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经理们越来越需要弄清楚顾客为什么购买本企业而不是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创造顾客所期望的价值。为此,企业需要提供有创新性、有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成熟产品与标准化服务变化不大,使用的知识内容相同,大量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这种服务意味着知识的重复利用,只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编码、储存并重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即可。在企业中,显性知识如同露出水面的冰山之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面积沉入海水中的不可见部分往往是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员工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描述、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创新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往往是一个人的不同知识相互交融、拥有不同知识的人相互交流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这种交融和交流提供了机会。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越来越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发掘和应用这些知识。这一任务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鼓励企业员工通过团体工作与培训等不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的因素是知识生产与增值的决定因素。二是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企业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将存储在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的因素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决定因素。“人”的因素之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决定因素,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

管理整合的内涵

隐性知识与所有人没有分离,可能因为使用和储备的人力资源而被企业隐性占有,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相应人才而使一些重要知识存在于企业之外。换个角度说,企业可能会因为员工的离去或者员工“不贡献”而丧失本来拥有的知识,造成“资本流失”,也有可能因为新员工的加入或员工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而实现“资本增值”。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一项要与人打交道的管理活动,而人的问题在企业中历来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所以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整合将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主要趋势和最重要方面。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组织的因素同时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维度。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一种从“人到人”的人性化策略。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内涵在于通过培训、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创建一种共享隐性知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同时又以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发出虚拟会议系统、网上论坛、知识地图等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美国HP咨询公司的部门分布于世界各地,公司的咨询人员和工程师经常穿梭于各个部门以交换看法。公司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乘坐同一架飞机旅行,以便增加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公司甚至不限制旅行的预算。公司还鼓励员工成立跨部门的“学习社团(LearningCommunity)”以共享最佳工作法(BestPractice)和实践技能。整合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并依靠知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需求的动因在于人力资源所承载的知识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越是拥有并能贡献这些知识的员工在本企业发挥作用的机会越多。

管理方案

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人力资源计划与控制、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考评与激励等管理手段是否有效,取决于它们能使企业知识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增值和应用,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持续的竞争利益。整合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需要将每个成员独特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其管理哲学一方面是建立在更加个性化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构建参与型企业文化,激励参与和分享,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一、人力资源计划:按照生产经营业务所需的知识设置不同的岗位。“法约尔原则”强调专业化分工,职责由职权而产生并且是职权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不同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工序需要使用不同的知识,整个生产经营流程衔接和协调的质量取决于各个工序所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企业的岗位设置不再是按照工业文明时代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细致的分工体系来精确定位,而是按照生产经营流程所投入的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模糊定位,即按照知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来确定不同岗位的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工作规范、工作关系。在岗位管理过程中,将更加关注员工创造知识的机理,从员工头脑中提取知识的技巧,员工检索和传播知识的行为分析,以及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用于企业业务活动的规律,在把握这些规律与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管理推向深入。

二、人力资源招聘:吸引和录用善于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的员工。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择通过各种信息途径找到和确定能够为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知识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善于分析不同业务所要用到的知识,不同的知识可能被哪些人掌握,不同的人可能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未来的员工将更加具有独立性和自我决断能力。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形成一种知识工作者愿意来企业工作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充足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供企业选择。美国的维娜・艾丽指出:“企业价值链其实是一条知识链……新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具有特定竞争力的知识节点。”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就是尽力寻求各个节点上“最合适不过”的人,也就是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发明独特经营手段、提供独特管理方法的人。选拔过程中的测试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能力等。

三、人力资源培训: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目前在岗的企业员工可能非常熟悉他们自己的工作装备,但新员工接替老员工要完全熟悉设备或新招聘的“能手”完全融入企业的文化环境往往是相当困难的。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所广泛采用的一种快捷工具箱,许多企业要么为每个新员工“复制”一份快捷工具箱,要么组织老员工或培训人员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但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绝不是知道相关知识的人就能够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别人,企业往往缺乏能够承担此类角色并拥有专门教育能力的人。因此,一个整合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必须有助于缩短新员工的学习曲线,并使他们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这样的方案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大有好处,并能使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

第2篇

摘要:对员工的薪酬进行管理的工作,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和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探析了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旨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价值 实施要点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管理者、领导者的企业运营理念以及管理风格,更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便于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

2.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素梅,张海峰.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3):98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教材 教材设计

问题的提出

最早的“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存在于人体中以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倾向等为具体表现的经济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在许多的大专院校里都开设了这门课,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技术、学习型组织的出现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未能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未能表现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都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领域,如录用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进行,难免使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个个狭窄的行政管理科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的运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学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鲜有针对研究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本。因此,鉴于以上新趋势与新问题,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探索显得意义重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区别,对研究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而总结出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量卓越、当当等售书网站的销售排行和读者反馈,各大书店各种教材的畅销程度及各知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书目,选择了17本目前人力资源教材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主流教材进行了针对内容的分析。具体样本选择见表1:

表 1 教材样本选择一览表

书名 作者

1、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等人,刘昕译

2、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9版) 伊万切维奇

3、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德斯勒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5、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 董克用

6、高教版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 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

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 彭剑锋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9、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等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胡君辰 郑绍濂

11、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经济类教材) 张一驰

12、人力资源管理 陈洪安 费鸿萍 董临萍

1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赵曙明 张正堂 程德俊

14、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 张小林

15、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 明

16、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类创新系列教材) 卢福财

17、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 魏钧

本文首先从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提炼出30个内容要点,涵盖了样本教材重点论述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不同内容要点的提及频次进行统计,进而推知不同内容要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教材中的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各个不同内容要点提及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内容提及频次图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国内外教材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hr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目标和任务、发展历史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甄选、招聘、员工开发与培训、福利、薪酬等主要职能的模块。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夯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一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教给读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顺序及其技能。

 

2.不断提高的战略地位

在过半的教材汇总提及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法律问题、员工配置、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还有不少教材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动态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它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提高组织战略中扮演战略性角色。

3.缺乏“知音”的人本管理

员工导入、雇员权利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这三部分内容仅在国外教材中有所涉及。伴随着人们对国内频繁出现的员工坠楼、猝死等社会现象的关注,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雇员的权力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也得到重视。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人作为人本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产生要素和资源,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需要真正做到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提炼的人本管理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应该努力成为人本管理的“知音”,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现实性不足的教材内容

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作为大陆教材独有的章节在个别教材中有所体现。这些章节理论性过强,现实性不足,只需要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作为知识点进行补充即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可以插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国外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案例也往往不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教材编写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国外教材中提及的案例,或者寻找到更适合我国读者的本国企业案例。

5.缺乏及时的“血液”更新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国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被提及频次很少。就样本教材来看,并没有以现实发展为导向,没有及时更新编著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让读者能够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

6.风格迥异的国内外教材

国内外教材在基本内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过程和职能具体编排顺序方面大致相同,而在教材的编写风格方面非常不同。就国外教材而言:其涉及内容更前沿,其案例选择时效性更强,编写思路上往往以真实案例为线索讲解知识点;同时叙述方式更加生动,不过在语言和逻辑的严谨性上不及国内教材。而就国内教材而言:基本内容大多借鉴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完整,讲解更详细,编写思路较为清晰,符合国内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方式的偏好。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分析

本研究通过参照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色,编制了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每一问题的选择项为从“很重要”到“可以忽略”,分别给予4—0五种权重记分,得到加权后各个部分内容的得分并降序排列。通过对11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关于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得分排列的结果见表2:

表 2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职业生涯规划 3.17

导入 3.13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3.13

员工配置 3

hr相关法律问题 2.97

hr的心理学基础 2.7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2.69

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 2.64

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 2.59

工作安全与健康 2.41

组织文化建设 2.2

雇员权利和公正 2.15

人事风险 2.08

我国hr发展趋势 1.96

人事哲学基础 1.8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1.41

由调查对象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得分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1)非常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表2中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等内容得到广泛重视,表明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

职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新员工导向内容,从书本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够得到有益的指引与帮助。

(2)关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本管理

员工配置、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也获得了紧随其后的关注。足见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学习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促使他们去深刻体会人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3)对缺乏现实性的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者对组织文化建设、我国hr发展趋势、人事哲学基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内容重视程度较低,这些内容缺乏现实性,理论色彩较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不高。

2.针对教材编写特色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得分排列结果见表3:

表 3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加入丰富案例 3.09

练习和讨论题 2.68

重视基础知识 2.47

热点论题 2.38

先进软件和模型的引进 2.29

注重贴近我国现状 2.21

加入杂志期刊精彩文章摘录 2.04

关键部分双语教学 1.91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

教材编写要鲜活、生动、形象。读者对案例教学法、增设练习和讨论题的需求较为强烈,表明以往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同学们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并没有在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再加之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读研,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自我感觉薄弱,希望系统学习,深化了解。

关注时事。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编写思路也很重视。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正在深入人心。

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现状的对策

教材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设计、开发、编写、编辑、评价教材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它的目的是产生具有最优化体系结构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提高,使之不断成熟起来”。

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经历了先由“教授材料”发展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到重“学材”建设,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一直沿着如何处理好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矛盾关系的主线展开。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各异,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方式,要体现多元化和多视角的内容体系设置。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将在短时期内步入实务工作阶段,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应充分与实务接轨,在编写中增加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的篇幅,并对案例和热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作用、六大功能模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部分必不可少。其中适当加入些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人事哲学基础、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作为补充。

2.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员工配置、等部分所占的比重;减少组织文件建设和我国hr发展趋势等内容所占比重。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接轨并通过加入案例和讨论题达到丰富学习者自身经验;采用自然式综合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科加以统整;加入课堂讨论材料、增设角色扮演环节;将范例教学思想渗透到教材的每一环节等。

4.适当增加实事内容,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3。

[2] 唐巍,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管窥,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9-130。

[3] 曾建权,论企业的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大学学报,1998,(1):38-42。

[4]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1。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62-01

一、基本情况

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和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目前已经有人力071班(31人)、人力072班(30人)、人力081班(37)、人力082班(33)、以上班级已毕业,人力091班(36)、人力092班(40),人力101(39)、人力102(32),人力1101(38)、人力1102(32)共计3个年级217人。

二、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江西省内。由于入学前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表现出迷茫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专业老师的耐心指导与自己的不断摸索之后最终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从事人事工作也有比较大的兴趣。

(二)师资状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主要还是熊斌勇、魏丽红两人,其他老师都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攻老师。分别有外聘的邓舸、欧敏等一些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具体培训要求是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可是,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学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从课程结构来看: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占毕业总学分的16%,而核心专业课只有4门,总计12学分,仅占毕业总学分的8%。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及核心专业课较少,学分偏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践实习内容基本没有。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与需工作经验的专业,需要学生亲身去企事业单位中体验,参与和感受人事工作。而此项内容的空白无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从具体课程结构看: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两个模块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特别是薪酬福利这一模块。在专业必修课中,我院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一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课程,3个学分,共48个学时。本应该开设两门课、学时为96学时的课程现在合成一门开,这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必将会造成专业基础掌握度不够的不良影响。同时,《管理心理学》本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也是从事人事工作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之一。但是学院没有开这门课程,我院这样的开课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后果,也使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单个原因的偏差。因此,我们要想解决目前的难题,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学院对日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明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尽快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里面应该明确规定学生专业技术的锻炼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内容。另外还应该增设《管理心理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2、在学生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专业指导。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同时,专业老师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此外,还应开设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3、在教师方面,首先学院应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老师,加强院聘教师的力量,切实给学生专业的教学与指导。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招聘专业老师过程中不仅要在学位上对专业老师进行严格要求,还应要求专业老师具有从事人事工作的相关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其次,学院应严格控制院外聘老师的准入标准。把不能提供优质教学的老师排除在校外。最后,鼓励我院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锻炼实践,增加自身实践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提高,还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

4、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教师满意度奖惩制度。我院的教师满意度测评是考核与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但是在对于这方面的奖惩制度还是单一的,应该根据结果进行奖惩,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励表现好的教学工作者,也可以给表现不好的教学工作者带来压力,要求其上进。其次,还应该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让督导多出动,监督授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最后,学院应加强调停课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原因会出现调课的现象,避免给学生及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学院应加强此方面的管理,让我院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第5篇

基于当前教育模式,结合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旧习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只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和挖掘。其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仍然是偏重于专业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没有有效落实,并未真正形成有效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队伍来言,其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指导参加学习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的实践学习也产生了较大难度和一定限制。

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

1.立足教育特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让听课者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强,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兼具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课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课程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要过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开展课程,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学会、会用,使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落脚到实用上,其管理的对象形形,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借助于实训基地,让学习者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到一线去学习和成长。

三、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第6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职院)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理念,自2007年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来,一直将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研与培训,延伸专业服务功能。2012年,大职院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推出了以“专业标准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一十百千”校企合作计划。

在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调查省内行业、企业,走访兄弟院校,咨询行业专家,重新定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互相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一、确定了更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是体现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及专业培养的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确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两个专业领域:第一,服务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这些企业从事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第二,服务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要从事人事、职业指导工作。并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即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人事法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培训、企业绩效与薪酬管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职业介绍与指导等知识,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中小企业及职业中介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助理、职业指导、行政人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1.知识结构

本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通用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将能力结构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通用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未来发展职业拓展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结构

3.素质结构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如图3所示。

图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素质结构图

二、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需求

社会服务需求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参考坐标,同时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高职院校,同时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需要,我们以“社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需要什么―应对措施”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内容见下表。

表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服务需求分析

三、内外结合、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良好的社会服务模式应满足社会需求和高职学校的需求,实现企业、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四方的共赢。因此,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大职院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确定了内外结合、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1.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课程设计

以学校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为契机,重构课程体系,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使课程内容实现三个一致,即与行业标准一致、与职业资格一致、与企业需求一致,更好地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提高校企合作质量,让企业真正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中,按照企业需要和岗位实际设计培养方案,通过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实训指导、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缩短与岗位的对接距离,让企业成为在校生优良的实习基地,让学校成为企业员工扎实的理论培养基地,实现双赢。

3.互相提供人力场地支持

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承担企业订单任务,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学校为企业招聘、培训等工作提供场地、人员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指导教师和实习、实训场地。

4.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引入企业资源,将企业特别是职业中介机构的工作室设置在学校,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二)创建校内服务平台

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情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构建――以学生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载体,以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为目标,由素养提升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活动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二课堂(见图4)。

1.成立人力资源管理社团

根据人力资源专业特点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社团,在社团的部门设立中参考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能设置培训开发部、考核测评部、创业部、招聘部、保险仲裁部、外联部、办公室等部门,将人资专业的学生全部纳入社团进行管理,定期进行社团内部轮岗,并由社团组织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牌培训师大赛、创业大赛、劳动法规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在校内活动中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2.校内外人力资源服务

从第二学期开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校内招聘会的服务工作,一方面满足学校招聘会的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招聘会组织、设计能力。

第三、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临时用工需求,并在校内,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个人情况合理推荐兼职岗位,锻炼学生的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推荐能力。

第五学期,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服务任务,为企业提供测评、培训、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更深化技能,夯实就业基础。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要求,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以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克服困难挫折、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使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追求感;也会使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还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与困境面前百折不挠,迎来新的机遇,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然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表达技能、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等的业务技能培养。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

这部分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对于属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宜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

第一,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理论、体育等有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就不受限制,学生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修养,扩大知识面。

第二,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一般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来设置。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生产运作与管理、劳动心理学、企业薪酬管理、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学、职业安全与卫生、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等课程。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有较深的掌握。

2.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教学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管理认识实习、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特色性,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特有能力,这是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培养方法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实践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封闭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不要流于形式,要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课程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搞好社会实践教学。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调整。要求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拓宽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做到“高素质、强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要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赵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内容及培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第8篇

关键词:应用素质:培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事务性人事管理、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至今毕业生才刚超十届。目前,全国已有178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可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一类是财经管理类专业院校:一类是理工科类专业院校;一类是各种职业学院;一类是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从培养计划来看,除工科类院校有一些反映原专业类型特点的工科类课程外,五种类型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无实质的区分,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高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培养模式及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

西方高等教育对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一般有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所谓“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即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种模式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很相似。第二种是所谓“职能模式”(Func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学习职能管理(如决策、计划、组织、财务、营销等)的基础课程为主,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第三种是所谓“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经营环境,识别核心问题,制定战略目标。研讨可行方案,把握发展方向等高级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分类方法为四大块,即通识基础课类、专业基础课类、专业课类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类。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哲学原理、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英语、军事理论、体育等。各高校通识基础课程的类似度、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而各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则较为混乱,没有清晰的定位。或“事业模式”,或“职能模式”,或“整合模式”。而且各高校普遍是极为侧重理论教学课程,应用实践环节教学课程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应用素质,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构建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r分必要。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四个路径,即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份量。

二、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

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分析

1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要依赖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用素质的要求,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导向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在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该专业应强调的不仅是职能管理素质的培养、事务性管理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应强调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相应地,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应采用“整合模式”、“职能模式”、“事业模式”的结合,即“综合应用模式”,其课程体系内容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理念及基本方法为基础,要特别突出有关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激励和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内容,以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特色,并兼顾学生价值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2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按照素质教学型模式,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等四类。

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目前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规定模块的教学,使学生除塑造符合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理念外,还要除塑造符合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人文理念,除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普通心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统计学、会计学、财政与税收、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主要育工作分析与设计、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社会保障学、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档案管理学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各项管理技能的要求

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我们需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本模块课程的设置形式主要是任意选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特长脱颖而出。任意选修课提倡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规定学满一定学分。本模块设置的课程如下:创造学、军事理论、广告学、产业经济学、证券投资、网络营销、人才学、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等。另外还有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名著、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阅读课程等。

3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大体由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三个模块课程组成。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课内实验、计算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课堂主题辩论、HRMS认识及应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应用等,可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主要有学期论文、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相对集中进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竞赛、创业体验等。可分散安排在相应学期进行。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课程。

4 要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课程,一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的问题,可从下列途径来尝试解决:

首先,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保证教育质量、保证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加大投入力度,来保证教育质量。

第9篇

本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随着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视,现阶段我国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因此就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指使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分析,思考讨论的机会,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我国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我国的诸多企业也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高等院校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呈现不平衡的状况,尤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水平都相对落后。由此可见,转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呈现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性的特点。在我们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普遍性的问题,这些普遍性的问题大都被研究者较好的解决了并且给出了答案,同时在案例中也存在一些非常特殊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继续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评价有正确答案的案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共同研究未给出正确答案的案例,由此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互动性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观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教学方式也相对落后单一,因此我国现在致力于转变我国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师掌握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人平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主题,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生动性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案例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通过层层筛选获得的。我们教学中需要的案例是要能够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实际活动的情景的,是要能够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是能够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案例。案例的生动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只有用好的生动的案例为学生讲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实践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因为存在生动性的特点,它所描述的情景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虽然有些案例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改变,但是这些案例海事没有脱离主体,脱离实际,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大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重视力度,我国也采取很多措施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案例制作水平有限,案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只有在一些高等院校中才能较好的实施,其他的院校大多都不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极少数的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成熟完整的生动的案例,我们现阶段使用的案例大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我国自己的案例少之又少。并且我国国内的许多院校不具备完整的教学条件和设施,例如经费不足,上网条件不好,缺少人力资源实验室等问题。

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较落后的,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不成熟的,因此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最终使得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师资力量不足。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他们使用的案例大多都是来自外国的现成的案例,这会造成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会照搬照抄,缺少自身的思考。并且我国高校的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或者这些教师有很多是毕业了就工作的年轻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会给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带来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一会听一会不听,当被老师提问时,也只是泛泛的说几句,敷衍了事。现阶段,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并不全在学生身上,也有可能是因为案例不够生动,与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又或者是选择的案例较难理解,造成学生不想去思考。

我国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应对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应该注重改善案例教学的条件。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条件不完全,所以我国的各大院校应该注重改善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设施。改善案例教学条件最需要做的就是转变高校的领导层的教学观念,使高校的领导认识到改善案例教学条件的重要性。只有学校的领导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只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学校领导应该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支持,购买足够的人力资源实验设备,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其次教学单位要建立案例库,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

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院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指明灯,要想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教师的数量较少并且综合素质和技能都不够,因此各大院校亟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的高校可以多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需要教师增加日常的积累,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去图书馆,网络上学习,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

现阶段我国高校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众所周知,学生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案例是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的,学生才是案例的思考者,分析者和执行者。因此,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的配合。老师应该注重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能够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现在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采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需我们去解决,也只有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