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审计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审计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审计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23-01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4]张美兰.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110-11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物资采购 审计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增加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高校其他渠道经费收入的逐年增加,高校的自身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张,教学、科研、开发活动逐渐增多,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也开始大幅度增加,例如学校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每年物资采购经费占教育事业经费比重增长较快,因此对物资采购经费的审计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当前高校物资采购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物资采购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其审计难以操作

目前高校开展的物资采购审计缺乏相关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着规程,因此高校开展对物资采购审计比较困难,另外部分高校对于有关物资采购方面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这也加大了物资采购审计的难度。

(二)部分物资采购计划较难控制

由于每年的物资采购资金预算是在上一年年末编报,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到一些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采购计划难以实现。如需求的产品型号停产,只能采购类似或升级换代产品等。还可能存在部分使用单位在申报时多报需求计划或将一些不需要的物资列入采购计划中,以谋取某些个人利益。上述物资采购计划经学校批准后,无形中加大了对物资采购的审计监督难度。

(三)部分物资采购申报的价格审查形式化

对物资采购申报价格的审查是物资采购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申购单位或部门报购的物资采购审批表,虽然需要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确定其报价是否合理,但是由于所报购物资有的是单一来源、国外进口、价格变化频繁和数量繁多等多种原因,使其价格审查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实质性审查的作用。

(四)采购的部分物资验收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高校多规定了物资采购验收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验收小组很多时候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验收时只能进行数量验收,往往不对物资的技术性能、质量等技术指标验收,导致验收流于形式,为今后物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等纠纷留下隐患。

(五)重视物资的采购而轻视管理的现象普遍

很多高校一般比较重视物资的采购,而对于采购、验收完成后,物资的使用是否合理,使用效率是否偏低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很多高精尖的科研仪器设备等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闲置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六)审计人员素质难以适应高校物资采购审计的要求

对高校物资采购审计除需要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物资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和专业判断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其还有一定的差距,对顺利完成物资采购审计存在一定困难。

二、对高校物资采购审计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

高校内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建立和完善物资采购审计的规章制度,并且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规范物资采购审计。

(二)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监督

对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对是否确实需求、采购依据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采购申请的数量和技术指标是否明确,采购经费是否落实到位,相关报购程序和领导签批是否完整,重要的、价格高的物资采购是否经过合理论证,产品是否已经停产或升级换代。

(三)建立商品行情信息库,有效提高物资采购审计的有效性

高校内审部门协同学校相关部门把本单位使用及相关的物资按照商品名称、品牌、规格型号、最新成交价、最低报价,供应商、生产厂家等信息分门别类列入商品行情信息库,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删减已经过时的信息,从而提高物资采购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于国外进口、单一来源等较难确定价格的物资,结合以往所购相似或配套物资的价格,对价格变化非常大的物资作为审计重点。

(四)强化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

设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作为专门的物资采购机构,其根据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采购规章制度,实现谁采购就由谁负责到底的岗位责任制,改善学校分散采购带来的盲目采购,暗箱操作等问题,从而实现从制度、程序上规范物资采购工作,同时也为高校内审部门较好的开展物资采购审计奠定很好的基础。

(五)重视物资采购验收组织与实施工作的审计监督

要求使用单位或部门根据合同规定先行验收,包括安装调试和使用,其确认无误后,学校相应的物资采购验收小组再进行验收。对于价值低、品种繁多的物资,验收小组可以采取抽查方式复验。而相对价格较高,质量要求较高、技术复杂的仪器设备等则要根据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发货票等进行数量、品牌、型号等方面确认,之后需要相关人员在验收单上签字或盖章。

(六)加强物资采购后续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并与今后物资采购申请相联系,对于物资的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的部门,相应的削减今后的物资采购计划,避免出现仪器设备等物资闲置浪费情况。

(七)积极推进高校内审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物资采购涉及货物、工程、法律、服务等门类,技术参数涉及多个行业,而且发展变化快,这些因素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一是逐渐引进相关专业人员,二是重视现有人员的培训,积极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内部审计协会、政府相关物资采购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使其物资采购审计监督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 数据包络 财务分析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是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入手,衡量高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高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特性

资金效益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是高校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性质。

(二)财务评价分析的应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评价高校这类单位绩效时,投入产出绩效不可能用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简单说明清楚;它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绩效成果,重视的是局部结果且短期化。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预估权重、不需事先设定输入输出间的显式函数关系、与指标的单位无关、评价结果丰富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教育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新的工具。

二、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不能得到财务审计的有力支持

1.目前高校财务审计的现状。财务审计仍然是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随收支范围扩大;高校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预算安排不尽合理,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些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支出;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

2.高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绩效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其次,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再次,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最后,绩效审计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3.低质量的财务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影响。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是改善审计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审计任务,除了取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高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特点。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四)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客观原因。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主体“缺位”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进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财务审计成果进行绩效审计(以某高校08年为例)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400756888.5元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支出× l00%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 599605158.6× l00%=7.74%

二是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如国家经费拨款、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 400756888.5× l00%=88.42%

三是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

生均事业支出=教育基本支出/学生人数

388217901.87/18311=21201.35元

生均四项经费=四项经费支出总额/学生人数

30092941.41/18311=1643.44元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143049670.2/599605158.67×100%=23.86%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143049670.2/245168231.7×100%=58.35%

师生比=学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

18311/1127=16.25

教学管理人员比例=教学人员/管理人员×100%

1127/1110×100%=101.53%

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学生人数/教职工总数

18311/3588=5.1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房屋总面积×100%

28.04/87.91×100%=31.9%

四是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等。

教育投资利用率=(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质量系数)/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100%

18311/599605158.6×100%=0.0031%(假设学生质量系数为1)

科技成果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

(86+32)/(217+463+81)×100%=15.51%

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新增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教师人数

〔(15000+10300+4100+2700+3000)/5〕/〔(1131+1127+1104+1046+978)/5=6.52万元

2.财务评价分析

近几年该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及拆迁,致使该校资金压力较大。从2008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该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靠银行贷款获得。总收入中预算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7.3%,已成为学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预算内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的创收来源主要是招收自考及函授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招收、学习及毕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校教学资源,这一部分的投入产出无法计量。该校人员经费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相对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师生比较高。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运用DEA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1.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经过分类整理,可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表参考《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田水承、孟凡静):

2.运用DEA方法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

3. DEA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拟选择9所同类高等院校为决策单元(学校名称以 DMU1-9替代,DMU9为被分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某高校投入、产出的效率。在DEA方法中使用C2R模型进行评价。为使评价对现实配置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 C2R模型。

基于输入的DEA模型:

选取指标进行横向分析:

将数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相对于其他同类院校资源配置状态为合理。

其次,我们以时间作为决策单元, 选取指标进行纵向分析:

经过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资源配置状态正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6

[2]宋常,吴少华. 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2

[3]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内审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项相对很特殊的内部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其审计的目的就是在监督、监管和审核下,让其它建设部门和别人把某项建设或是某一部分工作按照制度和规章的规定做好,落实。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有依法审核本校内基础建设项目的责任和权利,但往往高校的侧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又少,审计力量薄弱,虽然在整体工作中也既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不良现象也相继滋生,高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未能幸免,尤其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更是炙手可热争抢之地,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制造了障碍,使之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高校建设项目内审主要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规定和程序,高质量、高效率、有速度地进行。但在内审之中高校往往会把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内审工作相结合,混淆了效益和造价,质量与工速之间的概念,而且也把内审工作标的定位偏差,在整个高校基建内审工作中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审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构基建管理工作的审查,以及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审查才是重要的方面,而当前的基建内审往往只把审核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工程质量和决算的审查上,势必会扰乱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的定位方针,内审定位偏离,扫尾也会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方向错乱,审计职能作用缺失,审计形式单一,更不用谈审计工作之后,如何提出客观的、指导性及建设性建议了。

二、独立缺乏问题

高校的审计机构和部门一般成立都较晚,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便是部门的设置,但是就高校基建工程这方面往往就没有专门的科室和专属审计人员,笔者为了调查这一现象,随机对全国的100所高校进行抽查,选取了其中的50所学校做为对象,通过这一调查,笔者发现几个问题,有一些很著名的高校审计部门在网上的主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如何对外公开审计数据和结果了,甚至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或处室,但是往往会与政府的纪检机联合办工,再者,一些相对较小的,或是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其自己专有的审计部门的比率就越小,和政府纪检机构合办的比例就越大。这些现象不仅仅使高校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相对较为灵活的开展,有时还会和其它联合办工单位的审计工作混淆,再加之政府纪检单位的审计工作本来就业务繁重,往往对于高校基建工程这边的审核工作就会拖延和放缓,时效性就相对较差、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

三、审计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非常繁荣,并且发展也基本成形,由业主、承包商、监理这三大建筑工程主体组成。面对着如繁杂的建筑行业市场,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和管理也形成了对这三方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审核系统,像建筑、学校管理、社会监理、审计部门以及其它外部系统等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就构成了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主要大环境。当下,这一环境却不容乐观。首先是高校监管不完善,部门人力薄,审计任务重,监管不能全面顾及,所以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质量问题和管理疏松问题,再加之一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又差,人浮于事,审计只走走形式,看看表面,更有甚者职业操守低,与施工方相互勾结,使审计结果虚假。其次,建筑市场紊乱,大部分的建筑行业都呈现出低糜肯瓶颈态势,同业间竞争恶劣,压价造价,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了隐患,间接地损害了高校师生的基本利益。最后有一些社会监理单位或是监理机构资质不全,而国家对这方面要求又没有提上日程,大部分监理公司都是挂靠单位,监理市场混乱,监理人员参差不齐、松散、素质不高,也给本来就不乐观的内审环境又雪上加霜。

四、制度缺失问题

制度永远都是实践的方向和指示旗,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确保前进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可是当下,我国高校基建工作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同,缺失现象严重,使本来就是新生事物的高校基建内审方向盲目。笔者对述抽选的50所高校,再次进行调查,发现无论哪所高校者相应的制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一些内审规章制度,但就统计来看在全程跟踪,质量监控,审计公示等方面制度还相对薄弱,再加之,高校的这些工程内审制度的制订一般都以国家的审计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草拟出来的,其系统性、客观性和独特性有隙可寻。

五、审计质量问题

最后,内审工作的优劣程度、规模范围、侧重重点、客观科学、真实正确、完整全法等因互都决定着整个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结果。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质量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内容不全面,重点太局限,工程建设一般包括着像招标、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收工结算等等过程,但往往高校通常会把收工结算做为重点进行审计,只注重资金的流向和材料的使用,其它过程和审计步骤并没有列入重点审计项目。再者,审计工作前,资料收集不全面,资料正确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查,审计计划也不完善,后期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霍志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操作规程[M].天津:天津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新计价模式 高校基建审计 问题及对策

Key words: new pricing model; university infrastructure audi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建设领域逐渐融入国际化市场竞争,建设工程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确定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应运而生。该计价模式是符合我国目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满足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为施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和平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量”、“价”分离,有利于实施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有利于实现项目风险分担、工程款拨付、造价确定及总造价控制等。由于“科教兴国”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全国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以亿计的建设项目投资,为新计价模式即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基本概念

(一)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又称工程量表,是表现拟建工程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等的明细清单。工程量清单格式内容包括八个部分:封面、总说明、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税金项目清单等。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本着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价格的原则制定,主要用来解决工程实施阶段中有关工程价款调整、支付、结算等方面缺乏依据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基建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校的基建审计工作已广泛开展。基建审计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工程方案设计审计、预算审计、招标投标文件审计、施工合同审计、施工现场审计、竣工结算审计、财务决算审计等内容。由于基建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漫长、工程建设过程复杂以及受主观客观影响因素较多,这就对高校基建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基本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保护资金的使用安全,避免损失浪费,保证基本建设工程的造价在各个计价阶段的正确性、权威性、合法性,是摆在高校基建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从目前高校基建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

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只有1至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而基建审计则基本上处于盲区;即使独立设置审计处,由于对基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只能在基建工程审计岗位配置财务人员担当。在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往往局限于对工程完工后的结算进行审核,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事后的结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致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问题,可能再也无法弄清,难以及时纠正,审计监督的作用自然打了折扣。

2、对项目建设特殊性和管理模式差异性认识不足。

从目前高校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和职能分工情况来看,基建项目和维修项目,一般由基建处、后勤产业处、资产处、总务处分别管理或者是由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由于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工程项目上的造价控制、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也就千差万别。同时高校大多数基建维修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时间性强,为了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多数项目均安排在假期实施,使得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时间紧迫,因而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确定的施工方案随意性大,确定的施工内容不完整,提供的预算书施工图纸不详细,原始施工现场无记录,现场签证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等。从表面上看,基建维修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部门都已参与,但要发挥真正审计监督职能很难。有些职能部门认为有审计部门参与把关,就没有尽职尽责,甚至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推给审计部门,这样一来把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到了审计部门,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基建维修工程审核的风险。

3、造价控制与管理存在的漏洞及问题。

3.1 施工前期勘察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础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地质勘察所涉及的布孔密度,钻孔深度,布孔位置的选取不严肃、不科学,导致地质勘察报告的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受到质疑,直接影响到基础工程设计选型的合理程度。最终导致工程开工建设后基础工程设计变更大,导致工程造价成倍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工程基建审计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例如在一些高校学生公寓、教师宿舍等工程建设中,施工图设计依据不科学不合理的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选择了毛石条形基础或者混凝土条形基础,但是由于基础开挖后发现岩隙分部复杂,并且局部存在夹砂层、溶洞、地下水分布等问题。由于这些情况在勘察设计阶段没有被发现,这时基础类型要全部变更,变更为桩基础或者其他类型基础,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和损失,同时也为施工单位费用索赔、工期索赔提供了借口。按照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像这一类因建设单位和客观条件变化原因造成的工程量增加,招标单价、合同金额增加的风险应由建设单位全部承担。

3.2施工准备阶段招投标文件编制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书是招标人为达到择优选择承包人的目的,利用投标者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书面文件。根据国家规定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或根据建设单位规定必须进行邀请招标的项目,在招标工作进行之前,都要进行招标书的审计工作。招标书的审计能够进一步确保标书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为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实际招标工作中,由于招标书中工程量清单编制粗糙、招标控制价编制不详细,设定不科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单位在投标文件中,对综合单价分析表内的记录,表述不完整、不清楚,容易造成人为因素故意漏项。以期在竣工结算阶段向建设单位提出,达到增加结算金额的目的。更有甚者,为了达到低价中标的目的,故意把清单报价中人工工资单价、主要材料单价报低,而把有关取费费率调高;以期在项目实施和结算阶段通过政策性文件调整来获取超额利润等。

3.3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存在的问题。

基建项目合同是甲乙双方签订的法律性文件,是基建项目管理的依据。基建合同包括勘察设计合同、造价咨询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材料供应合同等。合同种类多,涉及面广,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做好合同的审计工作。完整详细的合同将作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管理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招标文件要求与施工合同要求不一致,从而造成工程实施后竣工结算的造价纠纷。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经常看到关于调整价格的条款如此规定,即“不管是政策性文件调整还是市场价格波动等一切风险均由施工单位承担”。在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明确规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应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明确风险内容及其幅度,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风险内容及其幅度”。

3.4 工程项目预结算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预结算书是体现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段价值多少规范性文书。其组成的内容大致相同,即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间接费。编制方法及步骤也相同,即依据图纸、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关计价文件、市场价格信息等,首先确定工程量,再计算单价,最后形成总价。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所形成预结算书本质区别在于,新的计价方法编制的预结算,工程量清单及综合单价包含工作内容、取费内容更加全面完整也更为复杂。这样一来对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就要求更为细致,更加严格。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外加强审计环境建设,对内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1.1加强与各部门沟通与协调。高校审计部门是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在学校主要领导的分管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由于组织上的特殊性,开展独立性审计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要做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审计工作,就必须取得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理解和配合。只有这样,基建审计工作才能有序展开,才能确保基建审计项目的质量。只有通过加强审计外部环境建设,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汇报审计遇到的困难,领会领导的意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同时加强与各个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咨询力度,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审计监督合力,为基建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培育良好地外部环境。

1.2以人为本,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基建审计工作有力保障,建立健全机构,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基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相关的招标评标管理办法、示范性合同文本等等。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力,熟练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的操作及消耗量标准计算规则。并且抓紧制定和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基建维修项目审计操作规程及基建维修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基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充分认识工程预结算审计的意义,切实把好项目预结算审核关。

2.1工程预结算审计把好材料价格审核关。首先,重点审核送审材料规格、型号、材质要求是否齐全完备、真实有效。其次,了解材料采购数量、采购时间、采购地点及计划付款方式等价格影响因素。再次,审核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材料价格一般执行当地造价管理部门的材料价格信息,当材料价格信息缺项时,可通过市场调查确定预结算材料审计价。通过材料价格审核工作,对合理控制合同总造价,减少结算造价纠纷意义重大。

2.2切实把好工程量审核关。第一,审核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即审核工程量是否按设计图纸、按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审核应确保工程量计算准确无误,无少算、漏算、多算及重复计算。第二,在新计价模式下技术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除了认真审核工程实体工程量外,还应该重点把握非实体工程量计算的合理性。例如对安全措施脚手架搭设及模板支撑费用计算,垂直运输工具费用,二次运输、降水排水、夜间施工、成品保护等费用的计算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2.3切实把好消耗量标准执行关。审核套价是否正确,即审核直接或间接套用消耗量标准基价是否正确。对直接套用消耗量标准单价的,要审核选用的定额子目是否与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项目特征相一致,项目内容是否相符,计量单位是否一致,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对换算套用定额单价的,要审核换算的内容是否符合定额规定,消耗的材料、人工是否准确,单价换算是否准确无误。工程预算审核还应重点审核工程项目是否有完善的立项文件,即项目是否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预算取费是否合规、合理、合法,例如不可竞争费用是否按规定计取,间接费、管理费、利润计取是否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等等。

2.4 切实把好送审资料关。项目预结审计时涉及的资料很多包括施工图、竣工图、招投标书、施工日志、隐蔽记录、现场签证、会议纪要等。上述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准确性、公正性,其意义不可小视。第一应加强现场跟踪审计力度,全面及时收集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第二充分发挥现场代表及监理人员熟悉施工现场的作用,确保送审资料的初审质量。第三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资料造假惩罚措施及办法。第四建立诚信档案,使造假施工单位无立足之地。

3、招投标书的审计

3.1完整性审计。招投标书的审计首先要看招投标书的整体构成是否完整。一个完整的招标书主要应包括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合同主要条款、投标文件格式、技术条款、设计图纸、评标标准和方法、投标辅助材料等部分。下面谈谈招标书审计工作中应注重审核的内容。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应根据招标工程的规模、类型等确定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投标人的资质应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2内容可行性、可操作性审计。招标范围内容应清晰、明确,使得所有投标人在同一个基础上进行报价。如设计图纸中有部分内容招标方决定不计入招标范围,则应在招标书中注明;如招标人对图纸中部分材料有特殊要求的,也应写入招标书。主要合同条款的约定,招标书中的主要合同条款不仅给投标人提供了报价的依据,也为日后甲乙双方签订施工合同打下了基础。主要合同条款的审核应按施工合同的审核重点进行。

3.3评标办法审计。评标方法及中标原则的规定应合理,操作性强。评标方法一般有最低投标价中标法和综合评标法。最低投标价中标法仅对投标单位的报价进行评审,报价最低者中标,综合评标法的评审则包括对标书的商务部分、技术部分、信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具体评标方法要根据工程的特点来确定。一般说来,工程规模不大,施工难度较小的工程采用最低投标价中标法即可;而对于规模较大,设计较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为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则采取综合评标法评标。由于招标书内容较多,篇幅较大,文中有不少相互引用及印证的内容,因此审核中要注意招标书中前后文字表述内容一致,不能有矛盾或说明不清的地方。如在采用综合评标法的招标书中,往往会对投标人的资质、业绩、获奖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则招标书中应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要准备相应的证件及资料,以给投标人提供一个公平、统一的竞争条件,避免日后因标书中内容不完善引起纠纷。

3.4投标书有效性审计。对投标文件审核除了应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外,还要重点审核其报价是否低于企业成本价,是否漏项以及是否存在不平衡报价等。

4、基建合同的审计

基建合同的审计首先应审核合同乙方是否具有相应资格:按国家规定应该进行招标的工程其承建单位是否是通过招标确定,尚未达到招标标准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单位相关规定进行了邀请招标或履行了承建单位确定手续。其次要详细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合法、完善。基建合同中,施工合同相对于其他合同来说,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如签订过于草率不仅在施工过程中难以作为管理的依据,也容易引起甲乙双方争议,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1首先,施工合同与招、投标文件相符程度的审核。在施工合同的审计过程中,应根据招标书中有关合同条款及中标通知书中注明的中标价、投标工期、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进行审计。招标书中没有约定的其他合同条款以及直接委托施工单位的施工合同,应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工程业务惯例及充分尊重甲乙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约定进行审核。

4.2其次,合同协议书的审核。合同协议书是施工合同的总纲性法律文件,经过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合同即成立。合同协议书中涉及工程工期、质量、价格等内容,文字量相对较少但却非常关键。合同协议书的审核重点是工程承包范围是否完整、合同工期的计算是否正确、合同价款大小写是否正确无误,合同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

4.3最后,合同专用条款的审核。合同的专用条款是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对通用条款进行补充或修正后形成的条款。由于具体工程项目工作内容各不相同,施工现场和外部环境条件各异,因此必须有反映工程具体特点和要求的专用条款。对需补充、修正甚至弃用的通用条款,应按其在通用条款中的编号在专用条款中进行相应说明。对专用条款应逐条进行审核,确保专用条款能够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拟定,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都能从专用条款中找到相关的依据来解决。

四、结语

基建审计是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一项工作。作为基建审计人员,首先应充分认识工程量清单计价对建设工程领域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市场竞争形成价格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也为招标投标计价提供公平、公开的平台,杜绝了暗箱操作;为施工阶段施工索赔、拨付工程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减少竣工结算工程造价纠纷创造了条件。其次要熟悉掌握国家现行与建设项目有关法律法规,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审计工作;同时积极宣传新计价规范,大力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再次应具备一定的建筑安装工程基本知识、熟悉掌握及熟练运用预算知识,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确保业务水平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最后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耐心仔细。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更好地完成基建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198-364.

[2]黄文杰.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72-103.

[3]王海宏.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4 49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在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是以领导干部的有关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基础,对领导干部遵守法律法规、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审计核实,是有效防止领导干部腐败行为以及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完善和规范。这不仅关系到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为学校选好领导干部,保持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具有内部审计的一般特点,还有其特有的要求。

(一)接受任务的被动性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一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是得到上级部门的书面委托后,才能开展这项工作,具有非常明确的指令和授权的性质,是一种被动的审计行为,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接受任务具有被动性。

(二)必须熟悉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个人廉政情况以及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监督权等进行评价和审计,监督并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情况是否规范,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能够恰当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和工程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有所区别,工程项目审计的对象是一项工程,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一个单位,均是对事不对人。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人的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四)审计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有多样性,有学校的领导干部,党政负责人,也有校办企业的领导干部,下属经济体的主要负责人等。审计对象所处的岗位不同,职责也不一样,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较多样化,包括财经法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还要对领导干部在个人的任期内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评价,另外,还包括廉政建设等审计内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五)具有较为严格的时效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和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审计时间是领导干部任职的时间段内,审计的内容是任职期间的相关内容,任职期间之外的事项不属于审计的范围。另外,根据相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将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其考核、任免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依据的审计结果,在运用的时间上,也具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范围的界定较为敏感,具有严格的时效特征。

(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较长,很多达到七至八年,某些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甚至能到十年以上。这就导致了对这些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很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而且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经济管理资料、会议资料等本身就比较多,有些资料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根本就已经遗失或者无法查询。再加上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报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具有一定风险。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缺乏独立性,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根据高校内部审计有关文件的规定,高校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也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实际上,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能够独立运行的不到50%。偏远地区的地方院校以及高职高专等,设置独立内审机构的更少,甚至连内审机构都没有设置。由于机构上的不完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高校内审部门是学校的内设机构,受到学校领导的直接管理,人、财、物权都受到学校的控制,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会不自觉的受到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影响,因此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二)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尚处在研究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明确的依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同,层次也不一样,所处的岗位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岗位经济运行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也不一样,评价指标当然不会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与其签订责任状,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越趋复杂,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越来越多,没有健全的体系和统一的评价指标,要准确的界定和评价比较困难,达不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专业毕业,在知识结构上比较片面,缺乏工程预结算、计算机运用以及合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掌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而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编制有限,配置较为“精简”,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力量不强。如果遇上学校领导干部整体换届,大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集中进行,审计任务更加繁重,必然会使审计力量不足的缺点更加突显。这必然导致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不够全面,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四)部门之间缺少配合,不能全面运用审计成果

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党政领导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组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别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以及审计等部门组成,协调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发挥联席会议中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国家审计的联席会议制度运行良好,有效地协调了各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很少与其他部门沟通,没有将资源进行共享,互相配合较少,基本处于独立审计的状态,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报告,一般只在组织人事以及被审计人员的部门内公开,范围有限,导致审计意见和建议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审计成果被削弱,没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高校应该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完善相关的的审计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权力与义务,规范审计流程,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另外,高校的主管部门还应该大力支持内部审计的工作,从人员的编制、经费的使用以及机构的设置上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审计部门工作的需要,加强审计的力量,提升审计的质量,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评价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

每一项经济责任审计的证据搜集工作完成后,该如何准确评价被审计对象,如何妥善的作出审计报告,一直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还应该具有一个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为准确评价学校领导干部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学校应根据各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与各部门的负责人签订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书,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围,提高他们的责任危机意识,为日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定要科学严谨,把握“质量第一、评价准确、妥善总结、降低风险”的原则,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主题,评价的对象要与审计的对象一致,审计到什么范围就评价到什么范围,没有确凿证据或者超出职责范围的事项,坚决不予评价。

(三)不断建设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水平、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形势对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精通的业务能力。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重视对审计队伍的建设,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的更新,提高知识的层次,并加强审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具有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需要,派遣审计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获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知识。同时,审计制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必须同步推进,规范审计过程,加强审计质量的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按制度办事、按法律法规审计。

(四)加强配合,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它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这就要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及其他相关部门组织在一起,发挥协同作战的能力。因此,通过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制定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有效地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审计成果的运用。

随着高校不断加大经济建设步伐,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审计项目。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的审计监督,对促进高校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克双.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6):49-55

[2]王鸿艳.浅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3年,(31):164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专用基金;审计;对策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它的来源具有特定性,按规定主要从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及单位结余中提取形成,专款专用。高校的专用基金除了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等,还包括用于在校学生的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和用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修购基金等。在近几年的高校联审中发现,部分高校有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挪用学生奖贷基金、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未按事业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A大学财务处在2007年的“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中列支了建计算机机房款94万元,建水箱款15万元。同年,该校将107.7万元从“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调入“代管款项”科目。

B大学学生处于2007年使用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100万元及资助费28.5万元,用于购置音响设备,装修建立了一个学生活动中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勤工助学基金是国家为关心学生,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专用基金,用以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报酬以及对困难学生的资金补助。在1994年设立此基金时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就以“教财[1994]35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勤工助学基金应专项管理、集中使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一定强度的经济资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00年7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特困生工作的通知》[2000]8号文件)第二条“……从收取的学费中提取资助特困生和开展勤工助学的资金的比例提高到10%,其中5%作为特困生补助金,5%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各高校要严格按规定比例提取,不得漏提或少提”。上述两校将勤工助学基金分别用于建计算机房、水箱和学生活动中心,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造成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也损害了学生利益。A大学将勤工助学基金调入“代管款项”的做法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20号科目“专用基金”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计提、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和第230号科目“代管款项”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包括党费、团费、学生会会费、学会会费、工会会费等”的规定。

审计组要求上述两校按规定金额归还被挤占挪用的勤工助学资金,调整“勤工助学基金”和“代管款项”科目,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二、挪用学生奖贷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组在对某学院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查明,该学院2006年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合计81.4万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学生奖贷基金是国家为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筹集求学资金完成大学学业而设立的专用基金。该校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中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做法违反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关于“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的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的规定,造成挪用学生奖贷基金,损害了学生利益。

审计组责成该校调减学生奖贷基金支出81.4万元,用事业结余归垫,今后必须保证该基金的专款专用。

三、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对某大学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发现该校“211工程”专项资金的下列问题:一是该校2005年末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4 512.5万元,除2006年实际完成并交付使用各类设备1 788.3万元外,至2006年末仍有2 724.2万元虚列数未冲减。二是该校财务处2006年末将“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1 054.9万元(含2005年结转数)转入“事业结余”,又分配记入“事业基金”。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上述问题第一条不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中有关“设备投资”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的规定。根据审计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审投发[1996]105号)第十六条“虚报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作调账处理;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理”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按规定对虚列的投资额如数冲减,作调账处理。

上述问题第二条不符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字[1997]12号)第十二条关于“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应确保按期完成,如有特殊情况,未完成部分经批准后,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规定,也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41号科目“事业结余”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未完专项项目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将上述“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从“事业基金”中调出,专款专用,尽快完成建设计划。

四、未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某高校所在省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10%计提“修购基金”,分别以5%列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支出。该校2006年度事业收入1 308万元,应计提修购基金130.8万元,该校未予计提,因而增大了年末结余,多计提了职工福利基金。审计组将此问题提交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指出:“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第二十八条指出:“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据此,该校应按所在省的规定计提“修购基金”。

目前未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高等学校为数不少,此做法是否违反规定也难以定论。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后,教育部尚未有关必须计提修购基金的配套文件;修购基金与其他某些专用基金有所不同,如按规定计提“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是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而控制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的比例是为控制消费基金等;尚有一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未对计提修购基金的比例作出规定。

五、规范高校专用基金的对策

(一)明确任务、制定目标

高校财务部门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肩负着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和记录、反映学校自身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任。学校财务部门应在明确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制定自身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将某些财务管理任务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督促这些部门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核对汇总有关会计资料。通过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向校长负责,保障校长顺利履行学校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明确目标,加以检查,诸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问题就能得以避免,或可减少。

(二)不断完善财会规章制度

健全的财会规章制度及保证其正确执行是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任务的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繁杂,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在遵循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财会规章制度。修订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如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如何管理,需要明确规定。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当前,尤其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使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出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时能按章追究责任,以增强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三)加强财经法制教育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高校经济活动同样要受国家财经法规和本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承担经济管理责任的干部需要有法制观念,要懂得财经法规。高校的领导干部和院、系、部、处等中层干部大部分由教师转岗担任或兼任,他们之中不少人对经济工作接触不多。但部分干部上岗后就不同程度地承担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责任,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财经法制教育、主要财经法规和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上岗培训的内容,平时也应定期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使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8篇

本文从剖析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入手,研究和探讨如何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人不断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内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众多高校伴随着深化改革,财权下放,使高校有关负责人(指高校内部二级单位负责人,以下相同)的经济决策权越来越大,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也随之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但因为审计对象、部门、行业的巨大差异,至今未建立较为完备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进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效果。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多元化,难以制定统一评价标准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其审计的对象既涉及教学、科研(院、系、所)和教辅单位(图书馆、信息与网络中心等)等事业主体单位,又包括服务性部门(校医院、饮食中心、后勤中心等)等盈利性资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随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营及管理体制的变革,带来了多元化的经济活动,加之学校规模不同,使得高校内部的财务制度类型增多,财务管理体制差别较大,既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也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等。同时,由于高校负责人要履行的经济职责不尽相同,且经济责任目标难以用价值尺度去量化考核,要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几乎无法实现。

(二)高校经济责任制普遍存在设计缺陷,造成责任制缺失及可操作性不强

高校经济责任制普遍存在设计缺陷,主要表现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尤其是对重要部门、重点资金、重大问题没有相应的责任制来明确其责任、义务。缺乏科学健全、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条款,审计评价的可控性、操作性难以把握,审计评价往往只能泛泛而谈,讲“性”多,讲“量”少,审计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缺少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分析,容易造成审计评价不准确

高校审计人员惯于从审查“财务信息结果入手”开展工作,这样容易使审计工作局限于会计信息,而忽略了管理过程中其他重要信息。从管理控制要求来讲,审计需要关注管理过程及资金活动的过程、关注关键环节,若只对经济结果进行审计显然审计人员无法全方位地获取审计信息,分析提炼信息,进而无法全面准确评价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达不到监督的目的,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现有会计信息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审计评价要求

根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经济责任人的任期经济责任一般都包括: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 各种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等。上述所有的经济责任评价无不依赖高校财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而从经济责任评价角度,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的财务信息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准确反映高校收入、支出和收支结余,更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的资产和净资产状况。二是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设寿命周期,以固定资产的原值总额为依据,难以确认责任人任期内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五)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采用以比率指标为主评价方法,且以财务指标为主,但有关内部控制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的指标较少,例如收入预算完成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专用设备利用率,而涉及到有关高校治理和管理舞弊控制的指标较少。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指标通常是单独使用,没有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缺乏系统性,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此外,指标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够科学,如资产负债率主要是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而将其作为不具有盈利功能的党政部门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

二、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一)从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入手,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指当事人基于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而现实的高校经济责任中,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目标的不同,管理体制的不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对负责人经济责任的鉴证手段,它的审计重点是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部门负责人有着与之职位相应的经济责任范围。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从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入手,分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类型,突显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与重点内容。

(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制尚不完善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签订负责人经济责任书制度开始,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若干个责任中心,对各个经济责任中心明确其经济责任和工作目标,特别是应完善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资金使用权及重大投资决策权的责任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制体系。同时,按照经济责任的内容,分类分项将经济责任细化为不同的模块,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报表制度(如财务收支表、固定资产表、制度建设表、重大决策及效益情况表、业绩情况表等),既能揭示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又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内容和评价依据。

(三)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审计评价真实性

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然而许多问题在结果上无法得以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对一些关键岗位,如基建处、资产处、后勤处、财务处等负责人的审计,加强过程管理。重点关注经营活动及资金流转的过程、关注关键环节,如建设工程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组织开展基本建设工作,有无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工程招标、对外签订合同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如何,有无未经审计后结算工程款;设计变更、施工签证是否完备、真实;有无超预(概)算工程项目和长期未完工项目,竣工项目是否按期交付使用,并办理相关手续等。

(四)完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补充高校经济责任信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管理等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制度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

新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记录任期经济责任的需要。审计人员应当利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研究完善针对经济责任考核的经济责任信息,建立与“账面资产、账面负债、账面权益”有所不同的“责任资产、责任负债、责任权益”、“责任业绩”等经济责任的概念信息,运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等进行调整,以便更加准确的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五)根据现行管理体制,探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框架

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的运行模式和特点,笔者认为高校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四个方面综合构建:资金使用、经营控制、遵纪廉政、工作业绩。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客体属性与经济责任审计现行模式,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共性指标”,即资金使用权(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经济控制权(对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及其遵纪廉政(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评价与审查。由于不同类型、不同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高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岗位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称之为“特性指标”,主要是对主管人力、物力、财力等重要部门负责人有关经济责任的细化界定。两大指标群组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既兼顾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共性,又突出了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中的个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科学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框架表列示如下: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9(5):52

[2]李顺昌,陆基康.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之困惑[J].上海注册会计师,2010(5):56

第9篇

【关键词】 委托审计; 审计风险; 示范文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均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学校规模,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由于高校内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员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这与繁重的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七十五条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实施,也可由内部审计机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施。据此,各高校对大中型基建项目普遍采用委托审计的方法,成了解决当前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在委托审计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高校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高教事业,以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的现状

教育部2004年并执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出了各高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要求,因而各高校相继都设立了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机构。由于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是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原来的大后勤逐渐延伸的一个新的部门职能,因此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中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比例相对较少。根据对苏北地区各高校审计部门的人员结构调查后作出的统计结果,除少数开设有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工科院校审计部门审计力量较强,人员达3—4名外,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配备的工程审计人员仅为1—2名。这样的人员结构很难承担起当前高校复杂的基建工程审计任务,基于这样的现状,目前高校通行的做法是修缮工程、小型基建工程的结算审计由高校内审部门独立完成,而相对投资额较大的基建项目则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完成审计任务。专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涉及的审计业务范围广,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强,审核经验丰富,由他们参与基建工程结算审计缓解了内审人员数量及技术上的不足与不断增长的内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对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规避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审计风险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委托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审计工作在我国发展较晚,目前还没有一套可执行的法规体系,在委托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审计质量:

1.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均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审计人员流动性强,临时聘用人员较多,而这些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因此,选择信誉好的咨询机构及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师尤为重要。

2.内审部门在签订委托审计合同后对审计事项不管不问,结算中的所有问题都交由咨询机构解决,造成了委托审计的权力相对集中,审计质量过分依赖委托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加剧了审计风险。

3.在基建工程前期准备和施工过程中,多数高校均由基建部门管理,审计部门则参与较少,因此,审计部门掌握不到施工中的一手详细资料,审计人员只能对报送的审计资料中的数据发表意见,然而这些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不能保证,更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

4.工程施工方平时不注重资料的收集,竣工验收后又急于结算,工程管理部门在接受资料后也只是充当二传手,对变更、签证等资料把关不严,导致报送到审计部门的结算资料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审计过程中还出现边审计边补资料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审计质量。

三、提高基建工程委托审计质量的措施

在委托审计中存在诸多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为规避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应该建立严格的委托审计制度和规范的审计程序,并相应加强对委托审计全过程的监督。

(一)实行委托审计招标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在招标前应做好社会调研,对当地的造价咨询市场有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视调研的咨询机构的市场情况确定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中的一种。招标文件分技术标和经济标两个部分,技术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咨询机构必须具备的资质、近几年主要业绩、信誉、业务开展范围、咨询机构拟派出的审计小组成员,尤其是主审的从业年限、近几年的审计业绩及业主评价等必须有强制标准,因为小组成员的职业素质、执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经济标主要是指咨询机构投标时的审计费用报价。评标时应将各投标单位经济标和技术标中的各项重要指标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和比例量化,最后得分最高者确定为委托的造价咨询机构,即评标采用的是综合评估法,而不是最低投标价法。在委托审计招标中,坚决杜绝不顾审计质量,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低投标价法。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资质高、信誉好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是工程委托审计的第一步,也是做好委托审计工作的前提。

(二)加强委托审计合同管理与制度建设

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委托的造价咨询机构后,对选中的造价咨询机构应实行合同管理。当前通用的做法是按照《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示范文本中对审计事项、审计要求、委托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均有约定,但内审部门在签订合同时绝不仅仅是套用示范文本,还必须对审计项目内审负责人、受委托方主审、审计进度、报酬及付款方式等在专用条款中有明确约定。为保证审计质量,在合同中还可以约定复审时的核减率不得超过的比率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内审负责人应及时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一旦发现有与合同不符的必须及时指出,严重违反合同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在重视合同管理的同时,内审部门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各项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基础,内审部门在全面把握教育部、审计署及各级地方对委托审计的规定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委托审计管理制度,以明确内审部门的管理职责范围,委托审计的工作流程以及咨询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如《委托审计工作职责》、《隐蔽工程验收要点》、《工程变更审核要点》、《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流程》等。

(三)重视委托审计的过程监督

委托审计是审计主体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另一审计机构办理的行为。它不同于授权审计,受托的咨询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和作出审计决定,所有委托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都由委托方来承担,即最后承担责任的还是委托方。现阶段,高校基建工程委托审计推行的大多是全过程跟踪审计,因此,内审部门必须加强受托方在全过程审计中的协调、监督与管理。内审部门应在合同中约定每个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从合同签订到最后提交审计报告的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后,内审人员应检查咨询机构的审计人员是否到位,是否按合同派驻进场人员,是否对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进行认真审核,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制度及流程中的要求参与隐蔽工程验收、确认材料及设备价格、审查设计变更及施工签证,同时还要对工程进度款、索赔费用进行认真审核,防止审计过程中受托方审计人员缺位或越位的情况。内审人员也应深入施工一线,定期召开例会,及时了解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召集由学校基建、财务、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办会,解决工程结算中的重要问题。

(四)规范竣工结算审计资料

真实、完善的结算资料是审计结果准确、公正的前提,也是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审计的重要依据。首先,完整的结算资料应包括从项目前期的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投标书、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补充合同或协议书、图纸会审,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设计变更、会议纪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暂估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甲供材料清单到工程竣工验收后的工程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文明施工措施费核定单、工程类别核定单及施工单位报送结算书等所有的资料。其次,工程结算资料交接应履行必要的书面手续,所有结算资料必须从基建部门收取,资料接收后将其编号,这样做既便于资料管理,也有利于以后的资料归档。咨询机构的审计人员不得从施工方直接收取任何资料,已完成交接手续后仍需补充的资料,必须经基建部门认可。最后,所有的结算资料都必须是原件,复印件、扫描件等都不能作为审计的依据,如果有原件缺失,必须由基建部门确认并签署具体意见后方可作为审计依据。

(五)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

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工程价款结算依据,因此在受托方出具审计报告前内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复核。首先检查审计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依据是否确凿充分,审计资料是否真实可靠,重点检查综合单价较高的清单中的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理,特殊材料的签证价格是否与市场接轨;其次要对审计报告中的单方造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单位工程的单方造价,分部工程的单方造价如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给排水及采暖工程、电气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也可细分到具体材料的单方造价,如单方钢材造价、单方混凝土造价等,与同期同类别工程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出入较大的应由咨询机构给出合理解释,不能给出理由的要退回重新审计,情节严重的可委托其他咨询机构进行复审,并按合同有关约定给予原咨询单位相应处罚。

四、结束语

当然,提高委托审计的质量还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内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所以,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还必须做好审计工作的上下协调,呼请领导关心关注审计,促使其他部门配合审计,更要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身的审计工作能力。相信通过委托审计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做到“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委托审计一定能达到其控制造价、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