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产品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09:21: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产品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产品前景

第1篇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其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GDP总量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将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这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

投资前景越来越广

第2篇

①《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标志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崭新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规划》为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是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签订,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加。随着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将有大量果蔬产品、水产品及肉类产品从东南亚和东盟地区引入到国内。以大连口岸为着陆点,以沈阳为分拨中心的功能模式,将会大大吸引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进口,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链。同时,通过加强南北果蔬的流通,带动国内农产品出口。

③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最佳时机。目前沈阳市冷链设施落后的现状,使得一直处于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下的国外农产品止步沈阳及东北地区。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善冷链断链现象,吸引一部分潜在的国外客户将其农产品出口市场延伸到沈阳及东北地区,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自身全程冷链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2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2.1满足冷链市场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需要①加强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吸引更多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高档的生鲜及冷冻农产品大量引入国内市场。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稳定,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物流设施陈旧、落后。国外农产品生产商十分看好需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冷链物流在我国国内延伸的需求十分强烈。②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产品物流热潮。目前广州最大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业务,陆续(将)在沈阳、上海、郑州建设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同时与营口港积极洽谈在营口建设南北水果及进出口水果的集散地。普菲斯亿达分别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和外高桥物流园区有两座冷库在建,北京首农也在与其他物流商一起进行建设6万吨冷库的前期调研。

2.2区位优势,服务辐射东三省选择在沈阳建设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可以实现大连港口岸、大连保税冷库与沈阳冷库的物流对接及优势互补。借力连接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延伸物流链,充分发挥沈阳对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是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冷链物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3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①食品安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产能落后:冷库设施陈旧老化、冷链物流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浪费。

③竞争对手不成体系:目前沈阳的冷链物流企业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不能提供专业、全程配套的冷链物流服务。

2.4开展港口与腹地之间全程高端冷链物流业务拓展的有益尝试充分发挥大连港的口岸优势和沈阳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优势,为国外客户在沈阳及东北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国外客户将本项目作为其货物在中国国内的物流中心,辐射其在中国的整个市场分拨配送网络。项目建设使得大连口岸保税功能得以延伸,有保税存储需求、并意在东北地区进行分拨的冷冻农产品,抵达大连口岸后,可以保税监管运输至沈阳冷库,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拨配送。

2.5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业务吸引进口业务扩大货源量的需要发展冷链物流不是做某一个物流节点的控制,而是将各个物流节点高效链接,形成一个不可替代的物流链条,才能越多货量、越广范围的吸引货源,进而形成不可复制的优势。项目以进口大连口岸为冷链物流的起点,开展以冷藏冷冻农产品存储为主的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包括货物运输、存储、加工配送、分拨等,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为高端客户提供库存货物信息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以全程冷链服务将吸引更多货源。

3农产品冷藏物流市场需求及市场前景分析

3.1沈阳地区冷库现状冷库是冷链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沈阳现有冷库30.86万吨,其中公用冷库约20万吨。冷库软硬件设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建设公共冷库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不能对货物的质量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②新建的一些冷库主要为生产商自建型冷库,规模较小,而且分散,耗能不经济。

③现有冷库主要用于冷冻仓储和中转流通,在冷库服务中提供的附加值少。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并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队伍,也不能提供整套、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

3.2货源分析目前沈阳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量约400万吨,沈阳的公共冷库存储容量仅为20万吨。冷库资源的短缺造成大量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过程中的浪费。项目建设将为更多的农产品提供冷藏存储的空间,最大限度的防止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保证质量安全,实现不分四季、不分空间的供应时鲜果蔬和反季节农产品。初步分析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货源支持:

3.2.1冷藏库储存业务

①进出口(含保税)农产品及肉类存储。a、目标客户: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商。b、现状:目前由于沈阳冷库短缺的现状,国内外贸易商只能根据销售情况分批次的买进、卖出,对于没有确定目标市场的货物,更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冷库存储。c、项目建设填补了沈阳地区没有高标准(保税)冷库的空白,农产品贸易商可以根据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的变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增加利润空间。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5万吨。

②农产品果蔬即时采摘保鲜存储。a、目标客户:省内及东北三省的果蔬生产商。b、现状:辽宁是水果生产大国,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产后投入,水果损失不到5%)。一方面是由于采摘地冷库设施不达标,另一方面是储存技术落后。c、项目建成后将对即将上市的水果进行精选、清洗、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③高端肉类、鱼类等消费品储藏及配送。a、目标客户:各大高档酒店及餐饮企业b、现状:目前沈阳及东北三省的高级酒店的所供应的鲜活农产品及冷冻产品都是由其供应商送货,虽然产品在存储、采购、配送过程中货物质量变化不十分明显,但到餐桌上的营养和口感已经大打折扣。c、项目建设将为高端冷冻农产品的存储提供最优的温控条件,最大程度的保留产品的原有的质量、营养和口感,帮助沈阳餐饮企业从餐饮质量层面提高档次。d、货量预估:沈阳拥有万豪、喜来登、凯宾斯基、万鑫、香格里拉、瑞宝和君悦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3.2.2冷链市场对配送中心的需求情况

①目标客户:沈阳及东北地区各大超市及其连锁店。

②业务现状:沈阳市没有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大多是以冷库为依托形成的交易市场,目前超市各门店提前一天将供货信息下订单给不同的供应商,由供应商到不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完成采购,再通过配货站送到各门店。交易市场环境脏乱,交通瘫痪,现场采购不能保证货物质量,当天供货也可能造成供货不及时。

③配送中心的建设将在供应商和超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供应商只须把商品送到配送中心,无须直接供给门店,各门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订单到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a、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兼容,使得连锁超市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b、超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超市从缺货到补货的时间成本,减少因供货不及时给超市带来的损失。

④货量预估:截止2008年,沈阳市5000平以上综合超市达27家,其中家乐福、乐购、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等万平以上的超市达16家,加上东北地区的部分连锁分店,此部分货量需求为5万吨。

3.2.3农产品和冻品的交易中心情况

①目标客户:农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

②现状:沈阳没有统一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是以冷库为中心形成的交易市场。生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肉类产品、果蔬产品的批发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交易市场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摊位租金、装卸服务费和停车费,使得交易中心不能充分享受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即使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但却由于交易面积不变,租金收入难以随之大幅增长。

③项目建设将整合市场资源,实施“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含电子结算系统),收取交易佣金、摊位租金、配套服务费(管理费、物流管理费)。通过增加交易市场和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成交量、乃至成交金额的增长。此外,交易中心还提供网络虚拟交易和拍卖交易功能。

④货量预估:无论是原交易市场分流的货量,还是新增货量,都需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公司的市场开发共同完成。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

鉴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乘数效应以及综合功能,从而让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解决城乡统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之中,如何推进农产品销售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却极少有人进行深入探究。在此,笔者针对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了探究,期望能够更好地调整我国农村地区的 产业结构,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参考。

一、开发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农产品销售工作愈来愈重视,逐步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应当深入结合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等各类资源,使用新型包装技术以及设计新观念,结合乡村旅游实际,利用各项销售措施,从而让当地农产品能够升级为具备浓郁地方特点的乡村旅游纪念品。这类农产品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对原生态产业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够丰富当地的乡村旅游形态,进而产生旅游升级换代新产品,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全新焦点与亮点。乡村生态旅游视角下的农产品外包装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天然和无污染。农产品包装视觉语言应当侧重于对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的调配,并且还应当在技术上加以全面创新,通过把传统工艺和当前的新型工艺技术相互联结,从而推动农产品朝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向加以转换。

二、乡村旅游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的特点

乡村旅游具备了有别于与普通旅游产品的鲜明特点,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自然也就具备了特殊性。归纳起来,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备即时消费性。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购买与消费之间协同性。我国乡村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各类食物,诸如蔬菜、水果以及海鲜之类,此类农产品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生物性以及自然性特征,往往具有鲜活和易于腐烂的特质,因此游客们买了之后马上就可食用,例如烤玉米棒、烤鱼以及新鲜水果等。此类食品的最大特征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家风味,显得清新而又自然,而且这类当地农特产品对外来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即时消费。二是供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乡村农产品可以说是当前乡村游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农产品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是地域性非常强。我国的地域非常广,民族很多,而且风俗也各不相同,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别非常大,我国 各地在食品口味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口味偏酸,西南地区的口味偏辣,华北地区的口味偏咸,而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口味则偏甜。在乡村农产品旅游之中,各地农产品自然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两地游客在乡村游中购置农产品的偏好自然也不会相同。三是直接销售降低了流通成本。乡村游中农民们往往会把自家所产农产品直销给外来游客 ,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农产品营销途径,自然也就压低了流通的成本,提升了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现状

(一)农家乐销售模式

农家乐作为新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方式,业主们对自家所生产的农产品实施加工,依赖于周边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以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住宿、休闲、购买农产品,且价格较为低廉。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均有农家乐在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来购买农产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乡村休闲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经营特点之差异,农家乐可划分成以下三大类型:一是食宿接待模式。此类农家乐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要内容,通常位于城市附近或者知名景点周围,致力于为广大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食宿类服务、特色化农家娱乐体验类项目。二是农业观光模式。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内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者乡村,致力于让游客们深入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开展农耕文化方面的亲身实践,以投身农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农家乐的内涵。如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滕头村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休闲度假模式。主要内容是品茶、娱乐等。这类农家乐依托于本地出色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消费,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就是如此。

(二)科普旅游销售模式

科普旅游销售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基地、农业科技园、农业展览馆等科普场所,通过让游客们参观游览,从而对农业技术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此类乡村游所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采摘类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等;二是深加工之后的农产品。我国科普旅游发展步伐较晚,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宝钢的开放型生产流水线开放对外参观,标志着我国科普旅游销售的开始。其后,我国的诸多卫星发射基地、航天机构以及汽车、电力、石油、酒业等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实施科普旅游销售工作。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普旅游开始兴起,很多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通了农业科普旅游项目。比如,天津农科院就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中的农产品科普旅游项目有农事体验园、园艺植物世界、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及酿酒文化休闲区等,可以让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同时学到许多农业科普方面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一定要以本地乡村特色化产品为其内容,切不可照搬传统旅游景区所售商品,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特色,从而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三)民俗风情旅游销售模式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构成的,具有十分辉煌的文化以及文明史。各民族均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婚丧习俗、传统节庆、工艺产品等,从而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乡村旅游中的民俗风情游就是将民族风情作为吸引外游客的主要特点,通过吸引各类游客来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游可分成乡村民族文化游览、耕作文化游览、民族文化游览等,能够很好地提高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含义,并且依靠这一特色来销售民族特色农产品。这一类型的乡村游的典型代表当属北京民俗旅游文化村。

(四)农事体验旅游销售模式

近年来,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宣告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经济下的人们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以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而是需要追求更加多的参与感以及新奇体验。这样一来,农事体验旅游就开始兴起了。参加乡村旅游的广大游客唯有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才能全面参与到当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的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把垂钓、采摘以及狩猎等体验内容穿插于旅游的全过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进而让游客们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当地农村生活之乐趣。

四、乡村旅游视角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前景

(一)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将会持续调整

价格始终是广大游客购置农产品过程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极为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商品流通量。除本地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提高监管工作的力度之外,还应当积极运用更有效果的举措,以规范农产品经营人员 的营销方式,切实防止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市场之中出现不合规定经营之现象。当然,农产品经营者还可依据消费者的差异化层次出台合理的农产品差别化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对外销售的额度。一是用技术上的差别进行价格认定,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取的技术以及服务难易状况来进行定价。二是用团购优惠来进行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消费者人数进行定价。比如,一旦有十人以上购买即可享受到八折优惠等。三是用时间差别来进行定价,也就是分淡旺季、工作日与节假日等时间上差别,分别收不一样的价格。

(二)农产品品牌销售将成为常态

今后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如果缺少了品牌效应,那么营销成效就会事倍而功半。所以,未来的农产品营销必然会向着品牌化加以发展,品牌化发展也能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回报。消费者们在品尝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之后,如果对产品比较认可,就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品牌特性,这样一来就能带来更加多的游客。

(三)农产品网络销售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网络销售可以说是传统市场销售方式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结合之产物,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商品销售方法之一。网络销售以国际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把全新市场营销手段以及观念融合至市场销售实践之中,全面发挥出网络的巨大优势,跨越时空之限制来实施营销活动。 农产品网络销售就是把网络营销方式运用至农产品销售之中。它具备了个性化和跨越时空等特征。因为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以及政府均愈来愈重视农产品网络端销售状况,而且政府部分也及时采用了诸多举措来推进我国乡村网络建设,而且成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实施网络销售的进程。因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具体的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乡村旅游类网站也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今,淘宝、艺龙、携程、同程等网站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利用这些网站,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来促进农产品销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站中的乡村旅游页面一定要有十分丰富的信息,除常规旅游网站都有的旅游类信息之外,还要着重介绍本地农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当地农产品的鲜明特色、实惠的价格、出色的外包装等各类信息,并且可以提供线上交易,消费者下订单后只要数日即可收到新鲜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吸引到众多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们前来购买,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销量,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销售方式不仅能够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当地农村群众的实际收入,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予以更大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通过乡村旅游视角来分析农产品销售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全面,对于下一步发展前景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这些均需要在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系统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

[2]范小华,牛永革.基于独特销售主张理论的旅游口号评价――以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李肖楠.体验营销在邮轮旅游销售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1)

[4]张佳通.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J].农场经济管理,2015(05)

[5]刘雷,赵丽丽.新常态下海南农业旅游营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

[6]王凯.SWOT分析视阈下的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开发[J].商,2015(47)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前景;政策支持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 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 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 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 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第5篇

    一、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波动频繁

    一是价格上涨问题。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在缓慢上升,十年间价格指数上升了一倍,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不断上涨引起的。另外,人口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导致农产品总体价格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短期内猪肉、蔬菜等大宗品种价格上涨过快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价格波动问题。价格波动主要发生在部分农产品本身,其主要原因有三个:(1)受气候的影响,个别品种产地相对集中,容易受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供给不稳定。(2)受上一年市场价格的影响,上一年价格高会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下一年种植面积减少又会导致价格暴涨,“蛛网理论”在现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3)商人的囤积炒作,主要发生在一些生产集中、容易储存的、消费弹性低的农产品上,如大蒜、生姜、苹果、绿豆等,被投机商人用来囤积居奇,待涨谋利。从总体上看,生产缺乏计划性、市场信息不畅是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主要原因。频繁的价格涨跌打乱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受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中国农民缺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载体和通道。农户通常将自己生产的商品农产品运送到附近的产地批发市场出售或由市场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购,然后由长途运销商运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一些大城市还形成了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市场,经过这些批发市场将农产品周转扩散到社区集贸市场、超市及团体消费单位,中转环节多,费用高。除了运输费用(租车费、油钱、过路过桥费等)以外,在城市批发市场和社区集贸市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的也都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要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和税收等,另外还要承担一家人在城市暂时居住生活的高昂费用。

    据农业部连续4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冬春季节气候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山东省青州市农民用大棚生产的黄瓜,运到寿光批发市场以每公斤0.5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以每公斤1.00~1.30元价格批发给中间商或集贸市场的摊主,集贸市场则以每公斤2.20~2.8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据此推算,每公斤黄瓜的零售价格中,生产者即农民的出售价仅占17.9%~22.7%,零售价相当于产地农民出售价的4.4~5.6倍。

    农产品流通行业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大规模的流通企业少,农产品经纪人、流通商成为企业法人的很少,其原因与现行税务制度有关,因为法人化后流通商要支付更多的税收。另外,城市建设导致城区内的农贸市场数量不断减少,超市取代农贸市场进入社区,垄断商业地盘,形成较高的商圈垄断价格,消费者买菜缺少选择余地。

    (三)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流通份额占到80%,但是批发市场设施简陋和交易手段落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多数市场仍然停留在提供交易场地和摊位的水平上,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功能欠缺,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设备不足。蔬菜长途运输道路不畅,卡车非法超载现象严重,有很大的安全事故隐患。冷链不健全致使物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质量下降、损耗增加,这也是导致流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食品安全监管困难

    对进场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但从北京市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发现的问题看,尽管都配有食品安全检测室,但并无统一检测标准;检测人员配备不足。近几年,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都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立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抽检发生的相应费用和检验员的工资要由市场自己支付,批发市场自身检测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市场担心一旦检查出问题产品,上报主管部门或被曝光后,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品的具体来源不清,一车产品来自众多生产者,很难分清批次,抽样代表性不强。

    (五)遭遇商人囤积涨价谋利

    近几年,商业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流域,干扰市场价格形成的现象日益严重。产地农村农户自建的冷库数量增加,被“炒菜团”的商业资本(热钱)控制,用来囤积投机炒作。影响了蛛网理论中供给曲线的弹性,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幅度。原本农民建立储藏设施是为了平缓价格波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实际上多数产地冷库是被商户(投机者)用来掌控货源,进行囤积获利。与农户追求平稳经营相比,投机者喜欢冒险,贪图赚大钱,大蒜、大白菜等耐储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商家“炒作”导致的。

    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的对策

    国外经验表明,农产品流通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依法实施对农产品流通的监管和控制是理所应当的。日本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来主导鲜活农产品流通;韩国通过公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和调控农产品价格;欧盟的德国等国家也都有政府建设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设施供商户无偿使用,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对商户的赢利水平有所限制,以稳定市场价格,禁止牟取暴利行为。我国应 借鉴国外经验,从立法上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公益性职能,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新型流通模式,产销对接模式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为目的,对于缓解农民“卖菜难”和城市居民“买菜贵”的问题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以蔬菜为例,新型产销对接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农超对接”

    是超市连锁店直接深入田间地头采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那里采购农产品,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经费,又能保持蔬菜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近几年大城市的超市发展迅速,各超市门店之间的商圈竞争日趋激烈,开展农超对接成为超市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对蔬菜“新鲜、安全、低价”的要求,开展农超对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据北京物美超市集团提供的数据,农超对接可以节省40%的流通成本,超市让利农民和消费者各10%~20%左右,超市也有利可赚并且能够享受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

    (二)“农餐对接”

    是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直接向餐饮企业门店配送,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大型连锁餐厅、学校和机关单位的食堂等。这些餐饮企业本身都有稳定原料供应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部分特色餐馆对食品原料产地也有特定要求。大型餐饮企业在构建自己的食品原材料供应链中都是事先选定供货基地和供货商,企业要对供货基地进行考察备案,与供货商签订协议条款并收取供货商一定数量的押金,一旦供货商发生违约行为将承担赔偿责任或受到处罚。该模式的特点是货源可靠,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具有地理标志的品牌产品的需求。

    (三)“社区直送”模式

    是产地的蔬菜直接送往居民社区销售的一种新模式,主要由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来开展配送业务,在居民社区居委会、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区物业管理等单位的支持下,建立固定的蔬菜销售点,特点是价格较低、新鲜,但店铺规模小、蔬菜品种有限。主要是帮助解决一部分社区居民买菜不方便的问题。另外,有机蔬菜等高档优质蔬菜可以针对社区的高消费群体开展订单销售、配送到家,满足消费者的个体化需求。

    (四)“周末菜市场”

    是一些城市社区为应对蔬菜价格上涨推出的一项举措。前些年,城区推行“农改超”,城市管理也将农贸市场逐渐挤出城区,有些社区蔬菜销售网点少、超市蔬菜价格高,导致普通居民买菜难。由政府出面协调街道社区开办公益性的周末菜市场,组织郊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前来卖菜,起到了平抑菜价的效果。北京市郊区延庆县的农业企业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内的北航社区和望京社区开办周末菜市场取得成功,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和清晨边散步边购物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也迫使附近的超市门店不得不降低菜价。

    (五)“产消联盟”

    在国外比较盛行,“消”是指消费者。该联盟是生产者团体和消费者团体共同结成的一种组织形式,通常采用会员制方式,入会者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享受一定的待遇。目的在于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接触与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信赖关系。消费者可以到生产者的田间了解生产过程,参观并体验农事活动,确认并购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交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取向,生产和提供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从重视交流的意义上讲,“产消联盟”不仅仅是一种产品直销模式,也是增进城乡交流与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模式在北京等大城市郊区已经出现。

    三、鲜活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展望

    农产品流通上游连接农业生产者,下游连接城市居民百姓,是关系到国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市场能否价格稳定、供应充足、安全放心是广大消费者关心的事情,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今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将围绕批发市场改造、产销对接、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公益性投入及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批发市场将加快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

    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批发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批发市场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产地批发市场的“集货-外运”功能和销地批发市场的“进货-散货”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国外的日本、韩国等国,至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经久不衰,与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形成互补和融合对接,其先进的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的交易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参考借鉴。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今后,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将会加快,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与上下游主体的对接将会愈加密切,效率不断提高。

    (二)连锁超市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居民购物的主要场所,鲜活农产品是超市吸引消费者的主要促销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蔬菜新鲜、安全和低价的要求,超市有动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主动进行供应链管理,这也是行业竞争的需要。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目前农超对接主要以大城市为主,所占的份额不到10%,预计今后几年将在中等城市展开,预计份额将会有所上升,并形成稳定的超市鲜活食品供应链。超市要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必须加强源头管理,重要的是与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具有利益链接机制的对接关系。

    (三)流通渠道多元化将是农产品流通今后发展的趋势

    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高、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就要发展多元化的流通模式,拓宽通道的宽度,形成各种渠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流通格局。产销对接模式是减少流通环节的有效手段。除了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之外,还有连锁餐饮业开展的“农餐对接”、城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社区直送”和开办的“周末菜市场”,批发市场大型经销商开展的“批零对接”和“场地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携手建立的“产消联盟”等多种形式,这些产销对接形式各具特点,都能在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和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应大力提倡和推广,逐步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

    (四 )源头控制和供应链建设将成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经营和销售企业的责任,批发、零售等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十分重要。过去销售企业只关注产品,不太关注生产过程,现在为了保证经营的鲜活农产品不出质量安全问题,需要认真对供货基地进行考察确认,只有那些经过无公害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地才能成为他们的货源基地。

    农产品出口型企业在基地管理方面先行一步,他们为了应对国外的贸易壁垒,建立自营基地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连锁超市和餐饮集团统一组织采购,通过建设和控制供应链来保证食品原料安全。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比较困难,但是也在积极地进行抽检和索要产地证明,推行场内经销商台账记录制度,一旦发现问题至少能够追索到上一个供货方。社区直送和周末菜市场的鲜活农产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自产自销的产品,产品质量安全相对有保证。

    (五)政府将会不断增加对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

    因为我国尚未出台“批发市场法”,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早期的流通设施建设奉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促进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已经基本饱和,甚至出现局部过剩、无序竞争的局面,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批发市场绝大多数是股份制或私人企业,以收取场地租金和摊位费为收入来源,高额的建设投资和日常收费都要算到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中,无形中抬高了农产品的消费者价格。为此,今后政府应增加对批发市场公益性建设的投入,在大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形成国家级骨干市场网络,将会有利于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发挥稳定价格和推进现代流通的示范作用。在城市居民社区建设公益性的“便民菜店”也是政府应该给予扶持的一项民生工程。

    (六)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法规将不断建立健全

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的功能;农业经济与政策

作者简介:黄季(1962-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政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01-07 收稿日期:2010-05-05

一、全球农产品供求展望

预计到2050年,未来农业将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人民生计、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而且将担负起提供再生能源以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为人类提供优美生存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从而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或“新农业”时代。

1、人类食物和纤维需求将不断扩张,同时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50年,全球对食物和纤维等农产品的需求将成倍增长。从需求的国家类别上看,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食物和纤维需求已趋向稳定,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持续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将不断提高人类对食物和纤维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并改变全球的食物消费结构。从总体上看,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变动将出现如下几个特征和趋势。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将使农产品需求显著增长。据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全球人口将从2005年的64亿增加到2050年的90亿,增长40%;其中新增26亿人口中近90%(23亿多)将来自现在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长将显著提高人均农产品的消费量。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0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均畜产品消费从2000年到2050年将会成倍增长,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均畜产品消费将会有大幅度增长(如图1所示)。

第三,由于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增加,全球从2000年到2050年谷物(食物+饲料)食物的需求总量将会增加75%。除发达国家外,世界各地区对谷物的需求都将显著增长(如图2所示)。

第四,在食物消费增长中,高价值农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第五,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类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变。

2、人类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将不断扩张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诱发人类社会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的不断增长,其中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碳吸收、土地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环境正外部性的多功能需求将会不断扩张;对社区传统生活习惯、农业文化遗产及农业对社会提供的多样化及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等文化及传统知识传承中的多功能需求也将会不断扩张。这种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农业”时代。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危机感。这诱发了农业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这使世界上许多能源进口国在能源安全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并促成了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以农林等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虽然在近期遭致的争论不断升温,但它将在强大的政治、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异军突起,成为未来国民经济中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崭新部门。美国和巴西是目前最大的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国家,2000年~2007年间出现了快速增长,总产量分别达到850和500多百万加仑。

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2000年~2007年间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已经导致了2006年~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成倍增长(见图3)。我们的研究表明,2006年-2008年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高涨、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崛起、投机行为及贸易封锁(图4),而石油价格上涨诱发的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008年7月份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见图3)。这是因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支持国际粮价上涨的三大因素短期内消失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价格直线下降,部分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工厂关闭,国际投机行为和贸易行为也大大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从图3还看出,虽然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是整体价格水平仍然高于2006年以前。

世界各国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但将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同时还会使国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随着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经常性的较大波动。这将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的风险。

过去几年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仅仅是“万里”的开始。美国和巴西已经计划到2020年使其生物质燃料的总产分别达到2200和1300百万加仑(见图5)。近年来,欧盟及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雄伟的农业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规划。

总之,生物能源发展将打破百年以来在需求上由恩格尔定律左右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的规律(图6),使粮食以至所有的食品市场同能源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比粮食市场大数倍的能源市场开始主导食品市场价格的走向。

3、未来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至2050年,全球农业将面临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其中以下五方面的发展机遇尤其突出。

首先,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同社会和市场对其需求紧密相关。受人口膨胀和收入增长因素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将成倍增长,这为世界许多农产品主要生产国提供了市场保障。

其次,人类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可能使未来农业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产业。人类对优良的农业生产和乡村环境以及生物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将使农业进入发展的新纪元,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渐从传统的保障食物和食品安全等,延伸到环境正外部性和文化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的提供。

第三,农业将不再是比较效益较低的产业,其相对比较优势将得到显著提高。过去100多年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将发生改变,农产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将可能会吸引大量的国家、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

产力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相对比较优势。

第四,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农产品贸易,促进全球农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它在对各国农业发展提出各种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到2050年,各个地区和国家将基本上依据其资源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国际贸易将在促进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科技的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国家和企业能够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必将成为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我们预测在未来50年,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而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将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

(2)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

至2050年,全球农业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巨大的挑战。而且,未来农业还将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带来的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满足2050年90亿人口对食物和纤维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巨大的挑战。由于全球人口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人类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成倍增长,这将对水资源和耕地等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增加全球食物的边际成本也将越来越高,难度增加;同时,全球动物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对饲料需求的持续增长,需要各国愈益注重口粮和饲料粮供应结构的协调问题。

其次,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为农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在全球能源危机大背景下,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农产品需求上与传统食物需求的竞争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等食物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农业生物燃料发展同“与人争粮、与粮争地、与畜争饲”问题将是未来50年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和巨大的挑战。

第三,水资源短缺、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土地和森林资源退化等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许多国家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而实现的,未来这一趋势可能还将继续。资源的退化和耗竭可以促使人类在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技术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时这种对资源利用的新组合又会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形成新的挑战。

第四,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挑战。IPCC报告认为,未来食物进口程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高。全球农业GDP会在今后20年由于气候变暖而下降16%。虽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性强(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但超过40个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会减产;南亚一些国家的减产幅度会很大,有的要达到22%(IPCC,2001)。当然,气候变化也会给一些地区带来好处(如部分发达国家和南美)。从地理区域看,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可能会增加(非洲)。但是,增加的这些种植面积只能够在不断减少的水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这给农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复杂性。气候变化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强,极端气候、灾害频度等增加很快,对农业的影响增加;且对如何应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预测、影响研究、响应策略(包括应对和适应)等等。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生产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而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使命是科技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预测,未来50年,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中亚与北非地区的农作物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外,世界其他地区农作物面积都将出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谷物生产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科技来支撑,所以科技进步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是未来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农产品供求展望

1、中国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同时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将显著增长(见图7)。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由于未来50年中国人口将出现从缓慢增长到缓慢减少的趋势,所以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主要出现在2030年以前。

其次,中国居民的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等其他副食品需求也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作物生产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见图8)。收入增长和城市化也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但值得关注的是,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大米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粮食人均需求的增长。我们预测,在未来,大米和小麦人均消费量将延续过去10年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带来动物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农产品消费的增加,从而部分地替代了大米和小麦的消费。

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总量需求。未来50年,中国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将不但受到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出口导向型的服装和纺织行业将继续得到快速发展,这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逐渐增长

未来50年内,中国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而在这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与国家的能源安全紧密相关,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预测,到2020年,在资源紧迫、需求持续增长和多元化等一系列压力下,中国农业在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的同时,开始承担起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以及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2030年~2050年,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农业将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和为国民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

3、未来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将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共同分享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及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增长为农产品市场扩张提供的发展空间。在世界各国未来食物和纤维需求增长中,中国是对畜产品、水产品、水果、食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才刚刚起步,而未来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极大地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不断优化,经济全球化将为中国许多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水产品、部分畜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产业有相对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为发

挥中国这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生产、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调节国内市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未来50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有极大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技术)不断增加,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世纪之交最有前途和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曾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争论,最近在我国媒体和网络所引起的争论更为激烈。这些争论给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是最早商业化采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已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了巨额效益。它不但显著地提高了棉花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Huang et al,2002a)。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中国实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更加可观(Huang et al,2005)。我们预计,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将同信息技术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迅速崛起的新技术以及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今后几十年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转基因技术将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Huang et al,2002b)。

第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各种补贴(见图9)。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50年,中国农业不但将面临着全球农业所要面临的五大挑战,而且在如下几方面还将面临同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的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农业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总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及保障农业安全等方面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的预测表明,国内生产没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许多农产品自给率将显著下降,这些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虽然我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自给率将保持较高的水平,但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产扩张将导致农业生态和污染等问题的巨大压力(Huang,2008)。

其次,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保障耕地和水资源总量及质量安全的巨大挑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趋势必将不断吞噬有限耕地。未来50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约束将会日益严峻。中国还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问题。水资源危机已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列为威胁全球食物和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中国作为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问题尤其尖锐。我国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已经从1949年的97%降低到了2004年的65%,到205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0%甚至30%以下。

第三,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小规模生产同农民增收间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及食品安全间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现有的小规模生产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支撑农民增收目的的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由2.4亿小农户组成,户均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0.8公顷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0.6公顷,并且地块有“细碎化”趋势(见图10)。靠如此小的生产规模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民未来不断增收几乎不大可能,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和老年化趋势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6个省的抽样调查表明,新一代的农民更不将农业作为主业。该调查表明,农村16岁~25岁的劳动力中从事非农就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86%和2008年的90%左右。小规模生产、副业化和老年化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它们导致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下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发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有利的因素,我国的耕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15%左右的农地开始流转,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30%左右。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快速的发展。到2009年初,全国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达到13.3万个,约占全国村庄总数的21%(见图11)。参加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有2381万,占全国农民总数的9.5%;其中正式成员991万,占4.0%,非正式成员1390万,占4.5%。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还远远不够。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土地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度上继续创新。

第四,国内外对农业生物质能源需求的扩张和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我国是一个能源总量高度稀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家。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列入21世纪发展的主要议程。目前对农业生物质能源的争论可能改变不了它的长期发展趋势。我国发展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需求迫切,但它的发展也将对平衡国内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提出新的挑战。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在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过去50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对农业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多功能需求的增加,都对农业的投入、科技和未来水土等资源的利用产生巨大的压力。

第五,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在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因素。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产生重大的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放大产量的波动。我们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别(Wang et al,2009;Wang et al,2010)。

三、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

基于以上对未来50年全球农产品供求变动趋势和中国农业发展前景的展望,我提出对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的一些认识。

1、农业经济学科前沿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科前沿方面,我分四大领域来讨论。

(1)农业科技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政策;农业生物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多样性经济与政策;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技术经济与政策。

(2)农业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农业的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生物能源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全球气候变化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3)农业要素市场与制度创新。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制度创新;农地市场与制度创新;水资源市场与制度创新;农业资金与信贷市场制度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要素的组合)。

(4)农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贸易和市场)。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全球、国家和区域食物安全贸易经济(市场/分配/贫困影响)和政策;全球化和农产品供应链;市场风险与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公共物品经济和政策(产品供应链、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农业科技等);生物质能源等新市场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减排增汇、适应性、碳交易市场等)。

2、农村经济发展学科前沿问题

今天这个报告因为仅仅涉及农业经济问题,所以没有讨论未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学科前沿问题,但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供大家参考。

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应包括:公共物品供给政策;政府治理和政策;社区治理、农民组织和基层民主的制度保障;城乡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创新和改革;农村教育和人口素质提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低保、养老、医疗等)制度和政策。

3、农业经济和政策学科前沿的研究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农产品指数保险;配套政策;农业保险产品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93-02

一、背景分析

美国实施农产品保险计划开始于1939年,随着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农产品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并于1980年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使得完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形成,并在美国200多万农户中得到快速推广。传统保险和指数保险是美国农产品保险体系的两大支柱,其中,传统保险主要包括农作物巨灾风险、产量计划和农产品作物收入保险等;指数保险有植被指数保险、降雨指数保险、地区性收入保险和调整总收入保险等。在美国农产品指数保险主要分为三类即: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2014年,收入保险产品在美国被大多数农户消费者所接受,农产品保险产品保费收入中的82%来自于收入保险产品的收益,农产品保险的总体保单中,收入保险的保单数占到71%,农产品指数保险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农业保险产品。

二、主要产品分析

1.产量指数保险。20世纪90年代,美国风险管理局大力推行了产量指数保险,这是一种集体性质的保险计划。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开展的一种旨在防范农作物减产造成的损失而开设的一个险种。当所承保的区域某类农产品的实际产量低于所签订协议的预期产量时,则为触发此类保险发生的阈值。而农产品的协议产量则是根据美国相关农业部门依历史数据推算得出,其赔偿计算公式如下:

每英亩赔偿额=预期产量×预期价格×保障规模×

式中的预期价格因农产品品种差异不同而由其相应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来决定。如,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份的小麦合约在次年1月份的平均价格来决定小麦的预期价格。参保人的保障规模由参保人自身来决定,参保人可以综合自身情况并结合自身偏好、种植规模决定投保规模,可以在90%~150%范围内自由选择。

2.价格指数保险。为防止畜产品由于价格过分波动影响市场供求,同时也规避由于饲养成本的浮动而造成的养殖户经营利润的损失。2008年美国相继推出并实施了畜牧毛利指数保险和畜牧风险保障计划以应对棉花、玉米等农产品价格风险,此类保险主要适用于肉牛、生猪和奶牛等畜产品方面。

3.收入指数保险。生态环境的改变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为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1996年,美国开始推行农产品收入保险业务。这项业务最初在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中开展,后扩展到稻米、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其保险赔偿数额由农民的收入变化来计算,旨在保障农民的收入不因农产品的产量下降或价格的下跌而减少。

触发此类保险的阈值是区域内农产品实际收益低于承保人收入时。其中,农业收入是区域内农产品实际产量与相应农产品价格二者的乘积,保险赔偿触发产量为农产品协议预测价格、承保(规模)水平、农产品预测价格三者的乘积。农产品协议预测价格及农产品出售价格均由相应农产品期货价格测算得出,其所支付的赔偿金额公式如下:

每英亩赔偿额=预期产量×预测价格×保障规模×

三、相关配套政策分析

1.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部门监管与私营保险企业(公司)共同运作是美国农产品指数保险的典型特点,目前,美国不仅有全国统一管理、协调组织,还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强大后盾。如,美国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局(RM),由其对农产品指数保险费率进行统一核算,并具体负责对指数保险费用与补贴支出、保险单据的事前销售与事后理赔等事项进行管理。

2.强大的政策支持。美国政府部门对农产品指数保险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农业指数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税收(费用)减免等等。比如,2014年,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总额为75亿美元,平均补贴率达到62%。除了对农业指数保险费用补贴之外,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还专门设置了专项资金,来对私营性质的保险公司给予相应补贴,补贴标准为私营保险公司年收入的20%左右。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散农业指数保险的经营风险,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还为开展农业指数保险业务的各级保险企业(公司)提供了费率较低、手续简便的再保险业务(服务)。另外,美国联邦政府也对开展农业指数保险业务的各级保险公司在营业税收方面提供了巨大优惠,除收取4%以内的营业税外,还免除了其他任何形式费用。

3.内容丰富的保险体系。2014年,美国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产品指数保险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涵盖了农产品产量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产品毛利保险、农业收益保险等几大方面,承保农业作物品种(包括牲畜类)已达到13种,既包括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还涵盖了橄榄、烟草、菜籽油等常见经济作物。

4.保障水平较高。以团体风险计划(GRP)为例,该产品承保水平(范围)从70%~90%,每上涨5%点就向上递进一个档次,共有五个级别,美国团体风险计划(GRP)风险保障规模为90%~150%,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团体风险计划(GRP)最高的保障水平可以达到农产品实际价值的135%。

总之,从美国农产品指数保险发展基本情况来看,农产品指数保险为本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十分可行且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产品指数保险完全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始记录,即自然灾害发生(产生)的时间、种类以及自然灾害其本损失情况等数据材料对固定保险费率的限制;农产品指数保险基本不需要了解(农户)被保险人的农业损失情况,也就节约了逐家逐户查勘农业核定损失主要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成本)。另外,农产品指数保险方式与农业生产行损失密切相关、比较易于观测,减少了人为干预的不确定因素,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了防范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 杨维,吕德宏.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5,(2):212-216.

[2] 曾福生.新时期中国三农发展思路的再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84-91.

[3] 惠献波.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农户需求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0):81-83.

[4] 丁丽琼.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坚持“民富优先”的改革取向[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5):108-113.

[5] 靳贞来.加快建立农产品指数保险――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乡村发现,2014,(1):167-172.

第8篇

一、前言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农村和城镇经济一体化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比较少,供给预算较少和供给体系不完善,但是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在逐渐增大。因此,分析农村公共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必要的。

 

二、农村公共品的含义

 

农村公共品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国家公共部门由于社会发展或者农村技术原因提供给农村居民的与其他消费品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定义为只要国家政府提供给农民的产品与服务就可以成为农村公共品。

 

三、农村公共品的特征

 

(一)具有公共品的一般特征

 

普通公共品没有竞争性、排他性,并且是不可以分割的。农村公共品没有竞争性,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民对其消费时,如果多一部分消费品并不影响其成本。农村公共品没有排他性是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数量就在本地公共品数量范围内。农村公共产品是向整个农村区域供给的,被供给区域的农民可以共同享受,不能被分割成多份。

 

(二)有限范围性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对特定的农村区域,一般是本区域中的农村居民可以共同使用,比如是辖区内的绿化建设,只有此辖区内的农村居民可以获益,其他区域的农民不能获益。农村区域由于交通等原因往往是偏远的,其人口、物质不能有效流通,因此,农村公共品不能让所有人受益,其具有有限范围性。比如,对于靠近海域的农村区域提供的防台风措施和靠近江河区域的农村居民提供的防洪措施并不适用于内地的大陆农村居民,此类农产品供给是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的。

 

(三)特殊区域性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的农村范围其气候、人口与和风俗都是相差甚远。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本地的政府单位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的经济需要发放的,因此这样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具有独特性和区域性。比如在我国靠近海域的农民有防台风措施,靠近江河的农民有防洪措施。同时,对于人口较多的农村区域,国家给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要把握数量,满足当地大量人口;对于人口较少的农村区域,国家给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要合理、实际,不能造成农村公共品的浪费现象。

 

(四)政府保障性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通常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首先要满足农民的生存,保障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相关的权益。我国的城乡经济一直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事实上农村的经济水平与城镇经济还是有差距,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公共品需要增加。比如,对于农村公共品的医疗、教育供给过程是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保护的,获益的当地政府必须严格依照国家规定实施、执行。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

 

我国现在农村区域的物质依然比较匮乏,因此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物质资本是固定的、基本的,是别的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所以通过政府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可以推动农村消费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缩小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之间的鸿沟。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质就是物质资本积累的一个方面,是物质积累的基础,按照农村经济的需求,对农村提供水、电、交通等方面产品的供给,增加对农村的公共品供给。农村公共品供给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收入,返过来又为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创造经济条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注重对农村物质资本的“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的积累

 

新型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农村的物质资本可以被复制。促进农村经济高效地进步,要注重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带来的利益。劳动力资本是知识力量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整合劳动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的内在和外积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满足其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加其知识储备的途径。农村教育公共品的供给发展、积累农村劳动力,培养农村知识性人才,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同时,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上升,吸引城镇人才向农村区域发展,增加农村区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目前这种现象仍然较少,但是随着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这种现象时有可能实现的。

 

(三)促进农村技术资本的积累

 

农村经济技术的发展是农村经济进步和现代化的关键。从国外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技术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本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并且不可比拟的。增加农村劳动技术资本的积累,是保障、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进步的最有效方式。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进行农村经济技术积累的基础,也是其主要途径。农村公共品的对农村经济技术的供给包括对农村的水、电、交通、教育、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供给。比如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发放。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帮助农村的基本技术变为新型的高效的符合现代科技化的技术,农村基本技术的变革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的保障,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满足其条件促进其变革和发展。

 

五、结论

 

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促进农村人力、物质和资本积累,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当中,首先保证足够数量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其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供给机制,在丰富农村公共品的基础上保证其供需平衡,以此来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近年来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在线消费者特征和农产品营销因素分析探讨,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针对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这一群体因其经济基础好、文化素质高、思想创新快、发展潜力大而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阶层、一定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个消费市场是任何营销者都不可忽视的。故在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便迅速成为营销研究中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长,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但多年以来,受传统营销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存在“卖难”问题。随网络营销的兴起,农产品销路也有了新的扩张渠道,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自身特点、农产品市场特征和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较少,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而由于地方财政局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欠缺,致使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而专业性的网站或者经济实体又较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wWW.133229.CoM

2.农产品自身特点。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周期短、标准化程度低、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营销过程中对物流技术和保鲜水平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农产品单位价值又较低,对环境依赖性强,难以承受高额的运输成本,目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有限,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

3.农产品市场特征。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分散在千家万户,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较少,农村现有农村合作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致使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利于进行统一快速的网络直销。

4.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农民难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农民难以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农村分布十分稀少,导致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程度一直较为落后。

二、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其次是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和产品特点。而农产品大多是食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产品的安全度就尤为重视,相关的法律环境和保护政策也较受关注。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维权中出现救济成本过高、管辖权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立法缺陷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其次,居民社区环境的网络普及程度也直接影响了网络信息受众人群数量,消费者家庭周边交通的方便性,超市、银行、邮局等的有无对网络营销的影响极大。部分人群由于居住地周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也会选择尝试网络购买农产品。

2.网络营销水平和策略。网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提品、宣传产品的窗口,部分地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而在线产品或服务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直接要素。由于实体店铺可以选择最能展示商品特点和美感的商品陈列方式,而网络交易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去了解商品,因而商品的图片展示效果和文字描述对消费者就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的适时运用也会有效提升产品网络购买力度。

3.消费者网络认知程度。消费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对网络购物的接受程度及网上交易的流程。此外,网络购物经验也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越低,直接影响其对网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4.网络消费者特征。目前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注重自我、有强烈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者最早的一批就是被网络这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尝试与时尚接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同样的心理推测,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购物方式,用网络满足日常所需农产品。而部分年长者,虽然也在逐步熟悉网络信息时代,但受传统购物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同时,由于消费者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网络认知程度和接触时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网购条件、购物理念和消费档次也不尽相同。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现状,以及对农产品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于无站点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自身实力较弱、经营规模小,不主张投资兴建自己的网站,而是优先选择在农业专业网站上供求信息,既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网络营销的目的。

2.加强网站建设和宣传力度,采取适时促销手段。

3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包装标准化,方便物流配送。

4.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

5.注重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吸引有需求的现代消费者,引导时尚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于慧.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