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持续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业持续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产业持续发展

第1篇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积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冲击的重要时刻,我乡召开09年烤烟生产工作会十分重要和必要。下面,我就全乡烤烟生产工作暨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讲二点意见:

一、2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新一届乡政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为重点,克服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轮作、突出规模、连片种植、科学烘烤等措施,加大烟区水利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入户预检、做好收购前的服务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20*年,全乡种植烤烟5000亩,种植户数807户,占全乡农户数的40%。20*年交售烤烟715.4吨,上等烟叶比例达88.6%,已圆满完成烤烟交售任务,烟叶交售总收入940.7万元,比2007年增加350万元,烤烟平均价格为13.9元。烤烟种植户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乡种植烤烟几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件,其中烟区小水坝5个,烟区水窖150个。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乡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烘烤技术还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我乡是农业乡,烟草种植业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33%。是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事关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做到思想上决不动摇,精力上决不松懈,投入上决不减弱。要始终把烤烟生产工作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来落实,从提高烟叶质量入手,狠抓科技兴烟、质量强烟,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服务,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加强合同管理

2009年,县政府下达我乡的烤烟种植面积为5500亩,比20*年增加500亩。指令性指标14090担,出口备货1650担,总收购量15740担,这是在县政府贯彻落实“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乡镇实际作出的决策,我乡烤烟工作任重而道远。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盲目乐观,盲目发展的倾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控”政策,巩固“双控”成果。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按合同收购,认真组织合同签订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签订作为控制总量、稳定规模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按照规范化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合同签订中的盲点,堵住合同签订中的漏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合同签订数量安排生产,做到面积、供苗、物资发放、移栽株数与约定单产和收购数量相一致。各村委会不得以防备灾害为借口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在控得住的同时,必须做到稳得住。面积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各村委会要做好对烟农诚信度、劳动力、土地面积、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调查,合理安排合同签订,确保下达的烤烟面积不滑坡,做到下达一亩、种足一亩、丰收一亩,确保指令性收购计划圆满完成。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种烟是实现今年烤烟生产目标的关键,在科技种烟上要坚决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会的资源优势,在轮作、深耕深翻、高起垄、育苗、移栽、揭膜、提沟、培土、封顶、留叶、采收、烘烤、扎把等关键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各联系组干部、烟站职工、乡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资源,深入村寨,深入农户,深入烟地,抓点示范,现场培训,技术上门,确保新技术在烟区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提高科技种烟水平,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大烤烟政策的宣传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烤烟生产发展中,政策是调动烟农积极性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烟农种植积极性和村组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项奖励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让对烤烟生产有贡献的村组和个人得到实惠,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落实。今年烤烟目标任务能否现实,干部作风是决定因素。近年来干部作风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有差距。我们要以抓干部作风为突破口,推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深入村寨、烟地,农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今后烤烟产业的主题,也是新形式下烤烟产业最明显的标志。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按照“打牢一个基础,努力现实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使全乡烤烟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配合、各站所协调合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现代烟草的各项体系建设。

二是继续积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烟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种烟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户均种植规模逐年提高。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1、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189

第4篇

一、转变观念, 调整结构,发展质量型畜牧产业化体系

要实现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不仅需要提高产品产量,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以往只强调单纯养殖数量而不注重养殖质量的观念,走出观念误区。另外,把良种养殖推广开来,普及到各个区域,以生态养殖为目标,努力研究开发投入少又对环境少害或无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具有高效益、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以后,达到一定的时期,就应在畜禽的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规定上限或制定养殖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着重注意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制定了许多对环境有利的法规和规定。比如前欧共体制定法规作了规定,限制了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多少头会产生粪便的畜禽,规定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2头奶牛,4头犊,每公顷可养育16头猪,养133只产蛋鸡,育285只成鸡,这就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粪便。另外,在东亚,日本对本国畜牧场应选在那个地方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相比较之下,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我国还做得不够好,没有明确规定畜禽饲养场对环境的责任。虽然国家曾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来促进新疆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九五”期间及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没有具体、明确地规定新疆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着力关注点。因此,要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道路,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二、积极应对WTO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遵守国际标准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竞争。所以,我国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走“标准化”、“科技化”生产之路。具体说来,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就需要:首先,必须构建一套连接饲料生产、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是完整的,不仅涵括饲料厂、养殖厂、产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商等前期环节,还要涵括到消费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食品质量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在包装和运输的环节上,有关部门必须要对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确保畜产品残留物对消费者不会有危害,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来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来构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中进行,营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环境;然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在内的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抽检监测,然后在媒体上公布监测结果,凡是产品有问题的就进一步曝光,这样就提高监督的透明性;最后,为畜牧业建立档案记录,对每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比如原料和饲料的采用、预混料和添加剂的使用、产品品种、养殖过程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归纳整理入库,以便于最后在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可追踪其源头,实现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最近国家环保局又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标志着我国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保事业在法制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步伐,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产品的新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针对畜牧产品不仅构建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还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在产品标准方面采用GMP标准,而质量保证方面实施世界通用的HACCP规范和ISO9000规范,使产品标准和质量与世界接轨,有益于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在大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总结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和模式,新疆畜牧业在可持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政府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存在许多风险,其职能需要进行强化、弱化以及转化,也就是说需要强化自身的宏观调控,弱化对市场的围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职能进行转化。要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就需要做到:1)树立并进一步巩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时与法律相违背,同时要杜绝“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自己政务进行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牧民可以准确全面地获知政府信息并保证他们的参与权;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有效进行层级管理,使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相互之间可以协作并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开的服务,借鉴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政府往廉洁高效、服务创新的道路发展。2)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如明确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是市场有序运行的职能。政府应把事务分类,把没有或较少外部性的经营也就是完全具有经营性的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运作;而对于推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务,一方面政府自身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业调整运作,企业调整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保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积极作用。3)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不断通过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反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进行市场宏观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所以,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务方面保证提供以及在环境方面积极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证特色农业在平稳中完成产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其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者紧密相关。而新疆畜牧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进行当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新疆各地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在适应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样性。第二,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在这服务网络中,每个服务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紧密地配合,还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或互补长短,这样的一个服务网络就是立体的、多功能的。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时这一新的产业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在它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需要后,应再逐步使之服务有偿化和经营企业化。第四,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的服务组织系统,使产业化进程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争夺利益,使整个服务系统整体向前发展,实现一体化进程。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比如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产业化的运性机制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体实际状况和遵循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社会化的逐步完善,这些政策法规既可以为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又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113-03

50多年来,甘肃省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后续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1],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因此也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矿产资源及其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种,下同),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0种,为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和铸型粘土;居全国第二位有3种,为铬、铍、普通萤石;居全国第三位有4种,为锌、金、碲、红柱石;居全国第四位有3种,为铅、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居全国第五位有5种,为锑、钒、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肃省探明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重要地位,探获矿种多,主要矿产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储量分布集中;多组分综合矿床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综合利用程度较差;有些重要矿产如铁矿、磷、硫铁矿等贫矿多,难采、难冶的矿多,富矿少;探获资源储量的矿产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铜、硫等的资源储量不足,又存在结构性缺陷。

2.矿产资源产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来,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确立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肃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尤为突出,矿业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矿业在甘肃处于基础地位:一是矿业产值和矿业增加值在工业产值中和工业增加值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二是矿业产业的延伸和与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相关产业从总体上推动着甘肃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在甘肃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甘肃省第三产业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矿业所产生的产业链效应形成的,比如,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相关产业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偏离-份额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矿业产业相对增长率为0.8820,增长速度低于全国。2000~2005年甘肃省的矿业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890.2181亿元,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亿元来自全国平均增长。结构偏离分量为937.3407亿元,即结构性因素是甘肃省矿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91.892亿元,竞争效果指数为0.8791,说明矿业产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负面影响较大,矿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导致甘肃省矿业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甘肃省Nj>0,Pj>0,Dj>0的产业部门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说明仅有这两个部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矿业相应部门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部门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在全国矿业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说明这些部门内部的结构还比较合理,但在在全国矿业经济发展中竞争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偏离分量为-13.6791亿元,开发应用研究不够,经济效益普偏低,资源优势未能形成经济优势。

4.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分析

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强劲,矿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甘肃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矿产资源产业。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 本文用区位商指标分析甘肃省矿产资源产业进行分析。某区域某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部门在该区域的相对集中度比较高,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部门,区位商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肃省矿业产业增加值区位商。

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未形成基础部门,但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区位商却显著大于1,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肃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相对优势在迅速上升。甘肃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不丰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依赖外省供给。青海油田年原油产能222万吨、天然气17.8亿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过已经投入使用的涩北――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部分资源已经输往甘肃。目前新疆境内的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产量已超过 2000 万吨,区域内的原油产能远远超过其加工消费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万吨,随着乌鲁木齐――兰州 1000 万吨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 2000 万吨原油管道的生产运营,甘肃省加工所需油气资源即可得到满足。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明显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这是因为甘肃省黑色金属矿产以小型为主,且矿石质量欠佳,贫矿、难选矿、复杂矿多,富矿很少。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甘肃省铁矿石消费单位主要是酒钢公司所属企业,其外购矿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现已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甘肃省富铁矿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钢开采黑鹰山铁矿和外购大量富矿予以解决。中、远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投资开发新疆哈密地区富铁矿;二是向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购进富矿石,或投资开发哈萨克斯坦铁矿。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均显著大于1,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肃省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铅锌、镍、锑等,按现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证30年或更长时期的需求。未来冶金工业的发展将是金属合金的冶炼技术的创新,提高材质性能的收益将远大于提高产品数量的收益[4]。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属材料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5]。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应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延伸产品产业链,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使现有的粗放型的初级产品上升为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相对优势在急剧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相对优势在下降。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非金属矿产矿山数量占总量的76.84%,但人均产值低,多以原矿或初级产品投放市场。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产在环保、节能、电子通讯、高档建材等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应对价格低廉的原矿和初加工产品进行超细、超纯、改性、合成等工艺处理,这样将形成极高的附加经济价值 [6],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对策和建议

5.1 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开采、综合利用,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和充分利用。实施资源增值战略,延长产业链,使资源加工增值,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属矿产开发力度

甘肃省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大省,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矿山采掘技术装备落后,开采规模小,不但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竞争力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大多数以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售;综合利用和应用研究差。甘肃省在巩固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快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扩大非金属矿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肃非金属矿业的竞争力。

5.3 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甘肃省矿产资源既有总量不足,又有结构性短缺,而临近省区及国外资源对甘肃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甘肃省在用好省内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扩大矿产资源领域的省外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多种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并积极开拓省外、国外矿产品市场。

5.4 依靠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创新与甘肃矿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大矿业技术改进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创新,及时吸收、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5 促进矿产资源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矿产,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8]。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铮,李刚强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8):831-839.

[4]蒋毅.论甘肃矿产资源接替与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7):327-331.

[6]姚书振,胡立山.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1999,(7):344-350.

[7]张翔,牛洪斌,李海林.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甘肃冶金,2005,(1):1-4.

第6篇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要素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因为动漫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动漫产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文化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动漫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动漫产业的发展是需要靠动漫文化作为主导的。制度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动漫产业制度。而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竞争能力。在要素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要素是值得一提的,因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动漫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它需要我们从作为知识和技能 “承载者”的动漫人力资源入手,来保持动漫企业持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二、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包括发展、协调和持续三大系统,揭示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发展系统牵涉 “发展度”,即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发展度”。这其实是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也就是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同时是否在健康地发展,甚至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的一个系统。协调系统牵涉 “协调度”,即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它其实是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甚至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以及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持续系统牵涉 “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它更加注重从 “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简洁地说,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是三维的,即数量维上的发展、质量维上的协调和时间维上的持续。数量维度上的 “发展”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

第一元素是寻求 “发展动力”,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去调适动漫产业的生产关系,通过教育优先和科技创新去促进动漫产业的生产力,它们共同完成我国动漫产业对于发展动力的要求。第二元素是寻求 “发展质量”,就是通过制定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战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动漫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健康。第三元素是寻求 “发展公平”,就是如何将动漫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处。质量维度上的 “协调”,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建立一个 “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这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高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各种矛盾和瓶颈约束都是最为严重的阶段,动漫产业基本上处于 “经济容易失调、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效率与公平应当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建立这样的环境,体现 “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从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动漫产业的财富积累不仅在于生产总值数量大小和增速高低,关键更在于是用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何种成本生成的动漫产业总值。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在构成关系而言,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漫产业能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这就是时间维度上的 “持续”。它需要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的 “品质好的动漫产业生产总值。为此,既要求破除我国动漫产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非理性生产的弊端,也要求破除以资源投入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去攫取财富,更要求破除以削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畸形增长,最终要求破除以动漫产业的系统劣质化与动漫受众心理异化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的动漫产业财富的增速和总量。

三、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伴随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持力度的增强,尤其是黄金时段的开辟为国产动画片的播放留足了宝贵的空间,动漫企业自身也很努力并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影视动漫作品获奖无数。同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对动漫衍生品的需求达到 2000 亿元,并且正以年均 40%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动漫企业仍受到传统经济遗留问题的困扰,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追其根源,这些问题几乎跟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相关。收购价因子。我国电视台对实拍真人电视剧的收购价,最低也几万元一集,而收购动画片却只有几百元一集,但实际上动画片制作耗时长、用人多、投资大,十多分钟一集质量稍好的动画片,成本约在8 ~12 万元,这就直接导致了动漫企业制作单位播放量越多,亏损就越大。面临如此窘境,动漫产业链固然是一剂良方,但若是全面铺开、连年滚动的开发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和 5 ~8 年的时间消耗,几乎没有一家动漫企业能承受得了。无奈之下,很多动漫企业选择了制作低成本 Flash 动画片或外带做加工动画,这几乎成为动漫企业求生过渡的普遍之举。甚至可以说,动漫作品收购价的低廉是影响动漫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子。资金因子。

第7篇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 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 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第8篇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收益总值在不断增长。核电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引领我国社会经济提升的重要内容。核电技术的应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生产能源的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生态生产的需求。文章对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核电技术;绿色能源;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维护。关注到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行业不断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和平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的主体是关注核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对于环境和各行各业和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改革与扶持,进而实现对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对我国市场经济收益的提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新型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通过新型技术的支持实现对我国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核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转变核电行业发展理念,在传统行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坚持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是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1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概述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核电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满足了我国社会生产行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率先发现了核电能源,并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截至目前,世界使用核电能源的历史已经将近70年。核电能源是利用原子的反应能力构建了一个电子反应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实现对原子核的分离和增加,进而实现释放更多能源的需求,充分满足了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需求。通过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实现了核电站的构建,进而促进了核电行业的发展与运营,促进了社会对新型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核电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目前为止,世界上对于核电辐射的承载能力已经到达了饱和的程度,对于未来核电行业的发展存在辅助和支持能力不足的现象。

2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我国核电产业规模下技术缺失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生产和运营体系,希望能够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但是实际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工作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碍因素。只有正确地面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完善行业进步的战略措施部署。当下,我国核电产业面临的发展问题中,产业规模和技术的缺失是主要的阻碍因素。西方先进国家对于核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较早,而我国还处在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如何正确地认识产业规模的扩展与提升,需要关注到技术等核心问题的运作形势,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对于实际的产业规模扩充工作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会发现,生产技术的落后性质导致了实际的使用设备发展受到了阻碍。

2.2我国核电产业运营缺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我国核电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技术问题的干预,影响了实际的进步效率。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是一味地进行生产研究,就会忽视行业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实际的工作与生态平衡发生了矛盾。因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在眼前的工作战略部署中更加关注生产效率的提升,反而忽视了行业的进步需求,导致实际的生产工作出现了缺乏安全性的问题。宏观的行业设计理念对于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忽视对路线的规划和对技术的提升工作,也会导致核电行业未来的进步空间不断缩减。具体的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具体内容当中,会导致核电行业发展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而降低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另外,我国企业更加重视对西方先进国家核电行业发展技术的借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导致对于实际的生产监督和管理工作出现了忽视,漏洞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内容,进而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部署。

3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3.1制定科学发展计划实施科学技术生产关注到核电行业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作用,应当积极地面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对策分析和研究,实现完善行业生产体系的要求,实现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同时促进我国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需求得以尽快的实现。面对当下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相关内容的完善和扶持,可以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完善整个行业的生产链条。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就是在传统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行业的战略部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完善,保障核电行业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核电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念是行业进步的关键,也是行业技术生产力提升的重点。

3.2完善我国核电行业生产体系优化制度和发展路线面对当下我国社会的经济环境进行产业的优化和发展,需要核电行业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环境条件,在明确核电发展技术路径的前提之下进行行业生产制度的规范化要求。由于我国核电行业的生产技术还不能完全脱离西方先进国家的理论指导,因此,实际的核电行业生产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下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由于在引进西方核电技术的过程中,实际的工作路线存在影响和阻碍因素,因此会导致生产体系出现缺失。选择先进的理念进行生产体系的优化,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前提下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相关发展理念和发展路线的设计,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提升与革新。这种方式也是保障企业进步意识的关键。关注我国社会核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只有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革新,并且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才能够奠定促进行业发展的基础,才参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实施。

3.3关注我国核电行业生产安全性安全生产是近年来我国社会非常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工作内容之一,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非常关注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面对核电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注核电生产的安全性也是未来核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和实施的关键内容之一。核电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环境和技术问题,核反应堆对于实际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否定核电能源的出现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改变,成功地提升了社会生产率,帮助行业的生产取得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机会。但是,面对核电工作的生产特征,又不得不让人们重视其核电工作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完善核电行业生产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并严格按照行业的生产监督条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总之,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行业的生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关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核电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观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核电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执行效果,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正面面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改善和扶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论技术的了解和分析,深入研究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影响行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涉及到我国核电产业规模下技术的缺失问题以及我国核电产业运营缺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新时期下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制定科学发展计划实施科学技术生产,配合完善我国核电行业生产体系优化制度和发展路线,进而关注到我国核电行业生产安全性等具体工作,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支持我国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润羊.我国核产业发展的态势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3,(2).

[2]郭淑贞.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8).

[3]陈方强,王青松.新时期我国继续发展核电的必要性[J].能源技术经济,2012,(6).

[4]陈润羊,花明.核电产业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罗来军,朱善利,邹宗宪.我国新能源战略的重大技术挑战及化解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2).

第9篇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旅游业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损坏现有或者潜在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护已经开发的现有的资源,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达到统一,使旅游产业能够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姿态。也就是说,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可以概括为:在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并且不以牺牲后代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不论国家的经济情况是怎样,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包括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其次,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持续性,有些改变可能只是一时的,若想要经济达到持续性,就需要在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下使经济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并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需要在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保证资源充足使发展更加长远。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时刻将环境牢记于心,时刻明白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只是借用的关系,是从前辈那里借用也是提前借用后代的。因此,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从而获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

二、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从近几年兴起的,与其他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或者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辽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辽宁的旅游业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发展,缺乏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根基,并且其旅游发展的区域也比较有限,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一直被国内外游客称为“北方明珠”,但当地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旅游业是能够为一个地区以及国家创收的经济型产业,属于“无烟产业”,但在大连发展的历程中,旅游业一直被当作不能创造价值以及社会财富的活动,民众对于旅游业的意识不足,而且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来说,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对于游客的接待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在旺季,大连会出现交通拥堵、旅游车辆供应不足、住宿困难等问题.因此,大连地区旅游业若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将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掉。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富有旅游资源的区域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将旅游业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不完善。一个地区要想将旅游业发展好,就要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包括这个地区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辽宁对于旅游的发展多数集中于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辽宁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不够均衡。辽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够均匀,制约着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很多地区农村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作为旅游的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在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象牙山作为农村的风影,当地人为了发展其旅游价值一直在为招商引资做努力。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要想使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发掘新兴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大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剧中,象牙山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统筹全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三)循环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想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循环发展的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为旅游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以及减少污染等问题。但当前辽宁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循环发展的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念的行动力有所欠缺,以此,若想旅游业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让资源、环境等达到可循环的状态。循环理念同时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升华,我们在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对循环发展的认识。(四)旅游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在辽宁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每年来辽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旅游生态承载力通俗一点将就是指旅游容量,指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结构以及功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的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来辽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城市没有旅游生态承载力限制的概念,对于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旅游的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的是垃圾承载力与土壤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不顾生态所能承受的力量,一味地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只注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个地区的土壤将被破坏,垃圾成堆,造成生态被破坏,无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五)低碳理念贯彻不力。经济与环境被越来越多的人定位为同等级别的,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旅游生产与消费低碳化。旅游的生产低碳化是指一些旅游城市的酒店、景区景点等在生产的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新的节能能源与材料,运用节能与节水技术,将资源达到高效利用。但由于一些人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来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每个地区与每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营口、大连沿海,海资源比较充足,对于这些沿海城市就要大力发展海滩等旅游业,利用这些海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来观海、洗海澡、品尝海产品等。又比如丹东地区距离朝鲜比较近,就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且丹东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草莓、樱桃、桃等水果的产量相当高,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特色采摘园,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同的区域要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业,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服务的不同需求。(二)结合两型、城乡统筹的相关政策开发展旅游业。环境与资源是我们当前发展考虑最多的因素,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经济的建设建立在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时也需要尊崇两型的建设,并且城乡要统筹发展,缩小城市与乡镇的贫富差距,充分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实行各项措施,保证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顺应国家的开发政策,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控旅游业。旅游产业属于“无烟产业”,这种说法是区别于工业而言的,因为工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大,成分比较稳定。旅游业产生的废弃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废水以及一些生活垃圾,如废弃的饮料瓶、纸箱等。这些废弃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较大,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较多,因此,各大景区酒店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如酒店的一些生活物品,能够不设置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就不要提供,提倡游客自己携带。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另一方面还能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四)利用环保生态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很多区域的景区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意识不足,导致区域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对景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特别是对于高峰期的游客来讲,如果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就只能是人满为患,使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对于景区的区域分布,景区要做好标志工作,且对于景区的地图,可以用电子地图来代替传统的纸质地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景区的接待效率,还提高了旅游生态的承载力,又能使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五)导入低碳理念,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全球变暖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想的灾害,比如洪水频发、暖冬等。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生活理念。同样,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才可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地区可以多设置共享的交通工具,如共享单车,倡导人们文明低碳出行;鼓励人们自带生活用品,以保证资源不被浪费。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以此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