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产品安全质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09:21: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产品安全质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产品安全质量

第1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途径

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农业生产者追逐利益的结果。农业生产者通常通过以下3种手段促使农产品产出效益最大化:力求产量高;力求品相好,力求早上市。利益的驱使,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

1.1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高,减少农产品成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超标使用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农业生产者还将非应用于农业的现代高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相。如“药袋苹果”、瘦肉精、牛肉添加剂、羊肉添加剂。大量使用催生剂、激素和化学制剂、促使农产品早熟,以达到早上市,卖个好价钱的目的。这些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口感和安全性较差,甚至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1.2加工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加工者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改善农产品品相,增强产品竞争力,这些添加剂轻者中毒,重者致癌。如刨光打蜡的米,添加漂白剂的面粉,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染色茶、硫磺辣椒、添加剂的粉条、染色黑木耳等。

1.3包装、运输、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了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荔枝、牛百叶为其运输中保鲜,涂抹保鲜剂让梨在运输中保鲜。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剧毒,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除上述农业系统内部因素产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外,农业系统外部因素也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以及农业污染带来的环境破坏、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势必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监测好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国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有机可乘;二是农产品法制监管力度不够,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钻了法律的空子。要想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2.1完善农业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据悉,我国的农业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1次;而在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我国应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农业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

第2篇

众多研究三农的精英齐聚一堂,探讨农产品安全,展现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新风貌,展示了河南农业发展的新希望。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农产品安全环境越来越脆弱,安全问题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本次论坛思路开阔、立意深刻、用心良苦,既是对三农问题全新的理性思考,也是对三农工作实践的新探索。我们有责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安全生产和消费,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会正能量,建设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现在广大群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更易暴露,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需凸显,《农产品安全专刊》的创办很有必要,正当时。专刊的创办也体现了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一种媒体的责任担当,希望专刊多角度深度关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报道涉农企业在质量安全方面的好理念、好做法,传递正能量。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 罗 斌

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上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和违规使用添加剂是造成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解决食品污染的关键,要找出污染源,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和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 朱孟洲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提高河南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创造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优良环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坛也为政府、业界企业家、行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河南省畜牧局副局长 王全周

我们将强化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涉牧从业人员的诚信守法意识,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意识;强化主体责任,监督指导涉牧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自觉履行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增强企业自律自控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监测监管,重点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加大对禁用物质、激素类和抗菌药物等重大风险隐患的监测排查,不断增强监测检验对质量监管的支撑能力;强化案件查办,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大要案查办力度,增强对从业人员的警示震慑作用。

河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 刘国卯

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良好。特别是2012年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在较高水平。今后的重点任务是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具体化,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及基层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监测,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以专项整治为重点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等。

河南省公安厅治安行动支队调研员 刘长顺

农产品不安全,就没有食品安全!因此,惩治涉农犯罪,不能仅仅着眼于种养殖、生产、加工环节,还要加大对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相关环节的监管与打击力度,形成对农产品和食品犯罪的全环节打击,摧毁整个利益链条,坚决保卫群众餐桌安全!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 杨秋意

为维护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推进涉农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健康发展,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决定联合广大涉农企业,秉承开放办刊理念,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企业与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安全专刊这个阵地,打造一批全国农产品质量信得过的知名品牌,以推进中国农业健康发展。

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 侯五群

农产品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作为农业企业,雏鹰农牧经营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是一种良心。因此,凭良心做事,用良心经营,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关,是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责任。作为中国第一家养猪上市企业,我们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正是大家的关注关心,企业才走到了今天,我们也愿意担当这份责任,给广大群众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保证他们吃得放心、安心。

郑州兰博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连军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健康与生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松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只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才能走得更远。让消费者多一份理性选择,让企业多一份社会责任,科学指导、绿色防控、低碳环保,农产品安全,我们责无旁贷。

河南黄河稻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凯峰

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和国外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国内的农产品不缺数量,缺的是标准、品质和品牌。黄河稻夫全心致力于安全农业、健康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才取得了较好成效。农业、农产品是一个良心工程,相信在各位企业家的辛勤耕耘下,河南会涌现出更多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皇甫幼宇

伊赛公司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食品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抓创新,用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抓源头,保障生产全程无污染;抓细节,形成具有伊赛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实施“1101工程”,使伊赛员工达到1万名,带动10万农民养牛致富,让1亿中国人吃上伊赛安全、营养、健康的放心牛肉。

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夏继会

三高农牧始终把发展“优质、安全、高端”食品作为企业目标,把“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作为企业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做一个良心企业。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100家绿色食品示范企业之一,三高农牧深感责任重大。

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康明轩

怀山堂公司十分重视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管理。为提升怀药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公司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在整个生产链条中实现了从耕作、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到贮存的统一组织管理,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种植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大于天。如果我们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自律,很可能每天自己都会吃到很多“问题食品”。在这里,怀山堂公司首先保证,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会坚持安全管理的原则,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安全。

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德中

农业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做好了,是对社会负责,做不好,就是对社会的危害。当前社会上对一些产品不信任,有很多担心,这是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宣传力度还不够,百姓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又不畅通,需要有更好的平台和方式解决。

河南裕嘉新农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 佳

作为农业生产企业,自觉接受行政部门的检查监督是好事,不是坏事。经此过程,企业才能真正了解行业标准,熟悉相关政策,与政府建立互动机制,也可以更真实地展示企业形象。裕嘉公司在养猪行业规模不算大,但一直在凭良心做事。

郑州天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传林

安全是相对的,不能一边倒地讲安全,也不是一讲安全就要把某一方打倒。安全还是一个心理导向问题,要辩证地看,如果普通百姓的心理在媒体引导下偏向一方,必然产生健康恐惧。要解决三农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要讲真话,做真事,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

第3篇

作者:白丽华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11-0062-01

一、定义性解读与现存问题

1.何谓“土肥”、“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肥”是指能够充当肥料的墙土、粪土、尿素肥料等的一种总称,也是“土壤肥料”的简称。研究土肥是指研究种植农产品的土壤中所含有肥料的比例,以及为达到合理的补充土地营养与施肥的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自身的可靠性、使用性、安全性和内在的价值,主要包括在农产品的生产、贮存、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形成或者残存的营养与危害及外在特征因素,对农产品既有品质、规格等特性的要求,也有对人与环境的危害的等级水平的要求。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定,也对农产品安全采取强制性的技术规范,要求农产品能够达到一定的卫生条件,符合人的健康、安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2.我市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

影响农产品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土肥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凌源市在土肥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氮素肥料的投入量把握不好。主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量的氮素肥料的投入使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果品中的亚硝酸盐残留严重。不仅如此,还会使得农产品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农作物病害等不良的现象。另一个极端是氮肥投入过低,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不足,导致其不能够正常的生长,也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2)通过对凌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市土壤中含有大量工业磷肥。磷过剩会使得农作物营养失衡、病虫害严重,因此,会加大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成分。(3)农作物营养不足影响农产品质量。由于某些元素的过剩,会造成其他元素的缺乏,因此,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

二、从土肥方面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由于农民的知识有限,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之中,分辨不出农作物缺少哪些种类的元素,另外,即使知道了该使用何种肥料,也可能对肥料投入的多少把握的不够科学、准确。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发挥各种力量,教育引导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以及土壤自身的供肥情况和土壤质地平衡做好农作物的施肥工作,从人为因素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在方法上,可以主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确保农民对土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并在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做法。

2.实地调研,对症下药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由于凌源市各地区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是因为肥料投入的某种元素过多,有的则是因为投入的过少,有的是磷元素过多,而有的则是氮元素过多等各种问题。所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知道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地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土肥中元素的投入比例过度或不足现象对农产品质量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否则,不经过实地调研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式的调研,势必会使土肥的改善工作收效甚少,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搞好本地科研工作,创新实施办法

可以分地区建立土肥的优质试验田。这样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改进方法,创新土肥的施肥技术以此增加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建立以土肥为主题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土肥中元素、土肥中各元素比例以及农作物对某些元素的吸收程度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创新土肥的施肥比例和技术,通过这些努力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和农药残留,进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第4篇

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015年,济南市政府签发2015年1号文件《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济南市将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意见》明确,济南将创建农产品追溯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实现产品可追溯。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搞好衔接,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还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平台。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相关主体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一是生产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要求,在建立可追溯系统时,必然会增加成本,而且不可能立竿见影,导致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参与主体觉得建立可追溯制度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不建立,导致参与主体意识淡薄。二是消费者缺乏认识。消费者对可追溯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及时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更不愿意购买比普通食品价格高的可追溯农产品。同时,政府宣传也不够,致使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可追溯系统缺乏认知,对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政策了解甚少。

2.2工作保障不足,难以推进追溯管理制度

在组织框架上,可追溯制度体系包括平台建设、部门协调、数据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济南市部分县区并没有对可追溯制度形成组织框架,导致可追溯制度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由于针对可追溯制度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就造成很多企业在执行上出现问题。资金和人员保障方面,追溯体系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作支撑,部分县区即便前期在项目支撑下建立追溯平台,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2.3没有健全的配套技术

目前,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以条码、电子芯片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所以建设起来成本比较高,而且对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也很高。现在,济南市还严重缺乏相关的配套技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执行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待建立一个囊括多种品种类型的、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基础框架系统,在这些配套建设还未完成之前,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全面推广受到很大制约。

2.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如若构建系统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前提条件是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一定要过关,必须达到相关规定和要求,不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形同虚设了。就济南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产业化、标准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故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标准化,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对策与思考

3.1强化教育和宣传,提高相关主体认识

第一,对政府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增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政策法律、通晓技术管理的可追溯系统监管队伍;第二,可以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从业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技术标准,学习可追溯任务和操作规范;第三,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对广大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强调建设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并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进来。

3.2提高技术含量,不断研究平台技术业务

加强对科技平台的研究和提高平台的运行标准,逐渐实现平台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建设可追溯管理体系时,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有据,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平台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加紧制定追溯信息交换接口规范,以此来促使追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不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创新,促使便捷式录入终端设备快速研究,不断优化追溯平台各方主体参与流程。

3.3强化相关工作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考察,我们建议制定并出台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完善追溯体系相关规定,在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可追溯管理要求时,要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在落实可追溯体系时资金到位,强化项目整合[4-5];协调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完善追溯管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可追溯系统进行后期监管和维护,强化系统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4强化建设生产标准化

第5篇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

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

第6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食物必须无毒、无公害才算的上是安全食品,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农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农产品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农产品投入不合理,收获不科学,市场监督不善,农产品餐桌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市场上流通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可引发中毒事件,危害公众健康。有学者指出,农产品的化学投入数量较多,每年应用的农药中,有30%的农药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农药对消费者健康影响重大,应合理控制其应用比例。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环境因素中,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占8%,农药引起的食物污染可直接增加疾病发生率,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病死率日益增高,并出现了诸多怪病、奇病。

1.2化学添加剂滥用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可增加食品种植时间。为促使瓜果蔬菜早日上市,多数农民不顾农产品质量滥用化学剂、激素、催生剂,以上举动不但降低了农产品的食用口感,还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每年卫生部均会接受大量因农药污染引发的中毒报告。此外,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营养性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农业有着集约化发展趋势,集约化农业环境下,一旦发生病虫灾害,就会导致大片农业面积受损。为应付病虫灾害,种植者必然会大面积施肥,大量应用农药产品,而农产品的大量应用不但会增加种植者种植成本,还会降低农产品安全性。

1.3食品污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燃烧煤中的氟,重金属铅、砷、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可长期在机体体内蓄积,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影响机体生命健康。具体而言,铅中毒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氟污染食物可导致氟骨症;有机汞污染可引发肝、肾器脏损伤,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率。

2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关键点分析

2.1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控制点

2.1.1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新的科技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政府应加强地区科技建设,鼓励农民选用良种播种,合理控制农产品栽培密度,做好农作物保护工作,此外,政府还应适当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科技建设,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进行支持、鼓励。农户应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比如农业航化作业技术、大农业机械化栽培技术、抗寒良种繁育技术等,不断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2.1.2改造低产农田

部分农业生产地块因低洼、干旱、交通不畅等因素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致使农作物不能健康成长,单产水平较低。为提高农作物生产量,应对低洼、干旱、交通不畅地块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

2.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点

2.2.1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若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应向农产品种植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可借助电视媒体、村委会讲座、农产品安全生产传单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应用趣味性语言,并通过实例分析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2.2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

为保证农产品安全,促使我国农业朝着高效、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并严格执法,提高公众对农业安全生产法规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2.3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行政主管部门应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准备,建立农产品质量专家评审体系、质检机构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对知名农产品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适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安全监测和管理。

3结语

第7篇

总体目标:切实加强世博期间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我县农产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供应上海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

具体目标:突出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企业、合作社、大户,下同)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属地管理,实行联防联控,精心组织“七个一”活动,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力争达到“八个100%”。

二、行动任务

(一)开展一次普查,将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100%纳入监管范围。组织力量对本辖区的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详细了解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摸清完善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到单位、到人的具体名单,并建立数据库,确保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纳入监管范围。

(二)建立一项联系人制度,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100%落实监管联系人。各镇(街道)在排查摸清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逐一落实确定监管联系人,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和要求。

(三)实行一个机制,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100%实行产地准出管理,100%实现可追溯。加强对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监管,确保所有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必须达到“四有”。一是有标准,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组织实施,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二是有记录,建立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和生产记录,严格执行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规定;全面建立进销货台帐,详细记录产品销售时间、数量与去向,实现供沪农产品100%可追溯。三是有检测,生产基地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工作,或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定期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四是有标识,基地生产的产品要有包装标识,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产品认证的应按规定进行标注。凡将进入上海市场的产品一律经检测后,由镇(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或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核发产地(检疫)证明后方可出基地。

(四)组织一次监督抽检,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做到100%全覆盖。对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生产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等农产品,要制定专项抽检计划,组织至少一次监督抽检,并加大日常监测力度,全面及时掌握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坚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五)签订一份承诺书,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100%承诺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要求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都要签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种养殖单位的主体责任,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举办一次培训班,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负责人100%培训一次。要多层次、多形式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培训班,对每个供沪基地负责人进行全面培训。推广普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生产过程监管,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规范化种养殖技术水平。

(七)组织一次集中执法行动,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100%检查一遍。各镇(街道)农技部门要配合县农经局“绿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对本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检查,坚决依法取缔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高毒剧毒农药及在混配农药中掺入禁用农药的行为。以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为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用药专项检查行动,逐一检查其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和库存情况,严厉打击蔬菜、水果等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蘑菇使用荧光增白剂等行为,严厉打击畜禽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禁用兽药和苏丹红等非法添加物质的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县农经局成立“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镇(街道)应建立相应组织,统一指挥和协调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通过签订责任书、承诺书等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二)落实工作任务。各镇(街道)要围绕世博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每项任务都要有具体落实措施,明确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人,落实本地的监管任务。动物卫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按照《上海世博会期间省保障动物卫生及畜产品安全工作方案》抓好落实。

(三)加强督导检查。世博会期间,县农经局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工作,检查工作落实情况,推动这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各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以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生产指导工作,落实产地准出、检验检测、包装标识等制度。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二、工作目标

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到*年底,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禽畜、水产品等重点鲜活“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城区市场农产品抽检合作率达85%以上,乡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80%以上,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步骤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底前,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在市城区和四会市、高要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试点工作,建立“*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

第二阶段:*年底前,建立市和县(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

第三阶段:*年底前,在市城区和各县(市)区大型农产品市场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四、重点工作

(一)抓好生产过程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以农业主导产品为重点,建设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有代表性的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带动全市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正确、合理使用农药、兽药、生物激素,推广环保生产技术;建立源头生产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制度,猪、牛、羊实行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快速检测站(点),农产品上市前实行自检,从源头上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2、加快无疫病示范区建设。各地要加快在重点禽畜产区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检测报告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做到防、治、控一齐抓,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严格种子(种苗)、农药、兽药、渔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继续开展“瘦肉精”和“毒鼠强”等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4、加大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控工作,治理工业、城市废弃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坚决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上述4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卫生、环保等部门组织实施。

(二)抓好农产品加工环节管理,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

加强农产品加工环境的卫生整治,严禁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违规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厉查处和打击出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确保保鲜、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检测站,配置速测仪器,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

此项工作由经贸部门牵头,会同工商、质监、卫生部门组织实施。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坚决取缔无证和违规经营。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摊档、店铺,要查验农产品产地,逐步建立进销货台账、商品销售质量承诺等制度。农产品市场、超市经营者要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对上市的农产品进行售前自检,并在市场或超市的显著位置设置检测结果公示牌,每天向消费者公布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对经检测证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重超标的,要作没收销毁处理,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经营者进行处罚。同时追溯农产品来源产地,对生产者给予行政处罚。对守法经营、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记录长期良好的摊档、店铺,授予“放心食品经营店”牌匾,以建立重质量、讲信誉、诚实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项工作由工商部门牵头,会同卫生、农业、经贸等部门组织实施。

(四)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粤府办[*]98号)精神,到*年底前,建立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点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各地要按粤府办[*]98号文要求,落实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配备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在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实施监督抽样检测。检测工作以快速检测为主,并实行统一仪器、统一检测方法、统一判定标准,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要加强对县(市)区、市场(超市)、基地检测站(点)的技术指导,并对各地快速检测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定量检测验证,为行政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各地要建立监督检测信息通报制度。市县(市)区检测机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并视实际情况在新闻媒体公布。

此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部门组织实施。

(五)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制度。各地要以特色和主导产品为对象,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开展产品认证工作,规范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工作,树立我市农产品安全、优质的良好形象。“十五”期末,全市农业主导产品均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抓好产品认证的同时,要引导农业企业开展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ISO1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等体系建设和认证,完善农业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农业企业产品标识、质量检测、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营造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创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此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部门组织实施。

(六)加强标准化技术研究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标准化技术研究是开展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农业标准化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及时了解、收集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密切跟踪贸易国的技术措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我市大宗名优产品为重点,建立起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标准体系,为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此项工作由质监部门牵头,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实践“*”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重视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经贸、农业、卫生、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要求,互相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多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的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的软、硬件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三)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水平。要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树立正面典型,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文明守法经营的观念,自觉执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要求。同时,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业进行曝光,让消费者了解和识别安全、卫生、环保的农产品,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从而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9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采取有力措施,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入手,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食品放心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加大产地环境、市场准入等环节监管,积极推进全程监控。*年,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35个,生产基地3.86万亩。*年市政府认真落实农业部领导的批示精神,突出抓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紧扣绿色与科技,生态与环保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大力扶持基地建设,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水平;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来抓,由市农业局负责牵头,协调各部门,在县(市)区、乡(镇)、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14个、检测点83个、配备速测仪101台、检测人员200余人,随后逐年增加设备,至今已配备速测仪148台,其中,农业部门51个站点(速测仪51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蔬菜农残检测网。*年,为加强蔬菜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控,把好入市关,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市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实施方案》(昆农联[*]3号),从*年1月1日起,在我市龙城、王旗营、关上三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通过试行,起得初步成效,农业部每年对3个市场4—5次抽检,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率已由*年的13.33%下降到5.00%,降低了8.33个百分点。市场准入快速抽检合格率由*年的95.5%上升到99.0%,提升了3.5个百分点,入市交易的蔬菜合格率逐年上升。到*年全市累计无公害蔬菜认证基地达37.4万亩,45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无公害基地建设和“三品”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1.35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有76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比上年增加31个;农残超标率为5.4%,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44个百分点。*年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按照上级农业部门和*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认真落实专项整治的四个目标、三个重点、五项任务,细化措施,强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七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100%纳入了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治理违规销售5种高毒农药的行为取得较大成效。据农业部对我市蔬菜的四次例行抽检,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5%、93%、95%,平均超标率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综合排名第13位,较*年上升两位,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84个百分点。农业部两次监督抽检的合格率分别为:93.3%和93.8%。*年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体系,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体系人员素质和能力,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加强监测检验,保障消费安全;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工作步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部对我市蔬菜产品质量四次例行抽检,检测结果农残超标率分别为4%、6%、4%、3%,平均超标率4.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蔬菜产品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农残超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切实做好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加强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定期对基地和市场的蔬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每月将检测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年共抽样49692个,合格率98.97%。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对蔬菜产品质量的的控制起到了较大作用,为市场准入的推行打下了基础;继续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年全市共组织29家企业(单位),68个产品申报“三品”认证,截止*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1个,认定面积110.0278万亩,产量707.5015万吨,“三品”认证数28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124个,绿色食品认定数137个,有机农产品22个),“三品”认证总数及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占全省的20—25%。在做好“三品”认证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绿色食品续展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仪器设备等手段与承担的监管职责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重视力度还不够,认识有待加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弱,检测水平和检测手段有待提高,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3、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工作机制、自律机制等不完善,有待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

5、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较大难度。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从强化全程监管的实际需要出发,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间、部门内的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扩大宣传,加强培训。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关爱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人员资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无公害认证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三品”认证体系,加强认证队伍资质和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资质齐全、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认证队伍。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仿造、违法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行为。

4、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基础性工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标识规范、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管理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和规范的产地准出检测制度。

5、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及批发市场监测检验网络体系,市设中心、县(市)区设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和流通领域设检测点。市级争取取得省级计量资格认证和省农业行政主管授权,成为具有法定资质和社会权威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机构。市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指导县监测站开展检测业务;县检测站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快速检验检测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并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建立检测点,开展相应的检测检验工作,使自检与抽检真正结合起来,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6、建立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时报送、分析、评估、监测结果,定期发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危害信息预警通报制度。进行种、养殖管理档案软件开发及信息网络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