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心理学的现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可移植性;学生信息管理;面向对象设计;JSP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学生信息管理中诸如教师特定时间不能上课、场地限制、合班上课、单双周轮流上两门课、两门课程不能安排到同一天等情况,采用开放性程度不高的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和发展。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水平,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一个性能优越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至关重要,以此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科学化管理。本文采用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首先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现行系统的状况,接下来从系统可行性、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使用大量的流程图、数据字典、结构图和数据表等工具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实施时采用安全系数高、可扩展性强的jsp语言进行开发,使用MyEclipse8.5、Tomcat6.0作为开发工具,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编制了一个简捷、实用、可以解决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系学生管理当中实际问题的系统。
1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外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国内对管理信息系统作用的认识虽然较晚,但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发展还是非常迅速,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的层次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中间经历网状数据库系统的发展阶段。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大学、高等学院都使用了学生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之类系统,而且像学生成绩管理这类系统现在正向下面的技术学院、中学和小学快速挺进,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技术学院掀起了引进学生成绩管理这类系统的热潮。
2系统分析
面向对象系统开发基本经历两个阶段,其一“WHAT”,即研究问题域;其二“HOW”,即如何实现目标系统。该方法实用且相对简单,模型易构造,但对系统动态特征表述不充分,且发映系统整个功能特征的能力较差。但该方法反映系统结构完成,模型一致性好,易于完成开发系统,因而还不失是一种好用的方法。
3系统数据分析
学生信息管理涉及的实体有:(1)学生。它的属性有: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出生日期、备注、照片。(2)课程。它的属性有:课程号、开课学期、学时、学分。(3)成绩。它的属性有:学生号、课程、分数。(4)登入。它的属性有:学号、密码。(5)专业。它的属性有:专业名、辅导员。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下:(1)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所选择,同时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多门课程。(2)一门课程类别里包含一门或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必然属于某个特定课程类别。(3)一个专业有一个或多个学生,一个学生必然属于某个特定专业。
4系统设计
4.1系统设计的目标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在保证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即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修改性、可靠性、灵活性、实用性和通用性。能够更快捷、更准确、更多的提供信息;能够提供更新的信息;能够具有更多、更细的处理功能;能够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方法。
4.2系统设计的策略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采用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逐步分解成小的层次化的暗盒模块结构,以变换为中心的设计策略。此外,为了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模块的独立性,使系统具有很高的可修改性,提高模块的内聚性,降低模块间的耦合程度。
4.3系统设计的方法
本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设计,界面设计等项内容进行,采用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将系统分解为控制层、模型层和表现层[1-2],然后使用结构图来表达这些模块之间的联结关系。
5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本课题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综合分析,便出于方便管理考虑,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总结起来,共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功能:(1)学生信息管理模块。针对职业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除通常功能外,特别设计职业技能选修功能,学生通过登录本模块可以根据时间条件或者专业老师的条件进行选择,也可根据选修专业的课程名、课程号或者上课时间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2)成绩信息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除了教师可以通过该模块输入成绩外,还设计了平均成绩、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个人成绩等功能。(3)留言板信息管理模块。留言板信息管理是对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留言信息进行管理。学生可通过登录本模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添加到留言板信息中,也可以查看留言板信息。管理人员的可以进行留言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4)课程信息管理模块:管理人员可通过登录本模块,可以实现添加以及更新课程。解决了学校排课所涉及的教师特定时间不能上课、场地限制、合班上课、单双周轮流上两门课、两门课程不能安排到同一天等情况,增加了调课操作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5)新闻信息管理模块:新闻信息管理是将学校各大新闻进行管理,本模块实现了新闻的输入、删除、更新。该模块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校院在和管理新闻方面提高工作效率。(6)档案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学生信息等档案材料等资料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存档申请、档案电子化、完善确认、审核归档、检索、授权查阅等环节的系统管理,提高学校的档案管理应用效率。具有存档申请、电子档制作、归类存档、授权查阅、统计、封存、密级管理等功能,快捷、全面、准确的规范管理。
6数据库设计
首先先创建一个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然后在数据库中创建需要的表和字段,如果需要,还可以设计视图等。在系统分析阶段,我们用E-R图来说明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同时,在上面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库中的表以及各个表之间的关系。
7小结
经过多次单元测试和模块测试、系统测试后,我把做好的系统发给客户并进行了相应的部署。相对其他现有系统,本系统在对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设计过程中,大胆将结构化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理论有机地相结合,在思路上有所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和操作的简单性,使用本系统的人上手速度快,也可减少操作失误率,在管理和操作简单人性化有所创新。
作者:杨松 谢荣桥 单位:南昌市湾里区职工学校 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现象 衔接
1.引言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物理教师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紧密地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明了化、易懂化,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全面重视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教师要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1]。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曾提出:“在传统思想的模式下,学生比较擅长推演复杂的计算,却不擅长使用富有规律的归纳方法,而恰恰物理学不是复杂的推演。”所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计算知识内容,而忽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仅会错误地关注教学重点,而且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物理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乏味,还能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物理成绩,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促进生活中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3.1引导学生发现并参与物理现象的引入。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探寻旅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联系物理课本知识,将其引入课堂的实例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中,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常见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2]。比如,在比重比赛中,为什么参加举重比赛的选手个子都比较低,为什么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我们看来筷子是弯曲的等,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真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2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准备前夕,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充分的课堂素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解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应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抛物线运动时,我通过一个小球,向学生展示了小球抛物线运动的过程。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实例,强化课堂学习内容。
再者,教师选取的素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利用丰富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究,选取一系列的问题素材,如为什么太空舱内的航天员需要平躺,为什么火箭要竖直发射,宇宙飞船在飞行中是靠什么及如何改变飞行轨道的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向心力的基础学习进行强化,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开放性试题与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有效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引入合适的物理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在使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当然,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物理现象、错误生活经验会影响教学质量,给物理教学工作带来困扰。所以,在教学前期,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实验操作、习题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物理现象的引入,丰富了物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探寻出一个合适的、全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能力,从而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心理分析,对策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尤其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们在重重压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考试作弊便成了他们“张扬自我”的“舞台”,但探究他们的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一果多因。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因此,要有一套持续有效的教育机制。传统高校诚信教育基本以简单说教为主,对于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的现象解释乏力。虽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多用大学生的思维去管理大学生,平等互敬,激励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诚信缺失的危害。因为,同样是教育引导,用平等的身份激励引导远胜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点面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学论文,分设专门负责学生诚信事务的部门等。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将分析作弊学生的内在心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从根源上加以杜绝。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1]蔡景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
[2]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刘静.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J]. 天府新论,2010,4.
[4]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强景.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6]李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 济南大学学报,2002,4.
[7]查恒效.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分析与对策[J]. 教育与教学,2010,2.
本文针对心理因素对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现的影响,对运城学院音乐系声乐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共计1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72.3%的学生认为自己因为性格而发挥失常;59.6%的学生表示自己因为不自信而影响了舞台发挥;73.4%的学生因为舞台经验缺乏导致的舞台恐惧而影响歌唱水准;61.7%的学生认为演唱技巧是对于舞台表现很重要;78%的学生认为心理状态对舞台现场的发挥有很重要影响。
调查情况现实性格、自信心、情绪等的心理状态对演唱者的舞台表现有较大影响。
二、情况分析
(一)性格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性格对音乐学习和表演有很大的影响。性格总体分外向和内向,外向型性格的人一般开朗、活泼、热爱沟通,他们在与外界沟通时表现得很自信,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在登台演唱中,一般不会有“怯场”心理,相反他们会表现的非常自如。而内向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和外界接触,或者说在与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向型性格的人就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在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考试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二)缺乏自信心
声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站在舞台上把自身表现给大家,给听众带来快乐,所以演唱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进行的。比如:声乐演唱者在快要演唱高音的时候,就会出现紧张,气息沉不下来,导致破音,甚至连音乐会都无法进行下去。缺乏自信的声乐演唱者,在独处的时候,他就会放开自己,高音唱的很好,穿透力也强。但是当他在演唱时,看着台下的观众,唱高音时就出现潜意识的紧张,导致心跳加快、气息不稳,音色也发生变化,出现破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大多数是因为没有自信心或者信心不足产生的紧张心理,导致演唱的失败。
(三)情绪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情绪也一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不好的情绪则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当人在情绪差的时候演唱,兴奋度就比较低,身体就会不积极。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组织能否协调、统一等问题。当遇到悲伤的事情或者是身体健康状况差的时候,都会感到心情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积极性,如果此时演唱歌曲,就很难调动起全身感官的积极性,而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很难协调一致,势必会影响歌唱的发挥。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也能感觉到情绪的好坏带给我们的影响。因此,歌唱者要特别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
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歌唱者才能充分利用声乐技巧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容,给听众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要做到这些,就要尝试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首先歌唱者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即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小瞧自己,既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也要正视他人的优势与劣势,建立与他人平等相处的心态,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信心。通过兴趣爱好可以结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朋友圈。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聚会、运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又可以找到自信,从而形成从内向向外向转变的良性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换位思考,运动等方式,培养迅速调整情绪的能力。比如:在课堂中为了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也可以充分利用情感、情绪的作用,把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加上情感因素。如:把简单的发声音符编成一首简短的小歌曲或者一段美妙的音乐,歌唱者借助这段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演唱来诉说自己的心声,这样不但使声乐学习起来不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且还带动歌唱者的情绪,丰富练声的内涵。
(二)加强舞台实践
1.组建学习小组。自己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使用轮流歌唱和对唱的形式和外界进行互动交流,缓解并改善不自信、恐惧舞台的不良情绪。
2.积极参加歌唱比赛。无论比赛规模大小,要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机会,并且不断锻炼自己的现场表达能力。
(三)注重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歌者舞台表现极为重要,但也不能忽略技能的练习和进步,良好的技能和良好的心态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深厚的声乐功底以及演唱技巧无疑是提升歌者自信心的根本。但是,声乐学习者在注重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和个人艺术修养。
总之,为了增强舞台表现力,不仅需要一定的声乐基础,更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声乐表演艺术的初衷。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from the futur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sychology, analy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mak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turning from separation and opposition to the combination and digestion.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psychology adap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实践;后现代主义
Key words: psychology;theory;practice;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3-02
0 引言
心理学从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很多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实践或者经验中总结出富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的理论,为心理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80年代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后现代心理学开始了艰难的反思和从新审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关系也备受关注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哲学理论与实践关系
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观主要体现在的真理观上,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看成是真理的标准,而且看成是真理的前提。理论是思维的一种结果,理论是人的精神财富,理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思维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因此对理论和思维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的结合,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颠覆了理论哲学或者旧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将实践放在了首位,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建立在了实践的基础上,可见理论和实践有同根性,另一方面也承认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对实践和理论关系的正确把握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一直深受哲学发展的影响,这一点只从心理学的独立就可窥见一斑。作为心理学的母体—哲学,对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实践哲学无疑是哲学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脱离了哲学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也在逐渐告别失去自己曾经辉煌的时代,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反思。曾经很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从宏观上看同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也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根植在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思想土壤中,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在后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看到了对实践哲学的更加准确的解读和诠释,个人认为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能被人们接受认可和未来能发展壮大和对心理学发展做出潜在贡献的原因之一。
2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 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性 哲学的核心是实践,更强调时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绝对理论只有相对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重构,通过消解现代心理学中绝对的“中心”,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视角看问题,认为研究问题可以多种方法,反对了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赵家祥曾经提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这种复杂的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点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的唯实践主义倾向。
现代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必将导致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自然现象是不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人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同时又具有能动性,那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学无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观量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实际最终必然导向了惟实践主义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观。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的形象由原来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动感情的观察者转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更富解释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归纳推论和试验研究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有价值中立、人为机器的立场转向价值负荷、人性复归的立场;这种转变使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上的传统心理学终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后现代主义反对将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强调心理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学科定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
2.2 理论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后现代主义因为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论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主义视野中,理论是理性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虽然事物与现象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理论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任何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释,因此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解释框架,在各自的体系内都能有效的解释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释。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含盖的范围?他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论取决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的多样化是理论统一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2.3 理论是实践和实践中包含着理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视野下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和实践是感性活动的绝对划分是一种错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论要么是它所描述的过去实践的理论,要么只想未来的实践理论,而且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本身是另外一种实践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论来源于心理实践活动,同时既然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观,那么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
心理实践活动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不存在没有理论的个人,我们任何人在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是“个人理论”,这种“个人理论”体现在个人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的理解;体现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个人本身的差异性,那么实践主体本身有个人理论进行指导,因此不存在脱离了心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实践。
3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关系相比以往的分离和对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弥合和消解。这种新的关系有利于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心理学理论走下高高的殿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界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需要从现代心理学发展中吸取合理的东西,不断发展自己,一味的抛弃和否定必将导致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
同时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心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把握时不能忽视对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构,任何学科发展都有基本的理论,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忽视对元理论的研究。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新解释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心理学开始从社会文化、实践关系角度去分析原有很多概念和观点,对克服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心理学不断趋向自然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心理学向更加接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高等教育研究, 2006,(4).
[2]殷明耀.实践唯物视野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三题.广东大学学报,2007,(8).
[3]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 2005,(1).
[4]陈雪,孙迎,王国芳.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心理研究,2008,(01).
[5]王跃勇.对今年来学术界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研究述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6]高峰强.后现代注意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4,(1).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性哲学的核心是实践,更强调时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绝对理论只有相对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重构,通过消解现代心理学中绝对的“中心”,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视角看问题,认为研究问题可以多种方法,反对了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赵家祥曾经提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这种复杂的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点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的唯实践主义倾向。现代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必将导致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自然现象是不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人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同时又具有能动性,那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学无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观量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实际最终必然导向了惟实践主义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观。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的形象由原来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动感情的观察者转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更富解释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归纳推论和试验研究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有价值中立、人为机器的立场转向价值负荷、人性复归的立场;这种转变使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上的传统心理学终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后现代主义反对将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强调心理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学科定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
理论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后现代主义因为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论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主义视野中,理论是理性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虽然事物与现象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理论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任何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释,因此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解释框架,在各自的体系内都能有效的解释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释。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含盖的范围?他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论取决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的多样化是理论统一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理论是实践和实践中包含着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视野下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和实践是感性活动的绝对划分是一种错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论要么是它所描述的过去实践的理论,要么只想未来的实践理论,而且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本身是另外一种实践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论来源于心理实践活动,同时既然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观,那么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心理实践活动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不存在没有理论的个人,我们任何人在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是“个人理论”,这种“个人理论”体现在个人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的理解;体现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个人本身的差异性,那么实践主体本身有个人理论进行指导,因此不存在脱离了心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实践。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
一、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中介地位
胡塞尔一直对心理学非常关注,明确反对和批判自然主义的心理学。胡塞尔的相关心理学思想可以称为胡塞尔的哲学心理学,而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是胡塞尔哲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思辨和反思的形式阐述并论证了心理学概念及基础的现象学取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它“讨论的不是组成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心理学是什么,而是讨论心理学概念基础的现象学澄清需要什么。也就是说,这种工作可以看作是对哲学心理学或心灵哲学的现象学贡献。它既不是先验哲学,也不是经验心理学,更不是经验心理学程序的讨论”。
胡塞尔把现象学心理学最早称作“理性心理学”、“本质心理学”)也称作心理学的现象学,认为现象学心理学是关于“心理(pyct^)的先在的、本质的、直觉的、纯粹描述和意向性的科学。“从根本上说,胡塞尔用这个术语(指现象学心理学一引者注)替代过去常被称作'理性心理学’的一种哲学分支。“它是以作为心灵特有本质直观的内在性直观为根据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它所完成的并不是科学心理学的工作而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试图解决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目的是想为真正的科学心理学铺平道路。在胡塞尔理论体系中,现象学心理学服务于两个方面,履行两种职能。现象学心理学处在介于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的中间位置,它试图弥合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的间隙,充当“心理和逻辑的张力系统”中的重要“平衡器”。“他(指胡塞尔—引者注)越来越感到需要一种能填补哲学和当时最好的心理学之间空隙的现象学心理学,这种现象学心理学又是探讨现象学还原和超验现象学的特殊方法。”
一方面,由于现象学与心理学尽管对“意识”的研究方式不同,但都把“意识”作为各自的研究起点,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作为一个中介,充当通往先验现象学的重要导引,实现先验现象学的任务。“对这门距自然思维较近的心理学的现象学的解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引子。我们可以从这个初级阶段进一步上升,达到对哲学现象学的理解。美国现象学家施皮格伯格明确指出,胡塞尔借助两条道路通向先验现象学,一条道路是通过“生活世界”达到先验现象学,另一条道路则是通过批判地评价经验心理学达到先验现象学,而这个任务主要是由现象学心理学来承担和完成。
另一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想充当经验心理学成为真正心理学或者说科学心理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胡塞尔坚持认为现象学心理学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和有价值的启示,可以给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指明意义和方向。心理学必须重视意识的绝对独特性和心理学研究上的首要性。而传统经验心理学恰恰缺乏一种建立在对心理本质的直觉澄清基础上的概念系统。胡塞尔相信,现象学心理学能通过本质还原和反思分析提供给心理学家关于鲜活的意识经验的基本性质,揭示意识流的心理本质。“很明显,通过现象学心理学还原,现象学心理学能够摆脱所有经验的和心理物理的元素,关注本质而不是事实,它从本质的角度寻找心理生活不变的方面。当然,自然主义取向的现代心理学家对这种意识分析是怀疑和拒斥的。
二、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对经验心理学的分析
胡塞尔称冯特为“最糟糕的心理学家之一”,强烈反对冯特实验内省法对意识内容的机械式、元素主义的分解,认为这种把心理经验“肢解”为一堆无意义的心理元素的做法,是典型的“心理化学”式思维,是“自然主义”在心理学中的突出体现。胡塞尔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实证心理学的看法,对当时主流心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并且勾勒了一种积极的科学方式,希望能提供更有力的对人的心理经验的说明。
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没有冷静地考虑心理经验的意义所在,也不可能认真考虑心理经验的意义内在地对研究方法提出的特别要求,因此这种心理学对“心理”本身的特性极易“视而不见”也就必然陷入错误的“意识自然化”。所谓意识自然化就是把意识等同于物理存在,并服从物理自然的法则。意识自然化既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背景,更有具体、可操作的自然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意识自然化表面上看是方法论的错误,而实际根源在于对心理现象的错误理解。心理物理学使得实验心理学家无法认识到对意识的直接、纯粹分析的重要性,而只是把意识转变为可以实验控制的物理事件的相关物,并寻找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提供一种理论说明。结果心理学家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实验方法的设计及其缺陷的克服,无暇(意)关注意识现象本身的特征和规律。
在胡塞尔看来,实验形式的经验心理学无法或者说忽略察觉和澄清意识的根本性质,没有清楚考虑到自己研究的前提概念已经影响、歪曲了对意识的分析。在现象学意义上讲,这些心理学是朴素的。心理学由于缺乏对根本的意识活动的全面理角解因而使自身对如何描述已经渗透于一堆概念之中的心理经验显得十分盲目。换句话说,心理学家没有明确注意到根本的、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本质未被准确把握,而心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一些重要的尚未被认清的前概念的研究基础之上。心理学家可能会使用一些概念去描述被试的心理经验,但是心理学家首先应该澄清的是人的普遍的意识活动的本质。“只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本质分析才能把幼稚的心理学体验(体验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胡塞尔认为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替代自然主义者对意识的实验研究法,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来研究意识现象而不犯自然化意识的错误。“胡塞尔所要求的是这样一种研究,它不顾心理学的东西在真实机体的结构中的地位,而首先和主要的是全神贯注于本来自行呈现的心理现象。”
主流的实证心理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积累许多关于心理一物生)理之间的相关材料,能够总结关于这些材料事实的普遍规律,但是心理学只要不摆脱认识论上“素朴”的倾向,也就是心理学如果不预先清楚地把握它所观察和实验的东西,那么不管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多少东西,它们仍然达不到所谓科学心理学的水平。尽管实验方法可以发现心理事实之间的相关联系,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单单实验不能完成对意识生活本身的分析。主流的实证心理学缺乏对意识的纯粹分析,只注重坚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阐明某些间接的心理学相关事实,而把那些在内在直觉中直接显现自身的、关于意识资料的纯粹分析和描述完全摈弃。
实证心理学家很少考虑到,如果忽略或放弃对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那么即使能够获得间接的心理学相关事实,也已经剥夺了它们真正的心理学意义。换句话说,虽然实证心理学能够阐明有价值的心理物理学事实和规则,但是如果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关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的系统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关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的系统化如果不是通过“内在”的直觉反思来完成,那么实证心理学就很难对这些间接的心理学事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科学评价。尽管实证心理学一直努力在方法论上“尽善尽美”,但它无疑缺乏澄清心理活动本真属性的先在基础。在现象学看来,这种心理学还不是真正的心理学或者说还不是科学心理学。
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家虽然也承认心理学知识来源于人的心理经验,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对于那些素朴的、原始的心理经验资料的描述以及同时对这些描述的内在分析离不开绝对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这也是主流心理学的一大弱点。也就是说,只有在绝对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作为前提的条件之下,对心理经验的描述及其对描述的分析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心理学概念的自明性确证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来源于被试者或心理学家自身的简单经验,而只能来自于严格逻辑上的先验确证。由于主流心理学强调的重心是“严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统计分析,因而对于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所蕴涵的心理学研究价值没有清楚的认识和重视,也无法看到它们对于心理学方法论的至关重要性。在这点上,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是“不科学的”。也恰恰在此,对心理的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有了“应有之义”。基于此,胡塞尔相信“只有凭借对意识的内在的本质分析,我们才能发现心理学的科学手段。没有这个预备性的先天分析,经验心理学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徘徊”
三、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对经验心理学的先导作用
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就是要致力于给“经验心理学”提供必要的本质洞察,纠正经验心理学的缺陷,以确保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方向,实现真正的心理学。它主要完成的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其意义在于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做好充分的铺垫。“这门心理学提出变革的要求,它要求成为原则性的方法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一门科学上严格的经验心理学才能成立。”胡塞尔坚持认为需要全面改革现代心理学,其一贯立场是传统的实验心理学只有建立在现象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主流心理学通过模仿物理科学力求取得科学地位,但是这种心理学并没有获得一个适合它对象的概念基础和方法论。
胡塞尔并非想用自己的理论体系取代传统心理学,也没有全盘否定和彻底反对心理学。而是在肯定心理学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同时,否定和反对特定类型的心理学,即“自然主义的”和“客观主义的”心理学。“胡塞尔特别反对用自然科学取向研究生活问题,……反对人类精神的客观观点。”胡塞尔认为,这些心理学错误地模仿物理科学,曲解了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想给心理学提供一个基础,把心理学提升为科学。
“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不能进行试验,但是哲学却可以,并且能为经验心理学提供一种基础,使得心理学成为科学的。”现象学目的之一是澄清现象的“本质”(essence)胡塞尔认为这种澄清是任何客观探求达到实证水平的基本步骤。同时,现象学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取向,致力于如实、充分、丰富地描述意识状态,这种描述是不带先入为主的观念的、纯粹的描述。心理学对意识活动的本质的前提理解必须首先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得到严格的澄清,它先于任何一种经验心理学的工作。这也正是现象学对经验的(实验的)心理学提供帮助的重要之处。
胡塞尔认为,现代心理学的根本错误是没有在心理学研究中建立和贯彻现象学方法的必要性:“现代心理学的根本错误阻碍了它自己成为真正的、完全的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真正根本的、系统的现象学因为摆脱了自然主义的偏见,致力于极端复杂、易混淆的意识问题,能提供给我们对心理一种真实的理解。“现象学的方法是一条通向科学的理性理论的真正道路,也是一条通向充分的心理学的真正道路。”只有这样,聚集起来的大量心理学经验事实和有意义的法则才会有真正的价值。胡塞尔一贯坚持,获得真正的心理学知识最终必须依赖于对心理的本质洞察,而这种洞察无法通过物理的或实验的方法来实现,只有利用现象学分析即现象学心理学的本质还原来揭示心理的本质,也只有“现象学分析才能让经验心理学走出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无结果的纠缠”。
对胡塞尔来说,不管实证心理学的测量有多么精密,实验技术有多么创新,如果首先不能清楚地把握被测量的和相关的是什么,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仅仅事实的描述不能产生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即使这种描述与直接所给予的现象相和谐一致。统计资料的排列不能认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事实只能构成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不能形成科学研究的全部。”(P23)
对心理现象的清楚把握离不开第一手的现象学分析。所谓现象学分析就是以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描述心理现象,通过自由想象变化便)寻找现象的本质,同时重视意识的意向性这一事实。以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描述心理现象,就是要使得对心理现象的描述与它们在直接经验中被给予的那样,拒绝任何试图将心理现象与非心理实体不管是行为的、生理的或物理的实体)相联系的做法。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种对心理现象的先在的、本质的研究,与传统的经验心理学不同,现象学心理学不关注纯粹的心理事实之类的东西,而仅仅关注心理现象的“本质”,实现的方式依赖于本质的方法即本质还原。
现象学心理学还原也即所谓的“本质还原”对现象学心理学来说是根本的和不可缺少的。
范式论是库恩科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以往研究者虽然看到库恩范式论吸取了心理学元素,但对此却缺乏系统的梳理分析。实际上,库恩范式论的形成主要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成果。对库恩范式论形成过程中秉受的心理学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看到库恩范式论的心理学向度。
(一)库恩范式论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汲取与吸收
1.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学术观点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型心理学,是1912年在欧洲诞生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家反对构造心理学将人的意识还原为简单感觉的元素主义,主张研究完整的意识经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万能公式,反对行为主义抛弃“意识”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导源于知觉研究。格式塔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组织,而组织原则中首要的是“图形和背景”。在“图形和背景”实验中,一个视野内形象鲜明、突出的部分就构成图形;而对图形起烘托作用的部分则构成背景。在考夫卡看来,人们自然知觉到的经验都具有格式塔的特点,每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组织律包括: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转换律、共同方向运动等。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包括“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被我们知觉到的显在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未进入意识中心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视觉场中,总是从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视觉场中的图形与背景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与知觉者观察的角度、方位、主体经验背景都有重要关联。当人们不断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各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成为视觉的图形,一会儿又成为视觉的背景。格式塔心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图形与背景”交替图,如:杯形人面图、老妪图、鸭兔转换图等。2.库恩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吸收与运用库恩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借鉴,主要是用它的鸭兔转换图来说明科学家世界观的转换。正是这个类比,使他的范式论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也使他的范式论充满了心理学气息。在《哥白尼革命》(1957)一书中,库恩即开始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指出“从明显随机的组群中发现熟知图案是一种普遍的需要”[3]14,以此说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星座认识的心理特征。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更是指出视觉格式塔实验对于理解科学家世界观转变的启发意义,指出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4]101。库恩通过格式塔的鸭兔转换图作类比,说明两个具有相同视网膜印象的人能够看到不同的东西;并用格式塔心理学反相透镜的例子说明:两个具有不同视网膜印象的人能够看到相同的东西。在库恩看来,范式的转变不可能像视觉主体看到鸭兔图那样自由地转换。竞争的范式之间要么是彻底地改变,要么根本不变。在他看来,“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格式塔变换,所以,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范围的范式转变时所发生的事情”[4]79,即有助于理解范式转换期科学家世界观的转换情况。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格式塔转换甚至已经成为库恩解释人们观念与见解分歧的一个习惯化的术语。他强调不同范式间的不可调和,指出“人们尽管可以立即交替地看到鸭子和兔子,但无论经过多少视觉训练和努力,也得不到一种‘鸭兔子’来”[2]6,以此说明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在《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一文中,库恩更是用格式塔转换来说明自己与波普尔的观点分歧。
(二)库恩对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借鉴
1.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观点简介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他深谙哲学史,他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著称,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1924)、《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1959)、《发生认识论》(1970)、《结构主义》(1971)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问题的研究,着重探讨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及增长的。发生认识论的特点是从各种知识的最基本形式开始去发觉它们的根源,追溯它们从最初水平直到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认识结构,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个阶段幼儿通过移动和感觉来了解事物、获取经验,它决定着个体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2)前运算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以符号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3)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这个阶段儿童已具有一般的逻辑结构,能使用具体物的操作协助思考。(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左右),这个阶段儿童的智慧发展已趋于成熟,思维能力超出事物的具体感知内容,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开始学会类推,并具备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四个阶段由低到高,发展顺序不变,但存在个别差异;四个阶段的发展具有文化普遍性;后起的阶段能够成功整合前面的阶段;不同阶段在思考模式上有质的差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另有四个核心概念,分别为:(1)图式(schemas),是把知识形象化为一个概念模型,它构成个体知识形成的基础。(2)同化,是将符合原有认知图式的新知识吸纳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3)顺应(accommodat-ing),当原有认知图式无法容纳新知识时,就对原有的认知图式加以改变,以顺应新的知识。(4)平衡(equilibrium),个体在以知识图式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中,需在同化和顺应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平衡。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库恩范式论中的作用在库恩的范式论中,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被用来说明科学史中的概念演化历程。在库恩看来,人类历史上科学概念发生的过程,遵循着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大致相同的历程。正如《科学革命的结构》序言中库恩所说的,“一个偶然碰到的脚注导致我注意到J•皮亚杰的实验,皮亚杰通过这些实验既阐明了成长中的孩子的不同的世界,也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4]序言2。在《哥白尼革命》中,库恩即已指出,4~6岁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征与原始人的认知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此说明原始人认知思维的模糊性、神话性等特点。在库恩看来,“万物有灵论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对运动所作说明的全部心理学基础。我认为一个更加微妙而且更加重要的因素来自亚里士多德对原始空间知觉的变换。原始空间与牛顿空间完全不同,我们大家在后者中被培养长大,通常对前者一无所知。后者是物理中性的”[3]95。库恩正是利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物理世界认知的概念演化历程,并为科学概念的阶段性发展特质提供了良好的说明。
二、库恩范式论在心理学史研究中的运用
库恩的范式论对心理学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范式论审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审视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库恩的范式论被运用于心理学,既有库恩自身的理论意图,又有当时心理学发展的独特背景。
(一)库恩以范式论审视心理学的理论缘由
范式论是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核心组成。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一个时期内在某一科学领域内被普遍接受且具形而上学性质的基本观念,同时它还是科学家共同体成员共同信奉的心理“信念”。范式的形成,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在他看来,“范式既是科学家观察自然的向导,也是他们从事研究的依据。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4]94-95由于范式论形成过程中库恩对于心理学的诸多借鉴,使得他对心理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独特的情感。面对诸多学科建立之后仍对自身学科“科学性”的纷争与困扰局面,库恩自然想到以范式论来探讨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科学性”问题。库恩写到,“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社会科学家关于正当的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本质,在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不知怎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的实践者对其中的基本问题通常并没有展开争论,而今日在比方说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中间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争论则似乎已习以为常了。力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来源,使我认识到此后我称之为‘范式’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4]序言4在库恩看来,“在发展成熟的科学中没有(我现在应该说很少)竞争着的党派。”[4]187库恩继而指出,“科学”这一名词在很大程度上是留给那些确实以明显的方式进步的领域的。今天人们毫不迟疑地称之为科学的领域,在前范式时期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辩。因此,在库恩看来,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纷争,很大程度上正因为这些学科尚处于前科学的范式阶段,尚未产生统一的范式来统一自身的学科。因此,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结尾部分,库恩自然转向了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范式与科学性关系的思考,继而指出了这些社会科学领域尚未产生自身“范式”的论点。
(二)心理学史家热衷于范式论的心理学背景
心理学史家热切地接受范式论有其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革命的结构》在美国出版,正当心理学面临最多的矛盾与纷争之时。一方面,行为主义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主导势力越来越遭到学界的诟病,刺激-反应的公式以及抛弃意识的研究越来越遭到批判与反对。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兴起并蓬勃发展,取得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外的话语权。此外,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开始萌芽,六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迅猛发展,成为晚近时期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个时侯,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在美国早已销声匿迹。作为构造心理学反对者的格式塔心理学在赢得人们的认可之后不再作为一个学派而存在,它的很多观点融合到其他心理学中。美国本土产生的机能心理学,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学派,它的精神融入到美国心理学的骨髓中。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各自占据着心理学的一份领地,并未出现统一的范式统领心理学的学科整体。正如心理学史家黎黑不无悲观地描述的,“心理学曾周期性地被各种危机所彻底摧毁”,它“似乎是一门永远摆脱不了危机的科学”;无论是在世俗的水平上,还是学院的范围内,心理学始终都不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5]。此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及其所表达的心理学尚未达到常规科学范式阶段的思路点拨,使得心理学史家在困惑与迷惘中为减少自身的不确定性找到了一味清新剂,使他们对于心理学的“科学”道路再次看到了希望。运用范式论解释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并预测心理学的未来前景,成了理论心理学家们乐此不疲的兴致所在。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范式论心理学史研究。范式论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要为心理学找到一个统一的范式,继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另一方面表现为试图以库恩的科学演化模式来解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心理学的科学属性[6]。由于范式论的出现,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尚未实现的科学性及心理学自身的不统一,有了最佳的辩辞:即心理学目前正处于前科学的、未实现统一范式的阶段。心理学家满怀希望地认为,总有一天心理学会出现统一的科学范式,赢得与它的偶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库恩的范式论成为心理学史元理论探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并与波普尔的否证论一同被写进《心理学史》的教科书。
三、以库恩的范式论指导心理学史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基于上面对库恩范式论及心理学的理解,我们有必要思考:心理学是否如库恩的范式论所说的那样正处于“前范式阶段”?心理学是否是一门“多范式学科”?心理学又是否一定要用库恩的范式论指导来进行研究呢?所有这些,我们必须批判性地加以反思。实际上,心理学与物理学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库恩的范式论未必真正适用于理解并指导心理学的发展道路。首先,就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而言。心理学与物理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学科区分。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自然世界,而心理学研究的则是人的意识。人之存在的多维属性及人之意识的全部复杂性,使得心理学对于人之心理的研究,无法用单一自然科学的方式得以完全地达成。意识的难以观察性、意识的流动性、个体及群体心理的多样性、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性等,都使得心理学无法像它所效法的物理学那样进行纯客观的、不添加主观因素的研究。人之意识的全部复杂性,远超出了单纯自然科学方式可以揭示与解释的范围与程度。因此,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有必要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向度,采用尽可能多的研究方法。这也就使得心理学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式”的学科。其次,就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而言。心理学始终未曾产生一个统一的范式来统领这一学科整体。无论是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还是认知心理学,抑或是进化心理学都远未构成心理学的范式。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遵循着三条不同的研究逻辑或研究模式。这三条研究逻辑分别为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认识模式、存在模式与进化发生模式①。遵循这三种模式的历史展开,衍生出西方心理学的众多流派。其中,认识模式主要遵从哲学认识论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旨趣而来,其典型的代表学派为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存在模式则主要遵从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哲学而来,其现代学派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现象学心理学等。认识模式与存在模式构成了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体。进化发生模式则主要是遵循并借鉴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思想而来,其现代学派主要为机能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等。由于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存在,更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严格区别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因此也无法产生所谓统一的范式。基于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及心理学的历史演进模式,以及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取向,使得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且也没有必要成为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欲成为真正的科学,仅仅是心理学的一种依他情结作祟的表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以库恩的范式论来指导心理学史研究。恰如吾之恩师高申春教授经过批判性地考察指出的,“库恩的范式论除了丰富了我们用以讨论和撰述心理学史的语汇外,并没有在任何实质的意义上增加我们对心理学及其历史的理解”[6]。对库恩“范式论”不加批判地滥用,只能起到对心理学家科学情结的安慰作用,最终只能弱化心理学家的理论思维,使得此种学术讨论变成无所事事的闲谈。实际上,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其不能与自然科学简单地类比。过于简单地以“科学”来规制心理学,只能造成心理学发展的困惑与迷惘。正如心理学史家科克所说,“相信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甚或相信它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乃是‘一个幻觉’”②。心理学起于对物理学的榜样模仿,继而产生的科学情结。对物理学的羡慕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早期心理学家纷纷效仿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研究模式,这些原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为了追求科学方法而丢弃了所要研究的真正问题,而一旦付出过度异化式的科学追寻,那么它自身的境地便岌岌可危。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一书中也批判性地指出:“但就某种意义说,科学也不过是一套在实践中起作用的虚构和神话。物理学家,化学家,或心理学构成复杂的理论体系或‘虚构’体系,这些体系做出‘解释’仅仅在于它们结合在一起并说明科学的观察。”[7]因此,由于心理学不能与自然科学简单地相类比,也就不能简单地或刻意地套用范式论来指导心理学史研究。以库恩的范式论作为心理学发展的指导原则并不能在根本意义上增进心理学的理论认识,也无法达到自然科学的统一范式图景。所以,以范式论作为心理学的元理论指导只能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歧途。只有抛弃范式论的幻想,才能走上心理学理性认识的正道。在这个意义上,以库恩的范式论研究心理学史只是心理学家科学情结作祟的一种表现,以此为自身当前的“不科学”状态开脱。库恩的范式论,除了增加心理学史家研究语词使用的便利外,并没有在任何实质意义上增进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学者们采用的范式论心理学史研究,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心理学学科的自我明觉,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学科需要的是心理学的理论同一性,而不是外来的范式论。
四、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心理咨询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诚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心理学的思想。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这其实就是“自知者明”的具体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创建的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学说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实都有生命的意义这一层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多次提到观、明、玄览。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感知,代表着感知觉;明是指明白、通达,代表着思维过程,玄览就是深观远照,从整体上去把握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总规律。这代表的是思维上升到高级的阶段,能够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总的规律性。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规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意思是说人形体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这与心理学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论是一致的。人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中国心理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意义,业已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关于精神分析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关于全人心理学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主讲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论和修炼的精华,用于人的调整。这里的“全人心理学”特指许金声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开放的、究竟的、在对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态度。全人心理学认为,道家关于“道”的概念极为深邃、丰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能够体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在中国被重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很早就对其展开了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来源于中国的道家的“无为”。他在晚年甚至预测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上帝”为中心的第四种思潮。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欣赏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治疗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疗中强调对当事人不干涉,对当事人真诚一致,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写过关于道家的书。20世纪30年代,卡尔・荣格(Carl Jung)就对道家的内丹学进行研究,开启了心理学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理查德雌尔海姆(Richard Wilhelm)与荣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书,使心理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少西方人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荣格在这部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尝试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还从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诠释道家的修炼。从精神分析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以“无意识”状态存在。内丹中的“识神”对应于“意识”。无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炼则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整合,开发出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了一些路径和方法。荣格还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种无意识的表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学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这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家庭系统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风行,尤其是中国。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对来访者的支持和帮助,使来访者发挥自己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张:“自胜者强”便是这个意思。
其实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念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应该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疗法的重要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是这一原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体现在要遵循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咨询过程应当顺其自然,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应该急于求成,忽视来访者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列御寇》中说:“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这里的“诚”通“情”,“谍”通“泄”。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积郁,就会在体表上流露出来,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状态往往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步态、动作可以加深对来访者内在状态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说“卧名利者写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会为前途未卜而耽忧。《内业篇》中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这些剖析人们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念跟现代心理咨询是一致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经常是由于过于看重名利,然后产生种种忧郁和怨愤的负面情绪,然后导致一些身心问题。如果加以引导,使其以一种道家的顺应与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暂时脱身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清净,也即道家所说“心地清净为天下正”。道家学说认为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不好的事情可以变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心理咨询中一些极端不好的现象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是咨询师要善于引导。比如焦虑可应用于应对压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事物在释放完能量后就会自然消亡,“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在心理咨询中对于一些不好的病症现象可以先充分去释放,然后再去解决它。
现代的性心理咨询、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都与道家思想有关,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道家的理论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锻炼方法,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也可运用于心理治疗,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人群,可以通过自己勤加练习,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纳新之术跟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杨德森与张亚林所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就是脱胎于道家学说,其中的松静术、柔动术、病情分析会、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据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说的就是道家学说对人心理所起的一种作用,现代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依据道家学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困扰。虽然心理咨询产生发展与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和西方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理念,而从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学说中去探寻,毫无疑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迟欣阳.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3]张金洪.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J].才智.2009(31)
[4]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