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1:1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二级学院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在校、院两级共同完成的情况下,二级学院如何配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使教学管理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是我们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1.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必须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级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跟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直接相关,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质量和声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二级学院是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搞好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步加强管理者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扩招后,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不断变化,以前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象,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首先,学校实行分级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二级学院更加了解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专业特点、专业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等,更加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及生活情况,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保证了正常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及规范化建设
1.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体制。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院长、教学督导、教学骨干,以及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学期开始及期中的教学检查制度、教考分离制度、质量跟踪制度、教案及作业的定期检查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质量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不良因素,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过程控制的效率,高校必须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强化质量监控机制。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1)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在质量信息收集过程中,由于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和信息量大,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或服务的态度、内容和效果等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客观、公正和有针对性地反映学校教学的现状,进而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2)教学多元评价系统
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如院级课程评估、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同时高校教学外部顾客的多样性,也要求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其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对高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
(3)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由校内和校外两个子系统组成。校内系统主要包括集中检查与随机检查、教学督导与学生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同时还要组织校、院两级各种形式教学座谈会、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优等活动;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以及社会调研等。
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保证。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完善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管理不能一律追求严厉,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创新教育,以及其他的比赛和竞赛,对比赛成绩优异的教师或学生都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广大师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应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尽量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尽可能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进行质量考核。教学质量考核与教学水平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强化常规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监督,如实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教案检查及评比、教考分离排名、学生网上评教、教学督导打分等,这些有效措施都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考核及评估结果,对教学质量好的老师要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学校实行了二级管理后,可以把质量考核同岗位津贴挂钩,对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的要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手段会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4.努力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关键因素。21世纪,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促使教学管理各环节之间必须进行更科学有效地协调与组织,这对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是关键。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协调运作要在良好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完成。因此建立一套合理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需要经验,而且需要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只有搞好教学管理水平,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而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国红.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念[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6).
关键词:二级学院;校友工作;机制
高校校友工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二级学院进行开展的,因此二级学院的校友工作对学校的校友工作至关重要,工作开展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校友对母校的印象和感情。因此,结合二级学院的特色文化,建设长效的校友工作机制,促进校友与二级学院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校友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是促进校院两级校友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二级学院的校友工作职责
(一)根据学院校友工作发展战略,做好工作计划
各学院要根据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做好下一年度的校友工作计划,可依据时间脉络逐一列出,并构思每一活动的具体的计划。工作计划需要有前瞻性和可实施性,与本学院校友工作发展的整体方向相吻合。在年度计划完成之后,需总结工作存档,为后续的校友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二)更新和完善校友数据库
校友数据库的建立是长时间累积的过程,二级学院校友工作负责人可依据进校年月或毕业年月将校友信息进行大致排序,而后根据专业或者班级进行整理;对于每年的毕业生,需按照统一格式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进行电子化存档,及时录入校友数据库。
(三)加强学院校友工作的宣传
在学院主页上开辟"校友工作"专栏,及时公布学院校友工作信息。在教室和学生宿舍增设校友宣传专板,保证学院的学生能够及时知悉和把握校友返校交流的机会;建设微信公共平台,编辑推送校友工作信息;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与师生交流,将先进理念带入学校,共促校院发展;保持与校友的日常联系,记录校友日常返校交流的点点滴滴;开通校友捐赠平台,积极做好本学院的校友捐赠活动;重大节假日前夕,通过多种形式(电子邮件、微信等)向本学院校友表达母校的祝福与问候。
(四)筹办校友返校活动
积极与校友联系,为校友返校交流或聚会提供支持,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邀请校友返校。因此,二级学院需及时整理出各毕业班校友信息,以点带面,挖掘更多的校友资源;根据返校的校友群体,积极邀请老教师参加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友的母校情怀。
二、二级学院校友工作机制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友联络员制度,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校友联络员制度可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友会的联络与发展工作,更好地凝聚和发挥校友力量,发挥校友工作团队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发展。二级学院可在每届毕业生中设 "校友工作年级联络员"1-2名(本、硕年级分别1名,可同时担任校友工作班级联络员),在毕业班分别设"校友工作班级联络员"1名,具体负责校友日常联络和校友工作联络员信息的汇总、上报,日常管理,校友联络等工作。推选条件可参考如下:思想政治素质好,具备奉献精神、有较强的责任心及组织协调能力;关心母校事业发展,热心校友工作,乐于为同学服务;群众基础好,在班(年)级毕业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积极组织班(年)级校友开展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联系方式稳定,联系方便;担任过班级(或以上)学生干部者优先考虑。
(二)遴选校友走访团,走访学院校友
二级学院可在学生中遴选校友走访成员,3人为1支小队,根据学院校友规模确定小队数量,组成校友走访团。组建完毕时,需对校友走访团成员进行系统培训。然后,联系学院校友,确定走访时间,安排走访团进行走访。校友走访团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校友之间的沟通,给学生提供了走出去见习的机会,了解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校友来说,看到走访小队的成员,仿佛看到曾经在校就读的自己,加强了校友的母校情怀,同时体现出母校的关爱和温暖。
(三)完善二级学院校友数据库
二级学院应充分发挥在学校校友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收集和整理校友信息,更新旧有信息,按照时间和班级,分类建立有效的校友数据库,便于校友信息材料的统一管理及调取,从而准确掌握校友动态,为进一步挖掘与利用校友资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组织校友返校日活动,成立专业或企业校友分会
积极筹备校友返校日活动,及时与校友联系,做好活动安排及布置、活动邀请及宣传、物质采购及发放、校友接待及登记等工作,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依据学校关于校友分会管理办法,成立专业或企业校友分会,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校友与学院之间、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交流,为广泛分布在同一领域的校友提供一个公共平台,充分发挥对母校的热情。学院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和继承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校友资源的联结和集聚,打造校友们忆往昔、谋未来的有效渠道,并以校友返校活动为契机,密切与校友间的合作,挖掘校友资源,促进校友、母院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郁.构建二级校友工作管理体制推动校友工作开展[J].经济师, 2012(8).
教学工作二级院校管理水平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实施教学校院二级管理已经多年,强化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使之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仅是学院领导最主要的本职工作,而且是全面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各高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以教育部文件为指导,以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通过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也是确定为达到目标而持续、有效地改进的过程。近年众多学校进行了机构调整,对原来教研室为单位的基础结构进行整合,以学科为方向,将多个教研室进行合并,构建了以研究所为单位的机构,为了加强对研究所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监控,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我校以基础医学院为试点,构建研究所制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并在具体管理中加以实施运用,规范教学日常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背景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治教又要治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存在于高校管理这个大系统之中,形成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配套的规范严格、运行有效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坚持以教学为本,既要符合现代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本身的规律。因此,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认清教学管理的要点与重点,把握好教学管理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管理高效机制,不仅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易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施方案
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务、教学、教材、实验室建设管理、质控等多个环节,根据教学环节大类分日常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教风、安全管理五大模块构成一级指标,各类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日常教学管理占总评价体系50%权重,下设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各研究所教学计划任务落实、研究所负责人参加教学工作会议、组织教学科研活动次数及二级督导听课情况根据相应记录、台账进行评议;教学管理注重各研究所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包括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教学资料归档、教学计划执行等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占总评价体系30%权重,下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获奖三个二级指标,考察各研究所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改、教学奖项等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安全管理等一级指标共占总评价体系20%权重。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考评各研究所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和学历学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师资培养,重点考量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参考学评教成绩和学院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反馈。安全管理考量各研究所、实验室责任人责任事故情况。
三、评价实施
为了规范管理成效登记,学院对各类会议采用签到制,日常管理采用学院督导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此外,还采用计划加月报方式要求各研究所每学期初提交学期工作计划,每月提交教学日常管理报告一份,学院对照计划检查、督促各研究所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将各研究所教师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改、教学奖项等情况数据化,进行人均积分排名进行测评,通过目标考核调动学院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提升学院、学校办学实力;为每位青年教师聘任导师,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通过听课、备课等方式帮助新进教师仅早适应教师角色;学院聘请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参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采用培育性听课形式,跟踪促进教师的成长,安全管理方面学院给每个教学实验室设立安全责任人,出台安全管理措施,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方式,将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学院安全管理。
除此之外,学院定期、系统地开展综合性教学管理评价活动,及时总结教学管理的经验、肯定成绩、反馈评价结果、研究和解决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院每年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一次,形成规范性的评价机制。主要步骤包括:研究所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并完成自评报告;学院成立考评小组对各研究所自评报告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反馈,表彰先进单位。
基础医学院通过学院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和实施,提升了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在全校教学管理考核中,连续两年位列第一。通过对各研究所教学管理考评,也间接反映出了学院、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暴露出了存在的不足。在目标考核管理体制下,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调动学校、学院、研究所的一切力量,以目标为对象,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将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有利于学院、学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周辉,杨丽君,刘雪梅等.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1,(2).
关键词:辅导员;民办高校;项目化管理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体系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截至2016年,我国民办高校共计742所,在校生人数约为616.2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23.5%。学生特点鲜明,个性突出,从管理角度需要辅导员更多的耐心与付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细碎与繁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辅导员工作层次的提升。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是将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按项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项目,进行合理策划、科学推进,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层次,加快辅导员工作规范化、职业化的进程。
辅导员工作常被说成“上面一根针,下串万条线”,这说明辅导员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琐碎而又庞杂。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学年都有迎新、评优、安全主题教育、评定奖学金等工作。虽然每年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化,但是相应的工作是重复的。为了让辅导员工作更加系统、有条理,我校二级学院应用了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并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将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分为六个部分(如图1)。
一、编制项目化管理大纲
将纷繁复杂的辅导员工作按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学风建设、就业指导、日常管理、资助与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8大项目分类管理。每一项目单元详细编制了项目内容、项目重点、实施方式、项目要求和项目评价标准,以此规范看似庞杂却有条理的辅导员工作体系。
二、编制月度工作安排
每个学期辅导员都会制订新阶段的工作计划,而这份工作计划通常包含党建、团建、就业、心理、日常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及本学期工作计划,辅导员按项目化管理大纲中的8个项目单元编制每个月的工作安排表。
三、填写项目化管理计划进度表
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推进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需要在学期初根据项目化管理大纲内容,结合本学期月度工作安排,填写以周为单位的项目化管理计划进度表,让庞杂的辅导员工作更有条理。项目化管理计划进度表中包括周次、项目内容、项目类别、实施形式、目对象、备注等内容。
四、撰写教案
根据项目化管理计划进度表,提前撰写教案。教案分为基础指导课教案及第二课堂教案两种。其中基础指导课是指辅导员工作中的常规性工作。如假期前安全教育年级大会、毕业生返校年级大会等。而第二课堂是指主题性学生活动。在第二课堂教案编写结束后,辅导员可根据活动实施情况附加教学效果展示(活动报道、图片等)。
五、项目化管理计划执行登记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每个学期初都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的工作布置等原因,导致工作安排与原来的计划有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原计划中未安排的事宜。因此,辅导员可根据实际完成工作情况,填写项目化管理计划执行登记表,包括每项工作的项目内容、项目类别、管理对象、实施形式、课时、具体执行时间等。
六、优秀教案及精品课评选
为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体系,根据辅导员项目化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高校可进行优秀教案及精品课评选,以促进辅导员之间互相学习交流。
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目前,我校在试点二级学院完成了为期1年的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我校将组织辅导员对这一体系进行探讨、修改,希望在全校试行成熟后,能够推向全国民办高校,帮助高校辅导员在复杂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下,实现规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档案管理
20世纪90年代高校改革拉开序幕,我国许多高校打破了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出现了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自身功能及内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在这种趋势下,高校二级学院体制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高校档案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发挥档案管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巨大作用成为档案管理者面临的新困难。
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承载了学校的历史与未来
二级学院是学校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各项工作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形成的管理文件体现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等。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如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都是真实记录二级学院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二级学院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根据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对二级学院的重要资料一部分要交学校档案室归档保存,一部分留在学院保存。对于这一部分资料二级学院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形成二级学院的档案资料。二级学院档案是二级学院发展的历史记录,是二级学院成就的见证。二级学院档案与校级档案共同构成学校档案的完整体系。
2.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二级学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院级教学档案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含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光盘等学院教学材料,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真实记录。教学档案是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学院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缩影,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也是衡量学院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凭证。这些档案材料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反映了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高校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周期性,使得教学档案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材料对学院总结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制定计划、进行教学评估、教学检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新借鉴
在新专业评估体系中,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它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为评估专家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省教育厅制定的新专业评估体系中,多个指标体系都涉及教学档案关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与教学档案也紧密相关。由此看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高校进行新专业评估和教学水平评估时,需要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而这些调查和分析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大量教学档案资料的查阅。因此,重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建设,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和真实的信息和凭证,是搞好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多校区管理体制不统一
一方面,目前高校档案工作还处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对二级学院档案工作过于集中管理。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自身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员对于档案管理在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多校区管理体制各异,增强了各校区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的难度。同时,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资金配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
2.二级学院的档案资料丢失严重
一方面,教学档案难以收集。目前二级学院教师一部分由母校教师兼职授课,另一部分向社会招聘。教师对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材料的归档等必须由管理人员再三督促,教师为应付差事,往往临时突击、草率整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归档材料无落款、无日期、无单位盖章,有的没有说服力,造成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学校重要的文书档案收集不全。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办学的一种新尝试,产生了许多宝贵性经验性的档案,但由于机制问题,加上人员编制紧张以及不少领导档案意识薄弱,只重视上级的红头文件,轻视本校自身形成的文件,使大量反映学校进程轨迹的文件都落在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具体操作人的手上,没有及时归档,造成档案严重丢失。有些二级学院虽然建立了档案室或资料室,配有专职或兼职档案员,但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有些兼职档案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以在本部门承担许多其它工作,难以抽出时间为由,未及时将档案材料收集。有些二级学院没有配备专职档案员,管理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容易错过收集时间,导致档案的收集不全。
3.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二级学院机制问题,人员编制紧张,就产生了用人上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其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档案员,而兼职档案员往往身兼数职,难以全心投入档案管理工作。有的部门兼职档案员更是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履行其职责。而二级学院兼职档案员变动频繁,新手不断,每个新到岗的兼职档案员对工作的熟悉毕竟要有一段时间。二级学院的兼职档案员很少有机会接受档案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极小比例,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这客观上对独立学院档案归档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影响了归档进程及归档质量,制约了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应对之策
1.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打破目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要由学校档案馆和二级学院档案室组成,可以根据学校和学院的条件,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或分散式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模式是以高校档案馆为主体的集中管理与提供服务的模式。高校档案馆配置较高的网络服务器,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络供校内外利用。每年资料上传时间由学校档案馆定,或由学校档案馆与二级学院商量决定。二级学院的档案员将可以上传的档案资料上传到学校档案馆的服务器上,二级学院要保证文件的准确性,并要尊重文件作者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上传完毕后,由学校档案馆负责维护、管理。分散式管理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校内发达的网络,把形成的档案信息,如博硕士论文集、教学方法与经验等,通过网络向其它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公布,以积极的姿态为利用者服务。二级学院每学年固定时间将收集完毕的电子版教学文件,经审查,上传至服务器上,并分门别类,定期更新维护。
2.强调规范管理,完善立卷归档制度
多校区档案管理体制成立后,由于校区间的距离长短不一,给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再者,在机构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各部门应实行定编定岗,每一岗位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在各部门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职责中也要有做好部门档案工作这一条。而校综合档案室的编制也较以前有所精简,如果立卷归档工作完全由专职档案人员承担,这将很难应付。因此,要坚持全面实行部门立卷制度,在分校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档案室,这样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还可以暂时解决校综合档案室由于库房紧张一时无法承受大量档案进馆的矛盾。档案在分校区档案分室保存一定时间后,再交综合档案室移交。同时校综合档案室的专职档案员要定期往返于各校区之间,充当“联络员”,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指导兼职档案员进行部门立卷工作,并时刻了解各校区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这样,可充分加强与兼职档案员间的联系,使多校区高校档案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3.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工档案意识
二级学院的领导要改变观念,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利用学院宣传刊物或期刊等宣传档案管理的价值和巨大作用。尤其是要通过教学评估中鲜活的事例,使教职工认识到档案管理具有潜在和现实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要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档案管理者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评比、考核,在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二级学院专职、兼职档案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进学院的档案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中.多校区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5,(10).
[2] 毛丽君.二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档案工作[J].浙江档案,2007,(4).
关键词:新常态;二级管理;全面精细预算;治理职能
本文为陕西教育会计学会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基于二级管理的全面精细化预算治理职能的实现”(课题编号:15JC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9日
引言
党的十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了“新常态”。其中,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发展主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工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工夫,全面精细化预算正好契合了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完善二级管理的治理架构,推动学校整体现代化治理的实现。
一、基于二级管理的高校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校院二级管理是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的新的治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需求,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其核心理念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实现学校的现代化治理。二级管理在教育新常态下可以更好地发挥结构调整的优势,对学院的学科进行整合和发展,建立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是在校院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二级单位一定责任,根据责任赋予一定的权力,使二级单位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发挥管理主体作用。
二级管理是以财务分级管理为核心的,将适度的财权与院系承担的事权联系在一起,使权力能够切实地实现其治理功能,而治理的核心是制衡权力,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出发点,是实现财权的根本,而现代预算的实践与理论表明预算具有治理职能。所以,预算治理是实现管理治理的基础和核心推动力。
二级管理的目的是激活高校底层的办学活力,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通过分层次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实行二级管理后,有一种声音:应该下放财权,给二级学院充分的自,学院怎么建设发展、学科怎样设置、学生怎么管理统统交给学校自行处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单位,是由一个个机构单元有机组合而成的,各个单元都要在服从学校全局发展的框架下运作。发挥二级单位的活力必须在学校顶层设计、治理框架下来进行。
二、预算的治理职能
预算是权力的体现,治理是权力的制衡,权力配置资源的规则就是制衡权力结构和民主政治程序,而高校预算的程序显然具备了治理的职能。预算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顶层实际治理意图的重要手段,能够保证学校治理功能的实现。
全面精细化预算通俗地说就是将部门年度的全部收入和全部的支出按照来源渠道进行全口径归集,支出按照部门细化到科目及分类进行列支,使单位的收入支出统一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使预算真正落到实处,目的是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实现刚性预算。
全面精细化预算在学校层面宏观调控和二级单位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可以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分显现出其所具有的治理职能,预算治理职能的良好发挥,可以促进学校在二级管理模式下的现代化治理。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实行二级管理的初始阶段,经费是按照各院系的学生数切块下划,未解决学生人数不均衡适度予以调节,没有学生的院系按照承担的基础公共任务从其他院系取得跨院系结算经费。这种经费预算分配模式相对来说很粗放,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经费分配的粗放式切块,固然给二级单位更多的自,但容易出现切块经费多的院系经费富余,出现想方设法地突击花钱的现象,导致学校资金浪费严重;而经费不足的院系,学校又不能让其自生自灭,于是又给这些院系追加经费维持运行,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挫伤其他院系的积极性,二级管理流于形式。全面精细化预算能避免上述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有效地维护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财务安全。全面精细化预算是确保高校财务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全面而详细的预算,学校各项活动才能按照预期开展,并能防范财务风险和领导干部腐败风险。
(三)调动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参与度。全面精细化预算能充分调动基层单位预算编制的参与度。由于实行刚性预算,各部门在做预算时要详细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和详细规划。对工作中每个环节做好精细的测算,对计划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研判,充分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从而推动学校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
(四)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全面精细化预算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缓解高校赤字预算的压力或承担债务的风险,优化资源的配置,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基于二级管理的全面精细预算治理职能实现路径
(一)全面预算――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决策,有效配置资源。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发展规划是行动指南,而顶层设计是决策机构从全局的角度,对学校的各项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是自上而下地谋划,使整体理念落实到各年度;顶层设计的理念需要每个个体组成的智慧去完成,这样根据各二级单位承担的任务,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并与预算捆绑下发,二级单位根据预算目标进一步分解任务,以精细化预算为手段全面推进,在二级单位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执行信息的反馈与分析,结合预算执行状态对财务预算和任务目标进行修正,即在年度总预算的框架之下,每年9~10月集中调整一次,二级单位在自己的预算经费内调整,学校总预算不得突破。这样,每年度就可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完成办学理念的实现。即:统筹安排全部预算收支,适应学校顶层设计,有效配置资源。上述预算资源配置模式通过高校的预算组织体系组织完成。高校财务预算的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图1)
学校将年度的全部收入,包括历年账面结余资金通盘考虑学校的全面预算,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长计划短安排,按照建设目标任务可考虑适度赤字预算和跨年度的预算平衡,量力而行,按照确立的重点建设任务及年度基本运行,统筹考虑学校的全面支出。以此为出发及落脚点,任务分解到哪里,经费落实到哪里。
校院二级管理不是学院的完全自治,是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给院系自和与之相适应的适度的财权,院系的建设和发展要服从学校总体建设和发展方向,在学校宏观建设、调控的指导下,将本院系相应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完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院系享有充分的自,学校充分尊重二级学院的办学及管理的要求,在经费预算上积极支持,二级院系对学校负责。概括来说就是,根据学校的战略,设定预算的目标,根据预算目标编制预算,围绕二级单位精细化管理匹配二级单位预算并落实,通过绩效考评检验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修正目标和战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预算要体现的就是顶层设计的意志,首先学校总预算盘子应是全口径的收入,不打埋伏,公开透明。在预算支出方面,根据学校的建设总目标,逐级分解建设任务,经费随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要求学院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相应做本单位的精细化经费预算,完成精细化管理。专项经费提出建设目标,经过学校财经委员会及有关专业委员会审批后予以立项建设,人员经费及基本运行经费实行定员定额,这样学院就可以对年度学院的总预算做到心中有数,在支出预算上就可能做到精细化,就可能将结构调整、内涵发展的设想付诸实施。当然,必须强调二级学院要将预算分配的收入按照当年教学、学科、学生、行政等进行条块分配,细化到支出科目及经济分类,同时要有执行进度。这样,钱随事走,经费落到实处,不等米下锅,不沉淀浪费资金。形成建设有目标任务,经费有保障,执行有进度,考核有依据,责任可追究的良性循环。(图2)
(二)强化预算的精细化和延展度――尊重底层思维,激发活力。预算经费一经下达到二级学院,总预算经费不允许突破,但二级单位可以在总的经费范围内,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将经费进行精细分配,细化到明细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就像人体内遍布的毛细血管一样,把“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同时,要做到与财务预算部门对接,这样在经费预算及执行过程中可以做到全程跟踪,经费的使用效果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做到维持经费不突破,专项经费不挪用,权责分明,互相制衡,各司其职,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让预算发挥自己的治理职能,减少人为干扰。
有了经费的支持和自主,二级单位就可以对学校顶层设计中学院承担的内涵式发展任务进行推进。许成钢认为,改革的动力一定是民众,上层设计出来的正确方案,必须有人去执行。张文魁也提出,有效的改革多由基层探索,高层默认。这些观点类比到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就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意图通过预算下达到二级学院,学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利用精细化预算管理手段进行推进和延展,完成学校治理并开花结果。
(三)强化执行力和绩效考评――投入产出。预算执行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全面精细化预算可以解决由于支出编制不严谨、不配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进而容易引起校内各单位“讨价还价”的“博弈式”关系,影响支出效率。
预算执行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要运用有效手段对预算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达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的效果。对预算经费要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审计,确保预算经费流向不出现偏差。解决只重申请经费,不管执行,使大量资金结余沉淀,无法盘活,进而可能造成学校账户结余资金被财政收回重新分配的后果。
强化绩效考评,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以“绩”为主体,确立预算项目,以“效”为主体,考核经费使用效果,强调有投入有产出,实现对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约束,加强预算执行分析考核,及时总结反馈,并与奖惩挂钩。通过考评检讨整体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对顶层设计加以修正完善。
(四)信息公开透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首次对国内著名高校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对象涵盖了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共115所高校。报告建议,各高校应当转变治校理念,尊重教职工、员工的主体地位,提高网站建设和维护水平,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此次的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为“国家智库报告”系列的首份报告。
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校信息透明,作为公开信息中重要的财务信息公开尤显重要。预算仅由“财经委员会”或“党委会”、“领导班子”审议通过是不够的,必须向广大教职员工公开,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仅仅公开预算还不够,还要公开决算。由于实行了全面精细化预算,每一笔经费的来源与去向都清楚明白,这样通过公开透明地公开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基层民主管理,便于监督,也是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体现。
四、结论
综上,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预算的治理职能,通过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将学校宏观调控与二级单位精细化管理统领起来,作为贯通顶层设计和底层思维的桥梁和纽带,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内涵式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现代化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施二级管理体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0.9.
[2]乔春华.高校预算管理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高等院校;战略导向;绩效预算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90-02
如何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构建战略导向型高校全面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又如何进一步建立系统指标体系反映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现状,预测未来发展状况并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这确实是绩效预算管理发展的关键与难题。本文主要从高校预算管理现存的问题、目前的发展、发展中的缺陷、战略导向型绩效预算的推行等几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一、现阶段中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算不准确、预算不公开、预算无约束力、预算无支撑等,甚至还有不少学校仍在进行“口袋预算”、“首长预算”。主要特征如下:
1.内控不健全。在高校预算管理中,许多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对预算执行的各种影响因素带来的变动不能进行快速有效反应。有些高校没有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却不够完善,常常有章不循,或随意更改,造成预算形同虚设。
2.部门预算管理较乱。通常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执行、监控与审计的权变性很大。许多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零基预算的优点,因为根本没有能力去全面审查项目,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如突击花钱、浪费支出等等,导致预算实施的混乱。
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精细。对于预算编制,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增量预算和目标基础预算方法。因为高校的年度预算比较稳定,上年度预算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部分高校本年度的预算数是以本年情况为基础在上年度的预算数据上稍作变动即可。对于预算数控制,大多数高校是将经费直接下到责任单位,大部分经费是实行部门经费包干制。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管理者迫于社会要求,或者凸显“政绩”,已开始关注办学资金使用效益。表现在预算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1.学院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要求每个预算部门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学院在审议通过的工作计划基础上与部门签订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实现事与财的衔接。
2.实行“学院+部门”两级管理,采用“基本运行费+专项资金”的办法下达预算资金。基本运行费是保障学院、部门正常运转的经费支出,校内单位根据预算项目安排预算资金,除了核心业务保障以及特殊经费控制以外,部门可根据预算项目自由安排。专项经费包括奖励性和扶持性两种。奖励性主要是奖励和支持能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事项,如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基地等,类似于绩效拨款。扶持性主要是对新事项新人员的发展予以配套资金,如对新办专业或学院、对新进教师等事项予以扶持,帮助其发展。
3.赋予二级单位较大的自主理财权利。学校往往只对二级单位下达目标任务,二级单位再对目标分解,项目设置及资金使用可以在不同年度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学校的管理控制方式是把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结合起来,如实行聘期考核制。
三、中国高校绩效预算实践中的缺陷
通过对中国高校绩效预算的管理现状、制度环境、基础及绩效预算的实践考察来分析,中国高校推行绩效预算还存在如下缺陷阻碍其发展:
1.没有投入产出的约束机制。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收入约束机制几乎没有,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小型省属地方院校外,高等院校并无生存之虞,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预算对谁负责?校长对谁负责?在个人利益、学校长远发展以及公共利益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公共利益保障在哪里?于是管理 “预算资金”等风险和成本剧增,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几乎为零。
2.没有配套的法律体系。目前,人们绩效预算意识还很淡薄。资金配置的效率比较低,能够真正运用“绩效”到管理当中不是短时间的问题。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式管理模式,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哪部法律明确规定哪个部门或项目的管理者应当承担的预算责任和管理责任,没有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意识,其实好多学校都还是“报账制”的管理模式,即考虑的只是如何向财政部门把钱要回来,而且是多多益善,所谓钱多好办事。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新绩效预算的改革经验,将理财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为重要考核指标的的科学精细化管理模式。
3.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分离严重。从理论上讲,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在预算过程中,只有制定政策和实施预算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紧密结合是以预算机构有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为前提的,但中国预算观念目前还很单薄,满足这个前提有难度,这也是中国预算改革中较为严重的缺陷。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校是将政策过程(政策的制定、执行、考核)与预算过程(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分离的,政策过程直接影响预算,而预算过程是政策最好的体现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试想,政策过程不考虑预算,预算过程不能很好体现政策,最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四、中国高校推行战略导向型部门绩效预算的思考
针对中国已有的绩效预算实践经验与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在中国推行绩效预算可以考虑战略导向型的部门绩效预算模式。将学院整体目标与部门具体目标深度融合,并确立结果导向。在预算编制时,首先要求学院确定中长期整体战略目标,并将这些目标按优先顺序排序,说明单位政策的大致方向;然后将学校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转化为短期预算目标,再进一步落实部门的具体目标与工作计划,将学院整体宏观目标和部门具体目标、计划相衔接;最后,要求各部门在预算中说明产出与期望实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些工作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主旨是:学院的总目标一直处在管理的中心与支配位置,各部门的预算目标是学院总目标的分解,同时部门之间又能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目标组织系统,既能发挥上级目标的统领作用又能与同级部门之间有序公平竞争。同时要求学院构建战略导向型部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使通常只能定性分析内容尽可能变成可量化的分析,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定性的各项职能转化为既可以计量、又可以考核的各项量化指标,这样一来,就能够进行成本核算,运用相应的绩效考核工具,来考核绩效。此考核体系的设置也能按投入产出最大化原则组织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工作更好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但构建科学适用的考核体系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工作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创新、监督发现问题等方面,如此才能确保部门预算过程中的工作计划、工作结果始终符合学院整体目标要求,最终实现学院整体目标。
总之,发展就需要改革,而预算管理的改革就是系统创新。本文建议高校构建科学系统的战略导向型部门绩效预算系统,同时建立战略导向型部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实现科学精细的预算管理要求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胜权.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评价[J].财务与金融,2009,(1):53-54.
[2]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综合卷)(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戴晓燕.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关键词】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职能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权限不断下移。高校二级办公室面临的事务越来越广泛,工作内容多而繁杂,院系办公室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作为基层运行的中枢机关,是高校的基层办事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它集多种职能于一身,是实现政令畅通的枢纽、沟通内外的桥梁、展示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的窗口。这就决定了二级学院办公室在学院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二级学院不可缺少的一个基层行政单位。虽然二级学院办公室在处理学院政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二级学院中的老师普遍对学院办公室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二级学院办公室被轻视的现象是较为普遍。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优化提高高校二级办公室的工作水平,使二级办公室高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笔者结合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对二级学院办公室在学院工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建设、行政事务处理、内协外联等方面的职能进行分析和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途径。
1.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职能的价值错位
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是服务性较强的工作,集中体现在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二级学院的中心工作服务。二级学院办公室繁忙又繁杂,具体体现在为他人服务之中,有的人戏称办公室工作大多是为他人作嫁衣,其中的味道,只有做过办公室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目前,大部分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处理上级部门及校外单位行政发文的接收、登记、转发、交办和立卷归档以及图文传真的收发和传送、资料室的管理、印章的使用、办公室内务、设备和财产管理工作及其它具体事务。这些服务工作表现形式是锁碎的、细微的,有些看起来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在做此项服务工作中,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难免带有一些私心和情绪。
1.2 工作职能的观念错位
长期以来,受习惯做法、传统经验及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办公室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无过便是功的思想,重办事,轻参谋。工作普遍停留在办文、办会、办事的“交办型”事务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对政策的研究,起不到参谋助手的作用,不适应高校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1.3 工作人员的素质忽视
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普遍以本专业人员为主,其日常事务较多,工作繁杂,工作人员经常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很难抽出时间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1.4 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
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忙,成果、论文较少,职称、职位上不去,收入较低,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职能分析
2.1 承上启下的职能
二级学院办公室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并不少,与其他的职能部门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常常被人们称之为“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承上启下、内联外引的功能。二级学院办公室同样具有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管理体制的改变,更多的原来属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落到了二级学院层面。因此,二级学院办公室也自然地成了学院的“中枢神经系统”,担负起内政外联的工作任务。参与学院决策的管理任务,上传下达,协调督办.协调内外.联系左右、沟通上下的重要任务。
2.2 助手和参谋的职能
二级学院办公室是二级部门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枢纽,为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帮助,因此,具有为部门领导参谋的职能。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繁杂且涉及方方面面。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对全院的行政指挥和管理要通过学院办公室来组织实施。因此,办公室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学院行政各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及规章制度,掌握学院行政、教学、科研、后勤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首先由于院办公室主任参加院务会议,比较了解院长的工作意图和学院的全面工作,同时参与对全院的教学、科研、学生以及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工作涉及面宽,获得的信息比较广泛,因此要及时准确的掌握了解和反映有关情况,搜集整理与学院改革发展有关的新信息、新资料,做到有分析、有判断、有建议,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2.3 服务协调职能
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范围涉及全校很多部门,除一些常规的办文、办会、办事外,还会遇到临时性的工作,工作“忙、乱、杂”,提供优质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永恒主题。二级学院办公室是一个综合部门,是为部门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教学服务和为师生服务。,同时,二级学院办公室也是沟通学校与二级学院的桥梁,是集人事、行政、文字、信息、后勤、接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通过办公室工作理顺党、政、工、学、团的关系,服务教学科研工作。学院是学校的基层教学单位,学院办公室又是学院综合事务的协调沟通及处理部门,工作具体繁杂、千头万绪,要保证学院各项工作得以完成,管理者必须要在协调、沟通上下功夫,做好工作协调、矛盾协调和内外关系协调,在学院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2.4 综合管理职能
二级学院办公室跟部门其他科室相比,它的业务范嗣界线有很大的模糊性,很多工作都需要办公室的协作,几乎不明确的属于其他科室的事情都可以归到办公室来处理。办公室也就是在办理各种琐碎、复杂、个体的事务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院领导的决策是根据上级的指示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因此,院办公室不仅要做好上级部门及校外单位行政发文的接收、登记、转发、交办和立卷归档等工作,并对其熟悉、归纳、综合和整理,及时让院领导明了“上情”。另外,院办公室还要负责学院机要 、图文传真的收发和传送以及资料室的管理、印章的使用、办公室内务、设备和财产管理工作。第三,二级学院办公室还要协助院领导起草各种报告、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处理院里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为院务会、调查报告会、评审论证会等做好各项会前准备工作,协助院领导制订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和处理,做好联系、接待、和经费管理等工作。
3.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职能的建设
3.1 确立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正确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一个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所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现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二级学院办公室同样具有以上的属性,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决定于办公室职能发挥,也决定着办公室工作效率。因此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对于二级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二级学院 科研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9
0 引言
绩效考核是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①高校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分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科研投入,各中央、地方院校科研项目数量及到账的总经费都有了显著增加,为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并有效实施科研产出绩效评估,高校逐步实施科研二级管理制度。为此,本课题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建立并完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总结出目前科研绩效考核三种模式,分析各自利弊,力图在国家“十三五”建设开年之际,为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科研管理实际上是执行政策、指导工作、服务基层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②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主要由科研项目、论文、科研获奖、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等构成(表1)。
根据不同学院特色及学科类别,二级指标可再次细分,形成三级指标。以水产学科为例,SCI论文按其影响因子,可分为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2.5及小于2.5来分别进行奖励;为鼓励提倡老师发表教改论文,可将教改论文奖励适当提高;为鼓励老师申报国家自然(哲社)科学基金,可适当对申报项目进行奖励,而不管申报结果如何;科研成果获奖中,国家级及省部级获奖可按不同获奖等级进行奖励。
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每年都在变化。尽管我们的考核指标已经逐步细化,但每年的考核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考核工作者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提交给二级学院教代会讨论,然后进一步对考核指标进行修订,形成下一年度新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模式。
2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模式
2.1 科研绩效总分值法
高校二级学院根据人事部门确定的需要考核的人员名单,按岗位级别和岗位类型,制定学院在岗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目标科研绩效分值,达到目标分值则认为年度科研考核通过,超过目标分值的给予一定奖励。
科研绩效分值依据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各二级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各类目指标的分值,在这里本文不进行罗列,主要考虑到各高校二级学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责任不一致问题。例如,某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最大的目标可能是科研获奖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那么在国家级奖项申报及获奖这一部分的科研绩效分值就会设置得比较高,以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分值设定的灵活性给了二级学院很大的“权限”,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校给学院设定的整体目标来决定各科研考核指标分值的大小,以作为学院老师科研成果产出的导向。同时,二级学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院制定的科研绩效考核要求来设定当年度的科研工作目标并合理安排科研工作任务。
2.2 关键指标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类目越来越多,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也不断增加,科研考核工作量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管理者发现除了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类别外,我们整体的科研实力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于是便有人提出精简科研绩效考核体系,提出关键指标法,即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不再由复杂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算总分值,而只需完成当年度的科研关键指标。如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哲社基金立项,或者发表SCI或国内核心期刊2篇等等,即可认为该名员工达到科研考核要求。这些关键指标也是从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提取,额外完成的其他科研指标给予一定奖励。
表1 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成
2.3 团队考核模式
团队考核是以团队为单位,目标工作量是个体工作量的总和,或是由该团队向二级学院提交团队年度科研任务书,完成目标工作量即视为全体成员科研考核通过。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科研团队已经代替个人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③科研项目已经很难由个人独自完成,往往需要由一个团队为着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团体作战,共同完成。如果继续延续以往的个体独立考核的方式,就需要该团队负责人对共同完成或取得的成果进行绩效分配,这无疑又增加了额外的考核工作量,也会带来科研工作量分配不均等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团队考核模式。
团队考核模式的提出是顺应当前科研形式的需求,它的优势也日渐体现。为鼓励二级学院教师实施团队考核,学院也会出台相应政策,如团队只需完成科研总工作量的90%,即可视为全体考核成员通过。对团队成员而言,这种考核模式往往利大于弊,目前科研成果的形成在时间上存在延迟性与不确定性,如论文成果从投稿到正式出版跨越时间往往在几个月到两年不等,年度个人考核中往往出现某些年份成果较多、某些年份成果较少,甚至没有成果,这样对个人考核就不利,会出现某些年份考核不通过的情况。团队考核就将这种不利现象弱化,使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团队考核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领头人的带领下,一般情况下,团队考核通过率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就意味着全体成员考核通过率也会上升,随着团队成员配合越来越默契,团队科研成果日渐积累,大家不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向着整体的目标进发。
3 小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研要发展,我们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也要发展。用创新的理念来实现创新的科研管理,要立即调整一切不适应、不适合的考核理念,彻底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的考核做法,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
(1)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罗列了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工作的一些常用的类目指标,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国家科研日趋变化,科研绩效考核也会变化,根据各高校二级学院学科特色不同,各级指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一个动态性指标。
(2)差异化考核。针对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及不同的团队和学科特色,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差异化考核。采用量化评估时,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在数量要求上应有所变化,如科研型岗位教师数应相对教学型岗位教师要高。采用定性评估时,应根据团队特色和学科特点对整体进行评价。
(3)考核办法合理性、公平性、科学性。科研绩效考核结果与科研激励政策息息相关,因此科研绩效考核办法的是否合理、公平、科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二级学院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院整体的科研导向。要想制定一套合理的、公平的、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需要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等在考核办法及分配制度建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每年的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4)注重绩效考核后管理环节。科研绩效考核工作结束后,应与二级学院其他管理环节及学院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绩效考核工作结束后,主要工作还包括:(1)考核结果公示;(2)考核问题汇总;(3)考核办法总结;(4)奖励分配;(5)岗位类型调整等等。
注释
①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