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法制教育的作用。高校传统的法制教育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局限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达不到认知深度和理性思维。纵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数高校存在学生不重视、学时学分偏少、师资配备不合理等弊端,反映出当今高校对大学生法制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错位法制教育的内容。一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当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便以学生道德修养的等级作为惩处标准,在法律与道德的界定上出现混淆不清,简单地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未把法制教育内容作为完整的系统加以建设。二是,许多教师受习惯或传统思维影响,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中涉及到的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并不愿意承认其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教育学生也往往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较少考虑或忽视法制教育。

(三)学校法制教育缺乏常态化、体系化。学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但缺乏整体考虑。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明确的法律素养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乃至五年规划较少提及法制教育,制订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时较少考虑法律因素,法制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法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考虑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中较少考虑法律引导和分析,教师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法律风险意识,导致在管理学生问题中出现一些法律纠纷等等。

(四)忽视法律素质的评价。在传统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中,对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的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虽承认“法制观念”的存在,但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体,更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法律手段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个人的行为和生活都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三)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设想

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律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给予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的互相合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

(二)优化法制教育环境。高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调节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制定适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纪律的尊严。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法律基础当作法律常识课,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重构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再次,从教学方式上,要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以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推行辩论、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

(四)建立法制社团,加强法制实践。结合学生工作实践,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建立法制社团,定期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法律具有世俗性,是非常实用和功利的,它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大到一国的根本制度,小到日常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纠纷。在提倡依法治校的同时,引导学生依据法律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并最终达到自治的境界。

(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与街道、社会密切合作,利用正、反面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阴暗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社会问题的法律原因,向先进的法制人物学习,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chinese/PI-c/222801.htm,200 2-10-25/2010-11-29.

[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谢松岭,谢红岭.对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法制,2007(3).

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obtains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in respect for the law flaw's reason, the analysis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in respect for the law the necessity, based on this, discusses Our country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respect for the law pattern the construction way.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缺失 教育模式 构建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in respect for the law flaw educational pattern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1973―)男,回族,河南商丘人,法学硕士,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刑法、经济法研究。

随着我国法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法律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其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主要途径是法制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与影响。虽然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还是积极健康的,但受家庭、社会、学校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1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来实施,把法律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忽略了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淡化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忽略了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没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部分学校的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归入思想品德教育中,由思想品德老师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层次,这样说明了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2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使大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部门基本法,从整体上把握所涉及的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法律知识等。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法制教育内容也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比较注重知识性,罗列了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要点、难点等,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了法律法规比较广,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上是涵盖了政法院校法律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法学专业教材的思路大致相同,可以说,这部教材是各类法学教材的缩写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以为法制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入门课。这样的设置还会使教授者只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教学,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很难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律能力。

3法制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法制教育会受到课程和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传授的是基础的法律知识,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并且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没有制定长远规划,只是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把法律学习看作一门课程,没有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法律条文,学生很难理解到法律的本质内涵,也起不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4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比较专业化,一方面他们从事法学教学工作,并进行专业问题的研究,还有的兼职做律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中的专业法学人才比较少,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这些兼职教师他们的法学知识比较欠缺,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拿不出合适的案例教学活动,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事,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持法律的尊严。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地、向上的,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要通过法制教育,养成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与法律意识,遇到问题时善于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用法律的规范约束自己,使法律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很多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法制观念淡薄形成的。一些大学生犯罪后才知道法律的重要性,悔恨自己不懂法,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1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建立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在法制教育中涉及到思想教育成分,但是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同。德育主要净化的是学生内心,但是法制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法制教学,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法制教育要和德育相结合,但是必须建立自身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2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渗透的,遵守道德包含着遵守法律,这也即是说,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反之亦然。只是道德包含的范围要比法律广,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法律与道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尊严的维护不仅需要国家的强政措施,而且需要人们的道德觉悟,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操,自觉按照法律规范办事。在生活中,一些人违法并不是不懂法,而是因为道德观念差作出了违法的事情。因此,在高校法制教育中,要和德育相结合,发挥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指引作用。同时高校法制教育还要和心理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高学生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中统一开设的课程是《法律基础》,这与高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不符的。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学校类别及专业实际,除了普及宪法、民法、刑法方面的教育外,还要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开设有关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另外,还要加强刑事法制方面的教育,以起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3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构建有效地实践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能使课堂生动、形象、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审判法庭进行旁听,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诉讼程序;也可以请法官来当教员,用实际案例给学生讲解。另外,根据学校实际,还可以和当地的先关媒体法制栏目组建立一定的联系,也可以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营销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

4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除了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高校教育规律外,还要熟知系统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培训的力度,让教师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中,为培养对象设立科研基金,创设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取得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加大对培养对象的经费投入。另外,还要走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路子,这也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推行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从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革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第3篇

【关键词】 法制教育 高校 目标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提并论。要求“深入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I卫者。”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这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非法学专业普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普法教育,至今已迎来了第六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普法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导致大学生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普法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 、高校法制教育应该突出宣传的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家意志,而道德的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建议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加强法律课程的时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执法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母的。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现在,我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最终逐渐使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再频繁发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这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原有的法制教育观念,陈旧的教育内容,简单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更新,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当前,高校针对生源数量、层次、规模的新情况,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只有学法懂法用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事业单位的利益。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已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另一方面,法律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息息相关。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市场经济主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意思自治,享有平等法律地位,不得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方。第二,经济活动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公序良俗等原则,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具体化,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第三,市场秩序需要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要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正当竞争,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秩序,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抵制假冒伪劣,投机倒把,行业垄断,权钱交易,地方保护,行贿受贿等现象。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当前大学生中许多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常识缺乏。出现了许多盗窃、故意伤害、随意散发不良信息等新问题,有的甚至触犯国家法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功与否将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4.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教育、法律意识等。另外,法制建设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1.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保障师生权益,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2.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强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抱憾终身。

三、高校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虽然已把《法律基础》课列入到教学计划中,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安排的课时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基本内容。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2.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仅局限在《法律基础》的课堂上,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部分法律法条,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等教育形式。

3.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是由政工处、学生处的工作人员担任,没有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这就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重视了。

4.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考试成绩成了评判的唯一标准,学生忙于追求该课程的分数,考完了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未真正地培养起来。

四、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加强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唯一一门纳入教学计划,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专门法制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它不仅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为学校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因此,加强法律基础课课程建设,要更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等问题;要在观念上创新,不能以旧观念看新问题,应根据法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为社会培育大批具备法律素质的普通公民;要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法律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被修定、颁布,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这种发展和变化;要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创新。呆板的、强制性的灌输已不能适应法制教育的需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对法律价值的关怀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科学的法律意识,并自觉指导其行为。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2.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的纪录片或专题片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西京学院曾今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西京学院组织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西京学院的法制教学改革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3.加强法律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加强对法制教育者的在职培训,既可以巩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成果,又可以结合实践、结合教育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解决教师的困惑,综合提升教师的素质。在职培训应重点提高法制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西京学院根据自身的条件,成立了思政教研室和法学教研室,专门负责学生的法制课教育,并通过试讲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法制教育的兼职队伍,同时,还在校外聘用了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法律工作者。西京学院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西京学院每学年开展心理普查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5.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校园氛围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群体行为习惯和群体风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某种氛围形成后,常常通过暗示、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并抑制少数违反集体行为方式的言行。营造校园法治氛围,高校首先要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西京学院在制定校园规章时,在注意不得与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内容上坚持了以人为本,程序上公正、公平、公开,通过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广泛进行讨论。其次,高校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要坚持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校师生员工毫无例外都要遵守规章制度,决不能对学生严、对教师松,对教师严、对领导松。此外,西京学院积极开展文明法治教育活动,通过校内广播、网站、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栏等途径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民主法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处理结果定期通报,对学生爱法、护法、守法的积极表现及时表扬,学生的文明礼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

五、结语

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作用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4]潘玉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犯罪 原因 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高学历、高智商层次群体的象征,被誉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从总体上说,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有理想、守纪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主流。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却时有发生,且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和快速增长等特点,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大因素。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业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1976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70%,大学生占其中的2.5%;1992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7%,大学生占其中的4%。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社会其他涉案人员相比涉罪范围、性质及其危害并没有质的区别,几乎应有尽有。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属于特殊社会现象,其犯罪原因与其他群体犯罪相比较,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主要因为父母溺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劣等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养成了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惯,因此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低、非交流的内向性格或者繁忙的工作压力等原因,加之父母往往只重视子女智力教育,忽略了健康人格的培养,很少与自己的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有些大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更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容易误入歧途。还有,多年来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高考阶段,偏重于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德育培养,把精力集中在高考复习,家长更是推波助澜,从精神到物质予以激励。加之许多独生子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形成自矜、自骄、自负的心理,从小缺乏一定的社会协调性,造成人格缺陷,甚至出现浮躁、越轨、暴力等心理膨胀。

(二)经济原因。一种情况是生活困难。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层次和经济背景不同,经济条件、学习生活状况反差较大。一些条件较差的学生,因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不能抵御物质的诱惑,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走上歧途。少数贫困学生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是歧视和嘲笑他们“寒酸”,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加重了他们本身或多或少具备的自卑、自暴、自弃和妄自菲薄的心理。加之他们性格内向,缺乏交流,难以找到倾诉对象,压抑情绪得不到释放,轻者产生消极、厌世情绪,重者敌视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主观原因。心理疾病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如果引导、教育及时得当,将促进他们心理成熟;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他们一旦受外界不良观念的影响和某些不良刺激,容易冲动、失控、行为越轨,必然使脆弱的心理受到扭曲,甚至诱发犯罪。其病态心理的表现为:不顾家庭本人的经济条件,高消费;心理空虚,无度攀比;损人利己,满足自我;追求虚荣,铤而走险;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较差;心理预期过高,严重脱离实际;就业相对困难,行为消极颓废;心理迷乱,情绪躁动;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三、高校应不断加大和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力度和环境

(一)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与人俱进。首先,学校要明确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突出现代法学基础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另外,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标准。同时,法制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对于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方式方法更要不断改善。

(二)将法制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特别要注意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三)法制教育要进公寓,进活动场所。平时辅导员、班主任要成为大学生寝室里的常客,与他们交流,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他们遵纪守法,提高防范意识,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扶贫助学,努力减少因贫困而产生的犯罪。学校要认真做好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因贫困而产生的犯罪现象。

(五)要加强生命教育。大学生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往往忘记生命的宝贵,由于一时冲动伤害人命而痛失自己人生的案件非常多,大学法制教育应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广泛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问卷调查等项工作,鼓励大学生树立大学生风范,使大学生勇于面对现实。

参考文献:

[1]罗莉娟.当代少数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1999,(6).

[2]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3]吕杰.青少年生存心理的危机干预[J].青年探索,2003,(1).

[4]沈义,殷文剑.救救我们的“天之骄子”――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与思考.正义网,2003-12-03.

第6篇

>>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 试论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论电工实验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岚清.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M].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教育文摘[EB/OL].http://.cn/xxjs/jszj/jywz/201008/t20100827_785692.htm.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cn/c/2005-03-29/14485497218s.shtml.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7] 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注 释 ]

①调查还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孩子必须在学校学到法律法规方面的系统知识,接受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从小知法,懂得自爱、自律,敢于维权护法,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②《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守“法”,就必须要知“法”、懂“法”;欲知“法”、懂“法”,就必须学“法”。就在校学生而言,欲学“法”,离开教育别无他途。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154页、156页)

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立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⑤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⑥在这一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补充现实生活中依法维权的案例,剖析其中的具体得失和经验教训,写入教案,为教学做准备。

⑦将从传媒或影视作品中选取并经过剪辑的依法维权课件进行展示、播放,辅之以相应的解读、分析和点评,帮助学生对有关维权要领的认识。同时,兼之以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其中,积极参与。

第7篇

1.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法制教育是提升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成效不高必须要从法制教育的过程和现状去查找成因。纵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专门课程依托。法律人才培养大都以高层次学历作为基本的生源要求。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法律公共课为载体和平台。2005年教育部发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一门课,全国大学生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基础》。该教材融合了适应期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诸多内容。法制教育只占其中部分篇幅。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没有专门的、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作为载体和依托,其法制教育无异于沙上建塔。

2)法学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实现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素质。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金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低于执业律师。法学专业教师大都热衷于参加司法考试进而兼职律师职业,较少一心专职于法学教育。《基础》课授课教师大都由《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转化而来,缺乏系统的法律理论和知识储备。他们在讲授法制内容时普遍感到较为吃力。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驾轻就熟”,偏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侧重法治理念教育而轻视法律知识讲授。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法律教师专业但不专注、思政教师专注但不专业是造成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师相对匮乏的主要原因。

3)重视措施不到位。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大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安全。有的学校甚至把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置于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之上。学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法制安全等诸多方面。法制安全是学生安全的关键内容。没有法制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无从谈起。法制安全不能引起学院领导层的重视,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失去了屏障。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如何维权和法律素养薄弱经常以身试法是大学生法制不安全的两大基本表现。学校保卫部门主要精力都消耗在处理在校学生的打架斗殴和宿舍内盗问题,这是重视措施不到位、法制教育不达标的必然结果。

1.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

要解决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难题就必须深入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形式化倾向明显。思政教师在讲授《基础》课时往往把过多学时和精力花在前面的适应期教育和道德教育,后面法律部分则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前重后轻是大部分思政教师讲授《基础》课时所犯通病。重学轻术是现编《基础》课的编写亮点,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大尴尬。重学轻术的教材风格使得思政教师过分强调培育法律素养而忽视法律知识传授,最终导致法律理论没讲透、法律知识没讲到。思政教师惯于重点讲解熟知领域,碎片化教学应运而生。前重后轻是偏废化教学的常见表现,重学轻术是失范化教学的重要体现,驾轻就熟是碎片化教学的必然形式。偏废化、失范化和碎片化是理论教学形式化的三大突出表现,也是导致学生法制教育低质化的重要原因。

2)实践教育随意性很大。由于法律本身的高端性和《基础》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法制教育的实践计划往往被束之高阁。很少有学校能组织学生去参加开庭观摩、街头普法、法律援助等法律实践教育活动。有些思政教师出于提升教学趣味性的需要偶尔也会组织学生搞“法制小品”、“法制名言警句”等课内实践小活动,但往往缺乏点评和提升环节。偶有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开庭观摩,也是遇事则拖、一拖再拖,拖得学生失去了兴趣,拖得错过相应教学进度。观摩学习最终变成参观游玩。

3)教育成效低质化严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最终实效表现为学生法律技能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升。法律技能是职业技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律学习成效的显性化评价标准。科学地守法和高效地维权是其两大体现方面。学生是否能科学地守法和高效地维权是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外观化实效评价标准。法律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法律成效的隐形化评价标准。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上看,大学生不能系统化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无从谈起。从《基础》课法律部分理论教学形式化和实践教育随意化现象的严重性来看,大学生的法律技能较为薄弱。低素养、弱技能的教育成效现状使得法制教育目标完全落空。严重的教育成效低质化应当引起高等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理念层面的思考。

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理念思考

“理念即理性化的思想观念”。理念引导观念。高等学校要在反思法制教育理念、革新法制教育观念上下苦功夫。要树立法制教育“至关重要、大有可为、改革有道”的科学理念。

2.1法制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的重要途径

法律修养是学生职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法律修养不仅是关乎安身立命的个人问题更是关乎治国理政的国家问题。法律修养包括法律理论素养和法律实践技能。中等专业教育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基础课,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实践教育资源。因此大学生在入学前的法律素养较为欠缺。学生头脑中存有的只是朴素的、简单的法律情感和碎片的、零星的法律常识。大学生在入学后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其提升法律修养的自身需求和主观意愿骤然增强。90后大学生大都个性张扬、崇尚自由,不愿意被各种羁绊所束缚。他们主张权利却漠视义务,誓死捍卫权利却又不得法。法律意识朴素而模糊和维权技能粗暴而简单是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这种群体性特征与岗位能力需求以及文明社会的发展都格格不入。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社会需求显得客观而紧迫。大学生法律修养提升后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秩序稳定。从高等学校校园维稳和教育创新的角度而言,法制教育对于高等学校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反而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自学是法制教育的三种途径。司法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往往都以社区为单位而划区域进行,很少主动前往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法制宣传。大学生要忙于日常的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试,没有时间去自行阅读法律书籍。法律书籍较为枯燥和深奥,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去自行学习法律。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出来。高等学校法律教育资源丰富。只要态度上重视、措施上得力,高等学校完全可以实现《基础》课课堂理论教学和保卫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的课下实践教育的无缝连接,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全面系统地普及法律基础知识,高效快速地革新、提升法治观念,更可以通过实践教育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守法维权的法律技能。大学生法律修养的提升迫在眉睫且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法制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且大有可为。

2.2高等学校在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应当有更作大为

变革是发展的路径。高等学校对革新法制教育模式要充满信心,要坚信学生法制教育大有可为。

1)强化法制教育保障措施大有可为。学院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学生法制教育并最大可能提供决策保障。行政部门要积极健全制度保障、提供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要为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场地、经费和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绝不能出现因为考虑管理因素不让法制宣传进校门、考虑安全因素不让法律实践出校门、考虑经济因素不让法制教育下课堂的教育怪象。对于学生法律类校内实践活动要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团委和学生处要指定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督。

2)法律理论教学实效性提升大有可为。“教学模式的转换是完成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思政教师要在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上下工夫,要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法律知识的可听性和易学性,课堂举例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以期增加法律知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理论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教学部门要在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上有所作为,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开设法律类公共选修课,以期弥补《基础》课学时不足的问题。例如鼓励教师申报和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法律事务》等实用、新颖的公共选修课。

3)法律实践教育模式创新大有可为。保卫处要积极组织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既可以主动邀请高教园区派出所公安人员来校进行法制宣讲,又可以上门联系相关单位引入宣传资源,开展交通事故图片展、消费法规漫画展等活动。团委、学生处要经常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出校门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普法活动,可以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走进法院聆听和感悟法官审案,也可以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司法所、民调委等法律实务部门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教学部门要大胆创新法制教育校内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类学生活动。例如举办全院范围全员参与的“法制小品”、“校园说法”等学生比赛活动。

2.3法制教育应当走出狭隘观念的围囿

教育观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效果。高等学校进行学生法制教育要走出以下几种狭隘观念的围囿。

1)重道德说教轻法制教育。重德轻法的思想表现在《基础》课教学上就是教育过程的前重后轻和对法律权利部分讲授不足。“应该做什么”是思政教师的口头禅。他们错误地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遵规范、守规矩。其实这是重德轻法的狭隘思想在作祟。法制教育不仅在于阐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更在于主张“可以做什么”。对法制教育目的的变异性理解是重德轻法的观念在法律实践教学方面的典型表现。具体表现为学管部门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维稳手段而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守法意识而无视学生维权技能的锻炼。

2)重意识培养轻知识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紧密关联性是法制教育的显著特征。不讲法律知识只育法律意识易罔,只讲法律知识不育法律意识则怠。知识讲授是方法传授的基本载体。大学生理论接受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较强。一旦教育者对法律知识讲授不够全面、讲解不够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实效,间接左右其学习能力的提升。重意识培养轻知识传授的错误思想会把大学生法制教育带进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高等学校应当努力克服这种错误思想。

3)重目标实现轻路径探寻。教育目标不是海市蜃楼,需要具体路径来通达和实现。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功利思想。功利性思想强调了法制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了目的实现的过程性和可能性。法律知识讲授的碎片化和零星化是课堂教学功利化的突出表现。法律实践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是实践教育功利化的典型特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育的脱节化是法制教育低质化的重要成因。偏离这些小路径就难以实现具体的小目标。离开大方向也就难以到达理想彼岸。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必须摒弃唯目的论的错误观念,做到既远眺目标又关注脚下。

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路径探寻

探寻便宜路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高等学校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法制教育的总体目标并在该目标指引下积极探寻具体的通达路径。

3.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

提升学生法律修养是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在准确定位根本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其具体目标。

1)符合学校实际。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具备活力和实效就必须符合于学校实际,具备学院特色。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不求大而全,但求少而精。知识讲授以实用和够用为理念,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上坚持理论传授够用为限、技能锤炼实用为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上,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更侧重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学习、就业和生活是大学生面临的人生三大主题。人身伤害和财产失窃会严重影响学生安心学习。求职诈骗和违法用工会严重干扰学生舒心工作。经济往来和情感纠纷会严重影响学生幸福生活。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在培养学生法纪意识、育养学生法律思维和锻炼学生法律技能方面有所作为,为大学生快乐学习、舒心工作和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3)遵循客观规律。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只能遵循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法制教育的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学习规律两个方面。法制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法制教育既要符合教师教学的客观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又要符合大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辅相长,坚持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

4)实用于学生职业发展。“物的依赖关系下,个人以劳动为生存手段”。职业为劳动提供了可能。法制教育服务于大学生就是要服务于其当下的求职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前大学生大都就业于中小企业,职业晋升机率较大。职业法律能力在晋升能力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晋职升迁影响重大。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更要锤炼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就业创业法律问题的能力即法律职业能力。

3.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探寻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确立法治信仰”。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凭空完成,必须找到科学、便宜的途径。具体路径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解放思想,大胆革新理论教学观念。“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法制教育目标必须素质化。高等学校要将法律意识的优化、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法律技能的增强综合起来作为法制教育的素质目标和评价标准。法制教育内容必须体系化,其目的在于便于专题化教学以节省学时和促进科学化教学以提升实效。法制教育结果评价必须科学化。法制教育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和试卷化评价转向到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性评价上来。

2)实事求是,创建学院特色法制教育。高等学校要从育人、砺能的高度去开展法制教育,坚决摒弃把法制教育当做维持校园稳定、确保校园安全之手段的错误思想。高等学校要坚持法制教育生活化,要把法制教育溶于学生生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育都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用性是法制教育的显著特征。法制教育要能为学生的生活幸福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要坚持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和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与时俱进,推进法制教育三化改革。法制教育的理论教学要坚持模块化改革。要将庞杂的知识按照体系化和逻辑性的要求进行模块化分割,然后进行专题化教学。实践教育要坚持项目化改革。要把教育目标体系单元化为若干实践项目,并拟定项目策划和方案以求最终按照操作流程逐步实施。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还必须坚持理论实践联动化,要通过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和精心地协调教学进度促进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育项目在教学目的上的一致、教育功能上互补和教学进度上协同。

第8篇

一、以课堂为中轴,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练兵场,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局限在院校范围内,和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而这也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的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专业课程考试中能获得不错的分数,但一旦要其在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显得较为吃力。其实,很多法律和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民法通则》《刑法》就直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劳动法》,如和大学生婚恋相关的《婚姻法》,和读书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中,就要结合这些法律所涉及的范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一是要注重从学校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如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财产继承、各种社会暴力事件、网络犯罪等现实问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某家出现了养老问题纠纷,就可把该案例搬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和法律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自己。

第9篇

创新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素质刍议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传统、普遍、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观念使教育者把体育教学看作是按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教学内容灌输、施加给学生,以此期望改造、提高学生,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和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施加教学实际上只注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实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和教学革新是严重的阻碍和羁绊。以此,笔者认为,需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行和实践性的尝试进行一定的探析,以提高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素质 刍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