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学基础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课堂笔记;学习情感;活跃思维;解题要领
做学习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时间段内学习相同的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得多。不同学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的笔记有不同的要求,做笔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的课堂笔记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同行们探讨。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做适当的笔记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实验特别多,以文字性的结论呈现少,实验过程中重视学生动脑设计实验、通过感觉器官观察,然后动笔做笔记、归纳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用品、步骤、注意事项、现象和结论等作出适当的笔记。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去铁锈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只按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进行实验,实验过后书本上没有记下有关的实验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放出)和注意事项(酸要小量多次添加)的笔记,则两天后学生什么也忘光了,甚至连自己是否做过这实验都记不清,那么就失去了做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
新教材编写特点之二: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进行了淡化,知识的呈现相对零、散、乱,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利之处。例如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学习中教材把分子的几个性质分得很散,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书本上以笔记的形式归纳出分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1.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初中化学是开设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前提下的,但同时学生是在学习七、八个学科和面临升学考试的环境中开始学习的,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对知识的遗忘率也特别高。假如不定期对知识进行复习,那么遗忘的部分知识将永远从大脑中消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定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复习的时候不可能把教材从头到尾再看一次,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的话,那么学生重点复习笔记和自己觉得掌握得不好的内容就可以了(要求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对笔记内容进行精加工),而且学生在复习自己亲笔记下的随堂笔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回忆到当时学习该内容的情境,实验中的点点滴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当时自己的思维活动情况。假如学生经常以回忆的方式来复习知识,学生不但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而且学习的情感也浓厚(浓厚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2.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虽然化学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浓厚,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要学习的科目多,同时受到现今网络的引诱,相当一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犯困等现象。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同时上课做笔记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活跃思维。
三、对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课堂笔记的两点体会
1.新授课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上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排版采用了阔页的形式,图文并茂,每一处插图旁边都留有较多的空位,页边距较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小标题也留有较大的行距。教材的这些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书本相应的知识点旁边做笔记,避免了学生因在笔记本中做笔记时需要抄标题或者例题而耗费时间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复习的时候对理解不透的知识的查证。
2.专题性知识复习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
一般教师在进行中考备考复习的后阶段都会根据考点、知识点的考法设计一些专题性知识的复习。例如,物质的鉴别、除杂质、废水处理等专题的训练。这类知识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每一类题都有各自的解题要领(解题要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出来的),如果学生把笔记和解题要领写在试卷或练习书上,当学生复习的时候需要东翻试卷西查书非常不方便,而且笔记很容易丢失。相反如果学生把专题知识复习的笔记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并在解题要领的下方贴一题该类知识的典型例题(例题从学生自己练习的试卷上剪下来)。这不仅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法”可依,还可以使学生在查看例题的同时回忆起自己在理解题目的前后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从而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总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适当的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激发和稳定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一面向教学的取向。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毕业生;培养体系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中医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三基能力”的训练、经典内容的巩固、全科理念的构建,不宜开展专科培训。[7]在理论培训中,引导学员在以往知识基础上汲取新的信息,以自身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加以吸收消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原有知识经验同新知识相衔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发现、解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创造创新、发散思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员学习兴趣;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学员知识面。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发挥网络教学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教学管理
树立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加强在招收学员、培训、评价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搭建打通培训单位之间、培训单位与高校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现场与远程之间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员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培训。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应试式为充电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根据各中医学专业特点,运用“互联网+”开展生成性教学,将诊断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巧妙地运用于培训教学之中,促进学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员钻研、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深入理解问题的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5考试考核
依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的重点包括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态度、表现、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内容上,根据培训进度进行过程性划分,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训练过程中与教师及患者间的互动与日常表现,也有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取科室技能考核、自主学习考核、目标定向考核和结业考核四个部分,建立教师评价、学员互评、学员自评、试卷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化。
二、继续中医教育阶段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观念、优化中医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建设中医药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传承规律,必须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1教育形式
根据中医学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在中医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中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发扬中医药教育特色,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专业性较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此类学员岗位胜任力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形式的设定过程中要针对其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适时优化、调整教育形式,校正教育方向,将以往学历教育模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为目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以满足学员多方位的学习需求。[8]
2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培养学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学员的岗位胜任力与城乡基层对中医药人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目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和知识板块的叠加,充分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对中医高职专业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高层次教育中以推进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员中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中医药教学规律原则,强化基础、突出经典,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课程设置重点考虑适应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内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线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地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9]在线下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随机)式教学、师带徒式教学等等。建立开放式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4文化传承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纵观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同等重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成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等方法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10]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劝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学员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牢固。
三、将师承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各阶段
师承教育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实行个体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中医药人才具有医德与医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批判、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四个统一”的特征。[11]以中医思维培养为目标,根据“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学教学理念,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手段,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师承教育与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结合的关键点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借助师承教育方式,体现以学员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导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促进学员发展转变。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发挥培训单位统一组织教学工作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把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精髓的知识内容高效地传授给学员,并利用现代教育优势,加强“三基”的学习和训练,为立岗立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学员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汲取师承教育的精髓,通过导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稳定其专业思想,并尽早确定其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这种方式将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特点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了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了个性发展,保障了人才的特质和质量。通过实行导师制,汲取了传统中医药教育的精髓,结合了院校教育的优点,打破了中医教育培养同一规格同一尺度人才的现状,实现了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过程生成性和学员角色主动性,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学员除学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更能够感悟到导师的高尚医德、临床思想和治学精神,使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度与中医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12]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医德修养及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MCAI(Multim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它是将教学信息由多种媒体软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和目标。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表现出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信息的技术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1]。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仍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如何充分地扬长避短并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优势
基础医学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复杂,知识更新快速、枯燥抽象且难于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突显出独特的优势。
1、把抽象化为具体,充分增强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知识点繁多难懂,教师难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尤其对于初学者。比如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复杂抽象,单用文字板书讲解枯燥乏味、难于接受,若结合图像并配合Flas效果使内容具体化,便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也能够拥有额外的时间讲授更多有关学科的课外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增强。
2、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利用板书和语言单调地讲述,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课堂氛围死板,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融汇贯通。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教学环境,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汲取课堂知识,使教与学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交互式学习,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大多是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速,单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且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获取并且还可与教师、同学形成网络互动,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加强以及探索钻研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弊端
1、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华美的外在却忽视了内在的质量。一些华而不实的课件设计只能让学生注意到课件中的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大大忽略了知识的传导。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灵活的讲课变成了死盯着屏幕的照本宣读,十分不利于教师讲授水平和书写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年轻教师。板书、行为和普通话,是教学三大基本功,也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2]。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合理的板书设计、丰富的肢体语言再配合以人文科学方式地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促进师生的互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永远都不可取代教师的地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2、听讲与记录协调性欠缺,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加强
虽然多媒体课件形式新颖生动,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但内容繁多、翻页快速,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且不利于笔记的记录,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尤其是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因此建议在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要结合板书讲解,特别是基础医学中比较深奥难懂的概念等,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缓冲停顿的时间,有利于充分地思考并及时地记录,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加强。
3、课余复习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知识的拓展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内容的提纲精炼、教学方式的辅助手段而已,因此它涵盖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有的课件甚至只是书本章节的电子版本,其内容单调、更新落后、重点难点不突出,无法达到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而因材施教的目的。倘若课余复习完全依赖于课件,易导致学习的惰性和思维的禁锢,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拓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类比法;教学意义;应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面对大量的习题,学生常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树立学生的数学类比思想,将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从中发现这些题目的异同点,再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发现新的知识与理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一、初中数学背景下类比法教学的意义
类比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它是将新旧事物之间相类似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对比,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类比法应用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 首先,知识与知识类比. 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但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类比,还是需要教师指导完成.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两个相关的知识点作比较,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知识与实践类比.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或者数学理论. 因此,数学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有效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数学与其他学科类比. 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各种解题能力,这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类似的部分进行类比,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背景下应用类比法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类比思想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在不断学习与练习中,促进学生类比能力的发展.
1.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类比意识
在教师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提高学生的类比意识. 只有学生具备了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才有可能有效地运用类比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 挖掘类比素材,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相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可以在课外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中挖掘数学类比素材,启发学生从知识的延伸、相似、互逆等方面思考,并在比较中发现未知知识或者理论,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效率与学习效果. 比如,讲解“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形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类比,通过观察与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即是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3. 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合理利用类比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将类比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使学生随时都能够感受到类比法应用的优势,并在教师的讲解与不断练习中,增强利用类比法解题的意识,促进类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相类比,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营造一个轻松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比较、思考,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是将全等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换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相等换成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过不断实践证明,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信,随着类比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曹莉萍. 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4).
[2]松万军. 浅谈初中数学类比思想的教学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6) .
1.精准分析学情
为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真实状况,各备课组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单元性的、基础性的诊断检测。以“章为单元”设计单元检测试卷,试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试卷难度适中。检测的目的是精准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即找准线下教学的“零起点”。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梳理居家在线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思维导图等)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调整教学策略
各备课组根据单元诊断检测结果,科学分析统计数据,梳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分析这些内容没有掌握好的原因,重点解决,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根据诊断结果,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回归教材,要稳扎稳打,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不要增加难度。弥补学生线上学习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
依据单元检测的结果,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各教研组、各年级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使得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确保教学质量不下滑。
4.关注个性学习
受疫情影响,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复课后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针对学生的疑问精讲、精练。配置的练习不宜过难,要分层练习、个别辅导、精准帮扶,逐渐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
5.合理利用资源
居家学习期间,国家、省、市、区、校等都加强了资源的建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下教学的同时,合理选择、利用已有的线上资源(如大连数字教育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利用教学平台开展精准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良好的记忆品质是人在再认和回忆经历过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的一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因为具有良好记忆品质的人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未来知识与能力竞争的社会中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工作还做得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对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如过眼的烟云,往往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回忆不起需要回忆的事物,经常想错试题的答案,记错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背错文章等等。这种情况不能说我们教师没有责任,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认识和作法上,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有的教师认为只管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如何,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于是他们对课文中的知识不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对其中的重要部分也不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更谈不上去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因此,造成了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新时期人材需要的差距。由此看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获得牢固的知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呢?下面试探根据我们的体会,将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指导。
心理实验证明,记忆依赖目的和任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如:背诵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断,记住某个公式或定理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多地、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记忆的任务。还可在不同的场合、环境,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记忆专注的品质,以此来促进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形成。
二、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人获得牢固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
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关材料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组织复习应注意:第一,要及时复习。对刚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相应减少。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单调,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透彻、更牢固、更灵活。
三、运用多种分析器协同记忆。
记忆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调动心智器官和心理机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在进行语文和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视、听、读、写相结合的效果要比单一视或听的效果好,再如:学化学做实验时,不但进行了操作,看到了各种光、色,还闻到了气味,甚至尝到了味道,耳、眼、手、鼻、口全都动员起来投入学习,记忆就特别清新。
四、养成自我检查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关键词: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5-01
新课标中提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常只注重课本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对数学思想常常缺乏总结和引导。有时甚至忽略。因为许多数学思想往往隐藏在具体的数学知识背后,缺乏清晰的陈述,致使许多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缺少连贯性系统性地指导。而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用,许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都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使用的得当,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尤其是刚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还习惯于小学学习模式,对初中的学习方式方法正在探索中。对于新知识、新的思维模式的,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小学时对转化思想虽然有一些认识,但这些认识是模糊的、零散的、粗浅的,难以成为学生自己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系统设计,有意识地进行提炼并归纳,指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模式。
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来讲解,例如:在七年级刚入学时学了有理数加法和相反数后,有理数的减法就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来进行;学了有理数乘法和倒数的概念之后,有理数的除法,又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了;在学习方程时,转化思想更是淋漓尽致,贯穿始终。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代入法,加减消元法等将二元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整式化,通过去分母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思想让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由旧知引新知,把新的问题用就的知识来化解。
下面就举两个关于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的例子。
一、在学元一次方程组时
在处理含参数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参数看成常数,转化为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求解
例(1):
解: ①-② 得
3y=3
y=1
将y=1代入②得
x=2
解得;
例(2): 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 的解x与y 互为相反数,求k的值。
(这里将参数k看成常数参与计算,按照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办法求解如下:)
解:
①-② 得
3y=3-3k
y=1-k
将y=1-k 代入① 得:
解得:
含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实质上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形式。教师在讲授时,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含参数问题,只要学生能够将方程中所含参数在计算过程中想象为常数参与计算,就可以将含参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最后所得到的方程的解一定是常数或用含参数的代数式表示的结果,再根据题中所给条件求出参数就会比较容易。
二、在学习《有理数》这一章节中
绝对值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求代数式的值,解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时,通常会遇到分类讨论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应该让学生探究一下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我们知道, 的几何意义是表示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类似地可知, 的几何意义是表示数轴上点“x”到点“a” 的距离.如 可以看作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与数轴上表示“1”点的距离; 可以写成 的形式,因此它可以看作为数轴上表示“x”的点与数轴上表示“-3”点的距离。由此,我们可以将含绝对值的代数式计算问题转化为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例(3):求 的最小值
分析:如果单从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来分析这道题,在求解过程中要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即假设 三种情况讨论,再将三种情况下的最小值进行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是如果将绝对值的问题根据其几何意义转化为数轴上点与点间的距离问题,更容易理解,计算起来更简便。
如图:
假设三个不同取值范围内的x分别为 。在三个点到“-2”和“3”的距离中,只有 的距离是固定值为5,其他两个范围内的x到“-2”和“3”的距离都大于5.因此可以得出 的最小值为5.
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不难发现,通过绝对值几何意义解题,使一些比较复杂的绝对值问题得到巧妙解决,避免了烦琐的分类讨论,体现了数学中数形转化的思想。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课堂授课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思想方法之一,能够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转化方法,并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上教版2012(审定)教材变化特点
1.教材知识体系更趋合理
新教材的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知识内容,但对知识的编排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将《空气》一节拆分后,把空气污染问题调整到第九章,《化石燃料的利用》移至第九章,《石灰石的利用》拆分到第七章,中和反应并入《常见的酸和碱》等。调整后的各章节的知识体系更顺畅,逻辑顺序更严密。
2.教材内容表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新教材除删除4个节次外,还修改了2个章标题、13个节标题和部分分标题,标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知识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晰。新教材还对元素、原子团等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表述,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并纳入课本正文,这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和理解。另外,新教材编写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每一个实验交流活动的结束都安排一段文字归纳,这有助于学生规范地表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3.教材实验内容变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新课标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化了对实验的要求,力求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新教材增加了8个学生基础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教材还删除了难度较大的水、蔗糖水和食盐水凝固点测量和加热试管内的火柴头、高锰酸钾分散等实验,改进了粉尘爆炸、质量守恒定律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等11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也使实验更科学、更安全,效果更好。
4.教材习题改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习题的总量(含本章作业)减少了15道,尤其是删掉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以及一些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不严谨的题目。改编或增加的习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另外,新教材计算题的示例增多,而计算题的数量却明显减少,简答题多数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思路或答案,这些调整和安排充分体现编者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所做的努力。
二、教材实施建议
1.明白教材改编的意图
新教材是在分析十年来化学课程实施现状和深入研究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的难易度、化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力求从学生的发展构建教材体系,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力求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使之更符合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不要盲目增加一些陈旧的、偏难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各行为动词所描述的学习要求,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注重教材的学科价值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实施化学教学时,不片面追求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应该从学科整体去理解化学知识,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拓宽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特色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知识的体系更为合理,能力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情境更为真实、更有意义。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把握教材变化的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确保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4.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原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来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的实验方法中,对比实验可将形象、对比融为一体,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并且从实验装置、操作过程、优化认知过程等方面发挥对比实验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实验,我们设计了“化学对比实验演示仪”,它既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对比实验演示仪”的特点主要有:首先,可在不同条件下同时做多个实验,适合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或生成物的多少以及颜色的变化等问题;其次,实验设计简单,趣味性强,直观性好;再次,做到了科学性、新颖性、简捷性、直观性有机统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助于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小试管、具支U形管、胶头滴管、胶皮管、橡皮塞、常见酸碱盐及溶液、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固体胶棒、注射器等。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1)取一块25 cm×50 cm的矩形木板作为底座,上部安装40 cm×50 cm的木板作为演示板(如图1所示)。
图1 底座及演示版
(2)取三片6cm×46cm的白铁皮,折成1cm×5cm×46cm的L形铁片,阴影为L形向下折的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L形铁片
在L形铁片上部,距离左侧边缘3 cm的中心部位点一圆点,作为圆心。每隔10 cm点一圆心,共计5个。根据胶头滴管、试管的大小,依次打孔,作为胶头滴管支架和试管架。
(3)在演示板上按照距上边3 cm、20 cm、39 cm的地方画出3根平行的安装线,将支架安装在演示仪正面,圆心务必对齐(如图3所示)。
图3 正面安装图
(4)翻板制作:取7.5 cm×10 cm的木板10块,2个一组,钉成直角翻板(如图4所示),共制作5组。
图4 翻板制作 图5 具支U行管固定装置
(5)用宽度为1.5 cm的薄钢片弯成图5的形状,作为具支U形管固定装置。
(6)将具支U形管固定装置固定在直角翻板背面上(如图6所示)。
图6 U形管固定装置安装
(7)将5组直角翻板用活页固定在演示板上,制成活动翻板(如图7所示)。各个翻板之间用插销连接,可以根据对比实验的多少进行组装连接。图8为装置的侧视图。
图7 对比演示仪背面图 图8 装置侧视图
(8)将试管放入试管架,将胶头滴管和具支U形管用胶皮管连接,放入规定位置(如图9所示)。图10为侧面组装示意图。
图9 正面组装示意图 图10 侧面组装示意图
实验操作原理:用注射器抽取等量液体试剂,注入具支U形管;试管内放入不同的药品。实验时翻动背后的翻板(背后有一活动支撑杆),不同的液体试剂经胶头滴管同时注入试管(如图11所示),多种对比实验同时开始。
图11 实验演示图
四、实验操作
1.验证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1)用固体胶棒黏合二氧化锰成二氧化锰催化球,称重并记录。自左向右的5支试管依次编号为1,2,3,4,5。前4支试管分别装入固体胶棒、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球、二氧化锰。
(2)背后的具支U形管自左向右分别装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浓盐酸(少量)。
(3)翻动翻板,不同的液体试剂经胶头滴管同时注入试管,多种对比实验同时开始。反应情况见表1。
表1 试管1~4的反应现象
(4)反应完毕后,将试管3中的二氧化锰催化球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重,发现质量没有减少;再将其放入试管5内,加入少量浓盐酸,有少量黄绿色气体生成,证明是氯气。
结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里改变了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2.验证酸的化学性质
(1)背后的具支U形管内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2)自左向右的5支试管依序编号为1,2,3,4,5,分别装入紫色石蕊试液、锌粒、黑色氧化铜固体、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
(3)翻动翻板,液体试剂经胶头滴管同时注入试管,多种实验同时开始。反应情况见表2。
表2 试管1~5的反应现象及结论
3.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背后的具支U形管内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2)自左向右的5支试管依次编号为1,2,3,4,5,分别装入镁、铝、锌、铁、铜5种金属。
(3)翻动背后的翻板,液体试剂经胶头滴管同时注入试管,多种对比实验同时开始。反应情况见表3。
表3 试管1~5的反应现象
结论:5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铝、锌、铁、铜。
总之,凡是液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进行的对比实验,本仪器都可以进行。由于涉及的对比实验太多,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