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德育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德育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德育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情操;导向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陶冶情操功能

如果从空间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形或者有形的环境。例如,笔者任教的学校,一走进学校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条旁边栽满松树的大道,在大道的旁边有关我校师生活动和学习的照片以及各种教学活动通知。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就可以看见我校的几座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一大块奇石,石头上雕刻着“读书明理,立志成才”的八字校训。只要学生走出教室的大门,立刻就能看到这八个大字。时刻提醒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除此之外,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栽有各种花草,四季常绿。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时刻都能体验到绿的新意。当学生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其内心深处无不充满着安静、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时刻感受德育的力量。

二、激励情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激励情感的功能。例如,我校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些绘画、演讲以及书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我校在每学期还开展一次“德育报告会”,要求全体师生推选出代表来介绍我校在这一学期内所发生的好人好事。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励更多的师生去积极做好事,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三、价值导向功能

当前,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致使他们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例如,部分中学生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大脑中产生了弃学从商的想法,拜金思想充斥着大脑。比如,在我们学校就有部分学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学生把可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我们的中学应该在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基础上,配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在

课堂教学中无形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方面的校园活动。

四、规范约束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具体可以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两种形式。何谓软约束呢?软约束主要是指通过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守则》进行认真学习等等。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功能。让师生在这种软硬兼施的校园文化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比如,以前我校经常有学生迟到。基于此种情况,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学生在上课之前十分钟必须要赶到学校。到了规定时间如果不到校的话就会锁门。任何人在关门之后都不可以再进入校门。而且迟到的学生家长还会受到校方的约谈。自从这样的制度颁发之后,学生迟到的情况有效得到了控制。

五、批判吸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严格来说就是对社会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的文化形成,即对社会积极文化进行吸收摄取,对社会不良或消极文化进行批判剔除。这种中学校园文化一旦确定之后,其他的社会文化很难侵入其内。无可厚非的是,在当前的中学校园之内,很多学生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但是,在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中学生很快便会受到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对不良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吸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六、凝聚向心功能

一个优秀的中学校园文化就像是一个磁场,可以把校园内的全体师生有效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在整个校园内产生一种凝聚向心力。例如,仙桃市的仙源学校从创办之初的198名学生到目前的3000多名学生,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其自身的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依靠的正是其优秀的校园文化。仙源学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下工夫。选择以孝雅文化为载体,在学校中大范围地推行雅行和孝行教育。融合班会、校会、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等各个方面。这种充满德育气息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随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多学生随之在学习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凝聚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仙源学校的这种做法对很多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中学应该打造和建设出更多充满凝聚力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品德 教育 爱国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94-01

问题的形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在这时形成,也是接受力,可塑性最佳时期,厚德载物,德乃载物之车,车愈大愈能载物,学生要立学必先立志,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修德。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才会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从而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持久的毅力,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为一生奠定厚重的道德基础,因此显得尤为必要重要。但由于社会,民众高度关注高考,上级部门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的成败,以高考成绩奖励老师的得与失,家长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于是乎,老师只好拚命逼学生拼命学习,千方百计提高成绩,绞尽脑汁增加分数,竭尽全力考入大学名校。学生在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品德修养,道德建设。这真是“舍本求末”,误国误己。后果堪忧。

问题的后果

人一旦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便失去了行为准则与做人的基本规则,如无舵之船,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禁不住各种腐朽思想及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诱惑。船顺风时尚可,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放弃学业。怕苦怕累,唯我独尊,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现象一:一女生上初中时,每次考试第一,获得过无数掌声与鲜花。升入高中依然非常优秀,但有一次考成第二,这女孩竟无法承受跳楼自杀了。

现象二:高考一结束,书被撕得粉碎纸片乱飞,然后聚众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偷盗。

现象三:回到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报恩于父母,反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不听父母忠告,反嫌唠叨,大发脾气。使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生活艰难,父母辛劳。反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父母只能忍气吞声,还得“保障供给”。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是先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书?还是先教书把学生送入大学完成任务才与人?高考落榜的学生又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显然,品德修养与学做真人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培养呢?

问题的解决

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意义等问题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以及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已有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武装,自我教育磨练,从而开发人类自身的心智资源,换起人的理性与良知,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升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道德修养以提升人的价值意义,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平凡的人能够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激励人们事业学业上的成功,成为各方面的精英。这就需本人时时警惕激励自己,时时磨练善待自己,使人的思想,精神得到过滤,净化与升华,使人的心灵更加纯洁,高远,生命更加充实有活力。所以,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外力,创造条件,洗涤灵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修身养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切实加强道德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时时处处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诚于心,守信于人”的优秀品质,“仁者爱人,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要求学生从生活小节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遵守基本的做人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守住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第二,以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的,优秀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著、故事、人物为素材,大力宣讲,帮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学习屈原,林则徐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岳飞“笑餐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忠肝义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民族大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愈坚的顽强毅力,拼博精神。革命先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还有今年在高考途中,江西宜春两名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不顾高考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以及各级部门树立的“道德摸范”们的典型事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应大力加强和高度重视,注重宣传,正面引导。学校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分清真善美,学会做真人。用 正能量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习惯。学校要大力表彰奖励品质优秀的学生,树立典型;对他们“特招”或“保送”。

第四,多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实践,劳动锻炼,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堪大任。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父母之不易,家庭之温暖,社会之关爱。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粒粒皆辛苦”。 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热爱人民,孝敬父母。

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广大教师做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劳动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韩俞《师说》

第3篇

关键词:年级负责制年级德育管理网络参与管理的原则全员育德的理念课程育德的方略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据此,德育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中学深入推进“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趋势。为达成此目标,就必须提升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以年级为载体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1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

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2.2.4学校一家长学校一学生家长

第4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德育建设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03-01

一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当代中学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之心应是与生俱来的,乌鸦反哺是感恩、羔羊跪乳是感恩,兽犹如此,人则更应懂得心存感恩。感恩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人类情感的表达、流露是一个人德育品质建设的基础。感恩之情源于人的内心,但后天的引导教育却极为重要。目前,受家庭教育、社会等因素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情感受到较大影响,以至于一些学生的感恩情感缺失,或难以发挥。一方面,现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呵护下较少经历挫折、习惯了家人的守护和关爱,养成了独立能力差、喜欢攀比、贪图享乐等不良性格,还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在意对他人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受社会因素影响,一些学生生活奢侈、盲目,情感空虚、偏执,只知索取,不懂感恩。此外,受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等影响,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导致了学生德智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步。

2.感恩教育与德育教育建设的思考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通过激发、培养学生内心友爱、友善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同时,通过感恩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心怀感激,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大自然等,使学生在感恩中学会爱生命、爱生活、爱社会、爱他人,通过爱的表达与传递,提升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心存善念,善是高尚道德品质的根源,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懂情、有情、有爱,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影响自己、约束自己,实现自身品德的提高并有所增益。总之,感恩教育是广义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建设的基本切入点,通过感恩教育积极意义的发挥,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为学校德育教育打开方便之门,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二 感恩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有效实施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首先,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进而心存感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通过感恩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总之,感恩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三 结束语

德育教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中学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感恩教育,优化中学德育教育环境,有效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增进学生品质中的真、善、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建设祖国的最终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姜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J].科技,2013(9):49~50

[2]黎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3):89

第5篇

关键词: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德育建设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相处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早恋、迷恋网吧等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老师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00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2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在“回答您给孩子买玩具、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每月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一项中,每月200元以上的占23.4%,在回答“您给孩子买书、学习资料、学习类文具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中,每月不足50元的占47.2%。

二、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100%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100%的家长认为“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您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项中,“很了解”的占14.7%,“基本了解”的占47.9%。“不了解”的占37.4%;在“您对孩子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调查中,有37.7%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常常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或“太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在“您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爱好特长”中,30.2%的家长“不太了解”。

三、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

调查中,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态度不一致而经常争吵的有34.3%;父母与父辈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一致的有21.9%,其中认为老人太娇惯孩子的占49.7%;有18.4%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有一定计划,但也有53.9%的家长只有孩子出现问题才对其进行教育。

四、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57.6%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烦躁、闹脾气的原因,77.2%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保健食品或营养品,68.7%的家长准确知道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的一支主力军。但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除了对自己孩子成绩问长问短之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认知很少,因此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我想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们渗透相关教育知识,最起码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毒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第6篇

一、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改变教师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不应是一个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单单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建设。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要精心设计,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取有效的教法步骤,巧妙地、恰当地把知识技能德育教育传授给学生。如做队列练习时,比较枯燥乏味,可教学生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立正”、“向右看齐”、“左右转化”等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同时培养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习惯。再如铅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劲头不足,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上一个或多个标志物,并画上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有能力炸灭鬼子兵,如投球不过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奖励”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兴趣盎然,全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达到了体育课的目的,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障碍跑课上,创编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草地”、“铁索桥”、“水池”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等活动,全身心投入到锻炼中,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当时革命战士们的拼搏精神,从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重点在课堂教学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组织做一些队列队形练习时,经常要学生做到“快、静、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有关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学习,站队要又快又静。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如教体操动作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国家体操队优秀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动作,课余挤时间练习。中长跑练习时,可以给学生讲“马家军”的事迹,鼓励学生发扬坚持不懈,竞争进取,勇敢坚毅的集体精神。游戏教学中也能渗透德育,“爬雪山,过草地”时可以引导同学们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如在跳山羊,翻越障碍等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老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一来,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应在“寓教于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要做到“寓教于乐”

第7篇

【关键词】加强;德育教育;思考

思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在同龄人中被称为“问题学生”:求知欲弱,自制力差,意志薄弱,有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非观念模糊,自卑感强。加上对所选专业的不了解,对将来就业有种茫然感。这些成了他们顺利学习的心理障碍。也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积极挖掘和拓宽德育工作的思路,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面对已经有了自我选择意识的中职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完善的思想品德。

1 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职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在现阶段的思想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确引导,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只有对真假、善恶、美丑、荣辱、正义和非正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评价能力。由于受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专业缺乏真正的了解,才使他们有了自卑感。因此,在中职生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采取课堂学习、专业辅导、家庭配合、社会帮助等形式,从教学内容、活动实践、娱乐休闲等方面,全方位的对中职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等内容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目标和使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

2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其一,关键要有一支业务过硬,适应21世纪要求的品德优良、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丰富学识,而且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明行为、生活作风、开拓创新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其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对学生做到“爱心、诚心、耐心”的“三心教育”,消除学生的厌倦、敌对情绪,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舍得投入,在师资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如组织业务进修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外出参观学习等;要建立德育工作激励机制,如设立德育工作奖等,以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聪明才智。

3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有所长的信心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职业学校,造成学生目标定位不科学。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重新审视自己。学校还应当给学生讲清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的地位,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的信心。最后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本专业及人才需求特点,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4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

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由于网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信息传递迅速,图文并茂,集知识与娱乐为一体,这对思维活跃、渴求新知、兴趣广泛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很容易使他们沉溺其中。如果学校德育教育能够重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教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既能够充分占领中职生的教育时空,又能够使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育,既可把网络作为德育的辅助工具,又可开设网上德育课程,让学生在网上消遣娱乐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同时应提高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网络的特点,了解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能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5 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第8篇

中学校园文化在内容属性上包括教育文化、德育文化和素质文化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内容范围上各有侧重,互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正确把握中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功能外延。

一、教学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基础,用制度建设传承教学文化

中学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既是基础知识传承的基地,也是素质人才创造的高地。因此,教学文化既包括追求知识、勇于探索、提倡创新的科学精神,也包括追求个性、兼容并包、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制度是学校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和集中体现,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实践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坚持规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教学文化以制度为载体引导中学建设,必须体现规范性和导向性。我们既要善于把好的教学传统、工作思路等归纳总结,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教学文化的良性发展。我们还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把真正经过师生教学、实践检验、切实可行、长期管用的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制度,用正确的导向、完善的体系来依法办学。

(二)坚持沿继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学教育层次大、内容广、期望高等特点,教学文化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中学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沉淀,必须保持一定的沿继性。因此,要发挥制度建设在中学校园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用具有稳定性、沿继性的制度将师生的教学理念思路内化到学校建设的进程中。

(三)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因此,不论是精神引导,还是制度规范,最终要转化为广大教师、学生的科学行动和实践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把学校制度建设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到教学建设上来,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发展,推动学校在教学文化上科学发展。

二、德育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用环境建设融汇德育文化

中学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建设是学校的“形”,德育文化是学校的“神”。环境建设是德育文化的载体和支撑,而德育文化又可以促进和带动环境建设,形成和谐、安全、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在建设规划上,要突出人文性。

优秀的中学都有优美的环境和突出的人文。中学环境建设面临着资金少,周期长的问题,如果脱离历史和实际盲目建设,就会出现乱而无神,杂而不精的现象。因此,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贯彻建校园、为师生的导向,注重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在总体布局中体现办学理念,在细节建设中加入精神元素。

(二)在内容设施上,要体现功能性。

培育和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必须构筑起“教育引导、心理启示、环境熏陶、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因此,中学环境建设既要发挥教育熏陶、实践创新的功能,又要注意健康身体和心理锤炼的功能。例如,在中学校园网络建设中,不能简单照搬地方网络重娱乐休闲功能、轻教育学习功能的建设模式,突出教学文化内涵,增加富于教育性、专业性的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上,要大力扶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组织参与上,要注重群众性。

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参与者。因此,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群众性,突出师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校园环境建设的通用功能和普遍教育作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三、素质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伸延,用学科建设引领素质文化

学科建设是中学发展的根本,也是素质文化的龙头。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中学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科建设之中,把不同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作用,突出中学素质文化。

(一)正确认识学科建设在素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素质文化建设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这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科建设作为有效衔接校园文化与素质文化的桥梁,每个学科的学习都是学生必经之路,在共学中找到爱好、在比较中找到强弱。

(二)积极发挥师生教学在素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素质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领导要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素质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科教育的延伸和渗透,把握学科教学的阶段、特点、规律,推动中学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结合我校重点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工作为重心,坚持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参观德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能够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祖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为祖国之振兴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签订协议:

与**村委会、**牧香园养殖场、**镇敬老院、飞机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三、活动内容

1、与**村联系,定期在街道开展卫生清理、植绿护绿。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搞好文明宣传,帮助村民做好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

2、组织学生到**镇牧香园养殖场参观劳动,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能够学习在课堂上了解不到、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3、与飞机场联系,深入飞机场的工作区及生活区进行参观,了解飞机结构特点,知道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为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优良品德,组织学生到**村敬老院开展尊老献爱心活动,为老人们做一些实事,发挥自身的文艺特长,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5、组织同学开展“走进农村,感悟农村”体验活动同学们参加田间劳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将来走向社会,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农民的辛苦,衣食之来之不易,更加珍视父母之劳动,珍惜读书机会。

四、注意事项

1、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2、依据《德育大纲》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班主任主要工作之一,使班主任认识到实践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活动的实施好坏作为班主任年终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说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求得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

3、社会实践活动安排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重视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活动。

4、每次活动都精心组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进集体主义观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及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培养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5、每次活动与安全教育,纪律教育相结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