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农机标准化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03-01

1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意义

农机标准化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任务,它不仅是提高农业水平、节约能耗、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外,还是提高农用机械的技术要求、保证农用机械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还是合理利用耕田、掌握种子下地量、减少每亩损耗、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用机械对农作物的伤害而提高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的必经之路。

因为农用机械在田间作业质量不高是降低农产品产量和损害农产品重要的一个原因,农机标准化作业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新时期抓好农机标准化作业和提高标准化作业能力,提高农业效率,减少损耗、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标准化种田是农业全程机械化的需求,还是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

2 农用机械的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

2.1 农用机械的标准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手段,还是科学管理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农业机械的标准化是科学发展和农田优化的重要桥梁,开展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道路。

2.3 执行农机标准化是农业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和抗自然灾害的需要。

2.4 执行农机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3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措施

为了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当地政府要列入日常工作中,给予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责任书时把这项工作列入责任书的内容里,作为验收《建设现代化农村工程》的一项指标。农机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提出当地农机标准化,还把提出的标准宣传给农牧民和农机手,还要负责验收农机标准化作业。

3.1 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活动工作,e极配合协调区交通、交警、安监局等部门,加大重点路段的监控和整治力度,确保我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宣传农机安全生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机手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3.3 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深入辖区不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第2篇

【关键词】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改造成效及经验

1.引湖灌区基本情况

引湖灌区位于东平县西北部,地处鲁西南低山丘陵和平原接壤地带,涉及老湖、梯门、大羊三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98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4万人;总耕地面积为14.5万亩。该灌区是解决三乡镇山区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我县北部山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对改善我县北部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地下水源解决日趋严重的人畜用水难题,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东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状况的日趋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灌溉面积衰减,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发挥,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成效

为充分发挥引湖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在水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对灌区进行以节水高效为中心的节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灌区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重要历史机遇,于2010年全力做好了引湖灌区末级渠系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老湖、梯门、大羊3个镇,4.7万人,规划面积5.6万亩,总投资2686.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湖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新修斗渠52km、农渠41.84km,维修渠道27.3km,建设桥涵闸建筑物682座,测水量水设施168座。项目实施后,灌区内达到了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588万m3,新增灌溉面积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6%,能达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水利分摊系数取0.5,来自水利工程的增产效益1032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水渗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特别是在该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充分发挥了抗旱生力军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灌区干旱缺水严重的问题,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四十年老灌区展新颜。

3.主要经验做法

3.1强化领导促实施

县委、县政府对灌区改造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开发、财政、审计、发展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二十里铺引湖灌区改造项目的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督导、协调工作;各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积极协调处理好辖区内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施工占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2多方筹资保投入

东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两年来拉动内需的众多项目上马启动,使得财力本就薄弱的东平县各方资金更加吃紧。面对灌区改造建设的历史机遇,东平县狠抓配套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级财政2010年拿出500万元用于灌区改造专项资金配套,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引导群众投入。农民筹资投劳是灌区改造建设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均把此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按照“项目民议、方案民定、资金民筹、工程民建、质量民督、支出民审、管理民营、效果民评”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东平县2010年灌区改造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已高达400多万元。

3.3强化监管保质量

针对灌区改造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东平县在积累多年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开展建设,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全县实际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突出政府监管职责。坚持把领导督办、会议督办、专人督办、媒体督办作为项目建设管理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将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完工时间、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起到了很好的公示公告、社会监督的作用。二是落实社会监理责任。通过招标聘请水利工程监理公司派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监理工程师,长住工地跟班作业,对设备材料及工程质量跟踪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报告。强化监理职责落实,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合同和设计图纸要求狠抓质量管理,实现了所建工程质量优良、工艺精美的良好效果。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项目区受益村推选人大代表或老党员为本村项目建设的群众监督员,及时在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处各类矛盾,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

第3篇

关键字: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ut forward Huangyuan county rural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for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解决。但是受到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水源限制,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日益严重,许多水源水质问题相当突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许多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都与饮用的水有很大关系,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湟源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现状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在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脚下,湟水河上游。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0o54′至101o25′,北纬36o20′至36o53′之间。县城南北长62km,东西宽41km,总面积为1509km2,区域海拔在2470m~4898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8.9mm左右,年平均气温3~5ºC,多年平均蒸发量1454.3mm,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共有7个乡2个镇,146个行政村,228个自然村,总人口13.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64万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湟源县经济建设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广大农牧民吃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1980年——2000年开始对全县146个行政村中的部分村庄实施病区改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从2001年——2005年对全县95%的村庄进行人畜饮水解困和人饮改造入户,2006年——至今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1项,建成各类供水工程98项,解决了51个行政村4.63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受益总人口达10.54万人。目前,尚未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还有22项,涉及34个行政村2.4122万人,另外还有7个行政村的9个自然社,由于自然居住偏僻分散、就近都有小泉小溪、地下水位高、群众自家有水井(或手压井)、人均投资大等原因,加之部分村社列入易地搬迁规划范围,至今257户、954人还未实施自来水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全县农村人口中集中式供水人口为1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9% ;分散式供水人口为95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9%。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并且所有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官网设施,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

2、湟源县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由于多数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引水枢纽布置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结构尺寸偏小,反滤料设置不合理,集水池内未设沉砂、冲砂设施,泥沙时常堵塞管口,影响进水。且由于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简陋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水池内泥沙淤积严重,使集水量大为下降,出现了供水量严重短缺的现象。

2.2 各村的水源在本村庄上游,由于沟道内流域面积小,植被稀疏,近年来连续干旱,水源水量逐年下降,夏秋季节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冬春季节基本干枯,水量断流,农民重新回到了挑着担子、赶着牲畜,从几公里外的河谷、沟道中取水。

2.3 河谷、沟道两侧被农田环绕,农田内施入的农药化肥残留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沟水中的“无形杀手”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或饮用含氟、含砷等有害物质的水,有可能导致体内氟元素蓄积、中毒、侵袭骨关节使之变形,造成畸形,严重的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4 各村的输、供水管道由于在施工时采用烫接或钢管内接头,烫接质量不高,经常发生爆裂。同时,由于建设年限相对较长,且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下,经二十多年的运行,管道输水能力和工作压力大为下降,管径普遍偏小。

2.5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部分偏辟村社集中搬迁,乡镇企业的发展,家庭温棚和畜棚建设发展,庭院灌溉和牲畜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生活用水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原设计水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水量。

2.6 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管道表层覆盖物被吹走,造成管道埋深不够,使管道出现冻胀破裂等问题。由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均为独立的水源和独立的管网工程,在管理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工程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年运费用逐年增加。

3、解决湟源县农村饮水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3.1 技术思路:①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

②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用水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第4篇

关键词:滨海地区;绿化;盐碱地;展望;分布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24

天津市林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量不足,城区外生态景观较差问题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批复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自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新区造林绿化取得长足进步,重点部位绿化档次高、效果好。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造林规划指导,缺少合理的体制机制支撑,虽然局部绿化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没有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影响到对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大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分布。

1 天津市滨海地区绿化现状

1.1 树种方面

近20年来,天津市在耐盐树种造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通过与中国林科院共同合作进行耐盐树种的成功试验和推广,对乡土树种引进驯化,使耐盐树种逐年增多。目前,天津市常用盐碱地绿化树种已达37种,其中生态林主要有杨、槐、白蜡、椿、柳、泡桐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枣、葡萄、梨、苹果等,灌木及亚乔木树种也达几十种。但是,实际栽植树种比例相差悬殊,据2007年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市杨树树种占全部林木资源面积的55%,如除去山区面积,这个比例接近70%。经过实地调查看,沿海区域杨树、槐树、白蜡等少数几个乔木树种所占比例超过80%。

1.2 林种方面

生态防护林主要包括高速绿化带、片林、园区绿化等。高速绿化带一般建设标准较高,景观效果较好,但投入较高。近几年,除汉沽以外,其他区县均有高速公路两侧林带绿化工程任务。片林主要分布在宁河县的廉庄乡、东棘坨镇、宁河镇、七里海镇、潘庄镇等乡镇以及静海的大邱庄镇等地,宁河以杨树为主,静海大邱庄以槐树为主。园区和森林公园主要包括海河教育园区、官港和塘沽森林公园,树种种类较多,投入较高,林地权属稳定。

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大港、汉沽和静海地区。大港和静海以种植枣树为主,汉沽以种植葡萄为主。主要特点是以农民自有经营土地为主,国家投入较低。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土地性质决定了在没有政府引导、资金补助的前提下,容易出现反复。

1.3 造林质量

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唐津高速、荣乌高速以及大邱庄片林成活率低于60%,一般均需多次补植和重造才能达到造林要求。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即使成活的树木长势也不好,景观较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效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管护不到位的,还有投入不足和机制体制不顺等。

宁河片林造林成活率较高,但是因盐碱土质,林木生长率和生长量相对较低。据对该县高坨村09025小班的样地调查显示,杨树每年平均胸径增长不足1 cm;海河教育园区等非林业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造林质量较高,但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

1.4 造林投入

盐碱地造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日后管护难。重点高速以及重要节点等绿化标准要求较高,大部分地段需要土方工程,同时,还包含土地补偿在内的多项补助资金,因此,投入较高;片林以及经济林等造林投入较低,片林只提供苗木补助,经济林一般没有造林补助资金;非林业部门承担的市级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如天津大道、海河教育园区等造林绿化每亩造林投入以及管护资金都远远高于我局承担的绿化工程。位于津南区北义村0716小班的园区绿化亩均投入达214 500元·hm-2,位于津南区八里台村0605小班的造林平均投入高达576 000元·hm-2。

1.5 资源分布

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和资金的限制,多年来天津市造林一般采取先易后难和先城区周边及景观带建设,逐步形成林木资源由西向东越来越少和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化量不足的分布。另外,道路两侧、城镇及各种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一般有分布不均的林木资源,但是,其他区域大部分为盐碱荒滩或工厂以及项目预留地绿量极少。

“双城”之间的绿量主要包括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滨高速、津港高速、轻轨以及天津大道两侧绿化和空港物流、华明镇、东丽湖、机场等绿化,但建设标准、林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如机场周边资源分布较少,质量不高,影响城市形象;盐碱荒滩或项目预留地以及高架桥可视范围内急需造林来补充资源分布不均。以上区域绿化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

1.6 造林用地

列入市级重点造林工程的重点道路绿化,一般采取市财政提供3年土地补偿;经济林、片林等林地主要以农户在自己延包土地自主经营为主;园区以及森林公园等主要以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为主。农户自营的林地如果不提供土地补偿资金或只提供3年补偿,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将无法保障。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由于土地权属问题影响造林工程整体推动。比如涉及油田、农场等单位的插花地,与有关部门协调困难。从样地统计情况看,本区域的造林用地土壤pH值一般均在7.8以上,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可直接营造片林和经济林,盐渍化程度较重的需要改土排盐等工程措施。

1.7 政策分析

目前,天津市盐碱地造林比较好的地段都是在政府积极推动引导,财政提供资金补助,或是像天津大道等市级重点工程由其他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而没有特殊政策引导和扶持,或仅享有苗木补助的绿化项目,效果都不是很好。盐碱地造林特别是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造林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是不需要排盐改土的地段,其运方、栽植和管护费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出台针对盐碱地造林的相关政策。

2 实现林木资源均衡合理分布的建议

一是在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重要通道两侧以及立交桥或高架桥等重要路段视野范围内,重点建设20~30片规模在万亩左右的片状林,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述区域范围内的绿量明显增加。

二是结合沿海防护林工程,在153 km海岸线一定范围内,建设平均宽度不低于100 m的基干林带,并在内陆延伸沿海区域营造纵深防护林,目的是在均衡林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起到抵御风暴潮作用。

三是对区域内村镇、河流、沟渠等进行全方位绿化。通过村镇沟渠绿化,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城市周边、乡镇、村庄生态环境同步改善,均衡发展。

四是要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芦苇等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景观,使沿海地区不但有乔灌草结合的重点区域绿化,还要有滩途上的盐生植物群落、沼泽地里丛生的芦苇以及可视范围的农田林网等绿色植被。

五是对工业空地以及项目预留地等区域,一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要在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由土地使用单位出资进行简单绿化。比如营造柽柳等低价耐盐树种以及通过天然和人工综合措施形成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达到土地实现植被全覆盖。

六是要实现重点区域节点高标准绿化。京津、京津塘、津滨、津港、荣乌、唐津、津晋、滨保、津宁、塘承、海滨等11条高速两侧绿化带宽度每侧不低于50 m;天津大道每侧不低于100 m、津滨轻轨、京津塘城际高铁在一定宽度林带的基础上实施网格绿化和可视范围内村镇和厂区、项目区、园区绿化。乔灌木规格以及景观设计根据地形和沿线地上物具体情况确定。

机场是重要的窗口单位,其周边及通往市区沿线绿量少、景观差、标准低,外地客人第一印象是天津树少缺绿。类似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这样的外地客人流量较大的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近几年虽然进行了一些造林绿化,但开始标准低,之后管护不到位的地段较为普遍,局部绿化效果不好,短暂滞留天津的人很容易以偏概全,留下树少缺绿印象,因此急需实施高标准绿化,以此展示天津总体造林绿化成果。

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绿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天津机场、天津港和东疆保税港等空中和海上通道来津客人必经路线两侧及周边地区绿化;二是外环线以外的各高教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生流集中的路段和区域绿化(目前只有海河教育园区绿化较好);三是参观考察集中的空客A320、空港物流等重点工业区周边绿化。四是官港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东丽湖,天嘉湖等重点旅游区周边绿化;以上造林绿化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3 滨海地区林木绿化工作展望

随着绿色天津建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造林绿化重点必将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盐碱地造林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经过调研认识到,要想实现难题突破只有通过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摸清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盐碱地造林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切合实际地提出措施和对策,进而在机制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得到解决难题的答案。

不言而喻,盐碱地造林将是天津市下一步造林面临的最大挑战,双城之间绿量少、树种单一、林木资源管护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破解盐碱地造林这个难题。研究人员要从造林技术、造林方式、体制机制等多角度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盐碱地区绿色植被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布局,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滩涂上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为此,针对下一步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地造林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展望和意见:

一是从2008年实施绿色天津建设以来,全市已经完成造林面积百余万亩,其中大部分在西北部土质较好地区,东部盐碱地区绿量仍偏少,林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仍显突出。土质较好地区造林空间小,东部盐碱地区造林成本高的问题,将制约天津市未来林业发展,因此,天津市造林发展方向必须实现东移策略。

二是为使绿色天津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盐碱地造林顺利推进,必须建立西北部地区以现有林地管护为主,盐碱地区推行造管并重的营造林模式。到2015年以后,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林地管护为主,造林为辅的林业发展方式。

三是到2015年以后,要保证现有林地面积不减,每年完成造林面积仍然不能低于0.47万~0.53万 hm2,保存面积不低于0.4万 km2,以确保因工业占有林地、更新采伐以及因病虫害等损失的森林植被或林地得以足额恢复。

四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绿量少以及非功能区和居住区以外的地段植被稀少的问题必须在未来几年加以解决。但由于造林成本偏高,可视范围内全部营造乔木或亚乔木,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通过现有湿地或有目的地制造人工湿地等方法,栽植一些柽柳或者芦苇等盐生植物,形成林地与盐生植物群落和池塘或湿地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梅付春.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2] 申焕芝.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6):78-79.

[3] 司光义,胡克军,汪建林. 贺兰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7,121.

[4] 赵志仁. 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3-122.

[7]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 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8(4):31-34.

[5] 阿拉坦其其格,高建民,刘敏,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4(S):164-167.

[6] 张金龙,王振宇, 张清,等.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绿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147-151.

第5篇

关键词:盐碱地;林木;现状;绿化;天津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0.024

多年来,天津市在盐碱地造林科技研发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今后大面积实施盐碱地造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盐碱地造林仍属世界性难题,造林及日后管护仍靠高额的资金支撑,我们只能在造林构成、布局、树种、方式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并满足造林数量、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创新适应盐碱地造林的体制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为实现绿色天津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搞好全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天津市林业局针对当前天津市造林绿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土壤盐渍化程度等自然条件,对滨海新区、东丽、津南、静海、宁河的盐碱地造林进行了调研。

1 调查背景

2008年下旬,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绿色天津的意见》,并批转了《2009—2012年绿色天津林业建设规划》,当年秋季,在天津市开始实施大范围、高标准的造林绿化工程。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绿色天津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土质较好的区域已基本达到了绿色天津建设目标要求。但是,由于受造林用地及造林技术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天津市西部和北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域造林发展空间在逐年缩减,东部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林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为解决上述天津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性矛盾,按照市长黄兴国的批示要求,天津市林业局会同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2011—2015年天津造林绿化规划》,确定了造林重点东移的林业发展格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出了造林规划具体目标。这次盐碱地造林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有关造林绿化的决策和部署,针对下一步造林绿化的布局、目标和建设任务,对盐碱地造林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树种选育、优化推广进行广泛调研,并对盐碱地造林的方式方法、盐碱地造林管护以及管理机制、补贴政策提出建议。

2 盐碱地林木基本现状

本次调研的范围确定为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和宁河县、静海县。

2.1 林木资源情况

区域土地面积为5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5.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8%。有林地面积8.1万hm2,其中:经济林2.7万hm2;灌木林0.14万hm2;四旁折合0.42万hm2,林木绿化率15.5%。与当前市林木绿化率22.1%相比,低6.6个百分点。

在实施绿色天津建设前的2007年底,上述7个区县有林地面积6.0万hm2,其中经济林2.6万hm2;灌木林0.13万hm2;四旁折合0.40万hm2,林木绿化率11.8%。目前的林木绿化率与2007年底相比提高了3.7个百分点。

2.2 土壤情况

林木资源呈现西部较多东部较少的不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土质由西向东盐渍化程度越来越重。总的土壤条件可以概括为:土壤盐碱,肥力不高,普遍缺磷,土质粘重,结构不良,耕性较差,耕作困难,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旱易涝。没有经过治理的盐碱荒地,只生长碱蓬、柽柳、黄须、盐蒿、芦苇等耐盐植物,有的甚至是寸草不生的光板地。

根据《天津市盐碱地造林绿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盐渍化土壤调查情况(表1),5个区县盐渍化土地面积12.9万hm2,其中:轻度9.2万hm2,占71.23%;中度3.4万hm2,占26.01%;重度0.36万hm2,占2.76%。

2.3 造林情况

2008年以来,天津市共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面积3.52万hm2,其中:道路绿化0.86万hm2;河道绿化0.21万hm2;园区绿化0.32万hm2;片林1.08万hm2;经济林0.17万hm2;农田林网及村镇绿化0.89万hm2。

目前经济林面积与2007年底的数据相比基本持平,说明经济林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户根据市场情况也有复耕的情况。

3 盐碱地造林研发与推广情况

2002年,天津市林业局利用天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进行科技合作的机会,与该院共同进行了耐盐树种的研发工作,在大港设立了天津市耐盐树种繁育基地。经过多年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通过对现有各类耐盐碱乡土树种生长适应性指标的调查和分类评定以及对耐盐树种的引进和筛选,形成一系列成功的盐碱地造林栽植技术,为天津市大面积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另外,开发区20余年的盐碱地造林成功经验以及泰达海林园艺公司在大港中塘镇等地盐碱地造林试验成果和近年来竹柳等耐盐碱树种引进所积累的经验也为今后盐碱地造林提供借鉴。

4 推进天津市盐碱地造林绿化工作的建议

4.1 制定新的造林用地政策

重要通道两侧绿化带所需造林用地,除建成区、功能区以及水利、交通等部门绿化以外,对农民在自己承包土地上营造林应采取较长年限租地方式,并由市级财政分年度支付土地补偿;经济林及片林采取3年土地补偿政策,3年后,视经济效益情况还应制定相关补偿政策。

4.2 提高造林标准

在中、重度盐碱地上,造林要增加沥盐排盐设施,提高整地标准和栽植、抚育质量标准,并增加混交林比重,实现树种多样化。

4.3 提高造林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重点造林绿化工程要实行财政重点扶持,中、重度盐碱地段要适当提高整地和栽植财政补助标准,并明确资金筹措比例。建成区、功能区以及部门绿化按原有投资渠道解决,其他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应全部纳入市、区两级财政支出预算。

4.4 建立健全林木管护机制

天津市财政在原有重点地区生态林管护补助资金3 000元·hm-2的基础上,盐碱地地区生态林管护资金应适当调增标准,补助政策实现区域差别化对待。同时应制定管护标准,建立专职管护队伍。

4.5 加快对盐碱地造林实用技术的研发

充分利用天津市援疆合作项目平台,优选和田地区红柳、沙棘等抗性强的树种,在天津市滨海新区选示范地段,在引种驯化的基础上进行栽植。通过挖沟垫土,先栽灌木熟化土壤后再栽植乔木等工程试验,着重对降低整地、林木栽植、抚育成本等实用造林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以取得可持续的大规模造林绿化成果。

4.6 多部门联动

充分发挥天津市绿化委员会作用,协调水利、交通、功能区以及工矿企业等部门绿化,在全市造林绿化规划的框架内,制定区域和部门造林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实现整体绿化效果。

4.7 完善各区县林业主管部门职能

环城四区林业职能有的在农林局,有的在种植中心,有的在农委,在同一部门的林业职能有的还分开管理。滨海新区的林业管理更复杂,涉及建委、市容园林、农业等部门以及3个管委会。

下一步,要强化环城四区林业行政机构和职能,将林业各项业务整合;滨海新区功能区以外的造林绿化业务统一由滨海新区农业局管理,3个管委会一体办涉林业务归口区农业局统一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武,马作国,华玉鑫,等. 中新天津生态城盐渍土特征与绿化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143-145.

[2] 申焕芝.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6):78-79.

[3] 梅付春.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4] 张金龙,王振宇, 张清,等.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绿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147-151.

[5] 阿拉坦其其格,高建民,刘敏,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4(S):164-167.

[6] 赵志仁. 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3-122.

[7]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 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8(4):31-34.

第6篇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