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8: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96-02
一、研究背景
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反映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之前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交往活动的判断,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状况[1]。根据谢晶等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六个因子: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2]。
以往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关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以及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尚且没有研究从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出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根据研究结果,寻求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因此对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有较重大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选取长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6份,回收315份,有效回收309份,回收有效率94.8%。其中一年级77名,二年级73名,三年级81名,四年级78名;男生157名,女生152名;自然科学类106名,人文社会科学类117名,艺术类86名;农村185名,城市124名;独生子女215名,非独生子女94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2]。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内容效度,实证效度。问卷共36个题项,包含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6道题目。问卷采用6点式计分法,正向记分24道题,反向记分12道题。每道题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效能感越强。
(三)研究程序
1.施测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取样,量表为纸笔自陈式问卷,随机发放给长江大学在校学生,学生完成问卷后收回。
2.数据处理。将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t检验。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性别(t=0.524,P>0.05)、年级(t=2.396,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t=1.932,P>0.05)、家庭来源(t=0.833,P>0.05)、学科分类(t=0.272,P>0.05)上差异不显著。这与谢莹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各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一致[4],与薛敏等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也一致[5]。但是与谢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别上差异显著的结论不一致[1]。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采用了不同区域的被试。由于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水平,那么根据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可推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差异不大。
本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这几个因素上有差异,具体结果如下。
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t=5.567,P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553,P
家庭来源不同的大学生在六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t=3.779,P=0.05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与城市大学生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则不然。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的综合能力,学习好也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般人更愿意与城市学生交往,以便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8]。因此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信任感、同情心、利他性、谦逊性上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因此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总体得分与其差异并不大。
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166,P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t=2.574,P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二是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反映的情况,本研究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差异不大的情况,可采取一些大众化的措施。首先建议高校开设专门的人际交往学课程,帮助大学生构建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其次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或group counseling)是应用团体动力学,设计团体活动、课程、内容,用来预防及处理个体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10]。已有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效果显著[11]。
第二,针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要多给予他们关注,提升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判断。首先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做到既不清高,也不妄自菲薄,平等与人交往。其次优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克服自卑、嫉妒等不良品质。再次要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培养他们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善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最后要帮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熟练掌握交往技巧。高校可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有关交往技巧的讲座,同时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动参与,在交往中逐渐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
[2]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3]Suzue,T.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10,(15).
[4]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
[6]黎隽洁.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2,(2).
[7]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8]郑欣.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2,(2).
[9]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关键词】健康个性 中学生 教育
“个性”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系统心理结构。它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以及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趋于定型的阶段,是青少年大量汲取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丰富情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完善性格以及确立人生方向目标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个性对于他们的将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中学生自身的重要性
1.健康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本领,但人类无疑是在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世界中,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而且,学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又是最至关重要的社会行为。没有好的学习本领,是很难在社会上有良好发展的。健康的个性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在学习中学会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2.健康个性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在人与人中的相处非常的重要。一个人能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很多现实中的例子显示,一些人品很好、很诚实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却屡屡碰壁,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不知道该怎么说话;知道要说话礼貌可是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说话生硬;再有就是说话时不注意对方的感受等,这些都是欠缺人际交往内在能力和素养的表现。
健康个性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3.健康个性有利于人生观的形成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
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健康个性可以让学生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对于健康人生观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二 对家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都有这样的期望,一是期望孩子身体健康;二是期望孩子做个有道德的人;三是期望孩子博学多才;四是期望孩子能够自立自强;五是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业有成。父母的这些期望,处处都体现着关爱和体贴。父母的期望能否实现,必须依靠孩子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个性,个性健康的学生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还会努力实现家庭的梦想,才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三 对社会的重要性
目前的中学生,是 21世纪的主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如何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智能双全的跨世纪优秀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学德育工作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如何确保人才的质量,如何为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还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别。允许学生经不同方向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的创新人才,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健康个性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未来,乃至祖国的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博 .浅谈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关键字:大一新生;宿舍;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83-01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最大的差异就是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8小时,在大学生活中居于首位。对于初次远离家乡,独自踏上求学旅途的大一新生来说,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融入宿舍这个大家庭,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难题。因此,研究大一新宿舍交往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非常有必要。国内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宿舍交往的研究,也有很多关于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研究,而对于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的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 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的现状
根据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得到的资料来看,大一新生宿舍交往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 “小团体”盛行。大一新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强烈的群需要,比任何生命的发展阶段都渴望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由于地域的差异和言语的不同使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不能顺利进行,这就导致了大一新生倾向于与宿舍内与自己地域差异不大、言语相同的人交往的现象。因此,大一新生宿舍内就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小团体内的成员只在自己所在的小团体内活动,很少与小团体外的人交往。
(二)相互不接纳。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根大的转变,人们不再推崇大一统的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而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特别是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的90后,不论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还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消费观,而且他们都不愿意与自己价值观和消费观不同的人交往,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接纳,认为对方的价值观、消费观是不可取的。
(三)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大一新生没有寄宿生活的经历,他们刚刚由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中学生变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没有集体意识,不参加集体劳动,他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样一来,宿舍成员之间会产生许多矛盾,而且矛盾都不易解决。
二、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支持的缺失。大一新生宿舍内部“小团体”盛行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社会支持的缺失。社会支持即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四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是其他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的基础。大一新生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了父母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帮助,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赞美,他们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于是他们迫切地渴望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而与和自己言语不同、地域差异较大的人交往不能使这种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慰藉顺利的进行,所以,他们都倾向于与自己言语相同、地域差异不大的人交往。
(二)首因效应和自我中心。大一新生宿舍内部出现互相不接纳现象主要是由于首因效应和大一新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90后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他们特别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特别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所以首因效应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90后的大一新生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来评价别人,他们用自己的观念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为别人下一个定义,并据此决定对这个人的态度。由于相似性可以增进人际吸引,他们选择和自己价值观和消费观相似的人交往,而拒绝和其他的人交往。
(三)缺乏移情能力。大一新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移情能力的缺乏。移情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大一新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养尊处优,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宠爱有加,除了学习从来不要求他们做什么,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所以他们也没有集体意识,不愿意参与集体劳动,只希望直接享受成果。而且,现在的父母很少教育孩子要懂得忍让和理解,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使他们养成了不顾别人感受,为所欲为的习惯。于是就产生了大一新生宿舍交往中的种种矛盾。
三、改变大一新生宿舍交往现状的策略
(一)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宿舍人际交往能力。
(二)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工作,培养大一新生的优良品质。作为教育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与学生紧密沟通、交流,利用有利时机与大一新生谈心,教育他们懂得宿舍同学之间友谊的宝贵,指导学生加强交往知识的积累,把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以讹传讹、不欺辱、不嫉妒他人;经常换位思考,多关心体谅理解他人,最后达到自我内在素质的完善。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以互帮互助,角色互换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来提高大一新生的移情能力。
(三)大一新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大一新生可以通过借阅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书籍,主动地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听有关人际交往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讲座等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宽容、尊重、理解、信任、和赏识他人,消除偏见、自私、敏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焦爱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发展规律与策略的研究[J].管理教育 2008(9)109
关键词: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24-02
农村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城市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城市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很明显。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存在知识面窄,见识不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和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且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的标准,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因而,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
但是,国内关于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很少选择农村大学生作为其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内容也很少关注其人际交往状况;另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几乎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将弥补以上不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在校农村大学生所在班级的人际交往。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介绍
(一)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由复杂多样的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社会网络理论肇始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小群体研究,探讨的主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改变社会安排,促使个体与组织健康发展,最终达成社会控制和秩序整合。研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视角多种多样,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表征,力求更客观地揭示人际关系的结构,解释社会关系的现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即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作为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地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学科热点、引文分析、博客网络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将运用SNA三个分析单位:行动者、关系、联结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状态进行分析与研究。SNA主要采用的分析类型是整体网络分析。本研究采用是SNA的常用的分析类型社群图(Sociogram)和社群矩阵(SocialMatrix)。本研究采用二值矩阵,即矩阵的值用0和1表示,并运用UCINET软件来画出社群图及相关其他图。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研究中关注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班级是农村大学生是进入城市生活后的第一个密切联系的群体,因此在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时,将研究放于班级关系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中我们把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分析,研究农村大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进一步探索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宏观: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
对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我们采用社群图法,社群图法是各个节点和线构成的网络图,能简洁地可视化各节点间的关系网络。图论关注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合,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被称为“点”,关系被称为“线”。在图论中,一个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概念是“密度(density)”。个体在班集体的分析针对密度中心势进行数据分析。下图为五个调查班级的社会网络图。
1.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密度分析。从表2分析数据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密度为0.1944,123班为0.0989;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密度为0.2897,112班为0.2213,113班为0.1545。相比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111班的密度比其他4个班级更接近最多可能连接数1,说明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关系比4个班的班级关系紧密度高些,个体之间的相关性也强些,合作行为较多,班级情感交流程度较好。
2.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中心势分析。中心势是实际的差值总和与最大可能的差值总和之比。弗里曼(Freeman,1979)指出中心势的测度取值介于0和1之间。中心势测度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网络图是否围绕它的一些核心点建立起来的。
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集体中心势为71.51%,123班为22.41%;北京师范大学111班集体中心势为45.36%,112班为41.52%,113班为36.15%。中国农业大学123班数值距数字1较远,数值最低;122班数值距数字1较近,数值最高。说明中国农业大学122班比起其他班级更容易围绕班级内部核心人物组织起来,班级的内聚性较强。
(二)中观: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
针对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我们采用凝聚子群分析。“凝集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Wasserman and Faust,1994:249)。凝聚子群分析主要针对小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例如朋友关系、喜爱关系等),目的是找出可以“分派”的子群。
据小团体树形图可知,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内部有7个小团体,123班则有8个小团体;北京师范大学12班均有8个小团体,而113班有5个小团体。
通过CONCOR块模分析,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52,123班为0.494;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70,112班为0.542,113班为0.791。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各个班级小团体密度值矩阵转化为一个二值化矩阵,将矩阵中大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1,小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0,再将小团体矩阵转化为社会网络图。
结合各班级小团体社会网路图,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各小团体的成员与其他小团体的成员联系较少,其小团体社会网络非常简单。可见,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帮派性表现很明显,班级凝聚度较低。
三、建议
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是其社会关系与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基于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基于第三部分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倡在大学班级人际关系中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
(一)针对个体所在班级的密度和中心势
基于个体所在班集体的密度和中心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班级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对于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很大,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与环境对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1.开设课程,组织实践活动。高校教育管理者引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模式,如组织团体心理活动,在科学心理实验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制定一些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组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更多地担任义工和志愿者。
2.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健全学校心理教育健康体系,同时建立人际交往预警机制。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水平的同时预防出现极端事件。
(二)针对个体所在小团体的凝聚子群
小团体关系是指在班级整体人际关系之下的紧密关系团体,该关系的特点表现为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关系类型上倾向为轻松的私人关系,在理论上属于“民主人际关系”。该类型的人际关系利于成员更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针对个体的核心―边缘和中心度
根据心理学知识,内在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在校农村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在班级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从内在自我改变做起,发展良性健康的人际关系。
1.由于自我评价机制的不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心理状态难以保持平衡。因此在校农村大学生意识到个体心理特点在群体关系中的差异,科学认识并自主调节在人际关系中的偏差,可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大学班级人际关系。
2.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以人为中心”,对人际交往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技巧:倾听、真诚和积极的关注,可以帮助个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校农村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应注意倾听、真诚并积极地关注周围同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人际关系,竞争,合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大致历以几个阶段:①选题,组成小组;②实践,调查研究;③总结,呈现成果;④评价,总结得失。在研究性学习整个流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超标准的问题和困难,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学会尊重他人
一个课题小组学生之间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就会构成一个群体。他们的关系难免会亲有疏,有远有近。有的人威信高,人缘好,往往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有的人威信低、人缘差,往往造成被人嫌弃。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1 要求学生不要乱发脾气。学生一起在校活动或走出校门活动,争论在所难免的,但是争论只应对事而不对人,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得理也应让人,当然更切忌乱发脾气、乱骂人,以免伤感情。
1.2 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即使你能力比别人突出,才华比别人出众,或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千万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的,当然就谈不上尊重你了。
1.3 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给别人“下台阶”,对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里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有人一时不慎,说了一句不大得体的话,或做了一件不得体的事,被当作笑料,时常端出来取笑。乐是乐一场,可是哪里知道,被取笑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他心里正在骂你呢,所以你千万别做这种事。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尊严,人人都有自己的面子。记住,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尊重你。
2.学会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和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这里我们分析这两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
2.1 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拥戴教师,彼此信任、相互吸引。在这种人际状态下,学生或者为了与教师接近、交往而努力学习,或者为了报答教师的期望而努力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情舒畅,总是主动、热情、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及时将自己的接受状况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讲课有的放矢。在这种人际关系状态下,学生由厌恶教师而导致对该教师所授的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最终影响学习成绩,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与教师对立,那么他的心情就处于压抑状态,思维活动就爱到遏制,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2.2 同学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同学关系主要从以下方面促进学习。
2.2.1 形成合力。由于同学之间相互吸引、团结一致,能更好地克服同学之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 彼此互补。同学当中,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有的在音乐、美术方面突出。同学在一起,就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2.2.3 互相激励。良好的同学关系表现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同学之间学习气氛融洽,情感和谐。在学习方面互相激励,共同奋斗,各自都形成高昂的学习热情。
2.2.4 交流信息。良性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彼此传递知识信息,扩大彼此的知识面。
2.3 与此对立的恶性同学关系则不然,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危害学习。
2.3.1 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彼此互相嫉妒,对方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不是去虚心请教,见贤思齐,而是内心嫉恨,风言风语;对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不是上去帮助,而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样对学生养成的心理素质和对双方的学习都有影响。
2.3.2 由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因此都怕对方在学习方面进步,更怕超过自己,彼此在学习方面的可取方法、重要资料都保守起来,甚至个人的思想也不外露,阻碍了各种信息的传播。
2.4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是自然、社会、生活,就必然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他人交往,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的病态心里多种多样,其主要是要注意学生“害怕拒绝心理”。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他人交往。因此,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3.学会竞争合作
竞争意识,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合作,则是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同课题小组的竞争,同一个小组成员的竞争,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分夺秒,忙个不停。竞争,点燃了学生实现目标的热情,上进心和进取心被激发,竞争,让学生产生自尊心,充满自信。在竞争中,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同竞争相比,合作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合作能使自己增强团体自豪感,实际上,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伴而行的,我们看到的情形是竞争中离不开合作,合作中离不开竞争。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个课题小组里,学生合理分工是种竞争,但竞争中必然要合作。没有合作,课题小组犹如一盘散沙,资料不能整合,成果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出没有演完的戏剧。
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去研究和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水平.《学校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关键词:案例;高职生;落单;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80-01
我们都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它们在秋季迁徙的时候,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变化为“一”字形,好多文人墨客写过优美的文句赞美过大雁的这种行为。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个别掉队,落单的大雁,显得非常的孤单和悲凉。那么落单的大雁会有什么后果呢?科学上对此有解释:大雁南迁是要靠很多大雁共同产生的上升气流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南迁,光靠一只大雁是很难的。所以落单的大雁很容易在半路冻死,根本到达不了温暖的南方。
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友谊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友谊可以满足一个人爱和尊重的需要。纯真的友谊是学习和生活的调味剂。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你会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个团体,如一个宿舍、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你会觉得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是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也可以很容易找到值得信任的人诉说。
有心理学人士做过调查显示,在一个班集体中,一般都会有1-3名落单的人,他们比较难融入班集体中,显得形单影只,抑郁寡欢,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那么如何帮助高职生中的落单的“雁”呢?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案例基本情况
戴同学是我班的一名比较低调的女生,学习态度认真,在班级言语较少,为人实在,与本班其他女生相比,有比较明确的是否观念,正义感较强,尊敬师长。有一天,她情绪很激动的跑来我的办公室,哭诉道:老师,我不上学啦,她们都对我不好,都不理我,我不想上学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很耐心的稳住她的情绪。细心的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我很想帮助这个在人际交往方面出问题的孩子,让她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二、帮教过程
1、从各方面了解情况:
(1)从母亲那了解到的信息:她母亲说她在家也很少与她主动交谈,初中时她朋友也不多,而且交往也不深。从小到大,家里人对她很宠爱,她也比较听话,家里人也从不违背她的意愿,有时比较任性。
(2)从同班同学那了解到的信息:该同学比较特立独行,与人交往方面不主动,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对同宿舍同学的事情不关心,行为上与同宿舍同学的一致性较少,所以在同宿舍中,没有要好的朋友,班级中也很少有人与她说话。她比较压抑自己,有时思想比较极端,行为上有些冲动。
2、帮教具体过程
(1)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教育和帮助她。
针对其与父母交流少的情况,希望其父母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她,在家主动多与她交谈,尽量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思想,多参加一些家庭外事活动,交与她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与外人多交流。
(2)争取来自同龄人的力量与帮助。
与该同学同宿舍的同学谈话,并且希望大家主动与她交往,在生活与学习方面多关心和帮助她,对于她的缺点与错误希望大家多宽容些,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她和教育她。教室里,我安排一名性格与品行均较好的班干部与她同坐,并希望她各方面多帮助和关心她。对此,我还特意开了一次关于人际交往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也从这次班会中,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
(3)对她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
我定期和不定期的找她聊天,谈话,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从自己的内心走出来,对同学们关心和感兴趣的事,适当参与,关心同学的感受。对于她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她一起分析,找出原因,转变她原来的一些思想,对她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让她明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多看别人的长处,待人热情诚恳,乐于助人,但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要善于沟通,懂得谦让等,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等等。我还要求她主动参加一些宿舍和班集体的活动,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一些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三、帮教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该女生各方面进步很大,与宿舍舍友和班级同学相处融洽,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变得越来越乐观,脸上经常洋溢着微笑,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今年还主动要求参加学校运动会1500米和800米的比赛,而且获得了好成绩,她在比赛期间,同学们都为她加油呐喊,到终点有几个同学还为他递水,搀扶他,问寒问暖,场面很感人。
四、案例思考
1、要重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说服能力、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个人的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对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100名女生的调查结果的统计发现,导致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成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
1.1主观方面
1.1.1不良生活习惯接受调查的13级护理专业100位女生分别来自8个城市,其中仅38%的女生来自市区。由于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使得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调查表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多是引起女生宿舍矛盾的主要根源。如宿舍成员休息时,却有人大声接打电话,即使电话的内容属于个人隐私也从不顾及他人感受;少数女生不注重个人卫生,不经常洗澡,不勤换衣服,脏衣服数日不洗,甚至连刷牙洗脸洗脚都能免则免,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却是引发矛盾或使矛盾升级的重要原因。
1.1.2不良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人,或性格谦逊骄傲,或勇敢怯懦,或果断犹豫,或热情冷漠,或开朗忧郁,或理智冲动,或随和强势等。当一个宿舍包含多个性格迥异的个体时,即使是琐碎小事也容易发生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如果形成以偏执、强迫型、攻击、分裂等为特征的不良性格,将会严重影响女生心理、品行与进步,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往往一个班级里会存在几例这样的不良性格,嫉妒心重,以自我为中心,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在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肆意妄为。
1.1.3欠缺的人际交往技能现今,在校女生绝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女,早已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懂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缺乏换位思考的理念,没有任何感恩的思想,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基本技巧。调查发现有部分女生只凭借自我感觉与人相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妥善解决,从而造成在人际交往时被动和孤立的境地。尤其通过对几起由于女生宿舍矛盾引发的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女生在面对宿舍出现的矛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想解决矛盾冲突,但是却因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而不知道如何去沟通,结果使得一些本来完全可以缓和并逐渐化解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变得更加恶化,直至最终彻底爆发。
1.2客观方面
1.2.1沉重的外界压力随着护理专业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想进三甲医院已经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选择,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部分学生往往不择手段,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就业资本,很多学生暗地里展开各种较量,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带进宿舍。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女生较男生更为敏感、多疑、且感性情绪大于理性自控能力,不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在女生宿舍中蔓延。
1.2.2尚不完善的学校管理和教育体系研究表明,混合宿舍往往更容易引发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另外,班主任安排宿舍时往往会忽略宿舍成员的个体特点,因,现实的女生宿舍成员往往会有不利的因素存在。其次,针对大多数女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机制并未形成。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会考虑到面子问题,并不会主动去进行这方面的咨询。另外,心理辅导教师由于还需要任教其它课程,学生往往并不能第一时间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针对大多数女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机制并未真正形成,导致女生缺少获得系统的人际交往知识的渠道。
2改善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应对策略
2.1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习惯一个人品质好,能力强就比较容易受到同学们的喜欢,人们愿意和她相处,成为朋友,反之则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各方面以及习惯等不足之处,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能理智分析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否对宿舍成员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这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2心诚相待,学会体谅别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而人的个性却更加的鲜明,这样就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冲突,懂得包容,学会感恩,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学会,这些都是与宿舍成员相处中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
2.3懂得换位思考客观正确的评价同学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意识纠正自己的第一印象、思维定势等,客观分析行为和行为发生的背景。懂得去换位思考,对于自己认为不正确,不合适的行为,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才能得出合理的归因,从而豁然开朗。合理的归因,可以使我们看到事物更多的积极方面的因素,更多的考虑别人的优点,这会使我们在宿舍人际交往中更加理智。
【关键词】高校 音乐治疗 心理健康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随之而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会正在呈现出一种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不断扩展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紧张加快,在生活或工作中,人们的压力不断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异常的不适,他们开始身心疲惫不堪、心神不宁、头晕脑胀、心烦意燥、容易动怒或整日消沉不语等。人们尤其是高校学生由于压力导致的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得到化解所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的增多。在解压干预措施选择不当的情形下,内心转化为暴力呈现得更加剧烈。那么现在的单纯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其它有效治疗手段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以音乐治疗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心理学等方式的综合治疗方式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个高校中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1个属于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健康疾病,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情感、交际、就业、家庭现状等方面,而且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人格障碍在16%到30%之间。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9-24岁之间,这个时期也是受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影响的一个年龄段。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矛盾层出不穷。一方面,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诸如天生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就会荣誉出现抑郁,消极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面对眼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和看待,凭血性和热情决定其态度,从而引发一些问题。他们在独立依赖、理想现实、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性成熟与性心理以及情绪等种种矛盾中寻求出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的阻碍。
1.人际交往能力偏弱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进入大学后,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与人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人际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渴望认识新朋友,渴望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但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扰。第一,不敢交往。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仅仅是各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些同学反映特别强烈,表现出紧张,不敢正视别人;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在特殊场合和公共场所表现更为突出;第二,不愿交往。有些学生因为嫉妒和自卑心理造成的人格障碍,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傲,看不起别人;有的遇事躲避,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等;第三不善交往。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交往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或者是自吹自擂、夸夸其谈等;第四,不懂交往。进入校园后,新生渴望交往,但又觉得交往很困难。有时表现为期望值过高,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表现出强烈不满。有些同学不注意平时积累,总是太过于在乎自己想法,而忽略他人的感受。还有些同学有事时才想到别人,自私自利等;第五,其它综合因素。比如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
2.情绪控制能力不佳
大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年轻群体,他们未曾接触过社会,这一时期的年轻人的特点是身体和心理成熟的不对称,亲情、爱情、友情都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关于感情,大学生处于一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往往对于浪漫的恋爱冲满了无限的幻想,因为大学生的恋爱等问题都不容易处理好,所以一旦感情不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又比较差,通常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安和躁动,但是如果达到严重的程度,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方面的疾病,甚至会走上不归路。
3.就业压力比较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国家的就业模式的转变。高校学生已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天之骄子”,他们越来越关心所学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就这样,担忧、恐惧、逃避接踵而来。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找到一份能满足其成就需要的好工作是重中之重。现代大学生在拥有更多择业创业自的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竞争。尤其是在近些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市场已经呈现了一种“供大于求”局面。
(二)音乐治疗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每一所高校都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单纯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其它有效治疗手段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对各高校来说,利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1.改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将开始新的人际交往活动。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但是进入校园后,他们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试图融入新的环境生活的同时,如何与人交往成为一道门槛。那么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不分地区,不分人群,它能通过乐音和无形的力量调和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2.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音乐疗法有助于消除高校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高校学生中,经常会有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精神紧张,考试怯场等现象。这些都容易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压力。这些紧张情绪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消除,有的淡化,有的则会加深。那么当初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旋律,舒缓的乐曲使人产生镇定,高兴和快乐的感觉,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等的变化虽不能直接消除紧张情绪和压力,但其能对压力本身进行缓解,从而避免不良情绪恶化,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
二、音乐治疗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发展和起步比较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治疗在我国逐渐被更多的研究者使用。但是对于高校而言,仅仅一些知名的音乐学院开设了这门课程,所以说以音乐疗法为主的新型治疗手段在大多数学校还是一页空白。
(二)现阶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对一些专家学者们的总结概括出来下列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音乐治疗更好的在高校实施:
1.树立正确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达到心理健康,不是能等同于音乐欣赏等。音乐治疗是在心理咨询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等艺术方式作用于人体,它不能单独的使用,只有心理咨询师在干预解压后进而通过音乐等方式加以引导,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次是加大校园的宣传力度,只有不断通过开展讲座,校园公告,网络宣传等渠道的传播,利用校园有事进行音乐理疗,使大学生对音乐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治疗的独特魅力,从而能够主动的去体验音乐治疗。
2.建立音乐治疗室,培养音乐理疗师
首先,高校应该充分重视音乐治疗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建立音乐治疗室。如果是高校条件有限的话,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心理咨询室、辅导室等为操作阵地,巧妙使用音乐器材,有效地开展音乐治疗,以后有条件再建立专门的音乐治疗室。其次,音乐治疗还需要通晓音乐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和资深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来进行,所以说对于音乐治疗师的培养是一个关键,同时也是确保音乐治疗方式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音乐方面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知识(中西方音乐史),作曲理论,写作能力等;教育心理学方面: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可执行能力等;还有医学方面,需要能够判断问题患者是否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治疗师的自身修养,道德品质等等。
3.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校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学生可以再其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其中开展文娱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利用这样的机会,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放松自己,释放自己,在减少自己压力、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推广音乐治疗这种新型方式,真正使音乐治疗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更多的高校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晶莹.音乐治疗在高校的推广与实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2).
[2]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管理 和谐校园
一、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正式群体。在大学生宿舍这个群体中,生生之间有较多的人际交往,并且有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大学生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一个宿舍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宿舍成为矛盾频发的“高危地带”,譬如:口角、拳斗、械斗、仇斗、冷战、孤立等冲突形式。“很少有不闹矛盾的宿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优劣。
一般来说,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都有新鲜感,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一个学期过后,慢慢矛盾、隔阂会显露出来,有的对骂甚至打架;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忙于毕业,二来通过一年的实习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相处较为和谐。
笔者所带过的班级,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学生,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性情温和。她的宿舍有6个人,宿舍长个性比较强,性格急躁,喜欢指使别人。在大一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时,这位女生来找我说:她和宿舍长关系不好,认为宿舍长经常对她颐指气使、大吼大叫,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种恐惧感。而宿室长对其他几个人挺好(也许是有意拉拢她人),还不许别的人对她好,把她孤立起来。这让她不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像冰窖一样冷,连睡觉都有压力,也影响白天的学习。所以,她想让我帮忙,解决其宿舍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是性格相差太大的原因,我和这位女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告诉她:“大学犹如一个‘小型社会’,要让自己学着适应环境,而非总是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你和宿舍长的性格,一个内向温和,一个外向急躁,再加上你们成长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因而可以慢慢地磨合,努力跟对方沟通,找一个只有你俩人的场合,让你的宿舍长明白她的言语行为使你觉得很不舒服,希望她能有话好好说,而不是指使你,对你大喊大叫。你在这个宿舍再住两周,适应一下环境,看看如何,不然的话贸然调宿舍会对你的宿舍甚至班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解释和对她情绪上的安慰,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去再住一段时间。
两个星期后,她又来找我,还没等我问她情况如何,她先开口说:“老师,我真的尽力去改变适应了,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什么改变。”我笑着问,我说的当面沟通方法你试了吗,她点头。她说;“老师,你还是给我调个宿舍吧。”我考虑了一下,心想让她调也行,但以后她就不能再换了。我说:“那你要想清楚啊,老师同意你的想法,给你调换个宿舍,可今后不许再换了,要学习和她人相处。”她连连点头,很高兴地走了。此后,她没再来找我。有次在路上遇见她,问她现在好不好,她说,谢谢老师,在这个宿舍和室友相处得挺好。我对她放心了。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以寻找合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避免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与室友及身边的人愉快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生家庭文化是指各人原来生长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
首先,地域、城乡的贫富差距。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域、家庭经济程度相同或接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说明了地域相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其次,父母亲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及其成长背景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这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宿舍中无形地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譬如一个学生的父亲为人宽容大度,一般来说这个学生也会乐于宽容他人;相反,一个人的父亲心胸狭隘,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容易斤斤计较。
(二)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宿舍,接触最多,更易产生矛盾。大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傲、嫉妒等不成熟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第一,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在表现,常对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盲目攀比吃喝、穿名牌、用时尚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的炫耀、追求外表的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卫生,妨碍自己进步,又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自卑心理。表面上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深层次地探讨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般会具体表现为害羞(或羞怯)、猜疑甚至恐惧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生活的锻炼、对于家人的依赖心理等导致暂时的不适应乃至自卑。
第三,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自命不凡”,超出自信的扭曲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宿舍唯我独尊,就会使室友之间和睦相处较为困难。
第四,嫉妒心理。培根说:“嫉妒是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的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尊心的异常表现,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大学生之间相同条件很多,由于各方面的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沟通障碍
第一,沟通态度。人在沟通时常见的三种态度:家长式、儿童式、平等式。家长式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儿童式沟通是任性的、无自控能力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理智的。平等式沟通是民主的、畅所欲言的,能帮助双方成长。大学生中存在的家长式或儿童式的沟通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障碍。
第二,语言差异、语言表达不明引起歧义甚至有粗言脏话、不合礼仪。语言往往是误解的来源,因为说话不合适导致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甚至谁也不理谁;还有的学生有不雅口头禅,没有礼貌等,容易引起交往不快,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甚至大打出手。
第三,网络虚拟交往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宿舍内交往的减少。有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缺少对宿舍的归属感,这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诱因。
三、建立友好宿舍关系的对策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单纯了,这需要学校大力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辅导员及时帮助与跟进有较大矛盾的学生、大学生自身用心琢磨彼此应该如何交往。因此,笔者针对建立友好的宿舍关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包容、理解。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大学生要使自己拥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勇于承认事实,迅速去做该做的事情。其次,学校可以多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讲座,辅导员可以多开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如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际关系技巧如策略等。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基础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从宿舍生活开始,彼此尊重,让自己与室友更加自由、幸福。
(二)树立人性化管理、沟通式服务的理念
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着想,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要特别重视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和做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对班干部、宿舍长的甄选与培养。要先让班干部、宿舍长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进而带动并促进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友爱互助、建立深厚的情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因此,辅导员要加大力度,抓好对班委、宿舍长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应急处理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危机的培训;同时,要求班委、宿舍长做得好,积极负责,让他们树立沟通意识,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能上通下达,与同学间搞好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发挥促进和谐、调解同学矛盾的作用,尽最大能力稳定局势,努力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构建一个舒适温馨、清洁高雅、充满朝气的宿舍。
其次,当宿舍矛盾出现时,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宿舍成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辅导员可以安排适宜的时间、环境让当事人见面,同时掌握好调解的方向和节奏,帮助他们理清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具体相互沟通时,辅导员要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以便解决问题,促进宿舍人际关系恢复正常。
最后,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宿舍人员。另外,老师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与学生的量化分、奖学金、评优评先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宿舍关系的和睦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苗.浅析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圈[J],2007,2.
[2]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J],2003.4:33-35.
[3]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VOL20,4:43-45.
[4]燕炯.浅谈当代医科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1,VOL13,9:107-109.
[5]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教资料[J],2010,10.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