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经济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1. 区域文化的内涵

在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价值观念、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文化总和。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丰富的概念,人类学家泰勒曾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区域文化是具有一个地域特色的文化,概括性来看,它主要具有综合性、共享性、区域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综合性是区域文化的基本特性,既融理论、时间、发展于一体;共享性是指这种文化是可以传播和共享的;而不同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具有的明显的区域性;区域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进而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百色市区域文化是一种壮乡文化,具有民族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在百色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基本关系分析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个较大的子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在历史过程中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所产生的结果,它都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从社会发展的研究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即使在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资源禀赋方面非常的相似,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单单从经济因素方面是解释不通的,我们只能从文化因素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即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这种相互促进和约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区域经济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区域文化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同时,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是由区域经济来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者制约上,一般来说,优越的区域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区域文化则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百色市区域文化也一样,其民族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同样,区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一些价值观、财富观等也会与现代经济基本准则存在一些矛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区域文化为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分歧,并且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人们在利益追求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化来指引。文化可以说是人们共同认同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可以让人们在复杂的谁会环境中把握住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人们经济价值观念、意识的正确性,使得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区域文化要持续有力地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百色市区域文化显现“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质朴憨厚”等民族气质,这种民族心性和气质代代相传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发展,作为一种精神上和智力上的力量一直影响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2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间经济融合的影响

区域文化形成后,以其独有的方式对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等产生影响,使得区域内的人们以这种文化来标榜自己,区域文化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带有明显趋于特色的文化模式形成后,在较长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使得区域文化具有了独有的特征,人们才可以向外界展现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对于区域间经济的融合则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区域内的人们认可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之后,就很难接受和认可外界其他的文化,而这种对其他区域文化的抵触是会影响区域间的交流的,进而影响区域之间经济的融合发展。

3.3 区域文化差异对百色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区域经济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和区域文化的差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甚至用这种差异性来对百色市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进行解释。百色市的12个县区中,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的出现除了资源禀赋、发展机制等不同之外,区域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并且区域文化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3.4 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大

区域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百色市越来越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方面的重大促进作用,通过对外宣传自己独居特色的区域文化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区域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投资商和游客,提高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增大,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 区域文化促进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究

4.1 确保经济政策制定与文化政策推行同步

科学、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是符合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的,因此,要做到更好地运用区域文化来促进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文化政策的推行要保持同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在文化上也比较封闭,导致人们在对新事物方面接受程度相对于发展地区都比较差,在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推忧域经济的发展,就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文化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破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

4.2 加强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要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百色区域文化建设,使文化的力量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首先,通过强化区域文化建设,可以改善区域内的民风,让区域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从而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其次,文化底蕴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保障,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丰富区域文化底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此外,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是有着这深远的意义的。百色固有的先进生态环境理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也是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3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在区域经济推动过程中充分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的细胞中,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中的方式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内化主要表现为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构建,从而坚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信念;而外化则体现于科学社会制度的建立上,通过建立科学的社会制度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高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使区域文化最大程度的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区域文化推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2] 刘孙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今日南国,2009.01.

第2篇

关键词:宜宾市;民间金融;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078-03

1研究背景

民间金融在经历了2014年汇通担保事件等一系列崩盘事件后,整个资本市场对民间借贷一度丧失了信心,民间金融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在近两年发生的民间金融崩盘事件中,凸显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及相关监督机构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在突发事件中严重缺乏,导致大量民间资金人间蒸发,投资者的本金利息欲讨无路;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民间资金的需求持续升温甚至完全依赖。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民间金融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呈有效的正相关关系?如何才能正确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力量?这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宜宾市经济金融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的测算——运用θ值法估算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

2.1θ值法的假设基础

θ值法即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法。它根据资金投入量与GDP的比例来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它有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投资与产出的比例保持一致,即各地区资金投入量和GDP值保持固定的比例。本文将资金投入分成正规金融(FormalFiance,FF)和民间金融(InformalFiance,IF)。正规金融主要包括银行短期贷款(BankLoan,BL)、股票市场融资(StockFinancing,SF)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FDI)。第二个假设选取北京市作为参照物,假设其民间金融规模为零。这是由于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所以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北京的民间金融规模较小,假设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北京市的资金投入主要由银行短期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正规金融渠道构成,而其他省市默认为民间金融存在。

2.2θ值法测算宜宾民间金融规模

该方法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θ是相同的:上式中,θ为各地区第t年的θ值;BLyt为宜宾地区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y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y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y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y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BLbt为北京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b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b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b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b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假设北京不存在民间金融,资金全部来自正规金融,所以,北京第t年的θ值为:由于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θ值相等,因此,宜宾地区民间金融规模:表1是北京市2004年~2014年的银行短期贷款额、股票市场融资额、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并运用θ值计算公式可求得北京市2005年~2014年每年度的θ值。从表1θ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年θ值的取值范围界于0.6819到0.8876之间,均值0.7676。根据调查,宜宾市主要金融指标,并根据公式测算出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数据(如表2)。

3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特点分析

(1)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宜宾市GDP为1443.81亿元,较2013年增长8%,虽然总量仅占四川省GDP总量的5%,但仅次于成都(10056.59亿元)、绵阳(1579.89亿元)和德阳(1515.65亿元)之后,居于四川第四,但宜宾市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却与成都、绵阳、德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宜宾市正规金融发展缓慢,而市场资金需求巨大,这为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迅速扩张。民间金融的规模从2005年的173.328亿元扩张到2014年的875.719亿元。(2)宜宾市民间金融呈波浪式发展特点。宜宾市民间金融比较活跃,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但是,在某些年份发展停滞甚至出现萎缩,比如2007年~2009年间基本停滞不前,在2008年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其原因在于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10年~2011年增长放缓,是由于2011年受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民间金融均出现明显的发展规模下降。(3)宜宾市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同步发展。宜宾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同步迅速发展,并且,在2005年~2012年间,民间金融规模甚至超越正规金融,这是由于宜宾市企业大多为中小、小微企业,民间金融成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2013年~2014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规模大致持平,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宜宾市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综上,通过θ值测算方法虽然是间接测算,不完全精确,但基本能够反映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大体状况: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形态呈波浪式,规模庞大,在宜宾市区域范围内是本土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

4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过程

4.1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宜宾市2005年~2014年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民间金融规模(IF)两个时间序列间的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4.2变量和样本选择

在研究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我们拟选取宜宾市2005年~2014各年度的IF和GDP两个指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IF)为解释变量,用以构建本研究的基本实证模型:

4.3分析过程

4.3.1平稳性检验(Unitroottest)检验LNGDP和LNIF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采取单位根检验(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方式,由于序列图形显示其偏离0而随机变动,并且被检验序列的波动趋势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势,因此,回归方程中需要包含截距项(Trend)和趋势项(Intercept)。分别选取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二阶差分序列三种序列,并基于施瓦茨准则(SIC)确定滞后期数,LnGDP分别取2、1、1滞后期,LnIF分别取2、1、0滞后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论如下:LNIF和LNGDP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二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置信水平上均大于t统计值,因此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IF和LNGDP是二阶单整序列。4.3.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test)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LNGDP=1.224426+0.899406LNIF(1)(3.398994)(15.15860)其中,括号内为相应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值。接下来对残差et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根据方程(1)和表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回归方程的R2=0.966356,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同时,由于残差et序列的ADF检验在1%、5%、10%水平上均是平稳的,说明LNGDP和LNIF存在协整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与民间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变量LNIF系数估计值0.8994,说明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约0.8994个百分点。该项检验表明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平稳、均衡发展。4.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testofcausality)本文拟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检验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二者的影响方向,即究竟是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宜宾市民间金融的持续发展?由于前述平稳性检验已经得出序列LNGDP和LNIF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直接对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从表5中,对于第一个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4.49608,相应的概率值P=0.1251,大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二个原假设“LNIF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1.84012,相应的概率值P=0.0300,小于5%的检验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IF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宜宾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宜宾市金融市场尚不完善,9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通过票据融资数量较少,外商投资稀缺,民间金融成为宜宾市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来源。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一个统一经济体内共同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增长0.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强。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民间金融还大量存在,我们在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应正视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该形态下的资金借贷进行规范,并明确纠纷处理受理机构。同时,完善民间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合理可控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方向,使其发挥正面效应,进一步促进宜宾市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康顺.中国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2]刘希章,李富有,南士敬.民间投资运行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7).

[3]刘钰.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及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5(01).

第3篇

1.1国家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地区进行区域分工进行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果要发展区域经济,分工是势在必行。区域分工能够带动国际分工,因此国际贸易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先从分工开始,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基本机制。一是将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较多资源的区域进行分工,这个区域就可以用自己比较丰富的能源与其他区域进行交换,换取自己比较稀缺的能源,提高本区域经济的福利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区域分工,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完善产业结构,将可以发展的新产业分化开来,独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三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强调分工协作,将劳动力进行分工,让每个员工专门负责一个生产环节,这样可以让员工更加熟悉操作,形成劳动力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区域的发展。四是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打开国际市场,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环境,让区域内的企业进驻国际市场,国内国际两不误,共同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加快分工演化,有利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抢占先机。

1.2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区域要素的积累,促进经济区域的发展

(1)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外资,让外国企业在本区域开设公司,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形成贸易创造型投资。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都会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国家就可以将劳动力输送到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既可以减少国内的负担,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还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产品以及先进科技,引导人们进行国内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因此中国所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毕竟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不会担心自己投入的钱回收不回来,而且不必担心自己商品的销售问题。

(2)区域经济地区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将广大居民闲置在银行的钱用来投资,创造财富。而且经济欠发达国家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提高自身资本品生产能力,将货币投资转化为实物投资,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开展国际贸易是提高区域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再进行应用,以提高本区域的科技水平。②区域地区的企业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后,可以对这个产品进行研究,然后再创造出自己的产品。③区域地区的企业看到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上赚到了巨大利润,就会刺激他们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研究开发出新产品。④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甚至是一起经营一家企业,然后再学习他们的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3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结构优化

(1)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每一个国家的资源分布都是不平衡的,也许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没有水资源;另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却没有矿产资源。那么这两个地区就可以进行交换了。因此,国际贸易可以优化区域的资源配置,使各地区的资源达到平衡。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需要的国家,然后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达到均衡,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在出口与进口两个方面。企业出口产品量增加,就要求增加产品生产的原料及半成品,促进原料生产行业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企业需要大量进口,就代表着区域内将出现一个新型产业和新技术,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

1.4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新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1)有利于促使国家改变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新的管理机制。我国对于国际贸易的干预太多,设立了很多部门对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进行检查、监管,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微观企业进行改革,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开展国际贸易就是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可以使企业摆脱旧的计划经济的制约,让企业能够自主经营。使企业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结论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快捷的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互联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1.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探讨

互联网最初的发展仅仅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后快速的扩展到一些科研机构,成为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机构在互联网领域的介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网路的功能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深入到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互联网直接相关的网络购物,网上商铺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

互联网自从进入到商业领域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区位优势在网络经济中显示出很多的不适应,区域经济中一些经济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够构建起新的区域区位优势,确定新的发展模式,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2.互联网的发展给区域经济造成的冲击分析

2.1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区域经济中的区位概念淡化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

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2.2 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3.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3.1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

3.3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4.小结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使得原有的一些产业也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大的优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了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在发展中理解和应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令超,翟永龙.互联网发展对我国GDP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2009(09).

[2]赵利华,曲日涛,宋海燕.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张越,李琪.互联网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第5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区域经济;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二元体结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和乡村以各自发展为主、互向割裂的局面。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的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

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以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规划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的发展,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过程。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第6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2-0061-07

一、引 言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亟需提升实力。关于区域经济和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凭借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被企业称为“第三利润源”和现代经济的“加速器”。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利润源,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随着湖南工业化的提速,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一批功能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经出现。然而,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服务功能尚处于比较低的层面,比照现代物流的技术标准,长株潭区域的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把握现代物流的优势,在长株潭经济区内实现双赢策略,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一般的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大多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看成线性关系。然而,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关系错综复杂,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2]。基于此,我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处理相互关系不太明确的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这样能有效避免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中不能考虑非线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理论追溯

(一)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理论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共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的概念,首先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共生”在生物学中被认为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不能各自独立生活而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都得以生存下来的交互现象,在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各自都获得利益,在生物学上称之为专性共生。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等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

经济学上的“共生”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抽象的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区域共生”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它促使人类特定区域通过各种方式和大自然接触,与自然共同生存下来地方生态共同体只有控制了其自身的经济,文化价值才能为人类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健康和有效的共同体。在区域共生社会里,经济应该为地方共同体服务,共同体价值决定了发展的模式。区域产业集聚视经济体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强调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作效应[3]。区域经济是种制度化的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如果一种活动使用物质有利于另一种活动,或者其生产的物质将成为另一种活动的资源,那么,两者被外在的经济系统连接起来,彼此具了相互的外在经济性,即是共生的。

现代物流是支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是一个跨行多部门各种运动形式交集的产业形态。现代物流企业、物流关联生产要素和物流企业生产能力必然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在空间上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3]。区域的内聚力一定程度上依靠物流系统得以维系,区域共同物流:一是指物流企业服务业务的综合化,二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地域中心化[2]。区域共同物流体系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和独立于产业集聚之外的区域限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实现对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

(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及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1982年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横断科学理论,是系统控制论发展的产物。自问世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在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4]。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

灰关联分析是将运行机制与物理原型不清晰或根本缺乏物理原型的灰关系序列化、模型化,从而使灰关系量化、序化显化。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陷。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且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比较符合[4-5]。

应用灰关联构建分析模型,步骤如下:

设X={x0,x1,…xn}为灰关联因子集,X0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

X0=(x0(1),x0(2),…x0(n))

X1=(x1(1),x1(2),…x1(n))

……

Xi=(xi(1),xi(2),…xi(n))

……

Xn=(xn(1),xn(2),…xn(n))为相关因素序列。

第一步,求个序列的初值像(或均值像):

X■■=Xixi(1)=(x■■(1),x■■(2),…x■■(n)),i=0,1,2,…m (1)

第二步,求差序列:

?驻i(k)x■■(k)-x■■(k),?驻i=(?驻i(1),?驻i(2),…

?驻i(n)),i=1,2,…m (2)

第三步,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

M=■ ■?驻i(k),■■m=■?驻i(k) (3)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酌0i(k)=■,?着?缀(0,1),k=1,2,…n,

i=1,2,…m (4)

第五步,计算关联度:

?酌0i=■■?酌0i(k);i=1,2,…m (5)

三、影响经济区物流量的因素分析:以长株潭经济圈为例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地处我国东西南北的结合部,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区位和交通优势都是十分明显。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运输供给能力显著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公路运输网初步形成,铁路构架基本建立,依靠着湘江的内外河航道提供便利的水利运输,水运港口生产用码头长10 539m,泊位数212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 000吨级,拥有4D级干线机场黄花民用机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唯一的国内国际航空口岸,航空货邮近年吞吐量一直以来均以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1]。

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一批功能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经出现。其中长沙金霞物流园区已初具规模,株洲石峰物流园区也在加紧建设,为专业化物流企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被誉为新型物流业态的全国首家工业品超市——湘潭万博港企业超市已正式开业;全国医药行业规模最大、唯一设有医药保税仓的全洲医药食品物流中心业已建成。同时,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已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是现代化通信网络基本形成,长株潭建成了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及分组交换、数字数据、中继通信、多媒体综合通信等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是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各级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建成和投入运行了一批局域网,基本满足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二是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开始出现,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密切,在此,选择衡量区域物流状况的量化指标为货运周转量,相应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总额,社会固定总投资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情况,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反映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总额反映的是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区域内消费水平情况,社会固定总投资则反映区域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有效性。

以2001年~2009年长株潭三市的社会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作为参考序列Y,国民生产总值(亿元)X1,第一产值(亿元)X2,第二产值(亿元)X3,第三产值(亿元)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外贸总额(亿美元)X6,社会固定总投资(亿元)X7,建立比较序列,得到表1。

(一)初值像

由公式(1)得各个序列的初值像,如下表2所示。

(二)差序列

由公式(2)得差序列的结果如下表3示。

(三)两极差

M=■ ■?驻i(k)=4.6271

M=■ ■?驻i(k)=0

(四)关联系数

取ε=0.5,

?酌0i(k)=■=■

根据上式,求得关联系数计算结果如下表4所示。

(五)灰色关联度

由?酌yi=■■?酌yi(k);i=1,2,…m计算所得的灰色关联度见表5。

结果比较,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知:

?酌y5>?酌y4>?酌y1>?酌y6>?酌y3>?酌y2>?酌y7,

因此,影响长株潭经济区的货运周转量的经济因素依次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外贸总额>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社会固定总投资。

从计算结果可知,对长株潭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最大的指标分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和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而外贸总额、第一、二产业及社会固定总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少(如图1所示)。

四、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1. 在货运周转量影响优先的经济指标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第一位,是衡量地区消费能力的重要经济指标,说明长株潭区域物流服务在消费和流通领域的社会化程度较高[6]

作为湖南的中心地带,长株潭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为建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实行企业生产转型的要求下,以消费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消费比重,拉动内需,促进资金流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长时间内,还需要改变消费观念,尽可能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一个合理的物流服务与消费体系。

2. 第三产业和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分别排第二和第三位,表明长株潭区域的服务业有较强的发展势头

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湘发[2007]9号)”中明确提出,构建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加快湖南省“3+5”城市群经济发展,加快生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区域物流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构建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就需要站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制定完整的政策体系[1]。物流业有相当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表现突出的就是第三方物流服务、运输和仓储等等,因此该项指标对物流行业的影响较大[6]。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长株潭经济区总体发展状况的最有力的指标,通常和物流需求有较大的关联。物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相对应的,需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力度,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经济体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竞争环境。

3. 外贸总额对物流货运周转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不能忽视其发展前景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内迁,长株潭作为中部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企业首选目标。一批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实到长株潭各个工业园区,形成知名的产业群体,同时也加快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扩大服务业的外包规模和竞争实力,其投入资金也创历史新高,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而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固定总投资的重要性略低,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对经济的效果是显著的,也就需要在接下来决策中,更加注重关键因素。社会固定总投资产生的效用不高,没能很好转化成下一期的生产能力,需要提高效率,实现资金的最有效利用。

(二)对策和建议

实现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建设新设施的有机结合,建立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物流网络机制[1]。在此,分别从政府部门角度和现代物流企业角度,对实现物流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从政府部门出发,建立协同物流体系[6]

首先,建立协同政策制度体系。在政策上对物流行业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政策发展的基点主要有3个:一是着力引导和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加强市场行为运作,积极培育区域物流市场;二是改造传统的物流企业,发挥功能性、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连接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的一体化物流发展,并实施绿色物流和环境供应链管理;三是针对目前物流运行各自为政的局面,且现行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当务之急就是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城市群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推进。

其次,建立先进而完善的协同化物流设施体系。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为了满足“腹地”范围内全社会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是一种市场行为且必须遵从客观市场规律,因此在其规划当中,首先就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时要注意到物流需求量、需求地点、需求结构、需求时间等具体问题,如果偏离了城市物流的实际需求,那就会使诸多物流设施规划成了空中楼阁。

再次,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赖于物流基础设施、资金、人员等等相关资源的整合。加快信息资源标准制定,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促使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7]。在开展物流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的同时,支持以建设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视频识别、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三市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后,建立物流组织体系。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地区、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8]。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工商企业的综合性、全过程物流服务需求。图2为协同物流体系系统结构示意图。

2. 从现代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对企业拥有的市场和技术实力进行正确定位。企业可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尤其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自身拥有的物流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竞争力上,相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都处在劣势,更应当重视市场定位[6]。市场定位是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规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其次,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的服务网络和个性化服务[8]。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络,使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改善物流服务链,健全企业的服务功能体系,重视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与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降低企业的经营费用和经营风险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合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和增值服务。

再次,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新机制。以“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作为培养企业人才和组织的观念,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每一位物流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实现同步;通过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增加企业所特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

最后,合理选择物流运作模式和建立并推广现代物流标准。抓住企业的核心业务,将次要的环节外包,运用社会资源,节约企业的内在成本,采取与企业实力相当的服务方式和运作模式,实现其功能定位[7]。现代化物流是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需要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也就需要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在相关物流部门的主导下,制定标准的第三方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

五、结束语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探讨了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并对相关的发展趋势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长株潭经济圈近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物流货运量的关系,货运周转量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优先经济发展指标,并得到其发展趋势曲线,对结果的拟合度检验表明,分析结论符合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借用货运量和物流的关系,间接表明了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的分析说明,经济的增长和物流的关系极为密切,或者说,现代物流的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三方物流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运用于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的关系研究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的把信息反馈的控制原理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研究系统的内部结构入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展示系统的宏观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因而,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理论与方法,必将成为研究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萍.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傅培华,彭扬, 蒋长兵.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陈畴镛. 第三方物流与企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4] 文培娜,张志勇,冯怡. 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 物流技术,2009(12):21-39.

[5] 李维国,王耀球, 王静. 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3.

[6] 刘长军. 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07(5): 33-35.

[7] 肖军. 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实施策略[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5):92-95.

[8] 江泽智, 戴恩勇.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物流网络的互动[J]. 中国国情国力,2009(5):60-61.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n the Chang-Zhu-Tan Economic Circle

Zhang Hongbo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第7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指出韩国税收在社会公平分配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我国相关税制具有借鉴意义。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很好地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下文考察韩国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所得税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人民收入发生变化,购买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收入效应来说明税收的这种作用。这里的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是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划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分析

首先是韩国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韩国的直接税所占比例大于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且呈增加的趋势。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分析韩国企业所得税情况。图2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看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图3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韩国的增值税情况。图4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首尔厅的收入相对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基本都差不多。因为韩国的增值税是消费型的增值税,且增值税是间接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图5表明了2004年韩国分道(省)和广域市(直辖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也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韩国的地方税主要是由财产税制组成的,属于直接税,也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如图6所示。

(二)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分析

表1表明了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把韩国的企业按照收入分类,分析一下到底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

从图7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企业群缴纳的税收明显高于收入低的企业群。

本文依照收入规模进行分类,以100亿韩元为标准,分为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分析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结果发现,1000亿以上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79%,1000亿以下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21%。高收入的企业群多纳税,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1000亿以上法人纳税人数却只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1%,而1000亿以下法人纳税人数却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99%,少数富裕的企业群缴纳了大部分的税收,说明韩国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也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优化税收制度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是不分地区经济差异、统一税率的生产型“增值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税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严重制约了西部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导致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另外,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增值税税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西部地区客观上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如果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西部地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抵扣,也符合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朝霞.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优化及策略[J].经济师,2007(10)

2.王盛尹.我国的税收负担:现状与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第8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高等教育 辩证发展

随着我国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地方政府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区域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因此,二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由于区域高等教育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一致性,各自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区域高等教育可以遵循自身的规律,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实现优先发展,而区域经济可以更开放的姿态,营造一个令各个区域高等教育主动为其服务的环境,获得区域内外的人才和科技支持,来实现经济更好发展。这种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最终将促进双赢局面。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恩格斯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区域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区域经济不但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决定因素。

1.区域经济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教育的发展基础,主要是说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区域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区域经济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客观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而必然会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投入;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个人的知识、技能等素质与个体能取得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日益紧密,导致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需求。

2.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制约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源。足够的生源能为学校提供资金保障,而学生为了应付人才市场竞争的挑战,非常注重专业的选择。这就迫使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院校就要设置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如果不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不但能影响生源的保持稳定与继续增长,还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高校只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3.区域经济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系统的类别结构、程度结构的制约性

任何经济部门进行生产总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前提。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且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关系,不同的经济部门或同一经济部门,由于其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从社会总体来看,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生产单位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总是不相同的,并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从事生产劳动的各级技术人员之间必须有个相应的比例关系。这就说明了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和程度结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4.地区的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具有制约性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劳动技术结构不同,就意味着教育结构要与之相适应,培养需要的符合发展生产需要的各类人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比经济不发达地区要快得多,高等教育的布局也会趋于合理。比如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类别、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等就能尽量做到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部分,并不是处在完全被动的位置,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区域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必须要有充足的高等人力资源储备。区域高等教育可以发挥自身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此外,区域高等教育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区域社会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能够研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区域生产效率、工农业产品附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升级都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区域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科研人员集中,研究氛围浓厚;信息资源丰富,交流渠道多,能够较快掌握科技发展最新动向和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等优势。区域高校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与地方工业、农业产业的合作,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教职工收入的增加,区域高校师生在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总额将不断扩大,这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2000年度《中国青年研究》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经济消费支出中最高的达到每年18500元,而消费最低的也有2100元,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据此,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消费额至少在5000元以上。如果一所大学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0人,就意味着该校学生对周边地区至少直接贡献5000万元。若再考虑各个不同部门的产出乘数,该贡献至少达到上亿元。同时,学生规模的扩大必将促使区域高校加大对宿舍、教学场所的建设,这将有力带动区域内建筑、教学仪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制度环境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过程。经济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过程中,大量科技成果在经济领域中应用,必然导致劳动岗位的全面流动和社会变革,给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区域高等教育在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同时,营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文道德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例如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所谓社会制度环境,就是个人或社会一般的、确定的思想习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制度的实质是一个共享信念体系,或者基于共享信念的规则和组织。社会制度环境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之中自发形成的,并主要是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来实施。当人们所在的文化环境和行为习惯熏陶出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也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你不得不按照社会所认可的那种方式行事。区域高等教育自身的政治文化功能,有利于建设适应经济结构演进的社会制度环境,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发展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又促进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所培养的人才而间接实的,为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会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来规划发展。但是,由于主体实现的目标不同,自身的规律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非一致性。

区域经济是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和密切联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最突出的特征是综合性。表现为:“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的构成要素既有地域要素,又有产业要素,既有经济要素,又有非经济要素;区域经济既涉及生产领域的活动,又涉及非生产领域的活动,既涉及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又涉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产业间和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综合与交叉。”因而,区域经济实现的目标是宏观性和社会性的。以重庆市为例,2007年3月8日,总书记来到参加全国人代会的重庆代表团,对重庆市提出的区域发展要求是: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综合性的目标,也是一个带有国家战略意图的综合性目标。

作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办学者,不仅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来规划发展,其更大的目标是将区域高等教育办成最好的高等教育,最好的一个标志就是与其他区域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方面,从其他区域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通过这一途径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将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他区域去竞聘更好的就业岗位,这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扩大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为此,一些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是“立足地方,面向全国”。这是区域高等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竞争力寻求更大发展的需要。实现这种办学目的,是由于区域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区域高等教育可以根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吸收教育资源尤其是区域外资源的能力;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等诸要素进行战略规划,不一定完全依靠本区域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能力以及对其的需要进行规划和发展。

马克思曾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为例,论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有资料证明,山东经济强省而高等教育较弱,陕西经济弱省但区域高等教育较强,这说明区域高等教育并非完全与经济基础成比例发展。

如何理解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特殊性,区域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只是一个子系统,像哲学一样,“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报载: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虽然仅仅只是专科学校,但她却是“纯艺术的殿堂”,该校已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8人获得了菲尔兹奖,4人获得沃尔夫奖。由于高等教育的区域运动的另一个规律就是教育要素运动的不平衡性,也就是教育要素是从吸引力低的地区流向吸引力强的地区。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对教育要素的吸引力是改变区域高教育状态的关键。只要加强自身建设,是能够保证区域高等教育为本区域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时空的发展,成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和面向世界的高校。

理解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特殊的辩证关系,还在于明确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都是开放性系统,地方政府营造一个令各个区域高等教育主动为其服务的环境,本区域的经济就可以通过本区域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和其提供的科技服务得到发展,通过其他区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科技服务才和提供的科技服务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样,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可以通过获得本区域的经济支撑而得到发展,也可以通过获得其他区域的经济支撑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431.450.439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5

[3]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

第9篇

关键词:内陆港口;经济效应;发展

港口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港口又是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陆港口做为地区间货物交流的主要桥梁,对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内陆港口的发展更显其重要性。

1、内陆港口的作用

内陆港口是国内各区域间交通的主要中转站,是沟通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枢纽。我国内陆港口是货物最大的集散地,是船舶停靠及货物运输的主要场所,也是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内陆港口的重新定义,目前港口周边不断涌现出各类工业加工基地,不但带动了区域的整体性经济发展,同时推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就目前而言,要想实现各城市共同发展以及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就必段依靠港口进行中转与集散。在内陆港口中,以海路所能运输的货物量是最大的,且成本也是最低的。其次是路运,虽成本高于海路运输,但所承载的货物量也是十分多的。再次则是空运,空运虽然速度较海路运输快捷,但成本当较为前两者也是十分高的,且所能装载的货物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内陆港口运输中,通常情况下采用最多的是道路运输方式。

2、内陆港口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更着重于加强内陆港口的建设,在这种强大的国家号召下,各区域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内需外货的有利发展时机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中,2009年是我国内陆港口发展最为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国仅内陆港口的整体货物运输吞吐量高达32个亿,在全球货物吞吐量中排名第一。同年,我国内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港口平均增长水平,甚至远远高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2012年全球港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性货物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只内陆港口就有八个,而对全球前二十的集装箱货物吞吐排名来看,内陆港口稳占七席。

近几年来,我国在各大区域内加速建设港口工程,使其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着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就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内陆港口的调查数据表明,全国规模以上的港口全年内完成的货物吞吐量高达84.6亿吨,比2012年增长了十七个百分点。同年也是我国内陆货物吞吐量连续位居世界前列的第八年。这种发展速度及规模都预示着我国将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朝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3、内陆港口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效应

内陆港口的发展建设无疑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必备条件。在内陆港口发展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3.1、内陆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扩散效应

内陆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一般都是采用原料地、消费地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内陆港口的扇面发展模式可以快速吸引货物资源,并逐渐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网络枢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流及物资流也会相继不断地集中于此,从而使港口区域规模得到扩散,使区域经济呈正比增长趋势。另外,随着港口的建设与发展,随之区域内会逐渐涌现出不同类型的企业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通常是需要大量的人员的。因此,企业会向外界招收许多非本区域人员进参与到企业的发展经营中,这些外来人员的加入加快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及物资流通,从而大大推动促进了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例如:河南许昌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内陆港口。从所周知,河南是我国的工业大省,许昌更是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主要以生产钢铁为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内陆港口的大力发展,许昌所生产出的钢铁被更多地运输到全国各地。为了方便运输,许昌港口直接建设在了钢铁生产基地,便捷的运输方式使许昌钢铁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人员,于是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都被吸收纳入其中,从而增加了许昌的人口数量。另外,大量的钢铁生产及需求带动了许昌工业的快速发展,并随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区域性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区域内物资得到了快速的流通,而物资在快速的流通中价格走势也一路攀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物价的走势有利于提高许昌地区人均生活水平及经济能力,对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建设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降低经济区运输成本的效应

运输成本是区域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从物流的角度来看,相比于道路运输及航空运输来讲,海路运输的成本是最低的。海路运输无论从运输能力、运输数量还是运输成本方面的优势,都是其它两种运输方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另外,就货物的运输量来看,内陆港口海路运输每马力所能节省出的火车运输四倍、汽车运输五十倍的成本。而就运输的长度来看,长江的海运能力可以达到京广线路的16倍,且成本只有道路运输成本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海路运输所消费的能源远远低于其它两者运输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海路港口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水对船支的浮力前进,从而大大降低了船支自身的能量消耗。另外,海路运输所装载的货物是道路运输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大大增加了货物的运输量,同时降低了因往返次数问题所造成的能源及成本消耗。如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国能源紧张的前提下,许多内陆港口选择和利用海路运输方式来降低成本,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内陆港口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内陆港口建设的阶段,各区域要紧抓最佳发展时期,结合区域自身的各种条件以及区域整体的发展目标规划出港口建设发展的方向,并坚持朝所规划的方向前进,以保证区域从多方面增强整体经济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峥,饶绍伦,韩亚东等.发展内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效应[J].生产力研究,2012,(2):133-13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