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教学叙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 记叙文教学
记叙和记叙文的起源在没有文字之前,从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刻契记事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说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早有定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应遵循形象思维的原则,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既丰富又成熟的阶段,记叙文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很好的手段。同时现在的课改又把记叙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更投入更轻松,更能把握课文内容,领略范文的精妙,从而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记叙文定义及其突出特点
1.记叙文定义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人物传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突出特点
首先,记叙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作者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包含在中心思想里。中心思想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含蓄间接地表露出来。
其次,记叙文有独特清晰的思路。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依据一定线索设计文章脉络,排列段落顺序。记叙文思路分为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纵向思路的记叙文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为线索安排材料。
最后,记叙文的语言比较自由,不像诗歌讲韵律,但比较形象、生动。另外,记叙文反映的内容还要求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
二、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的体会
1.加强记叙文训练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教学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训练文体。这种文体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为其内容特征,以叙述、描写为其表达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记叙文教学历来占有很大比重,非记叙类文章中也有记叙成分,鉴赏、评价、感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教给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并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片断训练或作文训练,对学生帮助很大,尤其是描法。按内容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等。有了对这些手法技巧的熟练运用,再读记叙类的现代文阅读学生就有了理论支持。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训练,这些技巧就只能靠老师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多以记叙类为主,有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也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特点,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文字的水平。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尤其是以下几类现代文阅读:(1)对人物未知命运的推测,对故事情节的推测和想象等;(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及作用;(3)鉴赏、感悟文学作品能力;(4)推断、联想、想象等创造能力等题型帮助很大。
2.通过记叙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面临世界范围内“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联想与想象是创新的基石,而通过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培养、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在尽管作文体裁是多方面的,尽管高中作文是文体不限,但学生写都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把话题写成议论文的路子很窄,立意思路甚至语言往往大同小异,比如写和挫折、持之以恒等内容的作文,学生往往联想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及张海迪的故事,往往概括完故事加几句议论抒情。所以看学生作文总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议论文与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关系密切,议论文虽也需联想和想象,但联想很多都停留在由此及彼的浅层次上。而记叙文则与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系密切。记叙文的联想更丰富多样,而且记叙文的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不管是写人记叙文还是记事写景记叙文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多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直观的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需要的是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每一次专项片断训练或整篇作文训练都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掘和提高。
3.寻找审美光点诱发学生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记叙文教学中应诱导激发学生对记叙文作品的审美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可采取设计审美议题和寻找审美光点的方式。
设计审美议题就是指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审美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几个审美题目,让学生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寻找审美光点,美存在于记叙文的构思、情节、故事、景物、人物、技巧之中,如果不善于或者不能寻找出审美光点,就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施教者只有重视知识的多层面指导、多角度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巴金的散文《灯》,从“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起笔,就以灯为线索,由眼前的“几点灯光”引起追忆和联想,写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灯的故事。这一个个的故事都离不开黑夜与昏黄色的灯光。这夜是无边无际的漆黑一片,它是全文的主色,而这主色,也正是对当时国统区的黑暗的真实写照;昏黄色的灯光虽然朦胧,但在无边无际的黑色的衬托下,却又显得那样明亮,它无疑给身处黑暗中的人以光明和希望。作者正是运用了黑色和昏黄色所形成的色彩反差,使作品中所写到的每一个关于灯的故事都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应以这种色彩的描绘作为审美光点,不仅要启迪学生深入体验审美创造的流程思路,而且要引导他们深入文章深层的美学世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写作技法和艺术真谛。
“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技巧。记叙类文章在学生阅读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在人一生的阅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方位、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教学,实践记叙文教学。
参考文献:
一、“固步自封”的知识局限,会影响教学的之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发展无一不与传授知识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师,自身感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就此而停止过。这就让我们作为教师的进行深思,靠原有的知识能满足今天的学生需求吗?对学生来说,就好比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小苗,更须充足的阳光雨露及各种“养料”。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正是他(她)们需要的“养料”吗?为了使这些小苗长势茂盛,教师更应该设法给小苗施加利于他(她)们成长的“养料”。他(她)们有了这些“养料”会对自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脑会变得聪明发达;手脚会变得灵活敏捷;做人会变得得体圆满;学习会变得日益提高。
就目前的一些状况,教学中免不了有一部分年龄大的教师,从知识的结构看,与年轻的教师稍有差距。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只要扎实工作与学习,有一颗上进的心,那么也会使自己积极起来,拼搏起来,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足以说明人的努力与拼搏精神。今天的教学发展,就需要有拼搏型的教育者。而固步自封的思想,不但适应不了今天的教学发展,还会影响教学的发展。
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有创新精神
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方法得以体现,作为教师,应抱远大的理想,去追求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中已不是老式的“满堂灌教学”而是凸显启发探究精讲多练;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教之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进行预习),将课中的知识难点,先进行尝试性学习,初步解决疑难。无论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教师都放手让他们去做。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教师要进行教学的课文进行探索。并留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的给予鼓励,错的当场改正。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不予批评。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语气要温和得体,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正像时间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一样。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有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学方法。
所谓“时代所需”,就是要在教学中,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而适应今天的教学就得努力拼搏,探究教学方法。只有在探究中吸取经验,加大力度,才是真正的努力创新。做到了这些,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
三、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要与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成绩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当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只能靠教师多动脑筋,设想一些既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又易接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新教学法的产生,都是以传统的方法为基础并改革创新,最后得出适应于教学的新方法。在学习中,凡是学校不具备一些电化教学,不必强求。只要教师心中已经有这种认识,有这种紧迫感就可以了。搞好教学工作,是全社会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才不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四、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是形势所需
当前,学生的识字能力,用词造句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际作业中答卷中,口语交际中,作文的篇章情况等。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不雄厚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模糊弄不清,导致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差,用词造句的能力差,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差等。据此,作为语文教师,把上述问题作为具体突破,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会更好些。
只要相关的语文知识弄懂了,对于上述知识难点,学生就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语文质量大于好处。提高语文质量,这是人人值得关心的问题。因为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习各科都有好处,是形势所需。
综上所述,文中所述四方面的问题,是提高语文质量的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你们是否有同感呢?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解读的分析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任务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有丰富的解读思路,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小说解读的目的。例如:《老人与海》中,教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描述小说主题。
第二,解读应与文学相结合。现阶段,利用文学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只在大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占小部分,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近百篇小说解读过程中,虽然关于文章“三要素”的解读率占据100%,但是文学理论解读却尚未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祝福》中,教师主要对祥林嫂的特点与肖像进行详细阐述,利用祥林嫂肖像的变化说明她的命运。
第三,叙事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教师可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利用李小二夫妇分析林教头被谋害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小说设置悬念,还能使小说能够更加地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
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小说重点的解读,即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说解读教学中,应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第一,对小说解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以及过程等进行整合,利用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体现教学原则。第二,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即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彰显小说解读教学的原生价值,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第三,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是小说解读教学的主体,只有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对小说的完美解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自身的位置定义为学生的引领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最新小说解读
第一,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将诠释学作为解读的基础,从作者的角度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观点要实现全面化地尊重,同时还能从文章背景的各个角度中,使学生对小说构思与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进行合理化指导。第二,关于小说解读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文本借鉴的方式,扩展小说解读的全新思维,实现实证性和具体性的运用。另外,在小说解读中,还应注重与小说内容中的语言形式和语文环境以及留白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细微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三,教还可采用叙事性原则,对小说解读的构架进行详细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叙事的主体,利用视角、人称以及节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小说解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导致小说解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有计划地提高,利用培训以及晋升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对于教学经验较多以及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可自行加深对小说知识和文学知识点的积累,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小说解读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学类著作和语文期刊的查阅以及阅读,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语文教育的动态,积极从事各种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吸收与借鉴。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教学的高效性,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感悟力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能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演讲、征文或辩论赛的形式,增强传统文化教学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近距离的体会“德、仁、孝”等传统文化元素,坚定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热爱。比如,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这一叙事散文比较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积极准备教学道具、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高初中作文教学自下而上搞好过渡与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乱,慌乱就会把棒 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速度和成绩。我觉得初高中学段作文教学在交接“棒”的时候,一要稳妥进行,二要顺利连贯,三要用力做好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初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
1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
我们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写作水品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写作水平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写作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还表现在:
11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够分明
语文教师是教材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教学的衔接与否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断层与否,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断层问题较严重。
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12 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力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首先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缺乏训练系统性,导致学生基本的写作思维训练出现随意性状态。初中阶段主要写体裁分明的几种常用文体,且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阶段则要求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抒感,发表议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初高中作文相对来说在能力层次上是很有梯度的。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高中都在针对中、高考进行大量的话题作文训练,尤其是初中似乎以为这样拔高理所应当。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习惯和能力上不到位。初中写作水平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修改文章从何入手。
2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 研究和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到位,使用教材上出现偏差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⑤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以记录为主。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是说初高中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凭经验教学,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或者是掌握了落实不好。
22 学生对高中作文不适应的关键原因是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
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察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关键词: 文学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应当固守应试教育思想,不以得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塑造,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文学熏陶,确保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阶段,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当重视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文学教育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的,理当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现实是学校并没有有效重视文学教育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其作为辅内容进行开展,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学教育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文学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十分巨大,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由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教育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厚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水平。由于文学作品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阅读吸收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形成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这都是高中文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好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文学教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由于文学作品感性的特点,光靠记忆是无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的,学生要想在文学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文学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明白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这种文学教育与生活渗透能有效提高文学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1.文学教育理念应当根植在实际基础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巨大,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交流方式,语文是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基本交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改变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看法,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突破陈旧教学形式的弊端,更好地探索出起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方法。教师要充分熟悉当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要讲解透彻,并结合生活谈该作品的实际意义,通过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学生,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教育的魅力。
2.通过精彩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文学作品,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形成完善的文学作品赏析技巧。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语文老师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自身的文学修养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中与文学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
3.仔细分析形势,根据当前形势规划教学。
随着高中教学活动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当吃透语文课本,明确课文真正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人格魅力与个人文化修养准确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多样性,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由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不同,其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显著差异,为了展现这些差异,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审美习惯讲解不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完全理解。比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切了解到散文叙事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师适当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散文作品独特的魅力,在欣赏中体味散文作品的美好。又如在小说的教学当中,由于主要是对生活现状的描写,因此小说更贴近生活,读一部小说,就像品味一场生活情景剧,能深入了解某个时间段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生阅历的增加也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文学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别,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别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在对比不同文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开展方案,对相关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应当得到采纳与运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水平,而且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使学生跨越传统思维的界限,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振峰,宋文辉,李冬鸽等.现代语言学和中学语文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9):106-110.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而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章作品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而作为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另类文本的加入,能够体现出不一样的教学价值。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学生带来另类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另类文本 价值
语文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文本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进步。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另类文本来说,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增长学生的阅读经验,从而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价值的体现
(一)借助特殊的人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这样比较独特的文本形式,能够给学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积极地启发。例如,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文章的整体构架与写作都是从作者的摄像角度出发,并且向学生指出了“流浪感”属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特征,而且将人生比喻成一场苦难的旅行。而这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精神是对学生人生观的突破,也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有效工具。但是,人们在反复地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作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能够对人身中的困难遭遇进行理性思考。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影响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注重对自我感受的表现,而且他们存在着不太成熟的想法,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而这种另类的文章形式与内涵,能够给学生对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有良好的认识,还能通过一种理性的思考形式,对人生进行认识与探索,因此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表达形式的另类,对学生阅读经验的积极完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形式,并且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了自己的阅读方式与经验。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写作技巧以及文本特征,学生都能大致地掌握。因此,这也使得学生形式自己的思维定式,不论对待什么样的文章作品都借助老师教给的阅读方式来进行。然而,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比较特别的文章,这样的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这样的文章《斑纹》,还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为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小说形式,具有比较简单的情节,而学生在阅读后常常是带有疑问。小说中,主要是主人公遭遇车祸,并且被送到临时医院中,而且被抬上“手术室”的刹那,自己恍惚看到了很多比较熟悉的画面。而学生的阅读后,常常感到不理解。为什么主人公在学校八年,但是回到学校后会不敢肯定?文章的题目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与意义?同样,同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却没有同样的困惑。原因在于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尤其是叙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后者的逻辑顺序比较清晰,而前者属于意识流小说,并且对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突破。因此,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提供积极的借鉴。
(三)阅读过程的痛苦性,使审美体验到达高峰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到达一个高度。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有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做到不将自己的感受与价值观等带入进去。如果作者的情感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彼此相融,能够达到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使学生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情有一定的追忆、感受与憧憬等。而对于比较另类的作品来说,主要在于思想高度与深度,读者无法企及,因此就会造成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痛苦感受。而对于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这些另类作品,能够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例如,《斑纹》这篇天马行空文笔下的作品,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比较困难,但是这也是为学生提供的一次珍贵的审美体验,能够审美阅读毕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中难以生存,但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此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提升。这种审美形式的阅读在当前的语文考试中少有涉及,语文考试通常以理解、概括、鉴赏和分析为主,这些元素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式、个性化的审美形式,由于难以考评就被我们抛弃了。阅读审美教育已经被主流语文教学边缘化了,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另外,对于这类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与素养的提升,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
【结 语】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而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积极认识到另类文本的积极作用,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2】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随着我国目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已逐渐消退,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高中生是引领社会未来的主流,因此,在高中时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观念意识尤为重要。以下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的分析。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传统的文化知识,比如歌颂兄弟的手足之情、赞美诗人的爱国情怀及感人至深的亲情等,长此以往,对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及建立健全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传输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行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引导与纠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二、拓展知识范围,培养传统文化认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囊括的知识包罗万象,课本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典范。另外,由于课本知识有限,许多内容都无法一一呈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堂知识作课外延伸,使课堂知识最大化,有利于学生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比如在学习到《归园田居(其一)》时,老师可以运用关联学习的方法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如之前所学作者的作品有《五柳先生传》,其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兴趣爱好:爱读书,爱喝酒,喜写文章,体现了作者淡然雅致、卓然不群的人格魅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想要挖掘更多知识的学习欲望。另外,老师也可以引入作者的其它代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不但学习了课本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奠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导入趣味性教学,比如:组织诵读比赛、演讲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上品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在。比如在学习到《短歌行》时,老师可以听听同学们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课本,很多学生觉得曹操善于用才却阴险狡诈,但在本文深处,却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志向远大、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此时老师可以以曹操的人性、抱负、思想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能力。
四、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戏曲文化与小说作为创新教学的新教材。将经典名著改编为戏曲,已经成为标志性的国粹文化。学生学习的戏曲文化中,大多摘录的都是耳熟能详、故事性较强的经典篇章,如《西湘记》、《赵氏孤儿》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以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唱腔向学生展示戏曲的全貌,使学生沉浸在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对陶冶学生的审美与艺术气息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小说故事内容紧凑、语句平实,因此学生阅读起来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是学生学习到经典名著的有效途径。小说采用的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故事结构清晰、语句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通过学习小说中的精彩片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被故事中的满腔热血所感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如在《水浒传》中摘录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对话片断:“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口。”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由此可以看出,文章语句通顺、思路清晰、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淋漓尽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易懂。传统文化教学与小说的融合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为学生从语文教学到文言文教学的过渡做了铺垫,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它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罗凤.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08(2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外国文学 现状分析
1.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1.1展现异域文化。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都承载深厚的文学内涵,是当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的再现,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为人类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的记录。如必修5第一单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胆小守旧主义者,其实是在暗讽当时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部分依附者,他们作为沙皇的忠实拥护者,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1.2培养审美能力。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作为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的统一体。这些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必修2名著导读中的《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畸形,但将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艾斯美达拉身上,为爱奋不顾身,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一副救世主形象,内心却极度扭曲,阴险自私。这种极端的美丑对比,让感情体现更鲜明,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2.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传统观念使外国文学教育缺失。
受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教育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对外国文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习惯以资产阶级观念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走进误区,从一开始就对外国文学产生排斥。教师因原来的观念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读,不能有效地将作品所寄托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使教学模式僵化,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进行“肢解”,造成整体情感把握偏差,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
2.2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
高中语文教师平时不重视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对国外一些知名作品甚至不如学生了解清楚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疏漏。究其原因,高中语文教师一般以教学为主,课外时间和学生一样有限,很少有时间翻阅外国文学资料,对外国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学阶段接触的知识,更别提读原著。同时,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当时的创作背景有深刻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从实际看,这一点实践情况甚微,造成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
2.3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
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语文当成一种应试手段。由于外国文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在课堂上不受师生重视,沦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尤其是在为高考备战的高三年级,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课本后的名著导读,与考试无关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让学生自学;在考试讲评中,教师只针对固定的问题向学生传授答案,造成学生思想模式僵化,文学素养难以提高。
3.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3.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
新时代的社会要求与时俱进的人才,高中新课标的实行,不仅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并积极了解。就新教材文学比例看,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比例为5:4:1,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外国文学的重视,既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在思想层面,外国文学的引入教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正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同时要对中外文化融会贯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3.2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
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从某种角度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文学素养,利用网络等渠道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提前对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调查和了解,运用正确的审美观解读文章。
4.结语
外国文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生情感升华和鉴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志华.学情变化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