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8: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交谈礼仪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与礼仪 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女教师;仪态礼仪;教学;重要性
引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师礼仪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仪态礼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颦一笑,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但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体现,而且还影响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大部分,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
1.定义:仪态也叫仪姿、姿态,泛指人们身体所呈现出的各种姿态,它包括举止动作、神态表情和相对静止的体态。它是表现一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也是构成一个人外在美好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仪态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教养,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仪态又被称为体态语。
2.课堂实例:(反例)
2.1女教师坐姿(不正确)
(1)随着夏天气温的回升,好多女教师纷纷换上裙装,然而,上课过程中不正确的坐姿,会让穿着裙子的女教师一不小心走光,场面尴尬不已,让教师本人也优雅扫地。有些老师落座后习惯性的翘起二郎腿,这也是造成走光的原因之一。笔者所在班级的一位任课老师便是其中之一。在上课过程中,这位老师落座后,双腿没有并拢,虽然是无意的造成走光,但是令班里的两名男同学唏嘘不已,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2)笔者也见过有些女教师在落座后整个身体瘫坐在椅子里,弯腰驼背,显得十分邋遢,没有精神。这种不正确的坐姿也会让学生觉得无精打采,丝毫提不起上课的兴趣,甚至让有些同学昏昏欲睡。
2.2女教师站姿(不正确)
站姿是教师较长时间使用的一种仪态,经过笔者课堂观察,站姿也是好多女教师出现问题最多的姿态。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好多女教师在站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双腿岔开幅度较大,长时间手插裤兜,双手抱于胸前,手叉于腰间,身体抖动,身体半趴在讲台上,单腿站立(有的甚至半脱高跟鞋)。所有这些站姿都让人觉得太过随意,会给同学们一种特别不严肃的感觉,有的甚至让人觉得特别不雅观。
2.3女教师走姿(不正确)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播放课件的需要或者讲解需要,会有一定的走动。不正确的走姿会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大多数穿高跟鞋的女教师,走姿最容易出问题。笔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不正确的走姿有以下几点:步幅过大或者过小,身体往前倾斜,内八字或者外八字,弯腰驼背,摇头,晃肩,甩胯,扭臀。
2.4女教师面部表情(不正确)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免不了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而面部表情也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在笔者进行课堂观察过程中,将有些女教师出现的一些不规范面部表情总结如下:和学生没有眼神交流,眼睛只盯着窗外,天花板,教室后面的墙壁或者课件,长时间只盯着一个学生看,表情过于严厉等。
以上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女教师经常出现的不规范仪态,在教学过程中,各位女教师需要格外注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规范操作
3.1女教师坐姿
落座后坐凳子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腰背挺直,头部放正,双目平视前方,面带微笑,两膝并拢,双手自然放于大腿或者椅子扶手上。常用坐姿类型有以下几种:
3.1.1并步式:身体坐正,眼光直视前方,面带微笑,大腿与小腿成90度,两膝盖并拢,脚尖正对前方,双手自然叠放于大腿上。
3.1.2前后错步式: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其中一条腿后撤半步,一条腿保持并步式的姿势保持不动,双膝靠拢,双手自然叠放于大腿上。
3.1.3前索步: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双腿向前伸出半步,一只脚置于另一只脚之上,踝关节及双腿膝盖靠拢,双手保持并步式的姿势不动。
3.1.4后索步: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其中一条腿向斜后方撤半步,脚掌内侧着地,另一只脚挂于其踝关节处,双腿并拢,双手保持并步式姿势不动。
3.1.5双腿侧点步: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双腿向左侧或者右侧伸出半步,前脚掌着地,双膝并拢,目光直视前方,双手叠放于大腿上。
3.2女教师站姿
站立过程中,身体挺拔,双目直视前方,面带微笑。双膝并拢。
常用站姿类型有以下几种:
3.2.1并腿式:身体放正,腰背挺直,收腹提臀,双脚和两膝并拢,脚尖正对前方,眼光平视前方,面带微笑,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处。
3.2.2丁字步: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其他动作保持不变,将左脚跟或者右脚跟靠于另一只脚内侧中间部位,双脚分开约45度。
3.2.3V字步:在并步式的基础上,其他动作保持不变,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分开约45度。
3.3女教师走姿
女教师在穿高跟鞋行走的过程中,步幅不能太大也不能走小碎步,身体不要往前趴,避免脚尖呈外八字或者内八字。身体挺直,立腰提臀,光直视前方,面带微笑,双臂自然前后摆动。
3.4面部表情
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部表情不能十分夸张,也不能表情十分严厉;不能和学生没有眼神交流;不可只盯着窗户外面或者天花板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光盯着课件或课本照本宣科;不能盯着教师后面的墙壁或者只长时间盯著一个学生看。要面带微笑,双目有神,眼睛直视全班学生,表情自然,不做作,和学生时刻保持眼神交流。
4.女教师仪态礼仪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每一个细致入微的举动影响着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大部分,也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正确规范的运用仪态礼仪,既是自己修养和内涵的深刻体现,也是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学生的体现。优雅,大方的仪态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之,则会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女教师优雅得体的教态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自己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的第一条目标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由此可见,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学前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不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像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儿,马上给予表扬。每天每组选出一位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并且在课余时间我们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让孩子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当孩子上台表演时,如: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接电话等等,孩子表演的都非常棒,孩子们也学得很开心。在家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还以让孩子从做家务开始做起。让孩子做家务,第一个,他会感恩。第二个,会让孩子学会养成勤劳的习惯。第三个,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第四个,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关键词:文明礼仪 行为习惯 养成
教育
一、文明礼仪研究的可行性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就倡导“仁、义、礼、智、信”,这对近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金钱与权力的碰撞,人性与道德的交织,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中普遍存在自私自利、霸道、不讲礼貌,给传统礼仪造成了冲击。而在今天,中国要走向世界,那么青少年学生将是主导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人文修养、道德水平将影响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上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提出了“文化强国”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当代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礼仪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以上多种要求,文明礼仪教育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就产生了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中学生融入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随着网络知识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加快,世界文化已经走进校园,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学术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大力发展,我国留学生不断增多,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它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出国门奠定了修养基础。由于网路交往对象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的特点,很多中学生在网路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交往那样时刻注意自己的修养。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健康绿色的网络文化交往,也不利于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在学生网络交往中至关重要,而且在我们融合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发展中也至关重要。
(二)是中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需要
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的对象。在美学中,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在中学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既强调学生的外在美(包括着装得体、行为艺术美、举止端庄),又强调学生的内在美(包括个人品性的修养、诚信修养)。外在美给人一种向上的精气神,一种亲切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特别是90后中学生,在审美疲劳的大潮流中,他们不至于失去审美的方向感。内在美体现我们的真诚、心灵的真善美,从心理层次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两种美的结合在国家的宏观方面也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我们强调的文明礼仪教育正好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中学的文明礼仪修养,在思想层次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内心的修养,在文化层次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道德水平的融合。
(三)是中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文明礼仪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对每个个体的人起着规范作用,对人的行为能力在道德方面具有约束作用。它反映着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一些事务的固定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这种传统的流演中生活、工作着。换一种角度说,它在人性的修养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其实也就是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修身、养性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用现在的话就是形成良好的人脉关系。所以说,规范自身的行为其实也是为自身人脉关系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礼仪在人际关系中还起着人际交往中剂的作用。它可以化解人与人交往中的矛盾,特别是在中学生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烦躁、冲动,如果能在现实交往中好好地利用这种剂,会达到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取得谅解和宽容,最终建立起新的、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是强化中学生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纳入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在这个意见中把诚信、友善放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突出地位。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代,一个人性格和品性的养成都受中学教育教学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问题将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总任务中至关重要。因此,当前国家教育导向也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德育和美育,在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国学教育蔚然成风。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经典国学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学习丰厚的国学文明礼仪修养知识,为以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总之,在现代尤其面对90后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其性格的培养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使学生在教育实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礼仪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重要性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不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仪而且也是时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利用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可以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理解他人,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礼仪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利,在从事幼儿教育中,只有拥有较高的礼仪修养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
很多人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管孩子,保证孩子不会出现受伤情况即完成了任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也逐步适应了家长的需求,不再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再拥有较高的责任感。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终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学前教育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第一课,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处于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没有深入理解世界,他们还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容易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兴趣,因此幼儿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与榜样深深影响着幼儿的言行,随着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接触最多的第二人,甚至在教育方面还成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第一人。因此幼儿教师在孩子面前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与正确的言行,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提高幼儿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利用学前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观,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职责,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
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与小公主,得到父母长辈的关心与爱护,但他们不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c合作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家长会满足幼儿的全部要求,因此很多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他人的感受。一旦学生长大后参加工作依然是这种性格,不懂得理解与尊重他人,不能与人开展合作,那么健康成长必然受到重大影响。幼儿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假如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能认真研究国家当前幼儿教育政策、不能理解学校领导与家长的意见,那么自身教育行为就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同时如果幼儿不能与人良好交流与沟通,则会影响到今后走向社会与生活。幼儿年龄还小,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还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求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很多幼儿进入学校以后,还不适应学校生活,还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需要教师开展耐心细致的教育。
三、可以建设和谐班集体
受我国过去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强调在学校学习以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同时也是学校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立和谐班集体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建设和谐班集体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还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掌握必要的礼仪规范。因此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自最基本的待人接物开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理念,与他人遇有矛盾纠纷时懂得如何处理,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设和谐班集体。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中开展礼仪教育,可以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要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尊重与理解学生,也可以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这在礼仪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是学生的愿望,学生遇到问题才会想到自己的老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间出现的矛盾,同时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全班学生拧成一股绳,共同向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总之,具有较高的礼仪修养是对当前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开展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建设和谐班集体。所以开展礼仪教育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利用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保证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邓如清.关于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实践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
教师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是因为它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教师的爱,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能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记得我曾经看到电视节目中一位老艺术家谈到她与著名少儿节目支持人鞠萍在一起时,鞠萍说话运用的都是儿童化的语言,老人不知不觉受到她的影响,用儿童语言与之交谈,感觉就像又回到了童年,又充满了童真。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具备鞠萍语言一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要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文,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语言渲染出文章的真实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接受教学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强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才能转变为影响学生力量的重要条件。1.1 教学语言要准确、幽默、生动。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语言要做到规范正确,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明朗,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把教学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和口头禅。教师讲课要做到简洁明快、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教师语言的新颖多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会化平淡为神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听起课来津津有味。这种幽默的课堂语言,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愿意上你的课,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去上你的课。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上课时学生违犯课堂纪律,教师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大发雷霆,厉声训斥,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逆反心理会促使他故意与老师发生作对,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这时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批评之意,自觉地改正错误。
1.2 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恰当适度。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学会用姿势、声音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示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来,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上老师把和蔼、亲切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使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到老师能看到自己,目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当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时,教师以严肃的目光去注视他,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会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手势的加强,加深对学习重点的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命力,让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学能力,又与课堂教学质量平息息相关,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物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语言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是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纯洁而又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1 在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在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引起他人想象,夸大而不歪曲事实的一种对事物的形象描述。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似乎逼真的感觉。让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容易,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必要性 方案设计
【中国分类法】G71
1、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技能型或者高机能型人才。中职校侧重于技能能型人才,高职校侧重于高级技能型人才,两者都要培养技能人才,谈到技能就离不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岗位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实际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在培养满足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任务的人才。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与实际岗位任务要紧密相连.
2、情境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岗位任务如何与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呢,首先要分析岗位任务及任务需求,再分析每一项任务需要哪些知识点来支撑,实现岗位任务向学习领域转化;那么有了与岗位任务相对应的知识点之后,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这就需要有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手段和方法必须能使理论知识点与任务联系,既预教于任务当中,这就是情景教学,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将其设计在一个工作情景当中,才能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尽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同济大学姜大源老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研究中,认为学习情景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或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因此,学习情景应该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学习环境和各种活动。学习情景,应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并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具有两个特征:
(1)学习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对意见建构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运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实际意义。
(2)学习情景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使学生自觉、自动地建构知识。
可以看到,创设、呈现学习情景,是在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知识的场景、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下进行生活、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完成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情景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学习领域要通过学习情境开发。这些情景是一个学习领域框架内的最小主题单元。这些单元面向职业,促进整体的和自我决策的学习过程的能力发展,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学习情景应作为完整行为过程来处理,按照“六步法”来完成,即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笔者根据德国培训学习所得,探索开发了一个汽修专业学习情景案例,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学习情景开发”,结合此案例来探讨“学习情景”的设计会更具体、清晰。
《学习情景: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
计划安排:第2学年/参考学时:12课时
目标:
学生能通过提供的资料及查询网络或平台,查找出蓄电池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汽车用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工作方法。能够分析部件和部件组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检查可能故障对系统功能造成的影响。能进行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教学情境需要的设备:
实训室(实车、蓄电池)、相关资料查询网络平台、黑板和粉笔、信息页、投影仪…
教学情境设计:
1客户报修:车主反映其所用车辆蓄电池必须重复充电。
2信息收集:
2.1客户接待、沟通问诊,填写派工单。
2.2可能原因:蓄电池到使用寿命;发动机充电不足;因用电器损坏造成蓄电池放电。
2.3带着问题、任务收集“蓄电池知识”:(从所提供的资料、查询网络中获得)
2.3.1何谓蓄电池?
2.3.2汽车用蓄电池有几种类型?
2.3.3蓄电池的功用有哪些?
2.3.4何谓蓄电池容量?单位?
2.3.5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2.3.6如何使用充电器为蓄电池充电?
2.3.7汽车使用中蓄电池常见故障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排除蓄电池故障?
3计划、决策:
对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明确组长,以小组形式进行任务教学法。对汽车故障现象分析,结合所收集信息,对解决、排除故障任务做出计划、决策。
4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一个团队,根据任务和计划,进行实施。
任务一:查看车辆上的蓄电池,确认其种类。并收集资料分析蓄电池的种类
任务二:收集资料写出蓄电池的结构和型号表示:
任务三: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四: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任务五: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及密度计的观察(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六:蓄电池的维护内容:
任务七:蓄电池的检测方法(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5检查:
5.1监控汽车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并及时提出正确的改进意见。
5.2指出学生在合作、方法等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
5.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评估:
6.1小组成果展示:
各小组展示本组成果,各组分享、提问、讨论。
6.2学生互评、自评:
互评:可采用小组间评价,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自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也可通过完成“自我评估问卷、试卷”。
6.3教师评价:
教师在各行为阶段中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并给予评价。
关 键 词:创意 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 理性思维
创意,或者说创造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集团都在要求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意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也蕴育着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已经从技能、技巧等具体知识的培训转到了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创意思维的培养上。然而,目前我们的创意思维的培养却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创意以及怎样去创意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偏差而收效甚微。其问题在于:一方面,把创意当成天马行空似的玄想或灵感光临的被动等待,使创意变成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事;另一方面,让看似好的创意远离具体的设计课题而变成了为创意而创意的游戏。为了让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现代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的语境下,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视科学理性思维。
因为,第一,创意应该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灵感突然爆发,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创意的内在要求。第二,现代艺术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这使艺术设计实践不仅是艺术创造行为,更是科学的,理性的抉择。科学理性思维也就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意是理性的选择结果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创意不是灵感的突然爆发,而是理性的选择结果。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者索耶在他的著作《人类创新的科学》中写道:“灵感源于积累而非灵光乍现……实际上是将过去的观点全都推翻了。许多人认为创造性是一个人智慧的突然闪现,这种‘魔术般的’爆发是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思维的精神过程。但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当你展示你的创造性时,你使用的大脑部分与平时琢磨怎么绕过交通堵塞没什么两样。”①
今天我们把创意放到了一个非常绝对的地位。似乎只要有了创意就可以解决一切设计问题。但创意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创意?似乎没有真正被思考。事实上,我们更多地只是从结果这一端来看创意,而忽略了创意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累、选择和判断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创新思维是信息重组。创新思维是没有预成的规则的,它要突破思维定势,对巨大的信息流进行筛选,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关系做出判断,进行新的组合。可以说,“选择是灵感思维和创造性功能的灵魂。”②如今的设计也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像广告策划一样,设计是一个对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理性判断、明智抉择的过程。创意就是在这些过程里通过积累、选择和判断产生的。策划大师叶茂中曾经说过,策划80%是靠腿,20%靠脑。
“提起创造性思维,人们往往会忽视逻辑思维,认为它的‘理性’与‘创意’格格不入。实际上,逻辑思维的分析、推论对设计的创意能否获得成功时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艺术设计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导,从而使创意具有独特的视角,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起受众的共鸣。”③
创意既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在强调创意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则必然是其内在要求了。
二、当代设计学科的新发展要求设计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要求设计师具备很高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1.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似乎更多着眼于艺术性的思维逻辑和形式美的创造。然而,现代设计已经变成了关系的设计、事理的设计和交互设计、从产品设计演变到服务设计。“艺术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④“……设计立即变成了一个比不久之前更为复杂和更加多学科的活动。”⑤
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建构清楚地显示出现代艺术设计学已经是一个结构大、涉及面广、多学科关联互动的开放的学科体系。什么人因工程、知觉理论、消费心理、材料科学、传播学等。然而这些学科已经融入我们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对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曾经是包豪斯的宗旨。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意识到:“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用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⑥柳冠中先生关于设计学的“事理学”理论(将设计视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即为事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实践中认识的能力,从对‘物’的设计提升到对‘事’这个系统上——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应思考的方法。”⑦
然而,在我国依然存在着艺术院校的设计与工科院校的设计的严格区别,一些大型企业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工科院校,或许直到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着与工科院校学生不同的优势”。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的综合性新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与科学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李砚祖先生说:“设计的当代成就和未来是由艺术与科学统合的程度而决定的。”⑧(转第39页)(接第59页)可见,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培养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设计人才是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水平的必由之路。虽然,理性的功能主义和国际风格被后现代设计所诟病,但是当代的艺术设计事实上却并没有也不可能抛弃理性思维。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发端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就开始了这样的思维。在由纳吉和阿尔贝斯所执行的基础课程中“采用感应的方式去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探究和实验”⑨远不像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所理解的仅仅是“三大构成”的简单的视觉形式的训练。
过去有些观点认为,艺术是形象思维,艺术设计也是形象思维,甚至开玩笑说学理工的人的脑子是方的,因为他们要求准确的数据,严密的论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力不甚相关。现在看来是应该改变这样的错误认识的时候了。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3.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正表现为艺术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一样,艺术设计不只为具体的设计课题提供形式解决方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高科技条件下,艺术之美才得以彰显。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设计,都不可能只依靠设计师直觉和灵感。就拿视觉传达来看,从任务确立到市场调查、信息摘取,从数据分析到设计表达等环节都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图形也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非常理性又不排斥感性的形,即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语言特征的符号系统……图形符号的样式和表达方式不是由艺术感觉决定的。而是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规范决定的,这里不是不要艺术及感觉,而是这种艺术和感觉必须与科学和理性结合。”⑩如今,各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前沿探索无不是基于艺术的感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服务的设计,从物质产品到人机界面,视觉传达的不仅是形式和色彩完美的图画,而是像地图一样合理科学的信息表达系统。室内设计和建筑方案也不是去研究如何画效果图,而是集中与灯光、空气、时间和几率的研究和表达。陶瓷设计研究在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上揭示瞬间与光亮……这些在以前都是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而今天却是艺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维对于现代设计的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就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把科学理性思维纳入到艺术设计思维之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创意能力的问题。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创意设计。
注释:
①[EB/OL].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205965.html. 2007-06-12/ 2007-09-25.
②陈明.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协同论阐释[J].甘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P96—98.
③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32—233.
④同上P20.
⑤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⑥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M].李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⑦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北京:装饰,2005.1.P006—009.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