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成本会计定额比例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成本会计定额比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成本会计定额比例法

第1篇

一、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识不到位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生产领域的产品成本,而忽视其它环节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结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经济决策失误和成本失控。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已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研究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将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

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成本会计不管是包含于财务会计之中还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更具体地说,成本会计的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问题,成本会计的目标即会计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成本会计工作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始终是利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会计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不到位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就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以及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广大职工对于成本应该怎样控制的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造成成本意识淡薄。因此,也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浪费,一些已经预算好的数据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准确的体现出来,造成成本预测跟实际数据的误差等。

二、成本会计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

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料的核算也是起关键点。因此,在成本会计核算中采购问题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而许多企业领导、财务人员在核算时却忽视了这点。

(一)正确地处理材料费用的成本问题

材料费用是将企业的一定时期内耗用的材料,采用一定的方法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领用的各种库存材料,应根据审核后的领料单。限额领料单或领料登记表、退料单,按照材料的用途归类。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辅助生产车间为提品或劳务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生产车间一般耗用领用的材料,应计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销售部门为销售产品所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营业费用。

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指把材料费用计入个消耗对象的方法。1)直接计入,即凡是单一产品领用的材料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中,2)间接计入,即对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各种材料费用,应该选择适当的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中。分配间接计入的材料费用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如产品的重量,产量,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等。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材料费用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分配率

2、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法某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

定额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之和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二)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职工薪酬是企业职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及福利费的总额,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到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企业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记录在期末按其发生部门、车间进行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中可直接计入各种产品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不能直接计入的应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凡是生产部门为生产管理而发生的人工费用,先计入制造费用中,然后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凡是企业管理表明发生的人工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专职销售机构人员的人工费用,计入营业费用中;企业福利部门发生的人工费用,工资部分由福利费列之。计提的福利费部分由管理费用承担。

工资、福利费用的分配通常按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实际生产工时或定额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公式:

工资(福利费)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福利费)/各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工资(福利费)=该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工资(福利费)分配率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及方法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等都已按成本项目全部集中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账及其明细账的借方。如果产品已经全部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全部未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成本;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还应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生产费用的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月末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不计在产品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三、在产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费用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材料成本

(一)约当产量法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完工程度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上工序累积单位产品定额工时+本工序单位产品定额工时×50%)÷单位产品定额工时×100%某项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在产品该项费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

(二)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该产品的全部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本月发生的费用)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后的余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三)定额比例法指产品在完工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企业管理中重视成本会计

首先:增强成本观念,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保证成本预测与核算出来的结果能与实际生成相联系。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成本会计的,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这才有利于经济决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财务软件计算出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

其次: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再次: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最后: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抓好采购工作在成本会计中需要计算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方法也比较多,因为它是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因此做好这些核算要先从采购抓起。首先,应该找出哪些是更好的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关键采购目标。先于大处着眼,再落到细节。在决定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几个关键目标之前,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供货商品质,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能满足需求的服务,以及其它反应供货商的表现方面等。然后,决定几个对企业成功来说很重要的关键目标。这些信息应该用来制定供货商评估的标准。标准来源于公司对市场的价值定位,也就是公司的战略基础。确定公司需要做什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将引导公司决定实际需要去做什么。这将引导公司思考应该要求公司的供货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制定你的供货商评估标准又将涉及到采购人员评估标准的制定。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一个清楚的激励体系来链接所有行动,并对业绩的提高和业绩目标的实现进行奖励,而这些业绩目标都是来自于公司的关键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本人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第2篇

    一、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识不到位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生产领域的产品成本,而忽视其它环节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结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经济决策失误和成本失控。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已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研究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将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

    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成本会计不管是包含于财务会计之中还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更具体地说,成本会计的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问题,成本会计的目标即会计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成本会计工作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始终是利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会计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不到位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就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以及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广大职工对于成本应该怎样控制的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造成成本意识淡薄。因此,也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浪费,一些已经预算好的数据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准确的体现出来,造成成本预测跟实际数据的误差等。

    二、成本会计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

    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料的核算也是起关键点。因此,在成本会计核算中采购问题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而许多企业领导、财务人员在核算时却忽视了这点。

    (一)正确地处理材料费用的成本问题

    材料费用是将企业的一定时期内耗用的材料,采用一定的方法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领用的各种库存材料,应根据审核后的领料单。限额领料单或领料登记表、退料单,按照材料的用途归类。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辅助生产车间为提品或劳务领用的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生产车间一般耗用领用的材料,应计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销售部门为销售产品所耗费的材料费用应计入营业费用。

    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指把材料费用计入个消耗对象的方法。1)直接计入,即凡是单一产品领用的材料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中,2)间接计入,即对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各种材料费用,应该选择适当的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中。分配间接计入的材料费用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如产品的重量,产量,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等。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材料费用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分配率

    2、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法某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

    定额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之和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二)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职工薪酬是企业职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及福利费的总额,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到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企业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记录在期末按其发生部门、车间进行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中可直接计入各种产品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不能直接计入的应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凡是生产部门为生产管理而发生的人工费用,先计入制造费用中,然后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凡是企业管理表明发生的人工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专职销售机构人员的人工费用,计入营业费用中;企业福利部门发生的人工费用,工资部分由福利费列之。计提的福利费部分由管理费用承担。

    工资、福利费用的分配通常按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实际生产工时或定额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公式:

    工资(福利费)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福利费)/各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工资(福利费)=该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或定额)×工资(福利费)分配率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及方法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等都已按成本项目全部集中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账及其明细账的借方。如果产品已经全部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全部未完工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成本;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之和,还应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生产费用的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月末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不计在产品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三、在产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费用计算法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材料成本

    (一)约当产量法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完工程度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上工序累积单位产品定额工时+本工序单位产品定额工时×50%)÷单位产品定额工时×100%某项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在产品该项费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该项费用分配率

    (二)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该产品的全部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本月发生的费用)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后的余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三)定额比例法指产品在完工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企业管理中重视成本会计

    首先:增强成本观念,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保证成本预测与核算出来的结果能与实际生成相联系。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成本会计的,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这才有利于经济决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财务软件计算出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

    其次: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再次: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最后: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抓好采购工作在成本会计中需要计算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方法也比较多,因为它是涉及到料、工、费的核算。因此做好这些核算要先从采购抓起。首先,应该找出哪些是更好的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关键采购目标。先于大处着眼,再落到细节。在决定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几个关键目标之前,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供货商品质,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能满足需求的服务,以及其它反应供货商的表现方面等。然后,决定几个对企业成功来说很重要的关键目标。这些信息应该用来制定供货商评估的标准。标准来源于公司对市场的价值定位,也就是公司的战略基础。确定公司需要做什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将引导公司决定实际需要去做什么。这将引导公司思考应该要求公司的供货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制定你的供货商评估标准又将涉及到采购人员评估标准的制定。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一个清楚的激励体系来链接所有行动,并对业绩的提高和业绩目标的实现进行奖励,而这些业绩目标都是来自于公司的关键目标。

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但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无论是学生素质,还是教材与教法等方面,都与培养现代高职应用性人才有一定差距。因此,了解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实施有效的成本会计教学改进,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现行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缺乏较完整实训教材,导致学生学和用脱节。成本会计属于应用性课程,是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但从目前的教材情况来看,一方面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基本上都是按成本核算程序分章来组编,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以及各种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授课前任课教师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认真组织课堂内容,理论讲解较为详实、具体,虽讲得有条有理,但学生仍然感到似懂非懂;具体操作、技能训练接触较少,成本会计实训类教材不多,即便有少数实训教材,教师教学中也不太注重使用。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在实习中觉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别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效果。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不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一般都只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主观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有的授课老师透过语言或文学创设问题情境,并穿插不少例题,但学生仍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理论学习中学生往往感觉成本会计理论很抽象,且内容前后综合运用难度较大,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在学期末进行模拟实训以及就业实习时,感觉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得不到有力的保证。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畏惧意识较强。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成本会计中涉及许多计算或分配方法,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再如生产费用在当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方法有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比例法和按定额成本法等七种,多数方法都有一系列较复杂的计算公式;再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各种分配方法也涉及到很多计算分配公式;产品成本计算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还有分类法与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各种基本方法又自成体系,并涉及大量产品成本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等都涉及大量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少高职学生往往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因而十分害怕学习成本会计,畏惧意识较强。

(四)实践教学方式滞后,不利于理论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从实践教学方式来看,多数是先完成理论教学,然后以很短的时间集中模拟或者参观企事业单位。这种方式下会产生两个弊端:一是不利于学生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知识的理解。成本会计中的某些内容与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联系比较紧密,若缺乏对实际生产流程的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某些方法的核心。二是目的性不强。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实习,实际上在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实践学习中漫无目的,成了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二、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对“成本会计”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施模块式教学。现行的“成本会计”教材一般多达16个章节,在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模块的划分,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及各模块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这一教学模块为例,其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掌握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方法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教学

PPT课件、成本核算单据电子图像、 企业生产情景视频等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系统连贯,学生学习思路清晰。

第4篇

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成本本质特点

在成本核算中,理解支出、费用、成本三者的概念及区别是成本会计人员准确计算成本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图示法进行三者之间的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支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切开支与耗费。而费用则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企业支出的一部分,按一定时期进行汇总。费用按一定的对象加以归集和汇总,就是产品成本。因而费用是成本的基础,而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

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增进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成本会计学中重点和难点之一。主要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这五种分配方法。它们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稍不注意,就会张冠李戴,是学生学习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化解这些教学难点,通常也离不开比较教学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教学内容的异同,把握对象间的区别,分化和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彰显对象的本质特征。教师在对这五种方法进行总结讲解时,通过比较表展示给学生,进行归类比较后,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在比较中加深了理解和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在成本会计另一个难点如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以便学生区别每一种方法的适用情况、特点、计算程序。

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掌握类似概念的本质区别

如定额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这三个知识点,看似差不多,因为三者都跟定额有关,都要求企业定额管理基础比较好,且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其实三者有较大的区别,定额法是成本计算的一种辅助方法,是为了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后两者主要运用于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主要运用于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成本计算方法,是上述方法计算程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使用的方法之一。而定额成本法适用于企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产品,定额比例法则适用于企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大的产品。

比较法的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第5篇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

1成本会计学

会计成本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借助一定的计算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必要的监督管理的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属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本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方法体系复杂而应用性突出。关于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2成本会计学的教学思考

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就教学的内容而言,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备课工作,结合课程特点、应用要求、学术前沿研究,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另外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有所区别,如哪些内容是为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哪些是在授课时成本会计的使用需求,哪些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成本会计是一门有着强烈实用色彩的学科,教师培养的应该是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达到社会、企业要求的会计人才。

学生在会计成本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知识点零散,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详细,对于一个事项往往介绍了很多种分析方法,比如对于如何分配材料的费用,可以采用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比如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又分为实际耗用量或是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形式。通常学生对于一种方法是比较好掌握的,但是对于多种方法,对应的适用范围,各自的原理,各种形式带来成本计算上的差异,通常不易掌握,在知识上有脱节的感觉,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账证概念模糊。成本会计在成本构成方面又分为料、工、费等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归类、分配和结转程序,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太了解对账表对应关系,以及账簿结转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账和证的处理感到比较棘手。

对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不理解。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是成本会计课程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同学却认为,它们与“会计”本身关系不大,重视程度不够,掌握得比较粗浅,没有意识到这些方面对成本计算有重要影响。

3成本会计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3.1教学内容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成本会计这门课主要是讲述制造成本及其相关理论,在财会专业中,是基础会计学的后续课程,是管理会计学的前导课程。在学习的内容上,是对基础会计学上的各种会计原则、不同的记账方法和循环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做了些内容上的铺垫。理论上,通过财会专业这一整套流程的训练,使得学生形成专业性的思维和必要的综合素质。因此,成本会计的教师务必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学在财会专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学习和实际训练当中,形成专业性思维。

教学内容整体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会计主讲的内容是: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在教学上,把握成本核算这条主线,进行报表分析、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与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两大核心功能。在课程讲述中,主讲教师可以参照多种教材,借助精彩案例讲解清楚。

重点和难点分明。教师除了针对大纲要求进行有重点的讲述外,还要及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观察课堂表现、批阅作业、课后答疑、与学生交谈等方式观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对重点和难点详细分析。

3.2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引入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述案例情况,学生讨论之后形成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的目的。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引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减少照本宣科的枯燥感,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还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达到教学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选取案例要慎重,所选的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新的见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法。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于成本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但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模拟实践,或是到工厂实习,由学生自己完成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编制报表分析等全部工作。有效的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爽. 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4).

[2] 曾馨瑢,段雪梅,邓劼.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会计之友,2009(14).

[3] 尚伏雨. 论“成本会计”课程教法改革[J]. 继续教育研究,2010(6).

[4] 南顺女.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4).

[5] 俞宏,夏鑫. 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6(6).

第6篇

关键词:通用分配公式 面积图示法 折算程度 约当产量 分配费用

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生产费用经过归集后再在完工产品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我们核算的目标是要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再由完工产品的成本除以完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求得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一些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因合同产量、作业批次、生产安排等因素差异影响,经常造成各会计期末,在产品的数量不稳定,变化范围较大。当产品成本项目中“人机料”结构比例差不大时,可以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来确定我们在产品项目的分配标准。

成本会计学中费用分配通用计算公式:

某分配项目的分配额=该分配项目的分配标准×分配率

生产费用=完工产品成本 + 在产品成本

由通用公式可以推出:

完工产品的成本=完工产品分配标准×分配率

在产品的成本=在产品分配标准×分配率=生产费用 – 完工产品成本

由于完工产品经过了所有的生产投入过程,而在产品则经过了全部或部分生产投入,两者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中投入成本的程度可能存在差异的。正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有时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数量直接相加,没有实际的单位意义。所以要求要对没有加工完成的在产品,采用一定的折算,计算出一个“视同完工品的数量”。用这个数与完工产品的数量作为分配标准将生产费用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这种确定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数量的方法,就是成本会计学中“约当产量法”。

约当产量法,是把会计期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换算为视同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产量,然后依据完工产品的“数量”与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为分配标准进行分配生产费用总额,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比例分配法,在产品不仅要计算直接材料费用,还要计算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其他成本费用。这种分配法实质上就解决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确定了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视同完工产品的“数量”。公式如下: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在产品的数量 × 投料程度(或完工程度)

实务中,在产品的数量相对容易地从生产部门取得,但如何确定投料程度(或完工程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分别从成本项目开始分析,选择适合的投料程度或完工程度的计算方法。

一、直接材料的分配

成本会计学中发出材料虽然有不同计价方法,但其价值流和实务流一致是假设前提之一,我们把直接材料按投入生产的情形可以分为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料、每道工序开始时投料和每道工序陆续投料三种。

第一种情形:直接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料

一次性投料就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全部投入产品生产所需材料,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生产完工,还是未完工,领取的直接材料是等量的,月末在产品投料程度为100%。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即在产品的数量,在产品的数量和完工产品的数量直接相加就有其单位意义。

第二种情形:直接材料在每道工序开始时投入

某工序直接材料投料程度 = (单位在产品前面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之和+单位在产品本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单位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消耗定额×100%

第三种情形:直接材料随生产进度每道工序陆续投入

按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累计数占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消耗定额的比率计算其投料程度,在产品所在工序的投料程度按50%计算。

某工序直接材料投料程度

=(前面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之和+本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50%)÷单位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消耗定额×100%

举例:

某产品经三道工序连续加工生成,一共需要投入材料1000千克,每千克材料30元,材料费用计30000元。其他资料如下表所示:

第一种投料方式: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料,在产品和完工产品领取的材料是一样多,所以在产品约当产量为600件,

如下图面积所示

在产品=300+200+100=600件× 100%= 600件,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400 × 30 = 12000元;

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600 × 30 = 18000元。

第二种投料方式:原材料随生产加工进度在每一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如下图面积所示: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300× 50% = 150件;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200× 80% = 160件;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100× 100% = 100件;

三道工序在产品全计 = 150 +160 + 100 = 310 件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400 × 42.25 = 16900元;

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30000 – 16900 = 13100元 (注:分配率如果不能被整除,最后一项数额用倒挤法得出,解决小数点四舍五入尾差问题)

第三种投料方式: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料,如下图面积所示:

或者用以下三个图面积表示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300× 25% = 75件;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200× 65% = 130件;

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 100× 90% = 90件;

三道工序在产品全计 = 75 +130 + 90 = 295 件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400 × 43.17 = 17268元;

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 30000 – 17268 = 12732元

上述是在产品成本项目中直接材料约当产量的计算,对于其他成本项目,可以参照上述情形选择应用。

无论在实务工作中,还是应试学习中,约当产量法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分配法。通过面积图示法可以更简便,直观的表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投料程度或完工程度,从而计算确定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有了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和完工产品的数量,我们可以再利用成本会计学费用通用分配公式原理,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和在产品的成本。完工产品的成本除以完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得到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

第7篇

1.1知识点相对独立

成本会计课程的各个章节之间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把它们看作独立的章节,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工资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固定资产折旧的分配、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仅通过分别领会掌握各知识要点和难点就可以应付基本的考试。

1.2计算方法多样

成本会计的第二大特点在于: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其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计算公式多。针对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针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针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按年初固定数计算在产品成本发、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单个公式的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的机械运用,成本会计学成为了数学计算,学生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不加思考,忽视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具体账务处理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

1.3帐证表关系复杂

成本会计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大量图表的运用。产品成本构成由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多个成本项目构成,需要运用不同的归集分配方法和结转程序,因此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对诸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但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由于教材的印刷需要,其表述的图表比较抽象,与实务中具体的帐表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将各个图、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相互对应,不能很好的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不理解产品成本计算与账簿结转关系。尤其在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时,学生大多能够掌握具体运用算式求解,但针对辅助生产车间单设制造费用明细账的企业就制造费用转进转出的情形往往不知甚解。

1.4成本分析倚重案例

成本会计学中,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是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案例在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利用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资料,对产品成本的构成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查明成本升降的原因,寻求如何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控制企业实际成本支出的目的,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效益。且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往往是一个事项具有多种分析方法的情形,学生们在掌握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在于案例难以吃透,且在分析过程中也仅仅关注方法的计算,对于各个指标背后的涵义不甚了解,对整个企业背景的成本分析流于表面。

2成本会计教学考核现状

目前,各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期末考核绝大多数采用闭卷笔答的传统模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对书本基本知识点的直接考察,平时成绩的评分是以课本知识的温习和少量案例分析为基础,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综合考评中,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

2.1成本会计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采用期末闭卷笔答形式,考核方式单一。试卷基本构成拘泥于书本,试题排布基本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综合题等固定模式,考核目标仅就课本内容涉及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的熟练记忆、基础知识点理解、以及一些简单的运算,如废品损失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分配计算、约当产量的计算、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核算等。由于传统闭卷考试只是学生检验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记忆多,计算多,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方面相对程度低下。有的学生思维僵化,擅长死记硬背,机械套用解题公式解析题目;有的学生平时隋学,思考不积极,仅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做几个典型习题,应付考试了事。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真正勤学好问、思维活跃、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僵化的考试模式发挥失常没有考出真正水平。传统的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起不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正素质水平,甚至会养成学生平时不主动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的恶习,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2.2现有成绩考核比重不合理

现有成本会计考核成绩基本分为期末闭卷笔答和课堂平时成绩两大模块,期末成绩以笔答的卷面分数体现,平时成绩以平时课堂的随机提问、课堂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等模块组成。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基本在6:4或者7:3之间分配。通过询证学生,学生们普遍反映平时成绩的构成缺乏科学性,课堂随机提问和课后作业依旧拘泥于书本知识点的温故复习,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无实际区别,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考核重叠;而由于课时关系,课堂案例分析也只是单个知识点的小型案例,难以描绘成本会计帐证关系、证表关系、帐表关系,学生在实务中遇到具体问题仍旧难以应对。

2.3成本会计实践性考核内容不完善

现有成本会计考核方式缺乏事件性考核的内容,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不完备。第一,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部分会计实训教材,内容也跟不上相应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化;第二,成本会计实践性模拟案例在选择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选择的业务类型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具体成本会计核算中遇到的复杂繁琐的经济问题,且在案例考核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考核时,经常帮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成本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处于分割状态,实验室建设基本停留在手工程序上,数据资源不能共享,手工实验的结果既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铺垫作用,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不能体现手工账务和计算机账务的联系。因此,学生们在实践性环节的考核结果远远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

3多元化考核方式开发内容

根据当前多数高校关于在成本会计考核的考核方式,建议保留传统闭卷笔答的方式,考试核心为成本会计基本理论、重点内容、难点解析、具体方法的运用等。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案例考核法、项目小组讨论考核法、实务模拟考核法、成本会计实训平台等,引导、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导能力,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从设置账户到账户结转、计算公式的归纳总结、各个具体方法的比较与灵活应用,让学生们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建立案例考核题库

在典型教学案例确定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到相应类型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先将认知实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进行细化。就成本会计课程而言,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提示罗列在实习指导手册中,使学生明白该听、该看、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真正对以后的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同时,要注意对案例库的及时更新,进一步加强案例考核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2模拟实训环节

成本会计实训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建账,材料、工资、动力、折旧等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计算、产成品成本报表生成的成本会计循环。通过引入成本会计教学软件,运用超链接、图示、自定义动画、FLASHMX动态效果等,使理论知识解释更形象、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账务处理更直观。成本会计实训环节分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提高、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分别按照学生具体掌握情况选用不同模块。实训软件系统按照成本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即成本要素的归集、成本要素的分配、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让学生在企业背景下进行成本业务处理:设置成本账簿、分车间核算(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企业整体成本核算。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运用软件填写记账凭证、登记成本账簿、编制汇总表等。实训软件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功能划分清晰,是一个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学考核的体系。教师根据教学时间长短、学生掌握的程度和考核需要进行灵活掌握,有目的地打开或关闭部分学习内容及在线帮助,提高实训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老师还可以运用自动判卷的在线考试系统,达到实训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企业真实区域环境下的的成本会计实训环境,让其在模拟企业环境的背景下进行成本会计账务实操,有助于以后能够更快融入工作环境。

3.3实施项目小组讨论

第8篇

在分析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特点及当前成本会计考核内容和方式与之不相符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特点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总体思路,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

应用技术人才;成本会计;课程考核

1引言

2014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由此,引发了全国各大本科院校转型的思考与抉择。如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是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平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是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标准设置的恰当性决定了衡量结果的有效性。

2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的特点

2.1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的首要特点是“拿来就能用”,即将其放置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就能进行日常的成本会计工作,无需额外的培训。事实上,这应该是高校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目标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了不会用是当前高校培养的成本会计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是一段时间的过渡,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2.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门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及管理要求有着紧密联系,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需要相应调整的会计技术。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会有区别,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经营情况也会发生变化。作为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的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必须能根据每个企业、企业所处不同阶段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3当前成本会计考核中突出的特点

当前成本会计考核在考核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时,题目通常设计如下:某企业设有一基本生产车间,大量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根据该厂生产的特点和管理要求,成本计算采用品种法。该厂还设有一个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生产甲、乙共同耗用的原材料按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均按实际工时比例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按直接分配法分配。20XX年11月有关资料如下:第一,甲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直接材料5900元,直接人工3000元,制造费用800元。第二,乙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直接材料700元,直接人工450元,制造费用130元。第三,根据领料凭证汇总表,本月生产甲、乙产品领用原材料390000元(甲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4000千克,乙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2500千克);车间一般消耗领用2950元;机修车间领用1580元;行政管理部门领用600元。要求:①编制原材料、人工、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分配表与相应的会计分录。②编制甲、乙两种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产品成本。③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3]这种考核方式突显出以下特点:第一,侧重抽象理论考核。上例中题目信息全部以文字形式提供,要求中涉及实务的也只有分配表和成本计算单两项。事实上,期初成本信息涉及到生产成本明细账,本期发生生产费用信息涉及到领料单、发料汇总表、工资计算表、工资结算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汇总表、各种成本费用明细账和费用核算的记账凭证。这些直接与实务联系的内容在题目中都没有体现出来,可见,这是一种侧重抽象理论的考核。第二,强调单一知识点考核。上例中,只要求对各项费用编制分配表,而对各项费用的归集未做要求。事实上,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成本核算中的两项重点工作,费用的归集过程既体现了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分配的基础。单纯的考核各项费用的分配方法,容易误导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各项费用分配的方法,而忽视费用归集、分配以及各项费用归集分配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知识不够全面、系统。第三,突出计算准确性考核。由于题目中已经将实务操作的内容省略掉,因此无法考量学生对会计资料操作的规范性,而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与否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

4基于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特点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设计

4.1总体思路第一,突出实务操作考核。针对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的特点,那么衡量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效果时,不能仅仅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进行考核,而应把具体的实务操作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第二,突出知识体系考核。把成本计算方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品种法的掌握情况时,考核内容应包含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到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和结转的全部内容,而不是仅仅考核其中的某几项费用或某几个特定的分配方法。第三,突出知识原理考核。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更要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要理解“为什么”,即要深入掌握原理,而不仅仅是固定模式下的简单套用。相应的考核也应突出对知识原理的考核,即整个方法体系、计算思路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关注计算结果的准确。第四,突出过程考核。从实务操作角度对知识体系及其原理进行考核,相应的考核内容势必较多,如果按照常规于每学期末安排90-120分钟进行考核,时间上肯定不够,难以达到考核的效果,因此,考核时间应采取过程性的考核,即将考核内容安排的平时的时间里,依照讲课进度逐步地推进。

4.2基于应用技术型成本会计人才特点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举例为了考查学生对品种法这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依据上述总体思路,考核内容设计如下。考核资料(包括操作用的凭证、账页纸)期初下发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讲课进度,完成相应考核内容。第一,公司基本信息。新世纪钢铁公司通过调坯轧材的形式大量大批生产螺纹钢和槽钢。螺纹钢、槽钢生产工艺流程、公司组织结构、公司生产组织及管理情况分别如图1-3所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OL].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OL].

第9篇

一、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它对资产、负债、损益等影响较大,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运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核算成本。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项目的划分

产品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划分,称为成本项目,它说明了生产支出的用途是什么,反映了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对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一般可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但在不同的企业中,由于生产特点、各种费用支出的比重以及成本管理和核算要求的不同,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成本项目。

(二)辅助生产费用中直接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法计算

这种方法下,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确定,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差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该方法下每月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在产品不负担,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在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和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由于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本就小,在产品分不分脱离定额的差异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必计算分配在产品应分的差异而直接按年初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

(四)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这个差额就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三、在成本会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重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判断。对重要性定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会计人员需要依靠其职业判断,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不能随意确定一个比例,如5%或10%来判断其重要性。另外,重要性应注重质的方面,某些小额的特别事项也可能引起其他的影响,如数额并不重要的不合法经营收支,它有可能导致重要或有负债、重大资产损失或重大收益损失的潜在可能性。

(二)要求会计人员应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在成本会计中,由于会计人员不恰当理解和运用,往往造成错误的结果,一是任意提高和扩大重要性水平及范围,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二是任意降低和缩小重要性水平和范围,导致掩盖或冲淡其它重要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且导致会计核算成本的提高。

(三)要求会计人员应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

企业在成本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时,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要从企业的规模、性质和特点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当期发生的费用正确归集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并选择适宜的成本计算方法、费用分配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时,在产品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何谓所耗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企业以50%~70%为判断标准,其实不然,所占比重较大应结合企业的规模、性质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总之,在成本会计中运用重要必原则时,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避免出现仅凭便于操作的经验法则来运用重要性原则,人为扭曲对重要性判断,防止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滥用。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晋江涛.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