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す丶词: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位体系;学科分类;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艺术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学校艺术教育,例国内三十年代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等等;二是指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即以艺术专业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成为某一艺术行业从业者的教育。以各级各类的专业艺术院校为培养机构。本文的“艺术教育”是指后者。“高等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各门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各层次的中等后教育。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推出的学科基准,“艺术”大学科概念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艺术与设计;艺术史、建筑和设计;传媒、电影和文化研究;艺术治疗六大学科。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末,音乐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15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学已明确规定授音乐学位,到了19世纪,出现了独立设置的单科艺术学院[1],例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
一、英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学位体系
英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在过去4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06年在大学和学院学习的学生超过2百万,还有198,000左右的学生在继续教育学院接受高等教育[2];学生的入学年龄也发生了变化,从全日制的应届学生到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学生;高等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对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作了如下阐述:(1)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工作能力、并挖掘他们的潜力;(2)通过教学和研究推进知识和认知的领先;(3)为建立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的国家作贡献[2]。
根据英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于1997年成立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简称QAA)制定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术基本准则,便于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进行质量审查,其中之一便是“英国国家学位资格证书框架”(Fram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学位资格框架对各层次学位和取得学位的资格作了分类说明。其中适于英格兰、威尔士和南爱尔兰的框架如下:
其中,证书水平的要求:具有稳固的学科基础概念知识,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能正确地进行交流,具备工作中需要的个人责任感。
中间水平的要求:具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良好理解能力,学会广泛地运用专业理论,用不同的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具有一定职业倾向,能在选择的领域取得成效。具备工作所必须的个人责任心和作决定的素质。
荣誉证书水平的要求:能理解复杂的知识,其中有些是现时范围的学术理论。掌握分析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运用到不同种类的工作中。能通过对事实的估价、证明和假设获得稳定的判断和有效的交流。具备工作岗位需要的个人责任心,以及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作决定的能力。中间水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主要课程需要全时制三年学习,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如艺术学士学位、科学学士学位。在这个水平还有短期课程和专业换位课程,针对在读大学生,还有在其他领域获得毕业证书和毕业文凭的学生。
硕士水平的要求:能掌握学术或专业理论的前沿知识。学生能展示在应用知识时的独创性,能有系统有创造性地从事复杂问题的研究,并能显示承担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具备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专业工作环境中需要的稳定的判断力、个人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大部分硕士学位课程学习需要全时制一年教学型和研究型或混合型的学习,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往往是针对哲学硕士学位。科学与工程学位需要获得荣誉学位证书一年以上才可申请。还有一些短期课程可获得研究生证书和研究生文凭。
博士学位水平的要求:能通过独创性的研究创造和诠释知识,拓展前沿理论。能对新知识进行概念化和工具化。具备对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前期信息判断,以及在承担和解决问题中的革新能力。学位课程由一个研究组合构成,一般需三年全日制学习。
英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在这个框架下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院校办学模式。包括传统的单科专业院校、大学中的艺术学院、独立设置的多科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高等教育证书和学位课程学习。
1、传统的单科艺术院校。英国国内传统的单科艺术学院,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均由皇家发起和经费支持,属于政府部门主办的学校。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创办于1837年,在1967年,学院获得皇家许可与大学法定机构(是指通过“议会法案”设立,从而有一个满足法律需要的机构对某个特别领域的办学进行评审)商议获得学位独立授予权。学院目前提供的学位学习包括:艺术硕士(Master of Art)、哲学硕士(MPhil)和哲学博士(PhD)。为对应质量保证署的“研究生证书框架”,学院还提供两年制的“高级硕士”课程学习,可获得学院颁布的“艺术硕士证书(MARCA)”。
学院根据新定义的使命和学科教育政策要求,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教育:与维克特里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签订政府协议,与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ICSTM)建立合作项目,在合作期间,学生可以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或哲学硕士或哲学博士学位;学院工业设计工程学学部与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合作推出一个“双学位”,包括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文凭;艺术设计史学部还与维克特里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合作提供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在2001年,学院成为国家电影和电视学校的学位认证部门,学生在国家电影和电视学校学年专业课程,可以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电影和电视艺术硕士学位。
2、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英国的大学是指由“皇家”“议会法案”或“枢密院”授权来开展其课程并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独立自治性机构。英国的大学从中世纪后期就有记载艺术教学的情况,到中世纪末,音乐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已成为独立学科。如牛津大学(1431年)要求教师职位候选人学习“为期一年的音乐”。15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学已明确规定授音乐学位[3]。到19世纪,在其他一些大学(如伦敦、威尔士、曼彻斯特)常提供国立或市立教育机构所没有的音乐教学。下面以剑桥大学的音乐学院为典型,了解英国传统大学中的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学习在剑桥有悠久的历史。1464年世界首个音乐学士学位由剑桥颁发给亨利・阿比歌顿,儿童宗教音乐硕士学位给爱得沃德四世,在此期间,著名的音乐人如威廉姆・博尔斯等一大批音乐家都在剑桥学习或教学。在最近的十年间学院的智力中心已经从音乐历史学转移到音乐评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认知学。目前剑桥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领域包括:音乐学史,音乐作曲,民族音乐学,科学和音乐。
3、独立设置的多科艺术学院。英国的多科艺术学院大部分是20世纪40、50年代从教师教育机构发展而成,一般以所属区域或创办者的名字命名,如“卢斯勃洛夫德学院”、“威斯敏斯特城市学院”等。多科艺术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于地方企业界,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并向各类学生提供一种开放式的教育[4]。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科艺术学院有的升格为大学,具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但大部分学院仍保持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特征。卢斯勃洛夫德学院成立于1951年,创办的目的是培训演员和教师。学院是“欧洲西部最大的和最综合的提供表演、实践和研究的专业学院。”[5]1976年在全国率先提供戏剧职业学位。学院提供一个宽泛的本科专业课程学习,在1996年,通过远程教育引入戏剧学位学习。学院提供的学位学习多种多样。荣誉学士学位有:表演、音乐表演、美国戏剧艺术、服装生产、导演、欧洲戏剧艺术、灯光设计、多媒体设计、音乐技术、戏剧研究(远程教育)、舞台效果艺术、舞台管理、剧院设计。其中,舞台管理、表演、服装生产、舞台效果艺术由国家戏剧培训协会认证,其他所有专业由大学认证。
4、继续教育学院中的高等艺术教育课程学习。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数量非常庞大,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后的职业技术教育[6]。继续教育学院层次多样,有高级水平的多科技术学院,普通水平的技术学院,还有基础水平的夜校等。随着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结束,继续教育学院也具备1989年教育改革法赋予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的自,满足学生和雇主对高质量继续教育的要求。目前,英国约有20万左右学生在继续教育学院学习[2]。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对继续教育学院中的学科学习每隔5年进行一次学科审查(Subject review),以保证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质量。下面以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作简略分析。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是英国第十七大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50年。学院提供500多种课程的不同程度的学习,学院在曼彻斯特城有5处校区,每个校区都设在教育和社会发展较弱的地区。学院提供的国家高等教育证书和文凭学习均受Edexcel的认证,学院的学术教学结构由15个课程部门组成。学院有关艺术类学科学习包括“艺术与设计”和“音乐”,学院提供的高等教育学习包括:A.荣誉学士学位学习:家具设计和制作(全日制)、家具修复和保护(全日和部分时间制);B.高等教育证书学习:家具修复和保护;C.高等教育文凭学习:家具修复和保护(全时或半时制);D.国家高等教育证书学习:乐器技术(全时、半时、短期)、动画设计(半时、短期)、音乐生产(部分时间制、短期培训);E.国家高等教育文凭学习:乐器技术(半时制)、动画设计(部分制)。“艺术和设计”类课程由17名全日制教师和5名部分时间制教师担任,“音乐”类课程由5名全时制教师和7名访问学者担任。每个课程的所有学位课程模块是必修的,有一个范围的选修模块。根据Edexcel标准,完成10个单元可获得国家高等教育证书,16个单元可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文凭。
二、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分类和专业设置
英国高等艺术教育系统中的艺术类学科的划分,依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2002年开始颁布的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基准的划分,包括(1)音乐(Music);(2)舞蹈,戏剧和表演(Dance,drama and performance);(3)艺术与设计(Art & design);艺术史,建筑和设计(History of art,architecture and design);(4)艺术治疗(Arts therapy);(5)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Communication,media,film and cultural studies)。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Times)英国大学学科排名表,艺术与设计排名5;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排名14;戏剧,舞蹈和表演排名17;艺术史排名30;音乐排名45。(共58个学科参加排名)[7]
1、音乐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教养的艺术行业,是一种表演艺术[8]。三种基础的学习包括:作曲\\表演和听觉训练。音乐学科基准列出了目前英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专业领域的学习,包括:
与音乐学科相关的专业设置还有很多并在发展和调整中,目前英国音乐学科荣誉学士学位的名称就有音乐学学士、科学学士、工程学士和音乐应用学士等,是一个可以与不同学科交叉学习获得学位的学科。
2、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
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是指以文化和交流活动作为中心力量,能识别和领悟日常生活的社会和心理特征以及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组织特征、公众文化的建构特征、创造力的新表现形式特征等等,都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范围[9]。
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因此这个学科中的专业设置也是在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目前较完整的专业设置包括:广播,传播学,文化研究,电影电视研究,记者,媒体制作,媒体研究,流行文化,公共关系,出版。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发展的学科学习:
A.有些学位课程围绕着文化或传媒,其他的专注在某一实践领域如电影,摄像或记者;
B.有些侧重传媒和文化研究的技术因素,而另一些侧重它们的经济或商务应用,它们的工业的和管理的结构和程序,它们的社会应用或它们的符号学、审美学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
C.有些包含历史成分,有些强调当展,有些侧重建立媒体和文化活动,有些侧重新的显现的传媒、文化或交流形式;
D.有些研究建立在人类交流的通常模式上(说和书写的语言、视觉和听觉交流,直接或间接交流,团体活动);一些侧重在特定的媒体、文化、和审美系统中(例如印刷媒体、电影、电视、收音机、流行音乐或数字化形式和计算机媒介);一些侧重物质文化和日常文化(例流行文化,公共和私人空间组织,文化机构如画廊、博物馆和剧院;以及正统的和流行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E.有些首先关注专业实践和相关的生产、商务和管理,包括智力和技术能力;而还有一些既不提供与传媒、文化生产直接的经验,也不提供实践经验,类似评论或反馈。
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的学科学习,随着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中心化,其学科专业实践需要系统性、批判性和反馈性的教育。目前英国有约60所大学开设这个领域的课程,有超过15,000名学生在这个领域学习。
3、舞蹈、戏剧和表演
舞蹈、戏剧和表演,在现代的英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学科学习范围包括:
A.舞蹈、戏剧和表演各领域的相关活动。包括传统的智力/表演实践、知识、技能和观念;
B.能组成这些学科学习活动的相关领域包括:影像、电影、电视、无线广播和各学科的表演;
C.融合各种表演和创作模式的工作:其他媒体和新技术,交叉学科和混合媒体的表演。特别是表演艺术的界限在新的实践中在现有观念的挑战下日益模糊。
因此,关于表演艺术的概念和实践的多样化和相互关联,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但因为社会挑战、政治和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而显得有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科。这些多样化和不断的发展在英国的荣誉学位水平学习中有不同的反应,例:
A.有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职业培训,包括舞蹈、戏剧、歌剧、表演和艺术生产;
B.有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单个荣誉学位在舞蹈、歌剧、戏剧或表演,或相似名称的专业;
C.有些学院提供荣誉学位的交叉专业,使舞蹈、歌剧和表演结合,或舞蹈和表演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D.有些学院提供还未有学位名称的交叉课程学习(如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各艺术形式的分类是模糊的,特别是当代的实践,已经导致舞蹈、戏剧和表演的结合,例视觉艺术、音乐和写作;
E.有些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部门承担命名和分类这些补充的部分,如英语和歌剧,戏剧、电影和电视研究,戏剧和媒体艺术。
与舞蹈、戏剧和表演相关的专业学习基本包括:
表演、训练和身体训练;表演人类学;剧场应用;艺术与文化政策,投资和管理;编写和创作;编舞和编舞术;社区表演;评论方法和文学分析;舞蹈实录分析和重组;教育;风格;舞蹈;创作;导演;舞蹈、戏剧和治疗;性别、性和表演;舞蹈、戏剧和表演中的健康和安全;历史、理论和美学;生活艺术和表演艺术;管理和生产;运动研究和剧场训练;音乐和音乐戏剧;表演理论和分析;表演和计算机;表演和社会和流行文化;表演实践和专业表演技能;剧本撰写,透视技法;影视戏剧和舞蹈;舞台管理;剧场技术;舞蹈、戏剧和表演理论。
4、艺术与设计,艺术史,建筑与设计
艺术与设计学科是英国的强势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艺术与设计”应用在一个宽泛的、复杂和多样的学科范围。在英国,关于这个学科有不同的名称,从“实用美术”、“装饰艺术”、“艺术和工艺”、“美术和应用美术”,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被指定命名为“艺术与设计”。《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1998-2000学科概览报告(艺术与设计)》中指出:“艺术与设计”有9个不同的领域,时尚、纺织品;美术;图形设计;摄影、电影、电视;三维动画设计;普通艺术和设计;多科艺术和设计;媒体生产;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研究。英国高校招生部列出了涉及这个学科的至少170个不同课程[10]。艺术与设计学科由于运用新媒体和技术,特别是数字、透镜和时光媒体,同时还通过改变当代文化状态而重新定义学科。但大多数学生需要有一个艺术与设计的宽基础的学习,在本科学习前要有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有些专业不需要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修复与保护;艺术博物馆和画廊管理和经营;教堂设计和管理;出版。
5、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属于英国保健卫生署(NHS)管理的保健专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与保健卫生署合作制定了保健专业标准,目的是建立或者恢复保健专业基本准则,制定有关学术和执业标准,提供一个不同背景的保健员工教育和培训框架[11]。
艺术治疗包括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舞蹈运动疗法,戏剧疗法,音乐疗法四个领域。
A.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
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的定义是:是指在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应用艺术元素作自我表达及反思的活动。治疗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应用艺术元素使病人在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中产生影响和变化。病人和治疗者的关系是重要的中心环节,但艺术治疗和艺术心理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三个因素:病人,治疗者和想像或艺术作品。
艺术疗法和艺术心理治疗是一个交叉(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进入该学科学习包括120天的临床实践,培训持续二年全日制学习或三年部分时间制学习,是属于硕士水平的学习。
B.舞蹈运动治疗。
英国舞蹈运动治疗协会定义该领域为:运用运动和舞蹈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治疗师的创造性活动推进病人的情感、认知以及身体与社会和谐相处[11](ADMT UK 2002,P1)。
该学科已不仅仅把舞蹈当作听觉艺术,治疗师受现代的物理技术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和治疗实践启示,以及舞蹈的多文化传统,身体运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都不断地在国内和国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
舞蹈运动治疗执业者的年龄必须满23周岁,并且需要应聘者有以下条件:有相关领域学习的本科学位,或专业资格证书,或多方面的相关经验;至少有二年持续的学习舞蹈和运动的经历,或者有多样的运动和舞蹈经历;有能力在双人或群体互动中运用运动进行即兴的叙述故事和交流;有至少一年相关工作经验(志愿或付费);具备作为治疗者需要的个人训练相应的成熟度。
C.戏剧疗法。
戏剧疗法是指:以运用歌剧和戏剧的倾听艺术作为治疗主要过程的活动,是一种通过行动方式推进创造力,想像力,学习力,洞察力和身心成长的活动。
戏剧疗法从业者注册前的高等教育学习,包括至少100小时的戏剧临床实习,培训需要一年半至二年的全日制学习或四年部分时间制学习。
D.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建立在非言辞介入互动的基础上,提供给病人一种能表达自己,使情感交流和互动更容易的方式,主要以音乐创作为交流形式。
音乐疗法的高等教育学习,需要一年或二年全日制学习,或二年至三年但不超过五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
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位体系与学科分类,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一元体制下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学位体系。英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培养艺术精英的院校,又有适应时展的培养艺术大众化人才的院校,表现在扩大中间水平学位的设置,如基础学位、高等教育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的设置等。二是体现了艺术学科领域的变化。英国艺术协会在《2006-2008年规划》中认为:文化消费已经不再是过去被限制在精英阶层,创意的工作也不再是专业艺术家的领域。英国的“创意产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因此,艺术学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审美领域和文化消费领域的学科。艺术学科正被重新整合、分化,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医学、工程技术交叉而生成新的学科和专业;有些艺术学科的领域的边界已逐渐模糊,例舞蹈、戏剧和表演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将出现新的气象;有些艺术学科正在建设和发展中,例如传媒、影视和文化研究学科;学科名称也在不断更改中,例如“艺术与设计”学科名称,从“实用美术”、“装饰艺术”、“艺术和工艺”、“美术和应用美术”,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被指定命名为“艺术与设计”;等等。三是体现了英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密切呼应的特征。英国高校外部质量保证传统上还存在着一个各种专业领域的外部鉴定和专业认证制度,这一制度是通过各种专业协会或法定机构对授予专业头衔的课程进行鉴定。这类鉴定保证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执业所必须的能力和认识。英国高等艺术教育“艺术与设计”学科名称的变化,艺术治疗学科的发展等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互动的特征。(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
[2]HighereducationintheUK2005[R].NorthavonHouse ,Coldharbour.Lane.BRISTOL,BS16 1QD 2005.10.
[3]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
[4]杨晓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4).75.
[5]Rose Bruford college (institutional audit)[R].Southgate House,Southgate street,Gloucester GL1 1UB.2003.4.
[6]徐辉,郑继伟编著.英国教育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7.374.
[7]2006年泰晤士报Times 英国大学排名[N]。Http:the timesonline.co.uk.2007-10-22.
[8]Music [EB/OL].Southgate house, Southgate Stree.QAAAR055.2002.2.
[9]Communication,media, film and cultural studies[EB/OL].Southgate house, Southgate Stree.QAAAR055.2002.2.
[关键词]微课;汉语言文学;成人教育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生受时空限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手段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微课成为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是成人学生克服职业及居住的空间局限,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训练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来越受到成人教育的青睐。但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未能结合成人的实际和要求,大多采取了普通高校教学的模式。不少学校成人教育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实际资源承载能力难以适应的办学规模。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了粉笔加书本的传统授课模式,忽视成人教育教学技术改革和运用,以至多媒体教学资源弃之不顾,网络等远程教学模式应用更少,更谈不上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辅导,这些已经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需求。当前,慕课和微课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也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慕课在借鉴传统课堂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打破了教师班级小规模授课和“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遵循成人学习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设计,并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行为。慕课需要处理好大量资料的整合、师生交流关系,以及实践课程的运用,需要在多样教学资源互助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与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炼、实用好用、新颖互动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较之慕课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成人教育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更易于运用。
二、微课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文课程的助力
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对象大都是在职学员,学习对象的时间与空间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人文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容易变成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升和保持,普遍存在着老师教授苦难、学生拒绝学习,“混文凭”的情况。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下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许多专有概念比较抽象,如何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怎样获得知识以至自身的提升,这些都显得十分模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的难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学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味文学的魅力,这是现在成人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微课关注的教学点十分具体,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有效的讯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再专门进行知识点的普及而进行教学延伸,既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又能将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出来,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感知教学内容,极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二)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十分突出主体的感受,借此来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能力,感受文学的美学蕴藉。但受学时所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无法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在传统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围绕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内容。微课则利用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整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普及知识,对受时空限制和教学内容限制的成人学生将大有裨益。微课还可以拓展成人教育除主干课程以外的其他知识,诸如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写作、博客教程等现代化的文学课程,既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能弥补成人教育教学中选修课的不足,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微课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传统教学关系
即使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也都处于“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既不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状况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成人教育教学亟待改革。成人网络学习以强控制为特征的集合编码向以弱控制性的整合编码发展,整合编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和情意性,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化,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更加紧密。可见,微课利用网络平台,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核心知识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甚至教师必须主动去服务学生———亦即简明扼要的告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充盈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微课的形式,在利用现代科技交际手段的同时,也能够弥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的限制,提高时间利用率,学生学习可从抽象到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明晰。总体来说,微课的出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解决学生学习时空受限的问题,也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地感知文学的魅力,与现代成人教育教学的目标相适应。
三、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进行微课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仍需一个多方面整合的过程。当然,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当一个“万能”的角色,仍然存在与现代教学中各方面进行磨合、实践与修正的过程。
(一)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学蕴藉变成通俗易通、且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内容,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需要完成的第一步。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卡夫卡为什么写“变形”,“变形”的内蕴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在文学课堂讲授中,除却文本所反映的内容外,还需要结合作家及社会现实进行讲解,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但又必须要讲明白,这就需要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去繁留简,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进行讲授。由此,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则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卡夫卡写《变形记》的由来;二是卡夫卡如何写《变形记》;三是“变形”的意义所在。这三个部分交代清楚了,这节微课所传递的内容也就表达清楚了。第二步是确定微课所采用的时间和界面。一般微课5-10分钟,以卡夫卡《变形记》要表达的内容,最好在10分钟左右,这样能交代清楚整个课程的来龙去脉,学生也易于理解。另外,针对这节微课的内容,选择微课表达的界面,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形式,尤其是使用古希腊神话图片和卡夫卡作品插话图片,既可以体现这部作品的延伸性,也可以将这部作品“变形”的方式与路径交代清楚,运用多图转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具体。第三步要适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在微课最后,应当引入字数不多的总结性文字,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明晰微课传递的信息,也能使课程更加完整。汉语言文学课程因为文学性强,表意有时讲究蕴藉,比起科普性强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强调感悟,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微课的最后总结部分,尽量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微课,尤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在考量受众的需求时力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传达清楚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让微课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二)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一类社会科学专业中。首先,微课程的整体设计耗时耗力。微课的制作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仅让懂技术而不知晓学科内容的教师来制作微课,就会导致课程内容流于介绍,并不深入。而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大都对网络技术运用不是很熟悉,制作课程显得力不从心。让技术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起来制作课件,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微课的制作比较粗糙。同时,高校教师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因一个内容就制作微课,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微课质量难以保证。现在已出现的许多微课专业视频,任课教师出镜讲授内容、专人录制视频的较多,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其次,成人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将重视成人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重视素质及能力培养,重视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成人网络学习多以功利性为主,具有明确的自我导向意识,注重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可见,微课的开发则需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要制作实用、好用的微课资源。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职业需求而言,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秘书、新闻从业者等居多,如何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制作微课,这需要教师多方面进行考量,专业化微课制作团队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大规模普及,移动网络设备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更加便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在当下也面临改革的局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更新了全民学习的理念。但是微课在其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诸如其技术方式教学依然无法替代人文的素养熏陶,这也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黎加厚曾说过“微课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中,顺带推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自治,而这种“自治”虽然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的,但它却实现了“自治”理应有的价值内核———民利。这种“自治”是一种外生性的,发挥着启迪民智、保护民利的“自治”观念。这种“自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既发挥着启迪民智,宣扬民利的任务,同时又是彰显民利,实现民众利益的有效形式,因而是一种发展着的“自治”观念。
作者:宋珊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13:74.
[2]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2:233.
关键词:美国;日本;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71-04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为实施学位管理体制所制定的有关法规、条例或办法。学位制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和科学研究水准。建立学位制度是通过法律形式维系和推动国家教育和科研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今,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探索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的学位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外高职教育学位制度
(一)美国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高等教育由社区学院、学院和大学三级构成,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的四级制学位制度。其中,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也是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美国初级学院的最早创建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他在1892年建议将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即“文理学院”(Academy College)和“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后于1896年把这两部分改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 College)。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在借鉴英国副学士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副学士学位制度。在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授予完成一、二年学业的学生。社区学院兼有升学与就业的教育职能,学生修完全部学术课程可获得文科副学士或理科副学士,修完职业学位课程则可获得相应的技术学科副学士或应用理科副学士,前者可用于升学以获取高一级的学士学位,后者可为就业做准备。不论哪种副学士学位,都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0个学分。与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相对应,副学士课程也分为两类:转学学位课程与职业学位课程。转学学位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历史、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职业学位课程主要有贸易、工业培训、建筑学、土木工程、铅管工程、家政学、机械绘图、印刷术、测量学等。近年来,社区学院注重学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相结合,逐渐使副学士学位课程内容文理平衡化。现今,社区学院副学士不仅在美国得到广泛认可,也对澳大利亚、台湾与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产生了较深影响。
(二)日本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承担者主要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分别为合格毕业生授予不同类型的学位与称号。
“专门士”由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授予。专修学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设置标准较宽松,学校规模小,能够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根据《关于对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修完者授予专门称号的规程》,学生修业年限在2年以上,总授课时数在1 700学时以上,通过相关考试测评合格后,则可以获得“专门士”的称号。2005年,日本文部省又对该法案做了修改,增设了“高度专门士”的称号。高度专门士的授予需要学生修满4年,总授课时数增加到3 400学时以上,课程更为体系化,同样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考核。在日本,高度专门士已被视为与学士同等的学位,同样可以申请继续进入研究生院学习,从而可节省深造学习的成本。
“准学士”是由高等专门学校授予合格毕业生的学位称号。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是日本经济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1962年,高等专门学校作为新的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区先后开始设置,不仅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中坚技术人才与具有实践创造性的技术工作者。专业设置上因学校而异,但各学校都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开设必要的专业。根据《学校教育法》,学生在顺利学完5年课程,修满167学分,毕业考核合格则授予“准学士”称号。
“短期大学士”是由短期大学授予合格毕业生的称号。短期大学创建于1950年,以美国社区学院为办学蓝本,几十年来,短期大学迅速发展,课程设置、学期安排、授课方式等灵活多样。短期大学以私立学校为主,2013年,短期大学共有360所,其中私立341所,公立19所。短期大学包括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三年制短期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三年制短期大学则不超过6年,学校之间互认学分。学生经学校考核委员会考试通过,即可获得短期大学士学位。
(三)英国
面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调整,英国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长期以来,英国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结构过于单一,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高层次人才注重学术与一般知识,对应用型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种种挑战,现行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00年2月15日,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大臣布伦基特提出了基础学位制度。经政府决定,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在多地进行试点,政府提供足够资金用于试点项目的发展,到2010年,在短短几年里,参与基础学位学习的学生数由4 320名增加到99 475人。基础学位培养模式是一种合作式的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家与地方的合作、雇主与各教育机构的合作,在其运行过程中涉及企业、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能部、行业技能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等多种类型的机构。在微观层面上,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灵活合作。其学生来源渠道广,就业机会多,体现了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学分可积累与转换,从而可保证学位的前后衔接性。教学形式多样,既有全日制,也有部分时间制。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各种技能的训练,重视关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是英国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英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重视,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进社会发展。
(四)共同特点
综观国外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有以下共同点:一是各国都有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基础学位计划》、日本的《学校教育法》都有力地保障了学位体系的高效实施。二是各国都有专门且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如美国的“副学士”学位,英国的基础学位,学位制度体系完善。三是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横向纵向衔接合理。横向上,各院校间学分可相互认证与积累,纵向上,学生毕业后可以转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具有升学功能。四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融通,衔接得体。五是注重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专业设置多样化,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后,中西方的学术交流更为频繁,中国开始借鉴与学习西方学位制度。民国时期,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对学位名称及授予资格等方面做出明文规定,在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统治时期,政府以美国学位制度为蓝本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学位制度,自此,中国学位制度基本形成体系。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期间,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导致高等院校以及学位制度的发展停滞。直到1981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我国的学位制度体系才最终形成。随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学位制度法律体系。1991年,开始试点第一个专业学位,从而形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举的学位制度。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鼓励与促进专业学位的发展。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不难发现,在中国学位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不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都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学位制度建设。直到2014年,国务院才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学位制度中高职学位体系的“缺位”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互脱节,学生毕业升学通道不畅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却得不到学位制度的青睐。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不能获得学位认定,学生仅可通过“专升本”的渠道实现升学。然而,学生在高职教育中接受的是职业技能训练,而本科层次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尽管部分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实现了升学,从职业技术学习转向学术学习,但潜在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升学渠道狭窄,从微观上说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受阻,影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说不利于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从而违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是落后于国际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发展,不利于学位体系国际化。与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起步晚,发展缓慢。目前,美国已有较完善的副学士学位制度,英国有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学位制度,日本有针对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甚至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开始借鉴他国经验对职业教育实施副学士制度。这些国家与地区建立的相对完善的学位制度体系,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选择就业,还可以选择升学,适应了当今高职学位制度发展的潮流。而我国现有的学位制度层次单一,阻碍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位交流,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三是高职教育地位难以提升。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为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见,这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不完善有紧密联系。尽管学生从高职院校完成专科学习后,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仅是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认可,而在学位上则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低一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与不足导致国家及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难以提升。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建立应从体系完善、法律保障、普职融通、国家职业资格和组织承载等方面入手。
(一)构建技术型“四级”学位制度体系
在高职教育体系内,应构建技术型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四级学位制度体系。在现有的学位体系中,仅有科学学位与工程学位两种学位,而缺少与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技术学位,应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合格毕业生授予技术型副学士学位,从而弥补职业教育的学位空白。技术型副学士学位应具有就业、转学、升学三大功能,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或转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或继续进入高层次职业院校深造。技术型学士学位可由技术类高校授予,培养各行业技术师层次的人才。技术型硕士学位应培养掌握相关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能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的学者,成为区别于原有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独立的职业学位。技术型博士学位应培养系统掌握扎实的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进行技术原理研究工作能力的学者。
(二)提高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可缺少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强有力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如日本在《学校教育法》中规定授予学生“准学士”、“短期大学士”等学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不仅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强调并明确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且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并在《学位条例》中得以体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制度保障。
(三)加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双向融通与衔接
高职教育学位制度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学位制度体系完善的突破口,应具有开放性、互通性、多层次的特点。为推进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完善,首先,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双向沟通,在课程、学分等方面加强互认,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之间的等值对应。其次,要建立高职教育的技术学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学位及工程学位之间的衔接机制。由于技术型、学术型与工程型学生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导向上的差异,各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偏重。高职院校的技术型学生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学习,工程型学生注重应用科学的学习,而学术型学生则重视基础科学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获得技术型副学士学位后需加试相关课程,从而转入工程类或学术类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技术型学士学位的获得者同样可以通过加试相关课程报考工程类或学术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以此类推,技术型硕士学位获得者通过一定途径可报考工程类或学术类高校博士研究生。
(四)衔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学位授予
国家职业资格与学位的衔接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英国的NQF、澳大利亚的AQF对欧盟的EQF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国家资格框架比单纯的职业资格框架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学位制度却是分离的,两个体系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包括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与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颁发,而教育学位证书由教育部颁发。两者分属两个部门,导致在实践中难以统筹职业资格与学位文凭的关系,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我国亟需借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经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与学位制度的对应关系,形成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
(五)积极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相区别,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毕业后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技术本科层次教育办学尚有限,仍需大力发展。基于此,一是要引导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向技术型本科发展,在转型过程中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导和鼓励企业、行业积极介入。二是要促进达到高职院校升格标准的院校升格到本科层次。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4.
[关键词]高等学校;政府;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追求办学规模扩张的“大而全”和提升办学层次的“升格热”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脱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同样是利益主体,一方面通过自身教学、科研为国家、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从国家、社会获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办学层次升格的实质就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因此,研究高校追求“大而全”、“升格”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寻求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分配的策略,对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准确定位、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教育资源配置规则与政策导向对现有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作者约翰·S·布鲁贝克曾经指出:“除非社会愿意重新分配目前用于国际空间探索、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计划方面的国家资源,否则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普及高等教育。因为这种慷慨的资源重新分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合理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当规模、类型、层次成为赢得办学资源的约束条件时,高校争招生指标、争升格、争合并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目前,尽管高等教育界不断强调准确定位、发展特色,但受政府办学资源配置规则及其政策导向的掣肘,我国高校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不强、目标雷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的现象难以有效遏止。
1.教育投入不足、成本分担不合理导致高校普遍追求“大而全”
教育投入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C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相比一直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是相距甚远。而从我国教育投入的构成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投人比例偏高,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和政府的教育投入增量部分将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仍将是国家、地方和高校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从“谁受益,谁付费”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行以来,学费收入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招生数和办学规模对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刺激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只有规模大了,学生多了,才能筹措到更多经费维持日益庞大的学校系统运转。同时,我国高校学费标准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高职的学费比一般本科要高;独立二级学院的学费也要明显高于其母体学校收费;研究生有一部分是免费,而本科和专科基本上不存在免费情况(贫困学生减免学费例外)。这种学费标准的“倒挂”现象不但违背了“利益获得原则”,即教育投资负担应与收益相配合,收益多的人负担较多投资,收益少的人则少负担,而且还使一些本科学校甚至是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增加学费收入而热衷于开办高职高专班、职业技术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等。这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高校“求大求全”现象,一方面使得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互相抢夺生源,分工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强,而且也因普通高校开办高职高专班和设立独立二级学院排挤了正规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打击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2.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经费拨款模式刺激了高校的规模扩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经费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根据生均培养成本、学生人数以及考虑各高校的特殊发展需要确定经费分配,在“透明性”和“公平性”方面较以往“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方式有了很大进步。但“综合定额”以高校在校生数为基本核算依据,生均培养成本也是根据前几年已发生的生均综合支出水平和经费开支状况来确定。这种看似合理的拨款方式实际上使规模越大、现有经费水平和成本越高的学校获得的财政拨款也越多,不能体现教育质量的高低及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的差异。如此一来,各高校决策者就有可能产生“谁的学校规模大、人数多、成本高,谁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的错误理解。因此,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条件制约以及社会实际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带来了教育投资分散、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
另外,“钦定身份”即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也决定着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隶属于中央和隶属于地方、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在享有政府拨款上存在教大差异。例如,由于是中央隶属的“钦定”身份,有些学校得到的经费远多于同类水平的地方高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沿海省份的高校所获得的办学经费与中西部省份高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另外,从财政拨款与学费标准看,重点院校高于一般院校,本科高于专科。由身份不同引起的办学经费水平差异,驱使地方院校拼命“升格”。地区差异既然无法改变,就只有“升格”成更高隶属关系或更高层次的学校,才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拨款,收取更多的学费。而专科院校更是迫切要求“专升本”,“升本”成功后紧接着便是争“点”上层次。这种规模扩张和层次升格不受教育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变迁有效约束而圃于政府办学资源配置的状况,很大程度刺激了高校的盲目扩张,争“升格”,争“合并”,追求“大而全”。
3.资源配置向学术型高校倾斜的政策与传统“重学轻术”、“等级’思想汇合,引起高校盲目‘攀寓’
由于受到传统“重学轻术”、“重义理轻技巧”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把学术性看作评价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重视纯理论,忽视应用技术,重视精英教育,忽视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大学排名主要是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定评价方案,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和教职工考核指标体系也往往突出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管理业绩。高校决策层表现出为“追求超群”尤其是取得杰出学术成就而努力的倾向。大学目标与其说是为了保持或者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不如说是为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和等级。而在追求这种地位、等级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却未必是有效率的。高校管理者过分追求科研成果、科研到款、数量等指标,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人力资本的再投资等。而“政治家和教授,政治组织和大学,在价值观和目标观方面保持着广泛的一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普遍存在政府办学资源配置大幅度向学术性研究型高校倾斜的现象,而且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名气越大的学校越能获得高质量的学生群体投入,并争取到越多的资助和政府项目,但一般院校的处境则更加困难。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扎堆在学术性研究型名校,一方面使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南大等在内的若干所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拉近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另一方面资源配置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升格热”现象有了合理解释:争上博士点、硕士点,有了“点”后就升格,升格为高层次的学术性学校意味着科研项目、科研基金和科研人才的陆续到来,意味着资源紧缺压力得到缓解,意味着大学排名向前靠,意味着可以积聚更大的力量继续发展成为名牌学校。而学术型名校所得到资源则更多更优。如此循环形成的“滚雪球”效应,刺激许多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的约束,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科发展缺乏后劲的情况,盲目追求以学术为杠杆的“身份”和“地位”。
二、正确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准确定位
国家是高等教育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肩负一种“社会责任”。在解决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上,政府承担责任,最根本的便是通过资源配置这个有力手段,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办好教育的积极性,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既做到“雪中送炭”,保证一大批普通学校的良性发展,又做到“锦上添花”,增进学校、学科之间的相互竞争,发挥资源重点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配置是一个涉及利益关系和政府体制变革、行为调整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现阶段在此问题上,国家和政府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
1.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
明确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着高等教育的功能,它们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与政府的关系是间接的,不应成为政府的附属体。当前我国高校办学体制从“条块分割”、“行业办学”向“省部共建”、“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办学转变,正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一方面政府要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投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国家和政府决不能就此推卸自身责任。另一方面,高校与生产、科研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确保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其采用政府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即在发挥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多渠道筹资。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缴费上学制度。学费标准的“倒挂”现象应予以重视和解决,并建立各种配套措施,力求高等教育成本得到合理分担与补偿的同时,不出现贫困失学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二是立足于各地的实际,发动社会投资高等教育,比如争取社会捐资投资、设立教育基金会、发展产学合作等。三是继续利用高等教育自身的优势,通过咨询服务和兴办产业来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别应提出的是,无论是加大国家投资还是挖掘多渠道筹资潜力,提高效率是关键。资源总量的增加是遏制由资源争夺引起的不良竞争的最有效途径。
2.教育经费的划拨坚持“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
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必须坚持“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提倡合理竞争。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资源利用效率,讲办学质量”的资源配置导向。学校无论大小、重点或非重点,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否则,就应该少得或不得。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的投入机制,才能激发起高等教育应有的活力与效率,从源头上扼制某些高校的盲目发展和教育设施的重置浪费。具体到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应采用绩效拨款方式,鼓励办学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发展。绩效拨款以高校的办学水平、质量、管理有效性和办学效率为主要依据,其评价尺度是对高校质量和成果的评定,指标包括各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资源利用率和自身办学特色等等。绩效拨款具体方式的选择可依拨款性质和内容而定,如经常性的经费部分采用公式拨款,发展经费部分采用专项拨款,研究经费采用合同拨款等。每种拨款方式划分经费所占的份额,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点而定。绩效评价则渗透和结合在每一种具体拨款方式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性,政府在经费按绩效划拨的同时还应有政策上的倾斜,努力缩小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地区性差异。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效吸引国内外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口支持等。
3.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资源配置手段促进高校共同发展
关 键 词 :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 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关键词】“微课与翻转课堂”;高等舞蹈教学;教学优势;互联网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高校的舞蹈教育模式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进行改革和创新。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微课与翻转课堂”也逐渐被发展壮大和普及运用到高等舞蹈教学模式中,给高等舞蹈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活力,通过对“微课与翻转课堂”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大大推动了高等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提高了高校中舞蹈教学的总体水平。
一、微课的教学特征
(1)微课的教学时间相比传统教学时间短: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视频教学,它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接受度和知识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短视频,这样的目的是简介干练,把重点知识突显出来,更能让学生直白直观的接受。
(2)微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因为微课主要是依靠短视频教学,因此对于舞蹈教学而言教学内容要抓住难点重点,本身教学内容总体上而言很少,且精练简单,相对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教师授课需要,用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们突出重点。
(3)微课的资源结构组成偏向情景教学:由于微课教学传授方式主要是视频教学,这样的话在舞蹈教学中,就可以把视频片段统合为教学案例设计的主线,然后在集合其他教学资料、课件以及教师课后的反思、学生的课后意见等,共同组成一个真实具体、主题鲜明、种类多样的微教学资源环境,非常具有丰富具体的情景化色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能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特征
翻转课堂主要是把过去传统学习过程翻转过来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通过应用教学视频来颠倒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1)在教学模式上,学生课下通过看视频来替代传统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教学,课上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学生不懂就问,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授课,课下学生自行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
(2)教学观念产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吸收知识的过程,教学模式不再那么无趣呆板。
(3)在教学资源上,把传统教材和资料等上传到教学视频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程度和兴趣,针对教学视频中的内容选择性的学习记忆,并抓住教学重点,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样在舞蹈视频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个特征很好的把舞蹈知识融入到其中。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高等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微课与翻转课堂”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舞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学的便利优势,使得师生教学之间可以面对面沟通舞蹈动作,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教学而完成对基础舞蹈知识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提高了舞蹈教学质量。
(2)改变了师生角色定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由主导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主动吸收知识,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对高等舞蹈教育来说,在教学模式上也实现了舞蹈信息化教学,通过网络舞蹈影像资料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舞蹈教师有针对性的把所要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舞蹈课堂之中,通过这种信息化的舞蹈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
(3)精心设计的舞蹈教学视频可以有效优化舞蹈教学成果。在舞蹈视频教学中,教把舞蹈动作中的难点可以特意规划出来,浓缩舞蹈教学知识的精华,让学生们反复观看揣摩,有不懂的地方再指出来由教师亲身示范指导,在学生排练时,帮助学生反复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可以对照舞蹈视频中的相关动作边看边学,方便记忆。
(4)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和行为习惯通常容易引起教学两极化,尤其在高等舞蹈教学中尤为明显。高等舞蹈教学一般分为专业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前者的水平差异较小,后者的水平差异较大。对这种情况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平衡掉这种状况。
四、结语
现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在飞速发展,这种背景下,实行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等舞蹈教学中,非常具有优势,实现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等舞蹈教育融入一体的目标,有利于高等舞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陈颖.谈微格教学法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94.
一、实施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对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来讲,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参与进学习活动,不仅要获得英语知识,更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因此,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是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而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做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讲解英语阅读知识时,教师不能将阅读文章中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英语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能够自主学习。教师要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方案,像在讲解与昆虫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精彩的图片进行引入,先让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妙、昆虫的可爱之处,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化的阅读学习,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能力。
二、实施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养。英语,是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体现着诸多的思想。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讲解,而没有对英语语言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高等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具有语言规范性与内容丰富性,同时也有较强的思想性。所以,教师要开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与文章文本进行互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个人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 Every person Has the Right to Fail》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炼出一点人生道理。每一个人都有失败的权利,当代学生对于功利的追求心较重,让学生认识到失败并不可耻,对于学生思想的端正有着较大的意义。当学生深入到阅读文章中,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失败的权利,建立起正确的失败观,会使学生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容,生活理念变得更加积极。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高等师范学校“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策略也得到了成功的构建。
三、实施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
教学评价体制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的建立,会使英语教学活动得到正确的评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正确的指引。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各个教学要素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相同,写出的作文质量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建立起不同的评价标准,给学生进步的空间,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肯定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宽容处理他们在英语作文中出现的语法应用错误。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善于提出他们的写作提高点,为学生指明自我提高的方向。只有这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才能促进学校的学生成长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实施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是新时代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会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团队合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形式,团队的力量往往大过于个人的力量。考虑到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使其在学生时代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开展的方式有很多种,从氛围来分,主要有竞争型与和谐型两种。在笔者看来,竞争型的合作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在好胜心的引导下,学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扫读、跳读以及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与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在讲解跳读这一阅读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文章提出三到五个适合跳读的问题,让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共同寻找答案。每一个小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全部的答案,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为获胜组。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分工明确,按照教师所讲的跳读方法进行实践,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展示成果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与优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升自我学习水平。合理的竞争与有效的合作,是高等师范学校英语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实践。
五、实施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加强英语课堂交流的力度
课堂交流,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实到高等师范学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去,需要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更要进行听说训练。而课堂交流,是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需要针对某些英语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同时自己也深入到课堂交流活动中去,促进英语教学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玲(1972-),女,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67-02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作用,自然也就成为金融业不可回避的课题。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金融专业高等教育应该确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一、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高、中、低端及特色类人才都有其市场需求。因此,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江南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就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来看,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成为金融专业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实践教学是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目标与校外实习环境不协调矛盾的最佳途径
金融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故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然而实习经费的普遍不足,实际金融机构工作环境的限制等,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实践教学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运用、模拟业务设计及金融核算组织程序,实习成本低,仿真模拟的效果非常接近现实。校外实习不能达到的实习目的,在室内金融模拟实验中可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三)金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并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是分析研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的运用,则是通过模拟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素质教育开辟新的路径。
(四)金融实践教学为培养信息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奠定了基础
金融信息化的趋势对现代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金融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成为高校金融教育的新方向。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相配套,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为培养信息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及成效
(一)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现状
1.构建符合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将实践教育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考评体系,并且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
根据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要求,江南大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培养计划,统筹考虑金融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地分布于4年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设置了分阶段的、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方案。(2)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具体模式有两种,一是理论课结束后,单独开设实践课;二是在理论课当中增加一定课时的实践环节。之外,针对金融行业划分,单独实践课程又分为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证券业务实践和保险业务实践,将其与相应的理论课紧密连接起来,理论之后立即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了教学效果。(3)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在学期末短学期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2.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应用。在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江南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点钞机等相关硬件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商业银行软件、保险软件、外汇软件以及证券、期货软件。其中商业银行模拟系统以现代商业银行各种主营业务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的实务讲解、业务介绍、相关凭证、问题库和模拟实验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到模拟实践操作,最后综合考核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过程。一共有23个实验,包括了银行会计、信贷和国际结算各业务环节。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即整个实验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完成从银行会计人员以及信贷员、国际结算人员等各角色的转换,并熟练地进行各角色所有业务的操作,使理论教学中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使教学环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金融模拟实验室逼真地模拟市场,证券投资系统以沪深交易所的实时行情为依托,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训练学生的看盘、分析及实盘操作能力。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学生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通过承保、理赔、咨询等角色的扮演掌握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一系列基本流程和业务处理,达到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
3.进行校外金融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熟悉市场、了解市场,本着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贯宗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到实际金融部门实习的机会。通过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在适当时间安排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我们还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做分析,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成效
江南大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实验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除了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实习环境。通过模拟与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达到“体验”市场博弈、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实验室既可以体验银行会计、信贷、国际结算业务的全部流程及业务处理全过程,又可以与沪、深交易所同步运行,看到实时行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仿佛身临其境,随时可以观察盘面的变化,进行实盘操作。
2.理论结合实际,缩短了和市场的距离,提高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对金融模拟实验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目标。据统计,金融专业的就业率名列学院前列,而且多数都在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就职。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工科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育“工程化”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在岗位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江南大学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卓越工程”计划,将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师资队伍的实践化
学校应根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点及时调整师资结构,从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多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把一批年富力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并定期进行金融理论、实践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掌握新理论、新业务,转变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拓宽与校外联合的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与金融机构联合制定本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参与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邀请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满足为金融机构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学校除了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业合作外,还应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银监局、经贸局等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不同的实践锻炼机会。(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2]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校近十年的生源数量急剧增加,每年修高等数学课的学生数在4500人左右,而数学系承担高等数学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足20人,每个教学班学生数平均在140人左右,这种大班教学的现状在近几年内很难得到改变.大班教学很容易造成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了解很少,甚至老师很少能叫出班上学生的名字,更不要说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自古道:亲其师,信其道!可相对淡漠的师生关系很难在这里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对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感兴趣,而在这几年兴起的微课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较大优势而很受学生的喜爱.我校在把微课引入高等数学课中做了较好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此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侧重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课.现行教材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大多呈现出一种由“概念一公式(定理)一例题”所组成的数学体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很少涉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结论和滴水不漏的严格证明.至于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师生共同探索的环节,看似完美的课堂实际上少有新意和创新.正如有人说数学家们曾经火热的思考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
(二)注重学生共性而轻视学生个体能力差异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于很多不同省份,学生入学成绩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授课学时、授课内容都做出统一规定.不论学生禀赋如何,所有学生统一齐步走,统一的要求造成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统一的要求对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情况的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材已沿用近四十年(同济大学第一版编写于一九七八年),现在使用的是同济第六版(编于二六年).虽然经历五次改版,但更多的是概念表述的严谨化和部分知识点的删减,很少增加实际应用的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在讲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少有人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很大.
二、认真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针对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我系高等数学课任课教师在系主任的组织下,积极探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进行了如何利用微课进行高等数学辅助教学的研讨,并组织十余名高数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学习,理解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有哪些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程微课(Miro-Course Online Video),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时间短,“小”是指教学主题小和资源容量小,“精”是指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活动精彩,“悍”是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
对微课的实质和特点的了解对后面微课的制作前提.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微课类型
高数课教学内容多,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十二章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制作的微课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微课提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1.新授类微课,着重于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主要用于翻转课堂.老师针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知识点做成微课,提前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反转;
2.习题类微课,着重于讲解典型习题或较难的题,主要用于弥补习题课的不足.老师精选例题,针对一个例题制作一个微课,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微课,对于例题解法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可以随时反复观看,避免了下课后没有了板书,没有了老师的讲解而没法及时把问题搞明白;
3.问题解决式微课,着重于针对难点、疑点来讲解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作用是答疑解惑.老师针对章节中的难点知识和学生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对难点知识进行逐步剖析,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反复观看,同时对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复习类微课,着重于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知识脉络,主要用于章节复习.老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把每章的知识体系、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复习时更容易抓住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5.思想方法类微课,着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领悟数学精神.老师通过归纳整理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极限思想、微积分思想、化归、类比以及数学建模思想,针对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制作一个微课,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聚焦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取舍,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授课类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清晰,一般要包括引入一主题讲解一小结或反思.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微课与普通课程教学设计的区别,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决不能重复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否则微课就变成短课时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只是时间短了.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要合理使用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视听技术.不要为了震撼的视听效果而有意地加入各种多媒体视听技术,还是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视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