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4: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科学知识;人文情感

一、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对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本文仅讨论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与内容紧密相联,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归结为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总结为两点,即全面性和灵活性,即指生物学知识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而且要着眼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就这一点来说,它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目标更是生物学科的一个性质特点。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具特色的性质之一。生物隶属于科学领域,而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莫过于不断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及方法,力图改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

4.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对于长久以来学生所学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生物教学内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原理,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搬到课堂上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生物学科知识的性质

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容范围很宽广,相应具备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本文仅对其特殊的性质,即区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做相应的具体阐述。将其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性质,即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

1.生命性。

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生命现象、生命特征、生命规律等内容进行选择,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以适应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将这些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是生物学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其次,生物学科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相关知识;层次上,生物学科由大分子物质、细胞谈起,在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每个角度都为学生开设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从知识类型上讲,生物学科既有简单易懂、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陈述性知识,又有需要动手亲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还有透过现象看的本质、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逻辑性知识。最后,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才可能体会到生物学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这一性质也恰恰体现了课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2.科学性。

这一性质的最大体现就是理念的阐述,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技术和过程来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讲授科学探索这一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生物。在讲到细胞结构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仪器(显微镜)去观察。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在生物课程中参与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便能够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而且,通过生物学科科学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过程,锻炼使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养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这一点性质正是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的映证。

3.实验性。

自然科学是在科学的实验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因此也都具备了实验性。具体来说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首先,实验知识的可操作性。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其次,实验知识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掌握的知识都是主动获取,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知识的全面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实验知识的精神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精神,即严谨态度,屡败屡战意志品质,还有与人相处、共同实验时所必备的合作精神。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学生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亲自栽培绿色植物的实验来体验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一性质也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最佳证明。

4.先进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生物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与生物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一些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预示着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与改革。如在介绍基因时,就要向学生们展示更多的基因技术所带来成果;在讲授人的生殖发育时,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试管婴儿的诞生与发展历史。更多的将现代科技、社会和知识联系起来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也是由课程理念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决定的。

三、结论

综合全文的论述,根据课标所提出教学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学科知识的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的四大性质。而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先熟悉学科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及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马俊丽 史立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29.

[4]林国栋.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8-74.

第2篇

关键词:生物;高考现状;教学对策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省略/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2]2010各省市考试说明解读.http://省略/gkdg_6255/.

第3篇

关键词:模型;实验;复习课

生物学规律复习不是简单的呈现和回忆,而是需要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课中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下面以浙科版必修3“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的复习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模型方法来更好地处理生物学规律复习。

一、生物学规律的复习

(一) 传统复习模式特点及其不足

生物学规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这其中就包括生物学模型。传统的复习往往是“呈现基本模型,回忆相关信息”。如“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的复习,教师往往将能够揭示植物激素作用规律的模型(图1,即教材图1-5)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回忆植物激素作用规律,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这种复习模式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 “为什么”和“怎么样”,如:曲线的走势为什么是先上升后下降;曲线为什么会下降到横坐标轴下方;什么浓度属于“低浓度”,什么浓度又属于“高浓度”;“促进生长”与“抑制生长”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二) 还原实验 再现模型

模型往往是实验结果呈现的一种形式,图1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来呈现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笔者通过还原实验,再现模型,让信息明朗化、简单化。

第一步:利用模型(图1)所反映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横坐标的含义为第一个自变量,即生长素的浓度;两条曲线分别对应根和茎这两种器官,为第二个自变量,即不同的器官。纵坐标的含义反映因变量,即为相应器官的生长情况。

第二步:在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实验过程(双变量实验先控制其中的一个变量,如先对生长素的浓度进行控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进行衔接:若要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自变量应如何控制?然后引导学生理出实验思路:

①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0g/L的琼脂块;

②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6g/L的琼脂块;

③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2g/L的琼脂块;

④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g/L的琼脂块;

⑤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g/L的琼脂块。

相同且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去尖端幼苗的生长情况(通过去尖端幼苗的长度反映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2)。

第四步:从还原的实验中寻找相应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自变量对实验对象因变量的影响,进而从本质上理解模型所蕴含的信息。比如:①②比较说明,去尖端幼苗对10-6g/L的生长素不敏感;①③比较说明,10-2g/L的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具促进生长的作用;①⑤比较说明,10g/L的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①没有添加生长素,幼苗的生长反而比⑤明显)。如此,“曲线的走势为什么是先上升后下降”“曲线为什么会下降到横坐标轴下方”“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另一个自变量――不同的器官,仅需按照上述实验思路进行实验还原即可:把去尖端幼苗换成去尖端根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第五步:回归教材,解读模型(图1),揭示生物学规律。根与茎对生长素有一定的敏感性,较茎而言,更低浓度的生长素就能对根起作用,即根的敏感性大于茎的敏感性。生长素对根与茎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较茎而言,抑制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更低。

二、教学体会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数学模型;种类;价值;应用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物新课程引入数学模型的意义

1.1数学模型是指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或与外界联系的模型。它是真实系统的一种抽象。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课程中应用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生物科学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1.2数学方法的介入,使我们对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学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方法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1.3数学模型的运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生物学上的基本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2、几种常见数学模型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集合图形

首先,集合思想多运用于解决遗传问题的分类处理,例如某个体有两种基因型,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分别处理然后再叠加;再如计算后代两种遗传病的患病概率时也可以用集合思想加以解决。

例: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比例

A.1/8 B.1/16 C.3/16 D..3/8

解题要点:先算出F2代中抗倒伏的概率为1/4,抗病的概率为3/4,然后利用集合思想计算,如图。得出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比例是二者的交集:1/4*3/4=3/16。

其次,集合思想还可以用于表示具有包含关系的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许多生物学概念不好理解、记忆,但巧妙借用集合图形,形像直观,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体液、细胞内液、内环境等等。

例: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中可用包含关系集合形式理清细胞中各种元素的从属关系,理解生物学概念,如图。

利用集合解题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中训练形成的识图能力和方法迁移到生物学科,积极主动地把数学工具运用到生命科学的解决过程中,强化学科联系、学科渗透的能力。

2.2排列组合与概率

排列组合与概率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之一,也是解决多个生物学难点的有效工具,与排列组合和概率思想相结合的生物学问题极多,如:(1) 利用概率论中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解决遗传概率计算(2)利用排列组合思想理解核酸的多样性,密码子数与碱基数的关系,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种类数,蛋白质的多样性等问题。

例: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有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尝试说出蛋白质种类众多的原因。

解题要点:我们把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看成有10个位置,由于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有20种,则第一个位置有20种选择,以此类推,每一个位置都有20种选择,那么就可以有2010种不同的长链。利用排列组合建模把生物学问题数学化,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3数形结合

生物图形与数学曲线相结合是新课程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能力。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用数学图形来表述生物学知识,体现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数学识图能力是解决曲线题、图表题的关键,许多解题信息需要经过图文转换才能获得。因此图形解读非常重要,曲线本质上是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对这类图形的解读重在明确横纵坐标,识别特殊点的含义,分析曲线的走向。

例:(1)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的 期,图一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2)图三中的甲位于图一的 段,位于图二中的 段。(3)就图三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 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 ,该细胞处于 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

解题要点(1)明标:区别图一与图二的纵坐标。(2)识点:图一A点上升的原因是复制,C点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图二C点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单体分离并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3)析线:图一BC段可表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时期,即有丝分裂前、中期,减I前、中、后期,减II前、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减II后、末期。图二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中、后期,这样就不难得出甲图位于图一的DE段,位于图二的BC段。图一和图二的曲线图形虽相同,但坐标不同,所处时期就可能不同。按以上三步解题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数形结合能体现高中新课程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曲线、图表、图解等方式表达内容和意义的能力,并能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用曲线、图表、图解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能力。

2.4函数知识

函数思想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许多数学问题都是函数问题,许多生物学问题也都渗透着函数思想。如:(1)用函数的极值求解食物链各营养级所能得到的能量最大值问题(2)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判断某个生物学变量的变化趋势问题(3)用不等式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问题。

例: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值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为值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

解题要点:结合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不能完全得到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不等式,将生物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抽象转化为形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5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新课程在生物与环境部分与数学模型结合比较紧密,如:(1) 建立数学模型估算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问题(2)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3)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种群数量的增长(J型增长与S型增长)问题。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问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图解后,学生结合已有数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2n, 其中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数。还可要求学生描出多个数值的点用连线法,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将抽象的生物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数学问题,就可把生物学现像或规律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教学中将生物学科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数学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中训练形成的识图能力和方法迁移到生物学科,积极主动地把数学工具运用到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第5篇

1 “关注学生体验”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注重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生物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及学生所获取生物知识的经历和体验。注重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必须由学生个体参与,使学生知道生物知识的形成背景、得来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加上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真正达到深悟其来龙去脉,最终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孟德尔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的理解(如亲本豌豆的后代都是亲本的性状),然后介绍孟德尔栽培的豌豆的一些特点(比如高茎和矮茎),再引导学生从孟德尔的角度针对不同豌豆的生长的特点可能会出现的疑问,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始设计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高茎和矮茎豌豆的后代会怎么样,甚至可以预期最可能的结果。通过以上学生的思考、讨论、体验及教师点拨、讲解,学生对子一代的性状又会有许多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这样源于学生体验所获得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生会留下十分清晰的印象。

2 “关注学生体验”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情境就是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实践载体,把学生引入一种与之有关的情境过程。课堂上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出独特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学生身心和活动的变化,达到通过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一种几天没有进食,比较饥饿的情景,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再让学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补充食物,就把食物与能量联系在一起。然后学生会产生问题:食物中的能量能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呢?接下来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探究,并进行试验操作(相关实验材料比较容易买到)。通过教师一系列情境的创设,使前后知识贯通,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活思维,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达到通过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3 “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注重与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结合

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的学科,生物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这点充分引导,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抽象的知识以丰富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的原理和知识,让他们乐于从贴近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内在价值。例如教师可结合细胞呼吸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能更好地储存,伤口如何包扎,为什么要中耕松土,酒是如何酿出来的等等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再如结合生态系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去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态系统的具体成分,能量是如何流动的,物质能否循环,受到哪些因素的干扰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等问题;又如学了基因工程后,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了解一下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份额,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要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谋求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切身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4 “关注学生体验”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物的学科思想方法

生物学科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反映生物学科知识本质、生物学科思维特点和生物学科学习规律,对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生物学科思想方法是生物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生物学科思想方法不是具体的生物知识。而是从具体的生物知识之中提炼出来的,常常蕴含于生物概念、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因而具有内隐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物学科思想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明确地把握学科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来训练他们“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例如生物教材必修I教学开始时,教师先不急于讲解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教材作初步的整体感知,让他们了解整本书包括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并以教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结构与功能)为核心概括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教师以此为基础,始终将教材所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方法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灵魂,讲授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局部认识,最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揣摩、领会和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知识结构,对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更是如此。如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都可以先从结构和功能整体体验知识的结构和生物学科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再以此为主线建构具体细节性知识。

5 “关注学生体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获得快乐

第6篇

初中理科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在江、浙两省已施行多年。在生物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知识本身的维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建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课程综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初中生物学科降低中考难度,改编教材,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拓展教学资源来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第7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如何在新一轮的教学研究中稳步前进,就在于如何理解课标,研究课标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明白修订后的课标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等方面,以便于更好指导教学,真正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位。笔者就课标的变化、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标要求,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程性质

先从生物科学的性质论述到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但不同的是把实验稿中的“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改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微小的变化,其实更全面的概括生物科学的性质,因为“生物现象”表述的主要是个体方面的现象;而“生命现象”不仅仅是个体水平,包含了微观和宏观的各方面的现象。同时强调了生物学应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理科的本质特征在于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课堂上应该时刻有理性思维的产生和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读懂了课标的内涵、体现课标的要求。

2 内容标准(课程内容)

更加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增加了动物的类群、调整了部分条目的目标行为动词、增减了部分教学案例

2.1 重要概念的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也是教与学的重点。建立、理解和使用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素养水平的指标之一。在“课程内容” 共列出了有50条重要概念,并对重要概念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阐述。课标中的概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比逻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更宽泛。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的重要概念,“一些生物有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这就是对生命基本现象的解释,进一步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又例如:“生物与环境”主题,先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为学习“生物圈”打下基础。加强重要概念学习时,要注意区别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词典中的概念和头脑中的概念、前概念和科学概念。

首先用事实性知识来支撑概念的形成。事实性知识是具体事实的描述,是自身,不能迁移,对事实性知识本身不能形成概念。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事实性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总结,抽象出概念,进而形成概念。要教给学生词典中的概念,最终形成头脑中的概念,这就是教学的功能的体验。还有注意,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的与生物学相关的信息及他们的思考结果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要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其次,用探究活动来促进概念的形成。科学概念的形成,关键是要善于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性资料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事实、表象深入思考、分析,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做探究、做实验进行概括,以促进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最后,创设新情景来巩固概念的形成。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应体现在运用中,教师应创设许多机会,让学生在新情景下运用已有概念去阅读新的事例,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

2.2 动物类群: 无脊椎动物中增加了腔肠、扁形、线形和软体各类群;脊椎动物中增加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这样修改让学生对生物界有较全面的认识,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打基础。

2.3 目标行为动词的调整: 补充了新的目标动词,如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写出、估计”,删去了“撰写”;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进行、制作”等。如“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中“说明”修订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中“解释”修订为“举例说出”;“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中“形成”修订为“认同”等,这次修订来看,降低了要求。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可行性强,易操作。

2.4 教学与评价实例: 由“案例”改为“教学与评价实例”,其中删去了“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并且集中移到最后作为附录呈现。提供的实例更符合实际的教学需要。

3教学建议

主要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部分。强调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注意围绕应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强调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事实性与概念的关系、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其他方面的变化。如强调了“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应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修订后的课标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4评价建议

增加了“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的评价建议,“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明确提出“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见,修订后的框架更完整了,也更合理。

总之,修订后的课标更注重生物学科的理科地位,教学理念更鲜明、目标更明确具体、结构更科学合理、体系更完整,既突出了生物学科理科的特点,又体现了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既是对课改十年的肯定,也是对课改十年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的反思。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标,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新课标,从其变化中读出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举宏.从形式化趋同走向实质性创新[J].中学生物教学,2012,229(8):4-7

[3]刘恩山,汪忠.义务教学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资源、开掘、素质教育。

引言:当前,随着全省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校的高中生物教学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上,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教学太显机械化、单调化,使得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一直不高。基于此,积极有效的开掘并充分利用一切潜在的校内外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生物教师来说是切实可行且很有必要的。

1.我校生物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将生物教学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将生物教科书及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教具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生物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学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使知识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内容,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忽略了除教材以外的校内外的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如校园、实验室、农田、苗圃、动植物园、博物馆等)。例如学校所在城区的县图书馆、博物馆、森林公园(如浮来山等)等周边的自然环境亦可以用于生物学科的教学。

2.开掘生物教学资源的意义

立足本校实际,积极开掘和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本校生物教学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和大自然,去积极适应社会。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生物教学资源。

2.1.开掘生物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实践为主的自然学科,学习生物学会与形形的生命打交到,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吸引着学生们去探求去寻知。而利用各式课外的生物教学资源都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生物资源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生物课的教学内容。

2.2.开掘生物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通过开掘生物教学资源,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教材外,学生还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为自身的生物学习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3.开掘生物教学资源的形式和途径

3.1.以生物新教材资源为主

新教材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开掘新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降低教材的主体地位,它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核心。新教材通过大量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朴实。

3.2.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校本教学资源是完成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校本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学校图书馆、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生物园地等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这些校本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些教学资源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

3.3.积极开发当地环境资源

依据学校周边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力,可以很好地推动一个地区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开发当地环境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

3.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和交流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课堂授课中运用幻灯片、投影仪、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创设独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我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有效的开掘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生物三维目标的教学与创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习能力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其作为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有力地推动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其中提出了四个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是不容忽视,包括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理论与生活的联系。而这四项要求归根结底,还是在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推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又必须承认学生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打造,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打造加以重视。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更为繁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形成很大的压力,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必须要面对升学高考,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物课程就很难得到太多的课外时间分配,因此课上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之上,重点存在两个方面不足,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核心地位未能改变,课改仍待深入

虽然教学改革一再重申课堂上的互动,但却未能真正撼动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地位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从属位置。然而无论是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看还是从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观察,都要求着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置上,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视为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和衡量尺度。就目前的教学状况看,这种将学生放置于教学活动核心地位的要求明显没有达到,紧迫的教学时间,让教师认为课堂上更多的信息填充是最为高效的教学方式,也因此一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不仅仅没有提升作用,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而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教学活动中,在整个高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2.生物知识结构松散难以形成体系

由于教师更多注重于教学过程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是完整的生物知识结构体系,在学生看来却可能是另一番状况,加上应试的压力,就更有可能让教师将整个知识结构拆分成为若干知识点,而这种状况无疑更为加剧了整个知识体系在学生心中的松散状况,必然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带来不利因素。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看,松散的生物知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没有任何益处,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拆分貌似更为贴近应试,但是这种割裂的方式在学生学习心得知识点的时候难以与既往已掌握的知识构成体系,加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更多依靠记忆,反而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压力。

二、提升高中生物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入讨论

就目前的状况看,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教学活动向前发展并且提升学生能力的切实客观需要。通过上文中对于当前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分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构建完整生物知识体系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不仅仅对于生物学科教学活动而言意义重大,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同样重要。必须明确,只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应学科的理解能力,对于高中生物知识体系而言,必须明确每一个教学知识点与其相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处于同一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知识体系应当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而非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切实发挥其存在作用和意义,也才能形成一种看待生物学科领域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在其接触到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运用既有方式方法同化新的知识,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加明确提纲挈领,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2.着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对于学习而言,主动学习的效率要远远大于被动学习,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工作者的广泛认同,而想要让学生自发去学习相应的知识,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够设置好相应的问题和学习场景,并且有效控制课堂学习节奏。例如在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教师应当注重实验本身的展示,对于此类能够实现课堂演示的实验应当尽量予以实现,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考虑在前一堂课进行安排或者对实验本身进行删减。针对于这个实验,应当在让学生切实了解到实验目标的情况下提出相应有针对性的问题,推动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实验的意义。对于其他知识点也应当采取这一态度,有的放矢的设置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切实改善课堂环境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余毒不浅,而高考又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必然,这就从一个侧面决定了我国教育体制中课堂教育部分的形式是围绕教师讲授展开的,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也必须注意到,这种演讲式的教学方式只是适合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并且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建立起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展开学习行为的课堂环境,一个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对学习状态进行自发反馈并且对知识实现主动探究的课堂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结论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有效地展开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实践证明,虽然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并不是教师,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还是不容忽视,切实正视这种主导作用,推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