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政学与经济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著。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著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写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著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著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 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著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马丁教授认为征税和支出问题将继续对公共经济学研究提出挑战。
哈威•罗森的《财政学》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作为马斯格雷夫和费尔德斯坦的学生,他在其《财政学》教材①的前言中写到:“财政学领域已经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了。在理论方面,财政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将对政府开支和政府的分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最适税收(optimal taxation)的文献。最适税收就是试图使用标准的经济工具而不是根据一套特别的税制设计原则为政府的财政行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证方面,最为激动人心的发展就是为了理解支出和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政府本身如何制定政策而广泛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他认为“财政学的发展都是充满着歧义的”。但是他坚定地认为,财政学就是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分析政府征税和支出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河野正道教授认为,日本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父母是金融(父亲)和福利经济学 (母亲)。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次优、公共物品定价、最适税收、最适补贴和外部性等问题。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是效率和微观经济特征的问题。而财政学(日本语)则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的是宏观经济问题。按照他的理解,财政学是金融(融资)学的一部分,是日本语中很传统的财政学(日语)。现在,金融(融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学,也是私人企业的财政学。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使用这些词语的原因。他认为,财政学专门研究政府(公共部门)的融资活动。
此外,法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也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领域中政府如何干预的一门学科。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财政学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标志就是1971年创办了《公共经济学杂志》。 总结几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关系的认识也是存在歧义的:(1)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一回事,都是研究政府作用的,只是题目的变化而已,“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相互替换使用的。(2)存在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的区分: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方面,而现代财政学则更多地以政府开支为研究对象。(3)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演变而来的,并且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创建的;(4)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财政学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除了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比财政学宽广。财政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微观问题。
体育经济是现代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属于交叉性新兴科学。体育经济类课程是体育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知识,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人们经常把体育产业比喻为“绿色产业”,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学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具备开设体育经济类选修课的条件,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向社会提供有关物质产品和服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类别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体育本体产业,第二类为体育载体产业。体育本体产业包括:竞技体育观赏业、运动训练服务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科技信息服务业、职业体育业。体育载体产业包括:体育服装业、体育器械仪器制造业、体育饮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体育传媒及广告业[1]。目前,体育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
1.1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世界各国,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体育产业已成为全球性产业之一,其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未来几十年都将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5月16日,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称,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期间增加值平均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
1.2湖南省体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2008年湖南省体育及相关产业生产总值为63.83亿元,增加值为32.14亿元,占GDP比重为0.28%,提供就业岗位35379个。2009年湖南体育产业生产总值为80.92亿元,增加值为39.53亿元,占GDP比重为0.3%,提供就业岗位38216个[2]。据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一季度,湖南14个市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全部超过3000元,其中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分别达到6756元、5957元和5041元[1],说明湖南体育消费发展潜力大[3],湖南体育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3我国政府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2013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到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有关体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增加了“体育产业”内容。2010年4月8日,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指出“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等。因此,当前,我们需要抓住金融政策的突破契机,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在体育文化产业上的金融扶持措施,这将对于体育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大型体育产业项目、培育大型体育企业集团等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4]。
1.4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7年12月14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中东西互动和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涉及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人们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行政体制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改革。体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典型代表:低碳、环保、符合时代特点,应是“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建设的新型产业。
目前,湖南省体育产业初具规模,蓄势待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的娱乐休闲支出会大幅度提高,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居民体育消费会明显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健身休闲业前向消费拉动力强劲。长沙市曾定位为“休闲之都”,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健康休闲业的发展”,长沙城区健身休闲市场已经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5]。加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纵深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推动我省乃至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2.湖南省体育经济类人才现状
2.1当前多数人对体育、体育产业和运动员存在认识的误区
目前,湖南省对体育经济与产业的认识落后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体育一直都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包办所有的体育事务,不讲效益,一直强调竞技成绩的攀比,这种认识已经扎根于部分干部、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之中。人们常常将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为集体争光看做运动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很少有人认为体育包含太多产业的成分、运动员本人和运动成绩是一种资本,具有商业价值[6]。
为了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要,在体育领域,只靠政府一家投入已经远远不够,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成为时代需要,多元化投资体系势在必行,多元化的投资就必须有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模式必然发生变化,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政府逐步由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主要是负责对体育市场进行规划、培育和监管,制定政策和法规,宏观指导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入体育产业领域,体育市场的具体事务应交给社会力量办理,政府不宜过多地包办代替[3]。
2.2我省体育经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一些由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人员,这些人中有的运动技能不错,但文化知识、经营和管理经验缺乏;有的既不懂运动技能,文化知识、经营和管理经验又缺乏。真正既懂体育产业又懂经营管理,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
2.3湖南体育产业集团和一些体育企业需要大量的体育经济类专业人才
目前,湖南省将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纳入到全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将湖南体育产业集团纳入省属大型企业管理。湖南省率先在全国组建省级体育产业集团。目前,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注册资金3.2亿元,已发展为七家全资子公司,发展势头较好。湖南省政府作为产业集团的出资人,授权体育产业集团经营,省财政厅负责对体育产业集团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湖南省体育局负责整个体育产业集团的组建工作及下属子公司的改制,负责下属子公司的国有净资产经评估,评估后以增资形式进入集团公司的注册资金。目前,湖南体育产业集团积极运作并启动子公司体坛周报社改制上市,极力打造《体坛周报》体育产品品牌,同时着力于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和体育赛事品牌的开发,体育产业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需要大量体育经济类专业人才。
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开设体育经济类选修课的优势
3.1国家教育部和我院的政策支持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学科建设思路;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及我校增设新专业的原则,结合湖南省两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自身发展条件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素,特提出增设体育经济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路,为我院体育经济专业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湖南省体育产业初具规模,蓄势待发。实现湖南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体育经济与管理的专门人才。我院是以财经和会计专业为主要特色的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学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财经人才培养在全省具有良好声望。国内外体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表明,财经类专业院校培养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在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出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更多地得到市场的青睐。
3.3我院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学教学工作业绩突出
实现湖南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体育经济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我院是以财经和会计专业为主要特色的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学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财经人才培养在全省具有良好声望。
3.4财经院校开设体育经济类专业或选修课程的成功经验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体育经济学专业或选修课程,如临近省份一些大学如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等相继开设了体育经济学专业。这些高校重视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紧紧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脉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经济政策的解读与决断能力的综合培养,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合理运用一般经济学的原理、方法与手段,并将“产、学、研”相结合,有效解决体育产业领域的实践问题。
根据体育经济类专业毕业生调查研究显示:44%的体育经济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左右,26%的学生薪酬在3000元以上。按照十分制计算,体育经济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8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上[7]。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3.5我院体育经济与产业研究所为体育经济类选修课和专业的开设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
2008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经济与产业研究所成立,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有:体育经济与产业政策研究;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体育经济学专业建设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体育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多次组织研究团队外出调研和学习,为体育经济类选修课和专业的开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体育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先后承担省部级关于体育产业方面的课题20多项,为长沙、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省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服务。
3.6我省还没有开设体育经济类选修课的高校
目前,湖南高校体育院系还没有开设专门针对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市场)的专业,相近的社会体育专业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不多。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需要体育经济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给体育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给体育产业带来繁荣。面对这些有利因素,需要大量的体育经济类专业人才,而湖南省高校体育经济类专业培养几乎是空白。因此,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开设体育经济类选修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奥运会;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奥运国债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无疑是一件期盼已久的盛事,也必将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欢庆之余,如何利用我国有限的财力举办一届符合奥运精神的廉洁、公正和民主的奥运也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北京奥运的财政支出预算分析
在申奥代表团的陈述中,在北京市政府发言人的谈话中,都明确提出了北京举办奥运在交通建设、环境治理、信息化发展和水电气热改造等方面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七年总计1800亿元(见下表),平均每年250多亿元,相当于北京去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的73%。这样庞大的资金供给来自何处,如何运用?是申奥成功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奥运预算支出由三部分组成。其一、直接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和服务配套设施的投入,共计160亿。我们必须考虑到,奥运会是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会,在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京都不会再举办奥运会,因此,在场馆建设中,应当尽可能避免比赛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在完成30天的使用期之后的闲置或低使用率所造成的投资浪费,给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其二、为了改善举办奥运城市的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投入,共计1350亿,这其中的总量和增量我们无从掌握。例如,为了改善北京市的环境,不仅需要在北京市进行环境治理工程,也需要在北京市周边地区,以及上游流域和沙尘暴源区进行相应的治理和投入,其支出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就为将来的财政预算的执行埋下了隐患。其三、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投入,共计290亿,包括开幕式、闭幕式,租用比赛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比赛期间的各种服务。如何呈现出富有新意的开幕式、闭幕式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在高投入上下功夫,对于财力并不宽裕的我国来说更是急需思考的问题。如对于开幕式和闭幕式,关键在于有新意,突出我国的特色而不在于一定要多豪华。有必要在设计上多下工夫,而不是一味追求大投入。
二、申奥成功对我国财政管理的冲击
《北京申办报告》第五主题“财政”中的相关内容中指出,北京奥运会将得到中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财力保证,这是中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承诺。这些财政支持包括:①奥运会组委会如出现超支,将负责予以弥补;②在组委会的收入实现之前,将采取预支方式保证组委会的各项支出;③进行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④进行奥运会所需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毫无疑问,以上的声明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办好奥运的信心。但同时这些声明的落实也将给我国正常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首先,从预算的执行上分析。奥运会所蕴含的财政风险却不得不让人三思。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1970年该市决定申办时,市长德拉波(jean dra-peau)曾宣称:“我们承诺在加拿大,在蒙特利尔,我们将向世界推出一个真正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既简朴又有品位的奥运会。”最初的预算为1.25亿美元,这个预算后来完全失去控制。组委会大兴土木,在城北地区开辟奥林匹克中心,新建大型主体育场、游泳馆泥行车场、奥运村等,这些豪华的基础设备耗费了巨额财政资金。据魁北克政府估计,这届奥运会实际开支为24亿美元,有1.6亿美元将直接由蒙特利尔市纳税者交纳奥运特别税负担。其余的债务5.12亿美元由魁北克政府财政负担。一个“简朴”的奥运会最后变为吞食巨额资金的无底洞,成为加拿大经济的“陷阱”。如何防止北京奥运成为新的一个“蒙特利尔陷阱”,给我国的落后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其次,从投资分析,申奥成功对我国财政管理的冲击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的“虹吸效应”,即承办奥运的城市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导致“堤外的损失”。对此,中国西部城市最为担心。在西部人士看来,政府刚刚提出开发大西部,近两年投资开始向西部倾斜,现在北京办奥运,投资1800亿,等于说马上就又来了一个东部大开发,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这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注意力的转移(这意味着关注的降低),对西部大开发会不会有影响?何以体现对西部的倾斜?如果东西部同时倾斜的话,政府有这么大的财力吗?如果东西部不能同时倾斜,那么很显然,奥运是“国际大事”,是“硬缺口”,其投资将首先得到保证,将置西部于何处?第二,奥运会通过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时(通常是在奥运会闭幕之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投资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上届奥运会东道主悉尼现在就处于“低谷效应”的压力之中。这样的“低谷效应”会不会也出现在未来的北京呢?这也是我们在奥运投资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其三、从工程建设上分析,奥运会涉及近几百项大型工程,如体育场馆、道路等,留有的寻租机会和制度上的缝隙也相应增多。会有一些机会让拥有权力的人借此。腐败问题都是跟一定的公共工程和政府公共物品的采购相联系的,如果奥运会的公共工程项目成为导致腐败新记录产生的母体,将无疑是一种悲哀。对此,我们必须考虑当这么多公共工程、公共采购大量发生的时候,如何在政府采购制度上加以防范。
最后,从一些情况看,“兴奋劲”正在使一些人头脑发热,以为只要办好了奥运会,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或者以为只要为了办好奥运会,什么代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经常听见有人说,奥运会要多算政治帐,少算经济帐。其实洛杉矶奥运会之后,那有不算经济帐的!就象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样,不算经济帐,光算政治帐,如果那样北京奥运会很可能成为中国新的不良资产的开始,奥运过后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想一想我们过去的不良资产,我们怎么能不对奥运产生的财政负担平添几分担心呢?
三、可行性对策思考
最关键的问题当然是“模式”的问题。奥运“模式”的选择犹如经济运行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奥运会的财政后果。要使奥运成为新的历史发展的起点而不是泡沫发展的最高点,关键就在于选择好奥运运作模式,而能够做到这些的唯一途径是采取市场经济的模式,决不能再采取过去那种计划经济的模式。
第一、强调奥运预算的民主程序。所谓奥运预算的民主程序,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定奥运预算的民主过程,这个奥运预算应当体现全国人民的利益;不能因为举办了北京奥运,就减少对其它地区发展的财政投入。其次,在实施北京奥运工程时,当然应通过政府采购落实。这包括采取国际招标,国际人才的引进,开放建设项目,增加透明度,强化制约、监督机制等市场化的一系列作法从而强化财政管理职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应当加强审计监督,保证奥运预算的切实执行,避免预算执行的不确定性,使整个奥运成为一个廉洁的奥运。
关键词:职业能力;汽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40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对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日本等,纷纷力求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未来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就汽车维修专业而言,国内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汽车行业,给学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大汽车企业预订一空。然而,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并不像我们当初期待的那样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反而在工作中体现不出高职学生的优势,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虽能顺利就业,但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且跳槽、改行现象十分频繁,很少有人能在行业中出类拔萃。
目前的汽车维修人员中,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有很多仅读过初中,这也直接影响到汽修岗位的收入水平。然而,他们由于从业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动手能力较强,高职毕业生在与类人员竞争时常常处于劣势,造成不少学生因对前景的失望而厌学。
3 职业发展定位分析
学校必须对高职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准确定位,即应能迅速从维修工过渡到技师,并具备成为技术专家的潜力,然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突显高职学生在与中专、中专以下人员的竞争优势,他们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
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对汽车的总体构造和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的掌握。汽修人员能否对汽车故障做出准确而又快速的判断,往往取决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经验固然重要,但若遇到一些不太常见的问题,往往靠经验难以解决,还有可能因为误判导致更大的故障,此时就必须回到基本的工作原理上来,这就到了体现高职毕业生水平的时刻。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将无法长期在汽修行业有好的发展。然而,基本原理一般不会变化,只是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去学习新技术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实践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汽车维修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唯有通过大量的拆装,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同时,操作的规范性也相当重要,这也正是目前很多中专毕业生和普通维修人员所欠缺的。
此外,根据汽车维修职业的发展,其能力要求大体可以划分为这三个层次:初级层次包括汽车结构的总体认识和规范的拆装技能,中级层次包括汽车各组成的工作原理和检修技能,高级层次包括汽车故障的诊断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由此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4 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途径
4.1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学院要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办公室,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长期指导,并开展适合学院特点和学生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其内容包括: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目前企业经营特点及管理特点;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即要做好工作初期吃苦耐劳的打算;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长期立足于本行业最终成为佼佼者的决心等。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以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工作的挑战。
4.2 推进课程建设
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专业课的教学,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
如果说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的全面性才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走得更远的支撑。因此,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电脑应用、汽车专业英语、职业道德、社交礼仪等课程。这样更能凸显他们在职业中的竞争力。
4.3 深入校企合作
深入的推进校企合作,和优秀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且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制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学内容。企业不仅可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并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企业可委托学校为其培训员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并培训技术人员参加各级别的职业技能考试等。
另外,还可以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订单顶岗等方式,建立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了理论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教出专业过硬的学生。
然而,汽车行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因此,我们要经常深入企业,或邀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交流,在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同时,把握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变化,为他们提供最新鲜、最实用的知识。
4.5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教育体系十分完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学校要利用机会派老师去国(境)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5 结束语
相信学校能通过提高办学条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最K使多数毕业生不仅能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提高就业质量,还能长期立足于本专业,通过长期努力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一改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尴尬局面,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凡.基于职业能力层次分析的高职汽修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3,(1).
[2]皮连根.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5,(3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 路径
课题来源:2013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RS-2013-1054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若毕业生不能充分有质量的就业,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约占普通本科高校的三分之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有多种定义。大都认为,就业竞争力应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在大学学业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在就业过程中超越他人,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并胜任工作需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根本,是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石。
2、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适应能力。大学生走出校门,角色发生变化,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顺利从学校向社会过渡。
4、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所有职业都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就业竞争力中一项重要能力。
5、毕业院校的知名度。现实中,用人单位第一选择会倾向“985”和“211”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6、良好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二、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和资源竞争上,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劣势。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学校管理存在不足。在现实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容易片面追求规模、数量,忽视内涵建设,没有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走特色发展的办学道路。
2、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不足。传统教育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缺乏创新与创业能力。
3、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不高。首先,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其次,就业观念过于功利化。再次,就业心理容易失衡。
4、缺乏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与管理。高校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在服务理念与制度措施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多流于形式,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1、科学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注意与老牌本科院校“错位”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完善办学理念。
2、人才培养过程实时监控。校采取有效措施对国家就业趋势及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学生及时反馈关于就业的最新分析成果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学习过程管理,通过营造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对教育市场进行细分,并对自身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在培养人才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为基础,以学生的就业倾向为出发点,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校的美誉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应加强思想品德、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紧贴实际,不讲空话;内容上,不仅要传授公民的基本道德,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总之,在校期间,德育教育中必须融合就业教育,这样才有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5、开展专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分别设立不同的就业指导目标,在各个年级加以实施,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会计证无纸化考试;财经法规与科技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1-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傅 冬(1988-),女,广东省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会计。(广东 揭阳/515559)
一、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班平均44人,考取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是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揭阳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实行三科联考,即三门科目同时通过才算合格,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下简称《财经法规》)就是其中一门,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较强的应试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的教材采用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皆重点、皆考点,不仅理论性极强,法律条文较多,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如汇票、支票、本票的填写,计算相关税的应纳税额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二)考情分析
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电算化》),实行三科联考,每科时间各为一小时,三门同时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技校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较难,所以,根据我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实际考试机会不是四次,而是只有三次,也就是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算起。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一起学习,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若第一次没有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丧失了自信心,这时又有第二学年的课程要学习,所以考试压力会更大,部分学生在这时就已经自我放弃了。
(三)学生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稍弱,对自身缺乏信心,再加上会计学科专业性较强,对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初始确实比较难于接受,很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像听“天书”,根本不懂。若没有及时树立好正确的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那对后续的学习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财经法规课程教学
(一)教材学习
1.通读
通读教材,概括体会,《财经法规》试题共计70小题,涉及考点众多,难度增大,学生只能全面学习。
2.精读
根据考试大纲,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加深理解。只有掌握这些,即常考点,才可能通过考试。
3.理解加记忆
《财经法规》并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但又离不开记忆知识。比如税法部分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消费税不同税目的税率,这些考题中会给出,不需记忆。但是,不同税种的征税对象、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等内容则需要记忆。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做题方法
1.要数量
光看书死记硬背是不得要领的,一定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 ,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
2.要质量
题目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做一题应有效果,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要被题目奴役,为了做题而去做题。因为做题只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要“偏难怪”
不要去做偏题、难题、怪题,应跟着考试大纲走,从业考试阶段,考点范围大但不难,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已足够,不要去深抠,钻“牛角尖”。
三、教学思考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考取“上岗证”,对于毕业及就业两方面来说意义重大。从应试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通过考试,提高通过率是必要的。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考虑,要学生掌握经济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循基本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指导日后的会计工作,也是必要的。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不但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首堂课的必要性
学生兴趣的建立与教师第一堂课的好坏密不可分,首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举事例说明遵纪守法在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明确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和要求,为他们进入会计知识的海洋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端正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看到《财经法规》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还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只需要考前死记硬背,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笔者都要提前“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且内容较多,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思考后,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这一章时,搜集选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深刻理解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又如,在讲授会计专业职务时,可以让同学们畅想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会计生涯,需要考取哪些资格证书,成为会计员的任职条件有哪些,要想进一步提升,又需要什么条件。这个任务贴近学生,易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书本。然后请同学们发言说说自己的设计之路,从普通的会计员,到助理会计师,再到会计师,最后到高级会计师,既给他们信心,又给予鞭策。再如,在讲授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时,设置交接情景,给学生分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会计员等角色,体验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工作,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平时,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气氛,消除紧张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一方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灵活应对考证。
(四)多方监督管理
技校学生主动性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控制约束能力也较欠缺,这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共同配合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找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配合监督管理的方法,不仅保证课堂效果,又能了解课下动态,营造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各地各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具体方案附后)。
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作为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征集工作过程成为推动德育深化的过程,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广大学校积极参与,并按要求及时高质地报送相关材料。
各省份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以总结报告的形式与参评材料一起报送我司。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详见)
附件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参评对象为体现学科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理念的一节课。由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列课程均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的课堂要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处理文化知识和德育融入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申报时应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光盘。教学设计以文字(含开发的PPT或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实录主要记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教学视频光盘应包括现场教学录像和专家或同行点评录像,其中现场教学录像可以是多机位拍摄视频综合剪辑而成,但应完整记录该堂课的实施情况(小学40分钟,初高中45分钟),点评专家或同行不超过两人(时长一共不超过10分钟)。
(四)为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参与视频课拍摄的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视频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申报,每门课程每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推荐不多于3节课,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总计不超过5节课。
(二)报送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
2.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3.教学设计(每节课一份)
4.教学实录(每节课一份)
5.教学视频光盘(每节课一份)
请将以上材料纸质版和视频光盘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同时将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教案电子版打包发送到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教学视频光盘表面打印或粘贴标签注明学科、年级、执教教师姓名、省份等信息。
有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组织及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的课堂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堂,教育部将其纳入“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交流展示。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系人:李水平010-58556767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1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邮编:100029)
电子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
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省略)
技术支持:杨杨010-58611815
附件2:“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学校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感人事例、精彩过程,均可以视频、照片或短文的形式报送参评。
(二)报送材料应真实记录中小学教育相关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瞬间”背后的育人内涵,体现科学的教育方法,反映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细节中能精心设计,把握教育契机,达到较高育人水平,实现良好教育效果。
(三)视频应反映连续的教育过程,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故事、教育活动或者常年坚持做的教育项目,如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一次班团队活动等,不能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简单拼接。视频长度不超过8分钟。片头、片尾时长一共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名称、视频标题、录制时间等信息。
(四)照片应同时提供纸质版和数字版,并附不超过150字的文字说明。纸质版照片大小不超过10英寸,数字版照片大小规格控制在2-3M。
(五)短文应如实描述一件真实的教育故事,须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正文采用宋体四号字,篇幅不超过1000字。
(六)为保护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有关资料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文字描述内容如涉及个人隐私及其他敏感问题允许使用化名。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育人精彩瞬间”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报送,视频不超过20部,照片不超过50张,短文不超过50篇。
(二)报送的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育人精彩瞬间”推荐汇总表
2.“育人精彩瞬间”申报表
3.省略。
相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材料进行评审,优秀者将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集中展示,并颁发荣誉证书。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 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联系人:刘烨010-62003990
寄送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国教科院中国德育杂志社(邮编:10008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特色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吴炜(1975- ),女,江苏建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3-02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就业市场找到位置的关键。综观在就业市场笑傲江湖的高校毕业生,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优势。因此,对于迫切需要提升其“产品”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而言,凝练出人才特色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诠释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异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所特有的就业优势和能力,应该是不同的成长背景、环境塑造、学校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所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异性表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整合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总合,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过程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气质品性、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度,其培育取决于知识、经验、理念的不断学习、长期探索和逐步积淀,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复制。过程性保证了拥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发展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走势。因此大学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升之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经过有机的协调整合,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定核心要素是前提。大学生要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专业理论的积累养成理论能力,广博知识的拓展表现个人魅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挖掘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二、人才特色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高校一旦培育出自身的人才特色,势必在培育竞争壁垒、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经合组织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加快全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所以,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合组织[1]成员国便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OECD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经验
OECD 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发展学前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各发达国家在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后,都纷纷把学前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项目。如德国、美国,已经把学前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制定详细的教育大纲、标准,政府也编列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英国在布莱尔首相时期,已经启动了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的工作;日本也开始着手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的进程等等。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才和家庭的发展,更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润。
1、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大
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是指由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中,给予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2]图1 是OECD国家对ECEC 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丹麦在0-6岁ECEC项目上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占GDP的2%;瑞士和芬兰投入分别占GDP的1.7%和1.3%,除此之外这三个国家对6-7岁的儿童另外投入0.3%GDP。由此可见,它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英国和美国的投入只占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两国数额巨大的GDP,这一投入足以保障本国学前教育事业稳步的发展。英美两国的学前教育十分发达,以美国为例,美国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教育目标之首,并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这在美国教育立法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还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额度,从1965年批准的拨款9600多万美元幼儿教育论文,到2003年修订案中的拨款68.7亿美元,38年时间财政投入增长了70多倍。[3]充足的财政投入一直都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国家的高度重视则是财政投入的坚强后盾。OECD的成员国中学前教育发达的,基本上都具备这两点。
图1 为OECD国家对ECEC[4]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5]
2、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
随着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逐步将O一6岁幼儿的保教责任由私人责任转为公共责任,并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最典型的便是英国,英国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并采取学前教育有关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实施了重大的幼儿福利改革“确保开端”项目,提出了对3岁以上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并加大了对幼儿照看机构的公共投资力度。英国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在较短时期内发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此。
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是OECD的成员国又一大共性之处。从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来看,瑞典学前教育的预算占总教育预算的8.5%,显然没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这些国家占的比重大,但是它的公费却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100%,即在瑞典不论父母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如何,学前教育都是免费的。但这样的情况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国家仍是采用公共财政支持和根据家庭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但公费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6](如图2所示)。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能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障了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图2为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7]
3、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充足的财政投入可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但要想保障充足的学前教育投入最有效的做法却是立法,即“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保障本国教育投入和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学前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美国先后通过了《提前开始法》(Head Start Act)、《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Block Grant Act)及《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律,这些立法明确规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各项拨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8]而当今世界另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如:《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2002年教育法》、《2004年儿童法》和《2006年儿童保育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的职责,从而保障了学前教育充足的财政投入核心期刊目录。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职责。
4、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虽然OECD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都把学前教育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并具有很强的福利性。与此同时,它们还把为弱势群体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良策。所以,各国除了重视学前教育的公平之外,更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对困难家庭实施一些补偿性援助。以英国为例,英国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把消除贫困儿童、增加教育投资,特别是发展学前教育、保护弱势幼儿群体等,作为布莱尔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英国《拨款法》更是明确列出了“借助儿童基金帮助弱势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应对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以打破机会剥夺与弱势地位的恶性循环”的专项拨款,并且这专项拨款逐年增加。[9]可以说,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教育最严重的“排斥”,也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支持学前教育,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健康的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可以缓和一些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完OECD国家的学前教育后,回头看看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的儿童多达 1.3 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且十年来徘徊不前。这个比例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很低的,与 1.3 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从根本上就很难支撑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0]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就被人们所忽视,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但好在有企事业单位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事业单位逐步分离,我国的学前教育成为“灰色地带”,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急速下滑,使得大部分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超过了上中小学的费用,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天价”幼儿园。虽然近年来经过国家的调整,我国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入园率较高,如:上海市2005 年,3-6岁在园儿童为28.70万人,入园率达95%。[11]但这只是极少数的幼儿教育论文,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的数据显示,全国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6000多万,但入园就读只有2179万人,入园率仅为36.3%。而同一数据,西班牙、比利时的为121%,日本为86%,美国相对低一点,但也有62%。(如表3所示)。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中国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西班牙
121
澳大利亚
104
日 本
86
比利时
121
韩 国
101
葡萄牙
79
法 国
116
瑞 士
99
英 国
72
捷 克
114
瑞 典
99
希 腊
69
墨西哥
106
丹 麦
95
加拿大
68
德 国
106
新西兰
92
芬 兰
62
意大利
104
荷 兰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