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8: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目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方法:运用品管圈手法,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实行护理质量检查登记本,对存在的护理缺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整改反馈。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可减少各种护理缺陷,质量、安全、服务意识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 品管圈;急诊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4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的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1]。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的进行护理质量的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9名,对如何创新护理管理,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凝聚团队力量,降低护理风险,避免护理差错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9名,男1名,女18名。年龄21~44岁。学历 :本科1名,大专14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7名,护士7名。
2方法
2.1创建品管圈护士长担任圈长,由副护士长担任副圈
作者单位:545002柳州市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急诊科
钟蕊忆: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长,另选小组长3名,通过大家投票方式产生,也是护理带班小组长。
2.2调查分析现状急诊科是医院诊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是抢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线。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门诊注射室、输液室、观察室、外伤处置等功能,但存在护理人员少、护龄短、技术不过硬、应急处理能力差、病人多、病种复杂、节奏快、压力大、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
2.3制定计划制定QCC小组制度与职责,把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类,制定详细的护理缺陷检查表,每天及时记录、现场反馈与整改;制定详细的奖励及考核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4措施的执行
2.4.1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设立护理带班小组长,负责本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服务态度、投诉及纠纷等工作的监督和第一时间作出处理,协助解决护理业务疑难问题,遇突发重大事件及时逐级汇报并协助处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2.4.2设置一级护理质量检查记录本对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记录、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每处不符合要求均记录1次。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汇总、分析、评价和整改反馈。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2.4.2.1日常工作细节输液治疗单上的生理盐水要用红笔画圆圈,100 ml的葡萄糖要画红杠提醒,输液查对牌的整理,废纸篓、输液塑料袋的整理等。
2.4.2.2三查七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好病人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医嘱、处置单的查对。
2.4.2.3各班职责履行情况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每一项的护理、治疗、操作、处置、出诊、抢救、医院感染、床单元的整洁等均责任到人。
2.4.2.4“120”工作根据院前急救护士的岗位要求,每班负责对随车急救物品的检查、更换、补充、平车单元的干净与整洁、出诊记录的规范书写、急救技能的抽查演练等。
2.4.2.5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的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的使用率是否达100%,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医疗垃圾的分类、储存等。
2.4.2.6服务态度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具有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病人多、病种复杂、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多为被动服务,有求才应,机械服务,工作不积极主动,对病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为了改变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应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奖惩分明,让大家用心去服务好每一位病人。
2.4.2.7带教工作每年的实习同学将近100名,轮转护士和新分护士都要求规范的管理和培训制度,认真做好师带徒工作,手把手教,放眼不放手。
2.5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可以让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避免人管人的尴尬局面,急诊科每一个检查签名及履行职责的护理工作均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附有详细的考核奖励说明,不符合者均纳入护理质量考核。小组长对日常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汇总、分析、评价及考核奖励。
3结果
护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增强,2010年1月至今,无1例护理事故发生, 2012年仅有1例护理投诉,只是因为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过长(15 min),护理部和二级质控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2012病人满意度为99%。开展 QCC活动以后,每个班均有带班的岗位要求,每班负责对随车急救物品的检查、更换、补充、平车单元的干净、整洁、出诊记录的规范书写、急救技能的抽查演练等。
4讨论
4.1开展QCC活动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急诊病人通常具有死亡率高、病情较为复杂的特点,这就对急诊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急诊护理人员熟练的抢救技能和敏捷、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急诊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促进急诊抢救的规范化运行,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各项纠纷的发生率,大幅度地提高整体的治疗和护理效果[3,4]。
4.2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QCC活动中,人人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大家互相监督,有效规避各种护理风险,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于存在的护理缺陷,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大家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活动方式,细化检查指标。
4.3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QCC活动,不同层面的满足护士爱与归属的需要,强化大家的团队责任感,培养团队的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构建和谐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通过开展QCC活动,加强了急诊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家参与护理质量的管理和加强护理管理制度执行力,是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5],QCC理念在急诊护理和安全管理中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林荣瑞主编.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
[2]李华,赵锦仲,陈文玉,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9):60-61.
[3]马真琴,苗凤花,马晓英.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缺陷和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212.
[4]闫君艳,路晶.浅谈急诊分层次护理质控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132-133.
[5]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4):1103-1104.
【关键词】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应急管理系统
加油站的安全防范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被列入一级防火单位。为了加油站的自身安全以及降低突发事故带来的危害,一般将加油站设立在偏僻的位置,且比较分散。加油站内储备的都是易燃易爆物品,且数量规模大又形成了密集的网点,因此存在的事故风险就非常大,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带来无法计算的损失。【1】实现加油站的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站内信息的及时掌握、提高站内的管理效率和应急反应是加油站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加油站内存在的危害因素
加油站是为各种车辆提供燃料的服务点,储备的都是易燃易爆的燃料物品,例如柴油、汽油等多种型号的燃料。这些燃料的储备使加油站存在很大的火灾和爆炸风险,加油站一旦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将会带来大范围的火灾、房屋坍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设施破坏、环境破坏,给站内、站外周围居民带来难以计算的大规模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下面对加油站内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罗列:
①加油、卸油、量油工作不以正常的工作程序为依据
②管道、设施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导致遭腐蚀严重管道、设施的存在以及安全管理设备的无法正常使用。腐蚀严重的管道、设施容易发生破裂,导致易燃易爆液体的泄漏。
③油蒸汽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质量大,泄漏后聚集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会和空气进行混合,当_到爆炸限度时,一旦遇到明火,就会迅速燃烧发生爆炸。
④加油站内火源的存在也是加油站发生爆炸的一大危害因素,例如火柴、打火机、雷电等能够导致燃烧的因素。
二、避免加油站安全事故的发生措施
通过以上加油站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罗列,设计了以下避免加油站安全事故的发生措施:
①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工作人员认识到防火、防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②提高工作人员操作行为的规范性,符合正常的工作程序。
③提高加油站硬件装置和工艺系统的水平。
④增加安全防范和监管力度
⑤以上措施都是如何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措施,真正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要依靠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加油站的安全和应急能力,及时发现站内存在的安全隐患。【2】还可以模拟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形成全面的应急管理方案。下面就对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进行具体论述,为加油站风险的规避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
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对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理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图1是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安全监控系统会对站内的设备状态、进出车辆、人员情况进行监控,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安全状况分析与预警,还会对报警设置进行显示、历史数据查询与管理、数据的综合报表和显示,当检测出安全隐患时会自动报警。通过对车辆和货物的监控,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紧急报警。应急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通过监控及时获得相应信息,然后进行现场监控和勘察视频的上传。应急管理系统会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原因和后果进行模拟,帮助制定管理、处置和救援方案。监控设备还会对加油、卸油、量油和周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加油站的有序进行和周围应急救援资源的掌握。【3】具体的系统划分为视频监控子系统、油罐区域报警系统、油罐液位和温度监控子系统等。
①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是对加油站出入口、加油通道、办公区、油罐区等进行实时监控,包括各个区域的防爆摄像机和半球摄像机的监控。对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和排查。
②油罐区报警系统
油罐区域安装的是红外对射探头,组成了红外报警系统。红外对射探头发出的射线是普通肉眼看不到的,主要在油罐区墙形成了一道严密的保护网,用来感应外来入侵人员的进入,当发现有外来人员入侵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在主机上显示出具体的位置,方便工作人员采取保护行动。油罐区报警系统有效的阻止了外来人员的入侵,对消除安全事故,保护燃油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保护了油罐区域的安全和加油站工作的顺利进行。【4】
③油罐液位和温度监控子系统。
用来收集液位信息和温度信息的是油罐液位和温度监控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油罐液位和温度信息的收集,可以及时掌控油罐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送到主机,以判断油罐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油罐的安全存放。
④卸油静电报警子系统。
卸油静电系统是用来检测卸油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检测系统,将整个卸油过程涵盖在内。该系统由安全隔离器和静电接地报警器组成,要注意的是静电接地报警器要放在安全区域,因为它具有远传功能。
⑤可燃气体检测子系统
用于加油区和油罐区可燃气体的浓度检测的系统是可燃气体检测系统。可燃气体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检测油罐区入口、卸油口的可燃气体浓度,根据卸油口和加油站顶部的防爆气体检测传感器检测信息,通过数据线线将信号传送到主机。
⑥视频监控主机
静电报警收集的信息和可燃气体的检测信息在视频监控主机上显示出来,还包括其他的数据信息和视频录像的收集与显示。该系统在数据收集以后会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视频的接线口、输入口和其他的子系统进行连接,比如防爆云台、声光报警器等装置。
⑦GPS定位系统
GPS定位系统主要用来对油罐车位置和安全信息的定位和及时掌握。包括油罐车的运行路线和其他信息的掌握,有效避免了司机的盗油行为,对加油站的财产安全进行了有效保护。
四、总结
加油站作为我国一级防火单位,其存在的风险不言而喻,加强加油站的安全保护加油站以及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是保证加油站及周围居民安全的重要方式,同时对事故的应急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加油站安全运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寒. 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J]. 经营管理者, 2014(15):384-384.
[2]桑海泉, 谷海波, 康荣学. 加油站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4):55-60.
1 我国计算机领域中安全维护以及科学管控目前的现状
1.1科学管理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在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安全应用中,只有使用者对计算机进行安全有效并且科学的科学管控,被使用的计算机才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率的运行模式。科学且规范化的对计算机进行管控,在一方面能够提升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起到延长效果。我国在计算机领域中传统的科学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常规化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国内每年有近一半的计算机发生故障是因为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防护没有做好[1]。所以,加强我国计算机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尤为重要。例如,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开、关机操作方式、计算机在长期运作时要配合电源的使用,以及待机的诸多注意事项。第二种常规管理计算机的手段是对其自身的配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及优化,计算机的主要设备指的是键盘、主机箱、显示屏、排风扇以及磁盘等硬件系统。对这些硬件工具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及维护,在一方面能够提升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起到延长效果。例如,按科学的频率清理风扇中的灰尘等杂物是加快计算机运作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如果风扇中的杂物过多,会产生排风不通畅等对计算机本身极为不利的因素,从而导致计算机的主机箱过热甚至整个计算机的运作系统停止运作。第三种管理计算机的常规手段是对计算机的常用软件进行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清理内存[2]。在清理好计算机本身的软件内存之后,还要注意更新计算机的系统软件,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计算机的运作效率,同时也是避免计算机处于运作状态时突然死机、息屏等恶性情况的发生。在把计算机的内外部软件系统达成完美融合的同时,还需对计算机的工作环境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监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利用杀毒软件来给计算机进行有效地杀毒。
1.2安全维护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在做好计算机的常规护理之外,我们还需做好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预防工作,在使用者对计算机进行良性运作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一定要对计算机发生故障时的修理工作有所了解,在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维护体制中,能够有效的防护计算机不收到隐患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者长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安全维护工作,例如,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要根据一定的时间差对计算机屏幕进行吸尘清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机在播放图像的时候出现模糊不清的不良现象[3]。计算机的主机箱电子设备,如磁盘等重要硬件需要使用者通过专业的检测方式进行定期的检查。在檢测出问题的同时要及时的更换计算机主机箱内的问题配件。如果软驱以及硬驱在质量的方面上出现问题,使用者一定要将其送到维修机构进行计算机配件的深度维修。除以上方面,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还需对电源接口等充电设施以及外部链接进行检测与排查,这种维护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电脑受到病毒的侵害。第二种有关计算机安全的维护方式是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常规维护。计算机软件的常规维护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机受到病毒的干扰以及部分功能丧失的不良现象[4]。如果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计算机出现卡机、死机、断网等计算机常规问题,使用者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维护手册的详细阅读来完成计算机问题的排查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如果使用者通过多种维护方法依旧对已坏的计算机达不到维修效果,那么使用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为当前的计算机更换一个新的系统。总而言之,安全维护工作对于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专业手段。
2 提升我国计算机领域中安全维护以及科学管控的具体措施
2.1完善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相关行业手册
完善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的相关行业手册,是我国计算机领域中安全维护手段以及科学管控理念的重要体现方式。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相关行业手册,就是计算机的生产厂家对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故障的解决方式以及告知使用者在试用期间的注意事项。目前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相关行业手册种类比较繁多,大部分手册的内容行业术语太多,所涉及的范围也过于广泛。在针对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细小故障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过多的操作指示以及维修方法,并且由此专业术语过多的原因,有很多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行业手册时会造成对其内容理解不上去的尴尬局面[5]。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计算机在当今已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电子设备,所以,这就导致了我国计算机使用者的范围面积非常广,有老人、同时也有儿童。计算机操作手册的属于如果过多,那么对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多的使用者就会产生困惑,从而造成计算机的不良维修效果,这一现象大多数出现在使用者为儿童以及老人的情况下。笔者的想法是,我国计算机的生产厂家在对某一机型的计算机进行上市之前,应该先派遣相关的专业人员针对当前机型做出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计算机使用手册。同时,计算机使用手册所涵盖内容的专业术语一定要适量,并且针对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容易发生的故障分析要全面。在当前机型上市之前,有关部门应派遣工作人员对当前的目标用户做一次详细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当前计算机使用手册进行优化以及完善。
2.2提升我国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人均水平
提升我国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水平是我国计算机领域中安全维护手段以及科学管控理念的基本保证措施。提升我国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人均水平,即提高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的安全维护理念以及故障排查水平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吗,其计算机经常会出现死机、停止运作、图像不清晰、网速过慢等故障现象,而相应的计算机使用手册中可能会没有提及当前故障的维修办法以及解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我国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管理人均水平就会体现出价值来[6]。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有很多种形式,造成计算机息屏、意外死机也会有多种原因,所以,使用者必须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加强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的专业学习,提升自身对计算机的管理以及维护能力,从而在计算机发生故障或出现故障征兆时,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做到实时的排查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日常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使用者对处理日常计算机出现的软件或硬件故障能力。在使用者清楚地知道是计算机哪些部位出现问题时,通过我国目前比较高效的交流平台,及时的向专业人员请教,这对使用者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的维护以及维修工作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并且也是非常方便的。
2.3提倡我国人民使用绿色正版的计算机
提倡我国人民使用正版计算机,防止低质量的计算机走进市场。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造成计算机故障的原因除了自身系统出现问题以外,还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的质量的问题,很多计算机的生产厂家为了方便快捷、节省成本,利用很多低质量以及廉价的配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恶性安装,这一做法不但对我国计算机领域的持久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还为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日常过程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计算机的生产质量监督力度,并提倡我国人民使用绿色正版的计算机,防止低质量的计算机走进市场。
2.4针对我国人民目前在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错误做法加以改正并良性指导
上文提高:目前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相关行业手册种类比较繁多,大部分手册的内容行业术语太多,所涉及的范围也过于广泛。在针对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细小故障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过多的操作指示以及维修方法,并且由此专业术语过多的原因,有很多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行业手册时会造成对其内容理解不上去的尴尬局面。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计算机在当今已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电子设备,所以,这就导致了我国计算机使用者的范围面积非常广,有老人、同时也有儿童。计算机操作手册的属于如果过多,那么对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多的使用者就会产生困惑,从而造成计算机的不良维修效果,这一现象大多数出现在使用者为儿童以及老人的情况下。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从事计算机维护方面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对人们在计算机领域中错在的错误错发以及不清楚的地方加以改正并良性指导[7]。
深入贯彻落实、总理系列批示指示精神,认真执行区委、区政府和市局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主动作为、严格履责、部门协作”意识,突出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筑牢基层基础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继续推进“三化”建设,探索建立以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为基础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严密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提升坚守安全生产“红线”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确保辖区水上不发生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和水域污染事故,确保全系统单位内部安全稳定。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平安创建。
按照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全面把握“平安交通”创建活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要求,围绕创建活动总体目标,建立“平安交通”创建标准体系、目标体系和制度体系,培塑“平安交通”示范品牌。以“任务项目化、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为基本原则,重点开展“四项行动”:一是由公路站牵头开展平安示范公路创建行动。围绕“畅安舒美”要求,开展平安示范公路创建行动,按计划每年建成一批平安示范公路。二是由运管处牵头开展平安港区创建行动。以石油化工港口码头、危化品罐区等为主要创建对象,确保不发生港口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三是由航道站牵头开展平安航段创建行动,确保全省干线航道安全通畅,四是由质监站牵头开展平安工地创建行动。以“防坍塌、防坠落、反三违”专项治理为抓手,确保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参创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二)强化行业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宣贯指导,强化条块协调,合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条线归口指导,依据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确定的建设类别和达标时限等要求,及时印发组织推进工作方案措施,适时制定奖惩措施,督促加快企业达标实施运行进度。
运管处要牵头负责推进危货运输企业、港头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危货运输企业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达标考评;要在道路普通货运、道路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等经营类别企业中选择其中管理基础较好的开展示范达标建设,力争各类企业分别有20%在10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要确保所有石油化工港口码头企业在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要提前谋划,认真调查摸清普货港口码头企业数量和基本情况,选取重点普通货物港口码头企业开展示范达标建设,力争有20%的普货港口码头企业在10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
质监站要牵头负责推进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将标准化建设与“平安工地”创建相结合,以标准化建设促进“平安工地”创建,“平安工地”创建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确保辖区内所有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在6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
(三)强化履责意识,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创新督查检查方式建立长效制度。要延续实行暗查暗访、突击检查等好的做法,并固化为暗访暗查与突击检查制度,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定期开展检查,检查时可视情况邀请新闻媒体,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予以曝光。各业务主管部门每年要开展不少于2次暗访暗查或突击检查,检查面要覆盖全市。要重视第三方专家检查作用,建立第三方专家检查制度并定期开展,各业务主管部门每年要开展不少于2次第三方专家检查,检查面要覆盖重点企业、重点车船、重点港站、重点在建工程。
健全完善安全工作点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目标考核制度,将各项安全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考核指标,年终对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安全目标考核,并将考核与年度安全奖励发放挂钩。
(四)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省厅推进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运用。加强各行业条线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信息资源利用,提升日常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应急处置服务能力。
(五)强化长效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以隐患治理的“全覆盖、零容忍”为目标,探索建立以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为基础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事故隐患动态台帐。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分类分级标准。通过事故隐患跟踪管理系统应用,建立管理部门隐患跟踪管理动态台帐,实现各类危险源、事故隐患的监测预警、科学评价、统计分析、分级管理和动态管控的“全覆盖”。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结合暗访暗查与突击检查制度、第三方专家检查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形成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合力;完善隐患整改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事故隐患每月分析、每季通报和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对事故隐患的“零容忍”。
(六)强化应急管理,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定期对行业各类预案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开展港口安全重大风险调查。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和特点,货种的有害因素分析,作业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类型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现有应急救援机制和应急能力等情况开展调查,详细分析港口危险化学品作业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机制建立、处置方案制定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安全;应用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各领域的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突出,该问题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给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相关理论的概述
(一)网络安全的基本内容
通常情况下,网络安全中的基本内容包括软件安全、资源安全和信息传递、信息保存的安全等。其一,软件安全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员通过控制访问和用户的识别技术保障网络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其二,资源安全包括域名资源和服务器资源等等,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技术对其进行安全保护;其三,信息传递和信息保存的安全,互联网中的信息内容对于使用者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信息内容丢失或者被盗,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1]。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安全评估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以下对其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一,信息安全评估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特点是预防为主,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通过该技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测,如存在安全漏洞,及时进行安全管理,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创造良好的互联网运行的安全环境;其二,访问控制技术的作用是对网络中正在传输的信息进行安全检测,通过入网环节的访问控制技术,将不安全网址及信息进行有效的拦截,只有通过认证后,方能继续访问。其三,防火墙技术,该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对不安全的网络信息内容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拦截,减少外部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企业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促进左永刚,如果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则会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平台中传播的各种数据信息的安全应用,受到具体部门的具体保护,不会被不法分子恶意的拦截和篡改数据信息,使网络信息内容能够安全有序的传播。虽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但是木马等恶性网络程序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监测和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电脑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大肆扩张,这两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安全环境的创造。虽然我国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但是同时黑客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基于此,需要加强网络监测,并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维护网络安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我国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同时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也未达到应有的技术水平,因此严重影响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无法及时监测到网络技术运行中存在的漏洞,进而造成网络数据的大量流失和篡改,严重影响了企业及个人的发展。
(二)内部管理不到位
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工作依据和管理依据,使其不能将网络安全管理内容落实到实处,影响了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而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是因为内部工作人员未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过程中以个人利益为主,为实现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或者受他人的威胁后,帮助他人盗取网络数据中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较低,由于对操作过程的操作步骤掌握的不熟练,进而影响网络数据的外漏,以上问题的存在均会对网络数据的安全运输带来一定的危害,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网络安全事件。
(三)管理技术的应变能力不足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优化,在改革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完善,虽然该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变能力仍然不足。一般情况下,管理技术的应变能力是针对已经存在的网络问题而存在的,并没有根据技术的提升而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黑客和木马等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优化,在拦截重要的网络数据信息时,其手段越来越高级,相比较而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虽然也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但是仍不能轻松应对威胁网络安全的不法手段,影响了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行。
(四)管理技术中的信息访问控制不到位
信息访问控制技术是管理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信息访问控制的不到位,则会使网络数据信息在运行过程中处于危险的网络环境中,不利于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运行和传输。此外,还可能会使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出现瘫痪的状态。比如,黑客在盗取企业内部重要的网络数据信息时,通常会绕过信息访问控制系统,并根据自身掌握的技术,改变自己的访问权限,然后直接对网络数据进行拷贝或者篡改,黑客的此种操作直接忽略的信息访问控制所起到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具体应用
(一)打造信息化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危及到了个人和企业,还危及到了政府和国家长期的发展,基于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打造信息化平台,为人民群众及各个行业的日常沟通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工作人员,可以抓住网络传播的特点,在信息化平台上大力传播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用网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个人的用网安全。此外,由工作人员对用网过程中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和木马病毒等程序进行总结,让更多的人在用网过程中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应对,进而提高居民的用网安全。最后,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对网络平台中常见的可疑代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
(二)加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网络数据信息和网络信息的活动,其管理步骤主要是收集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的传输及加工和数据信息的储存。每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想要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整体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测,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网络运行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使网络数据信息在传输的整个过程中加密传送,从而增加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三)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是降低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依据,在网络安全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对为网络完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想要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需要根据网络安全管理发展的现状,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中构建网络风险评估体系,对网络运行中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且及时的评估,及时确定安全风险内容,并积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网络风险给个人或者企业带来的危害程度。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存在还能及时对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网络安全存在的风险,提高管理技术的效率。
(四)加强技术人员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
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的高低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加强技术人员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对在职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的专题培训,不断丰富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其管理技能;其次,制定更严格的考核制度,该考核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面对新入职的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网络安全操作技能的考核,另一方面是面对在职技术人员的考核,对在职技术人员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技术人员进行奖罚,不断激发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和网络安全管理能力。此外,还需要创建一支优秀的网络安全管理团队,综合团队内每个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团队网络安全管理的整体管理能力,为社会网络安全环境的创建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
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网络风险,同时对网络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提高该技术的风险控制能力。技术人员的具体操作内容如下,首先将云查杀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定期对网络中的存在的未知文件进行查杀,对不能确定的文件内容进行分类隔离,然后对其进行单独处理,从而保障整个网络运行的安全性。此外,加强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对外来文件进行有效的拦截,降低木马和黑客入侵的安全网络的概率,进而加强了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
(六)提高网络安全中加密技术的水平
加密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作用保证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常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包括节点加密技术、端对端加密技术和链路加密技术,每个加密技术的存在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同时拥有各自工作的范围,但是随着黑客人员的解密水平不断提高,单层的加密已经不能保障网络运行的安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在进行数据加密时,首先将普通的文件内容进行节点加密,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的重要性,采用链路加密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双层加密。网络信息在传输前进行单层加密,在传输过程中进行二次加密,将常用的加密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增加解密的难度,进而维护了网络安全。
六、结束语
基于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用户数量逐渐增加,此时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应用网络时关注的重点内容。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不仅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还能保护企业甚至国家的网络运行安全,从整体来讲,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非常重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存在的价值,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
【关键词】物联网 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
1 电梯综合安全管理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物联网、云中心技术的出现有效的促进了电梯综合安全管理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管理部门以及维护人员能够实现对电梯状态的有效监控,从而确保电梯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与修理。
2 综合安全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物联网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互联网+、云存储、物联网、GIS、GPS等一系列先进技术,通过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来实现业务的对接,并且实现对云数据的及时更新与接收,管理维护人员通过便携式终端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电梯的实际状况,与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进行无缝对接。通过系统之间的对接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互通,进一步确保电梯的安全使用。系统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2.1 硬件部分设计
2.1.1 红外传感器检测模块
在进行红外传感器检测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模块对于光线感应的要求,设计安装了一对红外线发射与接收管,发射管能够发射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红外线发射出以后在遇到反射面时会反射回接收管被接收管所吸收,再经过比较器电路的处理与分析,绿色的指示灯与亮起来,并且信号的输出结果会同步输出数字信号。通过电位器旋钮能够调节检测的距离,红外传感器检测模块的有效检测范围在2~30cm之间,工作时的规定电压保持在3.3V~5V。红外传感器检测模块的系统结构原理图如图2所示。
2.1.2 速度传感器模块
速度传感器模块主要是通过步进电机模块以及旋转编码模块来实现对速度的测量,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首先由步进电机驱动电梯运行,然后由旋转编码器来对电梯的运行速度进行测量,并且通过测量出的速度来测出准确的加速度。旋转编码器是由机械传动、检读器、光源以及光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在旋转编码器的轴带动光栅盘旋转时,模块内的发光元件会发射出光线,光线在经过光栅盘时会被光栅盘分割成多个连续的光线,这些光线会被接受元件接收到,并且a生初始信号。产生的初始信号在继电路处理后会转变成计数脉冲,计数脉冲的脉冲个数就能够用来表示具体的位移大小。旋转编码器在转动时会持续的输出脉冲,计数装置能够通过记数来获得旋转编码器的具置,当编码器处于静止状态时,系统内部的存储器会进行数据的缓存。在系统再次接受到电信号以后,根据之前的脉冲信号数据,系统会计算出电机运行的角速度,并且能够根据角度与线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出电梯运行的实时速度与加速度,从而准确的得出电梯的运行速度数据。
2.1.3 无线通信模块
红外传感器检测模块以及速度传感器模块将实时信息通过串口传输给电梯黑箱中的ATMEG128单片机,单片机对信息进行汇总并通过串口转Wi-Fi模块转化为Wi-Fi信号传输到网关,网关将对所有的数据传输到后台服务器。PC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通过相应的算法,可以得出电梯的各种参数,实时显示在后台服务器上。GSM模块与单片机相连,可以定期把电梯运行状态及时发送给工程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软件部分设计
在进行系统的软件设计时,应当根据系统运行的具体过程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在电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目标楼层,在乘坐人员上电梯后关闭厢门,然后向目标楼层移动,到达目标楼层后打开厢门。在这一过程中,软件系统首先要做的便是目标楼层的选择,然后在人员进入电梯后对于电梯门的关闭状态进行检查,确保电梯厢门正常的关闭。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系统应当时刻监视好电梯的运行状态,如果检测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异常应当及时的将收集的速度信息发送到电梯安全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采取相应的应急制动措施。在电梯到达目标楼层后,应当及时的打开厢门,软件如果检测到厢门一直不打开应当自动的报警,通知管理中心进行处理。
2.3 后台监控服务器实现
该系统的后台服务器设计使用C++语言,采用Windows Sockets API编程方式,基于TCP/I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并在MicrosoftVisualStudio10.0下编译通过,实现可靠的通信。在网络通信的双方,均有各自的套接字,并且该套接字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相关联。通常,套接字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和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其中,流式套接字专用于使用TCP协议通信的应用程序,而数据报套接字则是专门用于使用UDP协议通信的应用程序。使用流式套接字时,需要配置两端的端口号和IP地址使其一致,这样单片机就可以和PC端实现点对点通信,实时地把电梯运行状态数据显示在后台服务器上。
3 应用效益
3.1 对政府部门的价值
利用物联网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政府管理部门能够对不同品牌的电梯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统计,通过这一系统能够准确检测统计出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电梯发生故障概率及维修次数,根据相关的数据能够建立有效的电梯质量排行榜。根据这一排行榜,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制定相应的安全准入门槛,从而有效提高地区电梯的安全生产指标,确保电梯使用的安全。
3.2 对维保单位的价值
维保单位在日常的电梯维修保养中能够通过物联网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梯运作状态的有效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的传递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及运行状态,由系统实现对维保人员的统筹安排。
物联网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维保人员的管理效率,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相关的电梯地理位置以及维修人员的位置来合理的安排维保人员的维修路线,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电梯所在位置,实现维修线路的科学规划。
3.3 对物业公司的价值
物业公司能够及时的掌握小区内电梯的运行状况,并且对于电梯的故障与维修进行准确的记录。当小区业主对电梯的运行情况产生疑问时,物业公司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来提供相应的证明,回应业主的质疑。此外,通过物联网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物业部门能够及时的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的了解电梯故障的维修状况,质监部门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及时的对物业电梯的投诉处理流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确保了电梯的安全高效运行。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其将会推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物联网技术下开发的电梯综合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有效监控,并且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确保了电梯系统能够得到全面的优化与监管,进一步确保了我国电梯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赖宏应,张雁董涛.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综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16(05):70-74.
[2]廖志雄.探析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监测报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01):48-49.
作者简介
王央央(1984-),女,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工程师,研究生,从事特种设备检验管理工作。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
【关键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
0 引 言
以上海港为中心,江苏、浙江港口群为两翼的组合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我国交通运输最发达、线网密度最高、运输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我国国际重大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大区域和洲际大区域干线、支线汇集功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内容,基本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提高航运安全应急能力为主线,建立健全航运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强化基础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落实预案管理工作,加强应急演练,提高救援能力,确保应急救援的迅速、高效和全面覆盖,全面提高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1.2 基本原则
1.2.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和救援过程中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注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安全防护,对参与救援的人民群众进行正确指挥和引导,条件许可时给予必要的防护装备;密切关注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全力避免次生灾害和事故的发生。
1.2.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领导,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下称两省一市)组织协调长三角港口群航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属地内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管理,协调管理部门间的联合救援演练工作;省级航运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各自属地应急救援工作现场指挥,对各级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协调,并负责联合演练工作;港航企业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建立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认真履行相应职责。
1.2.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在交通运输部与两省一市的领导和协调下,省级政府负责管理应急救援工作,省级航运安全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归属地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主管政府和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各级主管部门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联合救援工作,定期进行联合演练。
1.2.4 整合资源,协同应对
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资源,构建应急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公共应急资源和不同部门、企业间的资源储备及配置信息;在明确各部门、企业职责的前提下,加强协作,合理利用人民群众的应急支持力量,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高效运转、有机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
1.2.5 科学决策,快速高效
做好航运安全专家、人才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咨询专家库,确保与航运安全专家、人才的畅通联络;注重对科学手段和技术的利用,构建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港航企业自救、互救以及应对能力,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确保迅速、有效应对各类航运安全突发事件。
1.2.6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将确保航运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注重预防工作,做好常态应急训练和救援演练,组织和协调各相关机构认真落实航运安全隐患治理、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应急救援人才和力量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航运安全跟踪、预测、预警、预防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 建设目标
2.1 机制建设
截至2015年底,基本完成符合长三角区域航运实际情况的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2.2 机构建设
截至2015年底,全部建成省(区域)、市、重点县级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完成基层应急部门(队伍)建设,落实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等问题。
2.3 法制建设
2015年基本完成建设或完善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相配套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4 平台体系建设
2015年,计划省级、市级和高危港航企业应急平台的建设完成率达100%,重点县级达80%以上。市级管理部门建设移动应急平台,对现场实时监控,并对视频进行传输和存储,完成与指挥中心的通信,使其具有支持决策的功能;基层管理部门完善动态监控、预警和应急体系等的平台建设,建立对高危监管区的视频监控系统;港航企业普遍建立生产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完成对基本数据的采集和及时更新。
2.5 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
2015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省、市(县)、基层三级航运安全预案和相关资源报备机制,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专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0%;港航企业应急预案演练每年至少1次,长三角区域联合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
2.6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截至2015年,完成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标准和条件的省、市(县)、基层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港口、航道和高危港航企业建立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机构,其他港口、航道和港航企业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或与有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合作协议;基本形成由专业队伍、辅助队伍、志愿者队伍构成的基层航运安全应急队伍体系,预防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2.7 应急响应
2015年,归属地省级航运安全管理部门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将控制在30 min内完成对周边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质的调配;在10 min内完成向上级主管机关的报告;基层救援力量可随时投入属地突发事件的救援;省级救援队携带有关装备在1 h内到达现场;他省省级救援力量在3 h内携带有关救援救助装备到达90%以上的突发事件(事故)现场。
3 主要任务
3.1 完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两省一市的各级政府和长三角航运安全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法规相配套的应急预案管理、救援队伍建设、救援资源管理、培训演练等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和落实办法,丰富和完善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救援体系运行经费保障、救援队伍服务补偿标准、救援队员津贴和抚恤及退出补助、社会赞助管理办法等制度和条例;建立对参与应急救援的民间团体、组织及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办法;探讨研究在应急救援管理中引入商业保险运作的办法。
3.2 建立健全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机构
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方法和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大型港航企业建立健全专职应急救援机构和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省、市(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提高长三角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3.3 完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和指挥协调机制
完善各级航运安全管理、救助部门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各省、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和各级救援队伍之间畅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航运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与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日常工作机制和现场指挥机制;完善国家航运安全应急救援联络员制度,依法履行综合协调职责。
3.4 加强航运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体系建设
根据长三角地区港航企业和复杂航道的具体情况,按照整合现有资源、重点突出、先进适用、因地制宜、差别配备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并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应急救援任务。
突出特别重大、复杂事故救援,争取政府拨款,组建一个长三角区域综合救援基地和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两省一市各组建一个省级综合救援基地和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依托大型港航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若干个骨干应急救援基地;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建立一个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基地。
重点配备和完善各级救援队伍所需的专业救助船艇、救助飞行器、抢险救援装备、监测设备、通信指挥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后勤保障设备等以应对重特大、复杂航运安全事故;提高救援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一专多能、平战结合,充分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预案编制、应急培训等事故防范和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5 加快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技术 支撑建设
建立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省级应急救援技术中心,重点开展应急救援技术和标准研究以及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以部属省级海事管理机构和救助机构为支撑,依托两省一市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建设长三角区域综合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建立模拟演练装置以及演练系统,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和演练。
3.6 规范航运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和落实航运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细化应急操作程序,提高预案质量;做好衔接工作,加强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制定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办法,加强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相应部门、企业的预案,增强可操作性;针对各类航运安全突发事件(事故)情景,编制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3.7 加快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将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培训纳入航运安全培训规划中,并对其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和检查考核。对港航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级政府和大型港航企业现有的应急救援培训资源,补充和完善培训演练系统的必要设施;完善长三角区域综合救援基地应急救援培训功能,建设与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相适应的省、市级和各基层专业应急培训演练基地,定期完成各级管理人员、指挥协调人员以及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规划和考核标准,细化和完善相关培训体系,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执法人员、港航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切实增强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预防及应对航运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的能力。
3.8 加强航运安全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充实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救援装备的储备,合理布局,建立物资储备制度和调运机制,指定有关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装备,相关生产商保障生产能力以满足应急需求,完成多层次的物资储备;优先适用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强制淘汰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不利于保护救援人员身体健康的落后装备。
3.9 加快建立航运安全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
推动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建设重大航运危险源监控系统,加强对港航生产和作业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监管,配备必要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制定有关定期开展监控系统、设备、设施检查和测验的机制,确保各监管辅助设施的正常工作。
4 重点项目
4.1 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基地建设
以上海市为依托,建立长三角区域救援物资储备基地,承担组合港应急物资的资源信息采集、更新、提供及物资储备的任务;江苏和浙江两省分别建立省级救援物资储备中心,承担各自辖区内应急物资的资源信息收集、更新、提供及物资储备的任务,必要时向长三角其他辖区提供救援物资和救援物资信息更新服务。
4.2 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综合(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建设集培训、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综合基地,按国家对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规格配置相关装备,完成培训和训练任务,救援设备的储备和维护任务,在接警后根据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调度,携带大型救援装备和救援物资实施救援。
4.3 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建设
以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管理部门和救助机构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相关项目申报,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救援装备配置,积极承担应急救援任务。以长三角区域核心港航企业为基础,积极申报并争取建成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示范)基地。
4.4 重大航运安全危险源普查和监控系统建设
为有效应对当前长三角区域内重大航运安全危险源现状(数量、分布及其状况)不清,监控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集危险源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监管和预警平台;力争实现平台与国家级重大(航运)危险源监控中心的互联,完善动态监管和预警机制。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54-02
2003年青州市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新农合试点县(市、区)之一,连续9年来,通过科学制定方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加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保了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1 管理机构设置细
健全的管理机构是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前提。试点伊始,青州市就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人员编制3人,2006年增编3人,2009年增加到12名,实际工作人员16人,根据工作需要分设了4个科,制定科室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严格加以落实。
1.1分设科室 2006年,随着新农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青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下设了综合管理科、督导检查科、基金核算科和信息统计科。综合管理科主要负责规章制度的草拟、公文处理、处理、转诊审批、档案资料的保管等;督导检查科主要负责定点医疗机构审批及督查,慢性病、住院分娩、急诊急救管理等;基金核算科主要负责账务处理、运行数据分析、补偿凭证复核等;信息统计科主要负责新农合网站维护、新农合管理系统维护、信息外报等。此外,各科还负责补偿凭证审核及定点医疗机构督查。
1.2落实职责 根据各科室情况,分别设立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制订了岗位职责,做到了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在岗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青州市确定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柯35处,镇级定点医疗机构21处,村定点医疗机构级629处。为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全部实行了“包干管理”,将市:镇、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按的服务参合农民数和年出院人数等分解到市合管办的每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督查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规定执行和为民服务情况,分析医药费用变化、收费标准执行和病人就诊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参合农民利益,维护了基金的安全。
1.3落实问责 卫生行政部门将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作为问责对象,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在新农合管理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以致影响服务质量,造成基金损失,损害参合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对发生违规行为的单位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按照《公务员法》、《执业医师法》以及山东省《关于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行政处分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和刑事责任等不同层次的问责和经济处罚,同时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立即取消定点资格,一并追究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直至调离工作岗位。
2 规章制度制定细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基础。从2003年试点开始,青州市就制订了新农合实施方案、基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定、就诊及转诊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细化,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为了保证参合农民享受到公开、公正、公平的报销补偿,将参合病人受益资格审核、费用公示及入户随访形成制度化。
2.1资格审核制度 对因病需要住院治疗的参合农民实行住院资格审核制度。参合人员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后,首诊医师及主管护士为第一受益资格审核人,详细审查病人的参合信息和确定病种是否属于补偿范围,为病人出具《受益资格审核表》。同时,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工作人员将参合住院病人的信息输入新农合管理系统,参合病人户口所在地的镇级合管办收到信息后,安排参合病人所在村的卫生所进一步核实病人身份,避免冒名就医现象发生。
2.2费用公示制度 为让参合农民做到明白消费,增加基金支出的透明度,青州市实行了新农合基金支出的市、镇、村及定点医疗机构公示制度,每季度公示1次。市级报销支出在《青州通讯》刊登、电视台播出,同时报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成员单位;镇级报销支出公示明细到村,按住院报销、门诊报支出销分类,在镇政府的政务公开栏和镇合管办张贴公布;村级报销支出公示在村卫生所和村委的政务公开栏张贴公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每月1次公示在本单位住院的参合病人费用、报销费用、目录药品使用率、每床日费用等情况,让参合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2.3入户调查制度 有针对性的入户调查是发现基金漏洞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杜绝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必备措施。随时对医药费用及报销数据进行选择性分析,对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按人按病种及费用进行细化分析,对存在问题的,立即深入参合农户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定点医疗机构虚开发票、伪造病历等违规行为,及时按协议书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追究责任,有效地杜绝了基金的跑冒滴漏,保证了基金的安全运行。
3 管理措施落实细
各项管理措施的认真落实是基金安全运行的保障。青州市通过对医疗机构的为民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认真细致地审核上报的每份补偿凭证,督查每一份住院病历。
3.1适时监控 全市共有13家市直定点医疗机构的35处报销窗口、21处镇级合管办500余处村卫生所和2家潍坊市级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与市合管办的中心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每个医疗机构在院病人的适时治疗、药品使用、收费情况和每位门诊病人报销资料随时上传到市合管办,市合管办工作人员通过调阅资料,能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超标准收费、目录药品使用率低等情况及时调度,确保了医疗机构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3.2凭证审核 审核每份报销补偿凭证和每份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是青州市合管办每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对上报的所有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报销补偿的凭证全部审核,每月审核凭证400余卷,原始单据近20万份,做到审核每一份原始单据和每份补偿凭证的真实合法性,确保基金支出的合规合法。
3.3病历督查 由于住院报销标准逐年提高,参合农民的住院率也逐年提高,为防止冒名就医、超范围报销等违规情况的发生,青州市合管办每月对所有出院报销病人的病历逐一审核,全年审核病历5万多份。同时对病历的医嘱、处方、微机报销记录全部核对。随机抽查病历的目录内药品使用情况、医疗收费及治疗方案等,确保每位参合农民的治疗方案合理,收费合理,目录内药品使用率高。
4 运行数据分析细
对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及时掌握基金运行规律,有利于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有利于发挥基金最大的效益。
4.1医疗费用分析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后,市、镇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增长幅度较大,这既有农民合理医疗需求的释放,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医疗消费。为此要时刻对参合农民人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日均费用、人均门诊费用、住院率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增幅超过前3年平均增长比例以上的,将作为监控分析的重点,适时分析,及时警示。
4.2基金支出结构 按照山东省新农合规定,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含健康体检费用等)占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比例一般不高于35%,住院统筹基金和当年提取风险基金占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比例一般不低于65%。连续几年来,青州市新农合基金的门诊支出和住院支出都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这样既能保证参合农民的“广受益”又能解决“因病致贫”,又能促进了新农合制度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