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8: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基建工程;一体化管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及居民都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供电企业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电网的基础建设,扩展供电规模。电网不断发展的同时,基础建设过程中不断凸显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1.旧制度沿用,新制度贯彻落实滞后
由于电网建设规模不断加大,技术含量不断加深。各种顺应新材料、新工艺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在电网企业内,从网省公司到各地市局,从组织架构到信息系统无不产生各类的更新。仅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全面推行基建一体化管理,颁布了25份A类管理制度、省公司颁布了14份B类制度,组建了业主项目部,实现了项目的全过程管控。2012年,南方电网公司又对25份A类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缩减为现行的11类;广东电网公司也对B类制度进行更新,缩减为现行的3项。制度的快速更迭,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执行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管理层需要对制度进行释义并组织宣贯,执行层则需要领会新旧制度之间的差异,及时修正,以达到新制度的要求。
2.多种管理要求并行
对于基建安全管理,各类管理制度仅是一个方向性文件,对于具体怎么执行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在管理制度的框架下,网省公司又逐步提出了“基建七个一体化”、“基建六个管理”、“基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基建KPI指标体系”、“五个严禁”等管理要求。多种管理要求的不断补充,给基建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管理要求之间疏通,以及各种管理要求如何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有效落地,又成了新的课题。在中层管理人员及执行层,新的管理要求往往被当成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往往由于理解不到位或者策划不准确导致工作量不断堆积,阻碍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3.参建方多,人员流动性大
基建工程,由于其建设的综合特性,决定了建设过程中参与的承包商数量,有业主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甚至涉及了当地政府与居民。参建方人员众多加上其临时性,给基建管理提出了众多的难题。对于同一项工作任务,业主的管理要求与各参建方的管理要求也存在不一致的状况。以至于无论是项目阶段性验收还是最终验收都会出现工程因没有达到业主方的要求而出现反复。
优化管理技术路线:
基于电网企业基建管理现状,拟采用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基建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即: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管理过程。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图所示:
管理制度化:即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将各类管理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管控,继而摆脱了以往依靠经验或者领导说了算的进行项目管控模式,也通过建立制度的更新机制,将各种因变化产生的新的管理要求通过制度的更新融入到工作中。
制度流程化:管理制度因其定位较高而不利于管理及执行人员的快速掌握,管理流程的编写是基于管理制度中管理职责及管理内容。结合各级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的编制可以将各级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实施岗位,通过各方的确认明确基建工程中各方,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即:将制度分解到个人。解决在各类检查过程中,责任主体找不到,无法进行相应的奖惩及整改措施。
流程表单化:建立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将管理制度要求的各项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参建单位及个人。管理表单是基于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补充完善,即:管理流程明确了各单位及个人“做什么”,管理表单明确5W1H中,“怎么做”、“什么时间做”、“做成什么样”、“谁来做?”、“在哪里做”的具体执行问题。通过工作表单的建立明确了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如何开展,达到规范统一的作用。
表单信息化:在工作流程和管理表单建立完成后,对基建管理过程中各环节要形成的交付物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一个作业事项,业主方、参建方统一了作业标准和交付物。通过信息系统的方式将此类交付数据表格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改变以往数据填报的形式,也便于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大大节约了基建管理的时间和成本。
结束语:
通过一体化管理的建设实施即: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建设实施,最终形成了业主方和各参建单位统一执行的各类标准,避免了基建实施过程中因检查和执行标准不一导致的工程反复。流程和表单的建立,也为项目参建各方的项目管理和人员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社会的会计模式,数据间联系和控制相对松散。传统会计使用会计科目表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并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然而,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并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而且传统的会计系统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许多重要资源却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以致会计反映的资源信息不全。尽管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会计核算正向电算化迈进,但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框架,只是手工会计流程的高度仿真。这种业务流程在手工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将会计流程中许多无效的中间工作交由计算机程序完成,会计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帮助下仍然是按老模式办事。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会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与之相关的其他职能部门的需要。由于采购部门对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缺少可视性,因而他们对供应商风险进行评估有很大的困难,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2.难以满足企业全面管理的需要。在数据采集流程中,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仅仅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子集,却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伴随着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由于传统会计体系结构、思想和技术的制约,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会计人员收集数据的依据是判断该数据是否影响组织的财务报表,也就说收集的仅是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F集,即资金流。而对于业务活动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如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诸如生产力、经营状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信息却并未收集反映,只是散见于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报表中,使得与同一经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被分别保存在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手中,造成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或重复等问题,同时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很难高效率地获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3.难以满足企业实时监控的需要。任何企业的资金流动都伴随着物资的流动,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日常业务活动中的资金流和物流信息是由不同的人员在不同的时间采集的,而会计数据一般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的,因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而将滞后的原始会计数据经过传统的会计流程处理,使得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余额都不是当前时点的数据。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用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必定会使企业的实时监控无法实现,以致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都下降了。
二、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供应商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业务数据自动向财务系统传送,减少人为干预,做到数出一门,数据共享。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利于财务会计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反映和有效监控、减轻财会人员的重复劳动,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1、选择优质供应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公司存在如下常见现象:停工待料;前后工序的半成品或材料不衔接;工厂内各生产部门的半成品堆积得像仓库,生产不能顺畅地运转下去;生产计划变动频繁,不是追加,就是取消;越是生产紧张的时候,供应商品质与配合方面的问题越大等。这些现象都与供应商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选择拥有强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供应商对于防范供应商风险、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品质优良的供应商具有如下特点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优秀的领导集体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稳定、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良好的现场管理和规划能力,生产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等。经过认真选择确定优质供应商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的激励,如适当提高采购价格、改进每月结账方式、实行数量折扣等,从而促使供应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对选择的供应商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其进行排序,分清哪些是提供关键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哪些是对供货合同负责的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实行分级管理:①对于一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战略伙伴.世行重点合作,积极改善与这类供应商的关系。②对于二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长期供应商,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③对于三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临时供应商,与之建立一般的业务往来关系。
2.加强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控。首先,应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来识别异常趋势并采取改进措施。评估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资质实行不同的策略:对于最高风险的供应商,应当停止与其合作,并将其从供应链中消除;对处于高风险范用内的供应商,要进行严格的监察,包括审核偏差、现场监察合同等;对于风险最低的供应商,可实施较少的现场监察,只通报重大事件。其次,如果供应商在风险矩阵图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应根据风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退出策略、增加或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等。此外,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设计供应商的关键绩效评估体系来收集供应商方面的信息,比如:采纳折扣的情况、支付条款和交货日期的改变、不能按时交付规定数量的货物、在发票到期之前需频繁催款等。
3.改善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供应商改进工艺、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只有双方都能获利,供应商才更有积极性不断改进供货。供应商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公司应当积极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打破招标采购活动对采购员与供应商销售员之间私人关系的依赖,努力避免由于采购人员变动而遭受不良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很重要,双方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公司应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提供自己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积极地与供应商探讨成本控制问题。
4.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供应商绩效评价是对供应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以找出供应商存在的问题。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并且使这些指标可以量化,这样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做出比较。质量、价格、交货和创新是绩效评价的四个重要指标。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这些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有的企业可以增加服务、管理等指标。业绩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供应商,最终吸引战略供应商、主力供应商。准确选定供应商,就可以获得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货物和服务,从而可大大降低供应商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后金融时代,供应商在企业的整个经济运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供应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引起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点关注。而财务业务的分离是形成供应商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对于供应商风险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后,企业决策支持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多角度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及手段来降低供应商风险 购买方和供应方的有效合作是所有组织防范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有效加强供应商风险管理,进行财务会计流程再造,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促使财务部和采购部合作并共享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财务总监需要了解支出方面的信息,并且必须依靠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来识别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财务总监应该在建立合作关系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确保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通过协作,财务部和采购部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而实现这些目标并认真总结经验,可以让公司远离风险,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邹立,封雪.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会计研究.2004(12).
关键词:工学结合;小组学习法;团队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学习。
一、 小组学习法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学习法,便于教师实行教学管理,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法优点有:能活跃学习气氛,帮助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小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互帮互助;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学习中通过每个个体的不同特长,在小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也使小组成员能相互宽容、容忍小组成员的一些缺点,并且互相帮助,克服影响团队的缺点。
二、小组的建设
小组学习法的实施基础是小组的建设。小组建设包括分组、确定小组名称、选举组长、确定小组口号、小组目标、小组纪律、小组分工等。
分组:将全班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6人),注意要搭配,每个学习班一般不超过6个组,便于展示和互评。分组过多用于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时间增多,直接影响了学习时间的长短。分组时要注意性别、能力、性格的搭配,起互补作用,提高团队的效率。为了让学生能获得职场上的真实感受,还可以每个学期调整一次分组,让学生不断的适应新的团队。
确定小组名称:由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名称,在以后的学习中使用。比如红海门店,smile门店等,体现小组特色与追求。
组长选举:实行小组轮值制,每一个工作任务,小组组长都不同。组长一旦定出,本组就要服从他的统一领导和安排。组长同时承担着该次任务的领导的责任。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担当组长职务,有机会做出领导和决策,使每个同学胆量和能力得到锻炼,使小组每个成员都得到进步。
小组口号:要求是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反映小组的特色,喊起来朗朗上口。“红海最棒!”“安全快捷”
小组目标:所定目标必须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最佳门店”“最佳团队”
这里的小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组,而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个性健全发展,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作用。
由此可见划分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基础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工作就会好做的多。
三、 注重引导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每一个任务完成都选出最佳门店,最佳团队,金牌业务员,大组之间项目PK,适时地、阶段性地进行激励、引导,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长存不衰,由此来激发各小组的团队精神,给小组成员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由于采取组长轮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参与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的现象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控制。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营造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在上课前的晨会,小组的团队小节目,小组成员互相挖掘优点,小组成员挖掘本组的优点,等等。在小组的分工上也要求更为细致,在每一个活动中,每一次任务,让每个组员都能有自己的岗位,让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在学习中提倡小组之间的相互支援、帮助,男生组和女生组,有设备的组支援没有设备的组,有对外关系的组支援没有关系的组,使小组之间的协作配合无间。
四、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或称自我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小组成立的初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教授的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思维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的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法。。第一个阶段就是自主学习,每个工作页发下来后,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就有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全面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制定出工作方案。为保证学生按照工作页中的引导问题进行自学,老师进行巡回监督。然后再小组互相讨论,在自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定出小组方案。根据任务的不同,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要有规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在做别的事或者是发呆。老师一定要注意发现这些问题,及时纠偏,以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五、学习效果的评价
如何控制小组学习的效果呢?对教学及其效果的评价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这里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侧重的是过程评价,占70%,结果性评价占30%。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层次来进行。既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又注重创新、团结合作、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
小组自评就是每个小组成员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根据评分表,给小组每位同学打分,最后由本轮任务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最终结果提交任课老师。小组互评是在其他组在观摩小组的展示时就该组的表现、成员之间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工作态度、分工合理性、任务完成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按照评分表打分,提交任课老师。教师点评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质量等。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公平性。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同时,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权重一般为:小组自评占2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
总之,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学习法是非常适合的一种形式。在小组学习法中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如何将学生的性格特点、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某一方面的强化锻炼等等,有待后续的研究。(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
关键词:工业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4-02
工业分析研究领域广泛,在经济建设方面作用大[1、市场需求多,因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工业分析这门课程。工业分析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其中实验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深,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上好实验课程,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一、工业分析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工业分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轨的现象很严重。很多学生理论课学得很好,但是实验能力差;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对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的情况,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课程安排不合理。一是工业分析实验开课时间较晚,如本校学生从大三下学期才开设。学生的心思主要放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对实验马虎了事。因实验课学分低,对学生评奖学金及毕业等都不影响,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课。二是负责授课老师不统一,理论课是一个老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负责实验课程的却是另一个老师,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如在乙醇中荧光染料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在课堂上了介绍物质产生荧光的原理、荧光测试方法以及仪器构造。在实验课程上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操作荧光分光光度计,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如实验过程中出现峰值过高,仪器测不出具体数值,实验老师虽然知道通过调小狭缝值或不同的电压来测,但往往没有告诉学生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很好地联系到一起。
2.实验条件影响。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仪器不完善,学生做实验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预期实验教学效果不佳。例如我们第一届学生在做荧光染料测定实验时,因只有一台荧光光度计,加热板也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时等待时间过长。实验仪器的匮乏给实验带来很大不便,也容易打断学生做实验的连贯性和学生对实验的思考,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大。
3.实验准备工作不充分。大部分学生从来不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即使老师提到了也不认真执行,对本次的实验原理、步骤、仪器及注意事项一问三不知,进实验室时手忙脚乱。另外,有些教师在实验前没有做到充分准备,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性不强,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二、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我校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对工科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把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实际能力的需求。以下是我们针对实验课与理论课出现脱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1.完善课程安排。实验课程应尽早开设,课程应在大一或大二开设,并与理论课程同步,负责理论课的老师也要参与负责实验室课。因工业分析属于分析化学领域,实验涉及的仪器都比较常见,如滴定实验中的滴定管,过滤实验中的抽滤仪器,含量测定实验中用到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这些仪器在本专业其他实验课程中都是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只有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和原理,才能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积极组织一些跟工业分析有关的趣味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因为实验现象需要理论知识来解释,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施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在老师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仪器操作的图片,或者直接在课堂上操作一遍实验仪器。如在讲解误差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工业分析实验室用水这个实验,检验阳离子颜色的变化及检验氯离子时出现沉淀等,以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着实验用水对误差的影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讲解的内容;把实验课程学分提高,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够一定实验课学分,在奖学金及奖项评估计算成绩方面把实验学分当成单独的板块。
2.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学校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实验室师资的建设。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实验条件顺利完成每个实验过程。对于实验教师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聘用研究生助理的办法,我们通过采取这种方法,既减少了师资不足的压力,同时研究生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获得双赢的良好效果。
3.实验准备工作的改进。布置实验预习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预习实验报告,并针对实验提出几个问题作为预习实验内容的一部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上面提到的乙醇中荧光染料的测定实验,预习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问题:绘制产生荧光原理图,在一个坐标轴里画出简易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图。什么是标准曲线法?简短列出实验步骤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步骤。提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将会联系课堂讲授的知识及努力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教师实验前应把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同时有效预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准备。如对铝及铝合金中铝的测定――氟化物置换-EDTA滴定法这个实验,教师除了把实验中涉及到的理论如F-置换EDTA原理,pH值对金属离子络合的影响因素,金属离子络合物颜色变化原因,滴定终点判断方法,使用混酸的原因等了解透彻,还要把整个实验步骤先做一遍,考虑实验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上述实验,如果照搬实验教材的方法来做,实验药品用量太大,我们通过设计方案,可以把实验药品量减少到1/4,同样也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分析实验在我校材料学院已经开设两届,从第二届开始,学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学生的实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师的统一,聘用研究生学生助理,重视实验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这对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和工作态度严谨的高综合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胡乃梁.开设工业分析实验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3):18-19.
[2]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1-3.
[3]王永刚,齐承刚,朱亚玲.大学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割裂与统一[J].高师理科学刊,2006,(2):11.
[4]余心亮,覃爱苗,廖雷,陈硕平,陈秀丽,张发爱.研究生教学助理在工业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151-151.
【关键词】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探讨
一、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管理
目前,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所谓的工业生产固体废物,指的是在工业运营生产中所制造的的固体废弃物。尽管工业固体废物的概念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有明确界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固体废物概念会存在一定的外延缩小问题。固体废物,即生产生活中由于失去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部分丧失原有价值的半固态、固态或盛装于固体容器内的物质、物品,还有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属于固体废物管理的若干物质及物品。《综合类生态工业园标准(HJ274-2009)》对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进行了明确规定,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或者具有较高浓度的废弃物都纳入废物排出总量的计算范畴,其主要涉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煤灰粉层、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废渣以及各种其他废物等,但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生产的掘进废石以及剥离废石等不涵盖在内。
除此之外,工业固体废物还有其它的分类标准,如按照废物属性对废物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橡胶类、纸类、金属类、塑料类等。按照废物的属性进行分类较为普遍也易于理解,但是对企业的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大部分具有多种属性。固体废物要实现资源化管理,必须从资源化目标着手,将着眼点放在固体废物的原料特性上,同时将固体废物的原料处理作为关键和核心,并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科学合理的资源化处理方案。
二、实施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的基本路线
加强工业园区的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必须时刻将技术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从技术层面出发,要对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宏观概述,并对其影响因素做明确考察,同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早做好防范。从管理层出发,要加强政府、企业、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社会的联系,明确各自职能,实现互利合作。
第一,政府要积极行使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研究和开发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同时,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强化生态意识,拓宽企业发展平台,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建构起全面的生态产业群,除此之外,要强化对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推动废物资源化顺利进行。
第二,园区企业要贯彻执行清洁生产的若干要求,确保清洁生产,从根本上降低固体废物的排出量。
第三,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建构起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技术、固体废物的再生与循环技术、固体废物回收技术等,同时时刻关注园区动态,将固体废物的物质流渠道进行动态划分,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战略眼光,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态企业网络体系,促进各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固体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各主体的利益。
三、建构并发展工业园区固体资源化技术的有效措施
1、构建并积极维护固体废物生态产业链
园区企业大力实施固体废物生态产业链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或者清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它以建构生态产业链为主要形式,旨在将实现固体废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消耗。
固体废物的再利用能充分实现固体废物资源的商品化,而且能在激烈的市场形势中掌握战略优势,它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系统。由此可见,企业在建构固体废物生态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合理引进关键中企业,实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关键种企业”作为生态产业链的关键和核心,同时要综合考虑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等。建构固体废物生态产业链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需要具备总揽全局的战略性眼光。
2、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分类技术
在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分类技术,对建构产业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调查研究表明,某工业园区的一家资源回收企业,将上游企业作为固体废物的直接回收渠道,并在厂区内进行固体废物的分类整理,实现大宗有用物资的现场回收。此种方式具有两个显著优点:(一)减少装卸费用,(二)实现回收与分类的动态处理,减轻上游企业经济负担,缓解库房紧张现状,进一步保证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资源回收公司仍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和不足,它们尽管配备了系统的再生与资源化设备,但是回收的固体废物却相对不足,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我国固体废物的回收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再利用与循环技术
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的再利用以及循环技术包括化学再循环、原点利用、废物再利用、材料循环再生以及回收热能循环5种形式。原点利用技术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再次使用或者拆卸的过程,实现有用材料的重复利用。此类固体废物的能源消耗极低,且回收流程较短,所需费用低。材料循环再生是指将那些剧烈磨损或者无法再利用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材料循环再生的基础和关键即对固体废物的集中回收和分类。化学再循环,即充分利用化学资源,实现可用材料的循环利用,与材料再循环方式相比,化学再循环的方式途径多,但是其能耗和成本也会相应提升,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废物再利用能在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固体废物,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对废物进行再利用的基础是降低再利用物的利用价值。回收热能循环,是在充分焚毁或者热解有机废物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适用于热值高、数量大、难以自行分解的混合型废弃物。
物质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降低其品质,是一个不可扭转的消耗过程,资源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废弃物的高品质上。由此可见,要实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固体废物再利用与循环技术需要考虑多种情况,首先,可以直接使用未经化学反应的物质。其次,要保证资源化技术的可操作性,在多方考察和论证基础上,保证资源化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经济上的优化,降低二次污染。常用的预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类:分选、筛分和破碎,分选技术要平衡投资、运行成本以及分选效率;同时要从火法以及湿法两方面论证金属回收技术;纸类回收的关键是对再生纸进行脱墨处理;塑料回收要将产品的最终用途以及塑料改性添加剂的添加纳入考虑范围;吸附、萃取、精馏、吸收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废液的回收环节,但是对废液和残渣的处理也必须着重考虑。除此之外,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上下游企业及客户的需求,科学调整生产工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施工企业对于管理体系一体化是认可和支持的。认为一体化有必要的,其必要性表现在:《规范》保证施工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机的统一的基础;建筑企业一体化,伴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应对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需要;对消费者、顾客和相关方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对于企业内部结构,管理体系一体化充分运用整体优势,使人员的安排和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优化管理机构组织的组织形式。通过持续有效运行,必然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申请认证程序的次数,降低认证审核费用;为员工谋福利,提高凝聚力。其可行性表现在:因为运行模式相似,都要进行目标、方针和指标的制定,对组织结构和职能分配及资源的利用;理论基础是相似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本,其他三项管理体系都是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相似,各管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防患于未然,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循环模式的相同,必然在编制各程序时,很多程序文件相似,如文件的控制程序、过程控制程序;格式和编制的内容相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们的标准都是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编制的,都遵循“PDCA循环”模式。
2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施工企业方针政策和付诸于行动的指南,其组成主要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1)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规定组织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文件,管理手册是对组织一体化管理体系作系统、完整和概要的描述,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纲领性文件。管理手册不仅仅是建立、维持及改进一体化管理体系,还能做第三方认证和第二方审核的依据,能作为顾客的评价考核依据。管理手册作为一体化文件的顶层设计,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企业运行情况,以过程进行构建,职责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实施运行和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
2)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管理手册的下一层次文件,即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施工企业组织部门为实施管理手册内容而制定的细则,施工企业为落实管理而制定的各项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也包含在程序文件中。程序文件的巨大作用在于规范性,它使各过程处在控制范围内;它的预见性保证管理风险和质量风险的产生,使整个体系秩序正确。程序文件的编制,其内容包括:目的和范围,“5W2H”,设备,资源,控制,记录。
3)作业指导书。其作用在于使有些必要的工序、活动流程、注意事项和管理方式更详细、更具体、更规范,充分考虑顾客和相关人员的要求;作为程序文件下一个支持性文件,对于上一层次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也是过程监控和修改技术方案的主要路径。结构编写层次有:目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引用标准、规范、作业过程概况及控制目标要求、对参加作业人员的能力或资源要求、施工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具备的作业条件、作业活动中的职责权限或分工、作业要求、作业结果的工序、施工作业过程技术、记录。
3施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组织项目部为建造教育教学区学生宿舍,为确保在工期内完工,同时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公司根据工程的概况和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了管理体系的创建。在项目实施前,公司进行了高级管理的峰会,探讨了公司应该建立哪些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体系整合问题。
1)策划过程。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方面很是成熟,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涉及。建立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准备阶段;策划和设计阶段;文件编写阶段;文件的审批、、实施阶段;自我完善改进阶段。对于体系的策划,具体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的管理方针;对过程进行识别;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框架。
2)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管理体系文件化应有三个层次,整合后的管理体系跟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相似。管理体系的编写内容:令、公司概况、管理者代表任命书、综合管理方针和目标、公司组织结构、手册管理、目的和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实施与运行、测量、分析、改进和附录。每个程序文件的编写内容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和记录,有必要时添加表格和记录附件。作业指导的具体内容:目的、适用范围、依据、管理程序、记录。程序文件策划内容:四个管理体系的文件控制、质量的设计和开发、四个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程序、内部审核程序、文件控制程序、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顾客和相关方满意评价程序、采购控制程序、工程供方管理程序、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程序、搬运、储存管理程序、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质量策划管理程序、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管理程序、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信息交流与沟通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策划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管理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和监控管理程序、施工过程及验收管理程序、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过程设计管理程序等程序内容、社会责任系统培训程序、招聘管理程序、沟通管理程序、处理紧急医疗事故程序、工作时间控制程序、工资福利管理程序。
作业指导书内容:分包方环境管理、供货方管理、资源和能源节约、易燃、易爆、废弃物管理、废水管理、噪声控制、扬尘及烟尘控制、预防光污染、环保“三新”项目引进开发管理等作业指导书、基坑安全防护、脚手架安全防护、洞口和临边防护、高空吊装安全防护、伤亡伤害应急准备和响应、土方开挖工程、地下防水工程、回填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等、未成年保护办法、现场劳动记录等。
4结语
[关键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
1、管理体系的整合
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管理体系整合也就是企业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或参照标准)的使用共有要素的管理体系的过程。
2、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准备
我集团公司决策层早在1998年就决定导入GB/T19002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于1999年取得GB/T19002-1994(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证书的几年来,公司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方式进行生产、施工、质量管理等活动,追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日趋一体化,建筑企业面临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压力越来越大,顾客(业主)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不是只做一个GB/T1900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是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将GB/T24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企业导入一个不仅对产品质量负责,而且对社会环境负责,对企业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更高管理境界。
为此公司决定在已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以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为核心,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准备阶段,首先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收集相关资料,编制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度计划、培训计划,识别环境及风险的初始评审,组织编写一体化管理体系总体方案和体系文件,开展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实施。
确定了体系覆盖范围,按GB/T24001标准和GB/T28001标准要求,进行初始评审,即对自身的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评价,掌握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基本情况,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制定管理方针、目标提供依据。这是建立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前期的重要准备工作。从三个标准整合角度出发,对组织机构做了适当的调整,明确接口,规定了岗位职责和权限。根据GB/T28001标准要求,确定员工代表。
3、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原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整合了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相关要求,编制了一体化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
3.1 一体化管理手册
一体化管理手册是针对标准要求,企业如何实施控制要求的描述。包括:
3.1.1 方针、目标、指标
原有的质量方针经管理评审、调整,增加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成为一个总的综合性管理方针。对目标、指标,确定了具体量化标准,落实的责任部门或项目(人),便于检查和考核,以保证目标、指标的实现。
3.1.2 职责和权限
规定了企业领导层和职能部门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职责和权限,而对于具体的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则在相应的第三层次文件(如任职人员要求、岗位责任制)中体现。
3.1.3 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能力、意识和培训;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沟通与信息交流;纠正和预防措施;设备管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1.4 管理方案;应急准备和响应;运行控制
上述三项是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进行整合,在手册中统一描述。
3.1.5 其他如采购;不合格;不符合;事故、事件;合同评审等属于各标准单独要求,在手册中分别进行描述。
3.2 一体化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管理手册中原则性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落实。编制程序文件的目的是对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即要重视采取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又要及时纠正已发生的问题,同时还要满足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宜性、有效性的要求。
经过评审对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根据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对这些程序文件进行补充和完善。
3.3 其他相关文件的编制
3.3.1 记录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记录,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合并了一部分表格,减少表格数量,以提高效率。同时针对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记录表格。对记录表作了唯一性编号、标识,确定了管理部门和保存期限。
3.3.2 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
根据建筑企业项目施工要求,每一个工程都要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如果再编制项目质量计划,有重复和多余,增加工作量。为此,将二者合而为一,在施工组织设计里,增加质量计划的内容,即满足行业规定的要求,又满足标准要求,减少了相应的工作量。
4、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
4.1 资源的提供
无论是GB/T900I、GB/T24001还是GB/T28001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为此,在资源的配置上,增添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和资金。
4.2 体系运行
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培训
体系文件后,分层次进行宣贯和培训,使全体员工增强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使顾客满意的思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思想。
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阶段,重点是运行控制。根据三个标准的要求,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指标进行分解,制定实施措施,落实了责任人。对在建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了修改,满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对工作场所、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制定各项应急预案等。同时,组织内审员到各基层
公司、项目部进行贯标、督导,保证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在运行中切实做好三级监督,即过程的监督和测量、内审以及管理评审。
5、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
评价与改进的主要工作是指测量和评价、评审和改进二个方面
5.1 测量和评价
5.1.1 测量和监视
测量和监视是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为此,根据程序文件的规定,公司每季度组织质量员、安全员、内审员和资料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同时,接受监理人员和业主的监督。通过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过程控制、运行控制、目标指标符合情况的监测提供管理信息。
5.1.2 内部审核
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3个月后,根据制定的审核方案,进行一次覆盖GB/T900I、GB/T24001、GB/T28001三个标准要求的内审。通过面谈、查阅相关文件资料、观察有关方面工作和现状来收集客观证据。对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开出不合格报告,限期纠正。
5.1.3 纠正和预防措施
针对监督检查和内审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出纠正措施,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并组织相关人员对纠正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5.2 评审和改进
5.2.1 管理评审
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相关部门准备管理评审的输入:如一体化管理体系审核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方针和目标实施情况及其适应性等。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5.2.2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灵魂,因此,持续改进思想体现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与保持的全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进:
1)利用方针、目标和指标。制定适宜的激励性方针目标和指标,明确改进方向。
2)通过内、外审核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寻找改进点,在审核报告中提出改进要求。
3)通过对大量的监视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产品、过程、体系方面的趋势、变异、不稳定现象,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从而指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点。
4)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不合格(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一、了解掌握并认真执行政府对建筑建材业材料方面的法规及有关条文
在我国,政府对大部分建材的采购和使用都有文件规定,国家的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地方的如泉州市政府的《泉州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等,均对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砂石、砌墙材料、石材、胶合板、管道、预制混凝土构件、门窗、防水材料、内外墙涂料、商品砂浆、混凝土外加剂实行备案证明等管理。根据文件精神,工程项目部要对每天进场的主要物资按规范填写《建设工程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综合台账》由监理单位签字认可,并按国家及地方政府要求对需交易材料办理材料备案证明,其交易数量必须覆盖实际使用量。公司项经部则每月对项目部的进场材料质量进行检查,并参照《建筑材料质量检查(自查)情况表》的内容,实事求是地填写情况表,交公司物资部备案,公司物资部再根据自查表情况对项目部进行抽查。
二、建立对材料供方的评价和重新评价程序
物资采购前应对材料供应商作一评价,一般要求供方应具有满足采购要求的保证能力,如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水平、枝术水平、检验水平及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环保要求;足够的生产能力,包括产品的系列、规格,定制生产能力;充裕的供货能力;产品符合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运输能力、存储能力;优厚的产品价格、资金结算条件等。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供方如水泥、干粉砂浆、粘和剂干粉系列(易产生扬尘)稀释料、胶水、含胶材料、油漆、涂料(含苯、甲醛)、花岗石(含放射性物资)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等,还需通过洽谈、沟通,确定和实现有关特殊要求。供方还应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退换和赔偿的承诺。评价记录采用供方审核表(档案)和供应商业绩评价复评表。保存供方评价记录,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对供方重新评价,一般一年一次,特殊情况如供方产品质量发生持续波动、或供方组织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等可根据需要延长或缩短时间。重新评价记录应作为调整合格供方名录的依据。
三、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和采购合同的严谨性
主要物资的采购均须填报物资(xx)申请计划表和物资(xx)采购计划表,物资申请计划表由项目部材料员编制,经项目部主管生产经理审核后,上报公司项经部或分公司。构配件的加工申请计划,由项目部翻样编制,经项目经理审核后上交项经部,再由项经部构配件专管员报送公司物资部备案。项经部或分公司根据物资申请计划表和物资采购范围与权限编制采购计划表,凡属公司采购的物资,项经部或分公司汇总申请计划表后上报公司物资部。公司物资部采购员汇总申请计划表后编制物资采购计划表,由物资部负责人审核批准。物资采购合同根据标的的范围不同,分别由基层单位负责合同的洽谈、评审、审查,报基层单位分管领导批准后签订,或送公司物资部审查并报物资部经理批准后签订;在50万及其50万以上的物资合同,由基层单位负责洽谈,经基层单位、公司物资部、工程部、科技部、财务部评审后,送公司法律顾问室、公司合同专管员审查并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签订。签订采购合同必须遵守合同法有关规定,应明确物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保要求,包括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质量和环保要求、验收标准。采购合同必须经双方法人代表或法人委托人、双方单位盖章,必要时实行公证和担保。
四、严格控制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
钢材、水泥砂石和材料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用材,在这方面,中瑞建设实业有限公司有明确的分工:主要材料钢材、水泥、商品砂浆、木材等集中于公司统一采购供应,其他材料由各基层单位采购,项目部无采购权,但负责进项目的各种材料的验收把关,这样就使职责分明,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公司采购的主要材料,按市场价格测算在某价格低谷时段将价格与供应商锁定,规避了市场波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为了使采购工作更切合现场实际,公司采购部门要多与项目部沟通,如项目尽可能将原零星的钢筋申请计划在一阶段集中配套供应,公司则尽可能供给项目同一炉批号的产品,从而使项目部对钢筋复试工作量和费用降到最小。作为直接采购商,公司每天请各供应商传真材料行情,并可充分利用本公司的社会品牌、资金优势和诚信度作为谈判等码,诱使供应商报出市场最低价。对于其他材料,公司每月两次采购最高限价,并要求各基层单位的材料采购价格一定要在的最高限价以下,否则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罚。
五、把好材料的进场验证关
验收入库是把好材料质量的重要一关。所以,工程项目部必须进行严格的材料检验,把采购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解决在验收阶段。验收时,必须向供应商索要其“防伪备案证明”(钢材是生产许可证)及交易凭证,并核对与包装袋、质保书内容的一致性、有效性。质量证明应具有供方或生产单位的红印公章,质量证明上的代表数能覆盖实际采购材料的数量、日期在有效期内的。如钢材、水泥自进场之日起在7d(含使用前复试时间)内,由采购人员向使用单位提供该批材料的质量证明,35d内负责提供该批水泥的28d强度报告。项目部材料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供方索取该批材料的级配单、出厂质量证明书、强度报告以及按规定要求的其他性能检测报告。需复试的物资,由项目部的材料员填写《材料试验工作联系单》,并通知有关试验人员取样复试。凡对工程实体与施工安全防护设施、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材料和物品,必须取得和保存质量证明或合格证书以及按规定必须具备的其他资料,有害物资含量指标的验证,并核查质保书上的国家10项强制执行的环保标准数据。凡经验收或复试发现不合格物资,项目部应立刻报告项经部或分公司,由项经部、分公司报告公司物资部,这些材料另行堆放、做好标记。由采购人员通知供方立即作退货处理,并向供方发口头警告;经复试发现仍然不合格的还需发出书面函告,提请供方重视对其产品质量的监控,若再发生提供不合格物资的行为,即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停止供应关系。
六、重视材料的搬运与储存管理
项目部根据物资的种类、形状及质量特性的要求,选择相适宜的搬运设备、工具或方式,采取必要的措施,使物资在施工搬运过程中不散失、不损坏,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并保护好其原始标识。物资在搬运过程交接中发现缺少或损坏,要求项目部维特原状,及时记录并通知有关单位人员。不同品种与规格的物资,堆放必须符合场布图规定的位置,进库材料应分类按规格堆放,并悬挂实物动态卡,有利于盘点;凡注明有效期的物资,必须按期效的先后使用,做到库存合理,随时掌握质量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物资失效变质;单独设置危险品仓库贮存危险物品,并做好防湖、防雨、防盗、防溢工作,确保安全。
七、强化物资的发放管理
不论是项经部、分公司还是项目部仓库物资的发放,都要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项目部的物资耗用应结合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严格实行限额/定额领料制度,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对贵重和用量较大的物品,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凭领料小票分多次发放。对易破损的物品,材料员在发放时需作较详细的验交,并由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认可。按项目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要求,材料员必须认真做好施工班组任务单上的落手清验收签证评分工作,检查和督促施工班组做好“工完料尽”、“余料归堆”,保持场容整洁。
八、严格控制实物量的消耗
对于项目乃至公司来说,材料费是占其成本比例大的一块,直接影响最终效益。因此在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同时,严格控制实物量的消耗尤显重要。
第一,设立齐全的实物量消耗管理台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实物量的消耗。设立台账的目的是为了向科学管理要改益,我们不仅仅要“秋后算账”,更要先算后用,做到材料消耗有控制。例如,公司规定施工部门在签发工程任务单的同时也要签发限额领料单,明确该施工部位的材料预算用量,材料部门根据预算用量、项目实际施工情况严格控制材料的发放量,督促施工班组降低损耗,将实物量消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果实际消耗超过预算用量,项目需将超用原因做仔细分析,填写于限额领料单上,做到责任明确。在结构施工阶段,我们要求材料员随时监测施工操作面,通过测点、严格考核施工班组落手清等手段来控制实物量的消耗。其他措施还有如对各种材料我们要求坚持余料回收;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仓储和摊销损耗等;此外,必须合理使用材料,杜绝长料短用等行为的发生,使材料的损耗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第二,尝试新的管理办法,降低实物量消耗对成本的影响。在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因建设单位设计变更而造成的材料消耗。我们就要求项目部做好记录,并起草工作联系单,及时交于建设单位签字认可,以做好签证索赔工作。对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供料不足以至停工待料,或使用建设单位供应及由其指定厂家供应的材料造成与设计要求不符、以至增加费用或造成损失的情况,要及时提出技术报告,明确责任,将风险转嫁。
九、及时进行周转材料及结构件管理
县供电企业“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省电力公司为解决县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消除薄弱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目标,阳谷县供电公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程序,总结出了“三化一结合”的推进模式,实现了工程的良好开局。“三化”即“组织实施程序化”、“工作任务项目化”和“过程管理动态化”,“一结合”即“管理创新提升”与“同业对标”相互结合,努力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指标与管理的同步提升。通过实施“三化一结合”,实现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良好开局,取得了“部署诊断阶段”的预期成效,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组织实施程序化
建立健全“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日常工作程序,确保工程实施有序推进,取得预期成效。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为加强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得到贯彻实施,成立了以经理、记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审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负责审核各专业《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工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等。结合“三集五大”体系下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设立了12个专业组,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工作任务的实施、提升目标的落实等。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完善了工程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召开周例会和月例会,总结上周、上月工作成效,安排下周、下月主要任务,分析讨论重点疑难问题。二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由各专业组每周上报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每月28日前上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月计划,由工程办公室汇总印发。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要求每个专业组每月至少总结、提炼2条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促进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采取创新提升措施。三是规范实施步骤,量化阶段任务。按照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关于“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划分,制订并实施《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明确和量化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提升目标。“部署诊断阶段”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拟订专项指标计划值。开展诊断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全面实施阶段”开展内部工作流程优化,强化各专业之间横向协同,规范供电所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全面开展整改工作,阶段性解决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完善提升阶段”根据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同业对标和综合评价结果,修订完善整改工作方案,申请市公司组织帮扶,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总结评价阶段”开展提升活动“回头看”,对全年的管理创新提升整改情况进行自查自检,制订持续改进计划。进行经验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
二、工作任务项目化
为将提升工程做实、做细,公司探索实施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项目化管理机制,使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一是确定提升项目。要求每个专业对各自的子方案进行细化分解,确定2013年度本专业的具体提升项目,共13个专业、68个具体项目。明确了每个项目的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制订了实施计划,并提出了预期目标和成效。通过确定提升项目,使各个部门、各个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提升任务。二是严抓整改项目。为保证“部署诊断阶段”分析、查摆的各类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完善,公司将各类问题和不足归纳整合为43个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按照“整改责任级别”分为“部门”、“公司”和“报请上级专业部门”三类;按照“整改期限”分为“全面实施阶段”、“完善提升阶段”两类。三是筹划课题项目。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改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措施固化到各专业的日常工作中,总结有用的成果和经验,将工程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立足于“提升项目”和“整改项目”,确定了年度59项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管理创新成果的培育和转化。
三、过程管理动态化
为促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长效推进,阳谷公司建立并实施了三项工作机制,加强了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一是动态诊断分析和循环整改机制。将“诊断分析”由阶段性任务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求各个专业在每月底前开展月度动态诊断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分为“原发现未整改”和“本月新发现”两类。针对“原发现未整改”的问题,分析未整改原因,修订整改措施计划,针对“本月新发现”的问题,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完善。形成循环推进、持续提升的整改工作机制。二是指标定期调整和阶段分析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指标管控体系,在集团公司85项专业提升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实际,增加了20项管控指标,在分析同业对标信息的基础上制订了指标提升计划。要求各个专业部门根据省、市公司季度专业对标信息,结合本专业工程进展情况,对本专业指标的提升目标的提升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提升效果,带动工程质量。三是管理提升回顾和效果评价机制。按照“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末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工作回顾。要求各专业部门编写“阶段工作总结”上报工程办公室,由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对标手段进行纵横向对比,验证各个专项工程的提升效果,并对各个专业的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与同业对标工作相互结合
将“创新提升”与“同业对标”两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创新提升”中提升对标指标,通过“同业对标”强化管理措施。自省、市公司要求开展“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以来,坚持工程实施与深化对标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在“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部署诊断”阶段,以深化“同业对标信息分析”作为基础的前提,提高“管理提升诊断分析”的针对性。指标方面,重新梳理了各个专业、各项具体指标在全省、全市所处的位次以及发展趋势。管理方面,充分运用集团公司“最佳实践库”,各个专业分别对比本专业在管理措施与先进实践经验之间的存在差距。立足于同业对标息分析结果开展专业诊断分析,切实提高了“诊断分析”效果,真正明确了管理提升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