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信息技术;教育

不论学生是什么年龄段,什么年级,听故事绝对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数字故事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普及。我国早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但近些年的教学硬件设备的进步,为我国的数字故事与信息技术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也逐渐被淘汰。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探索和推广中可以发现数字故事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其息息相关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可行性。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加凸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因为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包括写脚本、串联情节、用电脑软件编辑、添加声音和效果)都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学习过程,这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时间紧紧控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可以将视觉、听觉、思维等各方面感官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故事的本质就是人类经验和历史的载体,它浓缩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阅历、思想和情感,学生在制作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他人沟通的目的,在分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等,促进了学生向多元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提出教学意见,进而在必要时提供相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力,培养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策划、语言等素养。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具体的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常见的数字故事工具有ppt、Movie Maker、会声会影、Premiere、数字相册等,其中最简单的就是ppt的应用。数字故事分为好几种,最常见的有关于生活经历、关于历史问题、关于学科内容的三种。关于生活经历的数字故事重点在于取材,故事的材料一定要来自现实或者身边生活的实例。在学生熟悉的案例中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极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进而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课本中引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另外,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数字故事,能够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理解生活的哲理,让他们热爱生活。

比如,无臂钢琴家――刘伟的ppt数字故事设计。历史性的故事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筛选有用的信息再制作成视频文件。这主要体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故事的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条理性。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娓娓道来,达到引人入胜、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集中到故事中来。历史性的数字故事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进程,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汲取经验和教训,造福于今天的生活。比如,落日余晖――清朝的ppt数字故事设计。而关于学科内容的故事则是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点或主要内容反映在多媒体文件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将知识点附着在其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许多学生利用押韵或编曲的方法来提高乘法口诀的韵律性,帮助记忆,并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地刺激,形成习惯。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该注意,技术只是辅助的工具,而非目的。真正的想通过数字故事学习到知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注意数字故事制作过程中的几点要求。首先,要求画面清晰,主题鲜明。

比如,ppt的应用中只需要出现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没必要长篇大论像演讲一样,这样只会让观众疲劳和厌烦。几个简单、明了的概括性词语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并能轻松地抓住主旨,理解故事要义。其次,还要注意幻灯片上的颜色和字体的设计,颜色必须要醒目,尽量采用鲜明的暖色调,还可以通过颜色的对比来突出重点。字体大小要适中,不然在展示过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确保观众看起来不费力。字体大小的对比也可以说明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画面设计也不必太华丽,过于喧宾夺主只会导致观众主次不分,难以抓住重点。还有不能对学生的电脑技术要求太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要求太高无异于本末倒置,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信息技术上,在其他环节上的制作质量自然就会降低。最后,虽是用多媒体来展示,但是不能忽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各个环节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毕竟表达能力的锻炼才适应21世纪的教学理念。

评价标准要客观。在学生展示了数字故事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和指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数字故事大赛”评价指标主要有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其中故事性最为重要,占的比重也最大,即要求故事结构明晰,语言组织有条理,叙事手法有创意等。虽然有详细的评价标准,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制作与比赛的性质不一样,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评价要以积极的鼓励为主,并加以细心的指导。无论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怎样,只要是学生尽力完成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数字故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作品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对今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评价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制作情况,总结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摸索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强,也许在信息技术方面会逐渐超越教师,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采用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故事教学中,必须不断“充电”,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很快就会被学生超越,失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致无法对教学进行正常的管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第一次制作数字故事之前,教师就要向学生表明数字故事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一开始养成习惯之前,教师就走上正确的轨道,开展学习活动,从中学习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 玲.数字故事:让教学更生动[J].现代教学,2006(3).

[2]陈静娴,刘云华.数字故事――打开可视化学习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06(2).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有效整合 数字化学习

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其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核心就是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1]。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现行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现状中关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以下几点反思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认识的误区

“通用技术”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用技术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它强调学生向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的转变。在过去,人们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存认识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演示技术素材和代替板书,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单纯教学素材和教案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未能充分抓住信息技术“数字化”的优势和特点,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因此,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其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整合当属“数字化学习”,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通用技术引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条件不足呼唤数字化学习。据我负责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统计显示: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设课程,在泉州市71.8%的学校没有配备专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所需的实验装备也极其匮乏。但目前泉州市高中校的多媒体计算机室配备率达到87.2%。对以上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通用技术课程采用“数字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开实验室不足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恰好大多数高中校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室的硬件条件。

(二) 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区别。在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不仅仅体现为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结合,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数字化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转化为学生技术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优势。《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目标这样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组组长顾建军[4]指出:技术素养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优势如下:

1. 借助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情景和内容;

2. 构建基于XML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库,弥补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

3. 利用虚拟的软件模拟各种实践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精神;5. 通过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方式。

三、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省市为单位,自上而下,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基本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通用技术课程设立初期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也难于完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由省市为主构建基本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并考虑实现省市区域内的共享,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充实,各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充实,把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归入资源库,通过这种“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学校和教师为辅”的模式建立网络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字化学习中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案例:比如在“常见的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1.比较鸟与飞机的结构的异同、比较老鹰的眼睛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异同;2.在完成以上两个比较后得出有关结构的观点。学生带着“任务”分组学习,到资源库上去查找鸟、飞机、老鹰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并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然后,从力学角度出发,由结构引出力;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受力形式。

(三)数字化学习要求我们改革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数字化学习要求学生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及时进行,而且应该成为学期成绩的主要部分,而不是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因此,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是保证数字化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建立“平时为主、期末为辅”的新成绩评定体系。

第3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融合;地理知识表达;“中图e学堂”APP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e学堂”APP,是一款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无缝衔接的数字产品,免费供广大师生于课堂内外的教和学使用,不仅包含“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相配套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且融合了多种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地理课堂教学。

一、基于数字资源整合的资源建设

“中图e学堂”的研发,依托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同步建设的全媒体资源库,包括视频库、音频库、图片库、交互动画库、矢量图形库、习题库等各类子库。在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纸电联动”的教材建设新要求,以课程标准和中图版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建设,提供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微课教学视频、实践活动视频、专题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多类型的数字资源。“中图e学堂”从全媒体资源库中选取资源时,不仅重点考虑地理的学科特点,而且注重契合最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供多维度的数字资源

示例: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数字资源(如图1)

表1列出了各个资源所包含的内容点。以上资源中,微课视频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其它资源则分别针对更加细化的知识点,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教学素材与案例素材。

2.注重教学重难点,运用新兴技术突破纸质教材局限性

示例:新新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如图2)

新兴信息技术在演示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充实活动指导资源

示例:实践活动――“绘制教室平面图”

一幅地图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反映实际地理事物?相关知识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才能让其深刻掌握。选择“绘制教室平面图”课题作为实践活动(如图3),是因为教室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室的范围较小,方便学生实地测量,成图的比例尺较大。此外,绘图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通过绘制一幅教室平面图来培养他们的绘图能力,再合适不过了。

4.注重综合思维强化,选取综合教学案例

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示例:“专题――悬河及其危害与防治”

悬河是黄河下游特有的一种景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黄河”小标题下设置了“‘地上河’的隐患”阅读栏目,介绍了悬河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专题视频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小专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针对专题视频进行如下设问:悬河如果决堤,哪些区域有可能受到影响?悬河为什么会影响到船只的航行?有什么对策可以防治悬河带来的危害?

5.升华思想教育,传递正能量

示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音乐视频

在学习“行政区划”相关内容时,这些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材料,更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6.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增添创新交互资源

示例:交互小游戏“民族换装”

“民族换装”交互游戏共设置了6个民族的服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给男孩和女孩换装。教师也可通过小游戏,分析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兴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空间性强的相关知识时,往往需要生动、形象、逼真的直观图像和模拟空间结构的资源支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导致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可使教学对象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中图e学堂”通过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和新媒体表现方式,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3D)、平面动画(2D)、3S等技术,以虚拟现实呈现、三维立体展示、动漫交互、地理游戏等形式充分体现数字资源强大的教学功能,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镜头扫描中图版初中地理纸质教材的每个页面,相关知识点的配套多媒体资源就呈现在屏幕上,把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如图4)。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形式更具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资源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三、“中图e学堂”APP的教学应用

“中图e学堂”APP(图5)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学习环境,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而是扩展到家庭、图书馆,甚至上下学的路途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产品的数字资源。由于本款产品与教材匹配,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有助于师生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翻转课堂――资源品质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前,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字探究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备课――可供选择的素材丰富,且针对性强,节省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自学拓展――可提供科学、成体系的资源,有助于构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预习――生动、趣味十足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

第4篇

【关键字】数字地球;测绘技术;工程测量

引言: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时隔5年,美国副总统以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政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2003年3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概念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对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作进一步探索。

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技术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利用现代测绘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今天,随着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地理信息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与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

这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3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接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统一的高程基准、、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探讨了测绘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5.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30″×30″数字高程模型。 6.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NSDI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数字地球”》,《科学新闻周刊》2009年第1期。

第5篇

关键词 空间信息 数字技术 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起源

在国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这门学科的起步时间并不早,2004年武汉大学边馥苓教授首创此专业,挂靠于国际软件学院。当然这与武汉大学拥有着亚洲最强、世界第三的测绘遥感专业,一流的国内软件工程专业是密不可分的。武汉大学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际上是遥感专业与软件工程的一个交叉学科。这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应该称为(地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看起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地理)空间信息是处理对象,数字技术是处理方法,主要研究方向为将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加偏向于软件应用的方向。因而在课程开设上这个学科不仅要学习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还要学习GIS、RS、GPS等专业课。也就是说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学科是一门较为宽泛的学科。在2007年厦门理工学院、2008年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山东农业大学相继开设此专业,都是按照武汉大学的模式教学,学习的内容基本相同。

同样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2005年开设此本科专业,挂靠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力最强的通信工程学院。西电的此专业与太空有关系,是我国仅此一家研究太空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依托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多个课题组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特别在近几年承担了卫星通信新体制、卫星网络与交换等项目的研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发展

首先在本世纪网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快速时期,而越来越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需要我们所处的地理详细信息以及导航的应用。于是作为软件与遥感的交叉学科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以一种社会亟需的应用学科在武汉大学首创。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2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中国学者特别是地学界的专家认识到“数字地球”战略将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并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从这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层出不穷。“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国家测绘局在2000年全国局长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测绘局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海南、湖南、山西、福建等省都已正式立项启动“数字海南”、“数字湖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工程,其他省区的立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而数字城市的立项更是如火如荼。而在2000年5月13日,中国近百位市长与百名IT精英企业聚首“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共商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大计。中国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论坛开幕致辞时指出,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城市能够制止猖獗的违法建筑,并避免制约工程招标和房地产建设中的大量弊端。从某种意义来讲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产生是一种现实的需求。

因此作为时代实用性的专业,它具有很宽广的实用领域。 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数字工程的实现,具体的应用领域有: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农业等等。换言之当今社会的越来越多的领域与“数字”这两个字息息相关。

那究竟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在大学学习哪些课程呢?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3前景

要了解这个专业的前景,我们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研究内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3S”的技术集成即GIS、GPS、RS三位一体。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三项技术是自然地集成到一起的,它们的集成是功能互补、技术融合的有机集成:遥感技术以影像形式提供数据源;全球定位系统以离散点位的形式提供辅助信息源;而地理信息系统则容纳前两项技术的数据成果外加其他数据,包括大量地物属性数据,加以统一管理,并进行空间的综合分析。

因此对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信息和通信系统、数字化国土、数字化城市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可以政府管理部门、军事、经济、科学研究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就业去向是国内IT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科研院所,同时可以选择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深造学科。

参考文献

第6篇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本文对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检索;数字化;图书馆

作者简介:毕华(1965—),女,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20余篇。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方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之后,就实现了图书的电子化管理和检索,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有些人认为将传统图书馆中的文本文献全部转化成电子文档就是数字化图书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文献管理和检索;(2)馆藏文献不仅包括文本文献,而且包括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文献;(3)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以信息库的形式存在。当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基本具备了第一个特征。但具备第二和第三个特征的图书馆还寥寥无几。

1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并不占用空间,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与以往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变集中“人”为集中信息和服务——“馆”的形式并不重要,其水平高低取决于“软件”质量。在专家眼中,一个建设完备的数字图书馆应当成为重要信息的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聚集中心;读者、专家、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现、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知识喷泉。

2信息资源检索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遍布世界各地的Internet加速了世界范围内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的形成。高校图书馆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推动改革和扩展了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信息资源检索服务也是其中之一。

信息资源检索(Information Resource Retrieval)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 组织或存储起来,当读者或用户需要时找出或提供有关信息的过程。或者说,信息检索是将检索者提问的特征与检索标识进行比较,将检索和提问特征一致或相似的信息查找出来。信息检索包含资源存储的检索。信息检索有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三种类型。文献检索是检索文献资料,是从已存储的文献中查找出所需文献的过程。文献检索可检索出某一国家和某一作者的文章和著作,事实检索是检索所需的事实,数据是检索确切的数据。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图书馆的运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正在由传统的手工文献资源检索向计算机系统的OPAC检索发展。尤其是广大师生员工查找图书馆资料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加快了信息检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

今天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发展极快,已由脱机向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过渡。脱机检索是指以独立的计算机为单位,利用光盘、磁盘、磁带等存储介质进行的信息检索。联机检索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检索服务进入网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检索系统。联机检索是利用通讯设备与存储有信息的计算机相联结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在通讯线路畅通的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与主机进行人机对话查找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可在检索过程中随时修改自记的检索策略,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联机数据库检索服务系统有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的OCLC,美国络克希德公司的DOALOG,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美国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欧洲空间组织的ESA,日本的JOIS等。联机检索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多用户可同时进行检索。检索速度快,功能多,打印输出灵活方便。

今天,高校图书馆依托Internet开发和应用的服务项目众多。网络信息检索只是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Internet上运行有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如Gopher、WAIS、WWW等。Gopher(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是Internet的重要信息检索工具。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通过多级菜单界面便于检索者查看校园网的各种信息。WAIS(广域信息网)是Internet上的文本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它为检索者提供的自然语言界面受到检索者的普通欢迎。WWW(环球网)是Internet上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它集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WWW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具有优化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也是最受检索者喜爱的信息检索系统之一。Internet技术遵循统一的协议将不同的信息系统连结起来,将世界上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联成一体,实现了各个信息系统向整体化和集成化的转换。各高校图书馆应用Internet技术建立本馆的Web网站和OPAC,便于检索者在各个地理位置的联机终端访问图书馆并快速地检索各学科的专业信息。因此,无论你在家中或在办公室都可以检索到高校图书馆网页上的网络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作为各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资源中心,大多购置和拥有丰富的馆藏印刷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国内外光盘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Web网站的OPAC上可无缝链接检索。如“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目录”、“万方数据光盘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Web版数据库,美国俄亥俄州OCLC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等。此外,有的高校图书馆还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引进一些入编质量高和数量大的世界高水平的学术性网络数据库及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总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渠道检索方式的高校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确为检索者访问图书馆,尤其是访问图书馆的Web网站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查询系统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已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是一种人机交互的、以多媒体信息库为基础的、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问世以前,在电信领域有可视图文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文献资料检索系统和各种数据库检索系统。因此,从信息检索服务的角度来看,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是可视图文、各种数据库检索服务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是信息从单一媒体表示发展为多媒体表示。高校图书馆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数字化图书馆,必须逐步发展和提供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体系。

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其有关技术正在发展之中,尚有许多待研究的课题。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存储管理、人机界面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作为人类信息通信与信息联想的工具,将促进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下转第288页)(上接第248页)的深入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8.

[2]张树京,陈渔源.多媒体通信和发展和应用[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4,3,15(1).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格技术;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呈现了爆炸似的增长。这些信息当中,有些是用户所需的,而有些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伪信息。这使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需要慎重的选择。使原本简单便捷的过程变得复杂。数字图书馆的任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网格技术的兴起,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1 网格技术

1.1 网格概念

网格(Grid)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人们称它是下一代的Internet。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简单来说,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互连,使原来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联通,使人们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网格是超级计算机、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三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统一的平台。它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以及专家、个人资源的全面共享。

1.2 网格的功能

1.2.1 可实现资源共享

这不仅仅是特征,也正是网格的目的。在如今高速的信息社会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信息产生。而这些信息是庞杂无序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网格上的资源将不再局限于同一个组织内,而是更多的面向网络上的信息。从而使得那些资源类型复杂、跨越地理范围广、庞杂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1.2.2 确保信息的动态性与准确性

信息的一个特性就是动态,因此网格也有同样的性质。因为网格是信息的一个集合。它需要时刻整合、更新新产生的信息资源,保证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与Internet相比,网格对信息资源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信息不再是无序、重复的。当然,更不会像以前的网络一样存在着伪信息。网格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并且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1.2.3 具有智能化和虚拟化特征

网格服务的虚拟化提供了一种将通用语义行为无缝地映射到本地平台的能力。在网格中,有多个部门或团体的复杂虚拟组织。虚拟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跨越范围广的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2 网格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有着必然性,二者的结合,会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迅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统一的平台信息

网格能实现人、超级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因特网只是为人们提供独立的检索界面,用户看到的也是单独的网页。网络的作用就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的计算机连在一起。而网格则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存储在一个类似超级计算机的平台里,所有用户可以像直接使用自己的电脑一样来获取各种资源。这样,网格就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2.2 网格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智能化

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实现,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的支撑。也需要与很多相关的信息技术结合。如为了检索的方便,会提供语义检索、智能检索等。当然,伴随着网格技术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技术应运而生。网格中还有很多的虚拟部门为用户服务,有很多虚拟社区供用户讨论,这也会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的智能化。

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因素。很多图书馆就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导致建设不够完善。而网格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网格可以使所有网络中的、各数字图书馆中的以及其他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这大大减少了,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资金。而且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方面。比如,设备的引进、工作人员的报酬、公益活动等。

2.4 网格有利于开展数字图书馆多样化服务

每个独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服务系统的时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中的因素包括资金、包括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包括人才的选择等。而网格地应用,解决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网格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平台,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服务。如果需要,可以通过网格直接连通到其他的数字图书馆。这样,用户在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就可以享受多个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

3 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网格的分析以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职能,本文设计了一个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流程,如图1。

3.1 数据资源

网格所获取的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分别是各个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上那些庞杂无序的信息以及分散于其他形式的信息,比如那些有个人版权的信息,像博客、或者微博等。而在网格下的各个数字图书馆就相当于网格中的一个个资源节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网格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各个数字图书馆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就是每个数字图书馆发展各自的特色馆藏。最后将所有馆藏的信息汇总到超级计算机中。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由于网格中的各资源节点充分自治,所以如果需要的话,各数字图书馆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资源,决定参与网格的程度。

3.2 超级计算机提供统一平台

超级计算机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相当于一个新的大型的数字图书馆。各数字图书馆通过一个传输协议将所有信息传送到网格环境下。在网格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并且存储副本,当用户要检索某条信息时,统一平台将副本调出,若符合用户的检索要求,则再调取出原信息。在这一部分中,不仅仅需要信息的再加工,还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应适当的对某些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当用户要进行存储时,需要用密码来保护。而且还要保证超级计算机网格环境不被病毒入侵。需要高性能的杀毒软件。还要有支持平台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打个比方来说,网格,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超市一样,里面有所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它们分别有不同的供应商(信息源)。超市有自己的工作团队(专业人才),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维护系统等。工作人员需要把购买的商品,按照类别归类排架,然后出售。这也正像是网格后台的专业人员所需要做的,他们需要把信息再次的加工整合。因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上接第51页)

源。用户将不再受传统模式下单一数字图书馆的限制。但同时,各个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提供连通网格的用户的检索界面。因为在网格环境下,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自治的。他们负责提供数据、信息资源。网格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都可以当做这个超级计算机的界面。例如,当我们打开数字图书馆A的首页的时候,就会提供一个和网格的连接提示。举个例子来说,网格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好比是一个大房子,而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它的一扇大门。人们无论打开哪扇门,都可以自由的进入其中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 结 语

网格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新兴领域,目前数字图书馆与网格的结合,还没有实际的应用。都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但是,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点设计了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图。从该图,能看出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下,数字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网格技术有利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东旺.基于网格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9,(6):38-43.

[2]简玉仙,程晓颖,朱晓冰.下一代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格[J].现代情报,2010,(4):73-78.

[3]周伟.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J].现代情报,2007,(6):91-93.

[4]刘桂玲,刘伟,郝俊琴,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6-89.

[5]赵凡.网格技术综述[J].甘肃科技,2010,(13):30-33.

[6]赵华.网格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平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2):22-24.

[7]冯京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构架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85-87.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 信息传输 控制技术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036-01

信息传输的控制技术关系到电子信息的系统能否正确、稳定地实现其传输功能。在目前关于电子系统的信息传输任务中,要提高其信息传输的高效性、灵活性、可靠性或者要使其多方面的性能得到最优化的实现,那么对于其传输控制技术所作的分析,则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1 电子信息的系统功能构成

在以往的通信传输的过程中,所传送的信息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因为传输方式单一以及可靠性差、及时性不能得到保障等一系列缺陷,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人们的传输要求,所以,加快对于电子系统中信息传输的控制优化则成为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控制技术的优化,则首先需要对其功能构成展开进行探究。在电子信息的传输控制中所运用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信息传输的控制功能。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这种广泛性的使用也使得信息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时常会出现一些无实用价值的信息数据,而这些同步传输过来的无用信息同样也占据了一定的传送空间,从而给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使用信息传输的控制功能,则能够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验证,并直接对验证不合要求的垃圾信息进行处理,以此确保了输入到系统中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精确性[1]。

第二,可链路的控制管理。在电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中,要实现信息传输的要求则需要通过链路的控制管理予以实现。链路控制涉及到整个电子系统中关于链路的建立设置,在技术人员对对信息系统内部的链路通信有着深入了解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链路通信方式的可靠性与稳定度,以实现对信息系统中链路通行的状态的实时监测效用,从而获得所需监测的数据内容。并且在链路状态的监测的同时也要满足链路的自适应式切换,以此确保链路连接的连续性、可靠性。

第三,信息输出的控制功能。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功能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在电子系统的信息魇淇刂浦校主要是通过对输入的信息展开验证、筛选、处理等要求来实现。而在输入信息的功能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保障传输路径的畅通性,避免发生信息堵塞,并且该项功能能够对不同层面输出的信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也从侧面保障了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2]。

2 信息传输的控制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信息传输的控制技术在运用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实时发送。在过去的数据传输中,利用低速信道的方式来完成数据传输往往会出现数据信息的拥塞的状况,而通过传输控制的相关技术则可以使这些较高的传输要求得以轻易地实现。该项控制技术能够在信息发送之时,预先将有效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同时将分类信息按照紧急或重要性程度分为不同层级的排列顺序,紧接着再按照划分好的独立缓冲序列,从高至低地依次完成发送任务。

第二,封装和解析。整个电子信息的系统在同层面上的封装与解析后对外呈现出的结构也是一样的,因而也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变得更加的透明化。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也使其转换的更为简便。传输与交换协议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正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因而传输协议也在交换协议之外得到实现,但交换协议封装主要在应用层的内部实现,其主要作用仍是对信息展开标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往往不具备交换协议,因而在传输过程中还需要技术人员认真进行把握。例如,在利用加密的软件对处于上层的信息开展筛选时,按照格式的转换需求,这些内容需要在交换协议内进行实现,有关交换协议的这些封装与解析内容也需在服务层的内部得以实现,才能以此实现封装和解析最终的透明化目的。

第三,传输信息中的跨平台设计。通常来说,信息的传输与控制关系到信息内容跨平台的移植以及软件内容跨平台的移植两个方面。前者的含义主要是在制定对外的接口时,信息传输能够实现不同版本的软件在信息数据的传输前满足预处理要求,并且能够将数据包里的字段统一成标准字序。其后者主要指的是根据驱动装置的不同,对不同的通信接口展开封装,这样既对于软件跨平台的移植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后续修改、完善工作的开展也提供方便。为了对信息传输的难度起到一个有效降低的作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在通讯接口处位置的区别来设定编码结构,此外,在对信息系统展开维护时,也能够通过对这些问题编码采取措施,以实现维护的目的,以此保障传输控制获得较好的实现效果[3]。

第四,设计出有效的功能模块。在对电子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模块展开设计,需要技术人员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其一,在设计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设计任务便是对于信道检测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工作。据此,设计人员需要采取建构化的方式对功能模块展开设计,并要保证信道检测的功能模块同其实际功能需求相互吻合,力求通过功能模块设计的完美实现,满足功能模块合理配置的目的,并对因设计问题而给控制功能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起到有效避免的作用。其二,在对功能模块展开设计时,也需要技术人员对两个相邻模块的边界问题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两个模块之间产生严重依赖的情况做好预先的防治措施。

3 结语

电子信息的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保障整个系统的有序化、稳定化的发展,需要多项技术的完美配合才能得以实现。特别是信息传输控制的技术也应得到有效的保证与落实,由此才能满足我国电子行业较快较好的发展需求,进而促使我国电子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阴骏.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2,05:83.

[2]张慧.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52.

[3]周立杰.试探究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1:155.

第9篇

【关键词】铁路通信系统;无线;数字化技术;实现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并继续加强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信息量和极端增长的需求,也就是“信息爆炸”的关系,这促使生产,加工,传播和接收信息,因此它获得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浪潮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也设置关闭了各个方面的数字化革命,是重要的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的性能,电缆电视,电子阅读器已经消失了深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数字化城市建设成为语音,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正逐步开始进行数字化处理。专业无线通信也不例外,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1]。

1数字化和铁路无线通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日趋紧张,持续的需求和质量要求的人,这就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水平。要培养,例如,为了满足的上升需求的速度,乘车环境,从在早期的蒸汽引擎的火车,内燃机已经被发展到现在普遍可见的电力机车燃料资源的利用率已也被提高,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技术进步和不断地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和习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也可以说给大家看,的第一个大型机到PC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以传播并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智能终端的出现提供了人与更快的免费平台。在许多方面,电脑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方式生活的人[2]。

2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的必要性

中国铁路GSM-R移动通信系统升级的GSM-R到目前为止,除了在个别的主干速度,这是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改造,几乎所有的客运线,高速铁路是用在所有的GSM- R移动通信系统。促进GSM-R应用过程中是不容易的,但逐渐显露出许多重要的问题。1)的频谱资源严重不足。国家分配给GSM-R频段4MHz的,考虑到保护间隔,只有19个可用的频率。5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的四个频率;7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是最多只有3个频点。对于一般的铁路区段和车站,频率是最基本的范围足够多线并行的铁路枢纽和大型客车站,频率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2)GSM-R无线通信终端的适应性,系统功能,系统大量的二次开发,当总线发生故障时,可用于所有的连接件和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的流入电路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切除总线上,然后所有的组件。3)GSM-R本身面临着落后的技术和技术演进的问题,最近的演变路径移动软交换和IMS(IP多媒体子系统),长期演进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3GPPLTE(移动通信长期演进)。进化的过程,涉及改造的MSC,BSC,基站和移动终端还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变化[3]。4)如果GSM-R无线列调改造的近70000公里的铁路,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是难以实现的,和改造资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两个方面:第一,更加积极地为GSM-R频率资源的国家权威,但这个程序只能解决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并达到了非常可能性很小。高频保护行动之间的差异是主要的保护范围内的全方位的路线,快速反应区域相短路和接地故障更频繁的行动之一,其正确率也较高,误操作的4倍两部次测试错误的接线,再次因误投。然而,这种保护装置采取两次出口的比例,提高了可靠性,但增加的固有的动作时间,所以,在近用部的断层运动速度是小于的距离 I段,零序 I段或电流速断快。此外,由于涉及范围很广,不仅涉及的侧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渠道,如高频电抗器组合过滤器,高频电缆分频的保护,发送和接收信息机等设备,并也由对侧的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信道条件。因此,组保护装置的运行质量差,尤其是高频信道的阻抗匹配分频器的滤波特性,还在探索之中。可以保留使用现有的铁路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如天,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的馈线,漏泄同轴电缆,等),可以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成本的难度[4]。

3数字技术路线的选择

除了推广使用的GSM-R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在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自然会想。不仅具有强大的调度功能的通信和虚拟组和系统设计初期考虑在450?470 MHz的工作频带,但我们的规定TETRA系统只能使用800兆赫频段的TETRA数字集群TETRA数字集群没有考虑使用的150 MHz频段。除了大量的应用,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仅用于全国铁路的各条线。

在公共无线通信系统中,应注意简化了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协议应该指出,使系统的快速发展和部署。进行线路主保护的附加双转型的双重转型和变革前,该物种的保护主要出口线被迫限负荷情况,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电力输送。高运转可靠性的两种类型的保护装置的动作记录,27倍,96.3%的正确率。当然,也存在相同的高频率上的HF信道之间的差异。铁路无线数字化列调和的无线通信系统集成或分立站也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

首先,无线列调移动终端可以漫游的国家,并以很高的速度移动,当总线发生故障时,可用于所有的连接件和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的流入电路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切除总线上,然后所有的组件。相母线差动保护。为了确保可靠性,必须逃脱母线保护的最大不平衡电流的外部短路。当母线连接元件,不平衡电流,可以很容易地导致故障的保护。电流相位比较的基础上的每个连接元件的电流相位变化来区分内部和外部故障总线差动保护。无论母线连接的元素数,外部短路或正常操作中,电流差动继电器的电流相位差180°的流入和流出,内部故障时,所有的电流相位的各元素的几乎是一样的。

其次,在无线列调系统用户组是一个单一的,主要是各种随之而来的调度,以及各种机车的驱动程序,而且还对列车尾部风压,调度数据传输命令和列车车次查询,站无线通信系统被划分成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团,这些基团的运输调度的需要具有与铁路线无关,而且基本不允许之间的通信的各种基团。后退一定距离,使压余和光纤电缆(二二者和挤压模粘结为一体)推出通信系统。然后挤压轴后退至原位,通信系统再度后退一定距离,主剪刀将压余和光纤电缆由模面分离,并使压余与制品切断。压余被剪断后,仍与光纤电缆紧密粘结在一起,需要借助专用的光纤电缆分离剪使二者分离。分离后的光纤电缆再被送到通信系统,进行第二次挤压

在两个方向相对于主系统的设备的垂直线,一般下游的2Mb / s的信道,每站接入系统设备,上行链路的2Mb / s的信道,直接由最远程站环回构成一个受保护的通道。向上和向下线时,网络应该是不同的途径2Mb / s的信道,不同的路径位于不同的物理传输层,传输设备和传输线路,电缆系统和微波系统,光纤电缆系统由两个不同寻常的电缆组成。从挤压开始至结束的过程中,光纤电缆受到轴向压力作用而产生径向膨胀(弹性变形限度内),与通信系统壁之间:形成密封作用,实现正常挤压;而当挤压过程结束时,作用于光纤电缆上的轴向压力消失,径向膨胀恢复,光纤电缆与通信系统壁间产生间隙,便于光纤电缆与挤压轴一起退出通信系统,进行下一个挤压循环。显然,对于材质为高合金工具钢的实心整体光纤电缆,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只依靠轴向压缩以产生径向1~2ram的膨胀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采用特殊结构的光纤电缆,以使其在适当的轴向压力作用下即可产生足够大的径向膨胀[5]。

双总线并行操作可以自动适应的总线连接元素的位置,保护误动的变化过程中的变化,不会造成的电流互感器开放。铁道充电收盘保护改正总线上的故障,考虑安装一个专门的铁道充电保护。交换总线故障保护的过程中,可以纠正行动。站驱动的手机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得到保护,2Mb / s的信道自愈环必须牢固后卫线通道作为保护通道。在正常情况下,站间行车电话的2Mb / s的信道占用的时隙为对等体的对等通信。失败的相邻站点间的传输通道(如电缆损坏),通过自我修复通道迂回不中断站之间的通信调度电话,旅游咨询电话中断原来的站应该是驱动之间的电话线实线为第二通道。

4数字无线列空调系统的总体框架构想

为了便于理解的数字无线列调系统的整体框架,首先简要介绍了前两个调度系统设想的IP方案。 IP调度通信系统绘制的软开关架构,整个网络被划分成四个层次:服务应用程序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访问层,如在图1中示出。控制层提供各种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

(1)在调度机械室无线控制器,实现整个无线列调系统,包括固定设备和移动终端的管理,控制,管理分区的调度;注册的移动终端位置跟踪,调度和移动终端之间的呼叫连接控制[6]。

(2)位于在一个站的无线接入网关,实现粘合状态,在移动终端中选择一个收发信机;发送的寻呼信息和广播信息;没有先前接入的无线控制器,并且可以处理内的移动台之间的呼叫连接的本地网关终端。

(3)位于车站和铁路间隔收发器或中继器设备,无线的信道编码,无线链路控制,干扰检测和射频场强覆盖。

(4)该移动终端。无线控制器的处理能力应该能够管理整个铁路局/无线列调终端(终端铁路局间漫游)。三段的方向上的零序电流保护动作80次,总共有95%的正确率。(3)高频闭锁距离保护和高频闭锁零序保护(机 SF-5 B HF收发消息),进行线路主保护的附加双转型的双重转型和变革前,该物种的保护主要出口线被迫限负荷情况,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电力输送。高运转可靠性的两种类型的保护装置的动作记录,27倍,96.3%的正确率。当然,也存在相同的高频率上的HF信道之间的差异。②与TETRA和GSM-R相比,系统放弃电路交换技术,充分利用的分组传送技术,包括有线部分和空中接口,使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空中接口物理层技术,适合于语音通信,数据传输是更合适的。整个网络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各种QoS保障措施,以确保该系统的语音和数据的传输质量。

在管理调度绿色铁路站段级调度台系统中设置一个或多个主系统设备远程访问主系统的一个分支,当地不再设置主系统设备。主系统设备能够访问超过2 Mb/s的数字环,一个环可以访问多个数字系统设备。同步主从同步,所有设备间子系统到主系统设备时钟同步,时钟输出,时钟接入传输设备的主要系统设备外,数字环路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大约有20来访问系统设备是合适的。

铁道部规划的11号信令数字调度设备的网络信令标准。随着数字化改造的铁路调度专用通信系统,各部委,各部门,分公司的三种调度通信系统将逐步联网,这就要求当前子推出了主要系统设备应具有全路网条件。铁路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将提高铁路运输的现代化铁路通信信息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为客户提供保护。

5 站场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总体框架设想

母差保护的情况下操作的设备在下列情况下,应立即检查处理:(1)交流电流回路断线,直流电源消失“光字也发出后,应立即退出母线差动保护,并通知如下保安人员处理。直流熔断器(2)直流电源消失,你应该检查端子块DC电路监视继电器ü常闭触头相关的电路,为了提高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随后由数字技术只能被视为以提高各信道的利用率[7]。

该站的无线通信可以成熟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所设想的站的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是在图2中所示的总体框架。该系统由无线遥控器,一个固定的终端,基站和移动站4的一部分。

是传统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该系统不再使用电路交换技术,但所有的分组交换技术,OFDMA技术的空中接口的物理层。这将带来以下好处。

1)无线控制器可以设置站地板任意一种通信机房,需求设置基站站的地理覆盖范围。 2)从无线控制器设置的固定终端位置上的地点的限制,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对焦点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3)采取一定的QoS措施,既适合站楼的语音通信,数据传输更适合。

6空中接口的建议

物理信道使用的LTE主流复用 -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它的优点,可以得到高度的频谱利用率,而在同一时间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给用户带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传输方案:确保在250公里每小时列车运行速度的峰值256KB / s的用户数据速率。研究,以确定的框架结构,以待试验。能够满足最专业的无线用户的需要DMR作为公开的欧洲标准,一些制造商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开发,产品已基本成熟,并广泛在世界上使用的。美国的主流对讲机公司摩托罗拉基于DMR的数字无线电产品,并销售开始于2007年推出的世界,2011年7月,全球已售出超过100万台。

TAIT,SELEX和海可以达到制造商已经加大了产品开发和营销,PDT / CDMR相关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联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集成的应用程序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商也加入了这个行列,DMR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

DMR系统已经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开始了全面的应用。铁路平面灯显示设备使用DMR技术和铁道部技术审查,是促进整个道路。多个林业部门已经开始使用DMR系统。 DMR系统的深入推广和渗透端口,林业,数字平调,油田,道路,社区国防,市政,公安等领域。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的专业无线数字化,数字对讲机系统的应用后的增值服务,在数字化和数字化,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DMR技术先进的系统,以及DMR不断升级,其市场应用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参考文献:

[1]陈波文.浅谈铁路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工作[J]. 铁道通信信号,2012,8(01):89-90.

[2]王戴瑜.接入网系统维护与故障处理浅析[J]. 铁道通信信号,2012,11(02):120-122.

[3]闻映红,张金宝. 数字与模拟对讲系统的对比分析[J].铁道通信信号,2012,7(02):167-168.

[4]龚原斌. 浅谈铁路电务系统故障应急处置存在问题及对策[J].铁道通信信号,2012(01):160-162.

[5]刘正自. 铁路区间通信解决方案[J].铁道通信信号,2012,12(01):178-18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