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09:28: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区域经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区域经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

第2篇

区域经济已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隐藏着社会动荡的危机,而区域经济的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本上来说,就是缺乏区域经济的管理,只有改善区域经济的质量,研究管理的目标和管理重点,才能使研究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管理是包括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科,侧重在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区域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一般把宏观的经济管理与区域的经济管理归入国民经济管理学中。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对国民经济供需和稳定发展都缺少必要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经过多年的研究,区域经济的理论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影响,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管理是进行经济问题治理的方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失衡,周围环境的恶化和贫富悬殊的加剧、分配的不公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如何进行治理也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1]。

二、区域经济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

在区域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区域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就要从区域经济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

1、区域经济质量

质量是固有特性可以满足要求程度,即区域经济的活动可以使社会与公众固有特性获得满足的程度。区域经济质量有时还要具有量特性,实现经济和物质的增长,使居民福祉得到普遍的增加,使区域经济的子系统可以协调的发展,使区域经济的财富得到稳定的增长。

2、区域经济管理

管理是管辖与治理,使组织系统可以正常的发挥出功能,保持组织的运行效率,解决问题,保证组织系统的不偏离目标。管理是优化配置所有要素的重要粘合剂,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智力要素。通过区域经济的经济实践,这种理论观点得到了证实。而区域经济质量的量,也就是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借鉴,而区域经济质的管理更是区域经济进行管理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出发点和结果都是效果,并不是效率,是为了使国民的福祉得到增强与协调[2]。

三、以安徽为例,提出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目标

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确定出发展的目标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省内各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使区域经济得到协调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既要使落后的区域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经济总量得到提升,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要加强政府宏观的调控,加强对一些落后区域的重点治理工作,以公共产品公平的提供实现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使各区域间的人均收入缩小差距[3]。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机会有时就是公平。安徽区域经济在管理中并没有使用平均主义的方法,而是加强机会的均等分配,使各区域间的发展起点保持平等。可见,机会均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使区域性的贫困与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公共产品均等的供给,机会均等的目标前提下,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制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徽省资源稀缺的现状与政府调控的手段,结合各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行[4]。要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与我国其它区域间发展的关系,把省域的经济置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中,跳出自身的范畴。尤其是安徽省处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一定要积极的争取国家的支持,还要加强与其它经济发展区域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加速在长三角的融合速度,努力帮助长三角提供起资源的支撑。在省域经济调控上来看,手段与方式都十分重要,和国家调控也有很大不同,所以,一定要对省域经济的调控制定好方针和政策。要处理好安徽省内的不同类型经济区域间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各区域经济的交往,做好资源的配置,做好区域间的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专业化,使各区域间的商品需求与发展上开始依赖,最终走向合作。鼓励与推动安徽省内各区域间进行合作,建立起经济的联系,实现共同的发展。例如:对沿江经济进行合理的分工,实现各区域间核心作用的发挥,通过产业关联和整体规划,使汽车、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业起好带头作用,加强农产品和农副食品的加工,开展规模化与产业化的经营。

2、区域经济管理的发展重点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系统的工程要实现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了解人力资本在分布上的差异,对各区域间不同市场化的程度进行分析,对农村工业化程度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些都是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抓住发展的重点,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开展两手抓的方式,使一部分区域发展起来,带动困难地区发展,根据现有城镇的格局,通过辐射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使区域间差距缩小,而不是牺牲经济发展快速区域利益,例如:加强对毫州、宿州和阜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水平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存在落后产业结构的问题,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所以,一定要加快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使经济效益得到增强的重要环节。例如:合肥市要加强汽车、工程机械和家电等产业结构的调整[5]。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的位置不断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人数储量以及人员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人才的培养和聘用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真正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却比较稀少。而且我国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较为密集,而中西部却相对比较匮乏。这种阶梯性的分布使越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源越丰富,越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越匮乏。所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从质量、数量以及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阶层性,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的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却严重落后。虽然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各区域经济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人力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在科技经济与知识经济并重的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知识水平、高技术能力、高素质文化的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和政府认识,在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抢夺成为了重点的发展措施[1]。各企业在吸纳人才后,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促进人才逐渐的成长和进步,这对优化区域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且目前在人力资源大力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逐渐降低,多数企业都有实力支出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这对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区域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的成长和进步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扶持。所以说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比如,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区域经济的控制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只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忽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跟不上不断改革的产业结构发展[2]。

(二)人力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大,但是真正具有高技术的人才较少,所以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每个地区人才的分布不均,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过剩,虽然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支持,但是也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高端人才,由于长时间的人力资源匮乏,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目前贫富差距大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经济特征,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优化,集中了很多的核心产业,这使得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相反,落后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产业占有比例小,经济发展落后,很难吸引人才加入,所以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这是经济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政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专业教育。

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说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还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地区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求,组建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以此来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水平。

(二)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存在教育水平低,专业技能匮乏等特点。针对这个情况,我国可以加大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加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3]。首先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就业信息的宣传,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开办农民就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大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国家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尖端人才参与到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从而改善人才分布不均问题。

(三)增强人力资源教育,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所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教育力度,培养出全面、高端的人才。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其它地区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优势,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通过人才的交流还能够促进人才自身的成长,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力资源进步的支持。所以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政府、教育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定会使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达到平衡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玉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1(15):44.

第4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国道省道;经济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6.243

引言: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的重要连接,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其经济管理需要提高关注力度,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质量,才能保障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将依照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要作用展开讨论。

1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基本上在每个地区都会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偏远的农村等地区由于公路交通运输非常不方便,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得不到发展就会阻碍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爆出偏远的农村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等都比较多,但是由于没有健全完善的公路运输经济,所以导致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等的滞销,导致偏远农村地区越来越落后。目前很多地区公路铁路等越来越多,这在很大一个方面上促进了这个地区的发展,使其走在了经济发展的前列。我们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出一个经验,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新经济常态下,整个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证。

1.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不仅能够使各区域的经济生产活动有序进行,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生产资源,同时还能够促进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进步。公路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升国民财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使各区域劳动分工更加快捷、便利、成本低,劳动效率和劳动效果都能得到显著提升。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环节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必要环节,公路交通运输能将社会经济生产的各环节相互连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更加完整化、全面化,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的有序进行。

随着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等,各类形式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帮助和扶持。公路交通运输业在整个交通运輸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常见、最主要交通方式,其不仅能够保证各类生活物资的运输及人们日常出行等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帮助和促进各生活工作项目设施的建设,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从现实情况入手,对公路运输的特点进行全面性分析,在详细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保证每人有事做,每事有人管,以此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管理的针对性,避免出现重复化和堆积化现象。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细化现有的管理制度,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保证工作方法的最佳化,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强化管理的最终质量。另外,可以适当运用扁平化管理方式,减少中间层的数量,简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幅度,增强管理的细致化,同时能够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防止出现信息闭塞、相互推诿的现象,从长远角度促进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2.2创新建设运营机制,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

第5篇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1经济管理学院0535-6902283 020201国民经济学 01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

02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

03经济统计与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0经济学综合 复试: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当前经济时事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939农业经济学 复试: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学知识,重大时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国际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根基。“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经济经营管理,达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环境及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提升经济水平造成很大困扰[1]。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政策方针,包括生产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模式调整以及农产品安全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提升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农民生活品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应在当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策略,围绕民生问题,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2]。1.2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经济产业中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市场混乱等问题,形成相对规范、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农村经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

1.3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方面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让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4]。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是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也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助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经济经营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对地区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实现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的增长,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受到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过程很大程度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经济经营管理机制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合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2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因素很多,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个别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选择去大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这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无法高效推广和运用,同时使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地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给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造成困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优化,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投入的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使高端技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也导致农村经营收入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经费没有纳入经济管理预算体系中,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

2.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没有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不规范,很多道路是土质道路,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给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和运用不足,造成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尽可能地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待遇,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人员开展定期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等,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中。例如,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性。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要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农业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应降低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量,发挥节能环保的生产效果。现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协调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防止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效果,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首先,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结合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模式,扩大就业机会,避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提升居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在政策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外出人口投身于家乡建设。政府可以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降低税负,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3.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资金及政策等方面加强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对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进行优化,改善交通条件,为地区居民安全出行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此外,应强化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居民致富。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我国农业改革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改革成效。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关注度,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经济有序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持续运转的前提。必须科学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农业经济过程发展中,应当深入探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剖析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新状况,最大程度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与国家惠农措施相结合,构建出具备可行性的制度体系。

2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自然耕地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助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

2.1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

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提升利用率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污染源头的控制,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资源的使用率,为后续农业发展提供力量,有助于提升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

2.2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方案。就市场需求而言,要明确农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采集样本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本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区域发展,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扩大农业生产效益[3]。

2.3建构多方投融资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符合时展需要的举措,为吸收外来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充分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加大农民的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相关人员的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外来投资者的青睐。这样一来,我国农业发展拓宽了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财政扶持、降低税率以及设立绿色基金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4]。

2.4加速农业的整体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应用科学技术时,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特色。根据内部环境的具体情况,结合农业发展方向,及时对生产方案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应该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积极吸收外部资金和资源,提升发展规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现代农业整体发展[5]。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3.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就日常的农业生产而言,需要加强农民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加强技术指导,针对性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充分挖掘各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发展农业,既要保证生态效益,也要保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可以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发农村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开展绿色旅游满足人们的需求。从生态生产线扩展到生态旅游线,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经济效益。开发农业旅游,既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发展农业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应用新兴技术还是建立现代管理模式,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利用政策效应吸纳人才,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可以通过人才研讨会,结合民生、社会、农村、环境、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研讨,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好的方案,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并完善基层信息收集渠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保证信息收集渠道畅通,才能及时接收农业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反馈,保证农业工作人员保持良好心态应对日常工作。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行政工作及时、有效、公开、公正,提高工作透明度,有效避免贪污、腐败等行为滋生。在出现利益纠纷或者责任问题时,明确职责划分有助于找到相关负责人,了解事件经过,避免浪费时间导致问题扩大化。针对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维护农业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利益维护机制平稳、有效运行,在维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其生活水平。

3.3联合当地企业,加强绿色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全面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停止高污染的工程项目,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积极推广宣传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吸纳社会资本,打造绿色品牌,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严格把握生产流程,确保品质,杜绝破坏品牌形象的情况出现。企业与政府合作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信用贷款模式能解决传统信贷存在的问题,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通过信用贷款,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贷款人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培养并引导信贷参与者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3.4提高农村内生驱动力

首先,要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采取一系列惠农措施以及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激发农民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吸引农村年轻生力军主动回乡建设。其次,对于回乡建设以及留乡创业的有志青年,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搭建渠道,创建机会。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乡村发展的前景,农民才能鼓足干劲,继续奋斗。相关部门一定要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以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着手点,实现增产增收。再次,新农村建设中一定不能缺少农民参与。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升村民对农村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政府部门需要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定期下乡,为农民提供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以及宣传表演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村民提升文化生活水平,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素养、有目标的新型职业农民。

3.5做好普惠金融宣传

用户良好的金融素养是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基础,也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途径。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受限。乡村地区要提高金融教育供给,提高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的认知。首先,合理规划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有序开展金融教育。乡村地区发展存在差异,居民金融知识掌握也存在差异。各地区需要主动摸查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序、高效开展金融教育。其次,做好普及性金融知识教育。乡村地区要构建完整的金融教育体系,邀请专家开展金融知识宣讲,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适当增加基础教育中关于金融知识的比例,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金融素养,继而提高家庭金融素养。再次,全面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教育作用。信用合作社及乡镇银行要开展金融宣传及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与方式提高用户风险意识,夯实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第8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经济 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知道,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迅猛,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劣势地位常常使它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而不能仅限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关注“三农”问题,推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必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管理上面,只有认真分析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找出办法,才能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何谓“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下,为实现生产发展目标,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环境重新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人才稀缺、资源稀少、信息滞后、生产力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但同时也反映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具有极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所以,做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工作,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市场体制、国家政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以及人才缺失等综合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未得到极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徘徊不前、毫无起色。

(一)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有限的农业配套措施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现状,致使很多时候国家或政府对农村的扶助政策仅仅停留在补贴阶段。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出现了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尚未具备健全的流通机制

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着市场流通机制、设施方面基础较弱,农产品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上依然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未能真正融入到市场中来,商品化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尚未建成一套健全的流通制度。

(四)市场竞争主体性弱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贸公司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地位,还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主体性较弱。

(五)农村基层队伍经济管理能力差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劣势很难吸引到人才。而农村经济管理混乱、队伍精神、素质建设不严,队伍成员普遍文化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弱、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困难。

三、如何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

加强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对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定要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放在首位,同时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强化。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一方面,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生产、管理、营销到交易阶段的发展均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体现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将“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体现农业化生产经营的特色。

(二)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

农会要发挥自身的纽带和联系作用,鼓励农民加入进来,依靠农会的各种优势和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提升整体效益,从而破解农业发展中的市场难题。

农会为农民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打造一支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强势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不断外出取经,引进经济管理人才,优待管理人才,强化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人才队伍的道德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加以引导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农民,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地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体现服务意识,密切联系农民开展“三农”工作。

四、结束语

对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必须从西部实际情况出发,掌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打造“三化”态势的农业格局,提升资源的合理使用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价值最大化,促使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学莉.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

[2]蒋素娇.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师,2006(09).

第9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渠道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保险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广西横县党校)

[作者简介:李辉(1974―),男,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