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09:21: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第1篇

1.1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才能增加收入,不仅是农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专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周至县紧紧围绕果品、养殖、蔬菜和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大做文章,该项目通过生态农业这一立体形式将四者有机融为一体,根据农业生物种群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相互依存的立体能量、物质转化循环体系,构成合理的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既能够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又更好地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周至县情、科技含量较高、广大村民又能接受的新路子,在周至县经济建设发展中做出龙头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1.2有助于农业产业规范化经营

传统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在健全生态农业市场的基础上,加强信息交流,使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相配套,与生态农业规范化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加工、包装和销售相适应。既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也能满足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需要和对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需求。这就需要生态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和科教人员联手并以满腔热情积极投身生态农业的科技推广、示范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吸收社会投资为手段,集中资金、优化内容、合理选点,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全面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有助于旅游资源结构的改善

人文景观需要自然景观的陪衬,自然景观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烘托,悠久的历史和历代名人为周至造就和遗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使这里留下几多辉煌与不凡。周至县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有“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有山势雄伟的黑河森林公园、有隋文帝曾避暑过的仙游寺等,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从而使周至成为西安市旅游的重要县区之一,加之十三朝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杨凌现代农业的示范优势,为周至发展旅游事业又添魅力。但是,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看的多、玩的少,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更是一个缺门,形成了周至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尽快加强自然景观资源、苗木花卉、蔬菜园艺和有机林果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势在必行。

2建设条件论证

2.1自然环境条件

项目区位于黑河上游冲积扇平原,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无霜期为222~260d。境内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区属井渠双灌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无污染,灌区设施良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最适应农作物、花卉植物生长。区域把猕猴桃、旅游、水、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周至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养殖、蔬菜、刺绣、优质专用粮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林带,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带”三条特色经济带。

2.2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所在地位于周至县司竹乡红丰村,肖司公路西侧,北通西宝公路南线、南接环山旅游公路,南临楼观台、北连富仁乡、西濒黑河、东临终南镇。距周至县城7km、距西宝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围交通环境极其方便。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内部有南北、东西干道,生产经营方便;现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电设施齐全。周围群众有传统的苗木花卉繁育生产、特色经济林果生产的习惯,并能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技术。与西安万亩绿色猕猴桃基地近邻,为周至原畜牧场用地,南北长1530m、东西宽510m,面积千余亩,略呈不规则宝葫芦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园现已废弃,整体为荒滩草地,周围有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

2.3实施有利条件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关天经济带建设范畴,符合国家对农业投资方向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政策,与陕西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合拍,与西安市实施“百万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实施精品农业富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2)实施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成了多处苗木繁育基地、经济林果园,已形成了年产500万株园林花卉苗木、5万株珍稀实用性经济苗木的生产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3)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教学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推广优势、产业示范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信息网络密集优势,实行专家+公司+农户的市场经营模式,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3项目技术方案

3.1性质定位

周至县黑河高新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对现有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与绿色资源的同时,融农、林、牧、副、渔五业于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之中,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建设具有现代都市风情的全新概念的绿色高新生态示范场所,营造一座以反映现代科技、自然风貌、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以及劳作生活的田园式生态农业示范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进行科技示范、农业生产、观光游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功能分区

3.2.1四大生产展示区

①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12hm2,以特种粮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麦、贡米、大豆等为生产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种、丰产试验和示范观摩。②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10hm2,着重发展李子、樱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经济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园以供参观学习,同时提供优质、纯正、无毒种苗和咨询、培训服务。③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8hm2,以色叶行道树作为发展重点,如红叶臭椿、红叶合欢、黄金槐、金枝柳、金丝楸等,培养大规格苗木生产,也提供优质种条及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任务。④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3.5hm2,采用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名特优果品、蔬菜,周年生产时令花卉。

3.2.2四大观光示范园

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6~8hm2,主要从事是良种繁育,分别集中养殖奶牛、肉牛和布尔山羊,形成集防疫、治疗、配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奶牛、肉牛、山羊养殖园。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5hm2,这是立体开发和综合饲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内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技术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得以不断提高。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7.2hm2,主要是农牧产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鲜、花卉保鲜。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8.5hm2,既安排水面垂钓、宠物观赏和游乐场所,又修建一定数量的独立家庭小农场,室外配备用户自行设计花圃、菜园、药圃,提供一个自耕自做、独享其乐的小天地。

3.2.3一个管理服务中心

作为示范园的管理服务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展示销售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面积7.8hm2,同时划出一定面积作为贮藏间、库房、车库及商品交易。

3.3基础设施

3.3.1生产展示区的灌溉系统

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采用波涌灌溉技术,即把灌溉水断续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溉沟(畦)末端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采用管道式喷灌系统。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除采用微灌系统之外,建普通钢管塑料大棚30个,普通日光温室20个,自动控制温室2个。

3.3.2观光示范园的基础设施

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包括牛舍、羊舍各100间;饲料加工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挤奶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配种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粪便排污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包括禽畜圈舍、副业加工、沼气池,化肥、农药库房。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包括鱼塘、藻类培养塘、牛场、猪场、鸡鸭场;饲料厂、屠宰厂、肉类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罐头厂、奶制品厂;沼气池、发电机组。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包括观赏宠物养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别墅15套;游乐设施、特色运动器械。

3.3.3管理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二层综合宿办楼,展示交易中心,贮藏间、库房、车库。

4资金与效益

4.1投资概算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立地条件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概算。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投资总额为1130.07万元。按建设项目分类: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8.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7.08%;②保护工程建设投资61.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40%;③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47.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1.86%;④其他费用63.9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6%。

4.2资金筹措

为了卓有成效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千方百计筹措开发资金。多年来,实施方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保证了荒滩地的复垦和绿化,这一宝贵经验是开发建设示范园资金筹措的重要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周至旅游胜地的优势,示范园要扩大对外开放,软件、硬件齐头并进,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失时机地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以加速示范园建设步伐。

4.3效益评价

农业观光园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化、美化、彩化、净化、香化的“五化”特色,营造自然清新、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边缘绿化隔离带,防治城郊环境污染,并以保证黑河水库的水质为根本。这不仅是观光园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效益是农业观光园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渠道。示范园开发建设后,各项设施全部营运,年收入564万元,生产经营的税后利润按40%计算,其他税后利润按20%计算,则每年可实现利润205.6万元。反映资本金的获利能力,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20.6%,投资回收期为4.86a。上述各项指标说明生态农业示范园投资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符合国家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时也说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5结语

第2篇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第3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 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第4篇

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尝、娱、劳、购的农业类型,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复合经营型产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

观光农业园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园的设计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一、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观光农业一般是在原有生产基地的条件上,进一步开发而成。因此观光农业园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同时,观光农业园必须结合所处地区的人文景观与文化,将生产、旅游综合考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二)发展特色,营造主题。观光农业的景观资源具有地域性,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挖掘资源潜力;同时,注重所处地区的人文与文化,加强对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和具有时代特色的项目的开发和乡村环境的营造,创造出有特色、有主题的农业观光园。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农业观光园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并且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做法和乡土材料,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一定要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观光农业的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并通过观光旅游活动,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人们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观光农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观光农业园规划方案

(一)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依据园区的资源基础、景观特征,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重庆市铜梁桂圆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为例。根据项目特点及综合现状评价,规划成“二心四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二心”即人口管理中心与综合交易中心;“四区”指生态养殖加工区、高效园艺生产区、生态农业庄园区与观光农业休闲区。

1. 人口管理中心和综合交易中心

入口管理中心因经营管理农业园而设置的专用区域,主要为管理、接待等功能,方便游人集散。综合交易中心主要承担产品展示销售、产品信息、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等功能。

2、高效园艺生产区

农业生产是观光农业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分为种植和养殖两大部分。高效园艺生产区属于种植部分。该区域有温室、大棚、组培车间等设施,主要生产一些特色、反季节花卉及蔬菜,同时还培育一些花卉、蔬菜繁殖幼苗,并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与果树。主要承担现代高效特色园艺生产、特色乡村景观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

3、生态养殖加工区

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生态养殖加工区属于农业生产的养殖部分。该区域主要承担生态综合养殖、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功能。

4、观光农业休闲区

观光农业休闲区应与环境相协调,注重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护,强调文化内涵与旅游参与性。其设施包括老年公寓、度假村 、服务接待中心、儿童游乐园、野营烧烤、水上活动中心 、露天茶座、濒水茶室 、景观建筑。主要承担休闲娱乐、商务接待、生态渔业综合开发。

5、生态农业庄园区

生态农业庄园区其设施包括高档别墅群与水库建筑、水上娱乐、休闲茶场、野外露营与烧烤、森林球场、森林游戏、景观与绿化建设等。主要承担开发高档别墅住宅、农耕文化体验、水上娱乐。

(二)观光农业园其他规划。1、园路规划

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农业园的使用功能出发,建立循环路网。园区道路采用3级道路系统布局 。1级道路即主干道,为园区的骨干道路系统,满足各种车辆通行;2级道路为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重要景点;3级道路即游步道,主要为观光农业园展示区的游赏道。

2、园区绿化设计

园区绿化设计从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为突出 “桂都”特色,规划选择桂花为主要树种,并搭配其他常绿树种香樟、天竺桂、杜英等,做到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

三、 小结

第5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53

观光农业园的发展,顺应了乡土文化保护以及回归自然的双重要求,它以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以及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为载体,集观赏、娱乐、考察以及度假和购物于一体,是乡土文化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从实践来看,观光农业园建设,不仅拓展了新时期农业发展空间,而且还开辟了旅游新领域。

1 观光农业园景观建设概述

观光农业园以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以及农事活动和传统民俗作为资源载体,同时也是社会、经济以及与环境相结合的契入点。观光农业园的建设,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景观审美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应当立足于生活、生产以及生态,并且利用现代田园景观以及自然生态资源,在先进技术条件应用基础上,融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和环保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从这一层面来讲,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将全面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还可以使农村与城市和谐相处。观光农业园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经济效益,通过观光农业园景观建设,可以有效提供鲜活的农产品,以此来有效满足消费需求,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对城郊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为城市居民、学校教育,提供接触和体验农业农事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和丰富现代农业文化教育内涵和功能;生态效益,营造一个优美的宜人景观环境氛围,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充当了城市绿化隔离带,对于城市污染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特点及其体现

2.1 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体现在农业生命性

景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里空间视觉所触及的整体,其中包括陆地圈、生物圈和人类生活圈,比如城市景观等。在该整体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复杂化动态景观系统。在这一动态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及其联系,构成了多个景观结构。实践中,当景观系统与自然、社会系统联系在一起以后,其所具备的功能也就随之表现出来。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感受,主体层面是视觉艺术和美的形式,但真正寻求的却是生态艺术之美,不能只是停留在形式审美层面上。此外,农业自身蕴涵着一定的生命力,这也是生态艺术美之精髓。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方式、审美对象,其美并非农业自身,而是农业景观,即农业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事实上,观光农业园景观内在潜藏着一种生命力,其审美潜能非常的广泛。比如,某观光农业园示范带,海拔基本上都在800m以上,而且地势比较高、崇山峻岭,是金橘主产区和示范基地;顺山势盘旋而上,整个山腰大面积种植金橘林,尤其在秋收季节,硕果累累,阳光下景色尤为壮观。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现代农业的生命性,不只是体现在农作物自身的生命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人的生命性。人对物质财富的渴望,犹如植物需要阳光、水源一样,均表现为生物的潜能。然而,人的生命性又有其自身特点,自然生命是单向的,而人的生命则是双向的、多向的。对于人的生命潜能而言,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发展状态,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追求主体的个性发展。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态艺术之美,其形式是显态的,而美的内容则是隐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园景观的生命性,实际上就是一种隐态审美景观,体现在现代自然景观之中;农业园景观的文化性,则是一种显态审美景观,体现在人文景观之中。

2.2 观光农业园景观审美体现在农业文化性

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具体而言代表的是意识形态。而农业生产外在层面,则是自然生产、劳作收获的象征,内在层面积聚着非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农业区域不同,则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特点等,也不尽相同。比如,北方地区属于草原农业,依托于广袤的草原,而且农业生产以牲畜饲养为主。对于草原民族而言,为了能够有效的探寻草地、水源,通常会长时间远离城镇,并且与羊、马为伴,流动迁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在该种情况下,使得草原民族的人民想象力更加的丰富。草原民族的永恒追求就是“流奶”区域。草原人民带有某种浪漫主义情怀,而且他们的文化更倾向与文化特性结合草原农业特点。他们结合草原农业特点,塑造了文化因子,而且农业景观是一副非常美的画,于是就有了“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著名北朝民歌。绚丽的塞外草原,景象非常的优美。同时这也是草原农业文化之美的体现,既给人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又使人充分领略到草原的宁静、平和和神奇。对于南方山区农业而言,却是另一方滋味在其中,文化特点也非常的鲜明,呈现出另一种审美韵味。比如,阳朔地区的三高观光农业园,该地区三面环山,而且多山地丘陵,整个环境好像被封闭了一样,加之交通不便,农耕地较少,因此属于以旱土农作+狩猎的文化类型和生存方式。基于对该地区的上述地理现状描述,土地资源的匮乏,使得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们必须精耕细作,同时该种不利于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生存环境条件,孕育出这一地区民众的吃苦耐劳品格。从观光农业园审美视角来看,农业区域不同,其文化特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特性。观光农业园属于农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不能脱离农业自身,其文化内涵也非常的丰富。观光农业园的文化性,体现在其生态和谐性方面,即将和谐文化作为建园基础。在现展条件下,人和自然之间,不再紧紧是依生关系,也不是竞生关系,而是人与自然整生关系。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至少存在着2种不足之处,依生性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靠天吃饭。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时,人们总是显得弱小、无助;现代所处于的竞生状态。在该种状态下,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人成了农业生产的绝对主宰,甚至可以无视基本的自然生态规律。但是,这种盲目的追求高产农业的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观光农业园建设过程中,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传统农业的上述两个弊端,生态和谐才是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本质追求。从本质上来讲,观光农业体现的并非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整合关系,更是生态多元化发展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的多元要求。

3 结语

本文从观光农业园的生命性、文化性2个主要层面,对观光农业园的审美特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就如何建造现代化观光农业园特色景观,提出了一些理念、指导思想,以期我国观光农业园建设水平能够提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析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J].美与时代(上),2013(05).

[2]肖双荣.农业景观审美价值的生成[J].江淮论坛,2012(03).

[3]赵岩,石晓景.农业元素在农业观光园景观中的创新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07).

第6篇

摘要: 在探讨观光农业的发展及山西太原市观光农业建筑规划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太原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类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观光农业园区的分析,得出太原观光农业在建设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太原;观光农业;规划

0引言

观光农业也叫农家乐,是以 “农家庭院”为单位,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生产条件、耕作方式,利用庭院、花圃、果园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

基于观光农业产生的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1]。

1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1.1 国内外观光农业起源及现状19世纪30年代,观光农业起源于欧洲。作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而发展起来。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观光农业开始在世界各地得以快速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地的观光农业已发展成规模很大的产业,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等。观光农业从开始单一的观赏田园风光逐渐建立了农业与旅游观业共融,具有休闲,观光,娱乐,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吸引了大批游客[2-3]。

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观光农业就是面向都市人群推出的以农村百姓生活为主题体验式旅游产品。观光农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更是迅速,从最近几年黄金周的旅游数据来分析,长线游减少,短线游和周边游增加。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观光农业旅游目前在中国国内旅游业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

目前农业观光园区已经发展成集生态农业、高效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旅游业和园林业发展的热点[4]。

2太原市观光农业建筑规划发展现状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晋祠、天龙山、崛涠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异色,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市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动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门类齐全,太原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这些都为观光农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 总体情况分析太原观光农业开始于1997年,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全市农家乐旅游户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从地域分布来看,太原市农业观光已经遍及全市各个区县,在每个区县的中心城镇附近和风景名胜区周围都分布着不同档次、类型的观光农园。

2.2 太原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太原市农业观光园主要包括田园休闲、山地景观、民俗风情、景区依托、生态文化、农事体验、产业基地7种类型。

2.2.1 田园休闲。以清徐清泉湖度假村为代表。清徐特产是葡萄,是全国葡萄乡之一。其果品远销全国以至海外,果品收入是清徐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醋文化为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

2.2.2 山地景观。以古交农家生态园为代表。利用地形优势发展工业和农业结合的新思路。

2.2.3 民俗风情。以太原市康庄生态园为代表。把山西特有的民俗发展成一种文化旅游。

2.2.4 景区依托。以晋词生态农家乐风景区为代表。把景区和当地特有农业结合。

2.2.5 生态文化。以太原唐都生态园为代表。

2.2.6 农事体验。以太原周边小农家乐为代表。

2.2.7 产业基地。以晋阳湖生态园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在农业用地上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而又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从投入模式来看,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一种是家庭和家族投入型,以农民自我投入、自主经营为主;

另一种是外地资本注入型,即从旅游目的地以外的客商注入资本进行经营的农家乐。

2.3 太原农业观光规划中游客兴趣点的调查为进一步分析游客对个太原市农业观光园建筑规划现状的满意程度,从而验证农业观光园对游客的吸引力确实与设计有关系,所以选用了民俗风情、生态文化、景区依托三类选取了总体印象、功能设置、环境设施、建筑造型、水景设施、外部引导线、入口、内部游览线、栽培作物、饲养动物、气味等十一个设计要素作为参数做了调查(图1)。

从上图分析,并根据调查感受及访谈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3.1 生态文化的各单项指标高,且稳定,最受游客欢迎。

2.3.2 景区依托由于位于自然风景区内,迎合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比较受欢迎。但其入口设置需加强。

2.3.3 民俗风情基本指标都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

2.3.4 生态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这说明精心设计农园经管确实能大大增强农园的观光效益。

2.3.5 调查统计说明,多数游客认为水景设施(82.5%)、饲养动物(68.4%)和栽培作物(65.1%)是农园最吸引人的景观。因此,重视这三方面景观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可大大提高农园景观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

3太原市观光农业建筑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观光农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如果政府加以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一方农民致富。面对太原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太原观光农业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

3.1 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工作,明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将观光农业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应密切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做好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各区域观光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同时还应优化观光农业旅游与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整合,完善旅游环境,实现观光农业旅游的生态良性循环,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

3.2 重视从业者素质,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太原观光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总体上服务意识淡薄,应增强其整体素质。可以强化服务规范培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培养市场意识,旅游意识,同时促进旅游交流,借鉴先进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服务水平。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不断改善园区中基础设施(通讯、供水、供电)建设,还应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环保设施,消防设施等,特别是安全设施的完善,最大程度上做到“以人为本”。

目前,太原观光农业建设基本由本地资金组成,从而建设力量较为薄弱,应在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扩大规模,增强太原观光农业的规模效应。

3.4 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丰富内涵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开发特色产品,突出地方特色,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

3.5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阶层,突出不同的吸引重点。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保印.21世纪的生态农业模式农业观光园[J].河南技术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02.

[2]俞菊生,张占耕,白尔锢.“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一日本都市农业理论考[J].上海农业学报,1998,14,(2):79-84.

第7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休闲游憩成为越来越多寻常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游憩体系中,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异军突起,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内涵,博得了越来越多游旅游者的青睐,休闲观光农业开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休闲观光农业属于农业,但又不是纯粹的农业,而是一种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休闲观光农业和一般农业相互贯通的一面。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一般常规农业所不具有的休闲功能,这就是休闲观光农业与一般农业相互区别之所在。

1、在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1、休闲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休闲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1.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1.3、休闲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2、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开发深度不够。大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赏花、采果、休闲等项目吸引游客,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

2.2、休闲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知识含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2.3、农家乐无序发展,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的发展起步早,但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任由发展,使得大多数农家乐设施设备简易、经营内容雷同,品位不够高,彼此竞争激烈,使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

2.4、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近年来,虽然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开始生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其生产也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3、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三项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携手发展,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发展新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3.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规划起点要高,内涵要深,突出特色与个性化相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特别是要与农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同时要坚持以农为本(即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3.3、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吸引城市居民走出楼房峡谷、水泥森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要教育规划范围内的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才能吸引都市游客纷至沓来。禁止在规划区内开山采石和发展有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二是要保护文物古迹。乡村旅游规划区内的古建筑和旅游景观,许多是不能再生的,也是无法复制的。规划区内禁止农民修建与原有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物。三是要保护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最大看点和卖点,失去了民俗风情就失去了市场。不能片面地认为民间歌舞、游戏、民间技艺、婚丧嫁娶是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正是因为它具有类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反映的真实性才深深地吸引了都市游客。

3.4、开拓创新、寻求差异。现代休闲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

参考文献:

[1]严力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经验与问题[J].新农村,2006(12).

[2]黄志刚.裘纪言.正确引导、科学规划、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7,(02).

[5]张建宏.浅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07,(03).

[6]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

第8篇

1宁波市的资源条件

宁波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靠四明山,东临东海,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海港旅游城市。宁波市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拥有海洋、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此外宁波农耕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名人遗迹等人文景观众多。

2宁波观光农业现状

宁波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该市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宁波的观光农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类型多样,规模较大,各具特色。据统计,2010年规模较大具有特色的综合型的农业观光休闲场所宁波就有60多家,国家农业示范点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30多个。如奉化滕头村,鄞州天宫庄园,余姚四季山庄、慈溪大桥生态农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北的都市农业园区,奉化向阳海岸,北仑的梅岗渔村,余姚的牟山湖休闲农庄,奉化的商量岗度假村,象山的象山民俗文化村,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其它规模较小、类型单一的休闲观光点更是不计其数。全市2010年观光农业接待游客达到905.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同比前2a分别增长39.8%和40.4%[3]。

2.1宁波观光农业优势

2.1.1类型多样,项目丰富,规模较大

宁波具有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拥有海洋、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与丰厚的人文资源,这造就了类型多样的宁波观光农业。在山区,进行攀登,采茶,果树采摘等相关项目开发,如三勒白茶源;平原地区,建设了大型都市农业园、具有教育意义的绿色学校等等,如宁波都市农业园;临近海洋与河流湖泊的地区,则利用优势开发垂钓、养殖、湖海遨游等等相关特色项目,如奉化的向阳海岸、象山的北黄金海岸、牟山湖休闲农庄等;具有良好森林资源的地区,围绕回归自然、认识自然、领略自然风光、享受森林浴等进行深度开发,如商量岗度假村、四明山森林公园等;而湿地区域,主要是欣赏湿地风貌、认识湿地植被、了解湿地功能等。由于宁波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往往交叉重叠在一起,这不仅使得宁波观光农业的类型多样,而且各观光农业场所中依附周边各种资源条件所设置的休闲项目更是多样化。如双峰山森林公园、四明山森林公园等,即具有山区优势又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回归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放松精神的同时,进行攀登、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更在游览与活动中获得对大自然的认知。而同样具有森林优势的天童森林公园,由于紧邻天童寺,使得天童森林之旅更具悠远的人文情怀。宁波观光农业的大规模体现在二方面,一是投资规模大而产生的综合型观光农业,二是观光农业的村镇化趋势加强。前者如鄞州天宫庄园、慈溪大桥生态农庄、四季山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市农业园区等等。近年来,以村镇为单位的观光农业逐渐取代以农户为单位的观光农业,使得宁波观光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与慈溪横河镇大山村等。

2.1.2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邻近城市

宁波所建设的各类观光农业项目大都邻近城市,往往距市区1~2h的车程,即具有区位优势又具有资源优势,主要以城市居民与外地旅游者为市场。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这些休闲项目的设置往往是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旅游者在休闲观光的同时可以体验特色农业生产的魅力,这不仅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科技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明程度。

2.2宁波观光农业存在的不足

2.2.1模式单一,缺乏新颖性

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消费动机主要为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要、怀旧的需要和复合型需要[4]。据调查,宁波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点200多个,但这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却多以参观、餐饮、采摘、垂钓等简单的形式为主[5],这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导致景点的同质化———不论在海边、山区还是平原地区,游客所能体会与参与的大都为务农与采摘等单调模式。以宁波市2个规模较大的观光农业场所鄞州天宫庄园与慈溪大桥生态农庄为例,这2处农业休闲场所在景点与项目设置大同小异,都以农业观光、餐饮、垂钓、采摘以及水上冲关等项目为主。而宁波市其它规模较小的观光点的项目设置多不外乎于此。除此之外,宁波所拥有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与长期积淀、传承的保存较完整的乡村人文资源并没有得到充足、有效地开发。

2.2.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观光农业的最大对象是农业和农村,乡村性是观光农业吸引力的核心,然而,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经营者对于观光农业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对传统文化恢复、挖掘和发扬的意识,出现“边开发边破坏”的现象。同时,许多乡村旅游地的建设严重地出现了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倾向,导致乡村旅游地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或者非城非乡,不仅极大地破坏了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同时也破坏了乡村文化根存的沃土,削弱了观光农业旅游的魅力[6]。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的乡村旅游往往只是建立在已有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基础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构成了威胁。而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与不合理地开发,极大地破坏了乡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使得乡村的质朴特色难以保存[7]。#p#分页标题#e#

2.2.3基础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总体来说,宁波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场所基本上不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硬件设施,而且有些地点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如天宫庄园与大桥生态农庄等观光点。但在旅游旺季即使规模较大的观光旅游点其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仍旧会供不应求,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农业观光场所的基础配套设施更是有待加强。不仅如此,宁波市观光农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以餐饮为例,根据调研结果,宁波市大多观光农业点在餐饮方面不仅特色不强,而且服务质量与品质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宁波观光农业的质量与整体发展。

2.2.4淡旺季特征明显

由于农业生产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以及社会生活规律,使得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淡旺季对比鲜明。旺季客源过于集中,淡季客源稀少,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以鄞州天宫庄园为例,节假日参观游玩人数集中,旅游接待设施供不应求,非节假日期间,旅游接待人数甚至出现每天不超过5~10人的现象。

2.2.5缺乏相关服务人才

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大多为附近农民,对于专业知识、服务意识与管理运营机制理解不甚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观光农业园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引进一些相近专业人员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开发等人员进入管理层,但这类专业人员对于新兴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的各项目的设置与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仍旧缺乏宏观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宁波市观光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9篇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教育农园 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较有代表性。

而森林公园以及民俗观光村亦属5种观光农业之中。

20世纪90年代,我国观光旅游农业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座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10亿多元。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我国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表明,近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这说明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能有充分的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