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有资产管理成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有资产管理成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有资产管理成效

第1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措施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加强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和责任。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高等学校己经形成相当可观的国有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缺乏

高等学校长期实行的国家高度集中的全收全支型管理模式,教育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无偿拨款,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使用上也不核算成本。因此,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对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上的一种偏见,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2、产权观念淡薄。3、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些高校尚未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由各职能部门分块分片履行,这些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也无法综合和统一管理。有的高等学校虽已建立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没有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没有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使其难以发挥其职能作用。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校内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环节衔接不紧密,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三、高校产业规范化过程中管理制度的缺乏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现有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尚不健全。有的学校连《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都未出台;有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形成体系,未能系统构建母系统、子系统。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之间协调性、衔接性方面还有欠缺。

从管理制度涵盖的内容来说,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形势和新情况的出现及时予以修订与扩展,形同虚设。校办各经济实体的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对资产的购入登记、使用监督、财产处置等制度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来说,没有使其真正落实到位,从资产的购置、验收、领用、使用到维护、处置等环节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一)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资产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几个部门兼管。由于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易造成账实不符。而且,出问题时往往是几个部门都去解决又都没有解决,造成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

(二)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履行、管理制度的落实归根结底要依靠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很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既没有专职财务人员,也无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一遇到问题就不得不求助于其他部门,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在高等学校校办产业规范化过程中,明晰高校产业产权关系是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客观性要求。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规范化管理,学校首先过渡为资产管理者,企业逐步过渡为资本经营者,实现事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一、建立资产评估制度,做好产权界定,明晰产权关系

(一)严格“非转经”手续。

做好产权界定高校进行经营性资产投资时,要按照国家“先审批、后投入”规定投入,按照“先评估、后流动”的原则对学校投入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严格执行非转经资产的审批制度。

产权界定是依法划分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力范围、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明确产权界定范围,并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进行产权登记,发放产权登记证。

(二)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明晰产权关系

高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避风险,理顺产权关系,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是每个高校二次发展的选择。高校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主要是依托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对于这些企业无形资产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尤为重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确保学校既得利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高校应根据自身基本情况,结合国家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制度,制定和完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行经营性资产价值管理。

第一,要建立实行经营性资产专项登记管理和专项考核管理。学校要与经营者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以此来考核经营者的业绩。

第二,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必须向投资者缴纳经营利润,资产管理公司要向学校缴纳一定比例的资产占用费,以此来理顺资产所有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建立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效仿财务总监委派制既能贯彻现代企业制度,又能使学校行使监督权,适应高校校企实际情况。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效益

高校产业国有资产的经营,最终运作方式就是资本金运作,就是把学校投入企业的资产进行产权管理和投资企业的存量资产管理以及资产形成的红利管理以资本金运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的审核与确认公布制度,促进学校对其资产经营状况实施有效监管。将考核结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人动、年终考核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明确投资方和经营方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承担的责任,最终完成责权利的统一。

高校对校办产业的管理,应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校办产业不能只顾收取不顾收入,校办产业不能只顾占有不顾学校的权益。学校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来管理和发展校办产业,还其市场主体的地位;而校办企业经营者则应明确参与企业管理的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黄英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探析[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事业单位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其依旧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标准化水平。考虑到此项管理工作非常复杂的现实,事业单位在改进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与目前的不足相结合,以保证对策的科学性。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现存问题

目前,此项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下述几项:

1.事业单位的实际领导者并未真正重视此项工作,间接导致管理成效长期处于低下局面。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国家一直都比较重视,并为此制定了多项管理章程,但是,事业单位的领导并非都能够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深远影响。部分领导虽然按照国家要求,对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但内心深处却并不一定认同。这就造成管理改革及创新长期停留在口头上,进而影响到了实际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管理模式的差异,致使各地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状况各不相同。管理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责差异及管理方式差异上,其中,前者主要是指资产采购管理方不相同,后者则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审批标准缺失或者未得到执行等。这些情况的存在 ,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成效各不相同,现存问题也有多种表现形式。

3.没有合理利用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办法,也是我国在这方面进行的大胆尝试,自2009年试点后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举使得各地区、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由于利用效率低,信息系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等。

(二)对策建议

尽管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措施,但此项工作的开展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此种局面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点,第一点为执行力不足,配套机制不完善;第二点则是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限制了管理创新。因此,事业单位在改善此项工作的过程中,也应根据当前的问题,结合成效低下的原因,积极探索与自身实际相适应并符合此项工作要求的管理新路径。为此,本文建议事业单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借助全方位的管理调整,来促进高效管理的实现。

1.相关领导必须重新审视国有资产管理改进的必要性。国有资产管理目前所处的局面与领导未充分重视此项工作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所以,在解决现存问题的时候,也必须以相关领导观念的转变为第一步。领导的言行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风气及职工的工作态度、价值取向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单位领导自身都不重视资产管理的情况下,此项工作的负责人思想就会比较松懈,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不自觉的放宽松,管理疏漏就会难以发现。所以,只有领导对此项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调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实施者的积极性。在具体做法上,本文建议相关领导利用职工会议的机会,对此项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强调,凸显此项工作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此举需要以领导摆正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为前提,以相应的工作职责划分为保障。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此项工作的开展才可能协同一致,工作效率的提升才可以实现。

2.创新管理机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相关机制提供保障,所以,创新管理机制也是目前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之一。机制创新非一夕可成,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要求是:以国家相应要求为依据,立足管理实际,借助创新管理手段、确立责任制、规范管理程序、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等办法,对国有资产的采购及处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升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水平。此举可以帮助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途径,因此,相关单位有必要尽快将其付诸行动。

3.完善信息系统,并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信息系统的引入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使得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更高。因此,考虑到目前该系统利用率低、积极作用有限的情况,相关单位应注意在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该系统,使其在推动管理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此举不仅可以解决管理中目前广泛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还能够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适应现实要求的必要途径。

二、结语

整体来讲,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依旧普遍存在领导不够重视、信息系统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再加上现行机制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限制,此项工作的改进举步维艰。对此,本文建议通过改观领导认识、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并合理利用等方式,来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艾为红.以资产清理清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以宜都市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1):88-90.

[2]许建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视野,2015(24): 75-75.

第3篇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方利益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重复购置,浪费严重;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内控不足,管理无序等问题。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水平决定着学院资源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学院的综合实力。本文结合我院情况,阐述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现状并探索改善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改善思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及人才培养的方式转变,教学科研设备及后勤保障设备等国有资产采购与管理都发生变化。高职院校的资产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院的规模及办学条件和水平。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一种。它是指该院校占有、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非增值性、无偿性及财政分配性。它具有为高职院校师生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无偿使用占有及地方财政部门拨款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家高校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推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确保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建设。我院目前主要采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形式,集中采购有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公开标、协议供货、邀请谈判等,分散采购方式主要由各使用部门自行采购。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虽然有很多具体的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但是归根结底,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本质上是对高职院校资产产权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2]。目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购置周期长,程序复杂。目前高职院校的采购流程主要有使用采购论证、职能部门报批、院务会立项讨论通过、财务配套物资资金、确定采购方式。在招标管理过程中,使用部门往往为了论证参数更充分,在申购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经常会出现申报一周内就要使用的情况。一个采购项目从立项到签订合同送货,一般在45天以上。有些医科类、农林类等学校,其理论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在申报过程中所花时间往往更长。环节中只要出现小问题,采购周期就会延长,影响采购效率。非常规的采购项目、小规模采购或小额设备会因参与供应商少而流标;人工成本和服务成本的逐年提高,使用部门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或是提高采购标准导致流标;采购需求不明确、标书编写不规范、评委专家问题、评标过程的失误,人员的短缺让资产管理人员疲于采购招标、资产日常管理与处置等事宜,这些都造成效率的降低。

2.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在使用方面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大部分学院的“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等现象仍然存在[3]。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由于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闲置的现象常常发生,前几年有一些设备买回来不能使用,使用效果不好而弃之不用。3.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三、改善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工作高效率开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状,改善现行的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第一,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第二,对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第三,紧跟时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在现有OA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自有办公系统的对接。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我院新施行资产管理办法自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条线比较清楚,特别是内部管理,避免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内部控制管理已在学院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国家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载体,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高职院校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是实现高职院校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合理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职能的发挥,加快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卞存军 李洋 贾文圣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37-139.

第4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深化路径

一、前言

通常来讲,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其他资产三大类,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类别资产的特性,按照相应规定确定具体的管理措施。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下,事业单位大多对此项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但改革深度明显不够。所以,采取强化措施、加大改革的深度与广度,是目前一项亟待落实的工作。

二、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认清现状,为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虽然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貌已经有所改变,工作中的问题也明显减少,但此种情况依旧与改革目标存在距离。所以,为了达到全方位改革、合理创新的目的,无论是制定改革方案,还是确定具体的改革措施,都必须以此项工作的现状为立足点,以认清现实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概括来讲,此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不重视资产利用效率、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岗位设置有待优化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当前管理中的弱项。所以,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应重点关注这几部分,以保证改革措施的针对性,放大措施对改革成效的影响力。

(二)强调全员参与的必要性,增强效率意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并不是一项仅凭个别人就能够做好的工作,其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健全机制的保障,还需要全员参与,这一点是由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布特点决定的。鉴于此类资产并非是集中分布的,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确保相关人员参与,以减少管理疏漏。通常来说,此类资产分别涉及很多方面,再加上各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员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全方位的资产管理,就必须要使真正了解资产状况的人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全员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形式,可以起到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感的作用。参与管理能够改变职工的心态,在事业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自觉地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此种自觉性带来的好处,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还体现在管理范围的全覆盖方面,可以显著提升管理的透明度,将暗箱操作事件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所以,强调全员参与除了可以改善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之外,还有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减少资产损失。另外,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必须重视以提升使用效率为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向,以避免浪费,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并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好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

(三)提升执行力,确保管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现行管理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现行规章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规章制度的部分要求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这种情况,事业单位应通过提升执行力的方式来改善。执行力是贯彻管理要求的保障,离开规范执行的管理章程是发挥不出实际作用的,事业单位必须承认此项事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于国家,因此此类资产的使用必须确保用途合理。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违规使用,在使用管理方面,必须贯彻相关章程的要求,规范执行预算,杜绝超支。同时,管理中也要重视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无论是资产盘点,还是会计核算,都要按照制度执行。这样做可以使得资产管理程序化、流程化、规范化、有序化,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减少管理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以责任制为主,审计监管为辅

对于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可尝试通过明确职责的办法解决。明确职责可以防止发生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同时还可以使得相关责任人在管理工作中更加自觉。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自觉性,现实中也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奖惩制,即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考核,并对管理成效明显者和管理失职者分别给予奖励、处罚。此举能够从思想层面上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对于经常浑水摸鱼的人来讲,为了避免惩罚,他们自然会想办法改善工作。所以,责任制不仅可以起到激励进取的作用,还能够约束工作态度不端正的人,正面作用十分明显。在确立责任制的基础上,还应以审计监管为辅。审计监管在保证资产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若合理利用此种手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流失,配合责任制,实现全方位管控。因而,现实中应注意将责任制与审计监管结合起来。

三、结语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虽然目前国家和事业单位均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目前的局面与管理创新还有不小距离。改革是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认清现实,以确保管理方向的正确性。同时,还应以全员参与、强化执行与审计监管为保障。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杨小华.关于县(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5(09):16.

第5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 会计管理 市场经济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34-02

国有资产就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由国家拥有的资产。它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如何保管好、利用好巨额的国有资产,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尚未实行两权分离,没有真正的经营自,经营绩效非常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开始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活力日益增强,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资产管理成效显著,国有资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国有资产已经有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然而,从总体上看来,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许多企业仍然因为改革滞后而难以摆脱经营困境。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仍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国民经济的命脉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国有经济的手中。而且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国有资产效益不佳、使用效率低下;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和相关法规很不健全:高新产业和技术、产品研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等等。因此必须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是理论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并且到目前为止,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是丰富。“国有资产会计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以及与财务管理的统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理论成果。

1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概念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国有资产及其发变化的过程进行会计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以及与财务管理的统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理论成果。

关于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理解:

(1)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的独特性决定了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必定有别于其他会计管理。既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目标,还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职能。

(2)国有资产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评估、监督等等各个方面,根据国有资产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特点,对其实施会计计划、核算、考核及分析等会计管理方法,最终形成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方法体系。

(3)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对国有资产进行会计管理的手段。国有资产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资产,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客观上也需要实现与会计管理的统一,构建形成具有国有资产管理特色的会计管理体系。

2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国有资产已经有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国有资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状况有很大改观,国有资产管理的成效不容小觑。但从总体上看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仍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国民经济的命脉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国有经济的手中。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具体来说,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清。

(2)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国有资产效益不佳、使用效率低下。

(4)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和相关法规很不健全。

(5)高新产业和技术、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6)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2.2 加强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为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重要作用,必须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制。然而,要想做好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对国有资产加强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盘点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国有资产配置。

(2)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力求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进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从会计确认和财务管理的角度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同时也为会计管理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国有资产会计管理有其特定的形成依据和形成条件。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形成依据可以大体分为:会计本质方面的主观依据和当前资产管理现状方面的客观依据。

受托责任是在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管理者让渡财产保管权和使用权时发生的,会计从本质上说是有关受托责任的一种管理活动。这样看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会计就是受托责任会计,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则是一种明显的受托责任关系。

会计在认定及解除受托责任的过程中对体现了对国有资产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所谓的会计管理。所以会计本质的这种受托责任观念是对国有资产进行会计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国有资产进行会计管理的客观依据是当下资产管理与会计确认和财务管理相统一的局面。全国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新形势下,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加强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工作。”这为国有资产会计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形成的现实条件是:现行的国有资产计价核算管理方法。资产计价核算管理属于会计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助于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实行严格的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有利于逐步实现与预算管理的衔接和与财务管理的结合。现行的国有资产计价核算

管理办法,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突破,构成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形成的现实条件。

4 加强国有资产会计管理的具体措施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首先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保值,其次要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最后要实现国有资产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从会计的角度看,加强国有资产会计管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4.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包括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产权收益分配制度和资产评估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到位,做到固定资产家底清楚、产权明晰。具体来说:

(1)完成产权登记,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合理优化资本结构。

(2)全面加快资产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4.2 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各个责任中心分别负责的业务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责任会计制度要求建立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首先要根据各级单位的权力、责任及业绩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还要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点,以责任预算、控制和考核为内容,最后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反馈而形成。责任会计就是要利用会计信息对各个分权单位的业绩进行计量与考核。

4.3 坚持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登记收入则意味着资产增加,登记支出则意味着资产减少。如果企业已经承担付款的责任但尚未实际付款时并不登记支出,利润自然高计,资产补偿或保值便做不到。

因此,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坚持权责发生制,按照取得收款的权利和承担付款的义务来登记收入和支出。还要公正合理地确定企业损益,并确保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

4.4 实行稳健性原则和通货膨胀会计

金融危机以后,伴随着中东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等多重因素,全球通胀压力逐步蔓延。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轮番上涨,CPI不断走高,“负利率”倒挂现象愈发突出,通胀形势日益严峻。我们知道,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按照币值不变的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基本上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情况;但当处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则会较多地背离真实的资产价值,会计信息给使用者带来的并非是真实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国有资产就应该实行稳健性原则和通货膨胀会计。

4.5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反映和监督。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与会计核算有着密切联系,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所需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计不仅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对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即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收益分配和处置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需要做到:

(1)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系统。

如果没有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会计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完善会计管理体制,改善会计发挥职能的环境。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真正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除需要企业内部监督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审计部门、税务财政部门以及司法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控制,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从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能够正常发挥。

(3)实现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

会计人员在从业前必须要通过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考核。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现状 改善思路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同时又刺激着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进而需要国家公共事业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生活的幸福安康。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就是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一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它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等。其中行政单位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派;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单位、社保交通事业单位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即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各种事业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非增值性,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偿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无偿使用和占有财政资金形式的国有资产;财政分配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配和国家及地方的财政预算、财政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隶属于各个单位部门的一种消耗性的资源,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具有部门占用性、消耗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国家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现阶段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缺乏一个标准来公平合理分配国有资产

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现阶段,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公务车等资产的配备,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资产配备的不公平导致有的部门资产剩余,有的部门资产紧张,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重政府的财务负担,也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此外,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或个人的自私自利观念作祟等因素,导致资产重构、滥购的现象发生,加剧资产的流逝现象。

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流失和浪费问题非常严重。由于一些资产所有单位的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丢失和损坏的现象常常发生,比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车私用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一些单位对外出租的房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产所有单位收不到租金,使得单位的财务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国有资产的损坏赔偿制度不完善,加重了资产的隐性流失和浪费。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其中有大量的死账、坏账,以及大量逾期借款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缺漏。

(三)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只凭领导个人意愿擅自处理部门资产,完全忽视单位财政部门的作用,无视资产处置的评估程序;更有甚者,一些单位随意转让、报废或者是捐赠,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也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单位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界定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管理权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鼓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施效率。 第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用价值。在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有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文化学习,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紧跟时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竞争的舞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缓解国有资产重置、滥用的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工作的效率,加强财政预算制度的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的准确性,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重构。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发挥各项国家能的载体,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国家安定和平,人民幸福安康的充分前提。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及聚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财政部教科文司《非经营性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拓展政府理财领域》,2005年

[3]崔国峰.大庆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学术交流,2004

第7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善思路探究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同时又刺激着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进而需要国家公共事业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生活的幸福安康。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就是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一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它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等。其中行政单位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派;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单位、社保交通事业单位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即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各种事业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非增值性,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偿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无偿使用和占有财政资金形式的国有资产;财政分配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配和国家及地方的财政预算、财政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隶属于各个单位部门的一种消耗性的资源,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具有部门占用性、消耗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国家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现阶段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缺乏一个标准来公平合理分配国有资产

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现阶段,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公务车等资产的配备,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资产配备的不公平导致有的部门资产剩余,有的部门资产紧张,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重政府的财务负担,也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此外,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或个人的自私自利观念作祟等因素,导致资产重构、滥购的现象发生,加剧资产的流逝现象。

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流失和浪费问题非常严重。由于一些资产所有单位的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丢失和损坏的现象常常发生,比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车私用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一些单位对外出租的房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产所有单位收不到租金,使得单位的财务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国有资产的损坏赔偿制度不完善,加重了资产的隐性流失和浪费。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其中有大量的死账、坏账,以及大量逾期借款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缺漏。

(三)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只凭领导个人意愿擅自处理部门资产,完全忽视单位财政部门的作用,无视资产处置的评估程序;更有甚者,一些单位随意转让、报废或者是捐赠,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也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单位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界定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管理权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鼓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施效率。 第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用价值。在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有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文化学习,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紧跟时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竞争的舞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缓解国有资产重置、滥用的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工作的效率,加强财政预算制度的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的准确性,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重构。

第8篇

【关键词】非经营性 国有资产 管理 现状 对策

一、非经营性资产相关介绍

(一)非经营性资产的含义

所谓国有资产就是指属于国有的一系列财产、物权、债权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国有权益。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其划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资源性资产。其中非经营性资产是指在非生产流通领域为国家所占有的、不参与生产经营话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价值不会循环周转的公益性国有资产。

通常情况下,非经营性资产也就是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各级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公检法机关、各派和人民团体,以及事业单位所依法占有。例如,职工宿舍、食堂、浴室、幼儿园、学校、招待所等纯福利设施等。

(二)非经营性资产的特征

我国的非经营性资产有着不同的形式,为很多不同的单位所占有,但他们都有着不同于经营性资产的以下特征:

1.非营利性。这是非经营性资产有别于其他国有资产的本质特征,不像其他国有企业的资产一样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追求社会总体效益的最大化,以提供社会公益性而存在,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能够产生一系列间接的效益。比如,我国的公立学校,学校的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说是非经营性资产,虽然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并非是非经营性资产的盈利。因为,这种行为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绝非我们通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盈利,它主要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间接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非增值性。所有的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社会公众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被当做资本来从事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它在发挥价值的同时并没有追求价值的增长,更说不上保值,相反仅仅作为一个非生产性消费。如某机关的办公大楼,我们建设它并不像投资房地产一样期望它具有一定的增值。

3.无偿性。我国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是通过财政拨款或是行政划拨等方式进行整合配置,因此对其占有单位来说是一种无偿占有和使用的行为,但是这种无偿性并未扩展到其服务对象层面上,它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可以收取一定费用的。

4.产权不完整性。产权的完整既包含对财产的占有和使用,又包含对财产的受益和处置。当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财产不拥有这些完整的财产权。因为,我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风险均由国家以财政资金给其承担无限责任,不用单位进行负责。因此,非经营性资产占用单位的产权内容只限于使用权,而不具备对其的处置和分享收益的权利。如某机关的办公楼,该机关只对其有使用权,而没有其他的财产权。

二、当前我国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都面临了相应的改制,但为了保障国民生活的正常运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仍按照“国家统一所有,各级地方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执行。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每个地方的具体条件和改革进程都存在差异,并且各地区也不同。这样归纳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财政管理模式。前者是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由相应的各级政府国资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此模式在全国广泛实行。然而,随着中央机构的改革,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局,把地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为财政部,因此,该模式逐渐被财政管理模式所代替。后者是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相应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监督不严,约束未能落到实处,各级管理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有监管不力的问题,比如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监督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而单位又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很多单位领导和主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有存在重进和资金,而轻出和实物,因此这也就导致了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上监督的松懈。

2.未能充分开发国有资产潜在的经济价值。因历史原因,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都位于市中心。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处于市中心的非经营性资产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所以,这些资产实际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通过转变思维,对其进行市场置换和开发,这不仅能够解决部分单位办公场所不足的问题,还能让国有资产增值,也能进一步体现出这些资产的价值。

3.筹资渠道有待拓宽。国有的性质导致了非营利性资产大多都只能由国家政府财政部门拨款,或者由上级部门调剂补助以及收取相应费用来筹资。可以说筹资渠道很单一,没有外来资金的注入,导致很多非营利性国有资产都处于流失或者闲置状态。

4.缺乏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当前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绩效评价的内容着重于资本自身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而我国现行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大多都被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导致资产绩效评价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也缺乏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没有相应的制度导致绩效评价也就无据可依。

5.缺乏相应的惩处措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前,对于大多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相应的责任人大多却能够免受惩处,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发生。另外,我们很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疏于管理的现象,使得资产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致使大量资产被闲置。

6.未能执行严格的预算与审计管理。由于我们很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就是事业单位或者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形式,或者说这部分单位能够变相的对这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没有其他的单位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就谈不上相应的预算和审计管理,这导致我国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账外资产。

三、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比如《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这两个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以及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并且也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问题。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国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管理成效:

(一)建立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规范管理权限

鉴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约束的情况,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由地方颁布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约束和管理非营利性国有资产。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管理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按照法规进行制裁,给一些不合法、不规范的行为以警示作用。

(二)细化非营利性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账目杂乱错乱的现状,应采取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对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现有的资产进行清理和核实,或者实施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取得、持有和处置等过程进行审计。将各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新建立账户,将各项实物资产纳入预算管理,作为政府控制预算的依据。由国资委成立专门的审计与会计核算中心,对使用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单位可采取委派会计人员的办法,定期按照财务制度和政府的要求监督各单位的财务运作,规避财务运作风险。

(三)广开财源,齐头并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破传统的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的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引进可以利用的资金。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单位实际,设立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避免非营利性资产的流失和闲置。

(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评价内容就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但这些指标有些是相对的概念,无法直接量化,我们应根据实际,将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逐步将绩效评价量化,以达到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价。同时,我们还可以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间接指标进行分析。比如,可以从投入、产出、效果及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逐步完善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细化具体评价条例,兼顾地方利益。

(五)加强监督审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作用,加强对国有财产的购置、持有以及处置等环节的监督审查。比如,在国有资产的购置方面,应严格遵照相应的规定,严守政府采购要求,严格财产透明管理制度。另外一方面,应由相应的财政部门加强对本区域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定期检查使用情况,还可以委托相应的社会第三方对非经营国有资产部门财产使用状况进行监督。鼓励媒体、公民、社会团体以及相应的机构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六)通过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应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由相应的单位按照需要资产的种类,执行预算制度的要求,提前对需要购置的资产进行预算,并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待预算审核批准后才能按照预算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配置。并且,在资产配置的具体方式上应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以较低的费用购置性价比较高的资产,达到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财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部门,针对当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研究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对各单位上报的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屈一.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出资会计处理浅析[J].经济师,2012(01).

[2]邵学峰,郝诗凝.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管机制[J].江汉论坛,2011(04).

[3]王奇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4]侯宝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

[5]庞卫宏,王金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4).

第9篇

关键词:资产控制 高校门面房 创新管理思路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2012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将“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列为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利用,近年来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各类资产进行统筹管理、科学分配与处置。其中,以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重点的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用于出租、出借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为重点。门面房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之一,提高门面房出租效益,规范门面房日常管理,实现门面房的规范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概述

按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高校在保证完成教育事业各项任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比如《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苏教财[2013]17号)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出租、出借资产管理。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财会[2012]21号明确表示,资产控制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租借、对外投资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由此可见,在制度允许范围内,高校提出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资产可用于出租、出借。

除仪器设备资产,高校资产的出租、出借主要表现为公有房屋的出租、出借,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公房出租、出借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统计发现,门面房租金收益占到高校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的相当比例。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资产管理要求,加强门面房的出租管理是高校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控制、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促进高校规范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高校门面房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主要包括租赁合同文本格式及内容范围、租金标准及收缴方式、租赁周期及日常管理、权利分配及责任追究等。高校门面房管理相对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租金标准的确定缺少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合同内容的确定缺少成熟经验论证,签订形式及租赁周期具有随意性、门面房日常监督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进行经营性房产出租、出借的初衷,也与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相背离。

严格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讨,在充分依托资产控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资产有效控制这一目标创新并改进高校门面房管理办法,真正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收益最大,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析

从资产控制角度实现门面房的科学、高效管理,首先应结合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及需要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重视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上,在规范门面房租金收益收缴、门面房租期与租金标准、门面房公开招租程序等涉及到门面房整个管理流程上下功夫,进而实现门面房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资产效能发挥最大化。为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笔者以江苏某高校门面房管理为案例,探讨高校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门面房管理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内容

江苏某高校共有门面房70余间,由该校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门面房出租所得租金收益由该公司自主进行支配,主要用于公司日常运转经费及聘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该公司长期以非公开的方式租赁门面房,2012年之前年租金收益约为109万元。

2011年该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加强了对门面房等国有资产的使用监督与日常管理,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将49%的门面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租赁,年租金收益为143万元。

2013年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将全部门面房进行公开招标租赁,通过宣传媒体将门面房基本信息、投标人投标条件、招投标流程等信息进行公开,按照规定,严格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对整个开标、评标过程进行录像,接受外界监督。通过此方式,2013年门面房租金收益达到207万元,较2011年几近翻倍,与该高校周边同等地段门面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门面房及其租金收益管理不规范,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案例中提到门面房由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租金收益该公司自行支配,这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也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地方对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2号)第三条规定“出租、出借、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资产收益的统一管理”等。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下发的《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1号)规定,省财政厅负责省级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审批及日常监督管理。江苏省教育厅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12]7号)中也规定“各高校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苏财规[2011]1号和《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苏教规[2011]2号)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另外,苏教规[2011]2号还规定“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必须向教育厅报批”。

但在实际执行中,相关高校往往缺少手续上的报批,又因监管不到位,导致租金收入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本案例中提到的后勤服务总公司将租金收益在部门内部进行支配只是高校门面房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高校的二级单位私自将办公用房作为经营性用房对外出租,把租金收益作为本单位的集体福利基金;因缺少必要的监管,门面房原承租户私自将门面房进行转租,成为“二房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违反了“收支两条线”、不得设立“小金库”的财务管理规定,也造成了门面房资产的产权不清、门面房资产收益流失,同时滋生腐败问题。

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高校应严格按照上级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经营性资产出租出借及相关收益的管理规定,严格履行各类报批与上缴手续。江苏省就明确规定“出租资产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须经教育厅直接审批并报省财政厅备案;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须经教育厅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同时,按照苏财规[2011]2号相关规定将租金收益上缴省级财政专户或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未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调整门面房租金标准,门面房没有进行公开招租。案例中,后勤服务总公司2011年之前对门面房租赁没有采取公开招标租赁的方式,门面房租赁程序不标准、不透明,有“暗箱操作”之嫌,有的虽然采取名义上的公开招租,但实质上只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公开”,亦没有严格履行规范的公开招租程序,这与相关管理规定不相符,比如,《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22号)就明确规定资产的出租出借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如何确定门面房租金标准,一般情况下,招租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还要由资产监管部门进行核准。但现实情况是,高校门面房在租赁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周边门面房租金随着市场需求有了相应提升,但高校门面房租金标准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往往表现为,同等地段高校门面房的租金标准远低于其他门面房租金标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影响了本应获得的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因其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关系将资源集中在自己与关系户的手中,在取得长期租赁权后,私自提高租金转租他人,坐享租金差价,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利益,滋生腐败。

(三)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成效的对策建议

1.加强门面房的产权与租金收益管理。按照“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定,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门面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门面房的产权确定,将所有依托公有房屋进行出租的行为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并报上级进行备案。租金收益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上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案例中,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该高校2011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2012年作为过渡,部分经营性用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租,年租金收益从招租前的109万元提高到143万元;2013年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再次公开招租,租金收益提高到207万元,与高校周边同等地段经营性用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针对门面房租赁工作做好宣传、解释与动员工作,与此同时,强调产权意识的培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第五十条规定“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门面房必须纳入统一管理范畴,租金收益亦统一管理、按照规定进行上缴。门面房所得租金收益在扣除各类维护管理费用等成本支出后(如:管理人员工资、修缮费、税收、水电费用),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租赁收益。案例中鲜活的数据也表明,通过规范的、严格的经营性用房招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发挥国有资产效能。

2.合理确定租期租金标准,规范公房招租程序。关于门面房租赁期限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文件中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关于高校房产出租苏教规[2011]2号也明确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因此,高校门面房在租赁周期确定上不得超过5年。并且在5年以内,应充分从承租户装修成本回收、维护承租户稳定心理、合理考虑承租户基本利益、高校房屋使用周转等角度明确租赁年限,虽然1年签订一次合同有利于租金的收缴,但仍建议租赁周期为2―3年,不建议一年一租的租赁。

科学合理的门面房租金需要进行评估和调研,通过评估确定底价后,进入公开招标程序。仍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要求“省级单位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教育厅也在苏教规[2011]2号中规定“高校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2011年江苏省某市纪委、财政、审计、检查、国资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公有房屋租赁实行公开竞拍的意见》,要求“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村级集体用于对外租赁的房产,包括各类办公性用房、商业(生产)性用房、仓储性用房及其他构筑物等”按照清理核实、审批备案、评估底价、信息、组织交易、合同签订、收入管理的程序进行竞拍租赁。高校公房招租可以借鉴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公开竞拍的方式,在制度允许下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公开招租流程。X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4.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S].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6.

[4]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S].2011.

[5]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S].2011.

[6]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S].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