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着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第2篇

(秦皇岛市海港区新生路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就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最早的音乐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关键词 发展;压力;审美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就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最早的音乐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音乐从起源到现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减压的最好方式之一,另外音乐还有励志,抒感等作用。由此可见音乐作用之广泛。在小学教育中,音乐也是启蒙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情感,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当今的小学中,音乐仅仅被作为“副科”来对待,与语文,数学等方面的重视相比,音乐学科与之相差甚远。为了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音乐方面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结合平时的工作教学经验,总结出音乐课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我的粗略看法:

1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大脑发展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儿童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小学时期属于儿童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使大脑最大程度开发。有人做过实验,给农作物听巴赫的音乐,植物可以长得更好。人也是如此,经过音乐长期的熏陶,也会提升智力。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放松大脑皮层,减轻平时的课业压力,缓解紧绷的神经。在学生头脑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些对于头脑的发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开设音乐课十分有必要,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孩子奠定较好的智力发展基础,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减轻课业压力,放松身心

当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原因是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也是因为如今的升学困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成绩想去一个好的学校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给学生留许多家庭作业,家长利用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在家督促孩子,尽管这些方式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是却让小学生们有了极大的压力,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习。长期这样保持高压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对于这种情况,必须要有一个释放点,去卸掉学生们身上的压力,让他们可以放松身心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这样会让学习效率更高,学生们也学的更轻松,而这个释放点,就是音乐教育教学。音乐的起源比文字更早,长期以来音乐就是人们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优秀的音乐能使精神愉悦、情绪振奋,同时音乐通过听觉器官穿入大脑皮层,有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作用。在新课改实行的今天,开设音乐课更是重中之重。在音乐课上,学生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赏析,会放松原本紧绷的神经,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放下行囊才能再次出发,始终带着巨大的压力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学生们会学会用耳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学生们通过舒缓的旋律,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们会在脑海中形成与舒缓的节奏相匹配的的画面。《列子·汤问》中写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对于伯牙的音乐的欣赏和比喻,就是对于音乐审美的一种促进和培养。

4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音乐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与独特音乐审美能力。而巧妙的情境创设,无疑是更好贯彻、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李斯特的《爱之梦》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经典学习曲目,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社会阅历、人生智慧等的不足,单纯依靠聆听该曲目很难真正明白与领悟乐曲所要表现的意境与情感。这时,教师有必要将这首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充分展示给学生:年轻的李斯特爱上了一位漂亮的贵族小姐,可是由于地位过于悬殊,他始终没敢向贵族小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偶然的机会,李斯特读到了一首诗,并觉得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境与他的所思所想完全吻合,于是,便为这首诗谱写了曲子,后来又将其改编成了一首钢琴曲,这就是《爱之梦》的由来。如此,借助这一背景知识的扩展,我们便能真正深入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之中。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积极为学生创设与营造独特的学习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以上所述四个方面,是我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归结出的音乐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它能够娱乐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人们的压力。因此在小学的课堂上,开设音乐课十分有必要。我们作为当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减轻学生们平时的课业压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自主性学习 高中音乐教育 素质标准 重要性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自主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既定学习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形式,鼓励学习主体灌输一定的主观能动意识,积极开拓独立创新场景规模,感受新型素质教育体制的独特功能。尤其是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涉及学习准备方案预制、现场自我监管、经验反馈的把控,都是依靠个人正确的态度意识来完成的。新课改背景下,有关自主性学习内容凭借其高尚的人格地位优势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长期推崇,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和学活动主观方向的调换,这是促使个人音乐素质综合化改善的有力途径。

1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研究

自主性学习体系结构中对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比较重视,尤其是面向创新意识价值的不断高涨现象,整个社会环境气氛和人才供应渠道都对高中学校单位的素质改造结果高度重视。其提倡学习主体按照自身素质条件和兴趣方向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且全程灌注一定的认同情感信息。另外,这种主动性作用还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展现,只有善于并乐于参与互动项目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优势互补的意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积累相结合过程,一定会对自身适应社会考验补充一定的动力因素,进而逐步达到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目标要求。

2高中音乐教学自主性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

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落后一些,其中不免伴随许多与新课改标准不相适应的状况,因此自主性学习方案的实施水平也自然有些纰漏。

2.1传统教学主流模式的阻碍

因为推行音乐欣赏环节中,学生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倾听的形势地位,而且主动参与表演的机遇也并不是常有的,本身局限性特征就十分明显,更别说是系统理论和深刻含义的挖掘了。大多数音乐教学工作者都普遍认为将系统知识阐述的足够完整和清晰,学生就自然能够深刻地掌握,这种思想模式与音乐艺术背后释放的感性气质和元素完全背道而驰。如果非要让其真正地走入音乐世界中去,就要配合他们的主观情绪完成气氛营造工作,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去体会音乐的神奇,之后按照既定教学理论寻找技能补空的细节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高中音乐课程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完善这方面素质整改的现实水平。

2.2开课效率与计划步伐存在严重分歧

高中阶段应试气氛十分紧张,由于音乐课程并不归属于高考科目类别,大部分学校教师认为这部分的全面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了课程进度严重停滞,就算在较为发达的城市整体调整现状水准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至于小城市之间就更加毋庸置疑了。

3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自主性学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上述状况,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学习任务最为关键的是将既定教学观念转变过来,包括教学职能范畴、师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学态度的控制、人才综合素质的掌控等。其中教育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创新能效的必要手段,其最终出发点就是带动学生综合发展机能;另外,教学方案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凸显,教师要适当配合自身指导者和合作者角色特征,并将这部分教学过程看作是探索新型理论的阶段,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令其隐藏的艺术素质瞬间释放和展现,巩固其将来多元发展的地位功能。具体流程:首先确定自主学习的主体方向,配合现场讲座和交流活动,对过往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和客观评价,促使教学铺垫活动顺利完成,并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目前我国高中音乐自主性学习课题包括两种样式:学生自主阐述课题标准,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教师把握课题延伸框架基础,学生按照自己的认同情感自愿参与,现实结果验证这两种手段都一定程度上赢得素质改造的先机,迎合学生自主意识的施展特征。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阐述阶段音乐素质的教学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大众学生主体进行兴趣召唤,通过群体学习活动令其领悟团队的重要性。而后学生能够利用不同渠道掌握丰富信息,这部分的信息分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并在无形中稳固树立了对音乐的依赖情感,按照预定计划来说,最初的主观功能补充的指标已经算顺利达成了。

4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自主性元素的追加收到一定的成效,这种手段一定会在今后的素质改造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推动学生主观地位功能改造的必要流程。经过在这部分领域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发现,教学质量相关的元素数量众多,包括学生团队之间的协调,师生之间沟通方式的完善等,这是巩固教学部门基础理论引导地位的前提工作,也是凸显高中音乐教学重要性的有力依据,为后期大规模的素质教学体制创新整改创造结构基础和科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娟.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音乐教学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8,12(9).

[2] 孙红旗.践行现代高中音乐教学理念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8(34).

[3] 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23(2).

第4篇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育;训练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年4月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任务,高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一、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遵守职业道德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是讲求审美性的,虽然从音乐教育哲学层面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还存在很多争议,但音乐教育对审美性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古代,我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孔子作为提倡“仁”“和”的大教育家,他所指的“善”与“美”绝不只是局限在音乐自身的纯粹审美层面,更包含了育人的求善和求美。美育者,应用美学的理论进行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所以美育者,必是智育与德育相辅相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德为智生,智为德用。可见,“美育”是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育人的教育。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综上所述,遵守职业道德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是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应有的品质。作为高校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才。

2.良好的师德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音乐价值观的必要条件。高师音乐教育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考上高校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必须集中学习最重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从人生的发展规律来讲,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所见的、所经历的,都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那么,这些青年学生极可能受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提出教师的师德理想是:“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教育损失降低到最小。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他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依靠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引自己面对任何情况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不当的或偏颇的价值观,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最大的“教育损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来说,如果他们用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最终将会在音乐教育界形成一种不良循环。所以说,良好的师德对高师音乐教育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3.高尚的师德是高校学生获得高水平音乐技能的必要保障。大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学生音乐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择业和教学质量。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门类,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外,还需要较强的操作性、技艺性学习。在声乐、器乐、舞蹈等一系列技巧性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记住一些规定性知识(如气息、指法、舞步等)外,还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肢体示范,循环往复地教授,并需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因材施教。整个教授过程可以说是相当细微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表现就显得尤为关键。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二、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要点

前文所述,已经足以说明高师音乐教师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很广泛,我们无法精确地概括出教师职业道德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同时,由于教育劳动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它相比其他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而由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性质和责任的特殊性,因此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师德要求也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师德应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这是师德表现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方面要修身,即完善自我;另一方面要育人,即教育和培养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育人,即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技艺的同时,对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等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教师们首先坚定以育人为根本准则的信念,任何有损于学生身心的事情都不能做,不被有损于音乐教育的不良现象所干扰,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以高尚的精神指引行为,用积极的行为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转贴于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以声乐教师为例,除了应具备精湛的歌唱技艺,还应对文学、心理学、语言学、力学等有较充分的理解,面对抽象的声乐理论,力求在传授每一个技术点时,都能够通过形象具体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复杂抽象的歌唱艺术形象化、具体化。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学习积累,储备充分的知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艺,集音乐理论与技巧示范于一身,这也是知识传授层面的一种道德。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48-01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原生态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和西方音乐。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您带来听觉的享受。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孩子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个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具体的说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多,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能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意素质等,包含的方面还很多。本文主要对以上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仅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神奇而又独具吸引力的学科,很受学生欢迎。如今的学生学习音乐的较多,很多孩子在音乐方面也比较突出,部分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声乐和乐器。古人说过:“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事实也确实如此,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和激励学生的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其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培育他们爱国、爱民,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二、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逐渐的深入到了大多数的家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音乐,重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研究表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类的智力,提高大脑思维逻辑能力,有利于人们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尤其是那些会乐器的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协调能力都非常的好,通过专业的学习和练了在音乐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之外,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的提升,总之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智能素质。从古至今,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都热爱音乐,他们除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也都与音乐结下了缘分,并在音乐当中获得快乐。

三、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每一个从事音乐行业或者是喜欢音乐的那些音乐人,都切身的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大量科学实践证明,音乐有利于人体健康,甚至可以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优美的旋律可以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们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可以有效调节身体状态,增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放松身心,调节人体内分泌,对人体益处非常大。并且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在学习疲惫之余听几首音乐来放松自己的身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自己的压力。

四、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好的音乐是有生命的,她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甚至可以作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表达人们的意愿,所以说音乐是一门擅长表达的艺术。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面对人生,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第7篇

一、音乐情感的培养

情感本身就是心理的主要品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反映。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提示了艺术情感的心理特点,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是带有感性内容又放射理性光芒的情感。艺术家对情感同化作用特别敏感,能迅速用自己的情感同化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在太阳、月亮、蓝天、大海、一花一草等艺术形象上。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较强的革新精神。他认为一场音乐演奏会往往是一个人的勇气和内在素质难以置信的展示,是情感驾驶他的十个手指进行了上百次演出,共同创造出全部的和谐。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从一切源泉得到营养形成自己的完整人格。

1.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支柱。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情操包括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及传统观念等,是对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和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一个人缺少了知识没关系,可以补,但如果缺个“德”字,他就是社会的“危险品”。因此,音乐教学的选材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如每星期一早晨的升国旗奏国歌启发学生从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听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争的背景,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创造的技能,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塑造完美人格。美的来源,概括起来有自然美和艺术美两方面。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如天空、大地、山水、树木、花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和江南水乡的灵气等,体会到自然景物的美。艺术美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现实美经过加工而成的。它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使分散的东西更加集中、概括,使庞杂的东西更加净化。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因而具有更大的教育作用。

3.情感的培养和导入

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引起共鸣、激动、联想,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审美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二、音乐能力的培养

人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指音乐的欣赏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谓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这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音乐艺术质量的目的。

1.欣赏能力的培养

“倾听”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是艺术欣赏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教师首先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白作者是谁,什么调式,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演奏这些作品,认识到专业“倾听”和平时的背景音乐有本质的区别。背景音乐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对调整精神状态起到一定的作用。

2.记忆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记忆,指以往感知过的音乐现象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它是音乐信息的贮存,音乐学习心理过程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由于音乐有转瞬即逝的流动性,因此,音乐记忆是音乐意象形成的必要条件,音乐创作表演和鉴赏一刻不能离开记忆。若没有记忆,则绝不会有音乐。

3.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在不破坏原作完整的基础上,总能够进入自己的想象驰骋,进行二度创作。

技能和技巧是在艰苦磨炼中形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练习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有些练习可能加快技巧的掌握,另一些练习可能效果甚微。为了能使自己的技能技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高水平,练习者必须注意:(1)明确技能技巧的作用;(2)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步骤;(3)正确掌握动作练习速度;(4)把技能技巧变成良好的习惯。

三、音乐素养的培养

1.音准方面

在许多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是:钢琴不能随时调律,甚至由于调律本身原因,上课的钢琴经常处于音高不精确的状态之下。这为学生练习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没有一个准确的音高如何能够练出一双“准确”的耳朵。对多媒体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小功能,不但能够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音高,还可以方便地调整具体音高参数,精确到赫兹、音贝。

2.音色方面

第8篇

关键词: 愉悦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必要性

一、音乐的特点

音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人们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有时候甚至超过对物质的需求。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学,若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一堂音乐课如果充斥批评、挖苦、讥笑之语,学生情绪低落,师生情感难融,尽管它有可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技巧,但对于不是专攻音乐的普通中小学生,这无疑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二、愉悦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说,愉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更是目的与手段二者的统一体。

遵循愉悦原则进行音乐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如果师生有一方没能进入状态,如兴致勃勃的教师因教学不得法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学生本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而情绪高昂但面对的是一位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教师,教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悦性的特征。因此,师生情感的共鸣既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性的前提条件,又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音乐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显然,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学生就难以产生切身体验,不会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所产生的很可能就不是愉悦的体验。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音乐审美对象的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他们才超越了个人功利的困扰(升学、名次、成绩等),超越了现实的暂时纷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子关系等),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快。可见,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愉悦性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标志。遵循愉悦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更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音乐兴致。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音乐修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也会不尽相同,但人们参与音乐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是一样的。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持信任态度,对他们相对于音乐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不要“试图做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不要摆出教授的架子,而要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人的本色”。即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幼稚可笑,教师也不可持轻蔑态度,而应在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巧妙地给学生以指导,即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是在挑剔与讥笑他,相反,应该让他们感到老师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是相似的,对自己的音乐独创性和想象力是很欣赏的。

总之,当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感到周围总是有一双冷漠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音乐的愉悦。此时,教师所持的必须是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而不是寻找缺点并加以责备的态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营造出音乐教学所必需的一种没有猜疑、小心翼翼、自卫,没有敌意和担心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愉悦。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音乐兴致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音乐为伍。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事实上,也只有主体在良好心境下敞开心扉,音乐才可能发挥出威力。

一般情况下,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是从一种学习氛围进入到另一种学习氛围,他们的心情即便受此前其他教学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仿佛自己进入了另一片天地,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他们对音乐无疑是饶有兴趣的,这是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教师就是要保持学生初始的那种良好心态,使学生对音乐课具有持续的兴致。学生良好心态和音乐兴致的保持,主要依靠两方面的强化,即学生自身所获得的内在愉悦体验,以及教师或其他学生所给予的外在积极肯定。教师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音乐活动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音乐愉悦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学生的任何微小进步,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赞赏。

愉悦是音乐审美体验的结果,享受音乐愉悦的途径便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而不是看它合不合口味。对此,许多教师并不理解,以至于虽然有心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创造条件,并努力启发他们进行音乐审美体验,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机会,即使能有所体验,也是肤浅的。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某种教学法的操作诱发的是欠缺音乐文化规范的愉悦,比如非音乐的嘻嘻哈哈,不讲发声技巧的“声音宏亮”等,那么,无论课堂效果如何活跃,学生如何积极主动,都应该被视为一种无意义的愉悦。因此,在追求并实现愉悦的时候,要时时使它发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而不使这种愉悦感在音乐规范之外。那种一切都期待未来的“先苦后甜”式的音乐教学,除了泯灭学生的音乐兴趣,剥夺其享受艺术的权力之外,恐怕难有其他作用。

对于普通中小学来说,音乐教学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自愿地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因此,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多少和高低,不应成为衡量学生音乐课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投入程度,以及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加以评价。教师不可以轻易地给学生下否定结论,要避免学生丧失自信心,体验挫折感。教师并不需要像哄小孩一样对学生毫无原则地、夸大其词地大加赞赏,这会使学生把参与的重心偏移到迎合教师、获取表扬,使学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做得好还是做得坏,使其学习愿望被不加区别地赞扬泯灭。教师需要的只是对学生所有的音乐反应作恰如其分的肯定,因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冲动主要产生于自身所获得的愉悦体验,其次才来自外界的积极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用“对”、“正确”、“错”、“不行”之类的非左即右的言词“冷静”地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而用“真不错”、“真精彩”、“再体会体会”、“还可以更好”之类的言语“热情”地欣赏、激励学生的参与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音乐教学的艺术自然更是如此。教师必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音乐审美体验独立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同时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的音乐兴致才会长久保持,才不会时生时灭乃至灭不再生。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规范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终归有些局限,那么,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则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把让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确立为自身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的,否则,学生决不会自找苦吃。因此,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应把各门类的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而且应使学生在其中最大程度地体验到音乐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3.1,第1版.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电脑音乐创作;重要性;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21-02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开展的保证,为学生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着重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题,而电脑操作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1.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重要性

1.1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注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1.2 音乐创作可拓展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1.3 音乐创作教学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而在电脑创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2.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2.1 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2.1.1 “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DD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2.1.2 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c.和声的编配。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d.歌词填写。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2 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2.3 对教师的要求。

2.3.1 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DD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2.3.2 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 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 in a 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

3.电脑创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新知识。

3.1 要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