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物学科素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素养;策略

G633.91

生物学科素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活动或者是做出决策的过程中知道其所需要的一切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探究能力,能明确知道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白科学本质及对待科学时应有的态度等。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而且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态度以及情感。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温度、空气以及水分这三个基本条件,可是就其到底需不需要阳光却各执一词,对此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应借此引导学生开展对照实验来对正确答案进行探究和观察。一周后学生得出结论:(1)有空气以及水分,但是没有阳光的黑箱内生长的幼苗明显好于有阳光照射的幼苗。(2)还有学生把种子分为两份,让其均在只有空气以及水分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给其中一份覆盖两层纱布,另外一份什么也不覆盖,结果发现覆盖纱布的不仅萌发种子多,而且速度快。(3)还有部分同学将种子淹在水里,结果发现有四五颗种子开始轻微萌发。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学生思维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瞬间明白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遮光可加快胚轴伸长,所以妈妈经常于黑房发豆芽;可是完全淹没在水内的种子也会轻微发芽?这是由于水中虽然有氧,可是量太少。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这过程中知识以及技能得到了巩固、迁移以及创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思维,培养学学科素养。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物课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以自主探究

新课程指出应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不少知识都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积极联系生活和学生实践经验,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其学起来更为有趣以及轻松。如可以这样举例:“妈妈腌菜时为什么水会变多?”对此有部分学生答:“因为腌菜时水会从植物细胞内渗透出来,所以水变多了。”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再举一个类似的生活实例,一些同学说:“番茄加糖调和时也会使水变多。”然后教师问:“从上述生活实例中你们能知道什么?”学生答:“细胞中水分能渗透到外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乐趣,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细胞在(低)高浓度溶液内(吸)失水的结论,并运用这一结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滩涂盐碱地的庄稼不易于生长,但是大米草却是个例外呢?为什么一次施肥量太大会使庄稼“烧苗”呢?等问题。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引起其积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积极采取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并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树立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批判吸收的习惯,让其亲身经历科学过程,亲自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其探究能力,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在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材探究程序,首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假设,接着制定和开展计划,最后下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指出实验设计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是实验方案一定要合理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组织“走进农家”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尽管农民在生产实践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可是在生物形态结构及其内部生理知识等方面却知之甚少;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其了解很多生物学科知识,可是却无法将自身所学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教师可积极组织“走进农家”活动,让农民与学生之间实现互补。例如棉农了解种植棉花不仅要摘心,而且要整枝,以避免棉花出现“疯长”现象,可是其却并不明白之所以要摘心以及整枝是由于营养以及生殖生长二者之间彼此制约所致;粮农非常清楚大雨后要快速将庄稼地水排出去,但是其却不明白这是由于庄稼需要正常呼吸的缘故;尽管果农明白对树苗进行移栽时,必须要将大量叶片以及小枝条剪掉,可是其却不明白什么是蒸腾作用。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农家,向农民讲解生物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民明白了自己常做但是不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作用,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五、通过生物学家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

教师应积极收集生物学家事迹并将其引进生物课堂,通过其积极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和其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学到“生物性状遗传”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在历经8年的积极探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即遗传学两大规律的生平事迹。在对其成功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总结时,教师可重点突出孟德尔具备的极其深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其对这门学科的疯狂热情以及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袁隆平将田间作为实验室,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从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通过这些伟大生物学家的伟大事迹,有利于提升W生人生境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品质。

六、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应用,创新的探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课程;科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渐渐成为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基本素养。美国某科学家提出了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且将科学素养列为教学工作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1993年国际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组织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一书,并将其定义为生物学教育工作的课程指南,其书中的内容也将培养学生生物素养视为这一指南的总体指导方向。而我国也逐渐发现了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加强生物课程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将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融入生物教学中

科学类科目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中,一般都只会关注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工作,让学生完成机械化背诵与练习。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极其缺乏科学性的,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严重违背这一时代中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阶段的教育工作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希望能够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模式教学工作,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生物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过程和相关方法。应用探究教学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其需要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所接触,教学工作应当着力于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生物探究教学课堂中,需要担任教学工作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者这三种身份的工作。创造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把握其课程探究的深度,并对探究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教学情景,明确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进一步优化自身学习成果。比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知识中的“蒸腾作用”时,可以通过平日学生生活中,炎热的天气喜欢在树下乘凉的习惯,来解释蒸腾作用的具体意义。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来研究植物失水现象,进而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

二、将生物理论教学模式向生物实验教学方向改进

1.增加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生物课堂中的实验行为是提高学生对其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教学工作,而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一般只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生物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毫无帮助,而且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成长。而实验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从客观角度得到证实,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增加课堂学习中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引起重视。此外,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行搜集一些实验材料。比如,在生物课学习细胞知识的学习单元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在进行这项实验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行寻找观察所用的植物材料。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寻找植物材料时,应当尽量选择洋葱、大葱这一类表皮细胞比较易于观察的植物种类,然后组织学生完成整套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明显提升,并且能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课程知识的乐趣,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证明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有利。

2.将生物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拓展

初中阶段学生所进行的生物实验分为验证实验与演示实验两种,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基础生物知识以及实验方法,但若想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进一步提高,相关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尝试对实验项目进行一定拓展。比如,在初中教材实验中,有一项实验是研究酒精对跳蚤心率的影响。在这项试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在不同浓度的酒精下,跳蚤的心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人类酗酒对自身身体产生危害的反思。在完成这项试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烟丝浸泡出的液体来替代酒精,观察跳蚤在这一环境下的心率情况。经过实验证明,浓度较高的烟丝浸泡液确实对跳蚤的心率产生一定影响。在完成这项实验后,学生会对这种拓展实验模式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发现一些更多的实验拓展方向,这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生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培养学生日后的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生物教学实验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给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doi:i0.16083/ki.1671-1580.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6-03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之外,以生物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导或学生自主进行的与生物有关的探究、调查、种植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非常重视将科学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每年都开展地理、美术和生物教学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本研究采取了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在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初一四个平行班学生分别进行“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生物课外活动实践为期一学年,包括野外采集、制作标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调查类课题的研究、参观、生物摄影、举办展览和生物科技夏令营以及有关生物的讲座和报告。比较分析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引起初中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采用课堂发放、课堂收回的形式发放编制的“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31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调查共有4个判断题:1.吃过多的盐会得高血压。2.光速比声速快。3.吸烟会导致肺癌。4.地球围绕太阳驶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前3题说法正确,第4题说法错误。

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第1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由前测的56%提高到78%;第2题答题正确率由72%提高到82%;第3题答题正确率由61%提高到89%;第4题正确率由52%提高到76%。可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生物学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其他学科、生活中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探究不是“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第5题选择“动手实验”;第6题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观察结果”的人数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1%和13%。生物课外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外,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第7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道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同学赞同“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的结论,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2%,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学生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有49%的同学愿意反复尝试直至证实,人数比原来上升了28%。

(三)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通过分析第9题和第10题前测和后测的统计数据,即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百分比的变化,可见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后明显表现出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对生物课外活动的热情度增高。第11题“家里养的金鱼死了几条,你会:”选择“A.查相关资料,找原因”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2%,选择“C.不管它”的学生下降了18%,这表明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第12题“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否能引起你的兴趣,并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如:晴空为何是蓝色、鱼儿在水中为何淹不死?”选择“常常”的学生人数比原来上升了18%,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学生的科学探索态度,如探索的毅力、好奇心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13-16题是调查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已有的意识和责任感状况,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质疑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合作精神。

第4篇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找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找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闻素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2-0090-01

当今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素养的竞争,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生物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可以为学生以后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要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课堂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要落实,本文主要从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生物科学素养和新闻素材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院出版了生物学的课程指南,里面指出生物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就应该有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秉持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去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我国近几年引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011年颁布的文件中指出了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生物科学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组成,三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素材是记者提炼出来的新闻事实和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非常广,只有通过仔细核实判别的才能成为典型的新闻事实,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新闻的大致特点有最近的事实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应用新闻素材教学的基础是保留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教师确定生物教学目标后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和归纳总结.2.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效果和实际案例。

一、埋下悬念,鼓励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会随着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制造比较活跃的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人粪尿的处理”这个章节,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粪尿的价值,所以可以应用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中小学采集男孩的尿液经过提炼后卖给医药公司生产尿激酶,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尿液的价值.”通过这则新闻,教师再让学生记忆以往的内容“尿的形成和排除”,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好奇,他们就想知道应该用什么措施利用好人的粪尿的价值.

二、观察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习题:“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蛋?”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分析,要让这个题目简单通俗化,就可以提到外国的新闻:“英国的一只小鸡不是孵蛋出生的,而是母鸡的身体生出来的,受精卵在母鸡的生殖系统里发育了一段过程把蛋孵化完成了.”在加上《每日镜报》里面的:“当然是先有鸡再有蛋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联系起来: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鸡的出现,鸡蛋也相应出现,这两者谁先谁后都不重要.

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上提供事实根据

根据初中学生自身的认知特征,把生物学的原理与现实的场景联系起来,用事实说话,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对新闻素材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得出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然后再不断推理归纳出新闻素材和生物学知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

课本上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知识和新闻素材结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课本上和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地方,认识到学习的知识要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社会的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比出新闻素材和生物科学知识,拓展了书本上的生物科学知识.如何合理地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生物素材,首先要确定生物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师对新闻素材的处理和应用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盲目的在课堂上使用新闻素材,要对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以总结和整理,进而发挥新闻素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要合理化地在生物课堂上呈现出新闻素材,生物知识和新闻素材的衔接要紧密,可以增加和新闻素材有关的小组讨论.新闻素材和初中生物知识存在相关性,可以真实的展现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能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生物难题,掌握科学的概念,这是一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新闻素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许丽.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科学素养 观察 实验 思维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且渐进的过程,是通过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初中生物是基础性的学科,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多为生活中常见事物,只不过是经过概况为理论性知识罢了。如何让学生形成生活向理论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观察能力不仅是学生理性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生物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程,进行自主选种、准备器材、实验中水分补给、清除发黑和生霉种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引导方式来让学生认识种子、器材,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种子在浸没和未浸没情况下的种子萌况,种子萌发根和芽的先后顺序等都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获得。探究性活动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亲自实验、亲自感受,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观察更有效,只是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此外,以生活实践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后带领学生深入到广阔的自然中,去了解、发现生物的形态,通过观察去验证课本知识也是培养观察能力不错的方法。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涉及的大部分知识、观点、理论、定律等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虽然现在的教材中都对实验的过程以图示的方式进行了标注,但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关键步骤等还是依旧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规范性指导和纠正,从保证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或是两次实验就能见到效果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动词实验后逐渐形成,而且,在实验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应多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并以问题作为引导。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批判精神。问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变为直观的生活实际问题。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植物会呼吸这一知识点有难度。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以问题“动物能呼吸,那么植物会呼吸吗?”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问题提出后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接着以问题“动物会呼吸有什么特点?”学生都知道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而吐出二氧化碳,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以问题“如何证明植物会呼吸”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就想到了将植物放入水中看是否会冒泡的方法,经过试验,发现新折的植物放入水中不会冒泡,解决问题出现了困难。教师此时以动物的呼吸为引导,动物呼入氧气而吐出二氧化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就会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如果能证明植物吸入的气体逐渐减少而放出的气体逐渐增多,那么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问题就转变为对气体成分的变化测量,学生也较为容易解决。

2.以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来培养科学素养。思维是科学素养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灵活能让学生对问题形成多种不同的思考,而创新性则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生成出新的问题或是想法,这些都是科学素养所不能缺少的东西。首先,教师可借助联想,从一个问题出发来获得多种知识的应用,如某医生给小名的父亲测得血压数值为21.4/13.2千帕,教师追问“这一数值表示什么?”通过学生的叙述引导学生对收缩压、舒张压进行学习,同时得到因舒张压大于12千帕说明小明的父亲血压较高。再如该题中,如果将13.2千帕改为7.9千帕,又可以引导学生从舒张压来领会低血压的概念。其次,要利用思维创新性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对二氧化碳增多进行检测需要广口瓶内的气体都赶到盛石灰水的试管中就必须用一个合适的带空的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有一定难度。实验中,有的学生则进行了改进,通过在两个瓶中放入等量石灰水,再悬挂用纱包好的干种子、萌发的种子,拧紧瓶盖,一段时间后,根据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二氧化碳是否增多了。此法简单,不受广口瓶的限制,便于学生操作。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以多种方法来进行,且要持之以恒方能收到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乾.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学周刊B.2011(6).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创新;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的身心剧变,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加强,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结合学生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其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生物学是一门渗透着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因此生物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对生物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更重要的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一、持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马洛斯心理需求层次表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学中可以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列成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己阅读学习,再带着疑问进入课程的讲授过程,从而实现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讲课模式向“自主建构”型转变。同时,还应加强课外知识的延伸阅读,实现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实践,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通过实验则能使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因此,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全面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从已有知识、经验中产生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运用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准备,以辩论会的模式来讨论当前世界资源和能源危机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是否将来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努力促进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生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生物学是一门综合了多个科目的科学,在教会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去融会贯通这些知识。例如,可以借助生殖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阐述沙尘暴、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危害,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健康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成果的不断积淀,知识量和信息量急剧增长,中学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基础知识的传递,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在增强基本技能运用和获取信息能力提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人生价值观。只有真正做到教学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鸿生,任荣.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生物教学的思考[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9):95-96.

[2]陈霞丽.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3]高树涛.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4):94-95.

第8篇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处在落后的水平。中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而湖南师范大学黄宏新教授曾经参照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标准对中学生做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科学态度、责任心不强;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不甚了解;应用科学知识于生活中的能力不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担忧。而回首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初中,学生进入初中最早接触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正是生物学,这个头起的好不好,对学生来说可以是终身受益。即使初中生物学只剩一条“夹缝”,但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条夹缝里,若能播种科学素养的种子,那么很有可能,这条夹缝中会长出参天大树、会开满鲜花。

二、初中生物教师不容错过的“播种”契机

1.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每所学校都要定期举行外出秋游、春游、社会体验等实践活动。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压力已经较大,渴望多走出校门,多走入大自然,他们除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外,更多的是要了解这美丽的世界,若能在农家乐游玩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区分韭菜和小麦、若能在采摘果实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采摘才能不破坏植物生长、若能在参观动物园之前,生物老师告知孩子们关于进化和分类的基本理论等等,那么孩子们在走入大千世界之前,将会多一份善良的目的、多一份对自然的关爱、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2.运动会。每所学校都会召开运动会。在运动会前,班主任老师们都会告知学生一些注意事项和运动准备要求等等,而班主任们,往往并不都是专业的体育或生物老师。生物老师们,大可利用运动会召开的契机,将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关动物的运动、常见的救护方式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又能将一些实用的安全救护技能教授给学生,学生因为可能要用到,而更专注的学,这比常规课堂的教学更有时效性,孩子也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根据大环境下孩子的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能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的重要作用。

3.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生物老师们,若能主动关心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物学有关,也非常需要我们学科的参与。

4.学业考试。脑,是初中生在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器官,学习活动,主要就是依托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因此,如何健康合理用脑,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问题的解决,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接受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知识时,特别用心,生物学的地位,也将在孩子的心目中得到提升。生物学的科学素养,也潜移默化深入孩子的心中。

三、生命的力量

第9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素养;实验探究

物理教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考的检验面前,除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外,科学素养也是近年高考侧重检测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在物理学史中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是记录物理科学发展历程的载体,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物理学的社会功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及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生动事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使受教育者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科学素养得到形成。正确理解人和物理学的关系,正确理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生发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

二、在物理实验中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实验是学生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方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一条最佳途径。比如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性、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性等,都是科学素养的范畴。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学生价值观的确定。所以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习的奥妙,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在实验中还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包含着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进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