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4: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安全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正文】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2)10-0026-04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政策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安全。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安全生产;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30.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忽视安全的重要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及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事实充分表明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位置,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安全经济学原理分析不难看出,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又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安全生产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可靠安全保障的经济发展只是暂时、不可持续的。对于经济不太发达,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在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安全创造的正效益小,事故产生的负效益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1)保护劳动生产力。安全性不高事故频繁发生,易造成操作人员的人身伤亡和生产设备的损坏,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受重大损失。相反,提高安全性,减少了事故,人身和设备安全得到了保障,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2)保障生产秩序稳定运行。发生事故时,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还会影响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造成短期或较长时间停产或减产,即是恢复生产后,常会因操作人员的伤亡,后顶人员操作不熟练,设备的损坏以及人们的恐惧心理等因素,使生产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恢复到正常值,影向到经济的发展。(3)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许多中小企业发生重大或特大事故时,常因无法承受而倒闭破产。
2、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安全意识。人们的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只有有了强烈的安全意识,才可能重视安全生产,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意识来源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而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越深刻,其安全意识就越强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解决温饱以前,人们对安全的追求不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追求越来越高,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搞好安全的动力越来越大。(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水平。人们要做好安全工作仅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先进的安全技术,安全知识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理论指导,安全技术和技能是搞好安全生产的能力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取决于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事业单位发展。而安全科学技术和教育培训事业单位而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当前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重经济发展轻安全效益。个别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认为有了经济发展就有了一切。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生产组织上的主观臆断性,不能正确处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和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导致企业停产和关闭。而对职工而言,目无章纪、冒险蛮干。有的人为多拿奖金而违章违纪,对“三违”现象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安全问题频发的一大原因。
2、把生产与安全对立起来。把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摆在第二位,认为只要效益上去了,有点事故也是正常的,在思想认识上出了严重偏差,违背了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的安全工作理念。
3、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是行业管理弱化。不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已不适应需要,没有得到及时修正,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缺乏,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二是行业内部管理混乱,在安全方面不重视。三是安全管理松懈,不少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搞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但安全是基础。
2、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社会要加强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加强防灾避险演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企业要大力开展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加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探索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倾斜。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促进作用。
4、在企业和政府也应完善相应机制:
(1)完善企业自律机制。企业应当建立包括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内在安全生产自律机制。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一定要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2)完善职工维权机制。企业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享有对自身应有的安全和健康权利。(3)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通过监察、指导、服务等工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自觉实现安全生产。履行好服务职能,通过向社会提供生产安全信息咨询,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防护,从而帮助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结束语
安全生产既是安全性民生问题,也是改善生存性民生问题,更是保障发展性民生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既保证安全生产又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面对该问题和困难,应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6)
在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开端,现代经济学家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飞前阶段、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信息时代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研究表明[6],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划分的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状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大致四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以上四个阶段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安全生产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如下:(1)从GDP角度上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时,企业工伤事故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很难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安全事故急速增长的阶段,而且上下波动较大;当人均GDP约1万美元时,企业工伤事故开始缓慢下降,发生事故的波动幅度也有变小趋势;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发生特大工伤事故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伤亡人数明显下降,而且基本上不会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人均GDP为1000~2000美元之间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为13左右,全国工伤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在12左右;英、德、法等国家经过了30年以上的努力,使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降到了5左右的水平;韩国、巴西、印度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其工伤事故的十万人死亡率都在10以上。我国近几年同口径的工矿企业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平均在10上下波动。(2)从产业结构角度上看,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增加,形势才逐年有所改善。例如当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时,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同时减少,工伤事故的风险也随之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增加为主导,使高风险行业萎缩,伤亡事故和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好转。
2我国经济增长与安全生产状况的关系
2.1经济发展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从1978年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第15位,到2011年我国GDP上升到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980—2011年,我国GDP总量一直以较快的增长趋势上升,在这30年的时间里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虽然其间有几年出现了较低的GDP增长率,但就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水平仍然是较高的;1996—2007年,由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使得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连续12年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2%,并呈现波浪式加速态势;2008—2009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发生了这些事件,但我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较高,说明我国应对不利情况和把握有利情况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2安全生产状况指标———十万人死亡率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以下简称十万人死亡率)是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与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的比率,表示工矿商贸企业每十万就业人员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十万人死亡率可综合反映我国高危险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目前十万人死亡率是国际上评价工作场所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近20年来世界各国十万人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如1990年大部分国家在15左右,2000年平均降至10以下,2002年降至8以下。先进工业化国家十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澳大利亚其次,由1992年的7下降到2002年的2,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下降到2002年的2.9,美国由1992年的5.3下降到2002年的4.2,日本2002年为4.5。经同口径测算,我国目前十万人死亡率为9左右。我国2003年是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分水岭,在2003年之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年年攀高,而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截止2011年,我国的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每年仍然在8万人左右。同时也可以得出2003年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涨,到2002年达到近14万人,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开始大幅下降,到2011年底不足8万人。这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先增后减说明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且伤亡惨重的安全生产形势使我国企业中的员工个体在作业中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企业的员工及领导层对安全生产的意识从薄弱走向了增强。
3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从GDP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从GDP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趋势分析。①2003年之前,随着GDP的增加,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之后,GDP仍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却逐年减少;②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8年稳定下降。2006年,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2亿人,而且出现了逐年增加趋势。这些农民工主要从事矿山、建筑、制造业和密集型劳动产业的高风险的劳动,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当前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现有安全培训力度也无法使这些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能力在短期内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还较高,但相信随着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安全生产状况会有所好转。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增长率的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的趋势分析。①2002年以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2003年以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表现为负相关性。这是因为:2003年后在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国家发展由以快速经济增长为主导开始向以社会进步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模式逐渐转化,国家和公众比以前更加关注安全、福利、民主、法治、平等和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②自1995年起,我国GDP增长幅度变缓,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但从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率增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当GDP增长幅度超过9%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上升,而GDP增长率超出10%以上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风险加大;反之,当GDP增长率低于8%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关系分析,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我国GDP的增长,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表现出了折线变化。在GDP约为12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我国当前约13亿人口计算,约为人均GDP为9615.38元人民币,折合为1373.63美元,即点A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在人均GDP处于1500美元左右时,即点B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最大,约为14万人;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即点A到点C,我国每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基本都在10万人以上。因此,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时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
3.2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年5年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数据和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并以2005年和2009年十万人死亡率及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为例进行分析。①在转型期,我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②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呈现出沿海地区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③在转型期,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而第二产业仍高达50%以上,对于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面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我国不同行业之间伤亡事故的风险具有很大差异,如煤矿开采业、非煤采矿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或制造行业近5年平均十万人死亡率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轻工、电子和第三产业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
4结论
【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必需品。食品安全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非常突出的民生问题,尤其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破坏了人类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经济指数也平稳增长,国力明显增强,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食品安全 法律 职业道德 标准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亿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人民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的问题,相关部门以及基层群众都应重视起来,完善我国食品管理相关体系,让大众吃的放心。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从养殖或种植到加工到运输直至消费等全部环节的安全,我国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系统性缺乏,法律完整性较差,各条款都规定的比较笼统,细节上不够严谨,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耗费较多地时间,延误了有利时机,使操作性变差。另外,法律在食品安全上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大,没有足够的震慑力,往往使违法人员产生侥幸心理。
(二)支撑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检测管理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必须要先进可靠,技术水平要跟得上时展,一旦出现食安问题,预警系统要及时启动,食安信用体系要不断成熟,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信息要及时迅捷。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上的这些条件,我们距离实现还有很长的距离。
(三)监督食安的相关执法人员不够尽责
执法人员在食品安全的整个监督经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观念问题或者其他的原因,有些执法人员在监督食安问题上表现得差强人意,没有尽职尽责,这也导致了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食品安全标准较为落后
我的食品产业经过了多年的标准化工作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体系,但万万不可因此而产生懈怠,实际上,我国在标准化上的发展水平依然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依然十分落后。
(五)经营食品产业的企业素质低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如此,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无视法律政策,完全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与其地位相对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顾追求最大化利益收入,为了赚钱无视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干扰。
(六)群众自身安全意识相对不高
中国有一句不健康的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些食品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并不是急性的,但是一天一天的积累,就会让人的身体被病毒蚀穿,最终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食品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食品是人类生存生活必备基础,只有吃的安全而放心,才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改善解决,在保证了“量”的前提下,“质”的安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的延伸,是相关产业最全面的行业之一。食品产业的茁壮发展,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材料、养殖业及畜牧业农业等,还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食品业不论在哪里,都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食品产业如此重要,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将造成各种直接损失,导致人们食物中毒或染上其他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使国民生产力水平急遽下降,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会相对降低。为了治疗引起的各种中毒和疾病,大众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需要额外支出更多在医疗系统上。以上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持续飞速发展。
食品安全不仅会对国内各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我国食品产业对外出口业务。国与国之间在食品方面能互通往来,主要是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两国也会直接引起严重的贸易纠纷,毕竟食品安全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受到重视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之后,出口国增加了外贸出口收入,进口国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时既保护了国民健康,也有利于两国之间友好往来。
三、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毫无疑问是必须要重视的,那么,面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食安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有效手段来防范呢?
首先,要完善法律制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还要有足够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卫生法等,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与本地居民关系紧密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的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意识。不管是执法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正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务必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人文道德,消费者要学会选择健康的产品,企业及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产品用上心思,把产品质量放到第一位。
当然,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也要及时与国际接轨,制定合理的安全标准,生产标准及其他标准。对于建立起来的安全标准,要始终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更加可靠放心。
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并非几天就能得到完善,也不是单靠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各界人士,包括各执法部门、各食品产业相关人士以及我们广大消费者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对已经颁布的法规政策要认真落实,一起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一、影响福建工业经济安全运行的若干问题
1、能源类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威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福建工业经济运行对石油及其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汽油、柴油、燃料油及煤油仍是这些行业重要的能源,石化产品(如硫磺、聚丙烯、溶剂油、石油焦、聚氯乙稀、丁苯橡胶等)在这些行业生产中被广泛运用。福建没有原油,原油来源于国外或省外,福炼公司所需的原油全部源于进口。福建省企业调查队2004年10月的调查资料显示,当年的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已对全省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火力发电等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1)企业成本上升。宁德市某海运企业,2004年8月份成本增加30%;三明市某塑料企业,所需的DOP塑料增塑剂,2004年8月份进价同比上升76%。(2)产销下降。漳州某建陶公司,因燃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企业部分停产,2004年8月份产量同比下降28.60%。(3)企业利润下滑。企业为保市场,尽管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企业不能“转嫁”,加剧了“高进低出”,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利润下滑。福建某大型化纤企业,2004年1-8月份实现利润同比下降79%。(4)资金困难,企业难以发展。由于原辅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资金困难,经营风险加大,企业难以稳定发展。2004年,全省电力、煤炭供应不足,对福建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福建省企业调查队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二季度,企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为74.2,处于不景气区间,同比下降9.6点;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比一季度下降4.6点。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类生产资料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福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威胁了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是全省经济运行中不可忽视的隐患。
2、出口市场较单一,抗风险能力低。福建属外向型省份,自1995年以来出口市场占有率在5-6%之间,全国排名在5-7位。1999年出口市场占有率最高,达5.62%。2003年出口市场占有率为4.82%,比上年下降了0.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但福建出口市场较单一,市场覆盖率低。自1997年以来,近7成的出口额都集中在亚洲及美国。2003年出口到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4.20%,出口到日本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0.20%, 出口到我国香港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10.30%,出口到这3个国家和地区的比重达54.70%。2004年,出口到上述3个国家和地区的比重达52.50%。美国近几年与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多的摩擦,尤其是纺织品、家具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又是福建省的主要出口产品。日本近几年不断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限制福建烤鳗、冻蔬菜等产品入境。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出口额的增加,与上述国家的贸易摩擦、纠纷将增多,加之我国现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极可能引发进口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如:尽管2004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法庭颁布法令,暂时禁止了美国政府为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寻求限制中国服装和其他纺织品进口提出的申诉,但这仍无法禁止美国为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而采取的其他保护机制。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由于福建出口区域狭窄,所出口产品又是进口国贸易保护的重点,因此,福建出口抗风险能力低,是一个重要隐患,也将威胁福建出口和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与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一个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该省经济、科技总体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占有与反占有事关一个省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发展。2003年,福建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37%,比上年上升了0.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但我国沿海省份是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高于福建。《福建市场占有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广东省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5.56%,居全国第1位,江苏省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2.59%,居全国第2位,山东省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43%,居全国第3位,浙江省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9.08%,居全国第4位,上海市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67%,居全国第5位,辽宁省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43%,居全国第6位。福建与这些同属沿海的先进省市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他们的发展,也将对福建的工业经济安全、稳定发展形成威胁。
4、市场体制不完善,形成了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通畅、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竞争不公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将制约资源优化配置和优胜劣汰,不利产业和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也是福建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不可忽视的安全因素。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保障资金不能是完全保证,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低收入人群未完全纳入保障体系现象依然存在),将影响社会稳定,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福建工业经济安全、稳定发展。
此外,金融体系脆弱、某些高危行业的生产隐患仍偶有存在等等,也将影响福建工业经济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二、提高工业经济运行安全的若干对策建议。
1、构建工业经济安全运行环境。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安全的认识,按照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将经济安全工作纳入经济建设整体规划中,抓住重点,分步实施,实时监控与调整,逐步构建工业经济安全运行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2、积极使用替代能源,加大技改力度,节能降耗。为了改变福建工业经济过多倚重于石油,摆脱石油对工业生产的束缚,福建有关企业应积极使用其他能源替代成品油,调整产品结构,用其他产品替代石化产品。福建煤炭、电力资源丰富,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及环保问题,建议组织有关部门,拨出专项资金,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力争在寻求替代能源领域有所突破。企业应加强管理,同时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节能降耗,降低成品油及石化产品的使用量,也是减弱对石油依赖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福建出口企业应提高对开拓出口市场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出口市场调查研究,有关协会予以积极协助、支持。根据出口国家的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拓宽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市场,巩固老市场,扭转目前福建出口市场单一,出口市场覆盖率低的现状,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规避出口风险,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完善;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9日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领域中会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体制还是市场经济,要想实现发展、壮大,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机制、法律、道德等方面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对利益、利润的追逐本性,不正当竞争等现象都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及后果。我们只有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正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克敌之法,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与之相关的法律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得以健康、稳固的持续发展下去。
就如今我国的食品行业来讲,一些企业为谋取利益最大化通过降低食品质量、以次充好、制造假冒伪劣等方式,以低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不正当的竞争,在获取非法利益的同时也对人们的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阻碍了其他正规食品企业的发展,搅乱了食品行业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无论对于食品企业来讲还是社会大众、政府相关部门,都必须对日渐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从法律层面出发,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加大法律监督、打击力度,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食品安全问题简单来讲就是由于食品生产质量、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不符合规定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由于食品生产涉及范围较广,且涉及到民生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虽然目前我国具有庞大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企业群体,但其中一半以上都属于私人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正规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的大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些大量的从事食品经营、生产活动的小摊、小作坊、小贩、无证经营户等,在食品生产上存在卫生状况不达标、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生产地点不固定等问题,给食品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食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的食品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有效改变以往食品生产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耗高、质量差等现象,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食品行业中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被污染的环境而引起的,对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对促进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农牧产品生长、养殖环境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破坏,对我国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三)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发展关系。外贸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缺乏知名度、产品质量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并且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外食品进口企业对我国食品质量的信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行业外贸经济的发展。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从法律的高度建立起一套全面、严谨、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在提升食品质量的同时,保障我国食品企业外贸经济的稳固发展。
三、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完善的具体策略
(一)对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进行完善,使其监管的实效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来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全面的修订和清理,尤其要加快对《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其次,食品卫生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并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最后,在对国家相关食品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要加快食品安全基层监管网络的构建,以促进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基层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减少监管盲点,使食品生产的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二)对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进行完善。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程序、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和构建。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规定的行为,依照法律对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食品监管人员以及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予以依法追究,以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惩戒作用的发挥来提升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水平。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追责程序、责任形式、责任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降低求偿成本,对惩罚性赔偿条件的适用范围适当地进行扩大;二是食品安全行政责任。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相关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形式进行明确,进一步提升行政责任食品安全相关追究程序的实际操作性以及可行性;三是食品安全刑事责任,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划分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宽以强化对食品安全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和打击。
(三)对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针对当前我国法律在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从两方面来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召回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对食品召回的相关实施细节、规定进行完善,对食品召回的具体分类、范围以及监管、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次,促进全过程食品召回程序规范标准的编制,以确保我国食品召回工作能够依法开展。
总之,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有效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力,张文涛.关于《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
[2]刘丹静.从“三鹿奶粉事件”对《食品安全法》影响看乳品行业的发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9.4.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监理作用;存在问题;农机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时期。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增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仍然没有改变,农机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农机安全监理正面临着新的形式。如何适应新形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安全监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农机监理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最后,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 《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的要求,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检测关上没有配置音像检测设备,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肉眼凭经验的做法,在农机事故勘察设备上还得不到很好的完善,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2.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是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公共安全服务责任的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农机监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农机监理员也应是国家公务员。但目前大部分都属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
3.农机手尽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
4.基础薄弱。一方面,一些农机手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载人、无牌行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机具状态差,潜藏着严重的农机事故隐患。
三、抓好新形式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1.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是 提高农机执法服务水平,保证农机安全监 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加大投资,县委、县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追加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应有计划地配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牌证网络化管理等技术装备,改变安全检测无设备局面,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2.理顺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议对农机监理机构重新进行设置,将现有的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切断自身利益与业务工作的“脐带”,确保其履行肩负的职能和职责,促进执法的公平、公正;在业务与行政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切实改变目前有岗无人、有人不办事的现状。
3.增强服务意识。农机监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关键词 矿山安全生产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一、全面认识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矿山的安全工作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心存半点侥幸心理,为一时的眼前利益铤而走险。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我国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矿山开采肩负着企业的建设、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等多重责任。我们只有把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充分体现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矿山开采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应当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补偿的,安全生产在国家现代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我们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满足国家的愿望、社会的需要和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的追求。
其次是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文化建设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改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使保证矿山开采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使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科学加大安全经济投入打造平安矿山
科学合理的矿山开采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矿山安全经济的投入增加了矿山开采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本质上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即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效益,要让矿山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益,实现有效的高效运转。这就要求矿山开发企业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和满足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让职工在感到满意的舒适环境中工作,使劳动者保持较好的心情和劳动热情积极参加劳动,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尤其是矿山开采企业,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伤亡事故还能造成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增加必要的安全设施投资,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生产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增进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但影响矿山开采正常的生产经营,给职工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还会影响矿山开采方方面面的工作,给矿山开采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用矿山开采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对矿山开采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矿山安全生产是做好矿山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障生产力。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受到结构、体制和环境三大因素的制约,而安全生产是影响环境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安全生产在市场竞争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砝码,良好的环境因素可以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充足的资金、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欧美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制裁,其中安全卫生方面的限制和标准,也影响我们参与国际经济领域的活动,安全和谐发展对于开发国际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矿山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平安矿山的必要条件。我们一定要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狠抓安全生产,为矿山经济建设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西部黄金克拉玛依哈图金矿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华山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73-01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进入2015年,网上出现一个热词,就是“新常态”。何为新常态?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在提及“新常态”后,进一步指出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如今,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尤其是当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后,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新常态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 GDP正逐年下降,但不是快速下降,而是回归到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
我国过去几年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是非常态的。这种超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目前我国的经济虽然在下行,但没必要因此大惊小怪,关键是要调整好结构,发展好高新技术和培育好人才。
新常态的基本含义,即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过去我们把增长率作为硬指标是不对的,而应像世界其他的大国一样,改用弹性指标,即预测值。
二、安全工作的新常态
以上是从国家层面、经济角度来分析新常态,具体到安全工作的新常态是什么?
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结合集团公司的发展,和经济形势,我感觉:一是集团公司规模扩张,经营承揽、基建经营额连年快速增长,管理压力巨大。2014年我们完成新签合同额446.6亿元,为股份公司下达446亿元目标的100%;完成企业营业额410.3亿元,为股份公司下达385亿元目标的106.6%,再创历史新高。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安全高危行业,既有线施工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高桥、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凸显。近期一系列事故表明(三起事故死亡6人),由于经济规模扩张、任务承揽量大、项目多、工期短、开通压力巨大,既有线改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我们又是劳动密集型建筑安装企业等方面的风险越来越大。
二是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大批合作单位、外协单位、劳务队伍的大量涌入,监管压力巨大(资质不符、挂靠、人员复杂,虽然设置了门槛,但把关不严,这给管理出了难题,如何加强监管考核,遏制恶性循环是一个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和鼓励合作单位、外协单位、劳务队伍与严把安全生产关的关系,为这些合作单位、外协单位、劳务队伍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高效良好的安全监管服务,引进政府管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三是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低价中标等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冲击,安全投入减少。建筑行业、铁路市场等行业低价中标项目亏损面不断扩大,项目上普遍减少安全投入、拖欠工资,推迟安全技术改造,一些设备带病运转,职工情绪波动。
四是市场经济以来大多数单位已经取消招工,现场的技术工人奇缺,管理力量奇缺,基层基础薄弱。项目的不断增多,人员流动加大,人才流失,项目团队不稳定,隐形的安全隐患增大。发生事故的项目大多都存在技术人员、安质人员、带工人员缺乏的矛盾,致使许多安全隐患发现不了,或者是发现了,采取安全措施的经验缺乏,冒险蛮干,造成事故。
五是内部管理缺失,应急预案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急处置能力缺乏。多数项目事故发生后,不知如何应对,应急处置的能力明显不足,依靠等待,不是在地方调查组未到前就能采取预防措施、从安全管理上堵塞漏洞。事故处置程序不知道,说明我们日常的安全培训建议还不到位。
三、安全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看到诸多挑战和种种不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危中寻机,难中获力,困中求进,从而提振信心、坚定决心。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了稳定增长的合理区间,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不再大幅度上升,有利于缓解各个行业安全与生产的矛盾;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压缩高危行业,推动安全生产源头治本;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利于加强安全科研培训,推动工作创新,把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更可以笃定的是,随着唯GDP论英雄的风流云散,在新常态的倒逼和“四个全面”引领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股份公司这两年新办法了不少文件,有不少新的精神。如基础文件汇编等,这不仅为我们严格执法、担当负责提供了尚方宝剑,也为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积聚了更大力量。
看不到挑战,掉以轻心、盲目乐观或者萧规曹随、涛声依旧,迟早要摔跟头;看不到机遇,垂头丧气、不战而退或者冯河暴虎、横冲直撞,同样会吃大亏。只有在看清基本面、大格局的基础上,主动适应,谋事而定,乘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抓住要害处,干到点子上。
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十二字责任体系在各地的遍地开花,不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一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一个遇坡推车、攻坚克难的过程。N条规定也不是早已有之,而是秉持问题导向、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的产物。在各项工作中,我们都要少一点等靠要、多一点抢逼围,否则就会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