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可持续土地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09:28: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可持续土地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可持续土地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方法;思考

1 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 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2]谢俊奇.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资源・产业,2002,06.

第2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追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让土地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其本身的利益,还要在原有的利益主体以及关系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以便让各种利益主体在动态中实现新的平衡。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无法在管理中实现可持续利用,面对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土地管理中,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一、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分析

我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从人均方面来看,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索取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在可持续利用方面不加以关注,会让土地资源这种本来就已经稀缺的有形财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举步不前。提倡可持续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这是一种无论是对人还是社会,还是地球上其它的生命体,做出的最公平事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对人类自身负责的体现,以目前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看,做不到可持续利用,会威胁我们后辈人的生存,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我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浪费更多的土地资源,因此,为了下代人的幸福,在土地管理中引用可持续概念是必然的。

在生态物种发展的阶段上,土地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生物最终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灭亡,而这也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是生态系统继续保持动态均衡的条件,也是对除了人之外的其它生命物种的尊重。可见,在现今的社会,土地资源在管理规划中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整体公平的重要环节。

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土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性问题,说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机制需要不断的完善以及健全,但是要把各项机制落实到长期的工程中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

1.用科学的方法全面规划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节约程度,无外乎从农业以及城市用地两方面着手。在城市规划上,要做到严格的调查,不能盲目的通过各种项目,首先要做到的是用科学发展的视角,依据节约简单的目的,规划哪些土地可以用来扩展新城区,哪些土地不可以随意占用,对城市建设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在农业用地规划上,要考虑本地区新增人口、外迁人口,预测人口上升的趋势,科学的制定土地转让方案,让农业用地不至于无人管理而闲置荒废。通过对整个地区的规划,实现本地区的用地的科学合理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

2.成立评价节约集约土地利用小组,建立考核机制

土地资源的使用是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它不仅仅是国家的任务,还是每个人的责任,可以成立评价节约集约土地利用小组,建议考核机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管理。(1)政府部门和小组的职责要分明,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防止出现交叉而相互推卸的现象;(2)对农田要从根本上得到保护;(3)土地转让时要缴纳足够的金额;(4)在城市用地的规划上,明确使用的数量以及效果。

3.利用利益因素将土地管理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引导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中,是把土地单纯的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的,并利用政治方面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强制管理。但是实际监管部门可能会受到外来利益因素的诱导,做出违法操作的事情,最终导致土地的滥用,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制定对监管部门实行利益方面的奖励制度,这样就会刺激土地监管部门及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导监管部门对土地进行更合理有效的管理。同时,这还抓住了管理人员的心理,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利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的破坏。

4.对农村建筑用地进行规范管理

受全国大形势以及早期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土地管理是城市和农村采用不同的制度进行管理的,但现在,由于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不得不向农村扩张;而与之对应的是农村土地的利用率较低。所以,为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对农村集体建筑用地的转让制度进行规范,以此来达到对土地的合理管理。主要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管理:(1)对农村的土地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化改革,只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土地的不合法滥用,需要注意的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2)现在国内对于土地的价值还没有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价格评估系统,所以就造成了某些人利用这个漏洞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随意转让集体土地,为自己谋私利,因此,要完善土地价值评估体系;(3)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以此避免违法占地现象的发生;(4)对土地转让信息进行公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以避免暗箱操作以及灰色利益链条的产生。

三、结束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是国家暂时交给农民免费使用的。要想实现对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土地进行合理化管理,并对制度进行规范化改革,在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目前国内土地管理主要靠政府进行出资,形式单一且不利于行业的竞争与发展,现在要做的就是进行招商引资,利用社会力量对土地管理进行完善,使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以此兼顾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邵战林,朱道林,杨俊孝.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J].农村经济,2011(7):23-23.

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并且对于人类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各种资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所以,加大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含义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我国结合具体国情提出的,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指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不能对子孙后代的利用造成影响。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率,保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使用管理必须科学,也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实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构建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两点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在空间上高效利用土地,在时间上科学管理土地。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它自身的特点有着较大关系。首先,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的资源,它的使用空间具有特定性,所以如何在限定的空间内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在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想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走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之路都是不会动摇的。其次,可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一大特点。可生产性的程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科技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土地的可生产性能表现也不同,比如其中的自然因素水、地质、地形等属于自然性质。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有段,所以土地资源的可生产性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力。再者,土地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我国,土地有着明显的自然分布规律,这种分布是天然形成的。比如不同地区的地域分界、自然环境等,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区域性。由于这种分布特征是自然而为,所以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土地,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土地上生存和繁殖下一代,土地资源还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在当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资源能够取代土地资源。所以,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道路,才能够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三、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制度的各种法律、经济、行政措施的综合。国家在管理土地时,一般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和要求对社会各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管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以及农村用地三个方面。首先,工业项目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盲目批地、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非常常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调,而且很多城镇在土地的管理中经常发生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不对应的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双向调控,因此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产值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然而,城市扩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并没有长远的合理计划,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有些道路通车量较少,但是道路建设的十分宽阔,道路绿化带非常宽敞,这种不讲究实际,过分看重外表的做法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浪费。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达到了5%以上。很多城镇的城市容积率不大于0.3,有将近40%以上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上看,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降低了利用效率。再者,随着我国城镇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到城市当中。再加之农业种植收益较少,所以很多人也因此选择到城市中务工,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而且由于农村土地比较散乱的分布,很难进行高效整合,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有关标准,其中仅住房土地占用就达到了255hm2,所以,从整体上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严重。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土地资源用途管理机制。由于当前我国大量农地荒废,导致农用地用途变更现象增多,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在农业用地用途变更时,必须严格审查。可以采取耕地占用补偿措施,如果占用农业用地,则必须开垦出等同土地质量和面积的耕地,提高占用农用地的成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将现有的农业土地中优质农田的80%划入到基本保护范围中。其中,要将城市周边以及道路两边的农田划入到保护范围中,避免城市扩展对农业用地的占有。在满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农业用地进行通途变更,但是应当禁止修建永久性建筑,不能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用于房地产开发,一旦发现应当从严处理,并且恢复土地用途。要不断加强对征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征地政策,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制定出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热情的政策,让农民自觉保护农业耕地。其次,构建出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一方面,要从总数量上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范围内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序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将建设用地资源优先提供给国家鼓励的建设项目,将土地的界限明确划分,对用地范围实施控制。再者,构建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定出建设用地的年供应量,并且实施严格控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要深化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的使用要采取拍卖和招标的方式。实施土地租赁制度,保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另外,要进行土地资源的复垦开发。只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划要求,就应当对农村的荒地、废弃地进行开发,并且将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五、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所以,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不仅要保障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资源,开垦复耕。要限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集约利用的政策,对于农业用地的用途变更要严格控制。只有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土地可持续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夏奎昌.土地资源利用探讨[J].华章,2012(05):59.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优惠政策;技术队伍

由于我国面临着严竣的人口和土地问题,因此需要加快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观,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节约和集约用地,通过大力保护土地和加强土地资源再生的社会生产过程,即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及整理的力度,通过扩大土地自然供给来更好的增加土地经济供给量,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使用。

一、加快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

在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需要对已经利用的土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整治和管理等诸多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扩大再生产。通过不断对土地质量和生产力进行改善来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政府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情况下,更应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从而确保土地整理过程中资金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模式中,以市场运作模式、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政府立项、企业运作模式等三种模式为主,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过多的依赖于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展资金来源及渠道,实现土地整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核算,统一定价,并定期对土地资源价格进行重新评定,以便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在可持续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这是土地整理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需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作为重要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来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处理好内外的各种关系,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整体效益。同时还要有效的将土地开发整理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理顺其内在的联系,在规划方案拟订过程中综合、全面进行考虑。对于具体的规划方案,需要做到几个供选方案共存,这样才能从中选择与规划目标相符,而且综合效益最优的方案,使规划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依托于现势性较好的地形图作为底图,以其为依据来进行具体的规划,准确划分权属界线,及明确土地面积的位置。同时还要根据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来绘制各类地物及地类符号,做好田地规划工作,确保田块的各种参数要与其他各种规划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需要保护好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对于沟-渠-路-林-田-村等项目的综合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做好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工作,有效的降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观点,应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效益的取得不能依靠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需要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进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进行开发。另外,还需要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开发观念,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确保现有耕地质量和生产力的提升。

三、实行有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进行,对土地整理收益分配政策进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土地整理产业化运作中来,合理分配土地整理后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这样各参与主体由于有相应的利益,这就使其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各部门及相关权利人的关系进行理顺,其行为主体能够有权对土地整理汇新增的土地面积进行支配,使其对该项土地使用和受益具有相应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进行明确。

对于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加大支付的力度,对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可以将该项费用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支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可以设立土地整理基金,拓宽渠道,利用多种途径来筹措土地整理基金,并获取相应的收益。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念,并将其引入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加快对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来。

四、建立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和实现土地整理的高效益,则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土地整理队伍建设工作,强化土地整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土地整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整理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来有效的将土地整理专业人员与土地整理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编制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达到预期的土地整理效果。

五、结束语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人口和土地是我国发展中需要面临的严竣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更为短缺,这就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使经济发展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得以解决,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10.

第5篇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结构;原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agricultural land for important point, discusses the region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management and its princip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amework. In this framework, with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and as mainly rely on, will the land quality index as a main body, the main building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have five, maintain, improve the land quality, supply the land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balance needs targe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on-productive functions and achieve social environment support.

Keywords: the region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ex design; Structur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虽属于资源丰富的大国,但由于人均分配不均、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管理,最主要以指标值、指标量表征,通过它们来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已成为国际主要的研究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土壤学等理论为前提,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构建能客观反映土地利用管理的组合匹配状况、行为特征、集合度量系列指标的密切联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度量指标的制定,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反映与衡量,诊断、识别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制约程度、限制因素,制定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的方向机量化的范围。

一、指标体系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作为一种综合评价,主要的依据是指标,而指标是客观度量和描述事物与现象,是联系着关心现象、事物条件与状态的变化信息,主要包含有指标数值、指标名称。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土地资源的条件集合,主要由若干等级层次性、等级结构性、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指标,以构成有机的系列。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主要是由原始数据中直接获取而来,是一种基本指标,以客观反映系统特征、总结基本指标抽象、统计,区域可持续利用土地则是说明各系统的作用强度、联系、整体性的综合指标。而针对我国大部分区域而言,因人类影响坏境,且打破了自然平衡,追求单纯的均衡自然,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匮乏、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关注均衡打破各亚系统,以使物质能量能实现交换,尤其是注意系统动态变化,例如受到人为管理指标、具有控制意义的指标、空间与实践的动态指标、相互变量关系指标、内外环境交换关系指标等。

二、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由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管理系统具有自身复杂性,因此其等级具有层次结构,对该中层次结构指标的度量、描述,属于一种层次结构。同时也具有优越性:其一,促使系统更为富有意义且更为完整。在系统发生复杂变化时,层次结构功能可说明单个系统元素的产生影响;其二,各层次结构,根据层次的不同,以对元素归并分类,以完成任务;其三,各层次结构,根据每层次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对每层次职能进行深刻理解;其四,层次结构的成效性;其五,层次结构的可变通性、可靠性,对结构的局部扰动,不会扰动整个层次结构。

指标体系作为具有层次结构、互相关联的指标组,是指标组基本指标与综合指标共同构成。针对选择指标组,决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管理评价结构框架,作为指标体系的成功关键因素。必须采用简练、全面的指标组指标,透彻了解特点、功能、结构,清晰了解区域土地管理目标。

三、指标设置原则

因区域土地管理,具有层次多变性、系统结构复杂性、亚系统相互作用性,同时存在互相的输入与输出,有些元素、层次、压系统发生协同改变,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由劣至优或者由优至劣。所以,在选择最灵敏、内涵最为丰富的指标,以作为评价指标,较为困难。针对区域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管理的复杂系统来说,现在没有几个指标可对其变化趋势、系统状态进行描述,需将多个指标有机组成一个共同整体,利用指标体系对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在对区域可持续土地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下:

首先,客观性、科学性原则。在选择指标时,必须采用公认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各类指标可客观反映土地利用的目的和定义。确保数据的来源具有准确性,数据处理方法具有科学性,获得的数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对数据进行测定和处理、对指标进行聚合,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其次,系统性、完备性原则。由于指标体系属于有机整体,能全面度量、反应区域的土地利用评价特征、发展状况,能充分直接或间接的揭示不可持续因素,主要应综合考虑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人口条件等协同性,以防止出现相互重叠。

第三,地域性、层次性原则。由于层次的不同,功能与目标也就不同,对主导因素、总体目标、存在问题的评价,都会随着层次、尺度、空间的不同而产生蝉翼。区域自然条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区域可持续利用土地存在地域差异,也因土地利用的方式,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社会经济的联系,需要在设备上不断反映这些地域的指标差异性,必须针对性的设置。

第四,可操作性。在设置指标时,必须注意数据指标是否具有可得性,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可测性,以便于量化。在进行实际调查时,指标数据必须便于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或者从有关技术、管理、科研部门直接获得。

第五,社会经济指标与生物自然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土地管理、利用系统中,自然生态坏境、土地质量的变动或特征,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发展的符合作用而的得到的结果,表现在两类过程发生综合效益,在综合变化的关键点上反应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可持续性。

第六,动态趋势指标同静态水平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在现行的土地管理系统中,资源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必须综合考虑动态趋势和静态水平,以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评判。

四、结束语

由于在各标准体系下,指标数量、层次均存在较大差异,在系统总各指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对不同标准进行衡量时通常需利用同一指标。土地质量指标属于主要指标,而不是以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作为可持续评价指标,但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可持续性存在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属于我国的资源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重要的评价背景指标,不可作为直接的评判指标。在设置系统时,必须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原则

系统性、完备性原则、地域性、层次性原则、可操作性、会经济指标与生物自然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动态趋势指标同静态水平指标相互结合原则。

参考文献

[1] 齐伟.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2] 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3] 薛永森.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管理机制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战略

为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首先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建设,避免出现土地退化的情况。同时注意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评价,关注重点流域、西部地区以及一主要农业基地,查清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类型、根源、规模、分布。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的服务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模式。

同时加强对土地污染的控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问题的出现,保证土地质量。同时应杜绝出现过度放牧和采伐,做好对草地和林地的保护。同时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过度开垦的地区,应当有计划的做好相应的退耕还林,并且对于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应尽快全部退耕。同时完善防沙治沙工程,建立生态农业。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土地整理,与村镇、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改造等相结合。同时应注意保证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应注意选择一些条件好、效益高的地区进行开发。最后应制定出土地整理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二、实施土地产权安全战略

同时为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秩序,还应实施徒弟产权安全战略,建立起使用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感受管理宏观调控,完善土地资源管方式的转变,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首先应完善相应的法制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对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事件做好恰当的处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规划体系,做好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做好国土的规划、保证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都能够协调完成。同时加强落实管理,将用地指标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协调起来,保证顺利实现土地利用计划,并制定出配套实施管理的规章,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的检查和监督。同时还应建立起具有权威、集中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保证国土资源的充分可持续利用。

另外应加强土地行政管理,完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突出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制定出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土地权利主体的义务和权利,规范土地使用权。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和征地补偿,保障农村土地收益权。并严格遵守土地相关政策和法规,依法执政。最后应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充分做好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并科学发展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权及相关技术等市场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效控制土地市场,适当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并鼓励施行拍卖、招标等土地出让方式。同时应完善建设用地供应机制,科学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保证增量与存量互补、划拨与有偿协调。建立土地有形市场,以及市场信息公布制度,加强对土地信息的掌握以及对土地市场的监管,使得土地市场交易更加规范,保证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优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进行优化,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相互协调。在优化的过程中参与针对不同的地区来构筑对应的合理结构和布局,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应对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进行安排,针对实际情况做好新增用地规模的控制工作,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具体的土地资源配置管理中,首先应保证国家水利、能源、交通等一些重要建设用地,其他的用地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尤其是对一些闲置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的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相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体系来执行,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同时应重视国有企业调整的时机把握,盘活国有企业用地,充分发挥企业土地资产优势,制定相关用地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应推进城镇化,改善城镇用地制度,加快旧城改造,调整好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并充分做好城镇的用地管理,在进城镇用地时保护耕地,对农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证。最后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区域资源及经济特点,对读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产业,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经济带,完善土地利用格局。

四、建设土地资源代际配置

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储备机制以及代际外部性补偿机制,完善土地代际配置。土地资源的积累和转化是土地资源代际配置的有效机制。因此应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并对现有的用地进行整理,对一些被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同时合理处理一些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并且应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土地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后代人的发展力。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代际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自我约束。通过使用外部性补偿机制来完善配置,一是通过直接补偿,如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应补偿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二是间接补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补偿,上缴费用用于新增土地的开发整理等。三是强制补偿,通过规则、立法等强制行为主体遵守代际配置的要求。

总之,为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优化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29).

第7篇

关键词:县级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74-2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必须奉行集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因此,对我国来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更加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重要的影响。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并受这些条件所制约。近年来,县级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的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使县级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多变化,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县级城市的实际情况,就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

县级城市的土地经过长期开发利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土地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土地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用地随意性突出,土地利用不合理,严重束缚了县级城市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的发挥,更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县级城市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而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这对土地利用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县级城市应加强对各类用地的管理,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控制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而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保障,更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有利于从宏观上促进和引导城镇合理发展。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严格执行,真正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和合理约束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2 大力发展林业,优化农业用地结构

虽然林业在近期内难以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但应从其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出发,应加大资金投入,有重点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此外,应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形成科学的强制性和引导性的机制,促进资金技术投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开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应根据县级城市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用地结构。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时,要积极引导农民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未利用地。其调整的方向应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应优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如烤烟、脐橙、工业原料林等。应根据统一规划,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推进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3 控制耕地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目前县级城市的耕地减少的趋势较为严重,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控制和保护。首先,应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把好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严格执行占补平衡的补偿制度,以减少耕地占用。其次,应因地制宜,适当地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更加有效耕地的面积,弥补耕地的减少。最后,应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违法行为。通过多种形式规范土地利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4 合理安排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县级城市在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的发展,其村镇状况得到极大的改观,但其城镇化速度还较慢。针对县级城市当前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努力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盘活利用土地存量,科学制定土地使用标准,健全集约用地内在机制,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要用足用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全力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集约用地的共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依法用地观。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把保障供地与集约用地、保障供地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统一起来。政府应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促进县级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5 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

针对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保障县级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应重视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作为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不仅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措施,对于增加土地供给,保证县级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给更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应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政治及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土地整理。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土地保护,认真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县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10,56(4):37-40

[2]陈佑启,杨鹏.国际ki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10,21(1):95-100

[3]温明炬.全国重点地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56-57

第8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管理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对土地资源实施科学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也日趋科学化和合理化,但现实中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还依然非常严重。如何加强科学认识和正确管理,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

1.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我国的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很多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我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在大规模地填沟伐木和兴建住房,但因为初始规划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不过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被拆除,这些被拆除建筑所占用的土地一般都很难再进行农业种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2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因为长久以来受到的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很多农业种植者都存在只重视产量却轻视维护投入的问题,这样会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不仅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造成的恶果就是农作物的减产和土地贫瘠化速度的加快。

1.3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现实中,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总拥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并非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而且我国的人口又多,从而造成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用于农牧业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还低于一些亚非国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可以预见到,未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情况还会加剧。

1.4土地被不合理利用,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因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退化严重。一些地区还存在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的现象,致使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四分之一的草场出现退化现象,土地荒漠化的趋势非常严峻。此外,很多地区在进行垦殖作业时缺乏长远规划,乱施化肥的现象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这些地区土地的生产力下降。最后,虽然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被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但因为开发程度不高的关系,导致一部分土地的产出较低,土地的使用效益低下。

2.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的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应用价值的保持。从微观角度来说,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对土地质量加强维护,加强公民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可以促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更顺畅地进行;从宏观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以及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进而提升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

3.对土地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不断加强在土地立法和监督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通过不断健全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要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好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进而确保土地资源可以达到被合理利用的目的。从地方政府来说,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做好对所辖区域土地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

3.2积极采取土地质量维护措施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进行积极治理,要尽量增大植被面积,对于荒漠化问题更是要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以达到缩减荒漠面积的目的。其次,土地治理维护要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策略。对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尽量降低洪水等灾害对土地质量的损害;对于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问题,更是要加大惩戒力度。

3.3加强对公民环保意识和用地意识的宣传

对于普通城市居民,应将宣传重点放在土地的共有特征和公民责任权利方面,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农村人口和林业、建筑业等相关的单位和组织,宣传重点要放在环保行为的约束方面。

3.4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加强管理

现实中,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可以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建设并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来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山东德州253009)

【摘要】漳卫南运河堤防长、宜林面积大,但多年来的堤防绿化工作存在绿化资金不足、绿化管理及各项保障措施滞后的现象,本文通过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各管理单位能够借助堤防维修养护物业化改革的实施,充分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和环境区位优势,积极推行堤防绿化和工程管理同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解决投入渠道单一、管理积极性不高、绿化资金短缺和绿化效益低下的问题,增加绿化经营收益,使堤防绿化工作走上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堤防绿化;承包责任制;依法管理体系

Thoughts on Promoting Zhangweinan embank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He Xiao-qiang,Lv Xiao-jing

(MWR IOC Zhangweinan AuthorityDezhouShandong253009)

【Abstract】Zhangweinan long embankment, forest area, but over the years, Greening dike deficiencies green funds, green management and safeguards to lag phenomenon, this pap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management of each unit able to use dike repai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roperty of reform, full use of thei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embankment afforesta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located one of the management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effective solution into a single channel management initiative is not high, green capital shortage and greening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increasing green operating income, to make the greening embankment into a virtuous path,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Green dike;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1. 堤防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堤防绿化是开展堤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改善堤防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堤防水土资源、调整和稳定堤防群管队伍的组成结构、激发并拉动堤防养护人员劳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加经营收益的保障手段,直接关系到工程面貌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经营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走集资办绿化的路子。同时,在用足用好现有绿化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解决绿化基础性问题,倡导和发展高效、成材期短和适宜地方气候特点的立体化经营种植模式,使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2. 堤防绿化运作形势及措施

近些年来堤防绿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如气候严重干旱,浇灌条件恶化;周围苗木产区加大,承包收益降低;高杆树短期见不到效益干扰承包积极性以及绿化投入减少,承包经营户得不到绿化贴补等等,都对开展的绿化活动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和做法的前提下,认清形势、把握优势、转换机制,重新调整工作思路,按照´谁承包、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充分树立水土资源是商品的思想意识,围绕´土´做文章,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促成和完善以沿河群众投资投劳为主题的绿化经营承包责任制。主要措施包括:

2.1研究并用好现有的堤防绿化政策和群众基础,确立开展绿化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思想上,我们正确把握好四个原则:

(1)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立足目前的水土资源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分块搞活,综合发展,不论老树木更新还是空白堤段的绿化,都选择比较适宜的改革形式,多种形式并举,宜股则股、宜租则租、不搞一刀切。

(2)群众自愿的原则。更多采用政策引导、观摩互带、市场机制和利益推动的办法,积极发动,鼓励和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大力保护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互相兼顾,体现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准则。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适度掌握,尽力而为,求实效而不搞浮夸。

2.2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堤防绿化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针对绿化季节气候干旱、绿化经费没有保障等不利形势,要树立起水土资源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抓住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突出围绕市场和面向社会求发展。同时,组织绿化承包经营大户深入沿河村落开展宣传动员并进行现场观摩帮教,实施´龙头´带动策略,强化规模化发展和规模性效益。

2.3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绿化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并找准搞好绿化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亮点

近年来,绿化工作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干旱因素直接影响承包积极性;各基层单位不同堤段的绿化发展水准差异较大;新品种苗木资源的推广率不高,中低档苗木种植仍占有一定比重;部分堤段难于承包甚至人为毁林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管理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经营收益产生流失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和加以解决。主要解决思路是:

(1)早动员,强化宣传效能。以近年来绿化成功示范点段或堤防经营收益高的承包户为准绳,利用其效应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上堤承包绿化的积极性。

(2)积极解决绿化基础性的问题。在单位各项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帮助绿化经营户解决诸如引水配套、弃土平整、补贴高质量苗木购进或选育等基础性问题。一系列的措施使一些靠近村庄、多年难以承包和因浇灌难而长期空白的绿化承包问题得到解决。

(3)加快高新苗木品种的推广工作,大力实施堤防绿化市场化运作,向市场要效益。

(4)积极实施堤防老树木的更新换代和高科树种的辐射种植工作。结合绿化工作实际情况,对已生长多年且不具备成材价值的老树木进行分段、分批和分年度采伐,收入资金全部用于易新换代工作的循环投入。

(5)建立依法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巩固堤防绿化成果。为确保绿化成果的安全和健康发展,严格落实职工分队包干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定期检查和巡逻制度,建立护林公约和绿化安全奖罚措施,制止各类毁林现象的发生。

(6)完善绿化经营合同,根据绿化环境条件,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效益分配协议。在充分调动经营承包积极性的前提下,以协议约束的方式防止经营收益的不合理流失。

(7)建立以绿化经营承包为基础的国家扶持,个人、集体或多户联合进行开发经营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绿化投入机制,解决绿化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4积极培植既适合当地绿化特点又能反映整体管理形象的窗口性绿化林区。

(1)堤防绿化工作首先要把好苗木质量关。以速生树种为首选树种,杜绝效益低下、生长龄期长的原始品种混杂其中。在保障工程标准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增加浇灌频度和浇灌范围,保障土地墒情的长效性,提高成活率。

(2)坚持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宏观上把握堤防绿化的整体效果,在所管辖的横向范围内,建设一定宽度的、树种优质的和边线整齐的绿化林带,体现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上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堤顶硬化段、重点道口两侧等,种植一些风景性树种,建设有风格的、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性绿化林区,强调窗口和形象特色。微观上主要体现在,对树种的选择上注重当地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有机结合,从保护自然和保护堤防绿化多样性的角度,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规律,以速生杨绿化为纽带,以防止病虫害和防止气候、土壤不适宜为目的,确保绿化效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可观赏性。

2.5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和分配激励机制

通过推行堤防绿化经营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有效确保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逐步牢固群众基础,奠定将绿化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潜力和基础条件。在严格采伐申批制度和接受本局直接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投资形式、分配比重及管理方式等,不仅要调动群众承包积极性,而且要使绿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6点面结合,大力实施规模化种植经营

实施规模化种植可以更加有效地明确、完善和落实承包责任,对加强和方便绿化各环节的管理,提高经营户劳动积极性和重视度等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2.7以绿化促管理,实现绿化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建立绿化经营和工程管理同位一体的承包责任制,谁承包绿化谁就是承包堤段的物业化管理人员,并在经营承包协议中具体明确开展工程管理活动的职责、任务、标准和实现目标等,形成一种新型的协议性群管队伍,方便了管理、优化了队伍、调动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绿化经营和工程管理的同步发展。

2.8做好中长期规划,服务绿化可持续发展

按照绿化工作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的原则,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管理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绿化产业发展战略。

[文章编号]1006-7619(2015)08-25-38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