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旅游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品牌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品牌经济已席卷全球,旅游市场的走势已经表明,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时越来越注重特定的品牌。这主要是因为:一、旅游品牌具有较好的品质保障,能较高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二、旅游品牌有较好的认知特征,容易识别。三、特定的旅游品牌尤其是著名品牌能带给旅游者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对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来说,品牌化也有诸多优点。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愈加与品牌同生,但放眼中国旅游市场,品牌这一概念似乎还略显青涩,尤其是文化旅游产品,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问题。
二、我国旅游品牌建设的问题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相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独特的魅力。但“文化大国,难见名牌”却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旅游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品牌理念观,对品牌的定义、传播和竞争方式等方面的认识都还比较稚嫩。许多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旅游信息传播和产品或企业形象包装,但大多是从促销的层面进行信息传播和形象打造,注重的只是短期直接的营销效果,旅游企业并无“品牌战略”意识。很多旅游企业过度依赖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的成本过高。在品牌传播中,只注重品牌名称的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在品牌竞争中,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轻率的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形象的战术,如价格大战等。
2、品牌打造毫无创意
在目前的中国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中不难发现:一样标识的旅游饭店、星级宾馆;同样主题的公园、旅游产品;还有一个个相差无几的景点。旅游产品似乎都是克隆产品,各地打造出来的旅游品牌毫无特色。如北京、长沙先后克隆了一个世界之窗,但由于只是简单的复制,远没有深圳的那样火爆,自然与预期目标也就相差甚远了。如此可见,毫无创意、全无特色的旅游品牌是缺乏竞争力的,是产生不了品牌效益的。
3、品牌定位脱离实际
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形象从而赢得市场客源。而我国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定位上却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很显然,定位不准、脱离实际的旅游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终将被市场所淘汰的。
三、如何建设中国文化旅游的品牌
1、注重中国文化旅游品牌的质量内涵
品牌质量内涵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也是品牌能否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基本要素。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旅游品牌的质量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旅游的吸引质量。中国文化旅游是具有吸力的,这毋庸置疑。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形成了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圈”;相对于近东文化的“远东文化圈”;相对于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圈”;相对于东亚文化的“儒家文化圈”。这种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文化异质的吸引,这种吸引是巨大的,是不可替代的,这足以构成洲际和国际文化旅游吸引。
第二是文化旅游服务的特色与质量。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包含能够满足旅游者声明或暗示所需要的所有特点和特征。从文化旅游者的角度看,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文化旅游服务往往不如有形产品部分那样具有标准化和统一化,所以当文化旅游的供给者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是及时的、适宜的且带有人情味的,旅游者就会体验到体贴与关注,而同时文化旅游的导游、工作人员以及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给旅游者以良好的印象,那么文化旅游者所期望的文化旅游体验就能够圆满的实现,从而产生良好的口碑。
2、充分注意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为国际所接受,是因为大多数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族风情有着极大的兴趣,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旅游资源的瑰宝。可见,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关键。
曾有学者说过:“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还有学者说过:“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说明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在当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性竞争已越来越突出了。也就是说,文化性是旅游知识经济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上,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就谈不上竞争力。所以,我们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文化内涵,要把文化(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神话文化、生态文化等)同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产独有的文化特征,塑造旅游产品活的灵魂,使旅游产品更具有灵气,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说,在当今的旅游市场经济中,品牌就是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品牌就是优势、品牌就是形象。所以要使我国文化旅游在国际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懂得有效的利用我们得天独厚、悠久醇厚的文化资源,建设不可复制的中国文化旅游品牌,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国洪 《中国文化旅游》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方志远 《旅游文化概论》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 伟 《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5
[4]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5]宫 月 《浅谈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
景德镇的旅游去处包括陶瓷博物馆、浮梁古县衙、古窑、瑶里、中国瓷园等,以众多景点为核心,景德镇基本上形成了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艺流程游、陶瓷创意市集游、陶瓷古迹参观游等线路。一年一度的瓷博会更是各地游客领略瓷都魅力的重要平台。就目前来看,在众多景德镇旅游去处中,只有雕塑瓷厂是较为完善的,其中包括陶瓷店铺、陶瓷集市、陶瓷工作室、餐饮区、住宿区等,而景德镇其他的旅游景点则都是不够完善的。
二、建国瓷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建国瓷厂的现状分析。建国瓷厂的交通以及周围环境较优良,东接陶瓷大世界,西承御窑遗址公园,北邻十大瓷厂博物馆,与其他几个景德镇文化景点在地理位置上共同形成了陶瓷文化圈。早在几年前,建国瓷厂已经成为了一处陶瓷创意园,是现当代陶瓷艺术的聚集地,在红砖房内,大部分都是陶瓷艺术家的工作室、展厅,总的来说,建国瓷厂是热爱艺术、向往艺术的游客们值得一去的地方。
2.建国瓷厂的存在问题分析。 从旅游业以及环境艺术两个角度来看:(1)入口的标志过于单调,设置在入口两边的墙面上,并未达到应有的视觉效果,没有彰显出建国瓷厂的特色;(2)建国瓷厂后半部分的建筑和空间依然空置和废气,与建国瓷厂的艺术气息不相符;(3)红砖房的外部缺乏建筑景观效果;(4)建国瓷厂的展厅以及店铺多为高档瓷器,种类单一,缺乏大众化的中低端瓷器店铺;(5)建国瓷厂内部缺乏娱乐场所。目前调查来看,建国瓷厂内部只有有一家餐厅,名为“蓝莓”,以及一家咖啡店。
三、使建国瓷厂成为景德镇的旅游基地的措施
(一)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进行规划与改造
(1)入口再设计。目前来看,建国瓷厂的入口较为单调、小气,入口再设计应突出重点:入口大门或标识应彰显出建国瓷厂曾经恢弘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如今的入口左侧为“1949建国创意”一排大字,字体较为单调、离地面也十分之近,给人一种简陋之感。笔者认为,建国瓷厂入口左侧应做成为一面历史背景墙,利用陶瓷材料,表现出瓷板画或者陶瓷浮雕,图案则为建国瓷厂的发展史;应表现出现如今建国瓷厂的现当代创意陶瓷的特色。重点则是“创意”二字,创意雕塑或大型的装置陶瓷艺术则是最好的选择。(2)红砖房外墙增设窗户、绿化以及其他类装饰。建国瓷厂的红砖房内部都已形成不同风格的工作室、展厅,而外墙,缺乏相应的景观效果。以建国瓷厂解晓明展厅为例,由解晓明教授亲自设计的建筑外观绿化,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看,整体风格与内部相协调,不同植物的高矮搭配,绿色的植物配上红色的墙面,十分美观,极具艺术气息。然而,除了增添绿化外,红砖房的外观设计中,艺术家们可以多运用陶瓷艺术,如组合类雕塑、或植物与陶瓷的搭配艺术等运用,这也是增添工作室魅力以及吸引游客的必要手段。(3)停车场设计。利用陶瓷元素来打破停车场的单调性,例如用陶瓷材料做的雕塑或小品作为停车场标识,使陶瓷文化魅力在建国瓷厂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出光芒。(4)整体绿化。建国瓷厂的绿化非常欠缺,应增添景观绿化,而景观效果的好差主要在于各类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根据植物的季节性特点及不同植物的花期进行层次配置,使花期交错,使得建国瓷厂“四季如春”。(5)公共设施的创意设计。建国瓷厂内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集功能与陶瓷艺术审美为一体,陶瓷材料的垃圾桶、路灯、座椅等,是展现建国瓷厂深厚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细节。
(二)从经济、旅游业角度进行内部调整
(1)增添其他类陶瓷展厅、店铺。建国瓷厂应添设多元化的陶瓷艺术店铺,包括陶瓷纪念品店铺、陶瓷首饰店铺、陶瓷DIY体验馆、特色陶瓷展厅等多类店铺。政府应实行招商引资的政策,不断扩张建国瓷厂内的商业空间。(2)增添休闲餐饮娱乐区。除去陶瓷文化观光场所,建国瓷厂应多添设休闲餐饮区域,而此类店铺则应结合陶瓷文化元素,开设成为陶瓷主题餐厅,陶瓷主题旅馆等具有陶瓷文化气息的休闲场所。(3)多做陶瓷文化活动。每一个文化旅游景点都不单单是外在的、表面的热闹与繁华,而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魅力。建国瓷厂的艺术家和手工艺者们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多做展览等其他类陶瓷文化活动,从文化内涵上来增加建国瓷厂的竞争力。
四、建国瓷厂规划与改造的长远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很多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设有专门人员对企业文化进行宣讲,争取员工和社会认同。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在旅游企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树立公司正面形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最终达到以文化管理企业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成为一些有远见的旅游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举措。
本文以辽宁北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为例,对公司发展现状、人员构成、企业文化体系现状等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旅行社的文化体系建设现状分析,查找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文化认同建设进行探讨。
一、样例旅行社基础数据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辽宁北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L-LN-CJ00029)始创于2001年6月,是经国家旅游局批准,辽宁省工商局注册,特许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国际组团社,注册资金210万元。公司现为辽宁省旅游协会理事单位,大连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常任理事单位,是AAAA级旅行社,曾多次被评为大连市十强旅行社。旅行社的组织结构类似于事业部式。公司设董事长1人,总经理1人,下设财务部和办公室2个职能部门,公民旅游中心、日本部、东欧部3个事业部。此外,该旅行社还有多个营业部分支机构。
(二)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该旅行社总部共有员工21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13人,占员工总数的62%,36-45岁年龄段的中年员工6人,占员工总数的29%,46岁以上员工2人,占员工总数9%。公司从业人员平均年龄36.2岁,管理人员7人,最小31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42.6岁。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总体趋于年轻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年龄稍大。
从业人员的性别比例:从业人员中男性员工仅有4人,少于女性员工17人,占员工总数的19%,符合旅游行业特点,男女比例失调。
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情况: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拥有较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员工和较低学历的中职生各1人,在全体员工中所占比例均为5%,本科生占43%,高职生占47%。从业人员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为主。
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从业人员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专业、外语相关专业、经贸管理相关专业等三类,专业对口率较高。
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第一,利用旅行社的宣传册,对企业文化定位,但体系稍显散乱,定位不具体。旅行社宣传册上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以下定位,并印制成册,试图对企业文化进行认同宣传。企业箴言:真诚、务实、创新、争优。企业理念:责任、诚信、高效、协作。企业宗旨:质量、安全、专业、满意。企业品质:忠于企业、忠诚客户。企业精神:用心才能创新,竞争才能发展。企业愿景:希望公司能成为您最舒心的旅游之家;导游、领队能成为您最贴心的旅游伴侣。企业使命:打造一支“有理想、重信誉、负责任、受尊重”的高效团队,让合作者放心,让旅游者称心。
从样例旅行社的宣传语中可以看出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试图完成企业文化认同,但从企业宣传语中可以看出样例旅行社企业文化体系比较散乱,缺少凝练,企业箴言、企业理念、企业宗旨的表述相近,涵盖宽泛,重点不突出,给人印象不深。
第二,以年会、大型活动为载体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但定位不准,渗透不够,文化凝聚力不足以达到让企业文化认同深入人心的效果。旅行社曾在 大商步行街进行宣传活动;借助年会活动,展示员工精神风貌和才艺;但文化认同效果不佳。
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和传播。
旅游企业的文化认同既包括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文化认同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对所服务旅游企业的文化认同。该旅行社企业员工的对公司文化认同尚浮于表面,公司文化认同的渗透不到位,现有的企业精神文化不能落地发芽;针对旅游者的文化认同宣传不够,旅游者对企业文化印象不够深刻,企业文化所应具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
第三,现有文化体系中缺少对员工个人发展的规划和吸引,企业文化不能引起员工的共鸣和认同。该旅行社的企业愿景表述如下:希望公司能成为您最舒心的旅游之家;导游、领队能成为您最贴心的旅游伴侣。企业使命表述为:打造一支“有理想、重信誉、负责任、受尊重”的高效团队,让合作者放心,让旅游者称心。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关注旅游者接受服务的体验,关注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建立。但企业文化中对员工个人成长关注不够或提示不多,不能吸引员工注意,产生心灵共鸣和文化认同。
三、旅行社文化认同建设探讨
本文针对辽宁北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现状,对企业文化认同从文化体系设计、文化认同实施途径、企业文化落实3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精心梳理,把握重点,重新设计企业文化体系
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历水平表明,该企业员工对建设企业文化的理念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原有企业文化涵盖过于宽泛,脉络不够清楚,建议旅行社管理层,邀请相关专家,精心梳理,把握重点,重新设计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可以从形象塑造、行为指南、感情氛围营造和价值观树立四个方面打造企业文化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撑,实现企业使命,共享企业愿景。
第一,要完成企业形象塑造。从细节入手,逐步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文化内涵,进而完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首先要对旅行社进行品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品牌定位,明确品牌理念、品牌个性,品牌要素和品牌价值,在完成品牌定位基础上进行品牌传播,完成从内部文化核心理念到消费者认知的转换,实现企业品牌系统整合。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要逐步完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港中旅这样的大型旅游集团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打造方面颇有建树,从logo设计、服装系列、广告系列、产品系列、旅游纪念品系列。对于多数中小微企业的旅行社来说,打造完善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任重而道远,起步阶段可以从几个主要系列开始:VI设计的组合规范、标准字、标志、标准化、象征图形确定后,可以先在广告系列、导视系列、展示系列、产品系列、服装系列展开,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完善。具体事物体现在旅行社店面的设计风格、旅游广告宣传、赠送给旅游者的帽子、旅行袋、员工的工作服、旅游宣传彩页,出团通知等等。
第二,要完成行为规范系统整合。行为指南规范企业行为文化,建立行为规范系统。具体包括旅游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行为准则、服务礼仪规范、培训管理规范、团队建设与管理、优秀员工评选与管理、创新提案管理平台等内容。
第三,要重点营造企业文化感情氛围。对样例旅行社来说,男女比例失调,女员工远多于男员工,一方面女员工有心细、沉稳、性格柔和等优点,擅长从事服务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敏感、多话、爱攀比,好虚荣等缺点,成员间容易因小事发生矛盾,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首先旅行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生活和工作,关心员工成长,解决员工困难和忧虑,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旅行社要充分利用各种文体活动或拓展训练的机会,沟通员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感情,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四,要树立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又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企业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它以情感文化手段和一种相容性心理暗示来激发每个员工将其潜能最大地释放出来,它一方面肯定企业员工的奉献,另一方面使员工明白企业整体利益是个人价值目标实现的前提。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神统帅,整合企业精神文化,确立价值理念系统。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的使命(是什么),企业愿景(成什么)和核心价值观(怎么做),其次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达到企业彼此共鸣的意志状态,企业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二)视觉刺激,语言强化,行为导向促进文化认同
企业文化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和刺激。文化认同可以借助视觉刺激,语言强化和行为规范导向等途径实施。旅行社店面、电子商务网站、微信营销店要统一形象识别,在日常工作中,旅游服务中,不断地进行视觉刺激;以“微言大义”为准则,对企业文化宣传口号进行提炼,做到简洁明了、特色鲜明、朗朗上口,对核心文化理念进行每日一诵、每团一讲的语言强化,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企业行为指南规范对日常工作行为导向,让理念变成行动,让行动化为习惯,让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环境,形成充满正能量的企业风气。
(三)以活动为载体,以管理为保障,落实企业文化
(一)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旅游景点的开放,还包含很多相关行业,如食宿、旅行社、交通等行业。想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业,旅游业的景点和工作人员对旅游文化有很好的展示作用。旅游业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与景点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更影响到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对旅游环境的协调作用
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旅游环境比较复杂,所以,要加强旅游业和旅行社之间的协调管理。通过管理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管理工作要以旅游文化为基础,根据旅游文化的发展进行全面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旅游业的发展比较复杂,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以旅游文化为基本原则,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减少矛盾的激化。
(三)传统文化是旅游品牌的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建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业,对我国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支持。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不同,导致不同地域的景点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各旅游景点根据自身地域的文化特点对旅游景点特色进行品牌打造,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
每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背景不同,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独特性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旅游经济的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不仅能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对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措施
旅游文化是各个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支柱,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加强旅游业的文化建设。
(一)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游客和旅游工作人员,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素养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想要提高旅游区之间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人们的文化素养。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针对旅游业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利用制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使旅游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促使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创新,促进发展
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设要重点推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色,通过对每个优秀文化的介绍,建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能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旅游文化的创新,在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旅游业管理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旅游理论,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通过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关注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吸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外的经验交流,促进各国的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中,但我国的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并不健全。旅游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一方面靠的是旅游资源和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靠的是软实力,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伴随着中国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也蜂拥而上,很多投资者盲目的加入到旅游企业当中,经营旅游相关事务,也因为如此,许多旅游企业缺乏个性竞争,然而在众多旅游项目竞争中,对差异性的追求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因此,旅游企业应当寻求自身的独特魅力,建立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完善旅游业市场的发展。
二、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已经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文化建设也是旅游建设的一部分,以往单凭广告宣传的做法已经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因而景观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旅游业虽然以景区建设为中心,但是不能忽略作为参与建设和管理经营的旅游企业,随着竞争力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何为企业文化呢?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则是这个整体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价直观或价值体系上,人们在选择工作或者合作对象时已不仅仅关注于会带来多大利益更多的是对这个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它是一种看不到也摸不着的资源,确实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因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旅游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日益发展,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发激烈,越是竞争越要寻找突破,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关键的竞争点,很多旅游企业只关注一味的经济效益,却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员工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气氛,与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使得员工体会到企业的精神追求,进而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之中,并能够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我们都知道,一两根筷子很容易被掰折,然而当数十根数百跟的时候就很难折断。这是一个最简单而形象的例子。然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所营造的气氛尤为重要,企业再追逐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工作中是否心情舒畅,配合是否默契。且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也坚持“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管理理念,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给与员工最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在当今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员工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企业文化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隐患,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有助于增加核心竞争力传统的旅游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景区的建设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软实力的竞争日益突出,旅游企业之间不再单单以数字来衡量优劣,更多的以软实力来看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软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针对旅游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对于旅游企业这种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来说,人才是关键,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企业的竞争的资本,并且现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旅游企业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游客对旅游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企业发展,因此,旅游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加核心竞争力。(三)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旅游企业被外界所认识的大多以企业名称或者简介比较直观性的信息为主,很多游客或者非行业内人士对企业的认识并不多,甚至行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认识也并不多,无法区别开。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同的旅游企业针对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寻找出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公司内部认可,也可以将本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和同行认识并记住,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在生活中也会对企业的宣传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认同。
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对旅游从业人员甚至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旅游业更加完善,更加快速的发展。那么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都包含哪些内容呢?(一)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企业是人的集合,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想要实现的价值参差不齐,那么企业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观,培养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并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念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员工团结,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把企业所有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确定的总目标上来。旅游企业的服务多数是面对面的服务方式,相关的饭店餐饮等旅游企业由于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收入一般并且心里的抗压能力比较强,造成员工的流动性高。因此,旅游企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采取人性化管理,那么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选途径。(二)塑造统一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识别是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一种方式。而一个企业当中,每一个人的形象都代表着公司整体的形象,人的个性化又不一致,因此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塑造统一的企业形象。对于游客来说,企业形象相当于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如果企业形象深入人心,那么所带来的旅游效益更是可观的。在选择具体的旅游产品之前,游客最先接触的就是旅游企业的口碑形象,那么第一印象的胜出为许多旅游企业迎来了竞争优势,从而通过后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得到游客们的认同。同时统一的企业形象可以为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宣传,促进旅游行业各企业部门合作,从而更全面的发展。(三)构建企业核心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就是构建企业的核心精神,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形象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外在,而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企业精神。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注重对企业核心精神的建设,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活动都需要围绕着企业精神进行,一旦偏离则不被大众接受。(四)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那么就没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产品是基础,更是跟游客直接接触的商品,旅游者要享受旅游就需要购买旅游产品,而现在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市场不断壮大,不同的旅游企业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企业文化的差异也使得旅游产品充满个性化,游客可以更多样的选择,以达到自己的旅游目的。
五、当前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企业文化不断融入了旅游建设当中去,但是针对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员工服务意识不足企业是不同人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而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是服务性行业,无论从事其中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很高的服务意识。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很多欺诈、导游与游客发生口角的事件,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企业内员工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对游客的服务意识,更应该培养对景区的服务意识,景区建设是旅游的根本,而人们常常忽略了对景区的保护服务,常常在不经意间破坏了景区的建设,给游客也带来了很多遗憾。因此,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缺乏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导致员工服务意识不足。(二)企业形象不鲜明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决定着其在大众心里的第一印象。在激烈的竞争下,旅游企业对企业形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当下旅游企业不断增多,很多企业形象并不鲜明,甚至重叠,使得大众对企业的区分不明显,从而也影响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忽视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形象建设目的。(三)内部员工凝聚力较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管理模式,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但是任何企业都是以利益为根本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经营者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渐渐地忽视了对最基础的人文观念。使得员工在加入企业时有较高的兴趣,满怀着一腔热血前来奋斗,却渐渐发现,结果未必如当初期待的一样,文化建设的缺失,情感管理的薄弱,使得很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产生怀疑,即便企业依旧重视员工办实事、以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潜能,但是缺乏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的凝聚力逐渐减弱,更多的注重对自我升值,工薪的追求,甚至在公司内部产生不良性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团结,不利于旅游企业健康的发展。(四)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当今旅游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能够设计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产品是针对游客需求而产生的,很多旅游企业在开发和推广旅游产品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尤其是旅行社的产品具有很高的综合性,涉及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娱乐等方面,由于旅游产品的复杂综合性,在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接触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很多参与者只重视在旅游产品中结合吃住行方面的旅游服务,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融入。这样的旅游产品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对物质的需求,却将精神上的服务抛之脑后。
六、旅游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面对以上旅游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考究如何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促进文化融入旅游,促进旅游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共鸣和更新。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在旅游企业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对服务意识的培养,宣传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还包括整个旅游企业的所有职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尊重人的才能,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让游客在享受旅游服务的同时能够一同融入到旅游企业当中来,感觉到旅游企业文化,并认同旅游企业的文化,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从而也就实现了旅游企业最大的价值。(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识别度和口碑企业识别度和企业形象是相辅相成的,成熟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企业也成为了热门企业,很多经营者加入到旅游行业,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增加企业的识别度。在现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成熟的阶段,企业的形象也并不鲜明,需要旅游企业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合理的企业形象。在旅游活动中也要保持好企业形象,一旦产生不好的口碑,那么企业的形象在第一时间就会被破坏,那么企业就会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失去原有的客源,更破坏了潜在客源市场,那么企业的生存就存在了威胁。相反,如果营造好的企业形象,不仅会提高企业识别度,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并通过旅游服务来得到游客的认可,那么企业的口碑也会被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识别度和口碑。(二)建立内部培训机制,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员工服务意识,树立企业形象,建立内部培训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旅游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靠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还需要对旅游企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技术培训,对景区的保护培训等等,这些都关系着旅游企业建设和发展。(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法制宣传、企业宣传等完善的培训机制,在人员管理上丰富员工的技术知识,旅游管理知识,能够让大家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协作;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将公司的总目标传达给每一个员工,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一加一大于二,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四)培养文化创新精神,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事物都在随着时间发生这变化,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旅游产品也必须顺应人们的需求而发生改变,企业文化不单单只是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员工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如果企业文化一直停滞不前,将无法适应旅游企业的发展,所以培养文化创新精神是旅游企业文化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因此在创新旅游产品的时需要对文化进行整合和融入,拓宽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七、结语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群 旅游文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6
Exploration on Tourism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teaching level, also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lve of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We need grasp 4 aspects to the improvements: Integrate course content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stress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stress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platform for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s o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uild specialized teaching group.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group; tourism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1 旅游文化课程群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基础工作。
1.1 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 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 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 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 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 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 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 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 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 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现代旅游文化关注和研究的核心。一方面,旅游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让旅游者获得直接的观感;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模式随着旅游者流入旅游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文化的示范和散播,让旅游地的人们观感、选择与吸引。旅游活动之中客观存在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适应旅游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以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鉴于旅游文化的包罗万象,涉及学科多,课程群应整合师资和教育资源,组建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学科背景多元、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团队之中的成员都要选择一至多个旅游文化专题作为研究方向,并在团队内大力开展跨文化交流研究,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注释
① 朱建安等.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2、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4、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5、学习评价问题
贵州省位于西南内陆地区,是西南腹地,同时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省地貌类型较多,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四种类型。贵州省约有50多个少时民族,因地质地貌特殊保留了众多的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在黔东南地区,拥有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有优势的苗族侗族的原生态文化、原始自然生态和原貌历史遗存的“三原”结构旅游资源。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黎平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寨,台江苗族的姊妹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的施洞是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除此之外,黔东南地区还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还具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千百年屹立的侗家鼓楼,还有镌刻历史的精美苗族服饰,可以说,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垄断性、参与性、互补性等优势,已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被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是“苗族侗族文化遗产的核心保留地”,黔东南的独具特色、原始风味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是人类历史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该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6项(第1-3批共有52项,加上第四批公布的4项,共有56项),位居全国地级市的第一位,可以说,黔东南地区利用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代旅游,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二、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
(一)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现如今,黔东南地区以旅游引导城镇化建设已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居民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但仍旧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挤压下,影响了当地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状况的保护情况。城镇化建设从表象上看是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过程,但是背后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民族习俗等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苗侗少数民族的文化空间不断被挤压,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消失,这一矛盾从实质上而言,是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行不通的,而只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行不通的。可以说,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寻求平衡是今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
(二)城镇化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矛盾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城镇化建设确立后,部分区域规划不详细,甚至出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在投入之后,城镇区域的功能却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一些苗族侗族村寨,原本规划的是住宅区的地方,但因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城镇区域功能发生改变,土地用途也随机发生变化。此外,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脱节,城镇规划部门不能够及时调整土地的详细规划,致使旅游用地被搁置,拖延了城镇化建设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个别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建设由于未能处理好当地民众的利益诉求,而出现政府部门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导致景区规划建设未能有效监督实施而失控。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商业化
黔东南本是富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该地区自然风景优美,有着较为深邃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地区,上到年迈的老人,下到年幼的孩童,都有可能间接或者直接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事情,商品经济观念意识增强。在利益的驱使下,苗族侗族的后代不愿意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现状不仅使得有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技艺失传,后继乏人,并且在旅游业的发展下,当地居民过早的进入到发展旅游业赚钱的行列,而对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统计,苗族侗族自治州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这对该地区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过度商业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的淳朴民风能被商业意识埋没,其民族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取代。
三、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关系
(一)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逐渐形成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事实上就是拓展城镇的服务对象,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得旅游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使得小城镇范围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场所,这些场所会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很多原本需要靠外出打工挣钱来养家糊口的当地百姓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实现在家就地就业和创业,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并且,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苗族侗族居民开始从事少数民族工艺品、纪念品的加工与制作,直接或间接的从事相关的旅游服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资源的开发除自然景观外便是利用居民闲置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屋进行修葺,因投资少,风险少,经营灵活等特点,有利于农民开发经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及其他产品多是在旅游地销售,游客作为新的消费群体,有效地解决了旅游地产品找不到市场的问题,还解决了部分产品运销问题。此外,少数居民的零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得到现金收入,可直接获得消费者反馈的信息。由此,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较为明显的新兴产业。2、促进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加速了城镇的交通运输、通讯、水利供电设施的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以给游客提供便利优越的旅游条件去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的目的,提高了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此外,加速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1、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城镇化是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创造了更优越的市场环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不再单方面的向城镇转移,城镇内市场需求增多,更多的是现代服务业及新型业态在镇域内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专业化旅游职能,不仅对旅游业的各个职能进行分化,使之更能符合当地的旅游市场。2、城镇交通的便利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交通,连通城市和城镇间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使得区域经济得以发展。此外,高铁时代下,交通更加便利,使得游客出行便利,因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可以说,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括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后的多元文化人文景观的感知。
四、黔东南地区苗侗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提高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因而,提高认识是对苗侗族民族文化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高铁时代下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建设,基于此,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保护和传承苗族、侗族传统文化需要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因此,苗侗少数民族首先应当意识到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只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够成为可能和可为。
(二)大力保护和扶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非遗传承工作,一要着力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研究制定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名录体系,为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要逐步制定完善非遗保护政策和工作机制,加大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以保证非遗项目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的正常开展;三要加强大型活动的开展与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传播面和影响力;四要健全非遗传承人医疗保障制度,给他们购买医疗保险,保证传承人良好的身体传承条件,控制、降低因为生命健康问题给文化传承带来的风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保护实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根植于苗侗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重视发挥基层民众的作用,苗侗族少数民族生活在西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山寨是广大民众繁衍生息、生产劳作的地方。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这些村寨为其文化活动空间并通过村民进行传承。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应根据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的特点,结合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开展,实行分类保护。具体而言,如对苗年、苗族鼓藏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实行实施整体性保护;对苗族银饰、苗族刺绣、苗族织锦等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通过建立文化传承专业示范生产基地实施生产性保护;对不具备市场开发价值或市场价值不大不宜进行产业化开发、传承对象少且面临濒危失传的非遗项目实施档案化保护,等等。如此,保护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以建设“旅游大县”为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最近,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咸阳考察时又指出,要紧密结合实际,全面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快资源优势转化,靠科学的理念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推进地区社会文明进步、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淳化是一个国定贫困县,县内龙头企业少,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受观念、资金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较为严重。但淳化县境内生态资源优越,森林覆盖率达到38.6%,可谓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周秦汉唐均为京畿要地,秦汉时期以“三辅名邑”誉满九洲,时期曾是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拥有秦直道、*、唐“三阶教”刻经*和*反击战旧地、*故居等各类景点30多处,加之淳化离西安、咸阳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又是世界三大苹果优生区之一,绿色果品、肉蛋奶、蔬菜及特色小杂粮等无公害农产品倍受都市人青睐,发展绿色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和“农家乐”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年10月,县十五次党代会审时度势,立足资源优势的转化,按照“以旅游带动生态园林山城建设,以生态园林山城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思路,确定了建设旅游大县、果业强县、生态名县的奋斗目标,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证明,“三大目标”的提出是符合淳化实际的,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不仅更新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淳化的知名度,使来淳化的游客和投资商日渐增多,仅今年第一季度来淳化的游客就达10.5万人(次),合同引进项目6个、引进资金4.71亿元,带动了淳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在全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目前,我们要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依靠科学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绿色主题,实施重点突破,全力加快旅游大县、果业强县、生态名县建设步伐,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促使经济社会呈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建设生态园林山城,靠良好的招商环境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开放水平。建设旅游大县,首先要建好县城,要以县城基础设施的改善来优化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引进龙头企业和大的项目与资金奠定基础。为此,一要围绕建设人居环境佳、开放程度高、创业条件优、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园林山城和西咸都市圈“绿色生活基地”的目标,加快实施甘泉湖、梨园广场、兴淳塔、淳化图书馆、县城正街改造、县城“穿衣戴帽”、垃圾处理场等近期县城建设“十大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半城山色半城绿、一湖清水两岸城”的生态园林山城新景观;二要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目标,加大县城卫生整治力度,全面推行临街门店卫生“四包一管理”和城区卫生“包段包干全天候保洁”责任制,建立完善科学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干净、卫生、清新的县城环境,使县城面貌在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三要以县城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千方百计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让游客和投资商在淳化“住得下、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