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小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4: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小常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小常识

第1篇

1 望子成龙型。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奖励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反之家长则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孩子除了要学好学校的功课,还要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

2 顺其自然型。具体表现为: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父母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而许多祖辈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数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其二、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无论孩子怎么样他都不管,由他去,认为“树大自然直”,管也没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有的对人冷漠、自私、思想封闭,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溺爱包办型。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儿童,孩子们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常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朋友之间的相互友爱,并且自理能力极差。

4 民主平等型。这一类型的父母既不溺爱,也不纵容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做什么事常常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宽容,孩子有了错误能原谅,让孩子改正缺点,不是训斥与责难,而是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亲力亲为,十分注意言传身教。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健康、乐观、开朗,积极上进。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束缚在书本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用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

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许多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起床,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吃饭不挑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自己削铅笔或灌钢笔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做好时间安排等。

2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看见陌生人容易不知所措,对这样的孩子要耐心去引导。另外,穿着要整洁,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无形的资产。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

4 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孩子总是渴望优秀的,但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们必须知道的道理。因此,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通常是比较好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做到不长时间守着电视机及不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用父母的督促、陪伴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生乐观向上、活泼可爱,但也有个别学生不求进取、性格孤僻、对人冷漠,如何消除小学生心理的阴霾,使小学生的心理更健康,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新时期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人的成长会受人生观、性格、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远离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培养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异彩纷呈,受到“追星族”的影响,有的小学生盲目地崇拜明星、学习韩剧,模仿他们认为“潮”的言行,在课余时间讨论:班里哪个女生漂亮、有气质,哪个男生帅气、酷;到高年级,他们由传纸条发展成送花、送礼物、牵手约会等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浅显地追潮、崇拜,没有深思熟虑的理智的感情投入。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和推心置腹的谈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逐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氛围

第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微笑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田最好的方法,具有魔力,可以驱赶学生心理的阴霾,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在学生有点滴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表扬、激励,哪怕是一句、两句,也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享。教师把知识、思想、智慧分享给学生;学生把趣闻、心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通过分享共同获取新知,共同提高;通过分享,师生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感受;通过分享,学生就可以获取教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智慧、人文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身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学生会容易融入社会,能分辨善恶,从而自我调节,远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分享,教师把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健康状态;通过分享,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并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温馨健康的课堂。

第三,要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和活动中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吸引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感情世界也不断丰富,但小学生的情感和成人相比还不够稳定、不够深刻,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教师很容易观察、猜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这张“晴雨表”,及时、有效地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教师要了解尊重孩子,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这个团体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和吸引力,把每个学生带入心理健康的轨道。

三、要努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进入了每个家庭。有的家长沉迷于手机、电脑,对孩子缺少关注,孩子想和父母沟通成为遥不可及的愿望,孩子习惯于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逃学。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发现造成这个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父母除了工作就是沉迷于手机微信、电脑游戏中,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孩子为了让家长陪自己,增加对自己的关注度,于是开始“调皮捣乱”、说脏话、耍脾气,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坏孩子”。我了解情况后,首先,我找孩子谈心,对他逃学离家出走的行为表示理解,减轻其压力。再进行诚恳交谈,努力淡化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我,并愿意向我倾诉他对父母的不满和自己以后的想法。我及时联系了家长,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责任感、使命感强了,教师的心理教育效果才更明显。我经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他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他拉回到班级中,利用班级亲情教育他、感化他。慢慢地,他改掉了逃学的毛病。

第3篇

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有很多,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好途径。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想法。

一、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心身素质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关照好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照自身的心身健康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锻炼。

学习,不能仅仅靠教育局、学校安排的继续教育科目,应付差事地学习。要善于自学,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和疑难困惑的学习。一次,在进修学校所专家讲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竟不知道或者没听说过“皮格马利翁现象”或者“罗森塔尔效应,”难怪我们的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批评、罚站等方法。

欣闻邢台市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将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开展专项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登记证书制度。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自学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报考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希望我的学习和进步会带给我的学生快乐。我坚信学生会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师生共同营造幸福课堂。

二、发掘小学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1.巧妙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环境保障。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在课堂导入方式上,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动画片。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看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阅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再如,上作文课,教师嘴中念念有词:“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擦倒学生我,笑死一头牛。”然后带领学生回味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再发动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情入景,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角色扮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将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角色扮演带来的角色体验能促进学生理解感受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情境、活动中,从而真切体会到课文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角色扮演会促使学生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演出或说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小狮子的情感反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起学生“从小应该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样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3.从心理健康教育技术角度引导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拒绝说教。语文课堂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回避了道德说教的痕迹,使思想教育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稳定性差,容易激动和爆发。他们一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一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理解了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安排学生给同学写谢意卡和歉意卡。对曾经得到的帮助,写谢意卡,对自己冒犯别人的事情,写歉意卡,然后送出卡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4.发动学生自己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换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自行调研、查找、访问、浏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例如,针对目前广告、电视等媒体的谐音字泛滥的情况,学生对滥用谐音广告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发出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倡议。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4篇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坐落在齐梁古城丹阳的西郊练湖河畔,历经13年的办学积淀,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所“四星级示范高中”。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国际标准化塑胶田径场和多功能体艺馆、亭台轩榭、假山雕塑、艺术长廊等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2001年学校获得“镇江市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反映,作为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课程存在,充分发挥着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陶醉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两者是一码事,这说明我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还处于初级阶段。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设体现物质文化的“硬环境”,更要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做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在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的探索。在尊重师生的心理需要和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重视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我校做了以下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专家引领和校本培养相结合。我校每学年都邀请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校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做关于教师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每年下半学期都有专家来校为学生做升学考试心理按摩。我们还培养自己的资源,我校心理教师要出席班主任会议并且一学年要为班主任做两次专题讲座。

2.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关注较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3.有形建设保障沟通。学校加强沟通渠道的有形化建设,建成了“一箱一话一中心”,确保学生的意愿能及时有效地下情上达。“一箱”即意见箱或建议箱。为了方便学生反映情况,我们将在校园内设多个建议箱,学生不管大事小事均可投函,或是向教师提出建议等。“一话”即咨询电话。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反映情况的渠道,我们要利用好咨询电话,还将开通校园咨询热线电话。“一室”即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咨询和专业教师加强辅导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并做好个案记录。辅助教师要给予学生专门的指导,并联系相关教师,进行跟踪服务。

4.开设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不断创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设立不同的成长标杆,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第5篇

本研究的方法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不同层次的八所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各两所)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的1600名学生,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认识、观点、及需求。

研究结果1.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比二本、三本、专科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性保护教育;健康成长;避孕节育;性传播疾病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所选的长沙市八所高校的学生第一次的年龄,以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出的数据来为高校性教育和学生了解性知识提供指导,尽快在高校普及避孕节育和性疾病教育,并提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服务。另一方面,整合优化避孕节育教学内容,强调性节制与避孕节育方法并重,并正确的引导早期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治疗。此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高校学生性教育的内容,性教育包括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能够让学生和高校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从而达到降低不健康的发生率。此次研究的要求是客观实在的了解到高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发放16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有1438份,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解决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关于高校学生对性保护教育的内容了解程度、学生初次的年龄以及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方面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了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本次写作的范围主要围绕高校开展性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予的意见。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现象。身处转型期的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使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在性健康和性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持开放性的态度。但是由于性知识和性教育的缺乏,导致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等,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同时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一)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高校急需开展性保护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心里负担。

婚前、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延是WHO关注性健康教育的三大严肃问题。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最新统计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如此庞大的数量由此出现的避孕节育不当和性传播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性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未婚意外妊娠的机会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性传播疾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有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62.5%)比二本(49.6%)、三本(53.4%)、专科(45.8%)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和网络科技发展,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文化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性成熟的年龄也有所提前。根据本次调查,78%的同学希望能在大学中与异往,其中各层次学生差异较小。没有全面了解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知识,高校学生在以后的交往中存在巨大的隐患。面对严峻的健康问题,学者郑延芳[2]等在关于避孕节育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调查中显示干预组的学生得分为(63.1±15.56)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学生的(59.20±14.83)分,可见适当的教育宣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他们尚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完整的社会经验和稳定理性的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3]”,所以需要高校开展性教育的课程,指导他们正确对待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免费完善的知识。从而达到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性疾病的传播的目的,最终解决学生性知识缺乏带来的困惑。

(二)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参差不齐,比较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联系在一起。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86%学生不知道其所在的高校是否有性教育课程,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性教育课程上不够重视,课程比较单调,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期盼获得的性知识于课程提供的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4]。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性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高校开展的性教育参差不齐,内容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固高校的性教育的方式需要改变。高校性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实施“合作型”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国从古到今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这一接受教育活动的主体则居于次要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自身则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尽管在近几年,我国不断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方式上已经有所变革,学生慢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从“要我学”渐渐演变成“我要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还是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都是一种束缚,也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其中也包括性教育方面。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高校也应该顺应这一时展趋势,适时在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即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出努力。在教学方式上欧美、日韩等国在此方面的有益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上述这些国家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性知识学习方面完全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是配角,并在一些困难的有争议的问题上给予指导,教师在性教育课堂上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每堂课上的性教育课题探讨。这种不同小组学生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直接对话,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学和好知思维,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对其团队合作意识的强化。因此,国外学生在性知识方面明显要高于国内大学生,所以说,性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正确与否。

三、开展“辅导型”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除了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手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性健康教育外,还应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成长。在性教育实践方面。1988年8月,由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提出青春期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里、性道德教育等三方面,各地要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渐推广。鼓励学生参加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站在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性教育知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研究,举办性教育科普展览等活动。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性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高校与学生的互动,检验高校的教育。其健康成长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营造“健康型”校园性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性文化是一个大学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它可以陶冶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精神境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上进心,在健康积极、锐意进取的校园性文化的浸润下,有利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校园性文化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目前,高校性文化比较混乱,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健康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健全和完善校园性文化,引导学生及时正确的接受全面的性教育。现在的性教育应该是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紧密联系,不能单独分开。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从事校园性文化研究相关组织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利用这种校园性文化,作为我们开展性教育的基础。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既能够做性文化活动的“主角”,也能在性文化过程中做“配角”,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大学生可持续的成长俨然已成为校园内不可抵挡的潮流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方方面面都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因此更需要大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大学生群体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而学生健康成长涉及内容多,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为有效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深层次挖掘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社会原因,探寻高度适应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指导老师:王 艳

参考文献:

[1]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47.

[2]郑延芳、冯聪、陈远方、宋婷婷、王敏、魏晟、熊承良、尹平。高校大学生避孕节育知信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中国公共卫生,2012。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尝试;探索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行,行必果”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第7篇

关键词:布迪厄 “场域-惯习”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75-02

1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场域-惯习”理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资本的关系展开讨论。他他提出了发生性结构主义公式:实践=惯习鬃时·场域,来说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布迪厄的观点表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在场域的作用下的活动。下面从“场域”和“惯习”两个概念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1 “场域”

“场域”是指由附带一定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一系列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场域是由各种位置组成的关系网络或关系空间,具有客观性。每个场域是有着自身逻辑效果的运作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自身逻辑发挥作用的界限是每个场域的界限。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包括权力场域、学术场域、经济场域、文学场域等。再次,场域也是一个充满争夺的空间。布迪厄说:“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场域中各种位置占有者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或改善他们的位置,使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大化。

1.2 “惯习”

“惯习”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涉及社会行动者具有的对应于其占居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首先是被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它受场域形塑,是场域的固有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持久的和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具有的历史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作为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如缺乏规范化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理论基础薄弱并与实践相脱离;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从“场域”和“惯习”两个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

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可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所处的位置,该位置运作的资本,及其与位居其他位置的诸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素质教育场域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占据首要资本,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育场域中的“乘数效应”。

然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发生的大环境,而新课改又发生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教育是受到整个社会,整个学校外部环境影响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家长、学生或是学校仍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教育场域中,能有效提高分数的教育则处于该场域的中心位置,其所得到的资本也随之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位置的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样的促进带有一点隐蔽性,评价难,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这样的保证则显得苍白而无力。由于自身对教育场域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导致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处于边缘位置,而其所占有的资本也是有限的。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2.2 心理健康教育“惯习”与“场域”之间的“不合拍”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等具体实施者贯彻和配合。但实施者的“惯习”是长久形成的,是历史的、传统的沉淀和个人观念、态度的综合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科班出身型,即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另一种是半路出家型,即学校的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老师等。学校从这些人员中选取一部分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专业培训,然后将其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中。

第8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06-02

学校安全工作应树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对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能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物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应是我们安全教育管理关注的对象和内容。而在安全教育中解决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已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个体发展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及社会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诱发的。与其成因对应,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如对人生的迷茫、焦虑等引发的厌世轻生等;二是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黄色文化引发的害等;三是学习的问题,如学习失败引发的厌学逃课等;四是与同伴沟通的问题,如交流不畅引发的打架斗殴等;五是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如沟通不畅引发的离家出走等。这五个问题是中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就抓住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对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首先,领导重视,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也不例外。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明白,现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行为不仅有思想、品德、法制纪律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成因。因此,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不要把本是心理健康范畴的问题,上升或转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上来处置。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从源头上,从深层次上杜绝安全隐患。

第9篇

【关键词】 社区;儿童烧伤;健康指导;现场急救

烧伤和烫伤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社区意外伤害,如果在现场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急救,就可以有效的减轻儿童的烧成程度,减少儿童的痛苦。如果所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烧伤加重的状况,甚至会耽误对患儿进行抢救的时机。本文分析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200例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进行了烧伤现场的急救情况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200例,其中女性患儿为65例,男性患儿为135例。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6岁,烧伤面积

1.2 方法 对患者的家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提问的方法进行整理回收,总共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结果分析 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从表1来看,大于90%的家长能够及时的将幼儿脱离热源,大约80%的家长能够在儿童烧伤之后帮助儿童涂膏药并及时的送医院就诊,能够保护患儿创伤表皮的家长数量也占到了66%,但是能够运用冷疗的家长数量却只有23.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烧伤急救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从医院获得。网络和其他方式也是急救知识传播的有力方式。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因为年龄小好奇心较重,很容易在家庭中接触到热源。通过实践分析,烧伤的热源中以热饭菜汤和热水最为普遍。幼儿的皮肤细嫩,且真皮和表皮都比较薄,在发生烧伤烫伤的情况下,同等的热力对于幼儿所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从表1来分析,不能正确的脱离热源的家长占到了9%。年龄较小的幼儿,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时间的接触热源对幼儿的伤害极大。家长在日常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危险的回避,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尽力的远离热源。分析表1可以发现,只有23.5%的家长在发生了烧伤之后能够应用冷疗法,但冷疗法是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对于幼儿的伤害。所以家长应当有意识的从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幼儿烧伤以及急救的相关知识,这样即使是发生了意外,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降低对于幼儿的危害。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主要是从医院获得。所以社区医院应当充分的发挥作用,开展健康教育。当患者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正确处理,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家长的紧张情绪,随后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家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进行纠正,向机长宣传简要的急救知识,如尽快的远离热源,脱去幼儿被热水浸透的义务,保持患儿烧伤皮肤的完整,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要使用剪刀剪开,使用清凉水对创面进行清洗。社区医院还可以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手册,向社区居民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医生则要对烫伤家长做好宣教,及时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患儿回家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就诊。

对家长进行正确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是最大限度较少幼儿烧伤伤害的有效途径,应该在社区医院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烧伤急救知识的宣传和预防烧伤常识的介绍,尽可能保护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 丁建华,何玉霞.健康教育在烧伤植皮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07).

[2] 毛金凤,肖翠勤,肖永芳,许凤莲.石河子地区3002名3-12岁儿童意外烧烫伤伤害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