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交通行业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

以共同体文化建立的教研制度,能使教师和同伴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一个独特文化氛围,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文化的动态结构。在这种教研制度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会在共同体的活动中把问题“公示”出来,与其他同伴一起直面困难,通过对话和专业研讨,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将“教”和“研”结合起来,将“个体成长”与“共同进步”结合起来。

一、实行“一徒多师”新模式,加速新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中每年都有一大批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他们正处于人生创造的最佳年龄,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但是教学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他们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必须经过深入的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在新教师的培训中,校际的师徒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选择。

在“区域性”办学之前的小学校内,每年级每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受条件的约束,新进教师往往被安排一个师傅,潜心学习师傅的各项教学策略等。但是,在“区域性”背景下,由许多学校组成的共同体,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优秀教师众多,这为新教师接触更多的优质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共同体打破传统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一对一师徒制,创新师徒结对形式,实行“一徒多师”制,又称“一杯多壶”。即每位年轻教师可以自选几位师傅,拜多位教师为师,了解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与风格,从多个师傅身上汲取营养,拜师的内容涉及教学、班主任、学校管理等方面。师傅也可根据报名人数进行选择,每学期规定学习任务和指导任务。对年轻教师而言,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师傅”,能在更多师傅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取长补短,避免了“一个师傅一种模式”的单一成长方式。

二、构筑交流互动平台,校区内合作互动

“共同体”内教师素质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怎样最大化地发挥“共同体”的优势,促进各校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实现强校引领弱校,实现整个区域师资力量的全面发展呢?为此,我们精心为教师构筑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精心安排各校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通过考察、观摩、送教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实现教师合作和交流,努力让每位教师焕发独特的光彩,使合作不至于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共同体”内部、校际教师间的协调合作与和谐交流,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使教师个体得到发展,而且能加强教师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信任与合作“一体化”的合作型信任关系, 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实践再生。

处理好同一个教研组中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之一。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一要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掌握是否扎实;二要看工作后的继续学习和经验积累如何。其中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教师业务物质的有效环节,可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并及时发现不足。虽然同组教师专业相同、教学内容相近,但每位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能把理性的问题显性化;有的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的能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也有的能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其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所以,“共同体”安排教师之间应经常相互听课,共同探讨,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又可以加深同事之间的友谊,进而大大提高同组学科的整体水平。

三、校区间“走教”互助,加强教师协同合作

我们建构的第一个“区域性”共同体,由三个学校组成。其中三个学校各有特色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点,A校区是传统名校,B校区书法、体育教育是强项,而C校区小班化教学富有特色。同时,校区间的师资差异也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其中A校区师资最强,农村B校区师资最差。为了促进三校区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促进教师的全面提高,“共同体”推行校区“走教”制。

校区间的“走教”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从A校区到B校区走教的教师,将A校区的先进理念带到B校区,经常要上展示课,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接触了农村孩子,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由于A校区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也促进了B校区的教师的提高。而B校区去A校区走教的教师,可以与许多校级名师共事,学到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去C校区走教的教师则可以充分学习小班化教学的新方法。教师如活水,三个校区轮轴转,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流动中受益。

第2篇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形势。地面交通拥堵成为影响交通顺畅的主要因素,人们开始逐渐通过轨道交通来缓解交通的拥堵现象。当前已经在发展的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前途,并且产业化发展也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需要一个完整的行业运营体系,产业化发展最能使其获得最大的产出与投入比,实现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投入与项目提案也已经有了长远的规划,在建的城市轨道项目有2500多公里,同时已经建成的城市轨道项目多达1700多公里。此外,已经确定并批复的轨道交通项目还有大约140多条线路,轨道建设总长度超过了4300公里。如此艰巨的行业建设任务决定了未来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必然面临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二、产业链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行业人才需求数量与质量要求突出

产业链发展需求明显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有着非常迫切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其中,数量需求是由于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决定的,其要求有更多的人才来支撑与推动;质量的要求是由于产业链的发展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能够以高水平的操作精确度来提升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我国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类型可以看出,主要是以技术类、管理类、商务拓展和安全类职位为主,这些不同种类的职位都对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产业链发展相适应,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类型应用型占据主要比例

不同类型的行业人才需求中,无论是负责运营管理、维护的专业人员还是负责乘务工作的专业人员,都有着非常大的人才缺口。这种复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形势更提高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同分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主要的需求类型仍然集中在一线应用型工作人员,这样的需求比例更加重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未来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专业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支撑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三)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要求同步提高

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化,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处于这样环境下发展的产业,也必然要以市场化的特点对自身提出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化环境中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市场化的经济形势深入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中,城市轨道交通做为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与市场消费者密切相关,必然面临着市场化的服务要求。因此,其对人才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标准要求也会同步提高。只有吸收了有足够专业水平的人才以及道德标准的优秀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行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轨道交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艰巨任务,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只有以行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依据,结合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要求,开发更加适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才能为行业提供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群体。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而言,这种需求就表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要将这种需求结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首先需要以此要求为参考转化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从教学行为及标准的调整来控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及应用型方向。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专业性、应用型、素质型人才要求,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也应当向这个方向上转移,具体的目标制定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来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第一,调整基础理论教育的内容,选择应用适用性更强的内容作为教学对象。只有保证了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型和适用性,才能使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从而取得良好的实用性教学效果。第二,拓宽教学中的专业知识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需求,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与行业相关的知识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所以需要对教学专业知识面进行拓宽,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第三,对应用能力加重培养力度,有了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面做为保障,再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结合理论教学与知识拓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应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及应用,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第四,加重素质培养力度。这要求高校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力度。

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对接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能够满足产业链的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求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必然无法与当前市场化发展形势下,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的形势相吻合,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更需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目前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日益加快的行业发展步伐与市场需求形势要求有足够的专业型人才做为支撑,而传统的培养机制、教育理念都不足以支撑市场形势下的行业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的产业化发展状态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目标进行创新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调整,逐步与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步,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具体的培养机制改进中,以要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实施现状为依据,研究具体的产业链运营模式,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而,将教学活动渗透到具体的产业化结构中,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实现。

(二)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当前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日益鲜明,不仅要求人才拥有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知识面,更要求在具体的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上有较高的水平。这些综合性素质要求并不同简单的理论教学加创新的教学培养机制就能够实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具体化。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置于具体的产业链结构中。通过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性、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操作、职业素质的培养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分担高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投入,还能够减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投资,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了完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对专业的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要求非常全面,只有考虑到每个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才能实现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首先需要明确行业的发展态势,从产业化发展趋势及技术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向进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最后综合每一个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技术和理论要求确定教学培养应当使学生掌握的专业能力,然后对教学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即某一种专业能力或理论作为一个模块来确立教学方案,最后综合每一个教学模块选择课堂教学或者企业实践教学。

五、结束语

第3篇

交通行业属于应用型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在就业中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交通人才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后交通时代的到来,交通行业的发展重心从建设逐步过渡到运行与维护,交通服务能力的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根据目前交通领域的人才分布,通过人力资源调查结果可知:交通建设与养护以及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交通建设和交通服务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全国将新增高速公路5万公里,这将对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特别是兼有工程和管理特色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未来交通行业的主要缺口。学校对交通人才的培养须适应现代化交通行业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的发展需求,保证交通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发展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三、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60-01

一、引言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也快速增长。目前该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从事运营管理、维修养护、施工、监理等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巨大。苏州技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办以来,为了设置更为科学,更加符合企业用工需求,使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更贴近企业工作流程,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实现职业化,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轨道交通运营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客运组织及服务等专业知识,能在有关轨道运输生产作业现场从事技术作业,具有车站运行组织及行车事故先期处置与分析能力的人才。

组织教师深入到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群和技能需求进行广泛了解和详细分析。

三、轨道交通运营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和基础能力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由于缺乏对地铁企业的深度调研以及师资力量的欠缺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虽然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

(三)以知识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快,要求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岗位最新要求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四)实践教学平台缺乏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配套的软硬件与相应的基础设施。由于轨道交通实训条件投资费用大,校内实训基地以简单的软件和设备模拟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单一,以现场参观和培训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四、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

依托《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年)》的实施契机,借助苏州区域优势,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运营管理人才,苏州技师学院根据轨道交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充分研究讨论,确定本专业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本专业定位为: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培养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四协同

四协同是指本专业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协同平台,在政府,行业(协会)指导下,借鉴与融合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达到学生职业化成长,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双通道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基于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客观差异,以及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工作特性的根本差异,推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双通道”培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重构“职业成长+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着重考虑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整合,体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四)构建“校企融合多赢”实践教学平台

1.构建“五环式”实践教学体系

“五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共分五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认知实践,第1学期完成,着重于对轨道交通行业、地铁企业以及岗位的基本认知;第二环节是仿真实训,第2-3学期完成,着重于软件操作,模拟工作任务和角色体验;第三环节是岗位实训阶段,第4学期完成,着重于不同工作岗位的专项技能训练,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上安排一定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第四环节是校内顶岗,校内综合实训阶段,第5学期完成,集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训练;第五环节是顶岗实习阶段,第6学期完成,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是实践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

2.搭建校内实训基地平台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室配置有模拟仿真软件多套,包含ATC系统、调度系统等信息平台,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的软件操作。

3.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

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和轨道交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技术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巩固和新建校外实习基地,与苏州地铁、南京地铁、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关系,成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模式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发挥行业部门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设高素质的交通职工队伍既是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事关交通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为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交通部相继出台了《交通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十一五”交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一、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发展历史。自“九五”以来,交通职业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交通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主要交通行业职业院校258所,其中高职类学校77所,中职类学校181所。在近几年的体制调整中,交通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学校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学校规模均不断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已基本形成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置一所交通高职院校、若干所交通中职学校的格局。

2.发展现状。从交通行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渊源来看,不管其目前是由教育部还是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也不管其是依然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还是两者共同管理,这类院校在创办之初,均是由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创办,与交通主管部门依然存在着诸多的联系,较之其他类型的院校,更容易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这类院校在历史上与行业内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多为“同宗兄弟”,这也使得其在与交通企事业单位合作时拥有其他院校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具体来说,是确立了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支持办学,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支持办学、依托行业中众多的校友和历史渊源支持办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确立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观。

二、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交通职业教育层次齐全,布局合理,已经形成了以高职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和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于一体的交通职业教育体系。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现有交通类职业院校12所,其中高职高专类5所,五年高职类1所,技师学院6所。

这些年来,交通职业院校在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办学模式,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激活了交通职业院校内在的办学活力。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1.扶贫培训模式。“九五”期间,交通部共投入交通教育扶贫资金4000万元,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配套资金1.6亿元,为562个贫困县培训了19万交通管理和技术人员。交通部先后投入1200万元,重点支持交通厅建设交通职业学校。“十五”期间,交通部又投入1800万元,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讲师团、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实施支持西部地区交通干部教育与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交通部继续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对洛阳几个贫困县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培训的资源,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按不同的专业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尽量让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为他们走出大山,走出黄土地提供有利条件。2007年、2008年期间,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了由交通部主办、CCS南京分社负责的“CCS焊工扶贫培训班”,为河南洛阳地区培训了200个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造船技能人才。

2.“订单培养”模式。在行业的组织下,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定制”特殊的规格,使得新生一入学就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不仅在招生阶段让企业参与人才的选拔,还让企业加入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冠名班是常见的订单形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

如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地方海事局成立了“扬泰造船班”、“湖州造船班”,根据江苏省沿江地区中小型船厂缺乏造船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由企业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了企业职工,学生在掌握了最新的造船技术后回到企业工作,以此培养留得住的技术人才。实践证明,“扬泰造船班”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造船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苏宁电器、一汽丰田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合作了“订单式”教学模式,组建了以企业命名的冠名班,毕业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3.“职教集团”模式。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受职业教育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交通职业学校的形势也十分严峻。随着交通类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交通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许多省市纷纷组建交通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是由省内交通职业院校、交通企事业单位、学会、协会等自愿参加,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专业联合体。

4.“行业主导”模式。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交通厅将下属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镇江交通技师学院等从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学校和企业培训组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企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及教育教学体系、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集高、中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于一身,兼具职业鉴定和企业技术服务能力的面向企业、服务社会,多功能、开放式的行业教育组织。

5.开设实训基地模式。以北京为例,当前,北京轨道交通线路快速扩展。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达19条,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需求将达30000人,而现有各类专业人才只有近万人。今年4月,北京交通学校正式启用目前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基地”,学生走出教室直接“上”车。北京市交通学校、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是“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三者各有分工:北京交通学校开办3年全日制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为北京乃至全国培养、储备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负责教材的审核、相关教师的培训和部分课程讲授;作为北京地铁4号线的运营商,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学生实习场地并接收合格毕业生。三方合作,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不仅能为市场输送地铁专门人才,也为全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及校企高效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企业、学校、行业、政府乃至社会来讲是多赢的全新合作模式。

三、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启示

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目前已形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设有1所交通高等职业院校、若干所交通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交通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已基本覆盖了交通发展需要的主要职业岗位,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交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交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也使交通行业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得到初步缓解。

从交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加强行业指导,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交通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对社会各类交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以行业为主导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重要文件和开发具体的课程,能够积极为各类职业教育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用人需求信息,帮助相关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不断加强在岗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使交通行业企业能结合本单位的条件,积极为交通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实习基地,接受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积极支持本单位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员参与交通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和实训指导,并结合本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与交通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以及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3.增加投入,以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交通部要求交通企事业单位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承担职工教育培训费。一般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费,从业人员要求高的企业可按2.5%提取教育培训费,交通基础建设重大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等均应按规定要求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支持交通职业教育与培训。

4.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行业培训指导委员会除了每年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之外,还经常进行行业内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满意程度的调查,提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看法和建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种协会、学会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交通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学经验交流、制定专业教学的指导方案等活动。

5.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所有职业教育学校均应有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6.行业与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现阶段,一些学校同时隶属于多个管理主体。以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交通厅的省属学校,根据学校性质,又隶属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局、劳动局管理,这样的多头管理不利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此,要处理好政府、教育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行业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必须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世平,倪曼.对“订单式”教育实践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 励增艳,孔存慧.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管理,2008,(5).

第6篇

1.1物联网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已于2009年,国家已提出要加快物联网产业建设的步伐,随后得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次,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作为国家重点扶植的新兴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重点培育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新一代网络通信等。另外,物联网已被国家列为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及2050国家产业路线图。

1.2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物联网产业基础自物联网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层次后,物联网得到难得的发展机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物联网行业销售额于2010年已超过120亿,至2011年销售额更是高达160亿多,获得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仅小于美、英,位居世界第三。目前,物联网科技大范围使用于企业生产、物流、产品跟踪等各领域。另外,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物联网科技得以应用于移动支付等新领域中。

1.3已开始着手物联网标准建设物联网科技的应用标准缺失,是影响物联网行业高效、稳健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截止至今,全球范围内诸多物联网科技的应用领域均缺乏相应的应用标准规范,国内同样如此。随着国内物联网科技的大范围及深入应用,社会各界开始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及规范工作,并已成立了传感器网络研究组及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截止至今,已有效地推进了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及制定工作。

2物联网技术未来应用趋势

2.1物联网产业规模预测及主要应用当前,国内物联网科技主要应用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环保节能、交通管制等诸多领域中,特别是自从2009年后物联网行业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了行业发展的热潮。北京等国内诸多重点城市已开始制定了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行业发展,构建示范工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预测,二十年后国内RFID终端将高达数千个,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大范围应用,将极大地推动信息零件行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展至今,交通行业、电力行业、安全保障等行业是物联网科技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作为全球物联网科技的核心部分,国内物联网科技得到难得的发展机会,物联网发展概念也得到家居等国民重点经济发展行业的接受与青睐。物联网相关产品也深入地应用于企业生产及服务的每一个流程中。

2.2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思路(1)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基于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建设、扶植核心科研项目及重大型研发平台的整合与分享,积极组织行业内应用技术的难关攻克。另外,推动关键核心应用领域的突破,构筑研发、生产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推进标准化建设、掌控发展自。基于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物联网体系结构、制定物联网数据安全等基础性标准,从而推动物联网行业的高效发展,确保掌握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主动权。(3)强化产业合作,重点推进关键领域应用发展。物联网行业应用涉及到诸多产业、较多的应用领域及产业链环节。基于重点推进重点行业发展,大力发展支撑性行业,有效推动上下游产业,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构筑及完善。基于当前发展背景,可考虑以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作为发展突破点,积极开展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点,有效推动物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4)加强政策指导,积极推动行业战略转变。积极推动物联网行业从政策牵引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牵引的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出市场供需影响力,积极扶植及壮大重点物联网产业。另外,积极鼓励物联网科技公司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兴科技产业比重,促进物联网行业上下游深入摸索新兴的商业发展模式。

3结语

第7篇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行业在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公路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超前性。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无不先从发展交通运输入手。高速公路在运输能力、运输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对实现发展一国经济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选取该行业中的皖通高速作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熊市中该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公司概况

皖通高速的全称为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拥有合宁高速、205国道天长段新线和连霍公路安徽段的全部权益以及安徽宣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55.47%权益、安徽高界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51%权益、安徽康诚药业有限公司65%权益、安徽高速传媒有限公司38%权益及合肥信息投资有限公司18%权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公司将采用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在改善本公司现有公路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公司内部的增长潜力,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内在竞争力;并且通过不断发现、收购优良的公路项目,扩大公司的主业经营规模,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的整体实力。

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以及高速公路路网效应的日益凸现,为该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公司将抓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致力于高速公路业务经营,争取将皖通高速打造成为主业鲜明突出、经营稳健、治理结构健全、管理水平优良的大型基建公司。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的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规划更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与长三角无缝对接、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撑保障,这将为皖通高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公司第一大股东――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隶属于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国资委)。

二、皖通高速主要业务

公路行业具有投资大、收益稳定、低风险、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绝大多数公路经营企业经营、开发收费公路业务,以车辆通行费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皖通高速的核心业务是收费公路的投资、建设、营运和管理。其盈利主要来源于收费公路的运营。皖通高速主要业务为持有、经营及开发安徽省境内收费高速公路及公路,目前已经拥有四条高速公路和一条一级公路,分别为合宁高速公路、高界高速公路、宣广高速公路、连霍公路安徽段和205国道天长段新线。皖通高速经营的路段大多为国家东西向大通道,在安徽省以及全国的公路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迅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公路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供不应求现象明显缓解。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客货运输量总体上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而伴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持续稳定发展,高速公路的运输需求在今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在高速公路网络效应之下,其高效、便捷的货运和客运优势将更加凸出,而同时中国产业格局的布局日趋明显,高速公司也有望成为地区或区域性的交通物流主干。受益于政策的扶持,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空间预将逐渐扩展,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将更加明显,行业发展趋势的明确,必然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日益显现。在宏观经济面稳定回升阶段,行业的前景也逐渐形成新的一个发展通道;同时在公路投资、客货运量、私家车保有量明显增加的局面之下,高速公路行业未来的回暧的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2008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提高燃油消费税的单位税额。安徽省作为首批一次性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试点省份,在2009年2月底前已经全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皖通高速目前运营的6条收费公路中,5条为高速公路,1条为国道一级公路,没有本次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范围内的路产。

为了更加全面的判断皖通高速的投资价值,还要进行估值分析,以便投资者投资时进行参考。本文选取市盈率估值法和市净率法。

第8篇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做出创新业绩,反过来讲,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因此,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2)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3)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要打开思路,放远目光,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蜀云.四川交通系统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鲁光泉,宋阳.国外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4,(4).

[3]周海涛.依托行业,加强合作,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22-23.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通行费;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出行游玩、探亲访友。由于运输产品的不可储存性,运输供给相对于突发性的运输需求显得尤为不足,运输供需矛盾突出。如今,伴随着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道路运输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国家通过相关政策对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多问题,这对我国高速公路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在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同时,结合各地实践,研究制定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了《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37号),通知规定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以及国庆节将免收高速通行费。2012年8月7号,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12)376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2年国庆节长假开始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国务院的《通知》是总体指导意见,各地政府还将根据通知制定相应实施细节。

三、政策的外部性分析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既是国家根据收费公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惠民举措,也是一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高速公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正外部性

1.降低出行成本,实现社会公众效应

实施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能够降低公众出行成本,直接惠及广大民众,让人民群众享受公路交通的发展成果,凸显交通运输行业修路为民的核心价值,强化收费公路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从长远的角度看来,免收高速费是政府还利于民的表现,增加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2.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

实施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能够吸引更多的公众在节假日期间外出旅游,从而促进旅游产业,对旅游消费起到拉动作用。居民外出旅游能刺激休闲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缓解运力紧张,保障收费公路高效畅通

实施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能够充分发挥公路交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有效缓解其它运输方式的运输压力,起到疏导交通、平衡流量的作用,对推进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挥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负外部性

1.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造成了高速公路路段内拥堵和收费站拥堵,其中收费站拥堵现象表现更为普遍和严重。首先,高速公路路段内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自节假日实施小型客车免费通行以来,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增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将造成大范围的交通拥堵,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其次,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的主要原因是收费过程中的行车延误。实施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政策后,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增大,在收费站服务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所提供的收费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车辆缴费需求,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拥堵难以避免。

2.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将大量车流吸引至高速公路,造成高速公路超负荷运作,安全隐患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增加,高速公路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同时,在车流量加剧的情况下,部分车辆非法占用应急车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发生故障,事故勘查车、施救车、急救车、消防车无法到达现场,伤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事故车辆无法及时清障,导致突发事件处理难度高,应急能力难以保障。

3.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议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实施已达到一个周期,不得不承认这项政策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又必须看到由政策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及其保障实施措施,提其升下一周期的实施效果,以期对高速公路收费改革和经营管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明确功能定位,实行部分减免收费。高速公路的收费与否取决于其性质。对于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应在还贷期内收费,还贷期外免费通行,而经营性高速公路,在其经营期限内,采取收费通行的方式,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对于国家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应采取减少费用通行,而不是完全免费。经营性高速公路应积极响应,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