浮力的要求降低,有些教师还按老大纲设计练习,就增加了多数学生的负担,不可取。

四、要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对待课改,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求新又要务实

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要研究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特点和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各类不同课型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所长。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好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经济的,但从长远来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接受式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探究式学习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的空间,间接获得知识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