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和金融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理财工具 规划 收入 支出
从初中时起,我心中便一直有理财观念,可能跟我家有干会计这一行的传统有关。爸爸数学学得好,我也不错,对数字挺敏感的,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用树枝在地上算账。
一、中学理财
初高中理财我主要是控制一个方向(知识和能力有限),就是经济支出。主要是消费的结构性和合理性。比如,我不会买一些质量次的消费品,因为经过计算买质量好一点的会在长期节省自己的开支。还有,对于一些无所谓的东西不买。另外,不买那种附加价值品,比如本来一种食物,分开卖,一种带肉的和一种不带肉的,后者比前者贵好几块,倒不如直接买肉菜而不是掺着的。另一方面就是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了,作为学生我只是一个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和创造者,消费来源来自父母。我的做法是适当增加收入,我会占学校“便宜”,因为本身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我就会申请贫困生等一些资助项目减免一些学费,再加上学校每年会给成绩好的学生一些资金奖励,还有一些竞赛奖金,我就不愁了。
二、大学理财
大学在学金融之前,没有理财意识,还是保持原来的理财状态。大学生的理财要从规划开始,所以我的大学理财也就开始了。
(一)理财规划第一步:清楚自己的资金来源情况
我家有一个传统,上大学后第一步就是要国家贷款,原因是我家大学生多,家里经费不足,要贷款靠自己毕了业还,生活费是尽量靠自己兼职和学校奖学金挣取。
我大一意外地没贷上款,现在有5000块钱隐负债,大二贷了5000。目前收入有:每学期的人民奖学金(一般得二等也就是500元);每月学校餐补60元;助学金2000元左右;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数学竞赛200(不是稳定和长期的收入,一次性);在学期里,每月勤工助学小于等于200元(灵活,看工作时间);偶尔校友基金奖学金(比较少不确定,100元左右);平时偶尔优秀个人或团体奖也是100元左右;学期刚开始,做兼职收入(勉强够一个月伙食费)。高考过后的暑期自己挣了一些钱,预期以后从父母处每月获取300元,没有精确的收入数字。目前银行卡里存有2000元。
(二)理财规划第二步:明白自己资金去向
大学生的生活费开销是一个灵活的可以变动的数字,包括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之间,低可以至300元高可以上万元。吃饭方面是一个比较好掌控也是比较稳定且不可少的支出,我就尽量综合营养和价钱,秉持着尽量在食堂少去外面的原则,每月大致500元。其他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不是每月都要支出,摊销到每月就是200元。意外支出,像聚会请客,修理东西,家乡朋友过来游玩等摊到每月大概50元。所以平均一月费用750。
(三)理财规划第三步:明确理财目标
理财是一个漫长和需要坚持的过程,制定目标才能合理制约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理财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
我有明确的理财目标:我要走出农村学习知识,走出贫困,走向大城市,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拥有给自己的家人幸福的能力,拥有富余资金以回报社会、帮助弱者的能力。这一切要以资金充足为前提(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济和金融学界的共识,所以没必要跟它过不去,要善意合理地利用钱)。
(四)理财规划第四步:理财工具和理财方法
(1)低风险理财法。储蓄法,我考虑自身情况,没有太多的闲余资金,想通过这种方法监督约束自己有规律地赞钱,有一定积累后开始考虑其他的投资方式。而且理财有一条常识“在个人的资金建立阶段,对安全的考虑要重于对利息水平的考虑,存放的资金应当能随时支取。”
合理储蓄是个人理财的根基。从理财的角度来说,理财是为了实现人生的重大目标而服务的,而每月的储蓄其实就是投资的来源。因此,合理的储蓄应该先根据理财目标,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每月准确的金额;然后是量入为出,在明确的理财目标的指引下,每月都按此金额进行储蓄。关于储蓄有两个公式:“收人一储蓄=支出”与“收人一支出=储蓄”。从数学角度这两个公式一样,但从理财的角度看,两者有天壤之别。如果是后一个等式,那么储蓄就变成可有可无了,有就存,没有就不存,并不是必须项,这也就是很多人存不下钱、理财规划做得不好的原因所在。
投保法,近些年,保险市场的发展还算可以,前景诱人。保险险种丰富,能适合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分担风险,其不但能预防风险也能像在银行一样赚取利息。
对于我来说,大学毕业工作后,公司应该有职工养老险什么的,养老险就不用了,刚开始年收入低先给自己买一些保障型的保险比如重疾病和医疗险,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这些险种缴费期限短,一次缴费少,而且定期体检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债券法,分为国债和企业债。国债风险低,我打算在事业起步时购买一些国债,而且有些国债可以质押贷款,在急需资金时有的缓冲。
企业债收益高风险也高,暂时不考虑,事业稳定后会买一些。
(2)风险理财法。炒股法,股票市场中品种有两类,一类是套利型的专业品种,一类是低风险的盲点品种。
大四快结束时,自己手里应该也有几千块钱了,可以买一些低风险的盲点品种,在股票市场跟跟高手的风,混一下学一些经验,可能还能套一些钱。
炒汇法,个人外汇买卖,是指依照银行挂牌的价格,不需要用人民币套算,直接将一种外币兑换成另一种外币。参与个人外汇买卖主要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投资收益。
第一,保值增值:可以避开汇率风险,使手中的外币保值增值。
第二,增高利息:将低利率外币换成高利率外币,同时需要考虑升值趋势。
炒股有一定经验后,而且也有一些资金后,可以考虑适当炒汇,但不作为主要的理财投资方法。
基金法,基金是中国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理财方式,只有在熟悉基金背景的情况下才能买。股票型基金是赢得股票市场上涨趋势时的收益,要有判断股票市场走势的能力。货币型基金是赢得稳定的高于银行利息收益的收益,与股票型基金套做。
(3)增值理财法。增值理财法主要包括房产投资法,文物收藏法。第一种主要是房产投资(注意国家的阶段政策导向与楼盘增值潜力)和房产出租(注意地段的出租率与租金水平及能否把民居转变为商业用房)。第二主要是一些古玩字画收藏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低价品收藏,在价格高时卖出能获得不少收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法伐不断迈进,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金融风险的常常会给现代企业,尤其是基础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带来较大的打击,这也就使得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显现出了极大的必要性。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要从多角度着手,不仅要采取经济手段及工商管理手段,能够大大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下文中我们就来具体进行探讨。
一、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导致金融风险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金融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导致金融市场主体存在违规操作,加之金融市场自律性较差,恶性竞争难以有效杜绝,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控制力度不足,都将会大大增加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金融市场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变化的冲击,也将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再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崛起,使得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面对这一新的金融产物,在管理上没有充分的经验可以借鉴,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一些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真空地带,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容易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最后,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不注重对金融风险因素的考量,也没有预先建立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面对一系列突发的金融风险,难以有效应对,很容易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利用工商管理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性
首先,从工商管理手段运用的目的来看,工商管理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其有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合理调整。而金融风险危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方面的不到位有关,通过工商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创造有利的环境基础。
其次,工商管理工作中的财务管理与企业金融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直接负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是保证企业资金运行合理性,账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把握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并通过对各类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企业可能面对的经济风险,这也就能够帮助企业更及时的发现金融风险的产生先兆,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最后,工商管理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会对企业金融活动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的人才开发、培养、人力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而企业要想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还需要具有专业眼光、敏锐直觉、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金融知识与工作经验丰富的综合型人才来予以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与这一需求恰能够良好的契合,因而也能够在现代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发挥出较为积极的作用。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手段,也能够为金融风险防范的目标提供有利的帮助,可以说利用工商管理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工商管理措施运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要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要强化企业金融行为管理的相关制度基础,如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避免营私舞弊、财务信息造假、不合理融资等违法违规财务行为的出现,强化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以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结合外部环境,评估企业金融活动的风险系数,规避高风险的金融决策,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加强金融风险责任制的建设,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相关组织机构进行责任划分,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专人专责,充分发挥责任的约束作用,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也为金融风险损失产生后的责任追溯提供有力依据。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做好对企业自身和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动态分析,把握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变化态势,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预先发现金融风险隐患,配合金融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情况,预先制定应对方案,以保证金融风险发生后对损失的有效控制,避免对企业造成重创。
(二)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强化企业全员风险意识
运用工商管理手段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还需要着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工作应立足当前形势,并从企业全员着手,强化对企业内所有成员的思想行为管理,制定严格的内部管控机制,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规范要求,尤其是具有一定管理权力的人员,更应对其权力运用进行监督,严防个别人员以权谋私,使企业陷入金融风险当中。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通过的培训教育,让企业所有成员明确金融风险爆发对于企业的危害性,并与员工个人利益联系起来,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金融风险,并从自身角度出发,严于律己,帮助企业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强班底建设,打造强有力的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一切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人才的投入。企业要想提高效益、壮大发展,就要加强工商管理班底建设。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也离不开专业可靠的管理队伍作为保障,因此,现代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掌握金融知识,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敏锐的洞察和准确的判断的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引入,同时配合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强化培训,整体提升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行动效率,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管控措施和准确的分析判断,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早发现、及时防控和有效止损,更好地维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本文首先针对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讨论了工商管理手段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对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工商管理措施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企业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带来一定的启发,为保证我国企业金融活动安全性,以及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贡献力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 财务管理 会计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是依靠社会资金(香港隆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融智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办学历程。
1.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状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设置管理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四个专业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共有9个专业。其中,会计系下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4届,平均每年招生100-110人,总体看招生生源较好。
师资队伍: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专职教师4人。按职称分类: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按学历分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人。以上师资队伍没有包含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师资。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培养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较顺利地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国家会计职称考试。这与会计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相同。存在两点不足:①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②将财务管理专业看做是会计专业的延伸。理由如下:
①从知识结构上看:教育部2000年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知识角度,可以看出教育部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是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会计专业的复制。
②从学科定位上看: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之中,有必要理顺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金融专业的关系:
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三个专业的研究重点不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侧重"会计实务";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1)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但是会计更多的体现在核算和监督上面;财务管理更多的体现在运用资金上面(比如投资、筹资)。
2)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在这三者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的关系更加紧密,投资学的理论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与商品市场发生联系;而公司价值又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比会计学更紧密。
③从形式上看:有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有人认为把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财务官(CFO)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都正确,特别是独立学院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具体。融智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同研究文章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特色。教育部1998 年制定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给每个学校留下了形成特色的空间。独立学院无论在师资、资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以前的公办学校相比都存在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相对与公办学校总的特色是应用性,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独立学院已经出现考证热现象。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2)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内财务管理偏会计是由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国外是财务管理偏金融是由于国外经济发达、市场程度高,企业对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两个方向(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二是展望中国未来。
3)目标不能定的低。虽然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考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并没有否认考其他证书和把培养理财规划师或CFO作为目标。将目标定位相对较高,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压力和动力。
2.2专业主干课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4门课程,虽然4门专业主干课强调了财务专业的本身课程,但是存在主干课开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08年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时将主干课定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投资学、管理会计6门。
2008年开设的主干课相对于2007级有了很大提高,理由是由于财务管理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放到学科基础课;加强了专业特色-----偏向会计学开设了中级和高级会计学和偏向金融学开设投资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管理会计》做为专业主干课不是太妥当。一是管理会计不是会计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本身不难;二是会计方面已经开设了两们课程,占了主干课程的1/3,而微观金融学中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学》没有开设(理由见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分析),因此建议开设《金融市场学》替代《管理会计》。
从专业主干课的修改建议可以看出:建议修改后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紧密:专业主干课程中有会计学的最核心课程(中级、高级会计学),也包括微观金融学的最核心课程(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特色。
3、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可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进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学生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图1)
图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07-2010级学生学习指南》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 组织机制 模式研究
一、当前基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机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深入认识,国家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加强,并迅速推动金融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开局。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从实践工作看,现行保护组织机制尚不能满足基层的客观需要。
(一)保护组织多元化,但覆盖面不完整
从全国层面看,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呈现多元化,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作为金融管理部门,按照中央编办赋予的职责和要求分别自上而下设立或明确专职部门,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作为协会组织,在各自领域分别履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方面的行业治理和服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处置金融消费纠纷。从省级以下层面看,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行业协会逐级减少,尤其到县一级,既没有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协会,如何有效处理证券、保险或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成为基层的一大问题。
(二)保护职能分割化,局限性较明显
一是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局限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组织体系较为完善,但人民银行侧重于宏观层面和自身法定职责范围的保护,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保护有明确职责却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而银监部门基层力量普遍薄弱,保护领域也限定在银行业内。二是金融行业协会的局限性。从职能上看,金融行业协会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法律、协会章程也未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列入其中,其职能主要限于各自领域和会员范围,履职手段主要为对会员采用自律约束和调解纠纷两种方式,如组织会员签订自律公约、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采取自律惩戒措施,对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消费纠纷进行调解,维护双方的权益。三是工商管理和消费者协会的局限性。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范围仍有争议外,还有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一个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对金融机构没有直接监管权,另一个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省级以下层面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格局,由于国家对组织机制和职能划分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出现了基层金融机构网点正金字塔设置与保护组织倒金字塔设置的不匹配矛盾。随着基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趋势的加强,迫切需要在现行法律制度和金融管理组织框架下,在省级以下层面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并覆盖银、证、保金融机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机制,为金融消费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保障。
二、人民银行构建统一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机制的前期探索
人民银行是金融业的宏观管理部门,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具有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保障的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人民银行的组织体系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及绝大部分县(市),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履行职责的能力。就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言,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为主动承担起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功能,对如何克服现行组织机制不足、最大发挥人民银行组织协调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受到了金融消费者的好评。目前已探索的组织机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人民银行内设保护中心(委员会)模式
如广州分行及辖内各分支机构设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西安分行及辖内各分支机构设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委员会等。该中心(委员会)作为人民银行内设机构存在,人员组成通常由行长或分管副行长任中心主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于目前《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中未规定人民银行在金融消费纠纷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也没有明确人民银行作为统一受理并解决银、证、保等金融消费纠纷的职权机构。在缺乏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该中心(委员会)只能按照《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无法在省级以下有效发挥组织、协调整个金融系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职能。
(二)人民银行主管的行业协会模式
如广东梅州、江门、惠州,辽宁铁岭等。协会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民政部门登记设置的,名称采用“某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主管单位为人民银行,发起单位有的主要为各银、证、保金融机构(广东梅州、江门、惠州等),有的为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消保委、保险行业协会(辽宁铁岭);会员单位主要为各银、证、保金融机构。协会为非营利性,实行会员制度。其主要宗旨包括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增进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等。这种协会模式虽然较之单一的银、证、保行业协会,涉及领域扩大、组织协调功能加强,其自律约束和调解纠纷范围可以覆盖银、证、保全部金融机构。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独立性的问题。其发起单位或会员单位主要为各银、证、保金融机构,协会运转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各会员交纳的会费,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中,尤其在解决金融消费纠纷过程中如何保持独立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值得进一步观察;二是适用范围的问题。由于县一级证券、保险行业协会缺失,仅有的银行业协会人员较少,很难发挥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功能,因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比较适用于县一级。对于地市级,行业协会主要有银行业协会和保险行业协会两家,人员、经费各方面相对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作用,如再单独成立各银、证、保金融机构参加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在职能的重复性方面和协调与其他行业协会的关系方面会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
(三)消保委分会、人民银行参与模式
如河北廊坊等。分会主要采用“某市金融消费者分会”名称,为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业务上接受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实行理事单位制度,由银、证、保金融机构任分会理事。分会宗旨主要是:保护辖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机构义务以及金融消费争议的解决等由人民银行另行规定。这种模式,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分会的理事,在解决纠纷过程中也存在独立性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消保委的分会,消保委在职能方面的固有缺陷仍需要解决,同时人民银行参与银、证、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四)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
如浙江嘉善等。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地方政府直接发文成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并将保护中心设在人民银行。中心负责受理全辖金融消费者申诉,指导金融消费者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监督评价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情况,披露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与普及活动等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该中心是地方政府为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职责,解决地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部门缺位问题而设立的临时机构,代表政府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职责。从法律地位而言,临时机构由于没有组织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因而不是行政主体,不能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但对于其能否履行调解方面的职责,我们认为政府可以,一方面中心履行调解职能,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精神,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履行“监督”职能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调解也并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为从调解的程序和调解协议的达成看,以争议双方自愿为主,并未运用行政权力,即使是达成的调解协议也不具备强制执行力。因此,该模式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可以代表政府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职能,也可进行纠纷的调解。
(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下设中心模式
如江西新余、辽宁抚顺、浙江龙游等。政府发文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人民银行行长为副组长,工商、宣传、发改、法院、公安等政府部门和各银、证、保金融机构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在人民银行设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确立人民银行在县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该模式与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有相同点,即借政府之力,形成工作合力。但该模式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政府成立的协调议事和临时机构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可以代表政府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职责。但在人民银行设立的保护中心是作为领导小组的下设机构存在,其能否代表政府全面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职责值得商榷。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法律制度和金融管理组织框架下,从全面履行覆盖银、证、保整个金融系统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的角度考虑,如果把“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作为市、县两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主导模式,则能够较好解决组织机构不完整、保护职能分割等问题,形成一个银、证、保金融机构全覆盖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机制。同时考虑到在县一级缺失行业协会的实际,可以通过推广人民银行主管的行业协会模式作为其辅助,加强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但是,在以“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为主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基层薄弱、基层人民银行尤其是县级人民银行在承担职能的同时存在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各项配套制度的建立。
三、英国、台湾金融消费者保护经验借鉴
考察其他地区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英国、台湾均采用了独立统一、覆盖全面、专业高效的组织机制模式。英国出台《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成立了“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FOS)”,提供覆盖全部金融业的“一站式”投诉处理服务,以独立性、可获性、效率、公平合理为总指导原则,力求公平、合理、快捷和非正式地对金融消费纠纷进行裁决处理。台湾“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拟定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与相关子法,并于2012年1月2日依法运作台湾“财团法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FOI)”,成为覆盖所有部门的单一金融纠纷调解机制。 经过比较,两地制度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机构运行的独立性。英国FOS、台湾FOI均以独立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第三方角度,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英国FOS是政府担保的有限责任公司,向金融管理服务监管局(FSA)负责(2013年4月1日后对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公司设有非执行董事会,其董事具有独立性,一旦任命,FSA不能以任何与解决投诉事宜有关的理由罢免董事。董事会任命申诉专员,申诉专员的独立性非常强,具有针对金融消费争议作出最终裁决的权力,FSA、财政部、FOS董事会均不能试图影响、干预申诉专员就具体投诉案件作出判断。台湾FOI由政府100%捐助成立,独立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董事会是FOI的最高决策中心,由董事长、董事及监察人共九人组成;董事及监察人成员都是学者专家及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
二是覆盖服务的全面性。两者均为单一制的金融纠纷解决机制,避免了消费者因为不同的金融消费项目而找不到对应的投诉机构。英国FOS主要受理三大类投诉,包括了消费者与FSA所监管金融机构发生的争议;消费者与自愿接受FOS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发生的争议;与消费者信用服务机构之间发生的有关消费者信用贷款的争议,具体为消费者与银行、建筑协会、信贷协会、股票经纪人、寿险公司等之间发生的16类投诉。台湾FOI依《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接受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服务业者之间发生民事争议。消费者在向服务提供者申诉不能得到满意的响应的时候,可以向FOI申请评议。台湾FOI除了调解纠纷外的同时承担了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的职能。
三是调处纠纷的高效性。两者均建立了专业化的团队,采用了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保证了投诉的高效处置。英国FOS分为联络团队、裁决员、申诉专员三级:FOS收到消费者投诉后,联络团队进行初步处理,开展管辖权审查;也可以对一些简单纠纷进行处理,无法处理的纠纷移交案件处理团队。裁决员受到联络员团队消费者顾问移交的不能解决的案件后,根据案件居间调解并提出非正式的解决建议;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时,就案件作出评估意见,确定赔偿金额,双方当事人均接受时,投诉处理完毕。否则,任何一方均可要求将案件移交申诉专员作出最终裁定。案件提交给申诉专员处理时,申诉专员对投诉案件做出独立复核,根据需要开展调查,作出最终裁定。裁定对于被投诉金融机构自动生效,消费者拒绝接受最终裁定时,可以向法院另行。台湾FOI分为“试行调处”、“评议委员评议”两级:FOI收到投诉后,会先请争议双方当事人来沟通,“试行调处”,如果不能调处成功,才由具有专业性与公正性的评议委员,就双方的主张,进行“书面评议”。FOI做成的评议结果于一定额度下约束金融机构,但不对消费者产生拘束力,金融消费者若不接受评议结果,仍可自行向法院等机构诉讼。但评议书经送法院核可者,与民事确定判决有相同的效力,当事人就该事件不得再行或依“《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申诉、申请评议。
英国FOS、台湾FOI这种独立统一、覆盖全面、专业高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机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机构的独立性、纠纷调处的有效性和专业化团队的建立,实现了机制的公平、平等、合理、专业性,给消费者以信心;二是机构的统一性、覆盖金融服务的全面性,有利于与为监管部门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业界的共性问题。英国FOS、台湾FOI模式既为我们倡导在省级以下层面通过“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机制提供了经验依据,也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四、健全“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配套制度的对策建议
借鉴英国FOS、台湾FOI的经验,我国“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模式”配套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地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制度
英国FOS、台湾FOI的运作前提是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因此,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应出台地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引或办法,搭建地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总体框架,明确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引导,防止金融消费侵权行为的发生。其次,完善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纠纷处理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二)建立与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间协调机制
英国FOS、台湾FOI在运作过程中与监管机构、司法都有着业务上的紧密合作。因此,我国的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人民银行具体牵头,银监、工商、司法、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协作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效率。
(三)探索建立纠纷调解专家委员会
根据基层人民银行人员不足的实际,借鉴英国FOS、台湾FOI建立专业化团队的经验,探索成立由政府、金融管理、工商等管理部门代表、专业律师、金融机构代表共同参加的专家委员会,当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试行调处不成功时,从专家库中抽调专家,就双方的主张,进行进一步调解。
(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
台湾FOI除了调解纠纷外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因此,我国的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应充分利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代表政府的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纳入公务员学法考试的范围。通过团组织活动,加强对青少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教育培训。建立农村金融知识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等载体,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每年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特殊时点,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何颖. 金融消费者刍议[M].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法苑2008总第七十五辑
[2]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调研组.英国金融申诉专员制度[J].中国金融,2013年第8期
[3]吴弘,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东方法学,2009第5期
[4]邢会强.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新思路[J].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的。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为独立的本科教育专业。十多年来,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的定位就是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学校新设置的专业,其立足点就是为常州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财务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零距离”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在江苏省同类院校中形成特色化品牌。2009年财务管理专业被学校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了为期3年的建设工作。在特色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零距离”人才培养特色。
一、“零距离”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所谓“零距离”,是指我校教学工作与社会和专业工作岗位实际尽可能接近。财务管理专业按照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方式体现“零距离”的特征,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实地调研,专业培养目标体现“零距离”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基于21世纪对财务人才需求实际,以《常州工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依据,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前提,坚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有鉴于此,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具有分析与解决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定位就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用”结合,既指一种办学思想,也指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途径。所谓“产学研用”结合,不仅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及人才培养、生产和科学研究在形式上紧密结合,更是指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的产学研用在实质上的紧密结合,以及建立的“产学研用结合体”内教学、科研、生产实质上的紧密结合,这样就更有利于实现广大教师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产学研用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产学研用结合的综合优势,提高产学研用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产学研用结合也是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更完善的一种模式,可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技术与资金的结合,人才与市场的结合。根据我校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建设专业功能完备的实验室
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在教学上,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情况,学校、学院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学院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模拟室)。2005年、2010年分别投资100万元、300万元新建学院四个专业实验室和会计手工实验室,面积达300平方米。目前中心实验室共有计算机200台,专业教学软件8套,包括统计软件、财务软件、审计软件、仿真模拟。同时根据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实验室还配备扫描仪、打印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供教师使用。为进一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学校已建立了十多个集投影、录像、影视和多媒体计算机为一体的电化教室,可供本专业各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学环节使用,以生动、直观、高效、易教、易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平台
在校外,利用校友和长期校企协作关系,选择建立了校外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成20家长期签约实习基地,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完成1-2个实习基地的签约,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平台。
3.充分利用稳固的实习基地,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产学研用”平台和各种渠道,聘请实习单位的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会计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把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移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学生在生产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要求以与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与教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作为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最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有多位同学的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并以此为选题写作毕业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三等奖两项,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公开三篇(分别发表于《财会通讯》、《常州工学院学报》、《财会月刊》),另外还有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是关注生产实践的课题:比如关于企业投、融资决策方法、纳税筹划、资本市场、所得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迅速发展,已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的方法和建议。
一、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
中小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小、发展的不确定性提点决定其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同时,资金需求旺盛、投资意愿强的中小企业因融资渠道不畅而普遍遇到融资困难。
1、企业自身素质差是其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国有大企业相比,其本身存在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财务制度不健全;第二,资信等级差;第三,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
2、金融体系不完善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甚微,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的风险、成本和效率上。首先,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灵活制度。其次,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再次,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 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
3、未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依靠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极少。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而国外中小企业60% —70% 的外源性融资是股权融资。04 年5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了深交所提交的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这一举措施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搭建了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仅靠一个中小企业板市场还不足以彻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 它还无法涵盖所有类型和规模的中小企业。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小企业应规范经营,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提高资信等级等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除此之外, 政府和社会以及金融、证券机构还应着眼于构建有效、多层次的融资支持系统。
1、完善我国金融系统。目前,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据推算这三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5% ,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总额的比重为16% 左右,其实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较弱的。可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保证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融资需求应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当然,对中小银行的金融监管和法规约束也是必需的。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小银行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优势。其次,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最后,中小银行在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还应进一步规范各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使其名副其实地起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职能;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加快机制转换步伐,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发展与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相适应,由各类非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等组成的金融体系。
2、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外成功发展中小企业的普遍经验。从理论上讲,企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对资本需求的性质不同,从而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如在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实行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这个时期,如果没有直接融资的跟进和投入,间接融资将承担很大的风险,从而金融机构不愿涉足。而对于进入稳定期的企业,则相对更适合债务性融资。建立与完善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证券板块市场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如果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一旦央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收缩银根,企业将会很被动。而在直接融资的发展中,应当建立以创业板市场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3、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担保支持,因而应建立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担保体系。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的成立和运作提供宽松的环境。贷款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都可以采取政府、相关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及社会个人等多方出资的方式组建。同时,日本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其担保风险, 扩大担保数量。
4、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融资租赁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可以不必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去购买设备,而只需用现有资产、效益以及未来的收益作保证,提供租赁公司认可的信用担保,即可占用并使用设备,利用产生的效益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中小企业如果采用融资租赁工具,可以添置或更新设备,达到筹资的目的, 并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贷款要低,风险较小,而且操作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限制较少。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信托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方式,以信托方式组建的风险投资资金对于部分中小企业也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企业法定代表人承诺的企业债务连带责任的个人信用担保、企业的应收账款、股权质押等都是中小企业在现实中的行之有效的融资方法。
5、完善配套政策系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同时也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国家应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各地区的中小企业应借助我国区域大开发、全面开放发展这些良好机遇,放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改革完善相应的工商管理、税收等制度,对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服务、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松克.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96.
[2]吴晓求.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
[3]张成. 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7,(03)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在工作或生活中尝试国际金融方面的结算和交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国际金融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不仅与一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联系,而且涉及到一国的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涉及到国际经济金融的协调和合作。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范围不断扩大,国际金融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理解、吸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
2.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3.应用性。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的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经济事务、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备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理解和应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并没有缩小这一事实,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4.创新性。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创新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保持外汇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各国金融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扩大教学的视角,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多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常规化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真实案例,讲解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汇率改革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又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案例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熟悉业务,胜任工作。
2.模拟教学情景化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通过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如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务操作内容时,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的交易知识,我们也可采取模拟交易教学。以三角套汇为例,我们可以模拟交易市场(虚拟现实市场),由学生观察交易市场的外汇行情变化,在三个模拟“地点”,同时下单进行外汇买卖套汇,最后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多次买卖操作计算其盈利,然后根据盈利额大小进行排名,亏损的亮“红灯”并要求其重新操作。
(2)条件许可的学校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在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实践教学多元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与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参观、讲座、论坛等,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熟悉“汇买、汇卖、中间价”的使用及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直观的印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和“金融顾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各级“挑战杯”、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用经济实践来说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聘请知名金融管理人员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论坛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缩短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4.网络教学互动化
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金融信息更新快、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跨时空的网络正好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网络教学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更新快捷、互动性强、直观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优点,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利用浏览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交易所网站、查看国际货币图样等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浏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网站,参与国内外金融论坛的讨论,模拟金融交易,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如ICQ、QQ)开展交流等方法,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讲外汇即期交易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某些银行公布的外汇实时行情,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外币的走势做出预测;结合社会金融热点和难点,如“中国国际收支今后发展趋势”、“人民币升值”等开展网上讨论、辅导和答疑,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5.双语教学规范化
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在要求。通过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能规范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理论阐述,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和时事动态,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业务操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千方百计为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培养创造各种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欣,赵红梅,王彤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3,(12):86-87.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58-60.
[3]杨娟.《国际贸易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索[J].课程改革,2007,(4):42-43.
一、案例教学常规化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真实案例,讲解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汇率改革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又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案例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熟悉业务,胜任工作。
二、强化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通过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务操作内容时,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的交易知识,我们也可采取模拟交易教学。以三角套汇为例,我们可以模拟交易市场(虚拟现实市场),由学生观察交易市场的外汇行情变化,在三个模拟“地点”,同时下单进行外汇买卖套汇,最后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多次买卖操作计算其盈利,然后根据盈利额大小进行排名,亏损的亮“红灯”并要求其重新操作,计录前次失误原因,写出实习日记或总结。
2.条件许可的学校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在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如: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多元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如:深入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或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参观实习,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熟悉“汇买、汇卖、中间价”的使用及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直观的印象;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用经济实践来说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聘请知名金融管理人员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论坛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缩短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适时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金融信息更新快、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跨时空的网络正好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网络教学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更新快捷、互动性强、直观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优点,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情况,更多更快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的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利用浏览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交易所网站、查看国际货币图样等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浏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网站,参与国内外金融论坛的讨论,模拟金融交易,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如ICQ、QQ)开展交流等方法,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讲外汇即期交易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某些银行公布的外汇实时行情,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外币的走势做出预测;结合社会金融热点和难点,如“中国国际收支今后发展趋势”、“人民币升值”等,布置一些问题让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点评,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考察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五、推进双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国际金融》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能规范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理论阐述,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和时事动态,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业务操作能力。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6年教改课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KJGY0604。]
参考文献:
[1]张 欣、赵红梅、王彤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经济师》,2003.12。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关键词:战略发展;战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影响因素、路径、模式、绩效测量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针对作为国家经济运行支柱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却很少,如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机理如何等问题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提升。
二、研究框架
(一)相关研究综述
战略与企业外部环境和组织的适配一直以来都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将战略管理学派分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战略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每一学派和理论均包含外部环境与战略适配和(或)组织与战略适配的思想,根据适配对象和程度不同,战略理论可分为3类(见图1)。第一,外部环境主导的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外部环境居于主导地位,组织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从属于、并适应外部环境。第二,组织主导的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组织处于战略制定的主导地位,外部环境仅起到了有限作用。第三,组织内外部环境主导的均衡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组织和外部环境均处于主导地位,战略须同时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达成适配。根据战略制定过程中人的因素参与与否,又分为两类:客观因素决定论,认为战略完全是客观的外部环境与组织适配的衍生物;主观因素决定论,相对于客观因素决定论,弱化了外部环境和组织与战略适配的作用,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领导或领导团队的认知、企业文化是战略制定的关键所在。
上述一般化的战略管理理论存在普遍适用性,却难以突出不同类型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为此一些学者也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研究了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与一般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肯约-马萨模型、优秀银行模型以及戈莫尼模型等,这些研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成功商业银行共同特征的挖掘上,然而却并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所在。如1989年版的优秀银行模型指出优秀银行具有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基础、战略方向的选择、通过有效控制来管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建立精英管理制度的共同特征,却并未解释其中的原因。
鉴于商业银行战略绩效这一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框架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商业银行战略领域的研究专家以及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研究框架(见图2)。
1、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首先,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货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金融产品种类就越多,从而市场所需的金融服务规模就越大,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需求的规模,战略规划可以反映金融需求规模,并且为提升战略绩效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不同的监管体系下,银行所能从事的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够选取的业务种类、经营策略、模式以及地域范围,这是决定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关键所在。再次,金融功能对商业银行战略的影响表现为4个方面:压缩控制成本、要求银行功能一体化、要求银行对其功能和定位细分以及促使商业银行在某些领域专业分工并将业务流程外包,上述4个方面的战略决策体现为成本和收益上的差异化。最后,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业越有可能存在垄断行为,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与此相反,低集中率的银行市场结构,大量的银行平均分享市场份额,这种状态使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银行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将产生高绩效。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1: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2: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3:金融功能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4:市场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2、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战略绩效的影响。首先,合理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生产效率;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有助于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调节,因此产权结果与商业银行战略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次,商业银行依靠风险收益来获取报酬,通过谨慎风险管理来保障自身的稳健发展是商业银行赢得竞争,提升绩效的基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运营的地域范围,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就会越倾向于拓展自己的金融产品种类和运营的地域范围;反之,则限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再次,从世界级银行的发展来看,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将合理的业务结构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持续改进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提升绩效的关键。最后,商业银行是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随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商业银行会产生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组织内部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1: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2: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3:业务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4:规模程度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在综合已有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了指标化处理:使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乘数等7个指标测量经济发展;使用利率调控灵活度、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开放程度、巴塞尔协议的执行效率等7个指标测量国家政策;使用新产品推出速度、市场有效细分程度、分销渠道多样性等5个指标测量金融功能;使用银行市场与证券市场的规模比率、非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规模、市场集中度CRn等5个指标测量市场结构;使用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比率、商业银行股权的分散化程度、最大股东持股比例3个指标测量产权结构;使用资本充足率、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率等14个指标测量风险管理;使用中间业务/全年收入、杠杆比率、经营范围的广度3个指标测量业务结构;使用贷款规模、存款规模、网点分布的范围等4个指标测量规模程度;使用营业收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测量战略绩效。
(二)问卷的预测试和发放
在变量指标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了“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调查问卷”并请15名金融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商业银行高管协助进行了问卷的预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共删除了5个题项,分别是经济发展因素的GNP指标,金融功能因素的产品创新程度指标,产权结构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风险控制因素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规模程度因素的网点数量指标。在对问卷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两种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聘请咨询公司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样本包括全国的18家主要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大连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盛京银行、.邮政储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161份,其余51份问卷因数据缺失或一题多选而被视为无效问卷。基本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在因子分析中,通过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的43个指标、以及战略绩效的5个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分别为0.743和0.419,说明前者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而后者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指标按照特征根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8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这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6.690%,即它可以反映原始43个变量96.690%的信息量,分别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和规模程度,恰好印证了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机理框架。
在相关分析中,根据题项-总体相关系数,共删除了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中的货币乘数、物价调控程度、存款保险制度效率、非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规模、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比率、短期证券占总资产比率、当期损失准备占总贷款比例、逾期贷款占总贷款比率、及损失准备金占非逾期贷款比例9个与总体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题项。
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回归分析,表2为使用加权平均法对战略绩效5个测量指标进行综合的回归模型,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去中心化处理。
回归分析结构表明,本文提出的8个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即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因素,以及产权结构、风险管理、业务结构、规模程度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系统梳理一般化战略管理理论和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机理框架,并对因素进行了指标化发展,以及问卷发放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中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产权结构、风险管理、业务结构和规模程度,每个因素均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绩效可以用营业收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战略变化速度和广度5个指标表征。
虽然本文识别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机理框架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空白;然而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论文使用了43个影响因素指标测量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5个指标测量商业银行的战略绩效,指标的全面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继续收集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更为全面的覆盖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Venkatraman N,John C C.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3).
2、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周小燕.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分析――基于SCP理论的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7(7).
4、Bentler P M,Chou C P.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J].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