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4: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 创新 瓶颈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关键词 冷凉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97-02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境内气候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冬长春旱,夏短秋雨。海拔1 720~2 942 m,年平均气温5.3 ℃,无霜期124 d,降水量550 mm左右。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环境无污染等自然优势,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设施蔬菜,建核心基地,兴特色蔬菜,创知名品牌,增产业效益”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渝河、甘渭河流域蔬菜产业带,通过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冷凉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不足2 666.67 hm2,2012年以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联财联财、恒光、赵楼,神林庞庄、辛平、双村,沙塘清泉,温堡吴川,观庄姚套,城关星火等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 466.67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 666.67 hm2,露地蔬菜面积1 800 hm2,总产量22.9万t,总产值3 083.2万元,实现了面积、产量、效益三增加的目标。
1.2 扶持政策得到加强,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 “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蔬菜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对现代农业基地生产所需种苗按成本价格的30%予以补贴;对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政府按实际建成的日光温室数量,给予建设成本60%的补贴,对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进行以奖代补政策,同时对第1年的土地租赁费予以补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冷凉蔬菜产业建设。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发展沙塘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神林双村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城关星火、沙塘十八里供港蔬菜基地等蔬菜生产园区(基地)6个,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隆德县蔬菜市场供应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近年来,含竺花卉果蔬合作社、加记(中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兰州介实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订单农业方式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及产、销一体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隆德县蔬菜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1]。健全县、乡蔬菜科技推广网络,特别是蔬菜生产重点乡镇要建立一批蔬菜技术员和蔬菜示范户;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知识的更新培训,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素质,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2]。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用水供应不及时
部分园区、基地水利配套设施不齐全,水源不足,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用水,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
2.2 经营管理措施不善
部分投资者管理理念落后,缺乏配套资金,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造成产量低,效益不高。
2.3 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
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没有建立快捷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平台,盲目生产,产地批发市场管理滞后,不能及时销售,产业发展不稳定[3]。
2.4 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
3 对策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县乡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各乡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共同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2 创新模式,促进辐射带动
充分发挥蔬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科技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5]。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承包和成立合作社,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共赢合作体。通过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园周边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效应。
3.3 强化科技,提高经营水平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其传统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进驻园区或基地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
3.4 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扶持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企业落地建设,鼓励农户广泛参与,为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捆绑整合农牧、林业、科技、水利、扶贫及农发办等项目资金,加大补贴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日光温室等设施作为抵押,协调农行、信用社等农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和种植大户贷款,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对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和流通销售组织给予相应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补助[6]。
3.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喜凉蔬菜知名度
通过以“六盘馨”商标为品牌的隆德喜凉蔬菜,打开粤港蔬菜市场,名牌带动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7-9]。
4 参考文献
[1] 李斌.甘肃榆中县冷凉型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54-57.
[2] 张志斌.我国夏秋冷凉蔬菜的发展[J].中国蔬菜,2012(15):4-6.
[3] 郝玉莲.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22,29.
[4] 蒋学勤.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6(3):43-44.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科学技术局.原州区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N].中国特产报,2011-09-28(A04).
[6] 张明丽,魏兴国.寻甸县夏秋高山冷凉蔬菜发展前景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2008(S3):36-37.
[7] 秦小军,李孝仁.宁夏南部高山区冷凉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5-16.
>>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浅议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现状及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郑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机制研究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分析 黄冈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思考 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综述 龙岩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研究 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探索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3]陈年友,吴恒斌,秦建英. 黄冈市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 我国粮食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5]李祖民.地理标志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农业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云南景谷;永平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镇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方向,北与临沧市隔江相望,澜沧江从永平镇与临沧市交界穿过。全镇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农业人口60 510人;国土面积1 465.66 km2,耕地面积为9 566.67 hm2;境内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气温20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库、坝塘66个,设计蓄水量5 527万m3;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 730元。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实现总产量1.8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实现总产量3.4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 hm2,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其中投产1 640 hm2,产量0.22万t,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禽类存栏372 345只(羽)、出栏571 168只(羽)。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产量0.88万t,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因降水分布不均匀,库塘蓄水不足,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产业多、杂,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糖价低,成本偏高,造成企业亏损,蔗款支付不及时,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质量参差不一,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区);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引导与监管并举,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以“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业无序竞争,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加强复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 参考文献
[1] 易小艳,陈星余,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3(9):66-69.
[2] 彭强,乔春妮,唐新汉,等.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62-164.
关键词:柳山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柳山湖镇位于赤壁市西北部陆水河与长江交汇处,东连赤壁、西接三国赤壁、北与嘉鱼毗邻、西北与洪湖隔江相望,距赤壁城区45公里。柳山湖镇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为低山丘陵与长江冲积平原交汇过渡地带,是三峡试验坝――中央直属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镇,是湖北省最早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镇。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近5年来,镇政府筹集9000万元资金建设和改造四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程。第一,农业水利实施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兴修了东、西、南、北、主干渠五大水利主渠道27公里,支线渠59.7公里;建成抗旱机泵站38处,新建22千瓦排灌泵站1处在全镇形成“排灌无死角”的生产条件。第二,土地整治成效明显。土地平整项目投资3155.76万元,完成腊里山1200亩稻田改造,已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第三,道路建设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整田间“井”字公路87公里,硬化环镇公路30公里,全面实现了环镇公路村村通。
(二)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3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95亿元,比2010年的2.28亿元增加0.67亿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8568元,比2010年的5810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
(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两改一推一转”,目前已逐步建成了16000亩的优质稻基地、6000亩优质棉花基地、4000亩速生林基地和2000亩低湖田改养龙虾和湖泊实施无公害网箱养鳝水产养殖基地四大种养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使种植的柳山大米、棉花远近闻名,网箱养殖的无公害鳝鱼已进入上海市场,远销日本。
(四)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是实施市区共建、城乡对接,每年对口帮扶项目达50个、资金近8000万元。二是引进企业资金。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基础上,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赤壁坤元农业、成都绿态果业、咸宁果香园有机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立多家农业产业合作社,有力地支持了全镇现代农业建设,吸纳近500―800农业劳动力就业。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一)产业发展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柳山湖镇地处鄂东南,东连楚赣、西接巴渝、北抵长江、南及潇湘,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柳山湖位于陆水河以西与三国古战场赤壁毗邻,给柳山湖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
2、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种植业及水产业资源丰富。区域内24139亩耕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旱地平坦适宜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松柏湖3000亩水面及数量众多的内河水塘、湖泊、低湖田,适宜种植水生蔬菜,开展大规模网箱养鳝、龙虾等名优水产。
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山湖镇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果蔬、水稻、水产和棉花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它们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下难以从整体上改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条件。水利、主排灌渠与农村土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排灌设施老化失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柳山湖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优势特色高效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农产品商贸流通发展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3、生产要素匮乏。目前虽然拥有农业资源要素低廉的相对优势,但高素质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缺劳和农民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问题影响优势产业健康发展。资金匮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企业少,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现状,都是由于生产要素匮乏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多年来,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经济比较落后,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柳山湖镇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但总体上,产业发展仍是一种粗放型、内向型增长方式,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制约着柳山湖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重点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的具有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产品和产业的升级。其一,培育和扶持一批能带动本地农业结构调整、连接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广大农户关系紧密,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其二,加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其三,通过推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村”等模式,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共同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二)加强推广宣传。通过组织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宣传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广大农民享受知情权。在重点产业项目在所涉及的村、组树立宣传牌,广泛宣传项目的具体内容、进展情况,逐步提高社会经济效应。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集群品牌建设,增强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信息服务。全面优化果蔬、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运作机制,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不断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引导和支持,重点扶持品牌龙头企业和特色合作社组织。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政府部门项目资金,统筹规划,将资金向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倾斜集中使用。以政策和资金投入为保障,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一是抓住当前省、市关注柳山湖镇,支持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争取省移民、发改委、农业等部门资金支持。二是要制定土地使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定,吸引外企业投资入驻,为重点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投入保障。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招纳懂行的精英、能人,组建一支专业营销队伍,推动营销队伍的建立和壮大,提升营销能力,营销人员要随时深入市场,了解行情,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情况、包装信息等等,指导农户按需生产。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定期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带头人和养殖、运销大户进行业务培训。(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德功、安永景、张超、向滋宜.贵港乡镇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与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5-02
近年来,海门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农村生产关系的切入点,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效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张,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断显现,为海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以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显著标志的高效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访户、外出考察等形式,旨在摸清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先进经验,找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下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高效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高效农业在项目带动中加速推进,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连续5年获“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1高效农业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4.2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0.28%,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1.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88%;钢架大棚面积0.65万hm2,同比增长13.95%。高效设施农业占比保持全省先进。
1.2设施农业快速推进
2011年全市新(扩)建农业园区121个,其中种植业园区51个,畜牧业园区38个,水产业园区15个,休闲农业园区17个。其中,新建百亩以上连栋大棚园区8个;百亩以上单体钢架大棚园区12个。官公岛、沿江片区、通东片区和三厂临江片区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跻身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全国蔬菜标准园行列。
1.3规模养殖再创新高
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2.46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88.83%;家禽饲养量1 750万只,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7.23%和92.75%;山羊饲养量176万只,新增千头羊场6个,成立了省内首家、全国一流的海门市山羊研发中心,为海门市山羊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增高效规模渔业面积533.33 hm2,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66.67 hm2,水产品总量达到8.2万t。
1.4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海门市已形成了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3个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特粮特经、果品苗木、优质家禽、优质水产4个超5亿元的优势产业。以三方、开泰、东方雁等为代表的羊肉加工企业拉长了山羊业的产业链;以中宝、东绿、顺星为代表的“四青作物”速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t以上,拉动了“四青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主要做法
2.1政策扶持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自2007年以来,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门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的扶持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予以税收优惠、农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励,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农业产业发展主体进行产业基地、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外向农业、设施园艺、高效农业园区、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高效设施水产园区、农机具购置等予以财政扶持,吸引各类能人主动投身现代高效农业。
2.2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结合当地种养情况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切实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力度,在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水产等高效规模和配套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通过创新应用新模式,促进了农业园区高效化。
2.3质量农业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进入21世纪,海门市把发展质量农业作为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切实抓好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实施农药残留周检制、公示制、通报制、溯源制等,确保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禁止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成了全省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生态农业县。以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并以蔬菜、西甜瓜、海门山羊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4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非常重视品牌农业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海门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海蜜牌甜瓜、绿庭牌鸡蛋、海盛牌猪肉等被评为江苏名牌农产品,东方雁牌羊肉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门市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地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成效持续增收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农业有效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种养结构与经营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长效考评机制不健全,补贴对象与标准不科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制约海门市现代农业的升级[1-2]。
4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小康水平的迫切要求,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政策扶持;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江西省会昌县近年来注重做好对现代农业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着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会昌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4.61%,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优质稻、脐橙(赣南橘柚)、生猪、烟叶、油茶、葡萄、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西瓜、茶叶、毛竹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粮食米粉加工、果品加工营销、烟叶生产等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烟草公司实行定单农业生产,公司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到2013年底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0个,行业协会15个,连续带动农户3万多户,辐射农户5万多户,有效提高了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二、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会昌县的土地、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开发水平不高。如蔬菜产业,全县居民蔬菜自给率只有35%,蔬菜加工几乎为零,而耕地冬闲田却高达65%,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会昌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目前这一产业刚刚起步,加以引导做大做强,就可以将集旅游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
(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县除了县烟草公司,能给农户提供“定单农业”的龙头企业太少。现有五丰公司米粉加工和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指导服务和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业产业仍处在“生产者怕销不出产品,龙头企业又怕收不到原料”的矛盾之中。
(三)农产品品牌开发明显滞后。全县仅有粮食加工的五丰米粉产品打响了品牌,是省级著名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众多经济作物中,仅有赣南脐橙获得全市通用的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畜牧、水产养殖没有注册过一个商标,也没有一家申报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权威认证。具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会昌酱干也只是靠口口相传,在全国还叫不响品牌。目前,全县的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卖不出好价钱,影响了效益,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实行以后,受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弱,产出率不高。
(五)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过小,人工、化肥、农药等投入大而产出效益低,没有规模效益,影响农户利用自家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租金水平较低,目前每亩租金每年在400元以下,麻州下堡蔬菜基地2013年每亩年租金仅300元(以后每年递增5%,450元封顶)。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流转方面心态不一,大户企业要承租连片土地形成规模种养较难,只能望田(山)兴叹。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大市场,难于发展大产业,土地流转难成为该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产业提升。
(六)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不愿务农,剩下来务农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年青人对务农根本没兴趣,即使在家的务农收入高于外地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懂得农活会做农活的人越来越少,“老人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不仅制约个体发展,也制约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七)行业协会尚未发挥效力。现有的农业合作社和协会还处在培育阶段,总量少,覆盖窄,运作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带动力有限,不能引导社员按需生产、规避风险,没有与入会社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真正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
(八)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是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夹击的弱势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涉农主体都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本身实力有限,政府扶持又杯水车薪,信贷要求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利率较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投入,制约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完善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保护好会昌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整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注重转型升级,对粮食、果业、生猪、烟叶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深。要打造朝阳产业,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把休闲农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要挖掘传统产业,对水产养殖业、特种养殖业科学筹划,精心培育,打造成特色产业。要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区域布局,有所侧重地扶持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旅游食品等产业,让其成为县级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
(二)提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要突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连片集中”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形成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格局。顺畅土地流转,将零星分散的土地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加大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开展“定单农业”建基地,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通过科技示范园建好基地,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三)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水平高、功能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大户,促大户成产业龙头;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增强功能,提高覆盖面和辐射力,帮助其发展成为产业龙头;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推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租赁以及入股等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连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种、养、加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宣传力度,对重点品牌予以扶持,着力打造会昌米粉、会昌酱干和酸枣糕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同时注重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认证、包装标识、质量监管和追溯制度,生产出消费者欢迎、市场放心的农产品。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