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仓储管理的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仓储管理的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仓储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 知识管理

[分类号]G202

在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方向,发现已有的不足。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产物,只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处理与管理,忽略了与信息资源收藏有关的空间地理信息、信息资源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其空间布局的数字化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现实中图书馆的发展与日常活动也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管理方式。上世纪6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1 GIS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

1.1 GIS的概念

GIS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很多的定义。一般认为,GIS应用软件是允许用户创建人机会话,分析空间信息,编辑数据、地图并展示所有这些操作结果的工具。著名的GIS应用软件开发公司ESRI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GIS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将硬件、软件及数据整合起来以获取、管理、分析及显示各种形式的地理相关信息。它可以让我们以地图、报告、图表等各种形式观察、理解、解释、形象化数据从而揭示其关系、模式和趋势。

1.2 GIS的功能

可以理解为,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空间相关信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重组为特定的知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将地物的点线面位置、空间关系组织到数据库中,既便于计算机处理又方便用户查询。数据管理实际上是采用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等,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空间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查询包括位置、属性、拓扑等查询。空间分析包括地形,网络,叠加,缓冲区、决策数据等。

・图形的显示与交互。一方面将已获得的地理空间数据经过空间可视化模型的分析,转换成直观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用户所需的相关属性数据借由空间数据的内部关系加以显示。

1.3 GIS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概况

GIS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得益于数字地球概念的优先提出和战略性重视以及GIS研发的领先性,西方国家对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较为全面。因而,国外图书馆界应用GIS一直以来多着眼于图书馆建筑之外的一定范围,如街区、城市乃至国家。主要方式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地理信息相关服务,或分析图=B馆及其用户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关系等。如用以评估和剖析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社会经济特性,描绘公共图书馆用户空间分布,通过人口数据分析图书馆潜在用户以改进服务等,高飞等人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部分图书馆在CIS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上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图书馆内,Xia在其文中提出了以GIS作为图书馆空间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尝试通过分析GIS馆藏空间数据与读者借阅记录,针对读者的借阅行为改善书架排布。

我国对GIS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关注较晚,目前主要关注点在图书馆空间管理与馆藏资源管理方面。如沈健针对GIS在图书馆空间管理及馆内阅览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高飞亦描述了GIS馆藏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1.4 当前应用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也许仅被当作地理信息储存、获取及显示的工具,高飞等人在总结检验图书馆GIS服务的效果时提到,对于很多图书馆来说“GIS服务”就是收集、维护、保存和构建空间信息。然而G]S真正的价值在于依据现有数据间关联完成一定模型分析,生成新信息并加以展示,这种功能往往能解答一些原本并未存在于数据中的问题,这就是GIS的分析与决策辅助功能。

2 利用GIS进行知识管理

GIS相对传统MIS具有显著优势已不容置疑,深入发掘GIS的功能潜力应当成为下一步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说传统信息管理系统对应的是信息管理,那么GIS将扮演知识管理承载者的角色。知识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的新理念。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Socialization,Extem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即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产生、转换、表达及组合的过程。在可视化研究领域,Eppler和Burkard认为除了传播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更高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1 实现GIS的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此过程不断重复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繁衍与进化。将GIS作为知识管理的承载平台,需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与重组能力,再通过可视化表达,完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藏信息以及馆藏信息之间的交互。此处引入几个概念作为构建分析模型的重要依据:

2.1.1 单元网络和二元网络此两者的概念来自于复杂网络,是一种对包含大量属性个体及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系统的抽象。近年来涉及到了科研合作网络、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等情报学领域。二元网络一般被认为包含有两类节点,并通过一定的关系相连接。图书借阅过程中,每本书和每个读者都被认为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某位读者借阅了某一本书,即在网络中相应节点间建立联系而形成一个二元网络。同时,不同读者间借阅同本书,不同书籍被同一读者借阅,均可形成关于读者或书籍的单元网。傅林华及洪少春对上述的图书借阅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洪少春对单元读者网络的聚集系数进行了计算,认为大部分读者的借阅兴趣一般限于某一两类的书,读者可按照读书兴趣划分。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行为发现读者的群体性阅读趋向,通过推荐热门书籍达到分享阅读经验、促进关联性知识传播的目的。同时,读者借阅行为中还有更多的潜在关系值得探讨和研究。傅林华、洪少春均发现了图书借阅网络的单标度性质,其具体成因二位研究人员也并未得出结论。另外,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在借阅关系网络中的表现值得研究。所谓小世界性是指网络同时具有较高的聚簇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簇程度促成了节点间相互的信任和

更紧密的合作,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度。最短路径的存在使节点可以从较远的节点处获取与既有信息不同但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信息。那么,借阅关系网络中最短路径是否可以帮助揭示和促进拓展性阅读,是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1.2 本体间映射及领域本体 上文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观或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赵英、雷强在其文中研究了数字资源整合的贝叶斯本体映射方法,在不同的本体中计算其概念节点之间的相似度,使得同类本体可以互相对应及转化以完成知识共享的任务。同时,抽象与归纳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既有信息的一种过滤。易明、王学东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过滤模型。模型依据不同用户对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评价,分别将资源和用户进行转化、聚类形成用户组及概念集,同时考虑使用户兴趣的相似性在同用户组间最大化,在不同用户组间最小化,并利用聚类的质心点矢量来表征评价值。该模型通过转化、聚类形成不同的过滤函数,或直接利用针对某一读者形成的过滤函数来剔除没有价值的资源。

2.1.3 情景用户模型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性化服务。袁静描述了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检索及推荐服务,在构建个性化用户模型时考虑显示构建和隐式构建。前者是本体库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返回并让用户自行选择符合需求的实体概念,从而构建用户模型。隐式构建则是通过挖掘用户浏览行为和所访问页面,进行需求分析并借助本体库中规范化的概念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库。当用户发出检索请求时,其最近活动创建的用户情景模型与查询请求同时提交到服务器,检索结果依据与用户情景模型的相似度进行重排序后返回给用户。上述基于本体的情景用户检索及个性化推荐服务,既包含了资源的匹配,又使得相近兴趣的用户群体之间可进行相互推荐。

由上述几种模型概念可看出,当前对于读者借阅行为及信息检索的研究中,群体读者特性、信息资源的聚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利用复杂网络研究借阅关系更为基本和直接,读者与书本间的联系可能直接依附于某一本书的图书分类法,而基于本体的研究方法则建立在将不同的信息资源抽象聚类的前提下。无论以哪种研究作为切入点,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人与资源间的潜在联系,进而为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传播速度创造条件。研究中所采用的理念、算法等,可以作为利用GIs进行可视化知识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

3 馆藏GIs流程及知识管理功能实现

3.1 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形成

从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到图形的显示与交互,GIS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统一且相互关联的。首先,需要对大量文字、数据属性及各种图件进行处理,形成的属性数据编入属性数据库,而各种矢量化后的图件资料,进行点线编辑、建立拓扑关系并编人矢量数据库。可以数字化的图件资料,在扫描及栅格化后编入栅格化数据库。栅格数据库、矢量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三者经过统一的数据转换处理及属性挂接后再经由格式转换,最后形成一个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如图1所示:

该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构建。建筑区域、功能区域、楼层、基础设施、书架、借阅室等依照空间坐标的相关性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图层之上。各图层又根据不同内容或以楼层为基础划分成不同的图层集,从而明确各要素问的空间关系。属性数据根据是否与空间信息相关分为两种,其中空间相关属性信息一般是对空间实体描述,如名称、类型、位置、编号等;空间信息无关的属性数据则诸如读者信息、借阅记录、著录信息、本体信息、固定资产信息等。

3.2 馆藏信息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关联将不同馆藏信息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具有逻辑性,使得不同性质的数据库可以相互链接。将矢量、栅格、属性数据整合在不同的层面上,更是以后进行模型建立与计算、辅助决策的关键所在。下图总结了一些常见信息及部分信息间的关联(见图2)。

图2中,除各个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间存在联系外,读者与馆藏可以通过借阅记录关联;馆藏的领域本体可以和读者信息关联;文献资源通过分类号与书架关联;设施、楼层、区域、书架等可通过指定的标识号关联等,在此不再赘述。在GIS系统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作用就是使得空间信息和网性信息可以互相成为检索依据。

3.3 以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

在明确馆藏相关因子及其关联性后,依据前文所述的几种模型所采用的算法与函数构造约束条件,同时利用GIS组件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实现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基本框架示意如图3所示:

用户提出查询要求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相关属性数据进行检索,如具体某一本书以及任意的空间设施,或同时采集用户的情景记录对比相关情景模型形成情景用户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检索词的语义分析或者直接对应本体查询,在由属性数据中归纳的诸多本体及用户模型映射集合、聚类产生的领域本体中进行匹配。亦可以通过事先由借阅关系生成的单元及二元网络模型进行节点匹配以寻求其他相关节点信息。在此基础上,检索反馈给读者的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图书馆GIS所检索出的文献信息和空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间的关联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他相近专业、学科的读者都在关注什么问题,哪些的文献可以对当前的学习提供额外帮助,哪些知识需要被进一步认识,研究可以向什么方向拓展,可能从何处发现研究交叉的灵感,这些都是读者更加渴望了解的内容和期望的知识获取渠道,也是符合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知识管理方式。从文献角度看,原本侧重点不同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源,被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读者关注和借阅几率也将大大提高,从而了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无论采取何种查询方式,单一或综合,相关空间属性信息都将与所检索的结果一一对应,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后高亮显示,从而实现反馈给用户文字信息的同时完成空间图形的展示与交互并初步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当然,也可以加入最佳路径的算法模块和对RFID的支持,直观的向用户提供精确导航,进一步提高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效率。

4 结 语

本文从GIS在图书馆界的应用现状着眼,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介绍复杂网络、本体、情景用户模型在个性化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等,试图寻找一种将GIS馆藏空间管理强化为GIS馆藏知识管理、扩展知识传播范围、加速知识传播速度、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的途径,并对可能采取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知识 知识管理 模式创新 策略

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知识传播与推广应用,需要中国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和普及宣传低碳知识,让中国经历一场深刻且广泛的低碳经济变革,降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模式。低碳知识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高校图书馆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的低碳知识资源,强化低碳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管理,为社会提供深层次的低碳知识的学习、传播、宣传、创造与推广应用等人性化服务。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高校图书馆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效用,这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显性与隐性低碳知识管理

自从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将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①。图书馆低碳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低碳知识和隐性低碳知识进行搜集、获取、整理、存储、推广应用、传播、宣传及交流等,并充分发挥低碳知识转化为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显性低碳知识管理,体现在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通过建立低碳知识的书目数据库、数字文献数据库、低碳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字的全文数据库,以供读者使用。二是图书馆隐性低碳知识管理,体现在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馆员对低碳知识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及其低碳价值观念和立场。馆员个人的学历、低碳知识结构、低碳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对低碳知识的兴趣特长、低碳愿景以及在工作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低碳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②。三是有效地挖掘、设计、组织、开发、整合及管理运营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包括智力资本,充分利用图书馆独特的低碳知识资源优势,构建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③。

二、低碳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

根据政府、企业及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需求变化,合理配置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各种低碳知识的馆藏资源优势,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知识创造与增值效益④。如图1所示,根据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规划要求,实体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商业运作的需求,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获取、学习及掌握的渴望,充分理解用户对低碳知识的需求,按照需求拉动的理念重新设计与组织低碳知识数据库,以知识管理的科学方法对显性和隐性的低碳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分类、整理、融合和管理后,构建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五类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充分运营图书馆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公众读者提供宣传、学习、交流、传播及应用的公共服务,开发培养新型掌握低碳知识的各类优秀人才,传播与普及低碳知识,实现低碳知识创新、扩散以及增值过程。

三、低碳知识管理创新策略

(一)挖掘低碳知识需求

我国政府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制定严厉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纲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指引和鼓励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低碳产品。中国正在探索和尝试利用碳排放交易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温室气体激励方法与标准、市场运作规则、制度及其法律法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及公众读者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碳排放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法律、投融资等资本运作、投资研究报告等有关低碳的显性与隐性知识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趋势,图书馆努力挖掘对低碳知识有巨大需求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众以及读者,实时调整图书馆低碳知识结构,优化图书馆对低碳知识管理。

(二)构建低碳知识库

在充分理解公众读者对低碳知识的需求基础上,按照需求拉动式理念重新设计和组织低碳知识库。构建低碳知识库可以积累、保存信息和低碳知识资产,加快信息共享和低碳知识流通,实现低碳知识共享。图书馆构建低碳知识库是把本馆拥有的内外部有关低碳知识和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加工,同时还要及时收集对本馆有重要作用的最新低碳知识和信息,以形成本馆特色并不断发展的系统性低碳知识和信息资源库。同时对图书馆线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系统地收集、整序、存储以及应用,建立显性低碳知识库和隐性低碳知识库。

(三)强化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企业需求拉动式知识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低碳知识库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有效地综合使用,推动实体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企业用户的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为保持企业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内容。在推动高校图书馆低碳工作方式转变基础上,⑤将传统服务、电子服务以及网络平台服务相结合,有效整合低碳线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努力挖掘隐性低碳知识在图书馆低碳知识管理中应用价值,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转化路径,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知识管理体系。

(四)低碳知识管理价值

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低碳知识库管理体系平台,促进企业、政府、公众形成低碳知识联盟,共同推动需求拉动式低碳知识创新模式,努力挖掘社会公众对低碳知识创新的需求,将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加强在经费预算管理、节约用电管理、节约用水管理以及节约纸张管理等工作方式创新⑤,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低碳知识库平台和知识管理创新理念,努力向社会公众、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积极宣传和传播交流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扩大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低碳知识推广和传播的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通过转变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积极宣传和传播低碳知识,弘扬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全民低碳知识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结论

在充分地挖掘和理解公众用户对低碳知识的需求基础上,按照需求拉动的理念重新设计与组织低碳知识数据库,以科学方法和先进理念对显性和隐性的低碳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分类、整理、融合和管理后,构建低碳知识生产管理、低碳知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低碳知识创新管理以及低碳知识传播交流五类低碳知识管理体系, 努力创造低碳知识创新、传播与扩散和增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低碳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①桂晓玲. 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J]. 图书馆论坛,2006,26(4):201―202

②杜也力.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与转化[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22―23

③夏萍.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J].情报科学,2003,21(7):718―720

④盛小平.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2―4

第3篇

【关键词】RFID技术;图书馆管理;流通与典藏;特点;方式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主要是图书日常流通、典藏管理及读者服务,一般是通过传统的条形码对图书资料和读者信息进行控制、识别与统计。条形码应用光电原理,具有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读取速度较慢且容易受损。因此RFID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条形码的缺陷,同时读取多种信息,使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流通与典藏方式上的应用。

1 RFID技术下的图书流通与典藏方式

图书的流通及典藏方式主要是依靠标签进行的,因此,RFID技术也应该运用到图书标签管理中。

(1)RFID技术的使用原则

标签信息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芯片数据的设置要和图书馆的管理目标紧密联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项目,提高图书流通及典藏工作的效率,实现图书馆智能化脱机管理。此外,标签信息的设置要考虑图书流通与典藏的实际情况,不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2)RFID技术的使用方法

RFID标签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磁带以及各种馆藏单件上,为这些信息媒介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提供很大的方便。

1)标签初始化加工

根据图书上面的RFID标签相关信息及数据,将图书的流通与典藏信息输入到RFID标签中,再将带有图书流通与典藏信息的RFID标签粘到图书上面。

2)架位信息的收集

当图书送到阅览室或者外借室后再上架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使用阅读器和天线设备收集图书架位信息。架位信息是通过RFID标签与对应图书的流通及典藏信息相连接,会产生日常的架位信息文件。

3)上传架位信息

根据每天产生的架位信息文件,将收集到的信息输入RFID系统及标签中,使图书馆管理者一目了然,掌握各种图书流通与典藏的信息。

4)架位信息的维护

图书管理员根据每天的架位变动,必须修改相关信息,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必要时重新收集架位信息。生成的架位信息文件也应及时输入RFID标签中,使读者通过OPAC系统找到所需图书的位置。合理的维护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图书的位置,也可以让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更加顺畅。

5)清点工作

假如读者在翻阅后未把图书放回原位,RFID技术就会利用无线感应,查找到不在原位架或归错架的图书,同时找到图书在正确架位的位置。这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容易,有利于提高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的效率。虽然图书的清点工作费时费力,但是RFID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清点工作,提高了速度。

2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特点和作用

RFID技术具有读取速度快、扫描角度宽、使用寿命长、信息可擦写、小巧防盗等特点。读取速度快指的是可同时读取多个图书的标签;扫描角度宽指的是扫描标签的范围大,无需对准标签,任意性很强;使用寿命长是指它比传统的条形码更加耐用,不受灰尘、污迹的影响;信息可擦写是指管理人员将有用数据输入标签中,比如借还时间、流通权限、典藏区域、架位标识等等,也可以输入主题名、检索号、互借信息等;此外,RFID技术方便快捷,可以将防盗功能融入到识别功能中去,很好地服务于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

RFID技术在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作用:具有自动借书与还书设备,使读者熟悉借阅与归还过程,提高了借还效率;实现分拣还书的全自动化;实现剔除、盘库的半自动化作业;利用手动辅助读写器完成排架后的查架、顺架及馆藏的查找工作;利用点检仪快速查找架区馆藏,让所有图书的定位更加准确。此外,用RFID技术取代传统的条形码,可以省去充磁与消磁的步骤,减少麻烦。在这里举一些实例:新加坡是世界上首个应用RFID图书管理技术的国家,在图书流通及典藏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RFID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应用较少,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的重要因素。这些实例说明RFID系统自助服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受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欢迎,预示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总结

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是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的新出路。我们要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优点和作用,让图书馆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总之,作为图书流通与典藏管理系统的先进技术之一,RFID技术会使我国图书馆运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俊贤.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1).

第4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影响设计

一、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1.转变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是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设计学习情境,选择实训项目、制定考核标准等。这样可以让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举办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学校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探讨优秀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推动了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点的链接和综合。而“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也不是可以由一个教师独立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发挥团队精神,由多名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贴近生产实际顺序,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幕后指导教师的水平,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比赛获得最佳成绩的根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会接触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是对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挑战,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技能大赛目标

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展示参赛选手对综合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水平;检验参赛选手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等各项能力;通过任务分工、团结协作,锻炼参赛选手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院校进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物流就业岗位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物流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物流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物流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逐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了解现代仓储和配送中心的组成,认识各种设施设备;其次是掌握各种设施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再次是熟悉仓储与配送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作业流程;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所练分析和解决仓储与配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达到以上四个基本目标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训也为我院选拔学生组队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仓储部接到订单到把货物配送到用户的整个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仓储、配送企业开展物流活动的真实工作场景为蓝本,体现工作项目的真实性,以真实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中获取实践技能。

结合仓储配送企业工作流程这条逻辑主线,归纳、序化成为三大作业模块: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这三大技能模块又以15个工作项目作为支撑。整合后本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践教学设计案例――重型货架入库

下面以项目――重型货架入库为例,说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项目任务:完成货物从月台到重型货架上架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入库单的填报,货物接受,货物组托上架等。

知识、技能目标:能争取使用入库设备;按流程完成货物入库并上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实践场所: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

学生分组作业方式:学生4人一组,分别完成任务,具体任务如表2所示。

成果鉴定: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重型货架入库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己总结,指导教师点评。

表2 重型货架入库作业任务

[角色\&人数\&任务\&软件操作\&1\&利用中诺思全国物流仓储与配送技能大赛软件完成入库任务的描述和操作\&RF操作\&1\&利用RF扫描货物条码、托盘条码、货架条码等,并完成入库\&组托与上架操作\&2\&将货物组托,利用地牛、堆高车等设备将货物入重型货架指定货位\&]

经过两年的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技能。我专业学生组队参赛,获得了2013年陕西省“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二等奖。2014年全国物流沙盘竞赛二等奖。初步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今后,工作过程和工作步骤的设计与设施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晓春,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46-48.

[2]郭永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剖析及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26-129.

第5篇

一、仓储管理工作是连接生产、供应、销售等的中转中心,要求我们,尤其我自己在认真做好做细仓储管理工作的同时逐渐深化了解与掌握生产工艺管理、供应业务信息、销售业务信息。这样对加强仓储管理水平有非常致关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仓储业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日常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财务基础知识的锻炼与培养,是充分配合好财务进行正确成本核算的必要基本条件,也是减轻财务工作量的重要途径。

三、物资全面的监管是仓储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物资作为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监管责任心与主管意识至关重要。

四、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是财务内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的理解内控体系,就是一个圆,一切的一切只要能做到在圆上运转,而不是作为圆的切线脱离这个圆,才能真正达到我们要的内控目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将继续根据这样的道理思考、求证、改革、完善、发展之。

五、全方位的协同配合的工作状态。与财务、生产、供应、销售、安全、保卫、服务等各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是仓储物资管理责任与保障。我们将以全新的姿态努力配合其他工作的开展。

第6篇

【关键词】仓储;技能;竞赛;传承;创新

为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仓储业务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仓储技能人才队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根据公司职代会“人才强企战略”的精神,让一批精通业务、操作熟练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给优秀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作为公司“基础工作提升年”、“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主题活动之一,分公司组织人事部、党群工作部和仓储管理部共同举办了“职工技能竞赛”活动。

技能竞赛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侧重仓储基础知识、公司仓储各项规定、质量体系知识、仓储安全知识、以及应用仓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比赛;实际操作部分则部分借鉴以往集团公司技能竞赛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着重在职工实际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竞赛,如石油常用物资识别、目测规格型号、四号定位、货物机械图识别、实物测量、抓物称重、安全标识识别、物资堆码摆放等。

一、竞赛操作部分考核的内容、方法、经验、改进之处

五项操作内容的竞赛主要是受启发于1998年前后集团公司组织的仓储技能竞赛,并根据公司现有的仓储工作实际情况而有所改进,使其既符合目前的仓储工作的实际情况,又能真正比试出仓储人员的技能水平。

(一)货物识别 (占总分200分的20分)

竞赛过程和内容:

1)抽题:选手分别从五类材料袋(共计76个工件)中抽取2个四号定位卡(共计10个),将抽取的四号定位号写在答题卡上。

2)准备完成后,按评委的指令开始计时。

3)在15分钟内,将选手抽取的四号定位码在货架上找到对应的物资,并在答题卡上清楚地写出物资的名称和规格型号。

4)拿取物资时要轻拿轻放,确定答案后将物资归位。

(注:整个过程要求目测,不准使用测量工具)

考核目的:

1)石油常用物资识别能力(五类材料:管路附件20个、金属材料16个、阀门11个、紧固件23个、胶管6个)。

2)在不借助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石油常用物资规格型号进行目测判断的能力。

3)货物摆放规则(四号定位)的熟练程度。

4)货物归位的习惯。

经验、和改进之处:

比较符合石油仓储业务的实际,能够赛出选手仓储业务的精湛程度。

(二)货物尺寸测量 (占总分200分的20分)

竞赛过程和内容:

1)抽题:选手从五个备选工件(扶正套、弹簧销、卡座、轴套、螺栓)的图纸中抽取1个,将选手的名字、组号、顺序号填写在测量图答题纸上。测量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准备完成后,按评委的指令开始计时。

2)首先根据测量图纸找到对应的工件实物。

3)根据测量图纸上的精度要求,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0.02,千分尺0.01)。

4)清洁、检查量具和工件;检查误差,校验零位。

5)测量其长度、深度、内径、外径、厚度中的三个值。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按照图纸上的要求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填写在答题纸上。

6)清洁量具,并将量具归位;工件归位。

考核目的:

1)根据测量数值要求的精度选取合适量具的能力。

2)考察对测量误差、校验零位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考察识图的能力。

4)考察准确测量的能力。

5)考察归位的习惯。

经验、和改进之处:

测量工具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三)安全标志识别 (占总分200分的20分)

竞赛过程和内容:

1)抽题,选手从五套安全标识中抽取一套,每套题有21个标识,选手在5分钟之内完成识别和填写名称。

2)选手将抽取题的套号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手准备好后,根据裁判的指示开始计时识别。

3)选手识别每套题中的21个标识,并将标识的名称写在答题纸上。

4)完成识别后,将图片收回。

考核的目的:

1)考察识别标识的准确度和书写的准确性。

2)考察识别标识的熟练程度。

3)考察归位的习惯。

经验、和改进之处:

难度偏小。建议:将来的竞赛可以增加货物包装标识等的识别。

(四)货物摆放 (占总分200分的20分)

竞赛过程和内容:

1)抽题,选手从五套堆码题中抽取一套,每套题中有两种堆码方式,如:将8个工件摆成重叠式、将5个工件摆成鱼鳞式,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

2)选手将抽取的两种堆码方式和工件数量填写在答题卡上,准备好后,根据裁判的指示开始计时。

3)选手穿戴好劳保用品,准备好工具。

4)确定堆码方式,开始堆码操作;要求物资堆码达到合理牢固、定量整齐、节省方便、完好无损。

5)将工件和工具收回。

考察的目的:

1)考察选手是否熟练掌握堆码的方式。

2)考察选手实物堆码操作能力。

3)考察选手安全防护意识。

4)考察归位的习惯。

经验、和改进之处:

有比较高的仓储工作实际意义。

(五)抓物称重 (占总分200分的20分)

竞赛过程和内容:

1)抽题,选手从一组垫圈(6mm、8mm、10mm三种规格)和一组螺母(6mm、8mm、10mm三种规格)中各抽取一张。

2)选手将抽取的垫圈和螺母的规格型号和抓取的重量填写在答题卡上;整个操作要求在2分钟之内完成。

3)选手准备好后,示意评委可以开始操作,及时开始。

4)选手检查电子称是否平置在桌面上。

5)打开电源,检查称的误差、并清零。

6)拿起抹布把托盘擦拭干净,然后放在秤上去皮。

7)开始抓物,一手拿起托盘,一手根据工件名称抓物,自己估计工件足量,把托盘放在秤上,示意评委报读数,选手在答题卡上写下读数,把工件放回原处;然后抓取下一项工件。

8)两项工件抓取完毕后,拿起抹布,把托盘擦拭干净,放回原处,关闭秤的电源,示意评委操作结束。

考核目的:

1)准确识别工件规格型号的能力。

2) 抓取工件准确度的能力;抓物的熟练程度。

3) 秤的平置、检查误差、清零的能力。

4) 清洁托盘的习惯。

5) 工件归位的习惯。

经验、和改进之处:

建议:下次让选手戴薄手套抓物,一方面增加难度,另一方面健康安全。

此次技能操作的比赛让参赛的年轻职工认识和体会了延续多年的石油行业技能竞赛的传统模式和方法,这既是对聪明勤奋的石油前辈们总结和实践出的技能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实践精神和经验的学习和传承。

二、竞赛理论试题分析,找差距

只有不断的找出差距,看到不足,认真分析,逐步改进,才能有所进步,公司全员素质的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我们对理论题和操作考核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如下。

(一)仓储基础知识薄弱

填空题中的仓储知识满分10分,平均分为3.3分;简答题中的仓储知识部分满分12分,平均分只有3.5分。这两部分考核的主要是仓储基础知识。这么低的平均分,说明我们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

(二)质量安全知识急需普及

判断题中有两个关于安全的题,分别是“ 16. 为避免库存货物的丢失,将库房的安全出口上锁。17. 坚持定期安全隐患排查,做好记录,并督促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基层单位每季度组织1-2次,生产班组每月一次。”两道题都是错误的,库房的安全出口绝不容许放置货物;生产班组的隐患排查应当至少每周一次。还是有职工判断错误。有一道4分的简答题,关于“仓储过程不合格品处置方式”的问题,平均分只有1.4分;另一道简答题是关于口头初报事故的内容,平均分也只有1.7分。因此,质量和安全的培训还需加强,应注重对职工安全和质量理解力方面的提高。

(三)操作技能中抓物称重部分,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考核设计合理,是一项对职工技能要求较高的考核,该项考核的平均分也最低,约41分。其中抓物称重时,选手是裸手抓物,鉴于健康安全的考虑,建议下次竞赛考核时,给选手配上手套,一方面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健康安全理念。

(四)SAP考题平均分偏低,该部分考题满分6分,实际平均分只有1.4分,说明平时进行SAP的操作比较少,今后应加强SAP的使用。

建议:在SAP的考核中,本次竞赛主要是以理论试题的方式进行的比赛。鉴于SAP是仓储物资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并且随着仓储物资管理的SAP系统化的普及和推广,SAP的应用将更具现代石油行业仓储的特点,因此,将来的技能竞赛,SAP的考核应该是上机操作,分值比重还应该加大,真正比试选手的SAP系统操作的能力、水平、准确度和操作速度。

三、竞赛成功举办的经验

当然,本次竞赛的成功举办也凸显石油企业的诸多优势和物资分公司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这次竞赛是按照公司领导年初行政会议中“人才强企战略目标”的部署而筹划的。公司主管领导非常重视,提出了公平公正竞赛的原则和要求,对具体工作给予了详细而周详的指导,并多次亲临基层了解本次竞赛的组织和进展情况,并在财力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党群工作部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并协助和配合完成各个环节的组织及考核工作。仓储管理部认真审核考题与实际工作的符合性,在丰富题库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整个竞赛公平公正

早在比赛之初,公司领导就多次强调竞赛要公平公正,真正达到让真正钻研业务、工作勤勤恳恳的员工脱颖而出,比出真正水平的目的。在整个竞赛的准备和组织过程中,从理论试题的出题、仓储管理部门的审核、试题的打印、5套试题的封装、现场试题的抽取都尽量减少参与的人数,严格保密、严密组织,确保理论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实际操作部分的比赛,从考核方法的设计,考核过程的严密,参赛选手的抽签分组、到实际操作过程的考核,都非常的详细和周全,充分展示了公司基层工作的优良的传统和做事严谨的风格,为比赛的公平公正可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参赛选手认真仔细

参赛选手基本都是从基层库房管理员中选的,有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对这次竞赛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身着整齐的工装,精神饱满,积极参与,个个都想比出好成绩。有的选手甚至在进入考场前还在复习公司的质量管理文件。辽河的选手在抓物称重的操作比赛中,凭手感抓取的货物重量的准确率达到95%,成为20名选手中该项比赛的佼佼者。

经过上午近三小时的操作比赛和下午一小时的理论笔试,最终天津的选手,凭借五项操作技能87.6分,理论83分,总成绩170.3分拔得头筹。

四、对今后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本次竞赛结果的分析,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仓储基础知识的培训,强化日常库房管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对仓储基本理念和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将培训走进库房。

(二)加强集团公司物资管理规范和公司物资管理要求的学习和培训,在本次竞赛中虽然涉及的比较少,这些规定比较符合仓储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的仓储的管理模式。今后应选拔优秀的基层兼职培训教师,学习和钻研集团公司物资管理规范和公司物资管理规定,形成精品课程,反复在基层单位培训,适当的时候,通过走访库房来进行培训。

(三)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虽然有关安全的培训年年训月月讲,但因为安全涉及面比较广,相关的知识也比较多,遇到现实工作中的现象,还是回答得不准确、做得不到位。在基层的培训中,要注重强调有关安全的目标、原则和要求等基础知识,反复宣贯,必要情况下在课堂上反复背诵。培训中注重安全意识和理解力的培养,同样的培训内容,变换培训方式或者说法,使讲课内容丰富多彩,教课形式灵活多样,以加强职工的印象和加深理解。

(四)加强质量培训的实效性,质量控制是公司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外聘教师很难符合公司的实际需求,建议从质检员中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兼职教师,激励质检兼职教师努力学习和钻研质量体系等相关文件,练就几门质量管理的精品课程,在各级单位中反复的宣贯。

第7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9)

摘要:“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探讨“理实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和物流师资格证能力要求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竞赛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32-03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既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又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务操作,应用与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多、理论与实践并重、实操性强是该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课程组织与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必须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遵循“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我院逐渐探索了一条“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结合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周边企业进行调研。近三年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先后组织教师十余人次到神威民爆集团、牧原养殖集团、中国石油第二机械制造厂、南阳防爆电机集团、中光学集团、豫鑫物流等多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前,我国仓储与配送行业的基本岗位有仓库管理员、业务员、理货员、商品检验员、库存控制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运输调度员等。考虑到毕业生到企业后往往从基层做起,我们对上述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了认真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还注意借鉴物流行业标准,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内容引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原则

针对传统“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课程理论内容琐碎、学生学习吃力的缺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院坚持以仓储配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完成教学。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体系,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梳理知识点,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物料流通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项目:仓储组织与设备布局、仓储运作管理、配送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每个项目学会相应技能。通过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组织,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突出实训环节的配合

根据仓储与配送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按照学员能力递进的原则,可以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能够准确说出仓储与配送管理各作业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顺利完成仓储与配送的基本作业;能够寻找出正确方法不断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对作业小组进行有效协调、管理以完成较复杂的仓储与配送任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培养均离不开实训环节的锻炼,因此必须重视实训环节,积极开发配套的实训项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尽管高职学生纪律观念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但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锻炼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渴求,有动手操作的愿望,有相对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等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抓住高职生的这些优点,更新教育观念,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教学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专项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工作情境设置、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原因,并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不断的总结,主动改进工作,提高操作技巧和任务完成质量,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

在教的环节,以岗位任务来引导和推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属于哪一个物流岗位?”搞清“这一岗位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来讲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这样,按照“岗位业务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介绍异常情况处理”思路进行启发与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岗位中,有利于增强岗位意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的环节,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每一业务内容时都要立即把自己置于一个恰当的工作岗位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岗位的员工一样。通过这种虚拟角色的设定,就能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生动有趣。

在做的环节,按工作岗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使学生“真实”体验并操作。“实际”业务发生后,对这一岗位的基本目标,基本运作方式、作业流程,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提供仿真模拟,使学生在“做”中学习、总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创新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探究性知识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等环节来组织教学。例如,在介绍“库存管理部分安全库存设置”内容时,可以设计“为什么设置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设置原则有哪些”、“安全库存是如何确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加深对安全库存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实际能力。

对于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虚拟角色设计法。按照情境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环节组织教学。即首先由教师示范,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扮演相关岗位角色进行初步的模仿,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接着由学生按角色分工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前两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后两个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整个过程按照“观、模、练、评”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场地要求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对于仓储商务管理部分仓储合同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而鲜活的仓储合同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对纠纷进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当学生明确讨论结果后,教师可以公布法院对合同纠纷的实际判决结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从而找出分析问题过程中的偏差,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加强对仓储法规的认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入“就案例说案例”的误区,而是要以案例为载体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的优势,将行业相关专家引入课堂,通过讲座和实训指导的形式,重点向学生传授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性和技巧性知识。例如,企业中仓储部门如何与其他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如何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内容,作为对课本书面知识的重要补充。当然,也可以搜集仓储配送行业相关人物访谈、企业培训讲座等视频、图片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证融通,竞赛引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双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除获取学历文凭以外,还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相关证书知识点的要求。以我院为例,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其考试内容涉及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仓储和配送知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培训教材,吸取精华,对相关考试内容加以强化,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国家技能大赛规定的技能和内容要求,开发出与学院实训条件相适应的比赛方案和实训方案,将赛项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中,组织校内技能竞赛。通过实训和竞赛,及时发现操作熟练、准确率高的学生作为省赛、国赛的备选选手,加以重点培养。同时,通过相应环节的实施也可提高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的。通过竞赛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固化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院的技能竞赛水平。

(四)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体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要突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必须改进现有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转而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即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实训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使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例达到80%。

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日常教学的各项记录,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实训、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注重平时采分环节。当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是成绩评定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引入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和成员对课程教学进行综合考核。应考虑将上述形式纳入成绩评定体系中。

在选择考核方式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要根据“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即既要运用书面答卷、操作和上机测试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对必须掌握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考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仓储专业技能的考核可通过现场操作或在计算机上操作等形式,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考核则可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以检验学生理实结合的综合能力和反应的快慢。

参考文献:

[1]张红娟.《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科技,2003(1):122-123.

[2]王婷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科技,2012(9):113-115.

[3]孙统超.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物流技术,2012(5):254-256.

[4]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01-202.

[5]钟苹.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7-60.

[6]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从实践的角度看,现代物流除了强调与物流相关的各要素之间运作效率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各要素运作的系统化、社会化以及物流在形成和维持供应链中作用的实现与发挥。对于从事物流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也相应的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物流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现代物流教学应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现代物流教学应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中职物流课程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缺陷,已经给社会企业物流的管理、一线生产管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人结合多年从事仓储管理、国际贸易管理以及工作流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中职物流课程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物流课程体系定位不清导致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影响到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自身“职业性”教学特点的发挥,因此产生了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的问题。由于物流课程体系的定位不清,导致实践环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课程教学中欠缺。

(二)物流理论体系薄弱产生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

作为一个具有整合、系统、组织以及管理等核心特征的物流管理产业,必须要有物流活动的实践作为物流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从当前有关中职物流课程教学的研究来看,由于物流理论体系的薄弱,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课程理论体系薄弱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没有结合我国物流的发展进程,而一味的对西方现代物流理论进行阐述,这就导致理论的研究与挖掘脱离了我国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其二是缺乏对我国物流产业生存环境的延续性研究,表现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哪个,也就是物流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的训练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脱节。

(三)主体错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效果较低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承担了物流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但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不仅包含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设置,还包含了教材、教具以及教学设计的重新编写。但是,从物流课程体系理论与我国实际的结合点以及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工作量上来看,教师很难独立的承担这项重要任务。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上存在的课程开发主体错位现象,直接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足够的关注,也就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

要培养合格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就应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与能力有效建构的同时,应将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的关注点,以完成任务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典型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案例——仓储管理实训教学

本人主要从事仓储管理、国际贸易管理以及工作流程的管理与教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除讲授给学生充足的物流课程基础知识外,还结合本人从事物流管理的经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机会。接下来我将以仓储管理的实训教学来讲述如何在物流课程的教学中实施有效地职业技能训练实践。

(一)仓储管理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依据的原则

简单来讲,仓储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中心。仓储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物流课程教学资源的模块化,实现实训教学自身的业务化以及岗位化,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有效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升学生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在实际的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在进行仓储管理实训教学时,不经仅仅将仓储物流管理操作技能的提升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应通过综合性的实训,实现学生对物流课程教学中有关的职业技能进行全面性的理解、掌握、训练;二是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的口号是“能仿真实训的,绝不模拟练习”。由于模拟练习与实际的仓储管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学生经过仿真实训,将来在面对将来仓储管理中的问题时,就能够因为实训技能操作的一致性,无需调整,便能直接投入工作;三是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物流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问题,实践性原则应成为中职学校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仓储实训教学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仓储实训教学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其一是教学的组织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通过仓储管理模拟,让中职学生不仅理解仓储管理的概念,还对整个仓储管理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把握,通过仓储管理中的角色的互换,掌握企业对于仓储管理中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需求。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不具备充分的模拟条件的,还可以通过课内知识展示,学生进行有关仓储管理需求的讨论;其二是仓储实训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实用性知识的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实际流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掌握,同时学员对于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的提升,对于仓储管理的作业过程以及技术要求产生重要的辅助作用。

有关教学设计主要依照以下几个步骤:

1.围绕实训岗位的职责查找、讨论仓储管理流程的岗位;

2.确定仓储管理岗位:供应商;入、出库理货人员;司机(模拟车辆);超市(客户销售终端);市民;库房管理人员;调度人员;库工等。还可依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更多的岗位设置。

3.分组完成入库流程。在软件中模拟仓储库管员建立仓储,并将有关货品的信息录入;

4.建立客户信息、添加合约以及收货人的信息。

(三)仓储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

有关仓储实训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以物流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为主要依据的。为保障评价的客观有效,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三种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有关评价的要点主要有:一是对于仓储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否具有业务钻研精神、并能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否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工作认真踏实,一丝不苟;四是否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五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六是否有对紧急事件的协调处理能力。

随着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市场中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就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搬运工、装卸工、仓管员、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应注重学生自身对于物流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掌握,以适应当前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化、多元性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的物流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提升中职物流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对策研究

在有效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不应要求学生一味的对某一动作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不断的调整实训操作的活动结构与方法,促使学生从实训的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练习,促使技能训练获得预期的实训效果。因此,中职物流课程在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应有针对性的通过训练方法的设计,为学生创造行之有效的、充足的职业技能训练条件。

(一)明确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完成训练目标内部动因的激发,是提升职业技能训练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流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就应通过明确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促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职业技能训练在当前学习与将来所从事职业方面产生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训练态度与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行为能力和结果的评价与预期。

(二)为形成正确的动作视觉形象,教师应提供准确的讲解与示范

对于从未接触过、尚未掌握全面的中职学生而言,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还是要在教师的讲解下,一步一步的实现技能的掌握以及熟练化。职业技能的形成初期,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示范,在自身进行尝试的基础上,掌握职业技能的基本步骤,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该职业技能的动作表象。由此可见,有经验者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讲解与示范,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尽快的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关注以下两点要求:其一语言的使用要明确而简洁;其二语言的使用要符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要求。

(三)对有关物流管理技能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职业技能,学生为进行有效的掌握,就必须对职业技能进行合理的分解,最后通过局部之间的联系来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动作体系。在对复杂的职业技能动作进行分解时,需要正确的把握职业技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有关职业技能动作的分解要以动作形成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使训练者从最基本的分解动作开始,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动作,使学生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动作原型。

(四)及时准确有效的职业技能动作反馈

通过反馈,学生对于自身存在的职业技能动作的正确性与否进行判断。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快技能掌握的速度;还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动作技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促使正确动作的强化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

(五)合理分配技能练习的时间与次数,提升训练实效

职业技能动作的形成与保持,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以及联系时间作保障。但是,进行技能动作训练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一段时间内联系的时间太长、次数太多,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减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在选择训练内容,布置训练作业时,要按照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制定适当的计划,合理分配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使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9篇

1.课程设计思路

1.1课程设计原则

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培养企业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各类企业的仓储或配送工作流程和一线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以及岗位素质要求。

1.2课程设计目标

该课程的目标以职业性为原则,通过综合分析仓储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岗位,确定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与仓储相关职业岗位群主要有:商品检验岗、仓库管理岗、仓储业务岗、仓库统计岗、订单管理岗、商品分拣岗、仓库安全岗等。

教师应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阶段是以实践性为原则来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由改革前教师独立开发课程、通过“虚拟工厂”实训、“学”“做”分离转变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真实项目实训和学中做及做中学。

1.3教学内容设计

本着开放性原则,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综合分析所考查的企业仓储管理的工作流程,分解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把理论和原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利用校外企业、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项目,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课程定位

本课程体系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另外,还要与前后课程衔接得当。

2.1知识能力分析

与仓储管理相关的知识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电子商务、ERP(企业资源计划)等,这些内容都涉及仓储知识或仓储环节。

仓储管理课程还与物流包装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特殊货物存储管理相关或相衔接。

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仓储管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学情分析

教学离不了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一般来讲,仓储管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仓储在物流中的作用。学生还要有一定自学能力,除了课堂中教师带领学习外,在课外学生应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从其他书籍中更深刻、更广泛地领会和灵活运用仓储知识。

学生还要有动手能力。《仓储管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动手能力或不喜欢实际操作,怎么学都基本是无效的,因为在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中,才最能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更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特别难把握的环节。

另外,学生要有锻炼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愿望,这样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仓库规划设计(建库)、仓储功能拓展(用库)和仓库管理维护(管库)三大部分。教师应以物流企业或企业仓储部门的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并考核。结合培养能力目标――“综合素质+一技之长”,在教学中穿插与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等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3.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反复演练透彻掌握。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小组,要求学生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相当于仓储部门的班组长,对各自的学习情境进行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上网查资料,同时听老师上课的讲解,各个小组做出PPT和讲稿。当老师将学习情境全部讲完后,学生项目小组上讲台讲解,并当场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作出答辩,然后进入仓储配送作业的流程实训。这样反复讲解,反复演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考试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评分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权重可以视情况不同。该课程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3.2.1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按作业流程分为八个学习项目,按作业性质分为三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设计一个案例,教师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

3.2.2角色演练教学法

教师应通过对仓储职业岗位群的分析,设计出若干个不同的角色,由师生共同扮演各种角色,不同的角色在仓储配送作业的操作中履行不同的职责,相互配合,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3.2.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问,以此活跃学生思维。讲解习题时,常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思考题,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做出答案,在课堂上宣讲,教师给予点评。

3.2.4仿真模拟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物流仿真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实训室能基本仿真完成仓储相关的所有作业,操作过程与真实的职业环境基本相同。

3.2.5现场教学法

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学生观看企业员工的操作,观摩相关的设施设备,能感受企业文化,并对现场的新技术、新设备产生感性认识。

3.2.6六步教学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