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积约10亩,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大桥相伴,古樟辉映,校园面积宽阔,环境舒适优雅。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为依托,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及时总结经验。
(二)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有的说必须翻秧,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在这种情况下,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形成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使劳动实践过程带有适当的竞赛因素,以激起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进心较强,他们的主导性劳动动机是取得优秀成绩,争戴小红花,争当优秀生,以博得老师、家长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重。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可以在中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竞赛活动、给优胜者以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动机始终处于极佳处况,一定会增强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促进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乃是组织学生更好地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劳动实践中,组织学生互相协作的形式较多,常用的大体有这样几种:分工性协作。几个人或一些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人负责劳动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这样,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就会体会到自己同他人,同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个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别人或整个劳动过程,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要强心理,在劳动实践中,恰当地组织好学生的分工协作,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劳动动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刷书包》和《洗衬衣》等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劳动实践时,?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安排在整个劳动过程的某种环节中。如每组的1号同学打水泡书包或衬衣;2号同学打肥皂,揉搓书包或衬衣;3号同学进行漂洗。
辅协作。在劳动课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解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例如一次某校上《学针织》一课,在学起头技巧时,尽管教师讲解,演示的很清楚,甚至配上幻灯录像增大了演示的可视度,但仍有一些同学掌握不了一手挽线,一手挑线的技巧,但经周围同学稍一指点,他们“顿开茅塞”,很快掌握了起头的技巧。
互协作。有些劳动课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以集体形式组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劳动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影响也有区别。不同的劳动情境和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但也容易产生单纯计较个人实践效果,炫耀自我思想倾向。而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又能协调动作,搞好配合。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 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向往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好集体形式的劳动实践,通过它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转贴于
教材中的《建立校外服务站》和《帮助军烈属和残疾人》等课,如果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每个同学都要发挥其作用,还要注意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比如会修自行车的主动去修车;会洗衣服同学认真洗衣服,即使劳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也会努力寻求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主导性劳动动机就是怎样提高集体的劳动效果,怎样为集体争取荣誉。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形式的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集体责任感的形成,都有较好的作用。
四、努力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
现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
例如,教学《给小树浇水》和《小树的养护》等课,一定要到实地进行具体劳动实践,而不要在课堂上搞模拟实践,纸上谈兵。
实地参观。有些教学内容,由于劳动实践的局限性,课堂上只能指导学生做部分实践。如学《灭鼠害》一课,消灭老鼠的方法很多,课堂上只能做几种灭鼠工具的模似操作,在课堂上根本不能捉到老鼠。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教师如能领学生亲自到粮库、仓库等地去参观,请有关人员介绍实际灭鼠情况,学生会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更会加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音像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缎炼,受到熏陶。
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使其养成规范性的良好的劳动习惯安全卫生教育是小学劳动课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爱热闹,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虑事情不周全。如果教师在安全问题上,不事先说明,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因素都交代清楚,一 时的疏忽大事,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卫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从严要求是有益的。如果放任不管,不负责任,将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丢三拉四,顾首不顾尾的坏毛病,而且不易改变。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卫生的教育,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考虑和处理,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月6日消息,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科技新产品,据OnlineEducation机构作出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拥有平板电脑的学生中有75%的同学认为平板电脑要比传统教科书好,有近90%的学生认为平板电脑让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在5年里,平板电脑将会代替教科书。也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移动设备上为学生群体提供什么样应用会成为一个关注的方向,本文则提供一些应用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第一类:电子教科书iBooks、iBooks Author
对于提供电子教科书,苹果无疑成为这个领域的最新开拓者。就在上个月,他们了iBooks的2.0版本更新、了电子书制作工具iBooks Author以及将iTuns U变身为应用程序登陆到App Store。
iBooks 2里电子版教科书
电子教科书优于传统教科书的方面包括:书本和人之间的交互性增强,学生可以在富媒体的环境下接触更多信息。但该产业成功的前提是传统出版商的合作,因此苹果已经和传统出版商Pearson、McGraw Hill和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达成合作。
对于其它的教科书发行者,苹果提供的iBooks Author则为人们制作书籍提供帮助。科技独立博客爱范儿就该工具的使用进行了测评,作者在文中提到:“制作iBooks电子书从我开始研究整个流程到成功上线总共也没花多长时间,而且几乎不需要任何高端技术知识储备,大多数人都能胜任。”
第二类:校园应用iStanford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环境和各类资源,如果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这些信息,那么它将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斯坦福大学就为此开发了一个校园应用iStanford。
iStanford应用截图
在这个应用中,用户可以随时查找各个部门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查找校园地图、关注最新校园信息、查看课程内容和时间、观看校园视频和公开课视频、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查看图书馆资源等。和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相比,一个移动应用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获取和沟通信息的需求。
在中国,北大学生也开发了一款校园应用“颐和园路5号”,该应用当前已经了Android版本,功能包括IP网关控制、日程与作业管理、空闲教室查询、全校课程查询等。
第2页学习记事本工具iHomework
第三类:学习记事本工具iHomework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前,都要在一个小本子上写好今天回家需要完成的作业。现在的移动应用在学生记事本方面做得更加完善和人性化。该类应用里比较有名的即iHomework
iHomework应用截图
使用iHomework,可以添加作业项目、课程内容、书籍的阅读进程、老师的联系方式和事件提醒。iHomework应用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每个项目里添加详细的细节。比如你建立了一个课程,你可以在课程里添加该任课老师的相关信息,比如电话和邮件,你可以随时用移动设备联系他们。比如你有一个要完成的小组作业,你可以在小组作业的细则里添加小组成员和他们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和他们沟通作业的进程。在你阅读的书目里,你可以添加相关的笔记和与之相关的课程要求。
一个学生的记事本,要考虑的是联系学生日常的学习场景,他们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利用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功能的细节需要做到几点。这就是iHomework的优点,一个切实从学生使用场景出发的记事本应用。
第四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应用Rate My Profs和Track Students Behavior
学生需要找到好老师,老师需要关注自己的学生。Rate My Profs和Track Students Behavior就是两个满足学生和老师双方需求的应用。
Rate My Profs应用截图
Rate My Profs,顾名思义,即给我的老师评级,它本身是一个网站,已经拥有了超过6000个学校的针对100万个老师的1000万条评论。每个学生在选课前都希望了解这个课程和这个老师是不是我喜欢的,通过这个应用可以帮助到学生。针对每个老师,学生都会根据相应的项目给予评级,其中包括难易程度、帮助程度、讲课的清晰程度、兴趣程度、教科书利用和整体评分。
Track Students Behavior可以让老师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各种行为和各类成绩,并随时和其父母沟通,这个应用在全球已经有好几千名老师在使用。它满足了老师随时随地记录学生情况的需求。因为该应用中添加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老师和他们的沟通也变得快捷。
第五类:学生用品购买和租赁应用Amazon Student
针对学生的电子商务应用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亚马逊开发的Amazon Student(itunes.apple.com/us/app/amazon-student/id454603718?mt=8),该应用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条形码扫描查找亚马逊物品价格和相关的产品评价,最重要的是,这个应用可以让学生卖掉自己不用的二手商品,在这个应用中,学生可以出售课本、游戏、影碟和各种你不需要的用品,亚马逊会针对这些产品返还给你相应的代金券。
Amazon Student应用截图
学生每年都会在校园里举办各种跳蚤市场,买卖他们的二手货。如果提供一个移动应用专门针对学生的二手货买卖,或许能为他们提供不少便利。
在学生的课本租赁商里,Chegg是比较知名的一家,他们开发的移动应用Chegg(itunes.apple.com/us/app/chegg/id385758163?mt=8)也可以满足学生租赁图书的需求,其中比较方便的功能即延期自己的租赁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最近的快递地点以帮助及时还书。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自我认识
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是非标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成为了小学教学的核心。
一、加强德育教学,培养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德育教学中,在明确告知学生正确、不正确,道德、不道德的是非标准时,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好表现、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心理特征。比如说,告之他们要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基础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表扬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尊自爱。还应当注意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在许多同学面前批评教训,避免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
二、参加实践,培养品质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树立小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必须的。然而现阶段,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具有丰厚的物资生活条件,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校园大扫除、清洁校园等劳动教学,并对劳动积极,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嘉奖和表扬,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积极者楷模,大力宣传小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力度,让小学生充分养成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培养公德
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自我反思。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举措。小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改正在道德品质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开展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鉴定,小学生才能积极改变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德理念。
关键词:教育;德育;劳动;培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笔者决定分四个步骤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心态:①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性质分析;②小学生在校劳动的类型分析;③小学生劳动的不同心态;④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
为了细致地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工作:①平时观察学生做值日的表现,特别是那些不爱做值日的学生,要认真地了解他们不乐意劳动的动机。②定期通过开家长会或家访是,了解学生在家庭劳动的情况。③让中队干部认真做好“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服务记录,了解哪些学生不愿意为他人献爱心,并询问其动机是什么。④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了解这一天中学生在家里劳动情况,并让家长配合写一份评价书,开班队活动时,大家相互比一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观察,笔者认为,关于小学生劳动、特别是在校劳动的表现及心态,首先要界定小学生劳动的性质和分类。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项基本内容。小学生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劳动不以物质财富为目的,主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的观念、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道德情操,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美德的意识,因此,小学的劳动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讲的。
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除了主要靠脑力支配的学习活动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礼仪类劳动。比如每周由各中队轮流选出的礼仪员,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升国旗的升旗手、护旗手;鼓号队的学生,每逢重大节日出勤,但平时训练很苦;大队、中队活动的司仪或主持人所从事的劳动。
二、技能类劳动。是指在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特定场合,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苦。
三、体能类劳动。每日的班级值日、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和室外卫生区定期清扫等。
四、服务类劳动。如当班(队)干部,收发作业等琐碎的事情,为同学们服务。还有少先队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献爱心活动和社区服务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性别、性格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在各类劳动中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可以观察出来。
有一类小学生,特别重视脑力劳动,学习上特别投入;但是,他们不乐意干体力劳动,即使老师委婉地暗示他们,也顶多是勉强按要求去做,但积极性不高。这种行为背后也许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功利目的在作怪,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做大官,可以出人头地。加上家长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让或尽量少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些孩子当然会对劳动教育持冷漠的态度了。
这说明,这类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幼稚的,如何转变这些孩子对体力劳动的不切实际的观念呢?最好采取私下谈心的方式,逐渐地让其认识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都全面发展的个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各类劳动实践中;然后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体力劳动外的其它劳动,让其在实践中获得充实,得到朋友尊重,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身作责,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使其在实践中自省自悟,改变对体力劳动是下贱的错误观念。
还有一类小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劳动,但在学校干体力劳动时特别主动,其它的类的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有教师在场时。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再作怪。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很简单——我要让教师和同学看到,我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我要获得教师对我的好感,我要让朋友们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这类小学生实际上,在学校中很大的比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家劳动呢?道理也很好理解——家庭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或孩子在家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他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逐渐地就养成了在家不干活的坏毛病。
当然,这些小学生确实是可爱的,特别是,在某种程度讲,他们这种“虚荣心”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表明,他们想追求进步,希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所以,教师要保护这种“虚荣”,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真诚的表扬……通过多渠道地拓宽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美德,进而促使其在家在校一个样,相信这些聪明的孩子会心领神会,让你高兴的。
还有一类小学生,为数极少,他们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不愿意参与劳动,这说明他们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这样学生往往其他方面也表现的肯定不尽人意。对这类学生,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便。更不能采取恶意地指责或不理智地惩罚。因为这样只能使问题变得更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应该讲究一点转化他们的艺术,可以动员或介绍他们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发挥其特长的各类劳动,让其在获得荣誉感的幸福中,进一步产生追求进步的上进心,促使其争着干工作,去让教师表扬他,这样长时期的努力,他们会逐渐地改掉坏习气,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
因此,在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巧妙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劳动方式,比如,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和各类社区文体活动,激发小学生劳动的热情,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使学生手脑并用,智体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使其体会到乐趣。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力所能及的劳动,严格控制劳动时间、强度,注意小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差异,要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使劳动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参加有报酬性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而且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在小学增设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有一点应注意,班级劳动还是一种集体性、协作性的活动。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都能感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关于小学生劳动表现及不同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其在劳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了解,如果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其劳动的心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劳动偏差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善意地规劝,用耐心和宽容来感化他们,一定会有助于全体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素质,有助于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调查,对学校小学生上网浏览,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独立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生上学迟到不找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认识,也有较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祖辈的文化较低,往往对孩子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做事了。时候还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劳动教育,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可以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下,学会做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下,练习并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下,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家校,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对孩子都很。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点,拉近家校,从而为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小学生作文,经常以记叙文为主,侧重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小学生由于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只是不够丰富,导致了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的现象。每当老师布置作文,他们拿起作文本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地探索尝试,笔者认为要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与自然相结合。
首先,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以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了解同桌的性格特点,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再由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看看他们说得好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与评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作文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作文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劳动经历,指导作文。通过写作,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布、纽扣,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以后由师生共同评出优秀者,接着指名几个优秀者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作文。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再者,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他们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美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在教“描写景物”(《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在近看,观察树的叶、枝、径;最后点名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展开丰富联想,并且进行正确的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薄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做火柴,它全身是宝。奉献得多,索取得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