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建设
0 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实施,给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已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民经济信息化按层次划分,分为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按经济行为主体划分,分为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由此看出,无论是怎样划分,企业信息化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
1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这些“窗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当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上述信息化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各个发展阶段,各种模式的信息化工具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但最终必然是被更新的、更完善的模式或技术所取代。今天的企业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流行的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断裂变和发展。
1.1 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使我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特征
1.2.1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IT的支撑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到产品进入顾客或消费者手中,以及相应的企业战略、计划、财务、物资、库存、营销等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产生、收集、分析、存储和使用,借助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ERP Internet Intranet,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
1.2.2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总部与分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处理、反馈以及利用其来进行决策,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系统的观点,使建立起的各个系统之间要能够互相兼容,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汇总、查询、加工和使用,便于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所引起的业务活动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必须随之重组或再造,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由这样的企业信息化所集成出的竞争优势才是巨大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从而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机会的丧失。
2 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政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更好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地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加强宣传,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按照“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加大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力度,为加快推进全国企业特别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更加切实有力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2.2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而是更强调对人、对管理、对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其中主导性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般说来,相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非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实施企业信息化似乎更有热情,有更大的天然认同感。这是因为,信息化首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促进了企业管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建立与供应商与客户的供应链;其次,信息化能有效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同时,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会计数据和其他基础数据失真,使其变得真实准确,堵塞了采购、生产、销售和各环节的管理漏洞;最后,精简了组织机构,再造业务流程,使组织管理扁平化,适应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市场需求。但即使如此,非国有的中小企业也应当重视人的观念改变、人的素质提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工作。
2.3 技术引进循序渐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上,必须实事求是。首先,并不是一提企业信息化,就是马上把全部配套的硬件设备配齐,建立一套高级完备的系统。一段时间以来,企业的确存在着这一误区,有统计表明,许多中小企业在对硬件、软件、网络产品的投资比例不当,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中,80%以上是硬件的投资。一方面使得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网络产品的不配套,也制约了硬件设备作用的发挥。应适时摆脱这种以完备的硬件设施为主的投资观念和投资方式,小投入、分批量、滚动式投资,建立实惠而实用的信息设施,在软件选择上也尽量量体裁衣,以适用为要求,并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科技力量,也许是中小企业信息建设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一、当前信息化队伍的现状
从总体情况来看,基层农发行干部职工大部分已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技能操作。特别是从会计综合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反洗钱操作系统、计算机IT平台、CM2006上线等。各级行都普遍开展了计算机相关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计算机相关的认证考试。目前,基层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勉强维持农发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具体情况来看,信息化队伍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技人员配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目前,农发行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数量逐年增加,各类系统、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电子化办公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业务,这对信息安全及维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基层行没有独立的科技部门,信息管理员均是兼职,而且往往身兼数岗,业务量大,科技工作与业务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科技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业务工作,无暇顾及较深层次的电子化应用学习,只能适应基层系统的推广和维护,业务素质跟不上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行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大多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知识结构老化、单一,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较少。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计算机技能素质和具体操作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兼通各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三)科技人员稳定性、工作连续性有待增强。由于信息岗位在农发行系统不是一线岗位,一些领导不是很重视,再加上基层行科技人员均是兼职,工作繁杂,责任也大,一些员工要求换岗的较多,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得不到保障。
二、对基层农发行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充实信息化队伍
以强化培训为突破,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基层业务人员应用操作能力,从而充实各级信息化队伍,发挥专业队伍的人力资源优势,满足数据日益集中,信息化建设日益增强的要求,基层行信息实行A、B角管理,A角为专职信息管理员,负责信息安全,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等重要业务系统维护工作。B角可以是兼职管理员,辅助A角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在各部门设立计算机安全员,负责本部门日常的简单维护和联系沟通。
三、稳定、提高现有信息化队伍
培养一个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成本,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因此,做好现有信息化人员的稳定和提高工作成为信息化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合理选人。
以人为本抓队伍稳定,合理选人,选配那些好学上进、有一技之长、爱岗敬业的人员充实到信息化队伍之中。
为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就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二)企业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做好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
二、明确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促进、完善企业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企业应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正确处理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的联系,提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将档案管理系统纳入企业信息化系统之中,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管理统领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整体要求。
三、建立健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
(六)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归档、鉴定和销毁制度,利用和保密制度,安全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电子文件的数据格式,实现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全程管理。
(七)企业应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和有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和长期的电子档案,应同时保存相应的纸质档案,并确保相关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致性。
四、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八)重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九)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五、完善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管理
(十)企业档案部门应参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规定,根据文件和数据价值,确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内容及保管期限。企业档案部门应与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电子邮件系统等)所形成的文档及数据库信息提出归档管理方案。
(十一)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企业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
(十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信息技术为档案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根据企业经营需要,提供专题或集成的档案信息服务。
六、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十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十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改革与流程再造相结合,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相结合,要积极开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
1、村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小调、农忙号子、民歌等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里临时干部兼职,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由于不是专职的文化专干,常为村里的闲所杂事困扰,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他们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身份,收入和待遇非常低下,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没有专职的文化专干、文化管理人员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村级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笔者所在的乡镇是城关镇下辖20个社区18个村,每年对村级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微乎其微,单就农家书屋这项基层文化工作来说,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各村2009年共完成“农家书屋”达标(自建)建设的村、社区10个。 2010年初,按照上级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2011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的村、社区28个(其中达标11个,自建17个。这项工作在上级强制推进下,才在各村初步建立了农家书屋,有的村还没有独立的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书橱放在村会议室或村干部办公室中,不方便群众的借阅,书的数量和质量也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三、发挥村级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笔者所在的县文化部门每年2次送戏下乡到村,笔者作为文化站长每次都安排地点和人员观看,但是所送的内容不贴切实际生活,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老套而失雅,导致观看的人寥寥无几。送电影更是形同虚设,我所在的乡镇有2个电影放映队,“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只是个口号,全年放不了几场电影。送图书下乡送的都是老旧书,重复书。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交通事业;产业经济;统计;信息化
目前,处于信息网络技术时代下,信息产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进而为各组织领域内的组织机构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就是说,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作为主要标志的计算机产业革命已经兴起。同样,作为专门与信息打交道的交通信息统计部门,为促进交通事业建设实现长足发展,也逐步大范围推广了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交通统计信息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研究课题,对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行对策,以期交通信息统计部门及相关单位能够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研究。
一、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进步的需要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计算机产业技术的信息革命迅速崛起,在信息产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历程中,计算机产业技术革命的迅速崛起无疑推动了各组织领域信息化进程建设的历程。因此,我国政府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研究,能够带动工业化经济发展。所以,作为国家交通事业体系中的交通信息统计部门更不能落在时代前端队伍,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建设上铺就发展道路,真正意义上做到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才能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政策方针的发展要求。
(二)外部标准接轨需要
交通信息统计部门除了要完成最为基本的统计调查工作外,还肩负着向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上报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的工作职责。而在今天,系统统计行业及相关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条件已经日趋成熟,诸如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的信息化建设系统越来越多,各行业间等的信息流动无疑已经成为了推动信息革命建设的最好证明。所以,对于我们交通行业而言,非常有必要改进以往的统计作业执行方式,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内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产生信息资源流动,以此才能全面对外,实现与各组织领域的积极沟通,避免以往固步自封、半封闭发展的作业模式,从而才能使统计工作效率与质量逐步提升。
(三)满足业务增长发展需求
交通行业是国民服务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近些年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深入,在统计业务方面上的业务成交量也逐年攀升,所以统计部门处理的业务数据量也愈发提高。所以,为了保证统计信息数据由量变到质变,必须保证数据信息完整可靠程度,确保信息质量。同时,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不重复作业、避免人力过度消耗、以及避免工作上的人为主观错误发生等,进而才能保证信息统计工作的完成质量与效率。此外,在信息产业技术及通信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下,统计信息数据能够实现采集、运算、汇总等工作指标,进而在信息资源处理方式上了实现了由人脑向电脑的过渡,适应了业务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意识不足
有不少干部及职工等对统计信息化的推广意识及认知观念不到位,尤其是某些单位的领导对统计信息的信息化处理流程认知比较模糊,进而对于基本流程下的信息生成、传输、服务及作用机理等不是很清楚。即使当前各组织领域已经普及使用了计算机办公作业,但是不少单位领导也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网等方面,却并不能深刻认知到信息化建设及推广的重要意义。
(二)统计运行机制执行不力
目前我国统计运作机制的建设背景多半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作为指导基础的,所以在统计运用机制的执行成果难免会残留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所以,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当前市场经济过渡的近些年来,统计组织单位的运作设置、信息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执行方法等都相对滞后,所以继续迫切推广统计信息化建设。然而,当前统计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构配置等的透明度仍然不够,难以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安全系统较低
一方面,计算机系统防御本身有着脆弱性存在,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外,在人为因素中的系统信息管理建设保障手段也不能够完全有效执行,所以难以保障系统安全。另一方面,目前产业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换代,诸如黑客攻击、人为安全意识不足导致的业务处理错误等现象也越来越多。所以,计算机应用系统遭受到网络病毒木马造成系统文件缺失的局面也时有发生,即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肩负的任务巨大。
三、强化交通产业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实行对策研究
(一)提高统计信息化建设责任意识
制约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霞要意义,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提高公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信息化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统计信息化工作,支持统计信息化工作。
(二)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保障应用系统安全
在充分利用适合自身统计部门单位的系统应用软件的同时,应能配套建设合理、适宜的信息安全防范手段、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信息管理人员约束制度等。其目的是一是为了防范网络病毒等的肆意传播对部门信息资源造成损害,二是提高统计作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能够保障自身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安全运行,从而才能保证统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及相关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掌握重点,建设数据库体系
要结合传统网络化信息数据采集的执行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统计方法,把相关报表编制工作做好,目的是有效处理好各专业统计报表间的数据协调性,强调统计执行标准及相关方法等不重复与不交叉。此外,像利用网络及身份证建设加密系统,即网上直报系统是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同时,要尽快掌握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技术,做到重点、全面运用技术手段的突破,进而才能保证统计报表及相关执行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四)做足人员培训工作
拥有先进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设施设备,是一切统计业务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有利条件。但如果不能有效掌握相关计算机理论知识,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也很难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做足人员培训工作对指导统计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很大。要求相关责任单位能够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计算机产业知识培训,逐渐储备专业人才,打造精良工作团队。
结 语:
推广信息化建设是计算机产业技术革命下的必然产物。作为交通统计信息部门及责任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推广及建设,需要从人员责任意识、计算机技术运用手段、实际业务操作等方面加以配置优化,以此才能保障统计信息业务等的得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立. 实现综合交通统计信息现代化的探索[J]. 浙江统计, 2008,(06) .
关键词:企业文化 内涵 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竞争和挑战,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文化层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对大家并不陌生,而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为见仁见智。在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企业文化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行为准则、制度传统、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企业愿景等各个方面,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长期经营活动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和企业的价值观。
尽管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但是它的基本定义是相同的:首先,它源于企业实践,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其次,它必须是先进的理念,是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再次,它是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与形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种战略性的软体资源。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越厚,其发展潜力就越大。在企业社会化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重要的价值,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无形中推动者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加剧,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近年,受欧美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国内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从企业的软实力上着手,为企业从源头上注入新鲜的发展动力血液,是每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深入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战略发展
在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影响着企业战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战略。实践证明,很多优秀的企业,其成功背后都有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了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使之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是企业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各位子系统的两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表征和集中体现。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战略而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再好的企业战略也难以落实。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
面对当前低靡的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正从原始的规模和价格竞争中寻求新的核心竞争力。从竞争优势角度考虑,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品牌服务优势,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从深层意义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品位,塑造新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激发员工活力,实现企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中心,根植于企业物质基础之上,引导员工为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做贡献,启迪广大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去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更发挥强大的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有着共同的目标,他们可以凭借有凝聚力的企业精神,为达到企业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当前,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趋势已经到来,企业内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决策和实施决策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沟通不畅。企业外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只有传播和沟通的价值观念被市场认可时方能生存。中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活动中相互尊重,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寻找中西文化的融合点,不断加以融合,方能求得“双赢”,达到相得益彰。
展望21世纪市场经济在竞争中出现的许多新态势,企业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进步,都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只要我们的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就一定能够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异军突起,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云莉,高宝益.浅析企业文化构建[J].科技信息.2009(06)
【关键词】民政;信息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民政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适应现代经济信息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民政档案工作水平,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研究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概述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必然要求。民政部门要增强网络信息交换与服务功能,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了解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关键。
1.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民政信息化建设对于民政部门的意义重大。从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民政部门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民政部门构建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民政信息化综合平台,为内部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有利于准确及时反映服务对象的动态变化。民政部门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可以对民政工作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三是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民政管理层决策方面,便于民政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化。四是有利于促进民政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充分利用。
2.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民政信息化主要指民政信息的产生、存储、检索、管理、共享。民政信息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性,即民政业务相互独立,关联性差,很难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大型信息系统来支撑全部系统。其次是多层性。民政工作面向的是社会公众,涉及到的层次有社会公众、基层村委会和居委会以及各级民政部门,层次非常繁多,数据采集量非常之大。最后是公益性,民政工作大多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业务经费主要依托公共财政,是公益性的,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很少,因此决定了民政信息化的投资相对困难。
二、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
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是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民政部门中,由于有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忽视了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得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简单地以为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只要完成民政工作任务就可以了,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检查存在应付心理,这都是由于民政信息化意识薄弱造成的。
2.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民政部门而言,由于对民政工作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民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弊端,即软硬件设施还相对缺乏,使得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设备不能满足民政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民政信息化建设难以有效开展起来。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着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
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也是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就目前而言,虽然当前的电子文件应用与管理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政部门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并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修改、销毁的随意性的不确定性认知,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文件没有按规定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销毁随意性大,电子档案管理很混乱。
4.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从目前基层民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着民政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和民政人员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在民政部门工作中,许多民政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工作经验上,对民政信息化的利用率不高,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均跟不上时展,使得民政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
三、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民政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
随着政务资源开发的逐渐深入,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为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强化民政信息化意识应重视民政信息化建设,具体说来,可以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和实施民政信息化建设。其中,领导重视是做好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要切实加强对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如大力开展民政信息化的宣传,加快民政职能转变,建设“数字民政”,以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服务和社会监督,进而推进民政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化、信息资源处理智能化、信息技术服务集约化。
2.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部门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对民政部门而言,民政部门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夯实信息化基础,尽快研制开发“民政信息管理平台”。如开通“民意征集”、“在线申报”、“在线咨询投诉”等栏目,传播民政理念、促进政务公开。各级民政部门要千方百计取得政府支持,下大力气建设民政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应用,使管理效益最终体现为公共服务效益。
3.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民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在加快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和文件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应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以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为指导,制定信息化文件管理的相关措施,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规范机关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民政信息化建设,推动民政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4.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民政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加强对现有民政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逐步改善民政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民政信息化建设中,对民政信息化工作做了突出贡献的,要在职级、住房、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另外,还要积极。积极参与各类技术联盟,引进既懂民政业务又懂民政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使其为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总之,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民政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应结合民政工作特点和现状,依据科学性、拓展性、安全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强化民政信息管理意识、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健全信息化文件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探索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将民政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康.浅析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2]李伟娟.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利弊剖析及应对之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3]戈悦迎,李立国.民政信息化要树立和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J].中国信息界,2009(10).
[4]谢鹏寿,张秋余,董建设.民政业务数字化管理与决策支持软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02).
[5]陈慧瑛.基层单位如何进一步做好民生档案的规范化整理[J].浙江档案,2009(10).
[6]傅培超.几种存储介质和方法在数字档案馆的未来应用前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3).
[7]赵培乐,张维,李钊.基于民政信息化系统建设谈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
(一)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各股、室、处及司法所的信息化建设,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信息化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系统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各股室根据各自职能,具体承担相关的信息化工作推进职责。并制定了电子政务管理制度,门户网站管理制度,局域网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编辑、审核、和更新制度,设备使用及维护制度等,为信息化建设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2009年开始,我局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购置更新办公电脑,保证局机关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添置了配套使用的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专线电话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形成了与省市司法行政专网、区政府机关协同办公网、互联网的联通与使用的格局。同时为各司法所配齐办公电脑、打印机、数码照像机等办公设备,达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标准配置。
(三)做好网络安全及设备维护。依据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认真抓好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及局域网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做到了物理隔离和专机专用,安装了防病毒系统、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做到软件及时升级、打补丁、更新病毒库。使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互联网可管可控,达到了网络安全保密要求。全年无失泄密事件,无重要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二、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1、平台过多,不便操作。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政法专网等多个平台,不同的信息必须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报送,一方面是需要切换平台,重新登录,实际操作多有不便,另一方面是各种信息要求报送时间不统一,过于分散,不便操作。
2、资源无法共享,造成工作不便。目前我们的司法行政专网虽已建立但无法实现与监狱,公安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严重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3、平台复杂,操作困难。办公人员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其在司法行政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没有充分了解,工作比较被动。目前基层司法所的队伍还有待壮大,现有的部分工作人员年龄比较大,对于电脑操作方面几乎没有经验,学习起来也十分困难,加上网络平台比较复杂,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4、多个运营商,维护成本高。市局与我局局机关之间的联络采用的电信运营商,我局局机关与乡镇司法所之间的联系采用的是移动运营商,多个运营商同时使用造成了运行成本高,运营商之间互相推诿,处理问题效率不高,此外,多边缴费,维护成本也过高。
三、信息化建设有关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系统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司法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便捷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有效手段。
2、整合各平台,提高利用率。平台多、难操作,建议将各个平台整合到一起,尽量将报送各种信息的时间集中到一起,在一个系统中就能集中完成对各种信息的报送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效率。
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有待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城建档案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各地方城建档案业务基础工作存在差异,参差不齐,这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地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互不通信,进行封闭式开发,这样就会造成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浪费人力物力作重复劳动。
3.城建档案信息化资源共享标准化有待提高。现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软件共享性差,另外各地城建档案部门信息化进展不一,各自运用的软件不能互用,大多数网站只是建立简单的链接,总体上还是孤立分散的,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城建档案信息化资金投入与人才缺乏。由于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的束缚,坚持艰苦朴素的传统,以尽量少花钱为标准,找当地低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开发工作,到头来设计出的系统不能用。另外,综合性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引进了高科技的产品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5.城建档案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当。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机构设置一直是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弊端。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没有明确的指示,也没有具体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在遇到问题时无处解决。只有设置相应的机构对其进行严格的统一的管理,才能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
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1.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整体。中小城市中因其自身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对于城建档案的重视程度的差异性,造成了中小城市中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不同。但就总体来说,中等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较之小城市完善。就全面来看,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将建设这个基础打实,这样才能使城建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更加到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城建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城建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2]33那么就建设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方面来说,城建档案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问题也就相应提出。如何建设城建档案信息化,这是建设者们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要先确定出建设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好具体的方案来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来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具体的措施没有得到采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成型,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
2.对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