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9: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训练的种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古典芭蕾;基础训练;体育舞蹈训练;价值
古典芭蕾作为一项艺术,发展了近几百年,有着自身的完整体系及训练方法,对人在舞蹈上的训练更加科学、系统。借鉴芭蕾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教学方式来开展舞蹈体育训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教学。
一、芭蕾同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原则分析
古典芭蕾作为一个发展了几百年的艺术,对于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及表现能力有着很大的助益,可以帮助体育运动员迅速地实现利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塑造。芭蕾的身体技能训练可以以四字囊括分别为:开、绷、直、立。这同当前的体育舞蹈训练身体技能动作要求很相同。开即指的是完成芭蕾动作都要从肩、胸、骻、膝、踝等关节来左右均匀地由内向外的打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身体的线条并扩展身体动作范围,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芭蕾的主要特点是突出贵族气质,这种标准的审美要求及训练方式使得芭蕾舞者达到了非职业舞者所不能到达的身体理想职业化。相比芭蕾舞蹈,体育舞蹈的“开”注重以身体中心为基础令身体前部肌肉群放松向外放射性的展开,涉及到的部位包括面部、颈部、胸部等。在进行舞蹈时,要求女舞者能够充分打开胸腔、打开四肢的动作,呈现出优雅的舞姿和线条。绷指的是每一个芭蕾舞蹈动作都能够将肢体的每一部门都保持绷直,尤其在膝、踝、趾、脊椎、颈椎等部位。而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虽然不强调保持所有的动作都绷紧,但是绷紧的动作还是相对比较多的。比如在伦巴、恰恰中,所有的站立动作,都会要求脚背绝对的绷直。在所有的动作中,为了保持肌肉的紧绷,对肌肉和关节都会有一定的训练,而起到延展身体曲线的效果。一些肢体末端的绷直,还能够促进手臂的延长从而帮助舞者在视觉上起到拉伸的作用,形成一种比较高挑的错觉。直指的是背部能够保持挺直,这同体育舞蹈中的要求还是很相同的。这种身体背部的挺直,能够有力地表现舞姿的优美,达到视觉上的美感。绷直不仅有利于保持体态的美感,还能够帮助在进行动态表演时保持重心,使根基更加稳定,帮助身体旋转和推动。立指的是头、颈、躯干和四肢能够保持整体,使得身体能够保持能量的聚集,达到重心的提升,从而实现气宇轩昂的美感,这种对于立的要求,在体育舞蹈中同样适用。所以运动员在完成每项动作时,都需要保持立的意识,保持完美的固定伸直姿态。除了这四个字之外,还有诸如轻、准、稳、美等字的要求。轻指的是舞者控制好动作的起跳和落地,给人以轻盈自如的感受。准则指的是保证每次动作能够达到要求,保证舞姿的路线和位置准确到位。稳就要求舞者每个动作都不拖泥带水,能够保证每一个动作动时不拖沓,静时够稳。而美就不言而喻了,任何舞蹈的初衷都是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视觉的美感。因此就需要运动员不但要有基本功,还要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融入美的艺术表现,将美学原则贯穿到每一个舞姿当中。
二、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基本功教学训练。基本动作是舞蹈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可先借鉴芭蕾舞蹈的基本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练好基本功,掌握体育舞蹈的精髓。古典芭蕾的一些动作主要由跳、转、跳转结合和连接动作构成。这和体育舞蹈动作中的动作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体育舞蹈运动中,对于转和旋转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转的形式也比较多,诸如“行进转”、“轴转”、“平转”等。而体育舞蹈通常为两个人同时进行,对于两人的“内圈转”和“外圈转”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可以将芭蕾的转体训练方式应用到体育舞蹈训练中来,也可以在掌握了芭蕾转体动作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就体育舞蹈的技术标准来达到训练目标。
(二)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技巧训练。任何的艺术都有一定的技巧性,对于芭蕾学员的要求更加高,因此在掌握了芭蕾的技巧训练之后,再来学习体育舞蹈就更加容易了。学习芭蕾舞蹈时,重要掌握的技能为旋转技能、跳跃技能、双人舞托举技能等,还要额外的表现出比较高的艺术素质及艺术气质,以及比较好的乐感、舞蹈感、自信能力等。一个好的芭蕾演员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学员只有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经过很多刻苦的训练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曲线及体态动作。而在体育舞蹈中,必须要求身姿挺拔,抬头挺胸而达到体育美及艺术美。除此之外,学员还要能够完成对于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要求,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三)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乐感训练。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为了达到比较高的艺术美,学员必须能够有良好的乐感。音乐可以为舞蹈增加灵动性,达到有声有形的境界,而一个好的芭蕾舞者必须能够达到将两者相互融合。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舞蹈是,就要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感知力,完美的完成每一个舞蹈动作。当前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并不注重舞蹈同音乐的结合。教师的艺术素质也比较低,自身的艺术涵养并不够,对学生音乐的培养并不完全,所以培养学生练习舞蹈时并不能够起到舞蹈同音乐结合的引导。为此教师可以引荐芭蕾舞乐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乐感的引导,补充我国舞蹈教学的疏漏。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达到舞蹈同音乐的有效统一,还能够帮助完善我国舞蹈教学体系。
(四)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形体训练。舞者的形体训练时舞蹈训练的基础,一个完美的体态能够帮助学员在舞蹈过程中达到比较好的形态美。为此,在进行舞蹈训练时,一定要保持身形挺拔、气宇轩昂,达到舞姿的流畅和优雅,体现出舞蹈的美感。芭蕾训练中对于高雅和绅士风度的体现比较注重,借鉴芭蕾舞蹈的形体训练来进行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学院气质的培养以及行为动作灵活优雅的提升大有益处。
(五)对于今后教学的意见。当前的体育舞蹈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并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艺术教学所占的比重,将艺术教学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考中来。提升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将动作艺术表现力提升到基本的教学课程中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舞蹈训练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又是一门艺术课程,为了达到其艺术的范畴,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拥有必备的艺术素养,借鉴古典芭蕾的训练方法,为学生设计一个可以兼备形体、乐感、技巧的课程,帮助实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相信随着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形成,未来的体育舞蹈训练会变得更加专业,不但能够培养人的形体和内心,还能够将二者升华。
参考文献:
[1]黄冬赟.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意义与实际运用[J].魅力中国,2014(22).
[2]胥春华.浅析古典芭蕾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表现力的作用[J].体育时空,2012(3).
[3]王芃,曹卫东.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专项课教学中的运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6).
[4]王涓屹,田原,施伽玥.浅析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价值[J].体育时空,2014(24).
关键词:芭蕾;基础训练;体育舞蹈;重要性
1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是从“社交舞”转变而来,这是项将体育技术与形体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分为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10个舞种)。1992年,体育舞蹈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舞蹈首次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表现力、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现状,以高难度技术动作为取胜点是我们的风格。相反,艺术表现能力不足是影响我们成绩进步的致命弱点。因此,探讨如何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增强运动员的舞蹈意识训练就成为我们目前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芭蕾的基础训练方法
芭蕾基础训练以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为其特点,通过“开、绷、直、立”的基本技巧,严格的舞蹈技术磨练,使运动员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身体形态,并使心灵与形体完美交融,在获得精湛完美的动作技能时,在专业气质上也得到了培养。
3现代芭蕾技术训练方法与体育舞蹈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从现代芭蕾的技术层面上可将芭蕾基本技术分为动态技术和静态技术。同样,在体育舞蹈中也包括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动态动作需要灵敏协调,不但包含了复杂的步伐,同样对身体的感觉要求尤为苛刻,要求技术全面,动作细腻多变。而静态技术要求舞者表现出优雅大方,雍容华贵的超众气质。完成这些动作时,在动作规格和节奏上要把握准确,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美,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相同之处。
3.1芭蕾动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是由跳、转、跳转结合连接动作构成的。跳的技术有小跳、中跳和大跳,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借鉴的是芭蕾技术中的旋转技术。在单人旋转技术中,主要借鉴了芭蕾的转体蹬摆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这对掌握个人旋转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人旋转技术中,这种借鉴尤为重要。芭蕾与体育舞蹈最明显的项目特点就是对腿脚的动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体育舞蹈的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半蹲、深蹲、小跳及跳转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身体的缓冲能力。同时在体育舞蹈动态技术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芭蕾的擦地、举腿等动作来校正规范运动员的脚形、腿形和舞步的动作形态。
3.2芭蕾静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芭蕾基础训练的静态技术包括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熟练运用各种舞姿的能力。芭蕾的静态技术训练手段主要借助把杆。根据动作的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或双手扶把进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动力定型,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和全身各部分的正确姿态。身体的控制能力是舞蹈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动作完成与否,动作幅度精准掌握均是衡量身体控制能力的标准。控制能力对脚与地面的关系要求严格,掌握了脚与地面的关系,才能控制重心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控制动作的节奏速度、脚开的控制能力和立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中会设计一些静态造型,尤其是在高级舞步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人的配合形式,展现出唯美的画卷,这些动作的掌握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练习初期可以借助芭蕾把杆进行训练,在找到正确的用力感觉后再脱把练习,这样对体育舞蹈中静力性动作造型的掌握起到帮助作用。
4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风格迥异,音乐特征也均显不同。在训练中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那么往往会给舞者养成一种机械化、公式化的动作习惯。一旦舞者缺乏乐感和想象力,就局限了舞者在艺术创作中的提高。因而在芭蕾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音乐,学会理解音乐,将身体与音乐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音乐的风格要根据编排的动作特点进行选取。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其心理、肢体能与音符吻合在一起。可以安排一些带情感性、表演性的综合组合作为上课内容,更要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别具匠心的音乐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现舞蹈在不同音乐的烘托下所诠释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精确捕捉音乐形象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表现能力。
5结论
5.1体育舞蹈训练在依托芭蕾训练的基础和核心上,依据自身特点,浓缩精华,提炼精髓,抓住对本专业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训练效果体现最大化,为体育舞蹈的训练和教学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5.2音乐训练对体育舞蹈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研究借鉴芭蕾乐感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强音乐相关理论素养,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舞蹈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手段,缩小我国体育舞蹈运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对建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支撑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5.3动作是舞蹈运动的基本元素,解决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动作缺乏艺术表现力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改变以往的动作简单模仿情况,应将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理论认识层面。
作者:郑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沿,2008(9).
[2]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10-13.
[3]柴黎明,长场景.芭蕾基训的基本要素[J].东方艺术,2005(6).
关键词: 体育中考力量类项目训练方法
1. 前言
体育中考作为无锡市体育中考的一部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变化,现在已经基本定型,考试项目分为速度耐力类、力量类及球类3项目。力量类的考试项目为: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或掷实心球。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做好力量类项目的训练,以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体育中考力量类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2. 立定跳远
2.1 动作要求
2.1.1 两脚平行站位。
2.1.2 两臂摆动与呼吸的协调配合。
2.1.3 身体重心前移。
2.1.4 跳高式摆臂技术。
2.2 肌肉力量
主要包括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其中,下肢力量对立定跳远的起跳速度和起跳高度起决定作用;而腰腹力量对提高身体重心,维持空中身体平衡,完成落地动作起主要作用。
2.3 练习的具体内容
蛙跳;行进间单腿跳;原地单、双腿轻跳;台阶;各种跳绳练习;跳起空中分腿两手触脚;跳起屈膝抱腿;肋木悬垂收腹举腿。
3. 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项目
3.1 技术分析
此项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较低,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大部分女生不需要专门练习;男生的引体向上稍有难度,但只要练习方法得当,完成十个的目标也很容易。由于这两项内容的技术性不强,在此不作细致的分析。
3.2 引体向上的练习方法
3.2.1 同学帮助法。
3.2.2 振杠法。
3.2.3 负重练习法。
3.2.4 要安排好练习的周期性。
3.3 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
3.3.1 外力帮助法。当练习者完成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再无法继续下去时,帮助者两手托其肩,帮助完成动作,具体的用力方法同引体向上的“同学帮助法”。
3.3.2 限时快起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增加速度耐力。
3.3.3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腹部力量。仰卧起坐练习的周期性安排原理同引体向上。
4. 30秒跳绳
4.1 动作要领
两手上臂贴近身体,手腕用力。脚尖和前脚掌起跳落地,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刚能过绳子最好,落地时膝盖微屈缓冲。
4.2 跳绳的方法
快速跳绳一般有2种:连续并腿跳绳和连续交换腿跨跳绳。
4.2.1 连续并脚跳。两手握绳的两端,两臂自然屈曲,将绳置于体后,两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将绳向上、向前抡起,当绳抡至头以上位置时,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下、向后抡绳,当绳即将落地前的一瞬间双脚随即跳起,绳从两脚下抡转过去,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后、向上、向前抡绳,绳接近地面的瞬间双脚继续跳起,连续做数次。
4.2.2 连续单换跨绳跳。两手握绳的两端,向前摇1次绳,两脚分前后依次跨绳;连续单换跳短绳。当绳摆至前下方时,一脚前摆越绳,绳击地时摆动腿落地、踏跳,另一腿后举。当绳摆至前方时,后退再前摆、踏跳,如此交替进行。
4.3 练习方法
4.3.1 限时快速跳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提高跳绳的速度。
4.3.2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连续不断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跳绳的稳定性。
4.3.3 2分钟计时跳。在2分钟内连续跳绳,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提高耐力。
5. 掷实心球
对于少数经过专项训练或身材高大强壮的学生而言,实心球项目达到满分也很容易。但考虑到该项目技术性强,临场发挥有不稳定的可能,而可供选择的另外一项考核标准较低,一般没有绝对实力不建议学生选择此项。
5.1 动作要领
双腿自然分开于肩同宽,双腿弯曲半蹲,双臂拿球自然下垂,身体微前倾。双腿用力站起,同时双手带球向头后抛球(注意手臂始终要保持伸直),同时腰发力挺起向后,将球抛出,要尽量保持出手角度在45度。
5.2 练习方法
5.2.1 快速俯卧撑25―30次×3组。
5.2.2 快速两头起:仰卧,手臂和脚同时翘起,手臂碰脚。
5.2.3 负重20千克蹲立、蹲跳,每组20―30次×5。
5.2.4 “坐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腰部以下肌肉用力)。
5.2.5 “直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腿部肌肉用力)。
5.2.6 原地“开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参考文献:
摘 要 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发力源”。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就是人体核心稳定性。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大量有关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成果,本文章的研究方法对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对相关成果进行分类总结,探讨当前的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应用作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核心力量 竞技体育 应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将主要用于康复领域中的身体核心稳定性训练扩展到竞技体育训练中,因此为竞技运动训练提出了新的训练理念。与世界竞技训练水平相比对,国内教练员对身体核心力量训练还缺乏深透的了解与认识。身体核心力量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运动训练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对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使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顺利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而且还是运动员身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并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一、核心力量的实质及作用
(一)核心力量的实质
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core)” 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所在的位置,它们正好处于人体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在运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而且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状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能力。简言之,核心稳定性是指脊柱-髋关节-骨盆联合结构的稳定程度。而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工作时所产生力量的能力。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而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及专项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运动员和教练员已经认识到核心肌群对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作用,但在训练中却又忽略了对该部位整体力量的训练,如深层的小肌群和腰髋的衔接处,或者碍于方法与手段的匮乏,如加强核心部位的肌肉群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而且可以稳定和强化髋部及躯干在力量转换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提高速度,整合与传递整体用力,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应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对象是人体核心部位的若干块核心肌肉,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须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从训练学的角度来讲,对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为了提高专项力量,进而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因而核心力量在不同项群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目中的应用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性的竞技能力特点是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快速力量的发展,突出力量的速度技术相结合。如在投掷项目中,运动员强有力的核心肌群所产生的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下肢配合达到一定的协调性,有效地加快力量的传递和专项动作的完成,从而整体上提高运动肌肉能量输出的实效性。所以要求投掷项目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加强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有利于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投掷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式:穿插采用仰卧起坐、仰卧挺髋、原地跳起两腿分开手触脚、仰卧屈腿左右摆动、侧卧腿夹瑞士球侧摆、3 分钟高胎腿,100 米跨步跳、150-200 米后蹬跑、50 米多级跳、20 厘米左右高度台阶跑等以及上坡跑等练习方法。
(二)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中的应用
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主要包括短距离的竞速项目,这类项目的训练中对运动员的力
量素质以及肌肉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动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国内传统的短跑项目训练理念与国外先进训练理念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形态上的差别和运动成绩上的差距。短跑项目是以追求速度为目的,而且要求身体各运动链协调配合,各肌群协调发力。短跑运动员的核心肌群在跑动中是核心运动链,担负着保持平衡、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重要角色,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和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式:采用肋木举腿、俯卧背翘起、橡胶带摆动高抬腿、仰卧两头起、橡胶带车轮跑摆腿等方法进行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根据训练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段。训练时以分组比赛的形式练习,增加训练的娱乐性,练习的密度和负荷要以做到力竭为准。
(三)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中的应用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主要包括中长距离以及超长距离的走、跑、游、滑和划的所有项目,这类项目主要的特点是不仅需要保持高度发展耐力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其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全面训练水平。
如游泳是一项开展在水中运动产生的力和其在陆地上运动具有很大的差别。运动员的头与脊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S形状,在水中时,为了获得更小的阻力及更快的速度就应当将这种身体的S形状转换为一条直线,这种姿势能够使运动员在水中令身体肌肉获得最大程度的放松,使运动员更有利于发挥自身力量。由于运动在水中会承受更多的力,所以运动员就需要保持合理的姿势来保持自身在水中的平衡。游泳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法:
1.单人无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训练初始阶段,目的是使运动员体会核心肌群发力过程,并学会初步控制身体。例如:俯撑桥动、侧桥和仰桥练习等。
2.简单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平衡球、平衡板及瑞士球。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力量练习,使核心区域深层肌肉参与运动,以便躯体能更有效的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例如: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身体稳定性练习、悬吊式训练方法等。
3.复杂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地控制身体。例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及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等。
4.不平衡状态下的负重力量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要求较高,在不平衡状态下的双人练习可有效提高运动员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控制能力和整体发力水平。该练习方法―般使用自由力量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例如:运用平衡盘的负重练习等。
(四)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中的应用
从事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本,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的前提。该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排球、羽毛球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
如排球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的准备、移动、取位、击球等动作都不是仅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合作。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而且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一般采用静力性练习,可以分为以下方法:
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训练初始阶段,目的是使排球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例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静力两头起等。
2.使用单一器械进行练习
此类练习的训练目标是不仅使躯干深部肌肉层参与运动而且在运动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例如:利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力量练习。
3.运用综合器械进行练习
此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要求能良好的控制身体,并使躯干在运动过程中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态。例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
(五)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中的应用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是此项群的主导运动素质。速度素质和爆发力是决定该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此类项目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要求较高,对该项群项目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是十分必要与可行的。如跆拳道比赛过程中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不仅能增加对对手的击打效果,还能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抗击打能力。跆拳道比赛中攻防转换节奏快,需要运动员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当产生应激反应时,躯干部核心力量是由外向内收缩,腹腔周围的肌肉群迅速收缩形成保护层,以抵抗外力的冲击。所以整个身体核心区域的稳定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力量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如果躯干部深层核心区肌群力量加强,能使运动员在腿法技术的不断变换运用中保持身体重心稳定,并在实战过程中起到威慑对手,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跆拳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徒手练习和器械练习法。在徒手练习法中的仰卧起手抱膝举腿、仰卧提臀抬腿、侧卧踢腿、侧卧肘关节支撑顶髋、屈臂俯卧内收腿伸手支撑。在器械练习法中的仰卧两脚拉瑞士球、仰卧单腿压瑞士球交叉腿、侧卧单肘支撑夹球、俯卧瑞士球单臂单腿支撑、两腿压球单臂支撑、仰卧屈腿夹球转髋、单腿弓步滑行。
三、结论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加强运动中躯干的稳定性,增加核心部位肌肉的耐力。其次,核心力量训练能增加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力,提高运动时从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机体里的深层小肌肉的力量能力加强,在肌肉收缩的同时可减少对关节的负荷,能够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此可见,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加大难度及负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使运动员在竞技水平发挥出更高的实力,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秋亚.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
[2] 李洪玉,李宏昌.短跑运动核心力量的作用与训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 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
随着全社会对残障学生的关注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课余体育训练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康复、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1].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1参训残障学生情况在所调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248名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其中男生为202人,女生为46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主要是语音类、视力类、智力类的残障学生,分别为171人、35人、42人.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男生远远于女生,同时参训的语音类残疾学生要明显多于视力和智障两类残疾学生.通过调查显示,残障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最大的收获是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强体质(占29.8%),再次是增进与教师、同学、比赛对手的交往(占20.2%),而运动技术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参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占11.7%).此外调查还发现,残障学生参训的动机依次是: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兴趣(占46.8%)、为了集体荣誉(占23.8%)、挑战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复(占12.5%).
1.2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总量较少,各校对体育场地的拥有率较低,且体育场地面积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最小的学校仅有200,最大的学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4所学校有田径场,15所学校有篮球场,3所学校有排球场,4所学校有足球场,10所学校有室内乒乓球房,4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场地设施不仅数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与普通学校的场地设施几乎没有差别,不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要求“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铺设草坪[2]”,但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调查显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需要,且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陈旧和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教练员制作简易训练器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2所学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制的简易器材进行训练.调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经费投入最高的学校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学校仅有300元,平均体育经费为1500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占88.2%).在训练经费使用范围方面,用于场地建设和添置训练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训练经费通常只能保证购买参赛的服装(鞋)、发放训练津贴和奖金等.
1.3参训项目及训练情况调查显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5大项.而我国残疾人体育已开展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盲人柔道、轮椅篮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椅网球、盲人门球、射箭、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轮椅击剑等15大项[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相对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坚持每周、每月开设2-3次训练课的学校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8%和11.8%,82.4%的学校在赛前2-3个月才开始安排训练课,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安排具有明显的“突击性”色彩.在调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训练都有训练计划,但通过查阅教练员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可以看到训练计划在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普遍过高且无“指标体系”,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于重视“体力”而忽视“心智”,在训练的组织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约因素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总体来说宣传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对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器材进行研发不够,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缺少宣传残疾人体育运动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很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社会氛围[4].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需要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对视力残疾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引导员帮助,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无法进行.
2.2残障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一方面,残障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我保健、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残障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动、兴趣单一等特点,因此,残障学生有着比正常学生更强的自尊心,担心因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和议论,孤僻封闭的性格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5].在这一点上,女生和视力残疾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参训学生男女性别和残疾类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2.3残障学生运动能力较为薄弱残障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局限,给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运动都带来诸多不便,且残障学生间的残疾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受训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如:视力残疾学生由于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同时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补偿,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语音残疾学生则主要依靠视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觉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能够表达的却很少;智力障碍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学生[6].
2.4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肩负着培养参训残障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处决于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两类学生的选材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2)训练目标存在“起点高”、训练实施存在“步子大”的现象;(3)训练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体力型”特征,即重视体能、技术、战术等内容的训练,忽视智力、心理、作风等方面的训练;(4)在训练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指导训练的各项原则,如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安全练习等原则;(5)运动负荷难以驾驭,对体育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练员个人经验和直观感觉;(6)训练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注意收集全国(省)残运会、特奥会的运动成绩,比赛规则的变更,竞赛器材的改进,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对策
3.1营造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环境(1)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障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权益,疏通体育人才的输送环节,切实解决参训学生的奖励、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7];(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知识、残障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3)残联、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关爱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工作,培养以扶残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4)在社会及各级学校中加强为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快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志愿者、引导员队伍的组建.
3.2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只有对残疾人体育功能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才能真正唤醒广大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可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残疾人体育功能主要有:(1)价值补偿功能,即个别肢体或器官系统功能丧失,通过运动可使其他部位或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一定补偿,如视力残疾者通过盲人门球运动可提高其听力功能;(2)康复健身功能,由于残疾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可塑性较大,残疾部位不一定完全定型,根据“用进废退”理论,通过锻炼和训练可以改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健康状况,甚至还能使残疾部位的功能达到恢复,如2008北京残奥会我国脑瘫短跑运动员杨晨和爱尔兰脑瘫足球运动员马龙分别被取消所创纪录和参赛资格,其原因是残疾人医学委员会通过科学鉴定,认定他们身体状况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这说明他们经过多年体育训练,身体残疾已经得到康复;(3)教育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阻力和困难,磨练残疾人刻苦、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残疾人奋发向上、拼博进取、为集体荣誉而战的道德风尚;(4)娱乐功能,残疾人体育往往融娱乐性、游戏性和竞赛性为一体,通过参加或欣赏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起到调节心理、愉悦身心的作用[8].
关键词:体育训练;安全防护;因素;措施
体育教学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这关系到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学业,所以,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就涉及了体育训练中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生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与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意义恰恰相反,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加强其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安全的不良因素,从而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解决。
一、体育训练的特点
1.高中体育训练具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
对于高中体育训练来说是一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的紧张学习中缓解压力,加强其身体健康。
2.具有趣味性
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高中生的体育训练分了很多种类,有篮球训练、乒乓球训练、体操训练等,开设的这些体育训练项目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
3.具有一定的规定
体育训练不只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一定规章制度,学生要根据这些规定来进行体育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训练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述,只有在体育训练中才能体现出体育的精髓,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作用有:首先,让学生经过体育训练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训练中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提高学生对团队的意识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体力、智力。其次,对于学生的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例如,高中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面临着高考,学习气氛非常紧张,在日常的考试中有一些成绩不稳定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在遇到挫折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三、影响体育训练的不良因素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因素。
1.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其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文化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观念,对自己的安全无法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学生只是顾着球是否进蓝,而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容易摔倒这一现象,老师也只是传授其技巧,没有过多地对学生的安全进行教育,这就使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弱,容易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2.体育训练器材的老化
在体育训练中一些学校由于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旧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学生对体育训练中教学器材没有过多的研究,不知道是否能安全使用,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伤,例如,学校有一些单杠、双杠,这些器材已经出现了晃动,埋在地下的部分已露出地面,出现了不牢固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使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3.在体育训练课堂上,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
由于一些事故的频频发生,一些体育教师会把组织体育训练变为学生自由活动。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没有老师的看管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老师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失去了体育训练的真实意义,只是给学生的体育训练下了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没有真正地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使其身体健康得不到一定的提升。
四、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安全
学校在课程安排中要重视对安全意识的教育,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演讲或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安全防护演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加强对安全意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教学新观念的传播。
3.及时更新体育训练器材,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4.对学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建立防护措施,尽量设计安全的教学地形;
5.严格制定体育训练的课堂纪律,防止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因学生之间闹矛盾而发生意外事故
根据以上对高中体育训练不良因素的分析,建立良好的防护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关键,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素质。
参考文献:
[1]孙长新.中小学体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博览,2011(13).
关键词:少儿体育;训练;问题
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有益的影响,应该从少儿开始抓起,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父母以为孩子创造安逸的生活为己任,少儿饮食方面存在着营养过剩的问题,少儿肥胖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加上父母不希望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忽视了体育训练,少儿体质弱,抵抗力差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对少儿的体育锻炼加强认识和进一步落实,对少儿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少儿体育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但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阻碍了训练质量和效果,需要改进方法,寻求适当的策略使少儿体育锻炼真正发挥作用。
一、 少儿体育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习中,老师和学生都受到升学率的压力,在教学和学习中过分重视了文化课,而没有对少儿的体育训练投入精力,导致了少儿体育训练质量不高、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普及素质教育,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认清素质教育的本质,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国家的教育制度处于一种应付的境地。而且,义务教育阶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以应试为主,老师和学生都在为分数而奔波,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迫,教师为提高升学率,也重点抓学生的文化科目的学习,而对体育训练置若罔闻。家长也是如此,只关心学生的文化科目学习,对少儿的体育锻炼也没有重视,这些原因使少儿的身体机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因而体质较差,在疾病面前缺乏应有的抵抗力,健康问题频出。另一方面,学校虽然开设了体育课对少儿进行体育训练,但是体育课堂教学比较松散,学生的训练态度并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对于体育训练的各个项目并不能认真对待,更不必说落实到行动上了,因此,学生也是以一种应付的心理对待体育训练;实际上,少年儿童的自控力是很有限的,心理方面很不成熟,缺乏主见,因此,体育训练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很大一部分是由体育老师决定的,如果体育老师能够科学适量地安排教学内容,以有趣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那么学生必会热衷于体育训练,并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通过有效的训练来使自己的体能体质得到有效增强。
二、 少儿体育训练的有效策略分析
少儿体育训练的有效策略应该针对体能训练的不同方面分类进行,比如,耐力训练要有耐力训练的策略,力量训练要有一套科学化的方法等。
(一)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主要通过田径运动的方式进行,首先应该选择有氧运动的项目进行,比如跑步、游泳等,其中跑步的种类很多,变速跑、越野跑、公路跑、场地跑等都可以选择,当然运动方式的选定还要考虑少儿训练主体的运动基础和体质状况,进行定时定量的练习。耐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少儿的心肺系统的技能,使呼吸的深度更深,耗氧量不断提高,扩大肺活量,进而提高耐力水平。
(二) 力量训练
所谓力量训练就是指肌肉的承受力和爆发力。我们都知道,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在田径运动中,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速度上;在举重练习中,力量则体现在人的臂膀的上举力;适合于少儿的力量训练方式很多,主要是强度的设定。不同的运动对人体器官的力量训练是不同的,比如,俯卧撑依靠的是臂力和腰腹力,跳绳重视手脚的协调能力,双杠依靠臂力,杠铃也是依靠臂力等;力量训练强调两个基本点,即力量和速度,因此要求少儿做力量训练时要讲求快速和动作到位,不能忽视任何一方;训练时,少儿的起步速度要快,然后进行多次的练习,才能逐渐出现成效;另一方面,运动的主动肌群和被动肌群是有分别的,两者要协调配合,适度用力,尽量降低能量消耗以便可以使肌肉延长工作时间而不至于过早进入疲劳状态。
(三) 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的第一步是要选对运动项目,其中,体操、健美操和跨栏跑都能起到伸展肌肉的作用,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协调性训练则要求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身体的练习,学会变换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一个动作,要在训练中逐渐找到平衡感,发挥小脑的调节作用,使身体更具有协调性。
(四) 采用多样化的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少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注意力保持长期集中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果只进行一项练习,采用一种运动项目,少儿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体育课堂效率不高;因此建议采用不同的训练项目,并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训练,这样学生的训练兴趣才能有效地被调动起来;老师要认真辅导,使少儿的动作都能到位,对于他们训练取得的一些成果,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保持持久的训练动力。
在训练项目的选择上,田径运动、球类运动都要有所涉猎,另外,考虑到少儿爱玩的天性,可以运用体育游戏的项目形式,体育游戏既能激发少儿兴趣,安全性高,同时少儿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在游戏的玩乐中训练了各项体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 培养少儿的终身体育意识
哲学上讲,意识能够指导人类的各项活动。少儿的终身体育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并加强后,才能够自觉将体育训练落实到实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是培养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在培养少儿的终身体育意识中,要学会保护少儿已经建立的体育兴趣爱好,然后培养新的体育兴趣,毕竟,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真正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另外,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少儿正确对待挫折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对于意志力的磨砺,对于少儿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
少儿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家庭和学校是主要的两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少儿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要想培养少儿的终身体育意识,家长必须对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付诸于对少儿训练的行动支持。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分数极其重视,甚至到了一种极端的境地,这也容易理解,毕竟各种升学考试是根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取舍的,考试的分数与“成才”直接挂钩,体育课程处于“副科” 地位,考试中不做具体要求,家长并不重视;实际上,家长并没有将眼光放长远,学生学习的保障前提是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应对各种强度的用脑和学习;另一方面,体育对文化科目的学习具有调节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加重劳累,还能使少儿疲惫的身心获得休息,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家长必须看到体育训练与学习文化课不是冲突的,相反还有辅助作用,以此认同体育训练,并给少儿制定体育训练的计划,保证少儿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促进少儿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少儿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体育课,离不开体育老师的教学。学校开设的体育课能够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体育训练,而体育老师掌控着体育课堂,安排什么样的训练项目,应该如何把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是由体育老师决定的,因此少儿体育训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体育老师的影响。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体育老师也对少儿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缺乏认识和研究,在体育课上没有严格要求,也没有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得过且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体育训练中体现的个性以及心理状况,体育老师也没有进行科学分析,很多的体育课堂就是学生“随便运动”、“随便玩玩”,体育训练缺乏规范性和计划性,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针对这些问题,体育老师应该对少儿体育意识的培养提高认识,在体育训练的方法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合理选择训练方式,有计划地展开训练,使少儿的体能和体育素质都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少儿健康发展。
总结:
以上分析了体育训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对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启发,重视少儿体育训练,并培养少儿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庞毓恩,屈红林.试论运动选材的遗传因素与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2]秦卫斌.对学校田径业余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8(04)
[3]满仕彪,袁季风.拳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分析与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9(05)
[4]官立勇.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07)
通过教师对体育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正确地对待体育,形成正确的对待体育的态度。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讲课,要避免枯燥的课堂,更注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讲课方式,达到多元化的效果,并且希望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例的说明,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演讲、小组表演等模式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将与体育相关的内容更多地展示给学生。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如果能够改变之前单纯的训练或者是单纯的讲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就会有好的效果。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变得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去关注体育课,更不用说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就意味着讲课的实际效果是极差的。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才是培养体育意识首先要做的。在开展室外的训练时,课程越丰富多彩越好。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环境优越,刻苦精神和意志力都有待加强。夏天和冬天,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的训练。如果教师能够开展多类型的体育训练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些体育活动。
3.培养兴趣,享受体育的快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注重学生的兴趣在哪里,也不够细心观察学生的潜力,更没有想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动力,没有兴趣就会有可能出现有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并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日常的体育训练也会有兴趣,这样培养体育意识也不再困难。长期在这种氛围下训练,也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够健康地发展。
4.培养合作意识
日常的体育训练中,有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合作。合作意识与体育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并且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不至于太自我化。反之,也是因为合作意识,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训练,与他人共同努力,得到集体的胜利。这种靠团队取得的胜利比个人得到的胜利更有价值,更值得被称赞。
5.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学校的体育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但这种锻炼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应该将锻炼视为一件持久的事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锻炼技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也需要培养。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才会主动地并且能够坚持地进行自我锻炼。在课堂上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当学生有所突破时,要及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当学生对部分训练项目出现畏惧心理时,要及时鼓励。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锻炼学生越来越勇敢,敢于挑战突破自己。在这种潜移默化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也能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6.教师和学生需要更多的交流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道路上,教师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不只是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为人师表,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陪伴着学生,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向教师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及态度,如果能够做到学生出现问题后主动与教师沟通,就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自身的体育意识。
7.学校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否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就会浮在表面上。现在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的也是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型人才。如果只是文化课优异,但是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种类型的学生并不能被称之为人才。学校除了在对待态度上要有所改变,也应该在资金的投放上有实质性的突破。投放资金能够完善体育设施,开展更多丰富的体育训练项目,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另外,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师时,也要严格挑选。通过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被大众关注的话题。教育体制改革后,国家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必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要过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种种方式,从细节入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学生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合作意识、刻苦精神,能够突破自我,并且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型人才。
8.总结
【关键词】开展;学校;体育训练
1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整个运动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初级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两者协调发展的体育战略的结合部,是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一般需要5~10年的训练时间,这就要求训练工作必须从少儿抓起,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一般都是从学校开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输送到市、省及至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每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2.1课余性
学生在校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育训练为辅,必须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训练,所以,学校运动队都统称学校业余××运动队,必须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特点,设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及学期、学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为宜。月设循环训练竞赛训练,学期设定小型比赛训练等,寒暑假期则可集中时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学校的地理、天气特点出发;从周围人文特点出发,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2.2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训练主要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的课余性特点所决定的,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抓起,着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创造优秀成绩做好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因此,教练员必须认真探索、努力钻研,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训练出一支较高水平的业余运动队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3.1重复训练法
因中学生体育技能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容易遗忘,采用重复训练法非常重要,如推铅球动作,要使他们掌握“蹬、挺、送、推、拨”这几方面内容,就要单一解释、不断分解、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渐渐化为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技术,成为动力定型。
3.2变换训练法
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单一训练项目,单一训练方法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采用变换训练法很是关键,如在不同地方练习同一动作,在同一地方练习不同阶段动作,通过小组赛形式变换训练方法,通过游戏方法来变换训练方法都能达到很好地训练效果。
3.3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可分为持续耐力法、交替法和法特莱克法三种。持续耐力法是指在有氧范围内,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和负荷强度,并完全根据练习目的来确定持续时间的一种耐力训练法。如中长跑的训练:让学生在田径场上用基本相同的速度跑完一定圈数。交替法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有计划地变换速度,在某阶段以很高的强度进行练习,使机体内短暂地获得氧债,在下一阶段又降低程度,重新获得补偿的一种耐力训练法。比如中距离跑的训练一般采用的变速跑,可采用直道加速跑、弯道慢速跑或直道慢速跑、弯道加速跑的方法进行训练。
3.4循环训练法
每个分解动作的完成,以及整套动作的完成,都应是练习一次两次能成功的,必须采取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速度循环、力量循环等,除预先确定练习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方案,以达到提高兴趣,推迟疲劳的产生。
4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是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给教练员老师一个完整的思路,一个经过认真研究得到的训练保证。训练计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目标以及重大比赛的周期来制定,一般采用下面几种。
4.1训练计划
制订全年训练计划要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本年度的训练目标、任务来制订,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参加比赛的次数、级别分为上下部分,即按学期划分,另外可根据竞赛任务和项目特点,制订单周期或双周期计划,全年训练计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留有余地,并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在综合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4.2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全年训练计划中该时期的训练目标,上下时期阶段的训练为依据来制定。制定的内容要更具体、切合实际。阶段训练计划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基础阶段训练计划(以身体训练为主,其生理负荷较大量强度的增减应相互配合并保持在一个相当水平上)。准备比赛的阶段计划(是参加比赛前专门安排的训练计划,主要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适应比赛的场地、气候、环境等)。比赛的阶段训练以及临时性短期集训训练。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明确阶段的时间由几个小周期组成的。
4.3周训练计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周训练一般每周2~3次,每次1~1.5小时,要设置周训练计划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考虑各项目的特点。可根据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安排,一般在准备期采用,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的周期性项目,如中长跑,可以训练负荷为主来安排,一般在准备期后阶段和比赛前阶段采用。
4.4训练课计划
训练课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要根据周训计划来安排的,内容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动作顺序、课的内容与手段、组织形式、时间与负荷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训练计划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基本环节。
5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破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