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5: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时期下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一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另一方面,能够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和国际水平接轨。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财会准则在财务层面上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障碍。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
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当中,会计核算并不能够切实维护企业向市场经济做好过渡,因此新型会计核算理念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渠道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以至于为后期的管理埋下一定的隐患。还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单方面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制造虚假数据,由于这些数据的存在使得客观事实受到忽略,因为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难免会违背正常的规律。
(二)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方面做的并不是很明显,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正是因为如此,就难免会出现企业财产和家庭财产混淆不清的状况。上述情况尽管看似问题不大,但是斯却为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加大了财会处理的难度。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我国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较多,但是真正意义上取得上岗资格证并且有一定能力的会计人员却很少,无证上岗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使得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的会计人员一味迎合管理者的主张,不仅不依法设立账目,甚至还会出现账目混乱的情况,以至于会计信息严重背离了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会计的众多职能当中,会计监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管理者应当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单纯受到利益的驱动,那么必然会使得监督职能彻底丧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难以挽回的。
二、如何构建并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
(一)提高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会计信息,这一环节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其次,企业只有立足于可靠的会计数据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使得自身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构建自身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并且在这种体系之下做好各方面的核算工作,从而提高各项事务运营的成果。
(二)强化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从主观上来看,会计自身对于自己的监督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会计人员自身发展方面,也体现在企业效益的取得上面。从客观上来看,保险公司要依据中小企业的现有状况来规范操作流程,使得会计核算当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掌控,并逐渐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岗位职责当中去,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此基础之上,中小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和措施就能够帮助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协调的关系,使得会计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纰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有效地解决。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决定着中小企业必须要利用优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以此来处理相应的会计核算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良性发展。事实上,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技术,把管理技术提升到新层面,才能够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会计核算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物流起着全程监控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会计监督工作总的重点内容,必须要与其他技术环节进行紧密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依靠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完成各项业务之间的配合性,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取得了非凡的优异成绩,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当然,如果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利用较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运营,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芳.谈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监督[J].中国西部科技,2010
[2]杨丽梅;李红萍.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J].价值工程,2011
[3]刘新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4]苏芝.中小企业优化会计内部管理的策略[J].时代金融,2011
一、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制度与准则并存,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运行成本大
由于我国的特色国情与习惯,在会计核算制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所涉及的行业多达几十个,所以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清晰,也会导致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所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严重受到了影响,并且增加了会计核算运行的成本。
(二)会计核算制度滞后
企业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能够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会使得会计核算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法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并且随着我国的市场体制的日趋完善,也会导致我国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导致了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产生了滞后性。
(三)会计责任混乱
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所以必须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之上。会计应该及时的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完整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及时的进行编制和报表;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脱轨,只能通过被核算单位提供的票据来进行会计核算,会影响到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时候,就会因为会计核算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双方进行推诿。
(四)会计核算方法凌乱
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电算会计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以及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会计的各个核算方法是相互直接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但是在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核算标准不明确,以及核算人员掌握的核算方法太过于单一,严重的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五)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多而复杂,于是就导致了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和分类的不科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比如国外只分真正的预算会计以及政府会计,而我国的会计分类种类复杂和多样,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之间存在的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复杂情况,导致了会计核算信息的不准确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在《会计法》的基础上,以净化企业生产经营为目的,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外部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外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应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对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辨别,并且做出合理的治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社会应该运用社会审计等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单位,避免内部企业会计单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实现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会计核算。
(三)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力度
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以及是否具有偷税、漏税以及逃税的行为等为主要内容。所以政府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企业在会计核算的检查,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摘 要 医院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当前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督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医院必须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发展条件,积极地去分析医院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的去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会计核算 会计监督 缺陷和不足 对策
一、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一)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核算方面
固定资产只是设置了一级科目和下属明细科目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情况,并没有设置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账户。财务会计中固定资产都应该计提折旧,以此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真实的账面价值。同时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也是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医院并没有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只是单纯的利用初始入账价值即历史成本反映,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医院多是电子机器设备,科技含量高,入账价值高,更新换代也快,一味的按照历史成本记账就背离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正确的传递医院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这一缺陷严重违背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
2.无接受投资科目
医院接受投资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般医院的处理原则就是冲减收入或者增加支出,并没有对此种情况作明确的会计处理规定。这种处理方式混淆了医院债务与债权的不同性质,混淆了医院自有资本金与投资人权益的数量界线,人为对医院的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做了调整。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分派的红利不得税前扣除,但是医院把相关的业务核算与收入支出挂钩,等于起到减税作用,这不但导致医院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而且使医院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种处理方式与国家的税收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是相悖的。
3.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同一种药在不同的医院购买会出现不一样的价格,这就是医院的成本会计核算出现了失真。目前,医院没有统一的成本项目标准,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和成本制定标准没有达成一致,不具有可比性,导致医院在列支各项成本开支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医疗收费价格相比之下就会失去公平。
(二)医院会计核算的优化对策
1.在固定资产账户下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对相应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真实反映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当医院购入固定资产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按照正确的价值入账并且积极的计提减值准备,反映医院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免违背真实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2.设置接受投资账户,正确反映医院的债权债务情况。此外,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增加一些会计支出科目的设置,使之更能适应现在多种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机构体系和全面反映医院经济业务类型的医院会计核算科目体系。
3.增加“财务费用”科目的会计核算。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只设置了管理费用,并没有如企业财务会计那样设置财务费用账户,借款利息支出和存款利息收入都统一在管理费用下列示,这样混淆了管理费用核算的范围,不能很好的反映医院的支出情况,财务费用账户的设置为医院管理者合理选择筹资形势提供更为直观的依据。
二、医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一)医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法制不健全
有的医院把会计监督混同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只是对会计监督的一种事后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有的医院甚至不知道会计监督为何物。《会计法》颁布实施之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应该同步,但是医院的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
2.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医院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医院根本就没有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医院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无人遵守,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医院会计秩序出现混乱,现象经常发生。
3.医院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医院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惟命是从,一味听从领导,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二)医院会计监督的优化对策
1.强化医院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提高对会计监督的重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医院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和必要性,充分了解与会计监督有关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着眼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使会计监督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完成医院规划目标的重要措施。医院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并且积极约束自己,避免形成领导。良好的氛围也为会计人员的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制
积极建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必须为会计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便于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在日常工作中,会计管理机构和会计内部控制机构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大胆行使会计监督职能,营造重视、支持、理解会计工作的氛围,解决好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从制度上给予保证。维护医院的会计秩序,从根本上遏制等财务违规现象。
3.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素质
要想搞好医院的监督问题,最根本的是使财务人员知法懂法,树立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时刻维护国家利益、医院利益。同时,会计人员最大的职责就是做好会计相关工作,因此,更要重视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医院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财会方面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财务管理改革不断发展和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制度层面的制约。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实施会计核算监督必须依据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相关业务的规章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接受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这表明会计核算监督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应遵照会计核算部门的制度要求,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为监督职能。相比较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规章制度,其监督规定是分散在多项文件中,制定的监督规程也较为宽泛,下发的制度也没有对业务风险点的识别等做出具体操作性的说明。实际运作中,由于上级行相关主管部门对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渠道和指导方式不够明确,相应协调交流、组织培训等措施难以不到位;加之,监督体制形成纵向管理不顺畅,考核机制有所缺失,影响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监督模式的制约。
按照《办法》规定,目前大多采取集中监督模式对所辖会计核算业务实施监督,要求是在核算业务发生后,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会计资料为隔日传递,监督部门通常要在“T+1”或“T+2”工作内完成监督事项。即使会计集中核算业务使用计算机监督,也只在核算系统提交业务截止后,监督部门才能采集影像信息进行监督。受监督时滞的影响,事后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大多局限于凭证要素规范性和账务处理的准确性等业务合规性方面,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风险防范的时效性难以保证。
(三)监督手段的制约。
《办法》要求,会计核算监督应采取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手段。目前,除了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监督采用人总行开发的事后监督系统进行监督外,国库、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仍采用人工监督方式。由于没有计算机监督程序的约束,缺乏校验手段,监督人员只是对会计凭证进行翻阅、审核操作,可能存在省略监督步骤或减少监督内容情况。这种局限于具体业务表层监督方式,履职成效会受监督人员水平、监督技能、职业操守的影响,带来监督质量差异。
(四)标准层面的制约。
会计核算监督在对相关业务进行审核、控制和检验操作中,如何规范履职、监督到哪一步等监督标准是体现监督效能的关键。由于现行事后监督的业务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缺乏系统的梳理以及必要的更新,未能形成客观独立的监督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缺少硬性质控指标,造成各地监督流程、监督方法、监督标准、风险点识别等不一致,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开展不平衡,影响了业务行为的规范性,制约了监督效能的提高。
二、基层央行实施标准化监督的积极作用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的“独立性、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重点性”工作特点,决定其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标准化,履职成效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
随着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从理念、内容到账务处理流程都发生重大变化,事后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延续,必须符合会计核算发展的要求,制定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系统,以适应央行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监督效能的提升。
有了统一的监督依据,监督人员能够按照业务制度化要求规范操作,保证监督活动有序进行。通过标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核算差错和违规操作行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央行整体会计核算水平。
(三)有利于资金风险的防范。
标准化管理应明确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提示和评价机制,可方便监督人员直观、快捷地掌握监督方法,提高监督针对性和监督人员风险甄别、防范能力,能够促进核算部门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在基层央行风险防范体系中的作用。
三、加强会计核算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监督制度,确立工作准则。
完善监督依据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保证,需要从较高层面同步进行监督业务规程的整合、设计。根据会计核算部门新业务的出台或变动,统一完善监督工作制度、规程、质量考核指标等,不仅要对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和方式、监督工作程序、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还要扎口梳理核算业务风险点,明确风险识别标志与等级,在监督要点、差错分类、处理办法等方面进行明确,形成基层行监督工作准则,做到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促进监督人员行为规范、履职到位。
(二)改进监督手段,优化监督模式。
完善会计核算监督系统功能是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支撑,通过科学、完备的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效能。一方面,要加快投入计算机监督系统建设,应用电子化监督方式,以配备辅助软件和后台终端的实时识别功能为监督模式,对账务处理、资金汇划、参数变更、核算进程等重要数据信息进行比对、跟踪,以解决人工监督方式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走出单纯合规性监督的局限,通过监督系统增加会计核算风险识别、提示和控制功能,做到风险等级自动归类,风险预警智能检索,打造风险性监督新模式,实现向实时监督、重点监督、风险监督的转型,真正发挥事后监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统一监督标准,提升监督效能。
设置必要的监督指标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央行要依据相关指引的要求,制定较为清晰的岗位职责;按照业务类型细化监督方法、操作流程、关联要素、限时指标、监督步骤等,从操作层面明确具体监督要求,确保监督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协调、规范运作。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制度对照为导向,对不同业务部门特定风险和个体风险进行赋值量化,确定不同的分析预警级别,制定核算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措施。依据监督结果建立监督数据信息资料库,运用风险控制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预警,实现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延伸与拓展,促进核算质量不断提高。
(四)构建“大会计”机制,拓展监督领域。
关键词:风险 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63-02
一、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2)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3)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就必须完善制度,办事人员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有:(1)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不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2)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实行过程中的监督,有效地防范风险,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对企业不负责任,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1)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2)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3)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4)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因此:(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的诱惑和压力,坚定立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1)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3)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发挥会计监督作用,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会计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学习外语,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2)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规范 意见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也是其他相关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变化,适时地增加或减少会计科目,调整相关账户对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应顺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而做出相关调整。
一、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一)事业单位管理不规范
1、管理过程中将财务和会计核算分离
二者的分离使得单位事物管理和账簿的管理无法有效结合,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规范的时候容易忽视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
2、原始凭证填写有误
信息表述不清晰,相关栏目说明不完整,数据随意更改等都是当今会计核算过程中违背会计核算制度要求的表现。会计信息的不准确,会影响到记账凭证等后续会计工作,从而影响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
3、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些事业单位目前依靠的会计核算制度与配比原则相违背,容易造成财务混乱,使得单位真正的资产以及负债情况不清不楚,同时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结余情况数据不准确。
(二)会计制度不完善,适应范围不全面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依托的管理制度,而事业单位作为国有单位,它的会计核算依据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中由于科目和内容的缺失,使得核算过程的难度加大。同时,对事业单位监管的不到位和其内部管理不善,使得一些单位擅自挪用国家资金,做出一些不合法律规范的事情。
(三)资产核算存在偏差
事业单位购买以前的固定资产,其资产科目体现为它的原值,而基金科目则表示它的净值,二者有差别,类似的问题在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同样存在。而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往往由于核算人员的忽视使得无形资产的核算也不准确,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二、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有了保证,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行性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会计核算发展的情况,结合外国会计核算改革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
三、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举措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监管资金流向,进一步改革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向更加合理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财务,计算盈亏的会计核算制度,而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常常在经营性收支业务使用。基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信息的特点,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有效结合更有利于会计核算的进行,在财政拨款和一些收入部分,使用收付实现制,而在现金、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等的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便合理规避风险。
(二)严格落实会计核算制度
修改制定好了会计核算制度仅仅是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切实执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制度的落实以发挥其作用。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固定资产账套建立和卡片设置的工作,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免造成财产的损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强化预算管理
由于新的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得采用原有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处理财务管理的难度以及工作量有所增加。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环境,深化务实财政预算管理,做到科学编排,认真执行,严格监督,并且做到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单位预算经上级批准后,要及时根据上级所批复的预算调整预算计划,对于所批准的项目支出,制定科学的计划,提高经费利用的效率。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改革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得到增强,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国库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2]徐远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N].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张立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4]徐远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关键词]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综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自去年新修订的《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核算制度,围绕其结构、地位、与准则的关系处理等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界的新一轮关注,产出了许多新的闪光点,受其启发,本文仅就国家统一核算制度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如何正确认识新出台实施的综合会计制度?(2)综合会计制度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如何?(3)怎样协调处理综合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关系?(4)综合会计制度的退出时宜问题等。
一、客观、全面地认识新出台实施的综合会计制度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新出台的综合会计制度,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取消现行大行业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综合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
客观地讲,我国从1988年开始会计准则,到1992年出台《会计准则》并于次年7月开始实施算起,前后仅经历了4-5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是通过制定统一会计制度来指导约束企业的会计核算。从1993年7月1日开始进入了准则与制度并行发挥作用的时期。当时限于只出台了基本准则,还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具体准则,财政部才以大行业会计制度作为过渡向完全的会计准则模式逐步接近,所以当时理论界还对这一过程设计了三步走的改革目标,即:
大行业会计制度
第一步:基本会计准则{ }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具体会计准则
待具体会计准则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时,取消会计制度,过渡到第三步。
第三步: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原来的这种设计,思路和方向都是对的,只是囿于当时环境和会计实践和局限,不少人把准则和制度看成是两套互相独立、互不相容的体系,而没有从功能作用这一本质问题去考虑,从而得出了准则与制度不能共存的结论。
近几年,不少会计理论工作者结合部分具体准则实施后与行业会计制度双轨运行实践,重新思考准则与制度的关系与定位,独到地从其功能分工入手展开研究,指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都只是会计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用会计准则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违背国际惯例。”“评判一国会计标准的优劣只能看其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准则与制度并行发挥作用,符合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生长。”“实践证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不矛盾。就其最本质的方向来讲,是互为补充的,会计准则更多的侧重于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政策方面,会计制度则更多的侧重于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编报程序等会计记录方面,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就能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很好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些认识上的深化和共识,才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步走”演绎成为“四步走”。即在原来的第二步之后增加新的第三步,原第三步改为第四步,
综合会计制度
即基本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具体会计准则
当然这期间,具体会计准则与综合会计制度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互相替代。从而真正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的特征。
2.取消大行业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综合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贯彻可比性原则的必然结果。可比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它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以及不同企业对相同交易或事项的处理都要采用一致的。而回顾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从建国至今,在贯彻可比性原则的程度上,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其中,第一次是1950年-1952年,那时,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要求相一致的分所有制、分部门、分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实现了同所有制同部门、同行业内的会计信息的一致可比。结束了建国初期会计信息管制的无政府状态。第二次是1992年-1993年,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适应改革开放,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要求相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依基本准则的要求,制定了分行业的大行业会计制度和分经营方式的三大会计制度,实现了同行业、同经营方式下的会计信息的可比一致。第三次是2001年,取消大行业会计制度和分经营方式的三大会计制度,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同企业、同事项的会计信息的可比一致。由上可清晰地看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这三次大的改革,每一次都大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最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同企业、同事项的信息可比,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关于综合制度在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会计法》指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其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这就是说,会计核算制度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现行的以“会计制度”命名的诸如“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也包括会计准则、暂行规定这样一些规范会计核算方面的制度。取消大行业和分经营方式的会计制度,代之以综合会计制度,则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构成一下子变成了“会计准则”和“综合会计制度”两个组成部分。而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综合会计制度,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并未明确其地位。这令人不免生出这样的疑问,1993年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的由会计法统驭会计准则,再由会计准则统驭会计核算制度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三级会计法规体系是否依然存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依据新的会计法,这个体系又将怎样构建?特别是综合会计制度,它在这个体系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对此,笔者以为,依据新的会计法的规定,综合会计制度出台实施后,我国新的会计法规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将由原来的三级结构变为二级结构,其基本构成和内在关系可图示如下:
会计法会计准则
会计法规体系{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综合会计制度
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制度
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如此一来,会计准则和综合会计制度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两个平行且平等的规范,共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共同构成了我国今后的会计核算规范,并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似乎就不宜再坚持原来“会计法统驭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统驭所有会计制度”的类似提法了。
三、怎样协调处理综合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
由综合会计制度替代大行业会计制度后,则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厘定准则和制度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厘定准则和制度的关系,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前提:
其一是必须搞清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真正动因。客观地讲,它不外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促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直接动因在于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运用会计信息以调控解决国内问题的需要;从国际看,其直接动因则在于吸引国际投资,拓展国际贸易,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需要。两相比较,会计的主要运用是在国内而不是国际,虽然来自国际方面的信息需求与日俱增,但会计信息在国内的地位无论如何是其他方面所不能比拟的。
其二是必须搞清楚准则和制度各自的优越性及功能实用性。“准则也好,制度也罢,充其量只是会计规范的形式问题”。会计准则作为国际通用会计惯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为对象,在详细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基础上,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然后以确认、计量为中心并兼及披露,对围绕该项目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会计规范”。可见准则是见长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并兼及披露。其最大优点是人们在了一份具体的会计准则之后,就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的处理全貌,并能举一反三,增强解决新问题的本领。综合会计制度作为中一种形式,“它以某一特定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的格式以及编制等详细加以规范。可见,制度见长于财务会计要素的记录并兼及报告,其最大优点是对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来说,能直接使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记录,并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会计报表,操作方便、易学易懂。
在明晰了上述两个基本前提之后,再回过头来回答如何处理综合会计制度是与具体准则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属会计核算规范的范畴,而会计核算规范的全部无非就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撇开准则和制度的形式不说,就其在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但有的准则也有记录和信息披露的要求;制度重点规范记录与报告,但科目的应用与报表的编制中也体现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如此实现其功能互补,一方面比较适合我国当前会计实践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能充分体现了”四个有利于“的基本思想。即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和运用;有利于会计监督机构的会计监督;有利于处理国情与国际惯例的关系。
四、展望-综合会计制度的退出时宜问题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核算方法
为了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下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的需要,财政部于2009年8月12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30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2稿),2010年7月15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这两个会计制度三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两制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颁布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文中所提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是指2009年和2010年两次征求意见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2010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下同)。两制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会计核算的内容上看,其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转换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个会计核算基础在当时情况下实施是必要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完善,都对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2009年和2010年颁布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摒弃了原有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公立医院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根据两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办法。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而公立医院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整合了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医疗卫生机构基建工程项目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增设了相应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报表项目,特别是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对有关药品的相关核算进行了修改,即: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药品”、“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等账户进行了调整,分别将其并入存货、医疗收入、医疗支出中,不再单独进行核算,并且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账户,以适应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核算需要。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完善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报表体系
两制征求意见稿都保留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用以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除此之外,两制征求意见稿中还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了“基建投资表”,用以提供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二是为了兼顾预算管理需要,将预算资金信息从原来的业务收支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预算收支表”(医院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提供预算会计信息。
虽然两制征求意见稿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其适用范围、制定依据、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重点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完善进行探讨。
二、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不明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财政部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制定说明中提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时,列举的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通过固定基金进行核算的事例。这与现行医院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相同的。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其他业务处理上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收付实现制的“修正”问题。
(二)部分会计科目设置不够合理
1.有些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繁琐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内容涵盖过大,导致明细科目层次过多,如“库存物资――药品”。为了适应新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改革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都将原科目“药品”从一级科目下移到二级科目。即:
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西药
――中药
――中草药
――药房――西药
――中药
――中草药
也就是说,药品的核算整合到了“库存物资”账户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清楚地反映药品的信息,可能需要了解到三级四级明细科目,甚至有可能到五级明细科目。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核算难度和核算工作量,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明晰程度。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的核算和管理是重要的业务内容,而且现行药品管理制度改革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同时,按照新医改的规定,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药品是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这里的“逐步取消”是存在过程的,所以对药品的信息质量要求应该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一般存货,因此,征求意见稿中药品的核算方法难以将药品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2.有些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够全面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特别是有些重要的经济内容未能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固定资产的核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笔者看来,这种核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不只是涉及支出,更重要的在于对资产进行客观反映。如果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则无法真实体现,这样会影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无法清楚地量化处置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导致需要更多的后续工作(如资产评估、专项审计等)来对其进行弥补,管理和核算的成本增加,而且所做的弥补工作人为成分较高,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
3.有些会计科目的表述不够恰当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的会计科目在表述上过于详细,以致于和其他制度重复,如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规定;有的会计科目的表述过于简化,使得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未能充分说明,如“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按照政府收支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补助结余“包括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见“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说明第一款)。在“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中出现了“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两组概念。那么,这两组概念是不是分别指的是同一项内容?这个问题在制度中没做解释。
三、关于改进两制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一)恰当定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其应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但是如果没有一定量典型的业务支持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则没有必要一定将其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虽然其定位为公益性,但是成本核算也应该适度地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对成本核算部分并没有做较为具体的规定,如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梳理成本核算的内容,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就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支持,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理论与应用就能够实现对接。
(二)进一步优化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日常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应当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进一步斟酌,使其更加合理。
1.进一步简化个别会计科目的设置
第一,对于比较复杂的会计科目,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尽量将其简化,如药品的核算。为了保证药品核算和管理工作质量,可以将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从制度中规定的二级科目提升至一级科目,即保留“药品”的总账科目。同时,如果采用医药分开的管理体制,医院完全可以减小药品存储量,所以,可以考虑取消药品中“药房”、“药库”的明细。这样药品的核算就可以简化掉两个级次,能够极大提高会计科目的明晰性,也能够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第二,对于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或核算内容不全面的会计科目,应尽量完善其会计核算内容,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应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清理的核算,在平时不计提折旧也可以,但是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必须经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进行核算,通过该账户,将处置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等业务得到全面反映,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这对于主要通过政府拨款运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和财政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会计科目内容的表述,对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个别科目及其他事项解释过多的应进一步简化,如取消无形资产科目中关于摊销时间的规定,如果需要明确说明,应进行简化后列入财务制度中进行说明;对会计科目说明不够的,应进一步补充说明,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的核算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是同一概念,则应统一使用一个术语;如果不是同一概念,应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三)应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其他事业单位制度相协调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是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分离出来的。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要与我国医改的总体发展相对接,又要在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中会计制度的相互协调。同时也应当与正在改革中的高校会计制度相协调,而这些制度最终都要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相协调,与国家的其他会计法律法规相协调。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当将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筹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完善,并为今后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衔接扫除障碍。
四、结束语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科学性的提高,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我国会计理论的重要突破。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恰当地定位会计核算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科目设置优化,科学合理地与其他制度进行衔接,以降低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本,提高会计制度改革的效益,最终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信用社由主办会计任事后监督员,事后监督员在本单位主任领导下,在联社财计部门指导下,行使检查权和监督权。
第二条事后监督的范围包括:检查监督存、贷款帐务处理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管理情况;检查监督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情况;检查监督会计、出纳、联行结算制度执行情况。
第三条事后监督员可行使下列工作权限:
1.有权检查本单位会计、出纳、结算、联行、储蓄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调阅有关文件、查阅凭证、帐簿、报表和其他有关档案资料。
2.有权检要空白凭证以及各种业务印章、密押等使用保管情况。
3.有权要求受检查监督人员就事后监督事项,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口头或书面说明。
4.有权对违反制度和会计核算原则的事项,加以处理,并督促有关人员限期改正。
第四条事后监督方式,就是对每日已处理的业务、帐务和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序时监督,逐日填写事后监督登记簿,作为内部考核的依据,每月公布一次事后监督情况。
第二章会计业务的事后监督
第五条会计凭证的检查监督。检查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主要是检查已完成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的政策、法令和制度,检查凭证的正确性,主要是检查凭证是否应为本社受理的凭证,使用凭证的种类是否正确,凭证的基本内容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有无涂改数字的现象,检查凭证所列示的业务事项是否真实,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现金支票背后是否有收款人的签章,转帐凭证的对转关系是否明确,凭证是否编号,错帐冲正凭证是否按规定填制,凭证与附件是否相符,按照有关规定的单位印章、信用社及有关人员的印章是否齐全,发现不符或手续不全的,必须由有关人员更正补齐。
第六条存款业务的检查监督。检查储蓄存款中有无公款私存,单位定期存款是否开具开户证实书,单位定期存款存单作为质押凭证到期是否收回。检查挂失手续是否健全,存款单位和个人,因丢失存款单、折、支票、印鉴、申请办理挂失和补发单证、折手续的,应检查是否已登记挂失登记簿。
第七条贷款业务的检查监督。检查各项贷款发放是否认真执行贷款原则和贷款办法规定,贷款用途与对转关系,是否贯彻专用的原则,按照批准的用途监督支付,按月核对贷款帐据是否相符,检查各类贷款借据的立据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如:借款单位(个人)名称、住址、借款金额、用途、利率、期限、还款日期、立据日期是否填写清楚;借款单位公章和负责人私章是否盖全;贷款借据是否有信贷部门和负责人的审批意见和签章,是否符合联社规定的审批权限;是否超过联社核定的授信额度放款。
第八条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检查监督。检查是否以凭证种类分户,建立登记簿,逐笔登记,使用或发出时,号码是否连贯,如有作废凭证,是否加盖“作废”戳记,是否将作废凭证号码剪下粘贴在销号登记簿上,作废凭证随其他凭证一并装订保管,有无撕毁情况。检查时应核对其记录是否完整,领入发出数量是否衔接;发出时有无领用人签收手续;使用(签发)时是否按照顺序,已用和未用号码是否衔接,结存数有无短缺等等。他行的汇票凭证是否纳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
第九条会计档案管理检查监督。按月检查会计档案是否及时装订(会计凭证装订和归档时间最迟不超过记帐日后一周,按月或按年装订的其他会计档案,装订和归档时间最迟不超过月后或年后一周),建立登记簿,并逐项进行清点核对,检查调阅手续是否健全,调阅是否有记录,管理是否按期限,检查微机磁性档案是否视同书面档案入库保管,并应注意环境,以防强磁干扰破坏。
第三章储蓄业务的事后监督
第十条收储、兑付业务的检查监督。复核收储、兑付的笔数、金额是否与日结单相符,凭证的内容是否正确完整,特别是应审查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新年度开始的年份有无录错,存入日期、期限有无遗漏,利率档次是否正确,提前支取存单的有关证明是否完备,凭印鉴支取的存单是否盖预留印鉴。
第十一条支付利息业务的检查监督。复核利息是否正确,审查存期、利率等有无涂改。多计利息是否找回或由责任人赔偿,少计利息是否补给储户。
第四章结算、联行业务的事后监督
第十二条检查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是否按规定的使用范围、结算条件和金额起点办理托收,对企业延付是否按规定扣收赔偿金,经审查同意的拒付理由是否正当,检查委托收款延付期满仍无资金支付,是否通知付款单位将有关凭证退回信用社,如不退回是否收取罚金。
第十三条检查办理银行汇票的出票人帐户是否有足够存款,根据汇票委托书抽对出票人帐户,查对有无签发空头汇票,检查汇票凭证签发号码是否序时连贯。
第十四条汇兑业务检查监督。检查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支付,有无通过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户过渡,巧立名目套取现金,采购款的转汇和退汇手续,是否按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联行业务的检查监督。检查交换业务中有无压单位压票现象,全国银行汇票是否隔交抵用,有无信用社垫款,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是否见票即付。
第五章财务管理的事后监督
第十六条利息收支检查监督。加强复核,对采用利随本清方法收息的,应经常抽查有无多收、少收或漏收等现象,是否定期检查核对存贷款利息使用的正确性,发现利率使用错误和计息差错是否及时更正。
第十七条利息收支以外的检查监督。各项收费是否按标准计收,有无多收、少收、重收、漏收。如业务手续费、邮电费、凭证工本费收入是否正确,有无漏收。各项支出是否按有关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列支,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费用,如:钞币运送费、邮电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执行招待费支出是否都是正常开支。损失款项、出纳短款、结算赔偿损失是否经过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列帐。
第十八条内部资金管理的检查监督。检查其他应收、其他应付款项是否按规定帐户列帐,上划联社的统筹资金是否及时上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