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8: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一体化行业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煤电一体化; 产业融合; 煤电博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煤电矛盾”越来越突出。煤电矛盾实质是“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价格形成机制,煤炭价格随市场波动,而不能通过电力价格的市场化疏导到终端用户。2006年开始出现“煤电倒挂”,2008年发电企业全行业亏损。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电联动”的协调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发电企业开始进军煤炭行业,加大发电企业的煤炭自供率,煤炭企业也开始在煤炭资源区和煤炭的销售半径内发展电力。两大行业开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2012年底,全国五大发电企业的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企业龙头老大神华每年生产煤炭4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5 920万千瓦。随着两大产业不断的融合,“煤电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两大产业的周期性风险也因煤电一体化的实施得到了有效的缓释。因此,煤电一体化将通过产业集群化提高煤电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产业融合化实现创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生态化促进煤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煤电产业链分析、相关性分析、最优策略博弈分析探索煤电一体化的内在动因,以及煤电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一、煤电产业链分析
(一)煤电产业链关系紧密,依存度高
1.火电在电力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的主要能源(详见表1、图1、图2)
根据《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2010—2015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8.5%,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6.9%和13.6%;2015—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5.6%,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4.5%和7.6%;2010—2015年,我国发电量年均增速为9%,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和12%;2015—2020年,我国发电量年均增速为5.4%,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4.6%和7.7%。
由以上数据可知,火电发展速度虽然低于电力行业平均水平,但其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2.煤电产业链的形成
煤电产业链由煤炭生产、运输、电站设备生产、电力生产、输配电设备生产、电力供应以及终端用户等环节构成。在这个产业链中,电网企业和铁路运输部门居于垄断地位。发电企业对煤炭企业依存度高,全国50%的煤炭用于发电,2012年16亿吨标准煤用于发电,是发电企业的主要能源,详见图3。
(二)煤电产业布局不均衡,运输及中间费用高
我国煤炭分布不均衡,具有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与我国目前电力需求及产能分布不一致,增加了煤炭运输压力和资源调配难度(如图4所示)。
比较2010晋北同煤集团三个坑口电厂与晋东南漳泽电力三个电厂的运输费及中间费用,运输费及中间费吨煤差价高达268元,2×60万kw机组一年的综合标煤量是230万吨,一年的损失就是61 460万元,详见图5、图6、表2。虽然电价有所上涨,但连年上涨的煤价吞噬了电价上涨的成果,燃煤成本高是三家在运营电厂亏损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煤电一体化首先是在煤炭资源区建设煤电基地的区域一体化,能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和中间费
1.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型政策为建立煤电基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承诺不断降低化石燃料的补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承诺大幅降低碳排放量。在火力发电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支持火力发电朝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会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火力发电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进中西部资源区火力发电向大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大型煤电基地、坑口电站、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十二五”规划确定在西北部建立14个煤电一体化基地。
2.特高压为煤电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是世界首个具有500万千瓦稳定输电能力的国家,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示范扩建工程于2011年12月16日投入试运行。山西省“十二五”期间,输电通道建设方面,国家将规划建设晋东南、晋北、晋中三座特高压站汇集山西煤电基地电力,并建成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长沙、晋中—豫北—徐州三个特高压交流外送通道。
二、煤电产业相关性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煤电一体化研究的评价指标。ROE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报告期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得到的百分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可以代表其行业收益状况(罗斯、韦斯特菲尔德、F.杰弗,2002)。
(二)数据选取
本次数据来源为:国内沪深两地煤炭、电力行业部分上市公司,选取煤炭、电力行业(以火力发电为主)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每年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衡量指标,其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行业ROE以10家公司ROE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两个行业的ROE,计算得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相关情况,详见表3、表4。
以上为煤炭、电力行业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0家企业近11年的加权平均ROE,其中,上市不足10年的按照其上市当年取其ROE。
(三)相关性分析
选取煤炭行业、电力行业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加权平均ROE,对每年10家上市公司的ROE进行算术平均,得出算术平均值后作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在当年的行业加权平均ROE。
在协方差和相关系数评价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协方差可判断两个行业的相关关系,即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相关系数在验证协方差的结论的同时,可以判断两个行业具体的相关情况,即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以及弱线性相关、显著线性相关、高度线性相 关等。
表5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对加权平均ROE进行了协方差分析,协方差为-10.9,说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负相关;再通过相关系数对两个行业的负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得到加权平均ROE相关系数为-0.41,再次验证了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为负相关。
依据表5对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2002—2012年间ROE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以观察两个行业ROE变动情况的相关关系。
从表6可以看出,2003—2012年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ROE的变动基本上呈反向变动,这也说明了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负相关。即煤炭行业ROE增长时,电力行业ROE下降;反之电力行业ROE增长时,煤炭行业ROE下降。其中2003年的变动比较特殊,由于2003年煤炭和电力行业都受到了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利率、通货膨胀等)的影响,因此两者ROE所表现的是系统性风险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趋于一致,但这是系统性风险影响所致,并不代表两者为正相关。即使如此,2003年两者变动也是有区别的,煤炭行业变动为上升7.32,上升比较明显;电力行业上升0.76,上升非常不明显,仅为宏观经济走强的对冲性上升,其变动较弱,仍然可以看作是与煤炭行业负相关。另外两次变动方向一致的情况也基本属于偶然,其中煤炭行业变动幅度比较大也比较明显,而电力行业变动幅度很小,基本上属于波动,因此,两者方向一致属于偶然现象。从图7可以明显看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呈负相关的关系。在过去的2012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ROE再一次呈反向变动趋势,煤炭行业ROE继续下行,电力行业则开始反弹,行业周期的变化更加说明两者关系互补,适合进行产业融合。
(四)煤电一体化收益与风险模型
利用2002—2012年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ROE数据,绘制煤炭和电力行业煤电一体化的效率前缘组合曲线(图8),曲线代表了两种资产可达到的投资组合效果。从曲线可以看出,电力、煤炭具备煤电一体化降低风险的功能,在煤炭行业投资占67.4%和电力行业投资占32.6%左右的时候,煤电一体化风险最低,风险值2.888(σ2p=w12σ12+w22σ22+2w1w2cov
(R1 R2),大大低于煤炭单一产业的风险值4.202,也大大低于发电产业的风险值6.944。此时预期投资组合ROE为14.89%左右。此为目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煤电一体化最优投资组合模型,此时不管是煤炭产业,还是发电产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产品风险)最低。
(五)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的差异性说明
1.上市公司ROE数据较少
本次分析所选用的ROE为上市公司中10家企业的11年ROE,10家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代表其行业水平。但用其11年的ROE研究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代表性就比较有限,仅能够定性地说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呈负相关,却不能准确地反映煤炭和电力相关程度的大小,这也和我国股市发展时间比较短,上市公司有限且运营不规范等因素有关。
2.ROE选取时期窗口(2002—2012年)较为特殊
2002年起,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煤炭价格,市场的大量需求导致煤炭价格呈报复式增长的态势,电力行业成本剧烈增加,从而煤炭行业平均ROE(19%)远高于电力行业的ROE(6.385%),因此,我们的分析结果就是煤电一体化以煤炭行业为主,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风险最低的组合中,电力行业的投资比例在40%以上。
3.煤炭、电力价格非市场价格
2004年以来,上网电价连续上调10次,山西上网电价累计上涨0.14元,煤炭价格实行“重点合同价”和“市场价”双轨制。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煤电两个产业的相关性更大。
4.结论
煤电一体化应建立资本纽带关系,这种纽带关系就像“血缘”一样维系着一个家庭。只有资本纽带才能保证企业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在晋蒙交界的大同、晋冀交界的长治、晋陕豫交界的风陵渡等地出现了本地的煤炭企业不给电厂供煤的情况,原因就是山西的上网电价比内蒙高,河北的上网电价比山西高,河南的上网电价比陕西高,而处在同一区域的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又没有建立资本纽带关系的一体化企业。
三、煤电一体化是煤电博弈的最优策略
(一)煤电一体化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多方博弈形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使得每个局中人的策略对于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最优的反应。我们熟知的囚徒困境即为纳什均衡的经典案例。
纳什均衡分为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对于煤电一体化的纳什均衡来说,纯策略均衡可以很好地说明煤电一体化战略选择的正确性,而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则可以描述煤炭和电力在不同阶段该如何制定自身一体化程度的策略选择。
(二)煤电一体化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收益、风险度以及一体化融合之后的情况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到,煤电产业在不进行一体化的情况下,煤和电各自存在各自的收益和风险度,在两者一体化之后,将共享同样的收益和同等的风险度,依据表7构建收益、风险度和收益风险比三个衡量指标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假设煤炭或者电力行业的一体化不影响另一个行业的收益率、风险度和市场份额等,那么三个衡量指标的纯策略下的纳什均衡如表8、表9、表10。
由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无论煤炭行业是否选择前向一体化,电力行业的最优选择都是后向一体化,从而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度和最大化收益风险比。煤炭行业若单纯考虑收益,则无需进行前向一体化,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为过去十年是煤炭的黄金十年,煤炭行业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其本身收益完全高过煤电一体化组合后的收益,但同时高收益也存在着高风险和非最优的风险收益比,因此,若同时考虑风险和收益风险比两个指标,不论电力行业如何决策,煤炭行业都会选择前向一体化,这在博弈论中就形成了纯策略情况下的纳什均衡。对于两种资产来说,相互的融合会是两者的最佳策略。
(三)煤电一体化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对于煤炭和电力行业来说,两者属于上下游的关系,煤炭行业前向一体化一定会对电力行业造成影响,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也一定会对煤炭行业形成影响,两者在一体化的策略上形成博弈,由此,煤炭行业或者电力行业都会依据对方的策略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即考虑对方的选择方式概率来确定自己选择方式的概率(郭立夫,2002)。现仅以收益为例,在煤炭行业前向一体化而电力行业未实施后向一体化的情况下,煤炭行业收益率增加10%,而电力行业收益率减少10%。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而煤炭行业未选择前向一体化的情况下,电力行业收益率增加10%,煤炭行业收益率减少10%。假如两者同时一体化或者同时都不选择一体化的情况下,两者收益率是不发生变化的。那么,两者的博弈关系如表11。
现假设煤炭行业选择一体化的概率为Q,则其不进行一体化的概率为1-Q,电力行业选择一体化的收益为:14.89Q+16.379(1-Q),其不选择一体化的收益为:5.742Q+6.38(1-Q),对此策略求解可得Q= 11.75>100%,仍为纯策略均衡,说明煤炭行业应采取有利的混合策略是前向一体化。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的概率P=6.38>100%,因此,电力行业也无条件选择后向一体化。
从混合策略来看煤电行业过去十年的状况,说明煤电行业在一体化的策略上选择应当是相同的,这是由于两个行业以前还没有进行一体化的融合,而当两个行业一体化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化运行之后,可能会出现煤电两者在混合策略上以不同概率进行一体化的选择。
四、煤电一体化的误区分析
(一)以《长期供销协议》为基础的煤电战略联盟不是煤电一体化的有效形式
在目前企业体制(短期行为)和信用体系下,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国家发改委“煤电联动”的行政干预收效甚微,煤电企业签订的《长期购销协议》不可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因为“厂网分离”后,在煤电产业链上,不管是煤炭企业还是发电企业,都不可能长期处在价值链的核心地位,煤炭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电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差不多。在企业价值链中,如果一个企业不具有长期的核心地位,就不可能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苹果之所以与富士康建立战略联盟,就是因为苹果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富士康对苹果的依存度高。
(二)煤电一体化不是管理上的一体化
煤与电不是单纯的管理上的一体化,就像男人和女人,两个人结婚组建一个家庭,财产共有了,但男人还是男人,女人还是女人,生理特征不会发生变化。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行业,运营管理上应区别对待,一体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是理性的选择。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生产、技术、营销、采购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营是指财务、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比如表12中所列的一些情况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五、同煤集团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实证分析
同煤集团是国家规划的十四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产能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在与电力企业多年的市场博弈中,率先走出了一条“煤电联营、煤企办电”的发展道路,在已建设四座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电厂之后,通过成功重组漳泽电力,最终成为“煤电一体化”的成功案例,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同煤集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定向增发+无偿划转+配套融资+协议转让”成功实施了煤电一体化战略,成为山西最大的发电上市公司。延伸了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缓释了煤炭和发电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改善的同时,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对漳泽电力2012年的财务数据和重组后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重组前后度电贡献边际提高了0.04元,漳泽电力一年的供电量约为270亿kWh,则贡献边际提高了10.8亿元,吨煤工业增加值提高了116.09元,一年用煤约910万吨,则增加工业增加值10.6亿元。(见表13)
六、结论
煤电一体化是建立在区域一体化即煤电基地为基础上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表现为“煤—电—铝”、“煤—电—冶”、“煤—气—电”、“煤—电—建材”等循环经济园区。煤电以一个整体作为任何一种产业集群的核心,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地缓解了煤炭、发电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但煤电一体化并不能完全抵御宏观经济变化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理论永远伴随着实践,近些年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提出,分工越细市场交易成本越大,企业的存在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而如果企业内组织生产的成本与企业内交易成本之和小于市场上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之和,则应该由企业这种治理机制来代替市场(威廉姆森,2002)。我国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内地经济学家盛洪都是研究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经济学专家,他们提出,产业融合可避免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而分工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融合代表的是信息文明;分工是工业时代财富的根本来源,融合是信息时代财富的根本来源(姜奇平,2002)。
当前我国存在的煤电矛盾,实质上是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时,按照上述产业融合理论,就应当“由企业这种治理机制来代替市场”。建立煤电一体化企业,消除煤电壁垒,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降低周期性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合力,是顺应时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11.
[2] [美]罗斯,韦斯特菲尔德,F.杰弗.公司理财第六版[M].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陈康幼.投资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郭立夫.运筹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关键词:汽车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实践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机械、电子、信息科学三者为一体的机械微电子复核技术。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一方面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则能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加快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许多传统制造行业开始逐渐注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其中尤其是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不断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汽车智能制造中运用机电一体化的价值
1.1有利于汽车智能制造信息化
通过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汽车制造阶段时,在汽车各个重要位置安装感应装置,一方面能够对汽车运行状态开展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则能对周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帮助驾驶者智能化操控汽车。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为实现无人驾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凭借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自动收集路面信息,并借助信息系统处理汽车运行状态,最终实现汽车的智能化行驶。
1.2有利于汽车智能制造系统化
在汽车智能制造过程中,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无法满足多种汽车零部件之间的协同控制,同时也无法使汽车零部件之间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例如,汽车在驾驶过程中,主要依靠驾驶者的个人经验控制车速。此时如果驾驶者为新手,则其经验判断能力将稍显不足,因此会提升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意外发生概率。而通过在汽车智能制造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则能为汽车配备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帮助驾驶者及时分析路面信息,增强汽车的安全性以及信息系统的协调性。
1.3有利于汽车智能制造环保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根据我国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90亿辆,其中汽车2.97亿辆。伴随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基于此,降低汽车的碳排放量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但是,依托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案较难控制汽车的全面指标,也未能达成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而通过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则能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有效降低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汽车的环保化制造。
2汽车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2.1自动变速器设置
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升级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同时,将汽车的操控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与此同时,通过机电一体化设置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还能有效降低驾驶者操控汽车的难度,提升驾驶者的整体操控体验。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设置中,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对汽车基本状态进行自检分析,然后对汽车的电子电路展开监控,进而向驾驶员传输汽车的运行条件[2]。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熄火等问题时,系统将在第一时间向驾驶员预警,提醒其注意即将带来的风险。而当自动变速器出现故障时,传统的机械系统无法处理此类问题,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则能将自动变速器设置快速切换至手动控制状态,以确保变速器的稳定有效运行。由此可见,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促进自动变速器设备进行优化升级。该应用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动变速器的功能,还能使汽车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2制动防抱死技术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应用于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中,一方面能够有效限制汽车后轮的移动条件,另一方面则能使汽车系统和制动防抱死技术形成统一的作用体系,从而提高汽车的整体操控水平。例如在车速控制方面,当汽车面临紧急制动需求时,汽车搭载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快速联动制动防抱死技术,快速控制汽车车速,在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的同时,将智能化价值进行集中呈现。在传统汽车制造行业中,主要通过后轮制动的方式控制汽车车速,这样显然无法满足汽车的紧急制动需求。而通过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制动防抱死技术,能够对驾驶者的驾驶习惯进行分析,为驾驶者匹配最合适的控制技术。而在机械制动方面,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制动防抱死技术能够在后轮制动的基础上,加入前轮制动系统,从而实现整车的制动技术控制。除此之外,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制动防抱死技术,能够通过对路面状况进行分析,为驾驶者提供制动辅助等功能,从而提升汽车的智能化驾驶体验。
2.3激光雷达测距系统
在汽车智能制造中,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打造以激光和雷达为技术核心的全新测距系统。将该系统放置于汽车前部,能够对汽车前端的障碍物进行实时扫描,进而确保汽车始终与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该测距系统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透过激光和雷达设备,能够对汽车前方的障碍物进行捕捉,然后借助汽车搭载的自动化信息检测系统,分析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其次,信息系统在收集到足够信息后,能够对障碍物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从而使障碍物与汽车形成实时安全距离。最后,向驾驶者发出预警信息,使其对当前测距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把控汽车速度和前进方向[3]。在激光雷达测距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带来的处理器设备是其实现信息传输,确保测距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正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为汽车制造实现智能化发展创造了技术优势。
3汽车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
3.1自动化方向发展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势必使汽车智能制造行业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汽车的相关工艺和设计,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汽车智能制造需要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拓展诸如智能控制、智能算法等操作技术,并将其加入汽车智能制造的工艺和设计中,从而使整个汽车生产过程更具精确性和效率性。此外,在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要与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依托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汽车智能制造行业搭建完善的工业信息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定制服务[4]。
3.2绿色化方向发展
对于汽车制造行业,始终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汽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噪声污染、粉尘和紫外辐照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矽尘污染等,上述污染因素加重了人们对汽车制造行业的刻板印象。因此,为了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发展平衡点,需要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升级汽车智能制造行业的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升级换代,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和环保属性。除此之外,通过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汽车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汽车制造效率,还能降低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使汽车智能制造行业始终朝绿色化方向发展。
3.3安全性方向发展
对于汽车智能制造行业而言,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许多汽车制造技术环节都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加以实现。如果数据信息得到泄露,将严重影响汽车的安全质量。基于此,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为汽车智能制造提供安全性能的保障。一方面,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对汽车智能制造行业的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安全系统发现安全漏洞的能力,并对安全漏洞展开及时处理,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建立有效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对未经允许的非法访问用户进行抵御和拦截,同时还能抵抗一定程度的非法入侵,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4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汽车制造行业也需要逐渐朝智能化方向转型,而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快速达成该目标。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自动变速器设置、制动防抱死技术、激光雷达测距系统等实践应用中,为汽车智能制造带来重大改变。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汽车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应该时刻朝着自动化、绿色化、安全性的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汽车智能制造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管静.汽车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8):133-134.
[2]金玉,李刚,孙成龙,赫玲雪.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的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7):183-184.
[3]王丽华,姚君霞,高小焕.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9(17):158-15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产品;煤炭行业;应用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发展,同时依靠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有效保障了中国煤炭企业高效率、高效益生产,为煤炭企业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可0引言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
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
3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应用
3.1MGD150-NW采煤机当前,MGD150-NW采煤机是中国煤炭行业采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常用的设备,在大部分煤炭企业中都可以见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MGD150-NW采煤机以高效且应用范围广著称。MGD150-NW采煤机的作业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环境的煤炭采集环境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分析,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作业技术调整,有效保障煤炭采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质量。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使用MGD150-NW采煤机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a)通过MGD150-NW采煤机来提升煤炭采集的产量和生产效率;b)通过MGD150-NW采煤机采集原煤,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人工消耗,降低企业生产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整体效益。3.2综采液压支架综采液压支架是一种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工作顶板起支撑和控制作用。众所周知,煤矿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主要存在于地下。因此,煤炭开采的主要工作场所也在地底下,这就要求在进行生产作业时,需要支起一个工作空间,而综采液压支架的作用正是在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通过使用综采液压支架支撑工作顶面的重力,以提供作业空间。同时通过运用综采液压支架,一方面能够保证煤炭采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面的强有力支持,能够使煤炭采集作业更加安全。当然,综采液压支架除了运用于支撑工作顶板重力,为煤炭地下作业空间提供安全支撑这一用途以外,还可以用于机械化地推移其它矿采设备和回采工作面,也可以用于配合可弯曲输送机、采煤机、顺槽转载机等设备的工作,以增强煤炭开采设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综上所述,煤炭生产中使用综采液压支架十分必要。3.3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是一种配置在风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用于提升风扇机的工作性能,维护风扇机正常、稳定工作,从而使风扇机整机工作运转良好。从事过煤炭开产或深入过煤炭开产场所的人都知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容易生热,而煤炭本身就是易燃物质,如果通风渠道不畅,散热效果不良,则很容易引发事故。所以在进行煤炭采集作业中,做好场所的通风散热十分重要。而由于特殊的地下工作环境,煤炭采集通道的主要通风渠道就是运用风扇机散热,由此也可看出在矿采过程中风扇机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风扇机性能和特性受到影响时,通过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能够有效提升风扇机的运转效率,同时改变风扇机的运行状态,帮助实现矿采工作所要求的低环境污染、低噪音污染及节约能源等目的,促进矿采工作安全顺利开展[2]。3.4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运用到煤炭开产之前,中国矿难事故频发,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就在于缺乏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技术。早期检测钢丝绳损伤的主要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由检测工人人工目视及用手触摸这两种。这两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和工作时间,而且检测结果偏差明显,精确度低,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矿采工作中钢丝绳存在安全系数低、效率低及危害大等问题的根本所在。钢丝绳定损方法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国煤矿生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在回顾中国煤矿安全事故中,还出现过不少因为钢丝绳损坏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替换,最终酿成严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实践发现,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不仅能够很好地检测和判断钢丝绳的柔韧性和强度,而且也能精确检测出钢丝绳有无磨损、断丝、锈蚀及疲劳等问题,检测耗时短,检测结果精确度高,有效地保障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因钢丝绳断裂而引发的各种安全事故。3.5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提升机是煤矿生产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途是用于各种工作人员和运送开采出的煤炭。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提升机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效率的高低,而提升机电控系统又直接决定了提升机的工作效率,这就为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奠定了广泛推广和运用的基础。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提升机的运转效率,有效控制提升机的能源消耗,加之当前电子信息处理模块在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中得到集成处理,更是促成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成为当前最为理想的提升机设备之一。除此之外,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还具有参数调整快捷、系统安装简单和维护工作量小的优势。未来,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必将在煤矿行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4结语通过使用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得煤矿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更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因此,煤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生产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最合适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并保障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倩臣,孙书永.关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18):134-135.
企业高层主导的、对企业经营绩效有重大影响的、需系统实施的重要决策和系列行动,可称为企业战略。一百多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理论以及企业战略理论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众多已被学者提炼出的成熟企业战略类型,如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一般竞争战略等。
通过分析企业经营一般特点及可能的重大决策,来分析归纳企业战略类型,这有利于准确认识各企业战略类型的目的和作用,也能明确各企业战略的适用范围和准则。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企业经营的一般特点,可概括为:基于某种市场需要的利益趋动,企业组织有关资源去满足该项需要并从中获得利润。市场需要、资源、利润是企业经营特点的关键词。
一、市场类型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类型
为研究产量及价格决定,基于市场及资源特征的区别,经济学家将市场划分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企业及行业相应归入此四种类别市场中,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竞争关系、价格决定方式等成为辨别四种市场类型的依据。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是用于理论分析的两种极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是一个市场(行业)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是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行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不同的市场类别中,企业组织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和愿望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市场类型还能转化。两种常见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因行业的不同,有的是由垄断竞争演化为寡头,垄断性在加强,有的是由寡头演化为垄断竞争,垄断性在减弱。前者如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许多行业,经过竞争和市场淘汰,企业数量由数百家减为几十家,再到十余家,如彩电行业。后者如中国邮递行业,以前的邮局系统一家垄断,而目前全国各地已产生了大量邮递快递业务服务的公司。
分析市场类型及其演变,有利于更清楚的认识与此相关的战略类型。垄断程度的变化,有的是被动的结果型的,有的则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战略是主动的决策和行动,因而此处所研究的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在此处就是提高垄断程度的战略,是为获得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控股、合资等可视为横向一体化的衍生战略。其他还有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地位。与横向一体化相反,降低垄断程度的战略,往往是企业非情愿基于政府压力的,或不得已为之的战略,如拆分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等。实际相关案例非常多,拆分战略如中国电信业的拆分,饲料行业新希望集团的拆分;收缩战略如2004年底西门子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门经营不佳采取大幅裁员,IBM最近大幅度裁员,收缩业务,压缩开支等;剥离战略如IBM卖掉PC业务,奥克斯退出汽车行业等;清算战略如曾辉煌一时的新疆德隆集团崩溃时破产清算。
基于市场类型所分析的企业战略主要集中于行业自身,围绕垄断程度变化分析,没有把行业其他方面纳入分析,没有向行业上下游延伸,也没向行业以外扩展。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能得出其他重要战略类型。
二、一般竞争战略及相关战略类型
从企业经营特点出发,早期的企业战略重点围绕生产效率,如何把种类有限的产品快速大量生产出来推向市场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课题。“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生重点关注的事情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主张用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早期福特汽车的成功源于对生产效率战略地位的认识,发明了流水线,以低成本和大批量满足了市场需要并赢得竞争优势。这些都为后来企业战略理论提供了重要素材。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先后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波特认为,企业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和专一化,波特将其统称为一般竞争战略(genericstrategies)。低成本(costleadership)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和价格为价格敏感的用户生产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战略强调为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行业中独特的产品与服务。专一化(focus)战略强调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分析可见,可得到更多资源的大公司一般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进行竞争,而小公司则往往以专一化战略进行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低成本、差异化已不再局限于基于用户价格敏感性强弱的战略决策,而成为企业竞争的必须。收入减去成本即为利润,低成本意味着提高利润,这是企业经营的必须。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有话语权,而且在特定市场上有较大销量,对应着收入的提高,最终影响利润,也是企业经营的必须。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不是二者择一有关系,而应是二者必备。而且,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低成本,产品管理或技术开发的重要目标就是差异化。一般竞争战略已成为日常管理职能。当然我们应认识到,低成本不等于低价格,在营销上对价格敏感的用户采取降价销售仍具有战略意义。与一般竞争战略中低成本战略性质类似,名牌战略、质量领先战略等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战略。名牌战略是综合的系统的,包括企业理念、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相配套支持的要素。
围绕产品和市场进行分类和组合,可有相应战略。安索夫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品增长策略,被称为安索夫矩阵。当前产品当前市场,通过营销扩大市场份额,称作市场渗透战略;当前产品新市场,即将现有产品打入新的市场区域,称作市场开发战略;新产品当前市场,即对当前市场开发研究新型产品以扩大销售,称作产品开发战略;新产品新市场,针对新市场开发相适应的新产品,称为多样化战略。新市场的概念不限于地域的区别,用户特征进行分类,也会产生新的市场。新产品也不见得是全新功能,某些功能的改进也算新产品。市场开发战略,根据地域范围的不同,则产生了国际化战略这一称谓。以上战略在本质上仍是差异化战略的延伸,即市场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差异化。
华安盛道研究发现,中外企业竞争发展案例不断证明,基于质量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我们有必要在传统“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三种一般竞争战略基础上,补充加入“精益质量”战略。精益质量意指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和卓越的技术和产品。此处精益质量可认为包括技术领先和质量领先。离开“精益质量”,其他三项战略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久。成本领先与质量领先应是相伴随的,即要求同样成本条件下更高质量的能力,或同样质量更低成本的能力,低成本不应是低质量。质量领先战略还要求具有超越别人的高质量能力,即具有其他企业无法达到质量水平。技术领先也是企业重要战略,其与差异化战略和质量领先战略相伴随。技术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开发上,能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没有技术能力差异化战略将是有心无力;技术另一方面体现在工艺能力上,即能将产品做得非常精细,以高质量取胜。
三、一体化战略及其适用准则
企业在经营中,除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等战略外,有时为加强对行业上游或行业下游资源的控制,如对供应商的控制或经销商的控制。以面向用户为前向,获得对经销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前向一体化。获得对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总称为纵向一体化。而横向一体化则指获得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前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企业现有销售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出厂价格压得过低,或不可靠,或不能满足企业销售需要;
现有经销商(下游行业)有较高利润(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渠道行业)。
稳定的生产对企业十分重要(通过前向一体化提高需求预测能力);
可利用的高质量经销商数据很有限;
企业具备销售自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后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企业当前供应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原料价格提得过高,或不可靠,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现有供应商(上游行业)利润丰厚(通过后向一体化进入上游行业);
原材料价格稳定至关重要(通过后向一体化提高原料价格控制能力);
企业所处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对上游资料需求将不断加强;
供应商数量少而需方竞争者数量多,企业需要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源;
企业具备自己生产原材料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横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规模的扩大可以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时;
企业具有成功管理更大规模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竞争者经营不善而发展缓慢或停滞。
以上准则不是绝对的,应灵活运用,观察研究现实中的战略案例,有助于有效运用相关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在许多行业均有应用,比如IT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渠道往往成为决定制造企业命运的重要力量,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建立自己掌控的营销系统,成为许多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典型例子是2004年3月中国四大钢铁企业投资海外铁矿石企业,通过与其建立一家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得澳洲一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的权利。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了2亿吨的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可贸易量的1/3,中国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目前已达50%.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图摆脱被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重要战略。
四、多元化战略及其经验教训
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均是同一行业链条内部的相关行动。跳出同一行业圈子,进入其他行业,就有了多元化战略。在原有行业基础上,进入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行业,称作相关多元化,也称作集中多元化,此处相关指市场、客户、产品或技术等相关。进入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行业,称作非相关多元化,也称作混合多元化。
多元化战略通常也有一些适用准则,比如当前行业吸引力不大,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可归为产业突围型。也有的是现有行业有较大赢利,企业资金、人才充足,并有其他重要资源未充分发挥,寻求其他投资机会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可归为产业投资型。
实际经济生活中,两类多元化均大量存在,有的是混合型的。如国内一些家电企业集团,主体属于相关多元化,又有非相关多元化。如海信集团主要生产经营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这些是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主要是技术相关、销售渠道相关;在企业发展中,海信也从事了房地产业的开发经营,从事了商业的经营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
中外企业大量实践证明,企业应慎重采取多元化战略。在采取多元化战略时,切忌盲目跟风,切忌以撞大运的心理对待企业战略。比如2002年起中国许多地方开始了造车热潮,许多其他行业企业投入巨资进入汽车行业。比如2003年家电业的造车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奥克斯、夏新、波导先后杀入。结果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行情发生剧变,许多汽车企业面临销售的严重下挫,再加上汽车产业政策限制,许多企业壮志难酬,不得已选择退出。如2004年8月,已和南汽合作生产轿车的波导公司从南汽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撤出汽车业的业外企业;2005年1月,夏新电子召开董事会,决定撤出对汽车业的投资,距其宣布斥资1.75亿元进军汽车业还不到一年时间;2005年3月,曾力扛“终结汽车行业暴利”大旗、高调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宁波奥克斯集团,突然宣布退出造车业,这一天距其正式涉足造车正好相隔了整整一年零一个月,为此所付出的“学费”高达4000万元。美的集团2003年就已进入汽车业,是否要继续对汽车项目进行投资也成为其2005年初的决策难题。分析认为,产业政策的限制、时投资过旺、车市的紧缩、产品价格下跌及原材料涨价等,未被投资决策者充分考虑,结果不得不在多元化道路中吞下苦果。
近五年,我国许多曾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等行业,其发展走势及盈利能力让行业外人士十分羡慕,结果在2003年在全国掀起了钢铁投资热潮。而在此前行业低潮时,行业内许多企业也试图跳出此行业,进入其他领域。随着不同行业发展周期的变化,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以首钢为例,2004年10月,首钢股份宣布:放弃8英寸芯片项目,变更上市募集的2.5亿元资金,回归本行。计划投资110亿的首钢造芯计划,历时4年的磕磕绊绊后,终于划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盲目多元化、重复投资再一次给世人一惊醒。众多企业战略案例说明,在某一行业做专做强往往比多元化战略效果好。
多元化失败的例子非常多,原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以投机的心理搞多元化,结果惨败而归。多元化需要企业很强的资金实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用资本力量凝聚产业的力量”,是豪气冲天,但有资本却是前提,否则神话终究要终结。一年多年德隆集团崩塌了,而现在格林格尔同样陷入泥潭。教训不能不谓之深刻。
小结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在生产加工中的多余消耗,并降低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在煤炭行业、建筑行业中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信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能够综合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
1.1建筑材料
在当前建筑施工的工作中,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比例较多的内容,对其的质量要求标准也更高。要想保证建筑材料能够有更高的质量发展特征,就要确保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能够在建筑材料中得到科学应用[1]。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调配对建筑质量有直接影响,若是材料调配没有满足规定要求,将会减少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产生经济损失。正因如此,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到建筑材料中,就能实现建筑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免误差产生,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2自动生产线与数控机床
作为一个生产大国,我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对机床的使用量非常大,这也造成国家生产总值的提升。通常情况下,机床建设同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在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机电技术也更加成熟,但是综合水平的发展依然处于世界的中级水平,因此对其要逐步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推动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此外,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也有普遍应用,且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更多的生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被用于工业化建设的工作时,使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当前阶段的发展来说,工业化的发展还具有一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完善人机界面系统设计、边坡调速等任务,从各方面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3钢铁行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能够使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得到提升,促进钢铁行业能够超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进步,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说,钢铁行业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可分成以下几点:第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得钢铁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流程能够紧密连接。第二,现场的总线技术应用,能够使设备链路实现通信数字化[2]。第三,使用交流传动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的电子传动,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1.4工业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机器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智能依照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机械重复。第二阶段中机器人已经具备初级的传感系统,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处理。第三阶段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智能化的发展领域,引出感知能力^强,能够在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中进行合理准确的科学分析,使工业机器人能够在使用中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并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力。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绿色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对环境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改进工作中,更应注意绿色化的应用发展,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机电一体化中的绿色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各类产品的低能耗、低污染发展,并减少人们在使用制造中出现的健康危害,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能够是产品应用效率全面提升,并在推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具有良好作用,总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2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强大的功能作用,并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关注力度也在逐步提升。目前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主要包含了信息处理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等,其中机械机构属于其最主要的结构组成[3]。为更好掌握金银光学技术,促使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2.3智能化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充足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从多方面思维引进,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信息重要表现,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模糊定量、运筹学等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发展,并且在模拟人类智能技术、混沌动力学等领域有了新的研究进程,随着今后机电一体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呈现出了“全息”化发展特征,并在智能化的应用领域增强使用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也属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的发展应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与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机电一体化发展。促使国家的生产效力能够提升也能增大企业的发展规模,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全面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多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技术发展的提升过程中其应用水平也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在机电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8): 148-148.
企业高层主导的、对企业经营绩效有重大的、需系统实施的重要决策和系列行动,可称为企业战略。一百多年近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战略理论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众多已被学者提炼出的成熟企业战略类型,如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一般竞争战略等。
通过企业经营一般特点及可能的重大决策,来分析归纳企业战略类型,这有利于准确认识各企业战略类型的目的和作用,也能明确各企业战略的适用范围和准则。这正是本文的思路。企业经营的一般特点,可概括为:基于某种市场需要的利益趋动,企业组织有关资源去满足该项需要并从中获得利润。市场需要、资源、利润是企业经营特点的关键词。
一、市场类型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类型
为研究产量及价格决定,基于市场及资源特征的区别,学家将市场划分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企业及行业相应归入此四种类别市场中,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竞争关系、价格决定方式等成为辨别四种市场类型的依据。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是用于理论分析的两种极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是一个市场(行业)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是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行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不同的市场类别中,企业组织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和愿望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市场类型还能转化。两种常见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因行业的不同,有的是由垄断竞争演化为寡头,垄断性在加强,有的是由寡头演化为垄断竞争,垄断性在减弱。前者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许多行业,经过竞争和市场淘汰,企业数量由数百家减为几十家,再到十余家,如彩电行业。后者如中国邮递行业,以前的邮局系统一家垄断,而目前全国各地已产生了大量邮递快递业务服务的公司。
分析市场类型及其演变,有利于更清楚的认识与此相关的战略类型。垄断程度的变化,有的是被动的结果型的,有的则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战略是主动的决策和行动,因而此处所研究的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在此处就是提高垄断程度的战略,是为获得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控股、合资等可视为横向一体化的衍生战略。其他还有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地位。与横向一体化相反,降低垄断程度的战略,往往是企业非情愿基于政府压力的,或不得已为之的战略,如拆分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等。实际相关案例非常多,拆分战略如中国电信业的拆分,饲料行业新希望集团的拆分;收缩战略如2004年底西门子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门经营不佳采取大幅裁员,IBM最近大幅度裁员,收缩业务,压缩开支等;剥离战略如IBM卖掉PC业务,奥克斯退出汽车行业等;清算战略如曾辉煌一时的新疆德隆集团崩溃时破产清算。
基于市场类型所分析的企业战略主要集中于行业自身,围绕垄断程度变化分析,没有把行业其他方面纳入分析,没有向行业上下游延伸,也没向行业以外扩展。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能得出其他重要战略类型。
二、一般竞争战略及相关战略类型
从企业经营特点出发,早期的企业战略重点围绕生产效率,如何把种类有限的产品快速大量生产出来推向市场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课题。“管理之父”泰勒一生重点关注的事情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主张用科学代替经验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早期福特汽车的成功源于对生产效率战略地位的认识,发明了流水线,以低成本和大批量满足了市场需要并赢得竞争优势。这些都为后来企业战略理论提供了重要素材。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先后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波特认为,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和专一化,波特将其统称为一般竞争战略(genericstrategies)。低成本(costleadership)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和价格为价格敏感的用户生产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战略强调为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行业中独特的产品与服务。专一化(focus)战略强调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可见,可得到更多资源的大公司一般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进行竞争,而小公司则往往以专一化战略进行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低成本、差异化已不再局限于基于用户价格敏感性强弱的战略决策,而成为企业竞争的必须。收入减去成本即为利润,低成本意味着提高利润,这是企业经营的必须。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有话语权,而且在特定市场上有较大销量,对应着收入的提高,最终利润,也是企业经营的必须。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不是二者择一有关系,而应是二者必备。而且,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低成本,产品管理或技术开发的重要目标就是差异化。一般竞争战略已成为日常管理职能。当然我们应认识到,低成本不等于低价格,在营销上对价格敏感的用户采取降价销售仍具有战略意义。与一般竞争战略中低成本战略性质类似,名牌战略、质量领先战略等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战略。名牌战略是综合的系统的,包括企业理念、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相配套支持的要素。
围绕产品和市场进行分类和组合,可有相应战略。安索夫对此进行了,提出了产品增长策略,被称为安索夫矩阵。当前产品当前市场,通过营销扩大市场份额,称作市场渗透战略;当前产品新市场,即将现有产品打入新的市场区域,称作市场开发战略;新产品当前市场,即对当前市场开发研究新型产品以扩大销售,称作产品开发战略;新产品新市场,针对新市场开发相适应的新产品,称为多样化战略。新市场的概念不限于地域的区别,用户特征进行分类,也会产生新的市场。新产品也不见得是全新功能,某些功能的改进也算新产品。市场开发战略,根据地域范围的不同,则产生了国际化战略这一称谓。以上战略在本质上仍是差异化战略的延伸,即市场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差异化。
华安盛道研究发现,中外企业竞争案例不断证明,基于质量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我们有必要在传统“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三种一般竞争战略基础上,补充加入“精益质量”战略。精益质量意指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和卓越的技术和产品。此处精益质量可认为包括技术领先和质量领先。离开“精益质量”,其他三项战略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久。成本领先与质量领先应是相伴随的,即要求同样成本条件下更高质量的能力,或同样质量更低成本的能力,低成本不应是低质量。质量领先战略还要求具有超越别人的高质量能力,即具有其他企业无法达到质量水平。技术领先也是企业重要战略,其与差异化战略和质量领先战略相伴随。技术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开发上,能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没有技术能力差异化战略将是有心无力;技术另一方面体现在工艺能力上,即能将产品做得非常精细,以高质量取胜。
三、一体化战略及其适用准则
企业在经营中,除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等战略外,有时为加强对行业上游或行业下游资源的控制,如对供应商的控制或经销商的控制。以面向用户为前向,获得对经销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前向一体化。获得对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总称为纵向一体化。而横向一体化则指获得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
前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现有销售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出厂价格压得过低,或不可靠,或不能满足企业销售需要;
现有经销商(下游行业)有较高利润(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渠道行业)。
稳定的生产对企业十分重要(通过前向一体化提高需求预测能力);
可利用的高质量经销商数据很有限;
企业具备销售自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后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企业当前供应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原料价格提得过高,或不可靠,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现有供应商(上游行业)利润丰厚(通过后向一体化进入上游行业);
原材料价格稳定至关重要(通过后向一体化提高原料价格控制能力);
企业所处行业正在迅速,对上游资料需求将不断加强;
供应商数量少而需方竞争者数量多,企业需要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源;
企业具备自己生产原材料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横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规模的扩大可以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时;
企业具有成功管理更大规模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竞争者经营不善而发展缓慢或停滞。
以上准则不是绝对的,应灵活运用,观察现实中的战略案例,有助于有效运用相关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在许多行业均有,比如IT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渠道往往成为决定制造企业命运的重要力量,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建立自己掌控的营销系统,成为许多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典型例子是2004年3月四大钢铁企业投资海外铁矿石企业,通过与其建立一家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得澳洲一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的权利。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了2亿吨的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可贸易量的1/3,中国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已达50%.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图摆脱被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重要战略。
四、多元化战略及其经验教训
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均是同一行业链条内部的相关行动。跳出同一行业圈子,进入其他行业,就有了多元化战略。在原有行业基础上,进入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行业,称作相关多元化,也称作集中多元化,此处相关指市场、客户、产品或技术等相关。进入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行业,称作非相关多元化,也称作混合多元化。
多元化战略通常也有一些适用准则,比如当前行业吸引力不大,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可归为产业突围型。也有的是现有行业有较大赢利,企业资金、人才充足,并有其他重要资源未充分发挥,寻求其他投资机会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可归为产业投资型。
实际生活中,两类多元化均大量存在,有的是混合型的。如国内一些家电企业集团,主体属于相关多元化,又有非相关多元化。如海信集团主要生产经营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这些是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主要是技术相关、销售渠道相关;在企业发展中,海信也从事了房地产业的开发经营,从事了商业的经营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
中外企业大量实践证明,企业应慎重采取多元化战略。在采取多元化战略时,切忌盲目跟风,切忌以撞大运的心理对待企业战略。比如2002年起中国许多地方开始了造车热潮,许多其他行业企业投入巨资进入汽车行业。比如2003年家电业的造车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奥克斯、夏新、波导先后杀入。结果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行情发生剧变,许多汽车企业面临销售的严重下挫,再加上汽车产业政策限制,许多企业壮志难酬,不得已选择退出。如2004年8月,已和南汽合作生产轿车的波导公司从南汽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撤出汽车业的业外企业;2005年1月,夏新召开董事会,决定撤出对汽车业的投资,距其宣布斥资1.75亿元进军汽车业还不到一年时间;2005年3月,曾力扛“终结汽车行业暴利”大旗、高调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宁波奥克斯集团,突然宣布退出造车业,这一天距其正式涉足造车正好相隔了整整一年零一个月,为此所付出的“学费”高达4000万元。美的集团2003年就已进入汽车业,是否要继续对汽车项目进行投资也成为其2005年初的决策难题。
认为,产业政策的限制、时投资过旺、车市的紧缩、产品价格下跌及原材料涨价等,未被投资决策者充分考虑,结果不得不在多元化道路中吞下苦果。
近五年,我国许多曾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等行业,其走势及盈利能力让行业外人士十分羡慕,结果在2003年在全国掀起了钢铁投资热潮。而在此前行业低潮时,行业内许多也试图跳出此行业,进入其他领域。随着不同行业发展周期的变化,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以首钢为例,2004年10月,首钢股份宣布:放弃8英寸芯片项目,变更上市募集的2.5亿元资金,回归本行。计划投资110亿的首钢造芯计划,历时4年的磕磕绊绊后,终于划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盲目多元化、重复投资再一次给世人一惊醒。众多企业战略案例说明,在某一行业做专做强往往比多元化战略效果好。
多元化失败的例子非常多,原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以投机的心理搞多元化,结果惨败而归。多元化需要企业很强的资金实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用资本力量凝聚产业的力量”,是豪气冲天,但有资本却是前提,否则神话终究要终结。一年多年德隆集团崩塌了,而现在格林格尔同样陷入泥潭。教训不能不谓之深刻。
小结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不断推出,为促进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这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多种技术领域,其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以及节能降耗的优点,是一项综合性、标准性以及优化效果最佳的系统工程技术。正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突出,所以这项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应用与发展,并且在各行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与现代机械制造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机械制造业是以经营规模为依据,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体,以此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种经营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用最低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现代机械制造业主要以信息为载体,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系统以及制造技术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其具有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节能环保的特殊价值和功能。现代制造业涉及了多种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今,制造工程领域相继诞生诸多高新技术,如数字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
(二)饮料行业的应用
以往的饮料生产、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是人工操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饮料行业的应用,使得饮料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而且饮料包装的整条生产线都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得饮料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对促进饮料行业发展,提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钢铁行业的应用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升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为实现钢铁行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钢铁生产作业实现了将人、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作业流程连接在一起,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控制。第二,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它是通过连接设置,将设备控制室内的设备仪器进行数字式、双向以及多种通信的一体化链路。这种技术能够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智能化仪器装置与高级控制系统间实现通信链路的双向传送。第三,交流传动技术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由于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交流传动技术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子传动技术。当前,各行业领域数字化水平提高,这也使得以往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简单化,交流传动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越来越成熟。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逐步延伸至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以及个性化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而且使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以及其他行业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方面能够充分了解机电一体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析。
第一,机电一体化系统集合了多种技术系统,主要由传感系统、动力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先进的机械部件等结构组成,将这项技术引入光学技术中,结合光学技术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类系统性能,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第二,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效果和执行效果会不断提高,这样就能够提高系统的柔性,为建立系统的应急模式创造条件。可以根据系统本身的性能,设计出自律分配系统,这样就能够使各个子系统在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下为整个系统提供服务。另外,自律分配系统可以对外部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从而改变子系统中产生的信息,这样能够提高系统的柔性能力,也不会因某一子系统发生故障而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第三,智能化是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成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因此,未来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成为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在校外实习、就业与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学校-医药单位、学校-企业双赢,可以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进程,在目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下,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
实习就业一体化分析
1.实习就业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考察访谈,笔者学校毕业生实现整体实习就业一体化有一定的难度,但部分专业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是可行的。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是毕业生在同一单位实习就业占毕业生就业的69%;二是实习就业单位管理人员在聘用员工时,53%来自本单位的实习生。笔者学校的药剂、中药和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主要面向医药公司和制药企业,是可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用人协议,进行订单式培训,因此就业签约率高,稳定性强。护理、护理(涉外专门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在专业技能和硬件环境方面对综合性医院依赖性较强,实习内容和考核不能降低标准,对部分学生实施实习就业相对一体化方案,即学生在综合医院实习,可选择普通或专科医院实现就业。
2.实习就业一体化运行条件分析
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是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基础。我们在调查问卷和考察访谈中已经发现这一“真理”。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一是56%实习就业单位建立了实习生管理制度,为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二是实习就业单位均安排了带教教师,其中5名以下实习生安排一名带教教师占60%,在专业技能培养上提供了保障。三是卫生行业的专业性,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优先条件,也为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提供了竞争的优势。从毕业生调查结果看,笔者学校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占87%,其中完全对口率占60%,这是我们实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结果。
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规范的教师带教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习就业一体化运行的必要条件。
3.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的分析
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有力保障,也是用人单位聘用员工的重要依据。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一是毕业生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接受调查的707名毕业生中,有74%的毕业生在一个月内能独立工作,其中44%的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考察的结果也显示,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学生独立上岗工作的时间较短,而非一体化的时间较长。二是实习就业单位接收实习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侧重于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实习就业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4.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可促进学生就业的分析
从调查问卷到考察访谈,用人单位均表示赞同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他们也愿意从实习生中择优录用学生在本单位就业,这样学生可以“零距离上岗”,同时也有利于他们选择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后也比较稳定。
由于实习就业一体化可以达到学校和用人单位双赢,所以有许多一体化单位对笔者学校毕业生有需求。通过对各级医院等医疗机构及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的调研,我们得到许多用人信息,实习就业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是有需求的。医院等医疗机构对笔者学校护理、护理(涉外专门化)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用人需求,医药公司、制药企业对笔者学校药剂、中药、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有大量需求。
实习就业一体化探讨
经过对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探讨。
1.“实习就业一体化”内涵的深化与拓展
一般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概念是指学生在同一单位完成实习教学活动,并实现就业。根据课题研究实际,结合医药卫生行业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可分为“绝对一体化”和“相对一体化”,前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即学生在哪里实习就在原实习岗位就业;后者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单位从事同种职业最终实现就业,如护理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可在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实现就业。在卫生行业,不论实习单位是哪一家,所从事的项目内涵和服务标准是规范和统一的,体现了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严谨性。
2.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与促进学生就业的因果关系
大量实证表明,学生在较高层次的实习单位实习(如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世界500强大型企业等),取得良好职业经历,其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竞争能力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如起薪值、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对笔者学校这样的医药卫生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来说,保持一定的中端实习就业基地,实现实习就业绝对一体化,在实习中可顺利实现就业;占领高端实习就业市场(如三甲医院、知名品牌医药公司企业),使学生获得宝贵的专业经历和经验,即学生达到实习就业相对一体化,也可明显促进学生就业;联手其他实习就业单位(如社区和卫生行业相关机构)作为补充,仍是目前笔者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医药卫生行业,行业标准逐步完善,执业要求也逐步规范化,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岗实习就业,要求有相应的技能证书和实践经历,学生实习就业实现一体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习与就业,无论是相对一体化还是绝对一体化,对促进学生就业无疑均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中职卫生类学校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像笔者学校这样的卫生类中专学校,其人才培养距行业人才需求有一定距离。目前,医药卫生服务市场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一方面要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同时还要适应高端服务要求,中专层次人才也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由此,在推进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高层次用人单位也只能接收中专学生实习,无法容纳学生就业。为此,笔者学校及时调整实习工作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类分批安排毕业实习与就业实习。
中职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一是实施实习与就业的绝对一体化。如笔者学校药剂、中药等专业,面向医药公司和制药企业,实施实习就业绝对一体化方案,从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用人协议,订单式培训,就业签约率高,稳定性强。
二是实施实习与就业的相对一体化。如笔者学校护理、护理(涉外专门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在专业技能和硬件环境方面对综合性医院依赖性较强,实习内容和考核不能降低标准,对部分专业的学生实施实习就业相对一体化方案,即学生在综合医院实习,可选择普通或专科医院实现就业,就业率也在稳步上升,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三是实习与就业分步实施。如笔者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按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应在医院检验科实习并就业,但因中专学历层次较低,就业遇到困难,对此专业将实习与就业分步实施,即学生在综合医院检验科毕业实习,在其相关就业岗位进行就业实习,也可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 煤矿 机电一体化 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D63;TK0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对于一系列能源的需求量也相继攀升,对各式各样能源开采技术提供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是集多项数字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对于改善煤矿机械生产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煤矿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对一系列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了集合,包括机械、电气、电子等,从而转变成一个整体应用于煤炭行业的一项新技术。机电一体化体系组成成分有传感设备、动力设备以及机械设备,其中传感设备参与信息传输,动力设备确保安全生产及提供动力,机械设备则对一系列生产高效运行工作予以协调。唯有得到三者的一致支持,方可达成机电一体化。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在煤炭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可有效改善煤矿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产品,诸如井下图像监控设备、借助计算机传输物件的胶带运输机等,将此类设备应用于煤炭生产中,可促进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机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足
机电安全管理制度是机电一体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对于煤炭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该项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落实力度不足问题,为机电一体化运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1)一些机电企业对几点安全管理缺乏重要性认识,造成管理工作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在管理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不当现象。(2)缺乏对安全管理的有力监督,一些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对安检表进行随意填写,造成相关安全银行无法被及时发现,加大了安全事故引发概率,为生产环节带来安全隐患。
2.2机电设备先进性不足
即便机电一体化可有助于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在生产实践中,一些煤矿企业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在机电设备上缺乏重视,致使引发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机电设备过于陈旧,一些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时间已然超出额定使用年限,然而依旧在运行中,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2)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行,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产量,不顾及机电设备实际荷载,使机电设备长期处在超负荷运行状态下,如此一方面会降低设备使用年限,一方面会为设备安全带来负面影响。(3)机电设备维护不力,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目标,使机电设备持续不断的运行,而未有开展及时有效的停运检修,一定程度加大了安全事故引发概率。
2.3机电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水平同样受机电人员专业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具体而言:(1)机电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一系列机电设备参数指标、性能、障碍维修等掌握不充分,造成机电设备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及时觉察或有效解决。(2)机电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在工作期间存在缺乏责任心、机电设备操作或检修过于随意等问题,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3煤矿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策略
全面煤矿企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煤矿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煤炭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加大对机电一体化的管理力度
(1)强化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层面的管理,不仅要把好技术关,还要开展现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机电管理人员同样应当发挥自身双重智能的表率作用,强化机电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
(2)强化对机体一体化设备的管理,机电一体化管理不仅要勇于革新,还要不断对一体化技术开展强化改造。
3.2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
对于从事采掘行业的人来说,采掘是于非结构环境下开展的,该种状况十分复杂,人们难以了解实际的施工生产环境,通常而言建模仅为困难。煤炭的采掘,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使得传统作业方式可能引发各式各样的安全事故。为了解决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足、机电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等为煤矿机电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一方面,智能控制可减轻机电设备运行所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经由智能系统对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自主调节,有效降低故障引发率。一方面,智能控制可增强机电一体化功能,促进获取进一步全面、准确的矿井信息,进而强化生产安全性。
3.3引入电力电子学及电气传动自动化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电气传动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煤矿机电交流调、速数字直流调速系统上,实现了有效的发展,如此极大水平改善了我国煤矿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此外,煤矿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高水平矿井采煤机、提升机的引入,同样显著提升了我国煤矿企业的煤炭、电力驱动自动化水平。
3.4强化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煤矿企业要_展好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第一步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对所有用于煤矿生产的设备开展定期检测,避免各式各样可能危急安全的事件的引发。此外,煤矿企业还应当强化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保管、维修。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煤矿生产规模及生产水平的不断改善,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收获了有效的发展进步,不过在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中,依旧存在各式各样影响其生产效率的因素。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煤矿机电一体化内涵,全面分析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机电一体化的管理力度”、“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引入电力电子学及电气传动自动化”、“强化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等,积极促进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孟,吴富如.浅谈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