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21: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罗森塔尔效应:注重发展性期望与经常性鼓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深受“皮格马利翁深情倾注木头雕像变成美女”神话故事的启发,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来到加州一所普通学校,在给学生象征性地做了一个并没有打出分数的智力测验后,从中随意选出20%学生,告知老师,这些学生在测验中得分很高,是班上“最优秀的”“即将开放的花朵”,学习上极具潜力,的确是可造之材。罗森塔尔又要求校长找来三位教师,说是根据日常教学表现,他们是学校最有潜力、最优秀的教师,希望教好这批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的学生。一年以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调查,惊喜地发现这些学生成绩大幅提升,IQ水平明显增高,远远超过其他学生;三位老师也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成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工作格外卖力。结果自然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当初无论学生或教师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没有刻意安排。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赏识、信任、赞扬和鼓励能够赋于学生极大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看到美好的前景,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等待雕琢成器的玉,给他们以鼓励、赏识和尊重,树立成功信心,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消除急功近利心理。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新突破、稳进步”的策略,因人而异制定转化学困生的最近实现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能够实现的期望和触手可及的成功,激起内在奋发有为的强烈愿景。再者,教师积极采取措施激励,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和优势,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上课回答提问、担任班组干部、参加文体活动等,同时对于学困生每项成绩的取得和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势利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称羡,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我能、我行”的自信心。
二、护花现象:注重情感性教育和合理性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护花”现象:在花园里,如果都用禁止性、惩戒性的标语来阻止游客采摘花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而会导致更多的游客采摘花朵,但换上温馨的提示标语后,游客的自觉性会大大提升。
这种现象在教师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困生”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既自卑又自尊。虽然知道自己存在不足,容不得别人轻视,却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甚至很“自负”的言行;虽然内心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爱、肯定和鼓励,却往往人为地拉开距离,有意逃避。如果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经常使用“不能”“不要”“禁止”“必须”等强势、禁止、惩戒性语言,很容易激起“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表面上遵从,私下里却背道而行,更严重的是也许会滋生出“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教师不妨走近学生、蹲下身子、温情迎合、交流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诚心、爱心、细心和耐心教育引导。
三、破窗理论:注重应急性处理与持久性转化
关键词:破窗效应;防微杜渐;注重细节;修补及时;针对教育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有人破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维修不及时,别人就可能受到一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之就会造成一种无序的环境,犯罪就会滋生蔓延。这一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同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在班风、学风等方面有效管理好班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借鉴“破窗效应”并运用于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良言行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树立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现谈谈一些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及时发现不良诱因
学校无小事,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有“破窗”的因素出现,这就要求班主任尽职尽责,放开眼光,善于发现这些不良现象发生的一些规律,以便进行矫正、引导、改治。这些因素会出现在以下情境:
1. 课间缝隙
在课间,特别是三餐、晚休息(住校生)期间,老师多已下班回去,学生缺乏监督,张扬的个性、平时的小积怨、偶然的冲突等都会造成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谈情说爱、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的现象容易滋生。例如,我在这时段几次“偶遇”到两位男女同学一起就餐、并行散步。对于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我是支持的,但早恋是不允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和学习情况的表现,断定他们不属于正常交往的范围。如果被遮住了视线,其他同学暗中效仿,那情况将会糟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2.课堂纪律
个别不安分守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不遵守纪律,看不良书籍、传递纸条、窃窃私语、打盹睡觉等等,严重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任课老师有的不怎么严加制止,于是这种坏风气就蔓延到所有课堂,上课效率大打折扣。班主任要有全局意识,经常在教室外巡视,不要因为某些科目不重要就忽视了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否则就会造成所有课堂的差乱,高效课堂从何谈起?
3. 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关系到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作业要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听课认真、笔记调理、纠错及时等。如果学生中有作业拖拉或不做、上课走神做白日梦、笔记不做或潦草、笔记是纠错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由于人天生具有一些惰性,别的同学也会跟着偷懒耍滑,日积月累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后就积重难返,形成"破窗效应"。
4. 考风考纪
良好的考风能树正气,带动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进步。如果考风不正则会造成学风滑坡,学生有通过努力取得胜利的竞争心理,这是值得肯定的风尚。但是当看到那些不用功靠作弊获得高分的同学得到嘉奖,心理会形成不平衡。投诉又没证据,于是也试着去作弊,一次成功便觉得很容易,不劳而获得很轻松,就会重复这种行为。结果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班风学风败坏。
5. 言行习惯
不同班主任管理下的各个班级都其独特表现。有的循循善诱,学生言行得体。有的疏松懈怠,问题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辐射开来,例如有的班级学生互相攀比、追求虚荣,这些都是由一开始没被注意的不良节点带动起来的。如果这种风气盛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危害。
“破窗效应”具有动态性、连锁性的特点,因此,预防第一扇窗户被打碎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班主任不能有效地处理第一起或初期的学生违纪行为,就可能起到反面示范作用,使其他同学产生侥幸、模仿的错误认识,以至于形成气候。对于蔓延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会觉得难以管理,可能采取放任态度。等到问题特别严重,学校不得不对已然成风的违纪行为进行集中处理时,其难度增加,付出的代价也将加大。因此班主任应充分重视班级管理中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扭转,不能让其形成规模。
二、有效采取防治措施
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应该标本兼治,从事前宣传和制度建设、事件的及时处理和抓源头、事后的经验总结几个环节来做好。
1.班级制度建设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班级也又有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中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且能够严格执行,就可以在源头阶段有效抑制"破窗"因素,为班级以后的日常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定班规时,根据教育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校规校纪等,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先和班委仔细讨论,然后在班会课上由全班同学进行表决,修订完善。报给学校审批后在全班公布,大家共同遵照实施。
2. 精细管理到位
班主任应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不要错误地认为,学生人数众多,一个人偶然的、轻微的违纪或不文明行为无关紧要。而事实正相反,在同学眼中,每一名班级成员都代表班级的整体形象。如果看到一名同学抽烟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惩戒,那么另外的同学中有的人也会效仿,导致整个班风败坏。班级管理事务繁杂,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要真正管理好班级,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级中出现的“第一扇破窗”。比如说,自习课有两个同学小声讲话,影响了他人学习,班主任如果不追查原因进行处理,后来就会更多的人讲话,声音越来越大,纪律混乱,最后就会嘈杂得使人无法去自主学习,这种现象并会蔓延到正课上,结果造成一个“乱班”。针对日常类似的小事,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防微杜渐。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惩罚做到“有依有据,惩前毖后”,使坏风气、坏习惯无机可乘。对于以上提到的自习课乱讲话的事情,我立即找来当事人谈话了解情况,当天下午开了一个小型班会,讨论自习课讲话的事。经大家讨论,一致同意自习课不得乱讲话,保持安静,有问题找老师或课余解决。经过及时处理,班级的自习课很是安静,给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3. 爱心修补“破窗”
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因此,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体现教育性、关怀性及可弥补性。对学生初犯错与屡犯所得到的惩罚应有严厉程度上的不同。惩罚是为了完善其人格,对其今后发展有益。批评应以爱心为原则,始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例如让过错学生利用其特长为同学、班级服务,或承当一定的义务劳动等。对班级做出了一些贡献之后,该学生既得到大家的认可,又找回了自尊自信。这种惩罚措施的意义在于学生一方面会慑于班规班纪,不敢于继续犯错;另一方面,他又能从惩罚措施中看到希望,能勇于担当过失,乐于改过自新。所以对犯错学生应给以严格要求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4. 善用方式方法
一是要主抓亮点,正面宣扬。班级管理中对过错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告诉他错在哪里,而且要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以及该怎样做,所以品学兼优学生的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通过对比一下,过错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抓住了这个点,就找到了该生进步的动力并将之大力发扬,班级管理也就及时修补了一扇破窗,避免了不良影响。利用好亮点逐步推进,创造和谐团结、昂扬上进的班风。
二是要及时修补,防微杜渐。班主任有时由于事情较多,对于过错学生的较轻错误行为会拖到几天后才进行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几句就了事。但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彻底。一旦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期,就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甚至会阴奉阳违,事实上依然我行我素,其他学生看到这种情况也会效仿,为日后的教育留下后患。及时教育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效率事半功倍,也能将“破窗”效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班级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
“破窗效应”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有问题出现,不管事情大小,要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多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班主任要诚恳地告诫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理解,谨防小错的累加蔓延,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班级秩序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暗示性和诱导性。如果秩序良好,学生就会得到积极的暗示,遵章守纪,进而更好促进班风建设;如果秩序混乱,学生就会得到消极的暗示,一个看一个地效仿,不良行为盛行,班风就会受到破坏。因此,班主任要坚决防控“破窗”因素,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其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其勤奋学习,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军.《教育理论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唐全腾.《创智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期待效应;蝴蝶效应;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上一个大家熟悉的专业术语,也称为“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它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今年接手新初一全年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新学期开学时我从班主任那儿得到了一份各班学生的名单。在经过一周的教学后,我发现这届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好。后来,在每个班上课时,我故意说:“你们这届学生大多数人有很高的天赋,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会获得优异的成绩。”其实,这些学生是小学升初中的所有学生,有些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但有趣的是,在学期期末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往届高了一段。我认为,这就是由于我认为这届聪明的学生很多,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了我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当时,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不胫而走,名声远扬。笔者查了些资料:“蝴蝶效应”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反应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当今,“蝴蝶效应”在我们社会诸多领域存在,比如:经济、军事等,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也会发生。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用中文开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也是“蝴蝶效应”。思想品德是一门育人的学科,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对新来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思品教学中的“蝴蝶效应”。我要用爱的教学语言巧妙地带领学生一起遨游知识的殿堂。用正确的人格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学以致用。
“破窗效应”指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破窗理论”中的玻璃,就像是工作中1%的问题:不积极地去修补它,最终会导致100%的问题出现。作为一个思品教师,尤其要在意班级的风气,育人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优化班级育人环境,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做到防微杜渐,持之以恒。只有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促进我们学校科学、和谐、全面地发展。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独立承担责任,可能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其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中,我强化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心,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聚焦课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之所在。关注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本文从加强课堂常规管理、注重课堂情感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及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加强课堂常规管理
良好的课堂常规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序而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真正学习发生的智力背景。课堂常规管理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维持好课堂纪律。纪律是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尊重爱护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构建和谐班级、活跃课堂气氛一定要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要体现“慈严相济”,否则,和谐就会缺失一个基础,活跃就会演变成一种散漫。具体的方法可采用在课前制定课堂常规,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什么行为是可为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接下来教师要落实制定的课堂常规并做到奖罚分明,尤其要对少数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重点关注,以便让违纪对课堂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并不使之扩大化。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Break windoweffect),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不好的小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引爆点”,如果在其出现之初不及时加以重视并矫正,就可能连续生发出诸多相似的“引爆点”,最终形成一个全面被“引爆”了的糟糕局面。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样的“引爆点”就是课堂上出现的违纪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气候”,从而严重影响班级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使用眼神、动作或提问等方式,对部分分心走神的学生予以关注、提醒或暗示,使他们能够提高注意力,并使思想聚焦课堂。如:如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对于个别思想容易走神的学生,可以时不时的要求他们复述课堂纪律细则:上课要挺直腰杆(sit up),双手放在桌面上(hands on the desk),眼睛看着老师(eyes on the teacher),回答问题要先举手(hand up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等等。
二、注重课堂情感效应
进入21世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要素”备受关注。所谓“人文要素”指的是通过人文关怀,对受教育者的心灵、精神高度尊重和呵护,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获得成功,必须重视情感投资,争取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亲师、爱师,“感人心者莫乎情”,心理学上的“南风”法则也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讲究方法,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不要吝惜鼓励性的语言(wonderful,great,good…)。学生回答正确时当场予以肯定,出现错误时则要鼓励再尝试,并随时加以提示,不要使用整体否定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挫失感乃至恐惧感。教师要善于应用关怀性的动作,比如微笑、点头等,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情感温暖。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力量来感染并影响学生。渊博的知识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充满魅力的人格力量可以感化学生,使之能够自然地受到教师高尚道德的熏染并进而在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于是教师完成了从一个授业者到传道者的转变。
第三,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尤其要对困难的学生表示关心爱护。只有真心地帮助了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这种动力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一大批同学,这样就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重视“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尤其是学习一门外国语言,记忆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学会科学的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重现的心理过程。加拿大学者墨多克(B.B.Murdock)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被试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curve)(一个u型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知,该曲线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因区域、近因区域和中间区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近因区域和首因区域的记忆较好,而曲线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这就告诉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安排记忆内容,高度重视课堂的前后时间段的学习,尤其要克服的是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的10分钟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说教,浪费了一堂课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应该把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放在“优先”的位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重视每节课后面的时段的有效利用,进行巩固记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四、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根据他们的认知风格确定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巧妙地把音乐、游戏、绘画、表演等方式融合于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喜欢探新求异,同时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半成熟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让学生如临其境,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使认知更加牢固。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第四单元A部分四个祈使句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带小闹钟进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先把闹钟拨早上6点,闹铃响起后,让学生做伸懒腰、打哈欠的动作,然后引出“get up”;接着把闹钟拨到早上7点,让学生拿起书包,做去上学状,继而引出祈使句“go to school”;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另外两个祈使句“go home”和“go to bed”。
2.善用图画,使教学形象生动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一项对学生认知测试的结果表明,图画的使用对学生记忆力的保持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组凭口述传达信息的学生,三天之后记忆保持率只有10%,而边看图边口述的学生,三天之后记忆保持率高达65%。为此,简笔画(stickfigures)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指的是用木棒样的粗线条组合成的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静物或景物,它可以辅助板书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教学内容。笔者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第三单元8种水果时,就画了一幅有趣的简笔画,把8种水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fruit man”(水果人):an apple――笑脸,bananas――眉毛,oranges――眼睛,a pear――鼻子,a mango――嘴巴,peaches――耳朵,a pineapple――头发,awatermelon――身体,见图2。结果,小学生们兴奋不已,非常积极的配合教学,非常顺利的掌握了目标单词,并且乐在其中。
3.借助音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适度的音乐能激发右脑的兴奋,使左脑工作时,右脑也参与,这对于提高整个大脑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马克思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歌曲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唱歌是儿童最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一。由于歌词和旋律可激发人的情绪和想象力,易于打动和吸引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插入相关歌曲,或自编律动,把音乐和英语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第二单元8种颜色时,可以通过一首歌曲来进行:“red,red,is the color Isee,if you are wearing red,/then show it to me,stand up and turnaround,show me your red and then sit down.”先教学生唱会这首歌曲,然后让学生把“red”依次换成“green、yellow、white、black、brown、blue、orange”等7种颜色,这样教了后会发现,小学生们不仅颜色的单词记得很牢固,而且课后在不停地唱这首歌,学习效果自不必说。
4.设计游戏,使教学生动有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寓教于乐,融言、行、情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充满欢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授“skirt”一词时,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用“Magic fingers”(魔法手指)这一游戏。教师一边在胸前神秘地转动双手,一边大声清晰地说“skirt”一词,然后迅速闪现手指,学生看到几根手指就要重复几遍“skirt”,这样一下子就把枯燥无趣的单词复读变得生动活泼,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5.巧用表演和竞赛,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也强。老师可以开展一些英语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竞赛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运用多种鼓励形式,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控制竞赛,尽可能保持“平衡”,始终使全班同学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如:在学习水果的英语单词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3大组,比赛赢苹果。首先学习“apple”一词,玩传话筒游戏,成功的组就可以得到一个apple。这样的竞争不仅班级课堂的气氛活跃,而且记忆的单词更加牢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另外还可利用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B部分动物名称时,教师可抓住每种动物的动作特征或声音特点,让学生边模仿边学习,“cat cat,miaow,miaow,miaow;dog dog,woof,woof,woof”。还有模仿小鸟飞的动作去拍翅膀,模仿孙悟空的经典动作去学习“monkey”等等,然后两个学生一组,进行“I do you say”(我做你说)游戏,一个表演,一个说单词,轮流进行,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聚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住每一节课的40分钟并科学地加以利用,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才有共赢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进而有效实现小学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现象
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能把微观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感觉到的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教学方法的缺陷,因此被广泛应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这种泛滥化现象必将为落实生物学科的培养目标带来隐忧。
把泛滥的课件图片充当生物教学实物 在生物课堂上,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不少教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图片。讲解花的结构时,整节课都利用课件上精美的3D动画,层层分解花的结构,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绚丽的图片与高超的技术上;讲到植物的器官时,不少教师选择利用课件展示玉米、白菜、萝卜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辨认植物体可食用的部分属于什么器官;在讲到种子的结构时,将玉米种子与大豆种子的剖面图一起展示,让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区分这两种种子的结构……把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实物拒绝在生物课堂门外,单一泛滥地使用多媒体图片。
名为实验活动,实为多媒体视频 初中的生物实验主要包括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师打着要进行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的名堂,实际上在演示多媒体视频的情况不胜枚举。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动手实验,很多生物教师出于对实验准备工作繁琐、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好控制等因素的考虑,直接利用多媒体插播实验视频或模拟动画来上课。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屡见不鲜。
舍弃教材的“本”,而追逐课件的“末”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用于教学的文本,还是学生的学习用书。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喜欢扫描教材的核心内容加插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抛开课本而循着课件学习。例如,在讲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时,学生品读的图片都来自多媒体课件,并利用课件上强化记忆组成各个系统的器官名称;还有,不少教师倾向于直接舍弃课本上设置的思考题与课后习题,在课件上另行补充大量的课堂练习,把即时反馈和巩固练习极端地设计成“题海操练”。
动态多媒体课件板书全盘替换传统板书 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否定了传统板书的作用,全盘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传统板书。例如,讲《体循环和肺循环》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两个循环的路径图,并没有在黑板上逐步生成并让它始终出现在黑板上,当课件换页的时候,下一张幻灯片就替换了路径图,学生走马观花般看课件板书,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构建核心知识结构,只是浅尝辄止地捕获了知识结构的粗糙映像。
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危害
自然直观的学习体验减少 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直观、语言直观和间接直观。自然直观手段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自然实物进行学习,例如,通过观察鲜活的花,解剖花并说出花的结构。运用多媒体课件属于间接直观手段,间接直观往往只动用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忽略了学生的触觉、味觉、嗅觉等真实体验。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必将导致学生自然直观学习体验减少,失去了情景真实、印象深刻的实物学习体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泛滥化应用毫无疑问致使学生错过了体验生活实际的机会,浪费了丰厚的生活课程资源,背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自然直观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在泛滥化氛围中举步维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兴盛,逼真精彩的生物实验视频随处可得,极大地便利了生物教学。实验视频虽然可以清晰地呈现探究的过程,但“‘视频’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物课堂上多媒体实验视频泛滥化已致使探究性学习举步维艰。多媒体视频泛滥化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实验,不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发展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抛开课本,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极易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一般是参考教材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若课件对知识点的编排不恰当,与学生预习后的“前概念”交错,会徒增学生的迷思概念。学生整节课都关注课件,没有了阅读教材、眉批旁注知识的时间,部分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在课本上无迹可寻,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根本不知道知识在课本的哪个单元。
增大了系统构建知识的难度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其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板书、板画是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在生物课上,适当辅之以必要的传统板书、板画更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传统的板书、板画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划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缓慢有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加工知识。教师在板书、板画的时候往往会加以阐述,反复强调板书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全盘使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增大了学生系统构建知识的难度。课件板书虽可图文并茂、面面俱到,但却让提取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抓不到重点、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多媒体切换还会导致学生的视觉产生疲劳,持续久了,学生的视听专注度就下降了。
防治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对策
主张实物教学为主,图片展示为辅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课堂应主张以实物教学为主。讲花的结果,其实大可以让学生每人都带一朵真花到课堂上来,分小组展示花并说出花的结构。真花多姿多彩、形态万千,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种真实的情景体验多媒体课件怎么代替得了呢?又如,讲到植物的器官时,教师不妨从家里带一个菜篮子到讲台,里面放上分别属于植物的根的萝卜、属于茎的甘蔗、属于叶的白菜、属于花的西兰花、属于果实的桔子以及属于种子的花生,学习的效果与看多媒体图片一定大相径庭,还可通过现场掰掉白菜的叶子来纠正学生对茎和叶的认识误区。
堵起实验教学过度虚拟化的“第一扇破窗”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育心理学表明,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潜在的心理影响,正如学生所说的:“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创新、探究、思维、自主都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堵起生物实验教学虚拟化的“第一扇破窗”,防治破窗效应引发的一系列不良效应,可以为探究性学习营造氛围。首先,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用具、专业实验员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其次,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设好生物实验;最后,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教材提前做好植物黑暗处理的操作,在课堂上分小组设计多种方法检验产物氧气和淀粉,渗透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运用技巧。
倡导围绕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行为 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要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要基于学情制订合适的学法与教法。例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层次时,要考虑到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获得了种群、生物群落等概念,初步形成了自学习得的“前概念”;还要考虑到部分学生参观过深圳动物园、仙湖植物园,或在家里有过饲养小宠物或种植花卉、小盆景的经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整合教材、学情资源,有效设计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善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 在生物课堂上,知识网络的构建不能只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板书和传统板书这两种形式,还应把新颖的思维导图有机渗透到传统板书中,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陈卓纯老师在讲授《花的结构》时,以花结构的思维导图(如下图)作为板书,涵盖了结构与名称,图文并茂,使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延长了学习者记忆的贮存期。
综上所述,一线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课堂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现象带来的不良辐射,紧扣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念――“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教学设计,有效防止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善禄.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生物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风险偏好;消防投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1日.
引言
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事业单位,在消防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各个单位或个体发生火灾的概率不同,在分析出现这些火灾的原因时,一般的做法是对火灾发生单位或个人在消防方面的投入多少、消防设备的精良与否、火灾发现是否及时等原因的调查分析。的确,这些因素决定了火灾产生的概率,但是对于形成这些因素的深层原因却很少涉及,比如:这些个体、企业甚至当地政府对火灾发生这一风险的态度。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挖掘人们对火灾发生风险偏好差异的内在原因,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风险偏好基本理论
不确定环境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风险,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即人们的风险偏好有3种:风险喜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根据经济学中理性人面对风险型决策时遵循期望值准则:决策时的关键是对行动方案的评价,期望值准则即是将某一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收益(或损失)的期望值作为这一方案的评价制,即:
其中,uij是dj方案在出现自然状态qi时的收益值。然后根据各方案评价值去选择方案。其中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为最优方案。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在面临各种风险时,大多会做出规避风险的决策,因此大多数人属于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型。但是上述风险型决策模型有一个前提:即对于自然状态qi的出现虽然无法控制,但是可以事先估计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P(qi)。对于无法实现估计自然状态的事件,却无法做出相应的理性的决策,也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风险喜好这一风险偏好的群体,对于风险喜好型主体的研究成为风险偏好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不同风险偏好主体对消防安全管理的影响
风险偏好理论大多运用于金融投资领域,用来分析不同风险偏好类型主体的投资心理,而将这一理论拓展到消防安全管理领域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通过对消防主体风险偏好类型的分析揭示不同风险偏好下火灾发生的规律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火灾的发生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一般来说可以将火灾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于自然因素,比如闪电、地震等极难预料和无法抗拒的力量引起的火灾,人类尚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对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给人们造成的风险,在此不做考虑,而仅就人为因素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一)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者对消防安全管理的态度分析。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型主体会对火灾给他们造成的财产风险和生命风险,主动或被动接受的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安全规范的操作、日常的防火意识、良好的习惯等等,这些措施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按照第一部分的分析,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者针对火灾隐患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期望值准则,因为经过权衡和效益分析,他们认为参与火灾防范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或者避免更大的损失。因此他们在对待消防安全防范方面,会结合自身情况,主动的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这得益于两个类型主体自身认识和内在利益的驱使,更重要的是政府或公益组织对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公民消防安全意识的提高。
(二)风险喜好者对消防安全管理的态度分析。相τ诜缦罩行院头缦昭岫裾撸风险喜好者之所以漠视消防安全规范或者不遵循消防安全规范,根据上述的分析,是因为风险喜好者对火灾发生的概率视为小概率事件,比如在他们看来火灾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对于这样的事件带来的风险,人们都普遍存在着侥幸心理,而对小概率事件带来的巨大的收益却具有喜好的天性,比如购买彩票的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风险喜好者,往往对政府和其他群体的消防防范有依赖心理,对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者遵循政府消防安全规章,在消防安全防范上的投入带来的外部效应,有“搭便车”的嫌疑,而这种搭便车的侥幸心理,无疑又加大了风险喜好者对火灾发生小概率定性的心理预期。
正是以上两个原因,使得风险喜好者对火灾的防范采取不作为或者应付的心态。这就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问题,尽管消防监督对风险喜好者这种侥幸心理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的消防监督作为外部监督,其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外部监督不能从监督客体内部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所以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正基于此,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基于风险偏好理论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三、基于风险偏好理论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一)继续加强对消防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宣传教育对人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对于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防范识别、灾难发生时的自救等等,都会对人们的消防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是消防宣传教育一定要有所创新:首先,逐步实施消防教育的法律化并落到实处。应对消防宣传教育进行立法,把消防宣传教育逐步纳入法律轨道,使接受消防教育带有强制性。从小抓起,使消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并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程。不应流于形式,只发给学生教材,而不安排课程;其次,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护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花园,如果都用禁止性、惩戒性的标语来阻止游客采摘花朵,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采摘的人会更多,但换上温情式的宣传标语后,游客遵守的自觉性就大大提升。这个理论在消防安全宣传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要注重细微默化受众。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一座大楼的一块玻璃破了而没有马上修好,那么人们会认为大楼无人照管,不久以后所有的窗玻璃可能就会被打破。这说明了一种从众现象和个人行为对群体的潜在影响力,在消防安全宣传时一定要避免,一方面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违规小事”漠视处理。
(二)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对于风险厌恶者,除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消防安全隐患的小概率事件的重新界定,另一种方式就是增加小概率事件发生带来的损益,比如购买彩票中奖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由于其巨大的收益,所以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去并乐此不疲,因此在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应该将消防安全的参与绩效与经济利益挂钩。具体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即将消防安全保险纳入保险体系,并将保费设置、其他社会信用评价等和消防参与绩效结合起来。
对于个体,可以采取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家庭财产状况,设置保费比率,同时创新保险方式,比如以往的保险是一旦发生约定事项(一般是意外事故),即进行赔付,但是消防保险应该一方面继续按照这样的规定处理,另一方面对于参与消防安全管理,并取得成效者,将保费作为基金形式,可以计息,转入下年消防保费使用。并将家庭消防安全参与绩效、社区消防安全绩效和家庭个人贷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评定联系起来。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将企业消防安全绩效和税收减免、驰名商标等评定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和惩戒手段结合起来,以达到矫正各个社会主体对火灾风险的偏好。
(三)从政府的角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健康绿色政绩观。责权利结合,与非盈利部门的合作。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转都需要有清晰、准确的评价标准。尽管确定一个准确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困难的,但是经济学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给出了建立消防安全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这就要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有效的模型,同时大力发展性能化设计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循序渐进地构建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并将消防安全预防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与安全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暴力.微观经济理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