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8: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才培养和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运而生,成为高校纷纷开设的重要课程。金融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的建设领域,一直处于改革与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成为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对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的清楚认识
从实际来看,金融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培养目标的明确体现,导致培养方案操作性不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一方面,疲于应付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缺乏充分的考量,在实际中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多,培养内容呈现出“拼盘式”结构,无法形成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关联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培养的积极性欠缺。
(二)专业实践培养构建力不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金融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模式单一、构建力不足”的尴尬情形。首先,金融院校尚未建立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以至于培训习题不完善,出现实践培养系统性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是当前金融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的瓶颈。依托单一的实践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制约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培养工作建设缓慢
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很多金融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及创新等工作,并且教师实践培训能力不足,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工作能力欠缺,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指导。首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下图1所示,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实践培训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金融院校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扎实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完善的实践培训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实践培训的实效性。其次,师资力量是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加入,对于金融院校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现状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经过严格考试考核、认真挑选而被录用或转化而来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主流和共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需要愈来愈多的办事高效、品德正派、秉公办事的高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晚,规模小,教育培训不够系统完善,因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不仅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数量较大,而且每年上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构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最基本的后备队伍。如此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储量,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少有的。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也潜藏着危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应与其他素质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
2.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虽然在服务机制和工作作风上有所改进,但是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上做得还不够。具体表现在群众意识、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淡化,公共服务意识尚未完全树立。
二、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是其中关键的部分,因为未来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决定整个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没有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当作开发战略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理念,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以工作、职位为中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仅仅强化对人的控制,以期保证完成短期工作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其次,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投入视作单纯的成本投入。
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要求。专业人才的开发培训缺乏科学的需求分析,设立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应该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用人制度、公务员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方向和规律,以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即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知识复合型、素质复合型、智慧复合型、技能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3.缺乏适当的考核和有效的激励措施。考核体系中未能合理体现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标准多数较为笼统、考核指标量化程度偏低,关于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所占的权重普遍很低甚至没有明确被涵盖。有时下级为了提升素质参与培训会还占用正常工作时间导致了工作绩效临时下降的现象,这都严重打击了专业人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
结合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应重点关注和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在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科学和业务素质高低和整体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知识水平、学历结构是否合理会成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决定要素。所以,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上,要提升专业人才的学历水平和知识容量,注重各个岗位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差异,在保证基本的业务素质普及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业务内容培训。
2.强调优化心理素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和公众期望值高涨,公职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必将加大。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加强专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公职人员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去。
四、结语
保障公共管理服务是社会运转和发展的基础,在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各种要件中,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开发是影响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在今后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将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作为重点目标,同时强调优化心理素质并进一步优化道德和服务素质。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改革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业管理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物业管理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增强学生对物业管理实务的感性认识,又能解决学生所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作好铺垫。因此,高校如何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课题。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高校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高等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物业管理专业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大力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已开发多媒体课件一批,以2009年为例,专业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占90%以上。对基础课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专业基础课,根据房地产、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实施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一体化教学改革
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如测量,实现测量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内教学与对外培训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
4、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已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房地产测绘等,采用“笔试”与“考工”分别进行的方式,即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考工”则纳入专业技能等级考核的范畴,主要通过“应知”内容的笔试和“应会”内容操作考核,方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
三、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各个专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我们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1、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物业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更快地使学生溶入企业,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具体措施为:除巩固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外,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力争到明年使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在企业相应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对口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强地进行实地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样做的主要优势在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企业选拔合格人才,从就业角度来说,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就业方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师资结构的好坏关系着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此,我们一面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引进,鼓励专任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来提高其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聘请即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3、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
推动毕业生就业,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总结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多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其结果是使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加大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也应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符合行业需要,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左振华.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闫振林.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四川建材,2011,37(5):203.
[3]戚龙琦.浅议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95-97.
关键词:企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1]。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是一个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对技术不断创新,如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和管理制度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内涵
1.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界定。一直以来,大家对创新型人才定义的概念是指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对劳动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创新型技能人才与管理创新型人才、党政人才、科技人才不同,创新型技能人才是指在传统高技能人才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提出问题又能分析、解决问题,守规矩但敢于革新,富有个性又有团队精神,能较好地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难题的专门人才[2]。企业创新可以理解为企业遵循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规律,对企业的经营观念、经济行为、管理制度等进行新的调整和组合的过程[3]。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必须要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成果要有应用价值,为企业带来价值,并且创新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对“创新人才”以及“创新技能人才”概念的进一步拓展。
2.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具有的素养。(1)奉献素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有时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需要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具有为企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自觉性。当然,无私奉献并不是否认了个体的利益,而是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要从事的是一项具有极其艰巨复杂的现场实践活动,因此需要他们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还要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物质和智力精力。(2)知识素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虽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就需要他们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和转化,为企业促成创新性成果的产生[4]。(3)意识素养。意识素养包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好奇心意识和信息意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工程和项目不是说由哪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因此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争取广泛配合,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5]。企业的创新活动源于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只有在创新和好奇心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因素,才能具有创新动机。(4)个性素养。独立个性是进行企业创新性活动的前提,创新活动需要技能人才凭借独立自主精神,顽强而坚韧的意志,不盲目追从,依靠自信心敢于挑战权威,才能取得非凡成绩。
二、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1.加大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学校是培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放弃原来的“满堂灌”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学、练、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将有用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倡逆向思维,捕捉创新灵感,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开发。首先加强政府及企业对人才开发的重视,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次加强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员工培训。建立多元化企业培训体系,把培训作为企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主要环节,以满足人们具有创新型能力素质的需求。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对员工的培训是没有必要的,感觉是在浪费精力和财力,即使有了效果,未来的员工流动对企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目前的企业培训仅局限于流于形式上的上课和开会。
3.营造有利于企业技能人才创新的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员工对他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兴趣,那么这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就会很强。如何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这和企业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种轻松、自由和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其次要尊重人才,为了激发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要以尊重个人价值、发挥人的最大潜力为终极目标。
三、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管理制度分析
1.科学的人才使用制度。一个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优势,首先要会使用人才,需要认真分析工作岗位,选择具有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根据个人的发展特点,帮助设计个人近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帮助员工努力实现规划。其次要建立员工内部竞争制度,企业要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让员工意识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企业建立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员工在竞争中成绩突出的被奖励、被提拔。对于暂时落后的员工企业不应一味指责和批评,而是应给以足够的关心,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让他们鼓足勇气投入到新一轮的竞争。
2.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推动企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物质激励是对员工付出的一种回报。有效的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更能够激励员工的荣誉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把握好激励的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主动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创新。
3.人才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必须把各种专业管理制度同每个具体的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把员工的利益、权利、责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型技能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加强谨慎性和责任心,以主人翁的心态进行技能创新。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责任感教育,使每一个员工意识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从而自觉地、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岗位责任制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使员工对该制度失去信任,必须遵守,谁违反了就必须受到惩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应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创造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宋娟 高小好 单位: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银丽萍.泉州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3]张蓓蓓.企业创新人才的开发与激励[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e significance from the point of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he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for applied talents. The measures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for applied talents are studied. Lastly the conclusion is give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a good reference.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应用型人才;措施
Key word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applied talent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99-02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高等教培育人才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性、紧迫性[1]。建设应用型大学,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校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是关键[2]。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场所[3]。相关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的共享实验室建设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对这一类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4]。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结合实验中心的建设实践,改革思路和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的原则,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更好的管理模式,发挥实验教学的示范辐射作用[5]。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实验室建设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建设内容。
1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现今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以下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1 实训室功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型操作和练习,现有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此方面都缺乏应有的资源,加之部分高校验室建设面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规划性做的不是特别到位,很容易造成实验室建设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这其中原因在于一般是缺乏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前期建设的总体规划,导致在一些高校各实验室几乎都是分批次建设的,在分批次建设的时候实验室都是只考虑当时需求,而没有面向实践型操作和练习的方向进行建设。
1.2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利用率不平衡,个别实验室利用率很低。在一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利用方面,存在部分实验室利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其中主要是由于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学科结构、教学用途、功能设计的定位不清造成,造成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和实验室已有资源的不匹配。
1.3 部分高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老化,一些实验室特别是电脑和服务器严重老化,部分设备上课过程中甚至出现多次开机重启、死机卡机、显示屏不亮等现象,造成了学生的实验数据丢失,影响了教学中的使用。一些教学软件与硬件没有同步升级。由于教学软件的升级对硬件要求的提高,硬件却没有及时更新。同时一些院校也由于缺乏足够资金,无法对软件进行同步升级,使得原有低版本的软件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4 实行实验室开放尚存在困难,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开放要求有专职人员在白天和晚十点前进行值守,而且在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思路下,开放实验室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进行开放实验指导,因此在操作上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开放仅限于对外交流工作,仅限于校外有关单位及人员的参观,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和措施。
2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措施
2.1 转变常规实验教学的思想观念
要办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转变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指导观念,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投入,才能持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2.2 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管理体制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一般建设和管理需要企业的参与,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管理制度,用规章和制度约束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资源的调配工作。可以通过深化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将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管理、运维等一系列活动纳入有效的监管范围,建立校企互相良性合作的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各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能与职责要清晰规划,形成机制合理、管理科学的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运作模式。同时争取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争取建立党政企联合领导负责监督、决策的实验室指导机构。
2.3 面向应用型本科实验室建设要求做好实验室软硬件升级改造、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资金方面加大对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验室软件升级改造的支持力度,不断的更新老旧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实验室利用率低的现状,必须进一步通过增加校企联合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必须通过增加校企联合培养的公选课程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让全校各专业学生能够选学相关基础和创业创新课程,或者可以与其他企业、院校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和教师队伍之间的协调力度,不断提升实验室利用效率。
2.4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水平
进一步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将教师选派到企业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开展校企联合的实验教学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争取每年选派若干名教师人员到校外参加培养课程的学习,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从事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增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形成实验和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的考评机制。在进修培训等方面增加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学人员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能力。
2.5 加强校企合作型实验和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深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型实验和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在建设的基础上,校企共同设计实验和实践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断鼓励企业员工和教师协同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要求的实验和实践教材,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争取积极鼓励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申报各级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改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开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学实验软件和实践教学课件。
2.6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科结构,客观分析合作的优势和不足,确定那些相关企业所不具备的那些实验条件,进行优势互补,持续不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必要时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建设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和利益共享的双丰收。
3 结论
综上,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方面高校目前存在诸多不足,以上从这些不足入手,分析给出了一些比较关键建设和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使得将充分利用外部的社会资源,开展相关实验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体系化的面向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局面,相关建设和管理措施对于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鲍爱莲,刘万辉,王振廷,毛新宇.实验室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251.
[2]魏小锐,李阳苹,赵维纾陈杨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31-234.
[3]凌涛.基于应用型高校创新型实验室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11):196-197.
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1.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1.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2.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2.5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应急;跨学科;知识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14-02
一、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核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首要技术手段,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
(一)核应急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切尔诺贝利、福岛等事故的教训表明,若未能迅速将事故控制于场区内,就容易引发火灾、核泄漏、社会恐慌、人员伤亡等相互影响的衍生事故场景,形成非常规的灾害链式演化效应,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此类问题机理复杂,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图1)。
(二)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是核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遵照主席关于加强核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指示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依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2014]6号文,设立以南华大学、苏州大学等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南华大学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术―核环境安全―核能经济产业―核应急管理”为主线的核能安全开发与应用的学科链,基本具备培养核应急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因此,培养具备核安全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核应急人才,已成为部分核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化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将跨学科应急管理共性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拓宽学生就业面,全面增强学生学习与就业自适应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优秀的核应急人才,对我国核能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院校长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现阶段,专门针对跨学科核应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养模式仍十分罕见,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纵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围绕特定职能展开,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学科、专业进行划分,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术工作所需的技能,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培养模式没有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割裂了学科、专业间的横向协同作用,培养出的定向专业人才不具备环境自适应性,无法满足复杂、不稳定环境下的核应急响应需求。
(二)专业机构短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进核大国以提高核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强化公民的核应急救援意识、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为目标,形成了一套涵盖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等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IAEA 2010;蒋铭敏 2009;姜文华2012),为国内刚起步的核应急培训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专业机构的核应急培训模式以核应急响应亟需的横向跨领域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业化、效率高、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然而,与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训时间过短,内容不够深入,人才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培养出的应急人才环境适应性不足。
三、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思路
核应急人才既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跨学科的应急管理共性知识,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焱 2011)。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教研资源,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建立纵横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框架
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均未真正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因此,有必要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具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框架,整体考虑综合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流程。
(二)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全面、权威、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高校均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特殊的跨学科的横向核应急共性知识需求,缺乏可参考借鉴的规范与成功案例,相应的课程与教材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核安全现状与趋势,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跨学科共性知识课程体系,是成功培养核应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
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设置如“核应急演练”、“核应急仿真”、“指挥协调”、“协同决策”等跨学科应急共性知识相应的实训计划与流程。
(四)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
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aurentF.Carrel.TrainingCivilservants For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ofContigenciesand CrisisManagement,vol.8. 2000,(4).
[2]姜文华,孙健,来永芳.h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关键词:培养复合型培养
0引言
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高学历人员并不等于人才,这是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各界普遍共识。谓复合型人才,就是一个人有多种才能和本领,除了具备良好的本专业知识外,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同时必须有很好的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就对城建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分析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摆在全局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人才资源本身来看,目前城建单位对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当前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技术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匮乏;从人才队伍状况来看,一些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人才工作情况来看,对人才储备、人才激励、人才培养等方面力度不够或办法不多,较高素质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显现。
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
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事关城建事业发展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建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强国、强省、强市战略和人才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使用好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以积极心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树立“人人都是城建形象,个个都能成才”的理念,倡导干部职工从我做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形成干部职工钻研业务、比拼奉献的良好氛围。
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承担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重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事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大局,是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
2如何有针对的培养
2.1提供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改变建设行业专业分类细、涉及面广、人才紧缺的现状,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办法和措施,抓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人多岗,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2注重内部挖潜,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加强针对性的岗位培训,面向城乡建设主战场,紧扣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大局,通过举办一些培训项目,把建设干部职工培养成多面手。一是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加强针对性的岗位培训,面向城建建设主战场,紧扣城建事业发展的大局,开展一些“订单式”的“短、平、快”的培训项目,不定期地举办城市规划、建筑业、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把城建干部职工培养成多面手。同时,要拓宽培训渠道,举办城市建设管理研修班,邀请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专家授课,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畅通复合型人才成长通道。二是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分批组织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市政等专业人员到国外及先进发达城市有针对性地学习考察,通过一系列的考察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在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查找自身的不足,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四是开展岗位练兵,组织干部职工不定期地进行岗位技能竞赛,提高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依据
依据广东省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建设,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需与行业内的典型先进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方共同培养,全面的合理的做好实训教学实训,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素质,为培养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符合学院自身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发展特色道路。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行业质量评价意见为辅的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建设、教学效果管理建设。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制度平台建设。我院通过设置校级督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处、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等措施加强“多元循环”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创业教育职能、组建校企合作学院构建宽广而流畅的“多元循环”运行保障平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的合作质量考评委员会,形成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质量保障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模式的有效运行。校企双方共建合作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在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合作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管理规定》、《校企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审定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人才培养规划;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点,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制度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配合学校实现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的监控与评价。
2.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主要参照双证率、起薪水平、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工作能力及素养评价、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来进行。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并确定合乎时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和技能共同全面发展,保证校企、行业、学生、家长四维满意程度。以我院酒店管理“订单班”为例,据统计,2008级-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例,其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包括旅游企业、酒店、咨询销售服务等相关企业),专业对口率为95%,80%学生选择酒店作为毕业就业单位,其起薪平均标准为4000元/月,远远高出行业平均薪水。根据就业单位反馈,企业对学生在岗满意度为98%,留任率为80%,其中40%同学升为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
3.教学效果管理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要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重要条件,既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管理主要是围绕师资建设、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实践管理经验,拓展教学视野。校企师资互聘,增强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训学时达总学时60%,学生在企业进行10-12个月的顶岗实训,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和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人文素养,能有效培养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有效评价学生的毕业水平手段,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生只有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酒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经验,完成校企双方共同的毕业答辩,才准予毕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