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09:2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第1篇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模式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结构的基本模式是“组织教学―复习提问―传授知识―练习巩固”。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主动获取知识。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课堂结构。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彻底解放思想,敢于打破旧的教育框架,敢于改革,敢于探索。

改变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就是要打破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多开展课堂活动。根据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准备―孕育―明朗―证实”思维四阶段理论,可以把“组织教学―复习提问―传授知识―练习巩固”的模式改变成“预习指导―精读引路―自读揣摩―迁移训练”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规划、调整、优化课堂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可以简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背、去写、去说。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课堂活动可有五分钟讲演、十分钟欣赏、十五分钟练笔,也可有朗诵、讲故事、词语连珠等,这并不是说要取消教师的传道授业,该讲的还是要讲好、讲透。教师的系统讲述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缺的。因此,接受性学习还是要有的。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那种围绕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深入性、问题性、调查性、自主性、真实性”为五大标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求他们都能成为学者,主要是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在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形式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内容可以大到一个专题研究,也可以小到一个字、词、句意的含义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对一个字、一道习题、某一问题的看法,某一思潮的评价,都要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发现书中的问题,谈学习体会;也可以让他们去了解长辈,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写小传,还可以让他们对某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三、加强语文能力训练,重视知识积累

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大量阅读和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的反复训练来实现的。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创造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要加强语文能力的训练,重视知识的积累。

语文能力的训练活动,可在课内(每周抽一节课),也可在课外;整班集体进行,也可单个同学进行训练。只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且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都可以精心设计,组织活动。

语文活动的内容不仅要实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便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如:设计广告词、举行影视歌词、民歌民谣、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收集活动;也可组织成语连珠、对楹联、诵读诗词、格言集锦、谜语竞猜等活动。形式要新颖,寓教于乐,启智于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既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语言的丰富和积累。比如阅读活动,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长期不懈地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就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丰富语言、深刻思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阅读名著,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确定阅读的书目,制订一个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选择书目,要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既要有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又要有世界文学经典;既要有侠骨柔肠的武侠言情,又要有无拘无束的科学幻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名著的阅读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部分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午间、自习课的空闲时间,根据能力每日读10页至20页。一个月下来400页至600页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

第2篇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3篇

一、确定物理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每一课时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忠实于课标,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和能级要求;要知、情、意、行兼顾,全面把握与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隐性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原则。还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特点制定目标。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节时,可以这样制定:

德育目标:渗透“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真理的探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打开真理大门的教育:

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换;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只有把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才可以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作用不一样”。人的个体先天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主观努力的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再强求学生都朝着某一个模式发展,不能再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也要使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摘自《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优秀生的培养,还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要大力抓两头,用心促中间。不要轻视、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物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我们必须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智慧、潜能、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在尊重他,关心他,鼓励他,理解他,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四、教会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这些都离不开方法的掌握,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进行方法教育的具体操作要点是:

1、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除了注重常用的学法指导外,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讲做笔记,怎样复习、总结,怎样收集学习资料等。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必须以学生学的方法为依据,并有意识地将好的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如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答物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技巧有哪些,怎样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等等。只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2、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物理学充满着物理方法,而且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所以,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一一分析、处理、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在学习物理理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法等等。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方面和知识就很多,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挖掘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包括:

1、历史传统教育,成就教育和国情教育。

2、要落实“三个为主”,加强学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其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的统一,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通过精心选择教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布卢姆指出:“掌握学习方法,主要依赖于人们自己去取得成功,而非通过机器和其它技术手段”。主体学习方法,就是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进入学习角色,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设法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要不断采用多种方法,全过程服务于学生,不断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们感到在目标学习任务面前,人人都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对信息素质的涵义、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4.发挥高等教育作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图书馆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使之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4] 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115—116.

第5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是:求新求异、好奇爱动、争强好胜、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在他们身上又存在任性、懒惰、依赖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要把握时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因势利导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培养和发展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1.利用“求新求异”心理培养勤奋刻苦,踏踏实实追求学问的优秀品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敏感性,反映在学习数学知识上,喜欢学习新知识,厌烦学过的旧知识。解决的方法,首先要掌握好小学阶段整个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间的联系,经常利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无误地展示给学生。如:整数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几何体中的点、线、而、体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懂得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又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消除喜新厌旧的心理,培养勤奋刻苦、踏踏实实追求学问的优秀品质。

2.利用“好奇心理”激励探求精神。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切事物都爱问为什么,怎么样,这是儿童获取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但这种心理活动又往往有其短期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保持儿童的这种“好奇”心理,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如在教《比例尺》一课时,首先出示地图,老师从地图上便知北京到拉萨的距离,建筑师们看着图纸便知高楼大厦各种设计,是什么东西这样神奇?此时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跃跃欲试。

3.利用“好动”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良好心理。“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东看看,西摸摸,甚至不惜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拆散,去弄明白自己想知道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并非都出自某种学习知识的需要,有的是出于暂时的新奇感,尽管这样我们应当看到儿童的许多知识是从玩中得到的,玩是儿童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机,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就可以培养勇于实践的良好心理品质。

如:在教“长方形周长”时,学生通过算一再、拆一拆、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不仅有助于对长方形特征的掌握,而且对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又如在教圆周率时,课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直径做出大小不同的圆,课上让学生分别量出自己做的大圆和小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各圆的周长除以各圆的直径,结果都得3.14……,这样不仅让学生印证了课本上的结论,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不唯书,小唯上,只唯实”的良好学风。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不甘落后于人,喜欢自我表现,以此来炫耀自己聪明能干,以求伙伴的崇拜、老师的赞扬、家长的欢心。虽然这种心理有其片面性,但这是形成竞争意识的最初萌芽。对此,教师应该给予保护。其次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培养他们正当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既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强盛。

二、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主人翁意识的培养靠成人化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寓教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养成为祖国的前途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1.建立一种和谐、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和自己是同样平等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将来都会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用人才。

2.鼓励创新,肯定成绩和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做主人的欢乐,当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取得成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当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自己取得成功时,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答的方法不可能一致,常常出现一些独出心裁的方法,当这些与众不同的解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我没按老师讲的方法去做,也做对了,并且得到表扬,体验到一次做学习的主人的喜悦之情,这无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潜在力量。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期刊馆员素质教育;方法;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期刊业务工作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期刊工作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我认为现代的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素质和能力,朝着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等方向不断努力,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期刊馆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了解读者需求的规律,掌握读者需求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一般了解读者需求的方法有:一是召开各阶层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对期刊的具体需求。二是发放对期刊需求和评价的调查表,请读者进行期刊推荐。三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闲聊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期刊馆员还承担着期刊的划到、催缺工作,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期刊变更情况,并将期刊变更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将缺期期刊的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通过期刊订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催缺,并对催缺进行跟踪记录。

信息反馈要做到灵敏、迅速、准确、全面,期刊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能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图书期刊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期刊馆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期刊馆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当好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期刊建设员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条件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结构正考验着期刊资源建设人员的智慧,也促使期刊建设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期刊利用率来进行经费分配。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期刊建设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本馆的特色、纸质期刊利用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纸质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OA期刊与网上免费期刊的订购模型,用来指导期刊购置经费的合理分配。

对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编目著录,应按照各自的著录规则进行。为了充分揭示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著录时应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采用详细级次著录。但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开展期刊的信息组织工作,而已实现计算机期刊编目的图书馆绝大多数采用简要级次或基本级次著录,距离标准化要求甚远。计算机应用到期刊编目工作中,对期刊信息组织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目工作正朝着网络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提供期刊编目数据下载,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这就要求期刊信息组织员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运用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期刊编目数据下载,熟记各字段的著录内容,并加入馆藏数据,从而规范本馆的期刊编目数据,以适应期刊资源编目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组织员也面临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应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链接式的编目。例如,美国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元数据就是近几年应用于网络信息编目而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编目依据。期刊信息组织员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应具备敏锐观察、接受能力,这样有助于信息组织工作与外部先进技术的有效接轨。

三、信息素质的教育当好面向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为跟上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步伐,图书馆期刊馆员应直面网络环境给期刊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技能,迅速成为一名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不但能在庞大的印刷期刊信息流中,而且能够在海量的电子期刊信息流中筛选和捕捉有用信息,生产和预见信息,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专家。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4] 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115―116.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1、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XJKO12CJJ009);

2、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591)。

本文拟通过美育、礼仪教育、创新教育三方面入手来探寻中小学校服推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以期将校服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利用。

一、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其中的审美能力必须通过美的教育来完成。学校美育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谈到“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们揭示了美与审美的广泛而深厚的意义,涉及到科学思维内在规律和审美教育与道德完成的关系。因此,美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审美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学校美术课堂上一般意义上的美术知识,也不只限于展览馆所涉及范围内的艺术作品,而是完全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校服与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它通过色彩组合、优美的图案及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感染和刺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启迪,是建立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校服的设计与推广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美育融入学生的美术课堂、手工课堂,以及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每一个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搭配的基本知识,倡导学生化服饰以体现学生特点及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及服饰图案、色彩礼仪以及纺织材料,如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清代旗袍的来源及变更、中国丝绸面料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等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服饰及文化,如日本、英国等国的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及色彩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扩大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当然,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各阶段的美育课程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由于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础,趣味教育是中介,人格教育是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促进其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事物感到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往往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定向发展等过程,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状况来设计不同年龄段的美育与校服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如在设计小学的课堂时,由于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判断的水平很有限,因此只有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课堂中一定要对校服设计中的点、线、面、体、色彩、图案等要素进行适当地夸张和强化以促进其感性认识,真正把校服文化的推广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校服设计向智力开发型、运动健康型和趣味型方向发展,使其在培养下一代和提高国民审美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校服的推广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存和交往的基础,是每个人自我形象的表达和内在素质的体现。我们的圣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修养,就难以立身处世。因此,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在中小学,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明礼诚信的现代人,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是学校礼仪教育的三种境界,也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餐桌礼仪、服饰礼仪、行为礼仪等等,其中服饰是最为绚丽多姿的部分。以校服为例,一般来说,校服指的是学生的上下装,但随着配套不断完善,还包括帽子、鞋子、校徽等配饰以及各种场合和运动的专门服饰。校服一般分为制服和运动服两大类。制服首先最基础的应该是尺寸合体,因此要求量体裁衣,使服饰适合于我们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及活动要求。然后造型要自然活泼,款式简洁大方,色彩典雅和谐,做工精致,图案新新颖而有创意,各类线条要流畅。着装后整个形象要求充分体现中学生纯朴、自然、大方、活泼的健康之美。运动服应该宽松、柔软,体现洒脱、刚强之美,颜色温暖、鲜艳,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运动的激情和张扬的个性。总体来说,学生的服饰礼仪要力求做到整洁大方,舒适得体,活泼高雅,以自然、端庄、青春、靓丽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采。另外,服饰礼仪根据不同角度可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体育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校园服饰礼仪不仅包括服饰造型、色彩、图案、饰物配用礼仪,还包括在不同的场合、地点选用不同的服饰规范。如校园礼仪中,服饰规范往往因为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学校对服饰礼仪要有所规范并予以明示。如学校可以在每天上学的时候安排着校服的礼仪队在校门口以正规之礼迎接师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上学这件事;做早操、上体育课则要求着运动服,以方便在最舒适、安全的状态下进行锻炼。遵守服饰礼仪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目的要求规范下穿用服饰,以体现学校严谨治学风貌。

先生是现代礼仪规范的榜样。他青年时代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教学楼有一面大镜子上有段“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而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则是他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从外表到内心完全一致的形象和气质的深层根源。因此,学校的校园服饰礼仪教育不仅是纯知识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导行”教育。既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将服饰礼仪融入学生日常行为中,从入校、升旗、进餐、运动、游戏等各环节都包含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小学生服饰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礼仪环境,努力让每一个点发挥作用。如学校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期间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方针和理念,对校服、校徽以及相关礼仪进行讲解;组织高年级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校园文化和着装礼仪知识点、图片粘贴在楼梯间和走道上;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着装礼仪方面的书籍、图书和经典摄影图片;充分利用展厅、阅览室、图书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着装礼仪基础知识。营造服饰“美”的氛围,创造条件让校服文化及着装礼仪知识付诸实践。如通过组织迎新活动、运动会、礼仪表演、服装设计比赛、服装表演等活动进行着装礼仪教育;设计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场景,把着装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日活动中,使服饰礼仪教育在这些科学的教育方式中得到落实。让他们从中受美的熏陶和感化,并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践,进一步养成审美的习惯和实践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服的设计、推广与着装礼仪各环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校服来进行审美的教育,通过学生对现实校服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中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通过审美带来的愉悦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只有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同时,组织广大师生参与校服设计比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校服形象,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挥其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趋于完美意义上的人。并且还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对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的独特爱好和审美情趣,为今后发挥其创造能力打好基础。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服的推广和校服文化及礼仪的宣传,使青少年切身体验各种场合校服礼仪及参与各种校服文化推广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使得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智育的教育,更是深层意义上的人口素质教育。随着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模式的逐步生成,校服文化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各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因此,科学地开展校服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它可以决定学校的风格,影响学生的品性气质和文化修养以及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办学者的者的重视以及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学生提供浓郁的校园服饰文化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杨陵区 中小学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它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表现了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提倡素质教育不是忽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有效发挥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功能,并不断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的生成[1]。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虽然达成了某些共识,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误区。究其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为了使素质教育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科学概念,以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研究和明确素质教育概念的规定及其特征问题。

素质――德、智、体各方面基础品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学习和创造能力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素质决定一个人的价值[2]。素质的发展即人自身的创新,在此意义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得到凸显。

素质教育的核心――人自身的创新。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领”的主要表现是创新创业;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也成为校际之间竞争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所以学校都希望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从学生自我发展看,为了立足于社会,并且事业有成,提出对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也希望自己成为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新型人才。总之,无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学生,都提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寻求杨陵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杨陵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存在的误区及实施途径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施策略。

以往提出的素质教育局限于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本文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模糊文理分科与课内课外教学,运用学科知识的交织点和课堂的延伸性,为素质教育搭建更广阔的试验平台。

一、调研内容

1.杨凌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误区。

结合学生对原有教学体系和模块的信息反馈,以及原有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明确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2.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3.素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4.学科交叉后素质教育的处境与实施。

二、实施策略及步骤

1.摸底调查,确定实施方案。

在前期调研中横向涵盖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数学、化学学科,纵向开辟课堂与课外两大块,采用调查问卷、素质测试、访谈调查、测验调查、纵横向比较研究、定性定量比较研究等教研方法,逐步推进与深化,同时建立教师负责制和学生信息反馈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发展学生的中心环节,核心问题是: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化师生角色

要“变”教为“导”,教学生学会学习,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机构和现代教师努力追求的教育最高目标。

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②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课堂教学

①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②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3.素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迁移阶段,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以诱发培养和发展学生志趣、爱好和特长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外活动,如组织各种学科小组和竞赛,组织合唱队、乐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等,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会、故事会、书法比赛等课外活动,使学生扩大眼界、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促进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途径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实现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评价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足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的群体实现共同决策”,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评价中的共同责任。多主体学生评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本人自我认知的积极性,同时测评要素全面,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也提高了学生评价的效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