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19:19: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卫生的核心概念则是以医学技术作为根本,尽可能的让人们远离疾病,赢得健康。在此基础之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还应该顾及到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经济能力,力争用更少的资金来取得最终的目标。基于目前的情况,公共卫生事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有宣传普及、法律监管、行政管理以及政策和经济扶持等等。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让我国的社会卫生问题提高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还逐渐的拉拢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的加入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行列中去。
2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民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不够,无法做到自我管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所以农村人口的比例仍占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一些地域较为偏远、经济能力较为落后的农村则无法将宣传工作很好的落实到位。有些农民由于受到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一些新事物会不自主的抱有怀疑态度,更有甚者会在出现瘟疫或者重大传染病情的时候会认为是怪力乱神所导致的。这在无形当中就让公共卫生事业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2.2缺少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何为危机管理?通俗一些解释就是通过对自身情况以及周边的情况的了解,能够提前对各种类型的危机做出预测,并提前想出能够向对应的解决方案。当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去解决,不会让生活以及社会秩序被打乱。纵观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情况不难看出,这种危机管理机制是十分的匮乏的,以至于当险情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慌乱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3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公共卫生事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工作领域,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方的经济问题。根据现状可知,城市的卫生资源要较于农村多出很多个档次,这体现于医疗手段、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等等。这种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差异性,更加阻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让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形成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鸿沟。
3解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宣传工作如果想要让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政府制定出一系列的详细计划,让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将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们能够接受这项事业,做到自我规范跟自我管理。
3.2将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很多人们都认为危险的发生是随机性的,它完全没有依据和进行轨迹。其实不然,任何危机在出现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并且也肯定是有迹可查的。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细节,善于总结和思考。就能够逐渐的将最适合自己的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3.3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分配,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平衡发展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所以疾病的传播速度也不再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建议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尽可能的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给予各地方乡镇一些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之上,政府最好可以将近年来的一些欠缺进行补偿,让落后地区的医疗条件尽快的上升到一个能够保证人民健康和应对突发疾病灾害的程度当中去。
4结语
多年来,医院经营存在诸多经济问题:其外在因素如:财政补助不足、收费标准偏低等宏观调控方面,如果没有依据很难具有说服力。而内在因素如:经营机制老化、资源利用不足、采购中间环节过多、经营能力趋弱等方面,如果没有依据也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及时准确的获取管理信息、谨慎有效的使用管理信息,将成为医院战略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利用“医院增值表”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医院增值表中可以看出:外购物资占医院业务收入的59.49%,换言之,医院业务收入中的大部分是其他行业的收入,仅有40.51%可以用来补偿医院的内部耗费。(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科研经费、各项缴款及离退休费用等等)面对这种现状,医院必须:一方面压缩采购中间环节,为患者把好消费关,另一方面从锻炼内功入手,抓内控、促发展,将管理二字拆开,先理顺存在问题,再针对问题施管。
一、医院全成本核算
首先,我们在逐级授权审批和规范出入库手续的基础上,建立了成本核算中心,负责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组织管理工作。该中心的任务:一是,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并及时进行收集整理,给核算数据的正确性提供可靠保障。二是,以可控成本为基础,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单位、确定成本分摊程序。用以掌握成本构成、分布及变化规律,了解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查找成本升降原因,挖掘降低成本途径。三是,建立成本分析制度,运用对比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成本性态分析、可控程度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等成本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定期进行总结或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将医院组织收入,控制成本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出具成本分析报告,以利决策层动态掌握成本动因,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全成本核算这个经济管理工具,我们得出了门诊、技术科室盈利,住院病房亏损的结论。算出了医院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比率。归纳了各部门可控和不可控成本的内容。经过深入分析我们总结出:
(一)医院盈亏原因
1.门诊盈利是盈在无形资产上:一个医院是靠其声誉来吸纳病员的,而声誉又是其技术、质量、规模、服务和管理等医院内涵的综合产物。上述五项内涵中有四项属无形资产范畴,因此,门诊的盈利是盈在无形资产上。
2.医技部门盈利是盈在固定资产上:由于国家及医院自筹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是医技部门的专用设备,无论其收入还是成本的价值均在于此,所以,医技部门的盈利是盈在固定资产上。
3.住院病房亏损则是由于提供全方位服务,使用人力多、分摊的公用成本也过多造成的。因为公用成本对病房来说是不可控的,因此,不能用全成本、必须用可控成本进行考核,才能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根据这一分析结果,考虑到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选择各部门直接成本( 可控成本)编制部门支出预算,避开了成本分摊形成的干扰,从而清晰了住院环节的成本动因。通过对直接成本的控制,规范操作行为,改进医疗程序,收到了较好效果。同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我们对采购的中间环节进行梳理,在购销领域压缩进货成本,为患者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我们运用成本核算数据,对医院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动因进行梳理归纳,理出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增减变化规律。算出了在现有业务量的条件下,医院变动成本率为60.03%。这就为组织业务量、约束可控成本、合理增收节支、实施绩效管理、规划医院经营提供了相关依据。比如,当我们预计业务收入增长10%的时候,根据成本性态分析结果就可以知道:在这个范围内,成本增量可以控制在60.03%以内,有39.97%的新增收益可用于支配。假如我们原有一个亿的业务收入,那么就有399.7万的新增收益。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就说明变动成本没有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应该改进。由此可见,成本性态分析对医院规划经营管理是大有用处的。
(三)成本可控程度的划分
由于我们理清了各类部门可控和不可控成本的界限和内容,因此,为针对各自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全员绩效考核打下了基础,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了可能。全成本核算资料是医院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而科室(成本责任中心)成本核算,尤其是科室可控成本的核算才是医院经营管理所关注的重点。只有将可控成本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紧密结合,才能调动全员职工的潜在节控能力,为构建节约型医院奠定基础。这是我们通过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走出的第一步。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相关问题,正是医院需要持续改善的管理点。通过成本核算我们获得了有用的管理信息,为医院决策和施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实行预算管理
在通过医院全成本核算,取得相关可靠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核算资料,在考虑调整因素后编制了2006年度的医院总收支预算和医院各部门收支预算。在考虑预算原则的同时,我们根据医院现存问题,规划了下一步进行绩效考核的控制点和便利性,分析了以预算指标为标准,实施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性。
(一)预算编制原则
1.以业务量和单位收费标准为基础,编制医院总的和各部门的收入预算。以《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27个支出项目为蓝本,按其支出性质划分为六大类,根据医院对成本动因的把握,考虑调整因素后编制医院总支出预算。
2.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梳理归纳出“可控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以可控成本为基础,编制部门支出预算。用可控成本考核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调动全员参与计划的积极性。
3.将固定预算下达各部门作为工作目标,用滚动预算(实际业务量所替代的收支预算)考核实际执行效果。每期以固定预算为标准,用滚动预算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原因,指导各部门的经营行为,从而推进预算执行效果。
4.部门预算的支出项目与全成本核算的成本项目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随时对照检查,考核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这就为绩效管理提供了条件,由此建立起医院绩效考核的基础框架。
(二)预算体系及作用
1.编制医疗科室的部门收、支预算,医技、后勤保障、管理类科室的部门支出预算。(下发各部门控制执行)
2.医院的总收、支预算。(用以有计划的组织收入、控制大类支出额度和按业务量需求组织供货)
3.根据总收、支预算,编制现金流预算。(用以掌握现金流动情况,为合理使用和调度资金提供依据)
4.物资采购和设备购置计划。(用以保证医院总预算和现金预算的有效执行)
预算体系是确保医院总体目标按计划实施的一种手段,而部门预算又是整合医院各部门之间协调行动、沟通共同目标、完成各自任务、引领职工在参与计划的过程中,明确各自责任的有效方法。因此,以预算体系规划资源利用,整合、提升资源能力。用绩效管理保证预算体系的顺利执行,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绩效目标管理体系
(一)绩效管理内容包括:1.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数量指标。2.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效果指标。3.量化各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归入平衡计分卡的考核体系。4.相关经济考核指标。
(二)建立科主任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在进行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分类、分层次、分岗位的量化岗位工作内容,给出权重系数,以绩效为导向、以可控成本为依据、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从人、财、物、空间、时间等多角度垂直考核,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程序图如下:
执行预算、实施计划
事先规划--------------事后考核
(编制预算)管理可控成本、实施责任会计
(绩效评估、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
(三)绩效管理方法
首先我们将绩效管理的大项因素划分为行为和业绩两大类进行评估。示意图如下:
(以上,纵坐标代表行为,横坐标代表业绩)
1.落在第一象限范围内的考核结果表示行为正确、业绩突出,可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其保持。
2.落在第二象限范围内的考核结果表示行为可取、但业绩不佳,应鼓励其行为,提高其业绩。
3.落在第四象限范围内的考核结果表示行为不可取、但业绩不错,应利用制度约束其行为。
4.落在第三象限范围内的考核结果表示其行为和业绩都落后,因此,应调动其积极因素或淘汰。
(四)改善绩效
在医院经营能力趋弱的现实状况下,绩效管理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它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涵盖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1.每个医院都存在使绩效不断得到改善的巨大空间。比如,确认患者潜在的真实的多元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是不可或缺的,必然具有价值优势,因此要全力满足这些需求,改善现有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建立起“医患结构”的互动关系,降低可控成本等等。这些正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比如,医院内的每一项职能或经营活动都有其自己的服务“对象”,有很多方法可以满足医院内部“对象”的需要,从而改善医院绩效。所以,也应把满足医院内“工作对象的需求”,这个市场化的方法放在医院组织变革的规划中,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提升医院整体能力。
2.医院绩效的改善不能仅依赖医院自己来完成,还依赖于经营活动的上下家。比如,供应链管理就是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从上述“医院增值表”中可以看出:医院收入中59.49%是支付给供应商的,因此供应商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产品质量、价格高低、服务水平等等都是医院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供应流程中,根据“老百姓标准”选择供应商是持续改善医院绩效的重要内容。在供应流程中,作为非盈利性的医院,尤其应着重把握货币效益(VFM)。在货币效益管理中,要努力确保取得或持续改善货币效益。由于医院在组织绩效时,不能以利润或资本回报率指标来评估,所以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货币效益管理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即通过“经济性”的购买和有“效率性”的使用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成功地实现“效果性”(百姓标准)。
(1)3E中的经济性关注的是投入成本,但经济性并不意味简单地削减成本,以适当的资源保证医疗质量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医院评估供应流程经济性的标准,应确定为“性价比”和“物资储备时间”(因医院施行赊购,所以储备量不是管理重点,而储备时间却是效益所在)。
(2)3E中的效率性关注的是:用最小的资源量实现目标产出。我们用研究成本动因的方法,梳理了医疗环节的操作规程和节支方向,从而为增收节支铺平了道路,为绩效评估建立了标准。
(3)3E中的效果性是医院总体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要达到按老百姓标准办院,绩效管理就必须在医院组织框架内的所有管理层面上全面展开:①各管理层面的管理者,应该对在它权限内的绩效负责(既包括财务目标也包括非财务目标)。②对各层面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应该与医院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③医院以“老百姓标准”为依据,设计出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医院属知识密集型部门,而知识是由人来掌握的,所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点。根据以上考虑我们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作为绩效评估方法,规定出23个绩效评估点,它们是:
①根据预算编制原则将各医疗部门的预算业务量、预算单位收费标准两个因素作为组织收入的评估点,考核实际执行结果。
②将各医疗部门的27个支出项目归纳为人员支出、办公经费、专用材料费、其他经费、杂项支出等5大类的可控成本提炼出来,编入部门支出预算作为控制支出的评估点,考核实际执行结果。
③将各医技部门的可控成本(包括耗材使用量和直接成本)、设备利用率、库存时间、库存量等五个指标作为评估点,加入权重后控制设备利用和资金使用效率,考核实际执行结果。
④将各职能部门的5大类直接成本编入支出预算,控制可控成本。以可控成本的节约程度和职责要求的考核内容为评估点,考核预算执行效果。
⑤后勤保障部门,划分出服务内容和范围后,以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评估点,考核预算执行效果。
⑥供应部门以性价比、库存时间、库存量、物资质量和适用程度等五项内容为评估点,考核预算执行效果。
⑦资本性支出: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可行性数据报告,出具净现值预测报告,经设备论证委员会讨论后方可实施。根据使用部门可行性数据报告的预测数据,考核其执行效果。
根据以上评估点的设计,综合平衡计分卡的考核内容,我们将促进医院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汇总为方面,它们是:
①效率性。
②医疗质量。
③服务质量。
④业务量。
⑤工作态度。
⑥社会责任。
⑦技术进步。
⑧经济效益。
上述八个“关键成功因素”作为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用于考核部门主管。不同性质的部门可依据相关因素进行多指标复合评估,医院根据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的实际情况对科主任进行奖罚。以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
四、激励与绩效的衔接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存在问题;改进
一、前言
对农村的医学、保健和防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全方面做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农村的蔓延,降低其疾病传播及影响程度。而且是否能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搞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民思想比较传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广大农村人民认为,医疗卫生问题是个人看病打针吃药的问题,而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所在,与个人无关,从而曲解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预防流行疾病的意识有所不足,在面对传染性强甚至危及生命的流行疾病面前,造成恐慌,有些农村群众甚至在流行疾病发生时采取迷信等极端做法,在流行疾病治疗和控制方面加大了难度。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和对全方面发展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中大型城市的卫生资源充足,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正好相反,出现卫生资源供应不足的窘况,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卫生资源,这对管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起着不利影响。
3.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市场介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进入有着必要性,其表现在医疗卫生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医疗卫生产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混合和公众对卫生产品信息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还处于培育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市场,增加政府介入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介入力度的不足,出现一些医疗单位为牟取利润,私自提高药品价格等情况,使村民无力支付,病情得到恶化,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混乱,从而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实施的难度。
三、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
1.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看病有登记、收费有发票、开药有处方、转院有记录的“四有”模式,和对人员调配、行政管理、药品调拨、业务管理、基本装备及财务管理统一的特点,是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想完善乡村管理化的方案,逐渐改善医疗服务无序、失控、散乱的状况,就要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价格及其他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并保证以国营为主的进药渠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大开展提供帮助。
2.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招聘上,院长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并使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优良人才的选拔,并在其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及监督。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服务,把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
3.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可以组织统一的考核和考试,对原有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进行检测评定,选优劣汰,对多余和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流,并将获得农村义务人员执业证书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员积极吸纳,为乡村医生队伍的扩充提供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责教育,利用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执业道德,提高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如何加强乡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并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护,是我国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央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共同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14-16.
[2]付春芳.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5,02:25+28.
关键词:公共管理(卫生)实习教学 实习基地
公共管理(卫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即业务领域的专业化,包括卫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如行政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因此,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已不下150所。而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管理本身是一种职业,不论从事何种具体业务工作,都要求从业者具备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求学生应当从各个方面锻炼公共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一定的领导能力,公共管理人员应善于利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公共管理效能”[1],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来说毕业实习是专业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使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建立起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2]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实习教学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作用,并走出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实习基地建设之路。
一、实习教学的战略特色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发展公共管理教育中,将实习教学放在战略高度,依托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省卫生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在各方可持续发展中,推进实习教学的不断成熟。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广东省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医药被专家称作战略性资源,而中医现代化、国际化除了需要中医药科技人才之外,还需要懂经济、管理、法律和市场的管理人才。从国内卫生服务与改革的形势来看,现在群众投诉多的和呼声高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缺医少药,而是服务质量、收费、医疗保障体制,以及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现在更需要的是从事卫生经济、卫生法律与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的人才。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和我省卫生事业管理的改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长远眼光的相关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仅仅只关注本单位目前的人事现状,更树立起了一种大教育观和大培训观,他们按照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提前介入教育市场和影响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不仅仅只是使用人才的单位,他们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孵化器。
针对这种发展趋势,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确定了办学思路:既具有其他综合性院校同类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和学科共性,又具有医学院校的行业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培植我校公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设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含卫生监督、医院信息)的专业人才。其主要知识结构是:医学+管理学,除此以外还制定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鼓励毕业生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以及通过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与形式,全面提高政治、法律、文化艺术、体育、沟通与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实践中,面对市场,面对社会,锻炼医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实际能力。
二、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
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广东省卫生厅需要团结省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卫生医药队伍,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不同的优势资源,做好调配工作。作为行政部门的卫生厅和各大卫生局,和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医院和各大型医药企业,是卫生医药的重要队伍,而队伍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人才需要不断充实,同时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在各方需求的推动下,公共(卫生)管理的实习基地应运而生。
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开始准备公共管理专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它摆到了作为广东省卫生管理队伍培养专业的后继人才的高度去落实,各级部门和各单位也予以大力支持。2002年9月,广东省卫生厅向下一级各单位了关于推荐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卫生)专业学生到省内各市、区一级卫生局实习的通知,在卫生厅领导的大力倡导下,我院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已初见成效。
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得到顺利安排。公管专业的实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卫生局、佛山市卫生局、珠海市卫生局、中山市卫生局、江门市卫生局、深圳市卫生局、越秀区卫生局、海珠区卫生局、天河区卫生局、芳村区卫生局、广东省药品监督局、广州市药品监督局、珠海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卫生行政部门的实习基地,和广东省中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以及君元药业、王老吉药业公司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在2006年,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与会的兄弟院校对我校公管专业每年95%-100%的就业率和各大卫生局、三甲医院、大型医药企业的强大毕业实习基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学习和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依托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学校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不断增进交流,巩固合作,进一步探讨双方双赢合作模式。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合作单位领导和带教老师对实学生的喜爱,这些单位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最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们从一名大学生一下子转变为一个准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常感受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是带教老师不仅教会学生们怎样做事,更教会对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带教老师的热情帮助,我们的学生们不仅顺利的完成学业,更赢得了朋友,有些学生还在带教老师的指点下完成了水平教高的学术论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机关、医院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企业和医院的文化精神,品味到了社会精英的人格魅力和成功人士榜样的无穷力量。
实习监督是学校与基地的交流方式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共6个月的时间,是公共管理专业进入基地实习的时间,在2月份学校会派专职监督员去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工作,不仅督促学生,同时也向带教老师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双方的工作,也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有不少实习单位负责人告知我们,由于年轻的大学生勤学好问,客观上也促进了机关或办公室作风的改变,促进了带教老须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们也在实习过程中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每年实习结束我院都会向实习单位发放的“实习生质量调查表”,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对学生各项表现的满意度都在98%以上。这反映了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学生质量是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的。
三、实习基地的未来设想
实习基地在双方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持续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朝着一种多元联盟的合作关系发展。
“受到实习单位的邀请我院派出了专家教授为这些医院和企业开办了各类管理培训讲座,促进了医院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作为高等学校,在扩招的背景下,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也显得额外必要。我院通过“名人名师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设计月”等“经管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入政府机关于部、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人员来我院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参加学生活动。至今己邀请了80余位知名人士到我校讲学,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公务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及企业家的个人魅力,也帮助学校丰富了实践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提出了多元战略联盟的设想:1.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联盟:即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年轻的建设者;另一方面,通过成人继续教育与培训,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提高,建构终身教育体系。2.建立双向互动的人才聘用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事业人才的资源整体开发,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人尽其才机制的形成。我们希望通过聘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专家来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中的主导作用,主动地在实习环节就向学生传达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希望成为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质供应商,也成为优秀企事也家一展教育宏图的用武之地。3.建立知识联盟,共同开发文化品牌。学校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可以在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研究、文化建设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横向合作。总而言之,加强我校与实习单位的知识联盟、产品联盟和人才培养联盟,有助于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乐夫.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1,8.
(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局,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如何分析、防范、控制好卫生事业单位医疗营运过程中的资金风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并且管理、使用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政府投入资金,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
关键词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94
卫生事业单位涵盖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血液中心、急救中心、疾控机构、健康教育等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其公益性和社会性职能也更为突出。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加强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正确实施,有利于降低卫生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风险,扩大资金的综合覆盖面;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综合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1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1.1管理者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目前,许多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大多是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医学专业知识很丰富。但对于财务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不熟悉,对各种财政补偿机制、融资法规及管理、财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等财务管理知识缺乏了解,大多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忽略了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控制等,没有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实现财务目标最大化,从而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持续、协调、有力地发展。
1.2缺乏风险意识
随着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及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购置医疗设备、进行基本建设等大型经济业务活动中,需要采用融资等金融手段。由于没有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融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融资成本高、资金风险大等现象。同时,在进行这些大型投资项目时,缺乏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对群众的认可度和承受能力、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单位财务的实际支付能力等缺乏调研和测算,没有有效的数据支持,难免造成资金的浪费,引起财务支付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卫生事业单位在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时盲目求大、求多,不进行全面、细致的预算审核,导致财政资金投入的重复、浪费,增加了审计风险。
1.3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涉及医疗运营、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的全面协作配合。在单位的运行中,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内控环境薄弱。很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普遍存在各自为营、各管一段的现象,制度的设计上没有衔接性,制度的实施上缺乏执行力,使内控制度的全面协调、有效管理的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1.4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意识欠缺
卫生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对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认识产生了误区,其认为财务管理仅仅就是卫生单位的一种形式而已,从而导致了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部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认为只要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审核了凭证,按规定进行了账务处理,并及时填报了各种会计报表就算完成了财务工作。对于资金使用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项目重复、浪费的现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意识和能力的制约,没有也无法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难以胜任辅助决策的角色。因此导致卫生单位的财务核算水准比较低,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
1.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项目执行绩效考评体系
卫生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目前的现状主要是激励不足和激励不当二者共存。一方面,由于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够系统完善,致使部分职工的劳动报酬低于其实际劳动付出,职工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抵触情绪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绩效考评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意识淡漠、形式主义泛滥、考核不严谨、奖励和处罚不到位,没有取得激励机制应达到的“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的目的。卫生事业项目执行的绩效考评中,由于对财务全面管理的评价体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财务管理的成败即项目执行成败的理念。在考评中,侧重于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而对项目执行中的预算执行、成本效益、社会效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性等内容缺乏分析考核,造成了管理缺失和资金使用不合理,使项目不能按预算全面执行或执行不当。
2加强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是卫生事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将财务管理纳入到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和职工中树立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效益分析考评的观念,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使单位的财务人员不但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而且能够胜任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单位的全面管理工作中去。
2.2分析风险形成的各项因素,加强风险的控制程度
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根据各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度和风险点,建立风险控制审批制度和预警制度。将风险考核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从而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使资金的使用、预算的管理、成本的控制、社会效益的完成度等各项指标得以最优化。
2.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规范运作内部管理制度的目标就是防止舞弊,预防差错。应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并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完善组织机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岗位责任控制,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实行重点岗位轮换制;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加强资产内部控制,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有效评价体系等。通过实施以上内控制度确保单位的财务管理得以全面落实和执行,切实解决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保证卫生事业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单位规范运作。
2.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加强卫生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和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财务人员素质过硬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事业单位应建立财务人员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坚持奖励自学和强化后期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政策,制订出培训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财务人员素质首先其单位应该严格的把好用人制度,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其次医疗卫生单位应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针对高端人才和业务骨干应采用集中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打造出一支具有战略思维、政策性强、业务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财务管理队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5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考核和考评,奖励和惩罚,就无法保证各项制度的推行和实施,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卫生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确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财务考核指标,在考核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落实各项考评制度,奖罚分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业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固定资产是卫生事业单位开展各项行动的物质基础,卫生事业单位的设备水平体现了其经营状况,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操作环境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巨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于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
在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管理部门对于自己的责任范围认识不清,使用单位对于自己的权限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相互间的沟通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行制约,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管理制度出现了极大的漏洞,固定资产的支出与实际收到的收据账单不相符。在一些卫生事业单位中,对于固定资产缺乏明确的管理,只是设立了一个总的账单,并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的管理人员,因此在支出时还会出现没有实物明细账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管理的不严格,没有及时将账单进行记录或处理。
管理人员出现了更替,相关的账簿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交接,造成中间的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因此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不相符;卫生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设备的添置,但是设备添置的时候没有安排员工进行记录,自然也就没有放进档案内;固定资产的管理人与使用固定资产的人员在不同的办公室,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明确分工,做出及时的处理,将问题完善好,导致出现了很多烂尾巴的事情;有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大楼已经开始在投入使用,但是没有将工程进行验收和结算,导致财务那边无法对账单进行入账,造成资产盘盈;固定资产在支出之后,因为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卡片丢失,补办不及时,造成账单内容与卡上内容不能对照上;一些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认识不足,出借和转移手续不齐全,交接手续缺乏有效性,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2.管理混乱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捐赠、拨入、其他单位赠送等多种情况,这些东西在购入时如果不及时入库,或者是在进行入库时没有相关的验收登记人员在现场,就会导致管理混乱的情况。尤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一些人员在研究课题结束之后,其中的照相机、扫描仪等东西就变成了私有物品,这些都导致了资产的流失。
3.资产处置的随意性
在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大多是两者相互约定的情况,没有任何相关的处理依据或者是法律手段,这样就会导致资产的所属权不清晰,没有办法明确责任人,在资产出售时不审批,也不公开接受监督。
还有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对于设备的处理也存在随意性,因为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维护,经常出现操作不当的状况,导致设备出现损坏,但是还不到报废的地步,一些人员就私自处理了,或者将固定资产归个人使用,并且随意申请报废,报废的资产也不进行记录,或者明确相关的处理方法,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极大浪费。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的措施
1.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完善,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时可以有章可循,一切按照管理条例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管理漏洞,造成资产的流失,提升相关部门的监管意识,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处理,其中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参考的,可以进行民主化的讨论和意见收集,结合多方面的参考制定出解决方案。
在实际的操作中,实行分级化的管理制度,对于每个使用人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卡片,每个人都要对其名下管理的资产负有责任,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这些人负责的资产进行检查核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资产管理部门部门要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同时对其他具有固定资产管理权力的人员进行培训,这其中包括思想道德培训和专业能力培训。
2.建立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和验收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业务的授权批准制度时,需要将授权批准制度进行严格化和程序化,每一次资产的支出都要经过专门的人员进行签字,不能借他人之手,没有经过允许的工作人员没有资格和权利使用划拨的金额,每个审批人的权限也是有限的,细化审批人的责任,不能超出能力范围之外进行审批,为了以防万一,根据不同金额的项目设置不同的审批方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审批,经办人可以直接否决,并且向上级授权部门进行说明。根据不同方式获得的固定资产,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登记,并且将内容进行核对。
3.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对其的报废处置上,这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成立相关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管理人员,对于进行处理的物品要登录在册。对于没有达到处置标准的物品需要查清楚原因,增强管理的合理性,并且将有关内容要及时地做成报告上交到领导层,有助于领导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总结
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加强对于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升使用率,保持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好相关记录,实现责任个人化,明确分工,向一些优秀的管理企业学习,从而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卉,李晓玲.浅析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2008,05:219-220.
[2]徐小燕. 浅析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24:187.
[3]陆健.刍议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139.
2002年11月2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公)、伤残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保障妇女育龄期间的医疗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工伤、生育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昆明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生育医疗费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昆明市医疗保险中心为经办机构。
第二章、医疗费的筹集和管理
第四条、工伤、生育医疗费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统筹管理。由经办机构负责筹集和审核支付,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统筹费管理和使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工伤、生育医疗统筹费由单位以在职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工资总额为基数,按1.5%的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第六条、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生育医疗统筹费按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原资金渠道,在“社会保障缴费”中列支。
第七条、用人单位因撤销、解散或者其他原因终止的,应清偿其欠缴的工伤、生育医疗统筹费。用人单位合并、分立时,由合并、分立的单位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生育医疗统筹费。新成立用人单位应自成立之日起60日内办理登记缴费手续。
第三章、工伤医疗费管理
第八条、职工在下列情况下负伤、致残的,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伤害的;
(四)、因工作原因患职业病的;
(五)、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受到伤害的;
(六)、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退役或转业到单位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七)、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下列情况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一)、犯罪或违法;
(二)、自杀或自残;
(三)、斗殴;
(四)、酗酒;
(五)、由于本人有药物依赖,行为失控造成伤害的。
第十条、因工负伤职工应持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制发的《昆明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证》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享受下列工伤医疗待遇:
(一)、报销与工伤治疗相关的工伤医疗费。职工工伤治疗中相关诊疗项目、药品使用范围、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参照现行医疗保险规定执行(急救除外)、。职业病用药根据治疗需要由经办机构审核报销。
(二)、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参加工作需要,经劳动鉴定委员会认定安装假肢、假牙、假眼、配置轮椅等康复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支付所需费用。
(三)、确定为因工负伤的职工如果获得第三责任赔偿的,按不重复享受的原则处理。赔偿医疗费金额高于工伤医疗待遇的,不再支付工伤医疗费;赔偿医疗费金额低于工伤医疗待遇的报销差额部分。
(四)、工伤职工因旧伤复发产生的医疗费,按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已获第三责任赔偿的工伤职工,赔偿医疗费金额高于工伤医疗待遇的,旧伤复发产生的医疗费报销90%。
第十一条、单位在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30日内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遇有特殊情况,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申请时效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第十二条、本办法实施前已持有革命军人伤残等级证明和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的伤残等级证明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由所在单位统一办理《昆明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证》,持证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医疗待遇。
第四章、生育医疗费管理
第十三条、职工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施行的计划生育手术(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结扎和复通、人流、皮埋、引产)、,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第十四条、符合第十三条规定的职工按照“节余归己,超支自负”的原则,享受下列生育医疗和计划生育包干医疗待遇,标准为:
(一)、生育医疗费:
1.顺产2500元;
2.难产2800元;
3.剖宫产3200元;
4.多胞胎在上述基础上,每多产一人增加500元;
5.在生育过程中发生死婴的,按上述标准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二)、计划生育手术费:
1.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100元;
2.皮埋150元;
3.女扎1500元、复通2000元,男扎1000元、复通1500元;
4.节育措施失败第一次人流400元,再次人流200元。
医学禁忌不能人流而施行引产的1000元。
(三)、未生育,持有生育证,怀孕后习惯流产的每次400元。
(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女职工在生育过程中引起其他疾病的医疗费,按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因医疗事故发生的医疗费,按照有关医疗事故处理的规定执行。
一、生产业集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内涵与外延。
生产业是为生产领域提供服务的产业,根据我国统计局2011年第三次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生产业大致包括:“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的研发与营销都是生产业。生产作为中间投入,在参与生产过程、激活要素市场、加快要素重组等方面促进创新,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
(二)生产业集聚机理。
生产业最重要的特性是其集聚性。服务业比工业呈现出更高的地理集中度。克鲁格曼(Krugman,1991)认为,“在当今的世界,最突出的地方化的例子事实上是基于服务业的,而不是制造业”.在现实经济中,部分生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甚至接近于零,如美国的哈特福德是保险城、芝加哥是期货交易中心等。生产业集聚与工业集聚具有共性,即追求共同的劳动力市场、知识溢出与产业关联,但是生产业比工业对于信息传递更加敏感,信息传递速度、保真度以及传递成本将极大地影响服务竞争力。因此,生产业更倾向于集聚,追求面对面的接触,以更好地传递隐性知识。服务业集聚,一是提高集群知名度,方便客户搜索服务供应者;二是共享高级办公室设施、高级交通与通信设施,彰显地位;三是形成更有效的社会网络,传播创新成果;四是相互之间可以很快相互模仿,改善激励机制。
生产难以远距离传输,处于服务业集群之外的企业迫于被淘汰的压力,会追随各地客户迁往集聚区,形成集聚中心或次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对成本敏感而不需要面对面接触的生产业会迁往郊区,譬如金融数据后台服务。生产业集聚是主要形态,离散是补充形态,华尔街、中关村不会因为信息技术进步而离散。
(三)生产业区位论。
生产业以集聚为主要组织方式。但是,不同的生产业却因其性质而倾向于在不同的区位集聚。譬如,金融业对信息要求非常高,金融企业倾向于在CBD集聚,与金融相关联的会计、法律等商务服务业也倾向于在CBD集聚;物流业对海港、空港、公路、铁路枢纽等基础设施具有依赖性,因此,物流业经常集聚在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周围;科技服务业对高级人才与知识供应的要求高,而高级人才对生活舒适度、生态环境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科技服务业经常集聚在高校集中、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生态区域。譬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
二、东莞生产业集聚发展特质分析
(一)金融集聚作用有待提高,外资金融、直接融资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东莞金融布局基本上与生产总值正相关,布局问题不大,但金融核心区的集聚与区域关联作用尚未建立。东莞金融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为本土银行,服务市场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国的港澳台企业。但是,众多的外企由于财务在外,在东莞很难向本土银行融资。因此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主体脱节,外资金融机构在东莞金融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亟待提高。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发达,直接融资占优。随着东莞资本市场的发展,东莞证券公司或者一些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将在东莞金融集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作用。吸引海外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创司进驻东莞,是东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路径。而东莞资源散布于镇街,工业资源、商业资源、物流资源、会展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资源需要整合,这对资本并购市场提出了很大的需求。
(二)信息服务业供给落后于需求,软件建设落后于硬件建设。
信息设备制造业是东莞的主导产业,但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上远远未能跟得上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广州、深圳等兄弟城市。东莞正在建设石龙e-town、数字大朗、数字虎门港、无线松山湖等特色信息服务业集群,这些集群根据自身的区位、工业基础与市场需求构建,积极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了工业化、服务化的进程。但是,这些数字园区的建设更注重的是信息服务业的硬件建设上(系统集成和网络服务等),而对于信息服务业的软件(主要指信息内容产业)却未能跟上。东莞当前大力建设信息服务园区的同时,结合知识教育、文化创意、数据资讯处理等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是必须要注意的。
(三)港口物流发展落后,镇街会展品牌不突出。
物流方面,东莞拥有虎门港口,又具有充足的货源,其发展具有天然优势。但由于虎门港的延迟开发,东莞的物流业市场由香港、深圳、广州瓜分。东莞物流业处于幼稚期,行业标准缺乏,物流公司多以运输业务为主,运输业内竞争秩序较乱。东莞物流业集群分三撮,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物流、以虎门港为中心的国际物流、以常平为中心的铁路物流,物流布局基本合理。但是,物流集群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虎门港的国际物流滞后;会展方面,东莞理应根据自身产业资源与市场,打造“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当前会展集群分布在市中心和厚街,布局基本合理。工业镇区一镇一展,镇区展会品牌营销应该更加努力,打造著名镇区的会展品牌,譬如,虎门服交会可以再上档次,建设高层次的展览馆。镇区会展资源存在空置现象,应该进行整合,共享会展资源。
(四)松山湖科技服务集聚度有待提高,人才集聚度有待提高。
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科技服务业并不发达。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论文格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市场需求。目前,东莞的科技资源过于集中在市区,但市区的高校资源并不丰富。松山湖集聚了东莞理工学院等众多的研究机构,但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尤其是科技创新与高校的合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集聚高级科研人才,东莞就必须改善吸引高级人才的区位因子,着力改善松山湖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交通,以更好地通过高级人才的流动传播与吸收新的知识,满足高新人才对广州、深圳的归属感,让更多的高级人才在松山湖安居乐业。
(五)文化内容生产上较为薄弱,国际营销力度不够。
由文化荒漠到文化新城,再到如今的文化名城,东莞在文化建设上可谓迎头赶上。东莞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资上可以赶速度,但在文化内容的生产上还有待加强。这一方面需要调动广大市民的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高层次文化人才进莞,生产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东莞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不足。东莞是世界工厂,但其文化在国际上并不为市场知晓。东莞文化集群建设需要根据东莞镇街特色元素、新莞人元素、港澳台元素,创建属于东莞的、更属于世界的东莞文化。
(六)服务市场不完善,外包人才、外包企业稀缺。
服务外包是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交易方式。东莞的产业基础决定了东莞服务外包的定位:以服务于区内企业的在岸外包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近岸外包为主、以欧美日的离岸外包为辅。东莞服务外包的优势体现在其区位、成本、产业集群,廉价的房地产、人工成本、产业集群是吸引服务外包的主要区位因子,而劣势体现在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业水平不高,缺少能够承接近岸外包、离岸外包的面向区外的服务企业,面向区外的服务人才供应更是不足;另一方面,东莞市内的中小企业对于服务发包的需求较低。这决定了东莞的服务外包在城市群的竞争中将发展较慢。当前,东莞服务外包企业20多家,规模小,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东莞服务外包的发展将是个长期过程,随着服务市场完善,随着懂得英语和国际经营规则的服务人才不断集聚,东莞将以成本洼地优势承接海外的外包服务,带动海内企业的服务外包。
三、国内外中心城市生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在城市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逐渐下降、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逐渐上升是必然趋势。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中国香港、首尔等先行成功城市通过集聚发展生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或教训进行总结,以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参与城市竞争。
(一)房地产价格上升、工资上涨与货币升值等市场手段转移制造业。
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迫使占地广的大型制造业离开纽约、伦敦等中心城市。工资上涨、货币升值,也迫使发达城市将制造业外包到海外。以东京为例,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大幅升值、东京地价飚升,加剧了制造业的衰退与转移,东京大量的工厂变成公寓、停车场或者写字楼。市场手段把一些竞争实力弱的工业企业转移出中心城市,一些工业企业破产,为生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一些工业企业保留下来,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等方式对抗成本上升,这些工业企业成功转型升级。
(二)拥有港口,通过航运、贸易、金融联动转型升级。
纽约在上世纪50年代后,制造业开始衰退,但在1950~1980年,纽约的生产业快速发展。伦敦在上世纪60年代制造业开始向郊区转移,在七八十年代则向市外、海外转移。东京、中国香港重复着相同的路径,只是时间上更晚一些。但是,制造业衰退以后,这些城市并不因此而衰退,这得益于其历史上的生产业基础。纽约、东京、香港等都拥有优良海港,通过航运带动贸易,通过贸易带动金融、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而底特律、匹兹堡分别以汽车、钢铁冶金产业为主导,但两个城市的生产过于专业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制造业衰退以后,不能补充经济增长的力量,城市转型失败,随之衰退。另外,底特律、匹兹堡处于内陆地区,区位不具有优势,难以通过贸易带动生产起飞。[ LunWenData.Com]
(三)人才供应充裕,科技、文化底蕴雄厚。
生产业以脑力劳动为主,对受教育程度高的高级人才需求旺盛。纽约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伦敦有伦敦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等,东京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香港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旧金山也有旧金山大学和附近“硅谷”的智力支持。这些城市还是时尚潮流的发源地,文化创意产业发达,高尚的文化生活同样吸引了高级人才在城市集聚。
(四)保留部分制造业,制造业腹地规模决定城市功能等级。
生产业是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由于隐性知识传递、面对面交流的需要,生产业与生产企业在空间上具有依赖性,保持一定的近距离。例如,纽约还保留着服装、出版印刷和其它小型产品的制造,这些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关联,需要紧贴市场。东京还保留着出版、时装等开发型和试产型的机械工业,这些机械工业对技术咨询、风险投资、信息服务等生产具有巨大需求。由于房地价、工资的上涨而迁出城市以外的制造业,将形成生产业的市场腹地。迁出的地理范围大小,决定了生产业的市场腹地的空间大小,也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等级。纽约、伦敦、东京的制造业向全球外包,因此生产的市场腹地覆盖全球,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与控制、管理中心。
(五)通过区域专业化,集聚发展服务业。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空间有效组织形式。商业街、金融街、大学城等都是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形式。曼哈顿是纽约最重要的金融企业、商业机构所在地,华尔街分布在曼哈顿下城,商业机构分布在曼哈顿中城。伦敦最大的金融中心是伦敦城,它又被称为“一平方英里”,银行数居世界城市之首,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伦敦股票交易所是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日本的主要公司集聚在东京的千代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千代区和中央区分别设有日本银行和东京股票交易所;市中心的丸之内是东京银行最集中的地方,乐町区的剧场和游乐场所最多,银座区的商业因世界百货总汇而闻名。
四、东莞生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思路
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把生产业推上经济史舞台。东莞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发展生产业。东莞政府在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9〕5号)。意见提出,“结合东莞实际,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尝试借鉴发达城市生产业的经验与教训,对东莞集聚发展生产业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推动金融自由化,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科技金融。
集群是种公共产品,集群发展需要政府搭建舞台。对于金融集群来说,同样需要政府的规划、建设。东莞政府正在规划建设CBD,将发挥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东莞推动金融集聚,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大力推动金融自由化。东莞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试点城市,这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需要金融自由化,要减少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限制。第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科技金融,推动虎门港的物流金融与松山湖的创新投资业集群建设。第三,总部建设、商务服务业与金融集聚在空间上高度关联,吸引公司总部、商务服务业与金融业集群共居。第四,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在金融集群中的主导作用。
(二)大力发展信息业,实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服务化。
信息服务业从硬件到软件,对于工业、服务业或者农业的效益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譬如,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东莞利用后发优势,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服务化,实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服务化至关重要。东莞信息服务业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与政策支持:第一,工业镇街利用支柱工业集群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利用信息服务改善工业生产流程、升级产品。第二,利用工业园区的既有空间布局,建设信息园区。第三,除了发展信息服务的硬件设施以外,更要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第四,整合众多分散的无线园区,重点发展数字虎门港与数字松山湖。
(三)高起点建设虎门港,打造珠三角东岸的会展走廊。
物流、会展能够带来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商务服务等一大串关联产业的兴旺。东莞定位为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谋求以港兴城,这项战略是英明的。东莞要在物流会展业上有所作为,应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起点建设虎门港,与全球港口联网,同时与周边镇区关联,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的港口群展开合作,在上中下游之间加强投入—产出联系,同时错位经营,专业化生产。第二,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第三,制定物流业标准,规范业内竞争秩序,整合中小物流企业。第四,加大镇街会展品牌的营销力度,整合镇街会展资源。第五,整合香港、深圳、广州的会展资源,打造珠三角东岸的会展走廊。
(四)提高松山湖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创新镇区工业科技。
松山湖高新区在东莞转型升级中起着引擎的作用,但其科技资源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还不够。东莞以集聚方式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建议:第一,镇街利用其工业基础,发展相应的工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镇街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第二,提高松山湖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科技服务业布局与高校相关联。当前东莞高校主要布局在松山湖,科技服务业也应该集聚在松山湖。应当改善松山湖与广州、深圳的交通;改善松山湖的高级社区生活,使之更加时尚、艺术、现代化;加大松山湖对高级人才、高校、科研机构的集聚力度。第三,加快与港澳台、欧美日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步伐,引进、研发适用技术,鼓励二次创新。
(五)融合东莞特色文化元素,争取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在打造文化新城的前十年间,东莞在文化产业硬件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很快。今后十年,东莞文化产业发展更应该集聚发展文化内容产业。建议:第一,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兴建文化产业园区,争取申报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第二,结合东莞本身的特色文化元素,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融入新莞人、港澳台商人、外商等元素,大力加强东莞特色文化的国际营销力度,建设港台商人文化生活区。第三,激发社区基层的文化创意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吸引高级文化人才进入东莞。第四,结合东莞的产业特色和人文资源,重点发展动漫、印刷等产业类和民间民俗类、生态旅游类、收藏类文化会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