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艺术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群众文化;内容;发展;意义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代代先辈们的在其劳动活动中创造出了群众文化文明的雏形,这种雏形历经无数岁月的沉淀并被人民不断实践以丰富其形式内容,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群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这一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其诞生时代的民众寄托美好愿望的凭附物。群众文化艺术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地的地域特征、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内容和其他绚烂多姿的文化内涵。群众文化艺术指的是人们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同事,有意愿、主动性参与发掘娱乐性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是该文化的具体特点。再拓展的说,群众文化艺术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以自娱自教为形式的、以娱乐身心、怡情养性为本质的艺术文化活动,满足着民众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也具有切实反映出当地社会的实际生活境况的功用。除此之外,人们可以用群众文化艺术表达感情、自娱自乐,立足于群众且充斥在人民大众的劳作生活之中,譬如举办多样的社区活动、全民健身的推广以及发展广场文化等。人们可以在这些文化生活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艺术审美的喜悦。这对提升群众自身的品位及文化涵养,乃至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群众文化艺术繁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促使文化进步,而文化发展又能发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作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传统艺术和群众文化,正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强劲动力。以社区象棋文化活动为例。无论严寒或酷暑,社区的象棋爱好者就会很早聚集起来举办象棋交流赛活动。当地一些小有名气的棋手也受邀来社区与爱好者们下一盘棋,与民间高手切磋棋艺,表演展示。社区管理员还将切磋赛剪辑成短片宣传推广,甚至带动了周边社区,让后者共同参与其中,还同步组织了绘画书法摄影等比赛活动,逐渐地让社区弥漫着浓浓的群众文化艺术气息。一来二去,部分当地的企业主及较为有实力的铺面老板也知悉了该社区象棋赛等艺术活动的盛况,递发广告邀约的人络绎不绝。社区附近象棋商品大卖、小型比赛场所的租赁业也跟着兴起,到后来有外来企业家投资比赛、为象棋赛等群众艺术活动设立奖金,吸引众多民众参与进来。因为一场象棋比赛活动,当地的经济逐步发展了起来,又因经济有所发展,当地政府又颁布了重要的文化发展举措,如定期举办地方性象棋交流大会、书法才艺比拼、设立艺术联合管理项目组等。这里阐述的社区象棋交流赛这一群众文化活动,无疑正是对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而群众文化的丰富进步又能反过来促使经济的发展取得可观的成果这一点的佐证。
(一)群众文化艺术对市场经济的意义
随着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群众文化已经由原先的教化型转变成了众娱型,人们容易被更多更具花样的文化娱乐项目所吸引,此时,利用群众文化来教化引导人们显得更为重要。政府所设立的文化馆也是传播群众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市场经济中,弘扬群众文化艺术,发扬优秀的群众文化传统,有利于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社会风气。
(二)群众文化艺术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意义
群众文化艺术在彰显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普遍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例如音乐、戏曲、绘画、剪纸、摄影比赛的举办,透过诸多的艺术活动来调动人们对生活文艺化的积极性并助其感悟生活的乐趣,进而升华民众的思想格调,也为没有过多灯红酒绿生活的乡镇,添了一份祥和的文艺情调,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群众文化艺术也对乡镇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艺术对个人素质修养提升的意义
群众文化生于民间,经艺术素养较好的民间艺术家们的手后发扬光大、不断发展,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大提高了参与进群众活动的每个人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是无形的,且意义重大。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开拓个人的艺术眼界以及可培养其艺术兴趣,这一作用的发挥正是群众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寿球.西江流域文化对广西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J].当代广西,2009(18):27.
[2]张卫红.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207~208.
[3]王维.群众艺术与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汉代墓室壁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其主要功能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具有传递人们精神信仰的功能。不管是墓室的建造形制或者是墓室内的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深受“天人相应”“神仙学说”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不乏四灵祥瑞图、天界神仙图、引魂升仙图等与神明或者羽化成仙有关的壁画,人们相信会受到天上神明的庇护,死后能够进入到理想世界中的天界,这些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神仙的膜拜和信仰。人们将自身的信仰与死后的世界相联系,想象着人类从人间步入天界,体现出了当时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其次,墓室壁画是一种图像式的墓志铭,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充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这里说的图像式的墓志铭是用图像来替代文字起到墓志铭的作用,在汉代的墓室壁画中,很多图像是描写墓主人生前的一些事迹、生活状况等,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以及政绩、功勋等,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个人品行状况。这种墓志铭的方式相对文字方式来说更加直观,能够让后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再次,体现汉代的政治文化制度。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礼乐教化承载着维护政治制度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重担,汉代也非常重视礼乐教化,尤其提倡孝道。在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中,很多都是体现孝廉、孝道的图像,用于宣扬墓主人生前的孝行,从侧面体现出汉代的政治文化制度。从现有的出土汉墓壁画来看,墓室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本土绘画艺术。汉代墓室壁画在构图方面简单、质朴,总的看来有多种构图形式,包括独幅式构图、长卷式构图、全景式构图、满屏式以及分片式构图,大幅面的设计使其气势壮阔。在造型方面缤纷复杂,通过人们丰富的想象,营造诡秘的意境,对于物象的描绘,线条丰富、流畅,粗中有细,刚中带柔,对物象的神态、表情、动态描写非常细致。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绚丽,改变了传统丧葬黑白色调,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壁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墓室内壁画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红、黄、黑、白等色彩,而且还大胆地加入了青、绿、橙、灰等色彩,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壁画五彩绚烂、丰富华丽,且色彩之间的搭配和谐、巧妙,表现热烈。
二、汉代墓室壁画的重要文化艺术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思想、政治、军事、科技、礼仪、、神话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情况,绚丽地再现了汉代的历史。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汉代的墓室壁画艺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早期绘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继承了古代楚地文化艺术的古朴凝重、饱满婉转的特质,将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完美和谐地结合到一起,丰富了我国古代早期的绘画内容与题材。从绘画技法上看,汉代墓室壁画更加完善了绘画技法,在透视、绘画的造型、线条、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彰显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能力,对周边地区的绘画艺术影响颇深,为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社会意义;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重点倡导发展群文事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通过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真切的体现出当地区域的实际生活状况。比如,举办形式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广场舞文化、文艺汇演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提升群众整体品味和修养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全面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一、群众文化艺術教育概述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先祖们在劳动生活创造出来多样化的文明类型,这种形式的文化在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人们丰富的形式内容,也是我今天口中所提及的群众文化。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党和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每一位群众都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人物,且艺术活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受地域的限制和约束,即使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文化和经济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他们的群众文化教育丝毫不受影响[1]。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倚重教育资源和力量不足的地区,以提升全民整体道德素养为目的,建设和谐稳定社会为主要思想,通过文化教育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实际价值和作用
1、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可以助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文化进步。目前,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已经开始步入各家各户的门槛,无论是严寒或者酷暑,都抵挡不住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近年来,象棋爱好者、广场舞爱好者一到早晚都会开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会通过短片宣传的方式,带动周围的社区加入到浓烈的艺术活动中来。
群众文化是通过群众独立的创新,再通过自身的方式去传播给大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艺术教育中所提及的艺术思维、审美观念、人际交往等,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当代社会不仅需要文化修养高的人,更需要能够适应时代步伐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群众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对带动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有待证实[2]。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提出“走群众光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内容。其一,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可以看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群众文化实际上一种面向基层群众的建设工作,在发展中每位群众都会参与进来,简单来说,能够将社会的真善美传播到每一位民众的心理,有利于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发挥出调节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的基础需求,能够构建出让他们身心都得到全面满足的和谐空间和阵地,心灵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精神境界。
3、推动社会审美教育的发展
目前,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群文艺术教育的发展,他们建立了老年人生活俱乐部以及群众艺术馆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和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针对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偏低的民众。在实际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更加注重群众的身心发展,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融入丰富的娱乐内容,培养社会群众的审美观念和综合素质,这不单单是体现在简单的文化理论学习上,更为重要的是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修养和素质。
4、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群众文化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一旦形成就是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已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方式成为了大众娱乐的形式,人们被多样化的文化项目所吸引。这时,需要群众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相当关键,政府所提倡的群众文化基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还能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出良好积极的社会发展氛围。其次,丰富群众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促使人民群众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性;艺术活动;策划;探讨
文化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在价值理念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主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就我国而言,当前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面,在形式上还较为单一,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就造成了群众不能从中得到更多新颖的内容,因此,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其思维,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推动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且通过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凝聚众多的文艺工作者,推动文化队伍的稳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对具有文化特长的业余群众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加入到文化队伍中,同时也为其文化特长的发挥提供平台。政府以及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馆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化馆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直接影响了文化馆的形象,因此,通过进行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增强群众对文化馆的了解,提升其地位。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活动创意
创意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首要要素,也是其基本前提,文化艺术活动只有具有创意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追求原创
通过头脑风暴,所有成员的见解和想法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而且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再从众多的想法中选择最具建设性的创意。当前,我们处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进行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其活动内容,如果保持一成不变的内容,则群众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适当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促进文化工作者的思维延伸和扩散,提出更多活动创意。
2、充分整合资源,并实现创新
文化馆应该增强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文化馆的舞蹈、书法等人员,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可以开设书画音乐会,众多艺术家可以在美丽的琴声下,优美的笛声中挥毫泼墨,群众也能够更加自然的融入其中,对作家的书画作品进行评说。同时,还应该增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应用,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实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从多层面满足群众需要。如可通过安装射灯,或是播放音乐来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内容的感受,同时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的即时推送,将其通过网络技术展示在更多的群众面前,场外群众可以通过投票或是网络评比的方式参与其中。
3、积极借鉴,加快发展
应该增强对国内外优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学习,以拓宽文化工作者的策划思路,在日常应该注意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其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归纳,并且经过不断的创新演化成为自己的独有特色。
三、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策划
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对活动进行设计研究的阶段,通过活动策划能够增强文化活动的科学性,推动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1、从群众需要中出发
服务群众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活动策划时,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对于群众的文化兴趣、文化需求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文化工作者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以走访或是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对群众文化喜好的了解,同时结合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确定其活动目的、基本形式以及其主要内容等。如果活动没有结合结合群众需求而展开,则得到的效果是难以与群众需求相符的,也是难以被群主所认可的。
2、了解自身的实际状况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展开不仅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该与其自身情况相符合。对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有清楚的认识,主要是可调用的活动人员,以及可投入的活动道具,此外对于活动可调用的资金情况以及分配状况也应该能够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于这些内容应该进行详细的列举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才能与其规模相对应。
3、明确艺术活动中的定位
并不是说包含的元素越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越丰富,要求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形成准确的定位,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科学性。如果活动场地较为开阔,则可以选择进行较为活跃、接地气的活动内容。
4、实行精密策划
需要保证活动策划过程的细致性,以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这就要求策划人员需要对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如计划在室外进行,则需要考虑到出现了不利天气或是群众人数超过预期时,应该如何处理,应该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活动发生混乱,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应对突发状况。
四、结束语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促进文化活力的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其活动策划能力、创意能力,推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活动掠影[J].鄂尔多斯文化.2013(03)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艺术;差异分析
艺术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在它们之间又并非是直接作用的关系。艺术家都是不同国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文化与风俗,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艺术风格必定会受到来自于文化、社会、成长背景、受到的教育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两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开放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东方文化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开放的西方文化
从根源和发展的情况来看,西方文化相对外倾化,属于商业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一个是希腊文化,另一个则是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是带有显著外倾化海洋文化特色的。在古希腊,海上贸易相对发展较快,其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外来文化,人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时也造就了自身文化的开放性。而另一西方文化源头的希伯莱文化,它具有着浓郁的外倾化商业文化特色。西方希伯莱文化源于犹太人,犹太人频繁的大规模民族迁徙与商业活动,将原有的固定生活圈子打破了,将封闭转为开放。这种海上贸易文化与商业经济文化致使西方文化拥有着社会性与开放性。
2)含蓄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显得保守的多,它属于农业陆地文化。东方国家主要是靠农业为发展基础的,其经济形式为陆地型经济。农耕的生产比较稳定,这种经济方式拥有着自给自足的特点,也造就了东方人相信自然态度。这使得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愿去改变、去冒险,人们追求和平,重视先人们的说法与传统,并且对此不会去轻易的逾越。这种相对稳定的农耕陆地型经济造就了东方文化中的自然性与保守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讲究个体性而东方文化讲究整体性
1)个体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比较重视人的外在与实践活动,是强调个体性的文化。西方国家认为个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元素,他们强调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崇尚自我的发展与实现。这种个性价值在现代的各个层面中都有体现,西方国家的人们追求多元化,这就促使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敢于创新与发明。
2)整体性的东方文化
由于东方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而在农业经济中的竞争性也不是不大,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平和的状态,就致使东方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比较平和,他们追求稳定与和谐,讲究秩序,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东方文化中整体性、集体性的特征。
3.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东方文化中的感性
1)理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崇尚理性,并且他们认为理性能够决定一切。这种思想、观念就是理论学说、理性主义。西方国家在科学上同样遵循理性主义,他们注重科学的研究与实验分析,强调数据,重视实效。
2)感性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是感性的文化。对于实验的研究以及数据分析都没有西方国家理性与重视,在处理问题中常常是定性而非定量。比较倾向于从大处着手、论整体而言。东方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东方人往往会通过直观、内省等等这些个人体验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较西方理性文化而言东方文化显得更为感性。
二、艺术根源的不同
所谓艺术,它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东西。再确切一点地说:艺术,首先它应该是对人们思想的反映。其次,它应该是人们根据艺术的性质与特征在自己思想中塑造的一个形象。最后,才会有艺术价值。在不同的国度中,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艺术的根源,它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历史。
看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就大体决定着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形势。也就是说,东、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将主导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虽说,现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也变得相对容易了,但是一个地域赋予人们的传统思想在受到多种潮流文化的冲击时,它依然还是会根深蒂固地生长在设计者的思想深处,这是很难得抹灭掉的本性思想。
东、西方艺术体现的差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人在思维模式上是不相同的。
三、东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与艺术的反映形式有所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一种概念,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归根结底,艺术它的载体是人,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是无限的、活跃的。艺术它可以以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人们思维、思想的变现与传播,这就说明了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对艺术理解的差异,同时这个差异是必定的。艺术它本身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不同的是艺术形式,是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艺术形象。
东方国家的艺术在理念上更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去透析,其艺术风格大体是把客观的东西溶入设计者主观的感情与思想。或者也可以说,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发泄于客观的事物中,利用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创作理念,他们往往会更主观化,艺术家自身的抒情会变得相对客观化。或者可以这样说,西方国家的艺术家会更直接的去描述事物的本身,对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做过多的修饰与评论。
另外,在东方国家的艺术作品中,有时会很难从外表看出什么东西。东方国家的艺术重视内在美,他们的作品多是以其独特的内蕴美而被大家欣赏。鉴赏东方国家的艺术品,不在于对表面的视觉感官,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更深层次中蕴含的意义,重视内在美。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往往会做得更大胆,更直观。他们更注重在人们的视觉冲击。他们更强调形式美,西方国家的艺术会更直接的表达美。
四、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看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难发现呈现出了多种思想、多利,流派并存的现象。但在总体上,仍可以归结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的艺术有着多变、充实、大胆、性感、理性等特点;而东方的艺术有着整体感强、含蓄、收敛、神秘、玄妙、有内涵等特点。
1.西方艺术性感而又开放
由于西方文化,西方人在情感方面更习惯于情感外化。这科,情感的表达突出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西方的艺术创作显得更为性感化。在西方的艺术观念中,艺术家们更重视个人的主观意念、原欲,追求情感上的直接表达与思想上的解放,这些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得西方国家艺术的风格大胆而又前卫,他们往往在艺术的取材方面多种多样,追求创新。
2.东方艺术收敛而又含蓄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就促使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注重整体表现,他们往往拥有内蕴天成、含蓄自然的风格。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的表现。他们在表达主题的手法上也相对含蓄收敛,不张扬、不夸张,所以
东方国家的艺术创作往往没有西方国家艺术创作的夸张外型与艳丽花哨的色彩,相比较而言,东方国家艺术造型会更简洁,色调也相对冷静。
3.西方艺术的多样性
西方的艺术充实、多变,这个特点形成了多种艺术的思想与流派。这都是源于西方文化中求新、求变的精神以及张扬、主观、个性的作风。这种文化赋予的精神与作风体现在西方艺术中,就是艺术家在个人作品风格中的不断探索与大胆创新,这就促成了西方艺术的多样化。
4.东方艺术的整体性
东方的艺术具有较强的整体感,表现为对传统的继承性。虽然说现在西方文化对东方的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不少东方国家的艺术家也受到了社会发展与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是在他们不停向前发展的同时,却还是放不下对于传统性理念的保持思想,并且这一点在东方艺术中还是体现的相当明显。
5.理性的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中,艺术家们会十分看重几何学中的构图原理。他们会认为只有严格的遵照几何比例,才能表现出内含的秩序。
6.感性的东方艺术
而在东方艺术中,常常会出现古老的吉祥符号、神秘的图腾又或者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元素,艺术家们会将它们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借以表达某种情感,这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感性与神秘。
五、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的差异可以等同于文化的差异。没有开放、大胆的文化,就不可能铸造出西方国家大胆、有创造力的艺术;同样,没有东方长期收敛、含蓄的文化熏陶,也不会滋长出含蓄、感性的艺术作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在东方艺术立足于自身本土文化的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艺术的思想与理念。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模仿,要首先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只有多学习西方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才会有可能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
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差异。由此才衍生出了东西方在审美观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面对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在审美观与艺术风格上,如何做到的更多样、更精彩?或许应该是从如何将传统与反传统结合起来,即从传统本质上出发但在艺术的形式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大胆的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艺术的道路变得更宽,也才能在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学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极简主义的共性[J].雕塑.2010
[2]马婷婷.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我见[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
摘要: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艺术和伊斯兰艺术发展的实事记录,对世界东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遗留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来其反映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本文以阿拉伯书法艺术为切入点,让人们在理解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同时,加强对传统阿拉伯书法艺术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纹样,为以美学角度出发的现代装饰艺术服务。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书法艺术
1.阿拉伯文化背景
“阿拉伯”一词可以说是民族的范畴,当然也属于是语言的范畴中。在伊斯兰教没有出现之前,阿拉伯人的主要文化成就大多是以口头留传下来的诗歌和文学性传说,讲述了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和道德等体裁内容,内容大多都是原始局部零碎的一些内容。伊斯兰教的兴起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清晰,分明的世界观,几科强制性的把它们推向文明阶段。“阿拉伯文化”在某种意义是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以及并入阿拉伯帝国区域的其他少数民族用处于统治地位的阿拉伯语创造的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是包括《古兰经》、古兰经注、圣训、伊斯兰教义教法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受外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东西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是宗教制度演化的产物,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核心,并继承阿拉伯民族传统的文化,它的综合性来说明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治制度。它注重人自身意义和存在价值。
2.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发展
阿拉伯语做为阿拉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阿拉伯语言文字和阿拉伯书法的发展传播是分不开的,阿拉伯文字在成熟期前经历了,图像阶段,象征阶段,章节阶段,借音阶段,拼音阶段。“阿拉伯书法”的产生是阿拉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阿拉伯人们艺术的智慧产物,是一座璀璨的宝库。阿拉伯书法艺术离不开伊斯兰教教义的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很大,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开创传播时期,伊斯兰教的经文是用阿拉伯书法录写真本,起着宣传的作用,伊斯兰教的教义通过阿拉伯书法艺术表现出来,使人们更加容易的接受,理解。并将传播到世界上很多地区,影响了阿拉伯地区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走向。并且在《古兰经》中大约有一百多处提到书法,阿拉伯书法的发展与宗教的联系非常密切,由于宗教教义认为表现人类和动物是属于真主的权利,在建筑装潢中,几乎全是植物,几何图案,阿拉伯文字,形成独特的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风格,大多用在清真寺装饰,阿拉伯手工艺品的装饰上。绘画人物,动物的禁止,使阿拉伯书法艺术内在价值爱到人们的强烈重视,伊斯兰艺术中仅用书法形式表现《古兰经》内容,使得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艺术占具重要位置,成为广大穆斯林心目中事物之开端,被赋予很浓的宗教色彩,俨如伊斯兰艺术之最,与伊斯兰建筑艺术并列成为伊斯兰艺术两大体系。
3.阿拉伯书法艺术体
阿拉伯先民在阿拉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阿拉伯书法艺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纷杂的书体形式,形成独立的一门艺术类别。主要有库法体,三一体,誊抄体,证书体,波斯体,公文体,行书体,花押等体形分类,各类书体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造型,严格的书写规定,充分发挥了阿拉伯字母流畅的线条美,使赏目者产生难于主表的对美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库法体被广泛的用于伊斯兰建筑的各个部位,是伊斯兰建筑物文字线条装饰采用多的字体,被称做“伊斯兰体”“纯粹的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书法类书体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书体特征苍劲雄伟,厚重古朴;其后发展成为五个体系派别“库法简体”“库法叶饰体”“库法花饰体”“库法瓣饰体”“库法几何体”。三一体是被认为阿拉伯众书法体的母体,有难度高,章法严,笔触粗大,雄秀等特点;多用于书写章节标题,标语牌,常在伊斯兰建筑物的壁饰和经文匾额中见到。
图案装饰是阿拉伯书法艺术中不可分隔的一个部分,起着烘托,美化书法的作用,把其推向更美的境界,以线条为主要元素,错综交织,纷扰无尽,从整体上来看又和谐美观,具有高贵,圣洁的形态,在伊斯兰建筑上以对比艺术形式组合。不仅作为书法作品的装饰物,还在清真寺,陵墓,手工艺品等中经常使用,最常见的着色大多是宝蓝色和金色,黑色做对比,象征着崇高。古朴,优美的阿拉伯书法和图案使欧洲人暂不绝口,并在他们使用的教堂,建筑,艺术装饰等方面采用。书法艺术的影响源远到世界各个地方。
大多从用笔,结字,章法和图案装饰四个方面来鉴赏阿拉伯书法艺术,从形态和神韵来体会阿拉伯书法艺术美的特征。结字是构成阿拉伯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的重要原因,是以点,线间,字母间关系的布局。章法是整个作品的黑白关系。鉴赏时两者皆具备的则是佳品。在几何图案与书法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点线的组合搭配,布局严谨的章法,使其具有独特的东方特征。(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袁义芬,周顺贤,阿拉伯书法艺术,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城市既是人类聚集的中心,亦是一种景观的集合,同时也是文化的发生场所,诚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公共艺术作为当今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起着愈加彰显的文化载体作用,甚而成为独特的城市地标,并成为城市的符号与象征。我们可以将这些占据城市物理、心理空间中心,赋有形式美感和文化特性的视觉艺术称为地标性的公共艺术,这是融入城市脉络,与之共呼吸、同生长的视觉形态,以及打动人心灵的视觉符号。城市吸引人之处便在于此,它使城市显示出独此一处的魅力,不仅丰富了城市的视觉空间,也充实了城市的内涵。当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大,当城市的扩张超越了人的适宜尺度时,城市需要更多的地标让人们彼此心灵靠拢,让人辨明方位。
城市文化的“点睛”之笔
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人类学家怀特关于人类文化系统的理论对我们理解城市文化具有启发意义。他认为: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底层是技术的层次,上层是哲学的层次,社会学的层次居中,这三个亚系统相互作用,并从总体上构成人类文化系统。根据怀特对文化的分类,城市文化的结构可大致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城市物质文化是以有形的外在形式呈现的,如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等等,其虽有物质化的形式,又兼具精神化的内涵。城市精神文化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通过物质载体保存的文化,其二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艺术既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同时,又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物化的符号形式承载历史、文脉及公共精神,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看待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间相生相应、互为显现的关系。而城市制度文化是城市的“骨架”,它为前者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文化结构的各个层面互为影响,相互作用。
人们诗意栖居的理想,往往伴随着对文化的追寻,这就对我们生活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更深层的需求,即在设计城市空间时多些点睛之笔,让人处处感悟到文化的存在。通过对城市文化进行要素的提炼,并加以艺术表现,能够使人通过公共艺术窥见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核之一斑。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文化中一个最具感性外观的部分,且公共艺术的发展史也无不证明了,其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容器或载体。欧洲的城市及城市文化发展离不开其广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各类雕塑艺术,这既是一种风尚,更是一种传统,几乎每座城镇都设有雕塑,它们或提示建筑的精神与实质,或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甚而成为城市的骄傲与代言。即便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都会因随处可见的雕塑及多样的艺术形态而带给人独特的视觉印象与文化感受。上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在美国兴起,随即在全球风行起来,不仅改善了城市的文化面貌,也使城市环境的魅力得到提升,为当时的城市开启了一片新的视野。种种表象背后暗含的是公民文化权利、公众社会的发展。此间,美国施行的文化振兴政策使公共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百分比法令又使得公共艺术的设置得到保障,美国城市文化及环境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而城市文化也因此成为公共艺术的重要语汇。城市文化以各种形式,各种面貌出现在公共艺术作品及观念取向中,这也表明了公共艺术不仅成为城市的美化者和装饰者,也成为城市文化的表达者。
简言之,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个“点睛”之笔,凝聚城市特色、维系都市空间,并作为空间的节点起着起承转合的中心作用,既成为一个物理空间的限定和标志,也成为城市文化内涵的象征与符号,从而使城市空间因此饱满和更赋表情起来,而“点睛”所指的正是城市文化内核的显现。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多伦路总体公共艺术设计在文化情境的营造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大家曾居住于此,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段,其本身便是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而公共艺术的介入则将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质通过更为直观和感性的方式呈现。漫步这一历史文化空间中,文化名人的雕塑遍布其间,或独自于一角沉思,或三五一群讨论,仿佛他们的脚步未曾离开,他们的精神更是常存于斯。而居住于此的人们仍旧延续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如以往。来自全国的优秀公共艺术家们梳理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力图展现文化大家们最真实的状态,以呈现一种亲和、对话的姿态,也实现与公众的情感互动。同时,总体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裨益于场所感的营造和空间特质的存留,也使之成为上海艺术含金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整个城市范围产生文化效应。如果说一个单体的公共艺术作为地标,其带来的文化效应足以激活一个原本平淡的空间,那么,作为一个空间整体努力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其所产生的空间文化特质更具辐射效应。
城市形象的凝练与彰显
城市形象包含多种要素,既有外在的形式,如城市景观及多种视觉艺术形式构造成的审美外观,又包含人们内在的感受与体验。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区域大都因自身的环境本身而形成区别于他者的形象。而地标性公共艺术是这样一类艺术,或凝练城市外在的形象,或体现人们内在的视觉印象,它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特质相符,是在城市文化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同构筑而成的形象基础上衍生的新的视觉形象。
场域的概念可以为我们理解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做注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场域即是反映、涵盖各种关系的一个充满意义的网,人类学家格尔茨则申明了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并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强调文化是符号和意义的领域。[2]在有意义的环境中许多感觉都会相应而生,与之相应的便是“有意义的形式”。城市空间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场域,其中已有的建筑、景观、空间布局等构成其人工环境;水域、地形、植被等构成其自然环境部分,它们成为场域中的构成要素,公共艺术也处于这个意义之网中,作为“有意义的形式”,新增的公共艺术需与其它要素之间对话与互动,与周围建筑风格与功能相呼应、与自然环境特质相对应、与人的各种心理与需求相适应,从而既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与秩序,也成为场所精神或城市形象的表征,进而使得人们能透过公共艺术感受到最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本身。这种融合与关联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和内在的心理暗示与关联显现,物理场与心理场的交互作用,营造出公共艺术与整个环境空间的融合与共生关系。欧洲一些老城,尽管其没有高楼大厦和豪华的街道,但其景观与建筑的配置、色彩与形态的安排、材料与结构的搭配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匠心独运的手法和以人为本的意识,这种整体连贯的语境能使空间更为有序,使空间更加富有意味,美感和意义从秩序中生发,而在有意义的环境中许多感觉都会相应而生。
在一个整体有序的空间序列中公共艺术往往是其中最具表情的一环,是对空间形象的概括与提炼。我们可以看到奥运地铁公共艺术在城市形象的凝练方面做出的尝试。奥体中心站入口处青砖、朱色屋顶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设计风格大体相同的现代地铁空间中,这无疑是一抹亮色。如果进一步溯本追根,老北京胡同的意象跃然眼前,这一公共艺术设计正取意于此。青砖、灰瓦、朱色门楣和窗棂,这些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和色彩元素很好地锲入现代空间中,或者说,这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合理地置入古典的都城北京,与城市的建筑形态、色彩、氛围完美地契合。我们感叹设计者对城市形象的体察与独到的表现手法,将一座地铁站变为城市形象的展台,也因此成就了北京的一座新的地标。在此,北京的城市色彩及老北京的胡同意象融入空间设计中,作为提示城市形象的元素,或许这种元素很简单,但却是最具代表性和易于引人共鸣的。
城市性格的内在需求
城市性格可以说是由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等综合构成的一种气质。北京的沉稳大气、上海的时尚精致、深圳的年轻活力,这都是城市性格的表征,在城市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及城市形象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的性格或个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面貌,是既能为居住其间的人们感悟到,也能为偶尔顿足的人所体察到的一种鲜明气质,这是城市文化、公众精神、城市形象等长期互动的结果。城市性格能使人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而城市形象危机催生人们对城市性格的渴求,城市性格标明的是城市的文化身份,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城市性格的重要意义。
具体到每个场所,其性格与表情都会为其打上文化个性的烙印。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各城市都在试图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或环境特质,以期形成自己的文化性格,从水乡苏州,到瓷都景德镇,到冰城哈尔滨,这些城市都已形成或正在探寻自身的性格,及相应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彰显城市性格的意义之所在。一些国际大都市莫不如此,法国巴黎通过立法保护众多历史建筑及其外墙色彩,因而使城市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同时,巴黎又是最现代的都市之一,历史与现代的汇聚碰撞出巴黎城市多元化的性格,其在公共艺术探索上也以多元与新锐为特色。拉德芳斯新区汇聚了一批来自全球的艺术大师个性鲜明的作品。而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则是一座未来主义风格的杰作,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包裹起来的庞大化工厂,在巨型透明的筒状管道中,自动电梯载着参观者忙碌地迎来送往。这座原本备受非议的“庞大怪物”,如今却成为巴黎的地标,也标明了其独特的城市性格。
由是,公共艺术可以成为标明城市及场所性格的文化事物,换言之,一件能称之为城市地标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有可能以其对城市性格的凝练与彰显为特征,并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塑造城市的性格。
公众需求的艺术显现
公众希望栖居环境不仅赋有外在形式上的美感,同时也具有文化内涵,在生活中处处遇到美,感受美,也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设计艺术及设计现象通常是公众获得审美体验的首选,通过对公众精神的观照,地标性公共艺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公众之间建立互动、对话的关系,从而使其对于所置身的城市、建筑、景观等不再茫然,而是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和自觉的意识去体验和感悟,继而对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建立自觉自省的意识,从而与自身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对于提高整体的公民素质有所裨益。曾经有人一语中的,我们期待着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那样懂一点音乐,也希望艺术家像弗兰克・盖里那样会盖房子,更希望普通的大众会以发自内心的掌声来回报他们的工作。[3]这是对城市设计者们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当公众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能够产生共鸣,并由衷地感叹时,既是作品本身的成功,也标明着公众素质的整体提升,具备可进行对话的基础。
美国纽约街头的公共艺术,一套巨型的桌椅,由艺术家Robert therrien设计,它带给人们更多关于童年时光的怀旧和物理方位的短暂迷失,当人们年幼时,目之所及可能就是如此的景象,这件作品仿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仅给人亲切感,也带来一种打破常规的神秘感。这个高达3米多的作品,人们可以自由的在下面穿梭和漫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或让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夸张的面貌,从而生发出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感悟。艺术家发掘了公众潜在的需求,创作了这样一件轻松有趣,却又耐人寻味的作品。
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曾经为无数人所引用,“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一座城市的景观最终反映的是居于其间公众的意识与心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城市中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
结语
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比比皆是,而能够称得上是地标的少之又少,或许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或终极追求正是努力成为城市的骄傲与代言,和人们心目中城市意象的中心。由是,它们不单体现本体的内涵,还需更多赋有文化的意义,它们或彰显着城市的文化特质,或凝聚着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或凸显城市的性格与个性,或承载公众的理想与需求,最终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
注释:
[1][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策划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策略
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群众的生活
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有效的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舒缓人们的压力,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同时通过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群众可以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欣赏别人的作品或者表演等,也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表演或者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能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目前,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活动中,我国各地区开始注重文化机构的建设,譬如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等。这些文化机构通过策划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在活动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群众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欣赏到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随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让群众更深入的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开拓群众的视野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
(三)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从当前我国各地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大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注重与传统文化风俗、传统节日、公益事业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通过这些形式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并且将社会正能量与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群众受文化艺术活动中所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的影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基本方法
(一)注重创新
当前人类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信息,因此单一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很容易使群众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有YiShuPingJian效的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注重创新。只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足够新颖,才能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注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创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效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二)注重资源整合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包括相关的人员、设备以及技术等等,通过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开展一些可以吸引群众参与其中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机构可以分析本机构内文化工作者的优势以及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并积极邀请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群众共同参与活动的举办,无论是音乐、书画,还是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此外,文化机构应主动与企业、商家等进行合作,吸纳部分社会资金以及技术资源,这样就可以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能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
(三)注重借鉴与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基本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文化机构应注重借鉴与融合其他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加以利用,从而开创出新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其他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来开拓文化工作者的思维,从而更好的完成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和策划工作。此外,文化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多注意了解和学习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以便在策划活动时可以有的放矢。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基本原则
(一)结合实际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实际条件着眼,能够围绕着活动主题,充分的考虑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参与人员等具体情况,并且在保证安全、协调各方,切实获得场地、电力、城管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现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发展更注重短小精悍,强调小规模、高质量、长期性开展。着力满足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强调有效降低活动的门槛,在低成本的原则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二)贴近群众生活
现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来源于群众生产生活,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出发。贴近群众生活就是走向群众生活,注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的生活服务,首先,能够深入百姓中间,在社区和进校园、进企业等“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中,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活动需要。其次,传递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样式,从群众生活中挖掘艺术源泉,着力在群众生活中让群众受益,引导群众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更好的展示百姓精神风貌,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第三,打造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着力运用市民点餐制满足群众学习艺术样式的需求,真正的在上门送服务基础上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三)结合群众需求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因此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分析和了解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组织开展活动将群众的需求考虑在内。文化机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能仅仅通过机构就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预期,从而也就难以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文化机构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做好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调研工作,挖掘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喜好,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并且获得一定的收获。
四、创新和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定位
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区文化机构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服务,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必然是以群众为基础,从群众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预期,这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定位。文化机构以及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首先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定位,不能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切忌闭门造车,要多走访群众,多了解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群众的艺术喜好,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二)明确当前举办活动的条件
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明确当前举办活动的各方面条件,譬如相关工作人员、演出人员、展览作品、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必须要严格明确当前可利用的各项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才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前,文化工作者必须各项可利用资源做到心中有数,统计好各项资源,以便在开展活动时合理的调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题
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必须要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切忌在一次的活动中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要明确当前活动的定位和主题,这样有利于文化工作者在策划具体活动流程和内容时选择适合的模式。譬如以娱乐为主体的活动就可以在开放性的场地中举办,活动形式以轻松娱乐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适宜在室内环境中举办,可以采用展览、讲座等形式,活动要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和主要的艺术形式。如果在一场活动中需要有多个主题,文化工作者在策划活动时要注意加以区分,从而便于不同受众参与。
(四)活动策划要周密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参与人数较多,活动中不可控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必须要做好周密的策划,注重活动的各项细节,将活动的各项流程细化,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态或者突发事件要开率在内,并做好相应的预案。在活动开始后,要安排相应的人力做好活动现场的安保工作,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意外时进行按照紧急预案做好应对。
五、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策略
(一)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生活,但是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因此,在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群众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以及示范作用。在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加深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我国诸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提炼出适合当前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元素,从而发挥出先进文化对于人们的引导作用。
(二)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载体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也必须随之进行一定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想确保各项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载体,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各个艺术形式的人才分别组成相应的小组。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让艺术人才在组内进行有效的交流,一方面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好人力资源,提升筹办文化艺术活动的效率。
(三)注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的发展,群众的受教育层次和知识水平层次都相对较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文化机构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不能浮于表面,这样才能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同时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深入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使得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得以提升。文化工作者不断的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不断在活动中融入优秀文化艺术,可以使群众不断的融入到文化艺术活动中。
(四)注重培养基层文化工作人员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需要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都相对不对,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捉襟见肘,无法有效满足开展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从而组织策划高质量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刺绣的发展历史
通过考察研究,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伴随着它出现的还有一些古典玉器、陶器等等。这就证明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被人们所创造。其实刺绣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小时候都应该都听过远古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由此可以发现在那时候已经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员但是因为没有具体例证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猜测。《周礼?考工记》中有句这样的记载“五彩备,谓之绣”首次肯定了刺绣在古代文化辉煌艺术中的地位。这样追溯起来其实刺绣与丝织物在古代时候被一起称作“锦绣”。平常看古装剧的时候都曾有这样的剧情:女子大多都擅长女红,在自己闺房里针线手绣或在纺织机前来回穿梭形成各种图案花纹。侧面反映出刺绣在古代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刺绣在古代民间艺术的长河里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在那种时期织与绣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因此在封建时期流行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更是反映刺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刺绣的作用不光体现在古代史在现代史中也是有很大的地位。早在14世纪中叶随着四大名绣的出现,刺绣在我国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已经被推销在世界各地,并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古代的外国人都十分推崇中国传过去的丝织绣品。
二、刺绣的图案象征
说完刺绣的发展历史更不能忽视刺绣的图案所象征的文化。一定社会环境下有一定的文化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刺绣图案的变化上就能看出来。在远古时期人们由于文化的落后导致刺绣只是停留在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形成花纹图案。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人们的文化视野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因此出现的花、鸟、鱼的各式各样的图案。
刺绣的图案在封建制度的等级影响下更是有了地位的象征,比如在皇帝的黄袍上必须绣上飞舞的五爪飞龙而且十二图案必须齐全而且每个图案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和含义,皇后穿图案是凤凰的礼服。而大臣们也有自己对应的官服每个职位所对应的图案都不同,文官武官也不同,文官穿绣有飞禽的官服,武官官服则绣凶猛的走兽。刺绣不只是在等级上有象征意义,在生活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古代时候最重要的嫁妆就是刺绣了,女子经常会早早准备绣品嫁妆,为自己绣上一两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去祝福自己以后过幸福美?M的生活。
三、刺绣的现代应用
只有发展着的文化才能永久留存,所以刺绣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迁,纵观现在刺绣其实在还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四大名绣。既继承了传统刺绣的优点又与现在的时代相结合,制造出来了许多优秀的刺绣作品,畅销国内外。随着机绣的日益改进逐渐代替的手工刺绣,这也满足了市场对绣品的需求。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近些年来由于复古风的推动下十字绣风靡全国,十字绣其实也是刺绣了一种简单形式,许多人都在自己闲余时间绣十字绣,不仅可以在闲暇时期做了有意义的事而且还可以为自己家里绣幅装饰品,可谓一举两得啊。当然送人也是不错的选择,别人收到你这么用心绣出的礼物,情谊会更加深厚。
现代社会随着刺绣的发展以及独有的美观等原因导致绣成的作品价格昂贵,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刺绣为职业的人们。这些人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同时又为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以刺绣为职业的的人们是决对不会满足于刺绣只停留在作品;盛行方式的不同。他们积极创新,在图案上也有很大的发展。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并得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刺绣艺术体现了这门技艺的发展日益精湛。从此便出现的仿真派专门从事绣肖像。
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更是出现了与瑰宝青花瓷相结合的刺绣礼服,这件礼服由范冰冰穿出,享尽世界好誉。这件礼服在当时霸占了许久的新闻头条直到现在依旧会被拿出做文章,在满足其商业利益下也弘扬了国家的民间工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